2025版高中語文第七單元相關讀物童心說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1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七單元相關讀物童心說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2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七單元相關讀物童心說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3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七單元相關讀物童心說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4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七單元相關讀物童心說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1-相關讀物童心說eq\a\vs4\al(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理解文意。,2.了解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贄的文學觀念。)“童心說”的提出者——李贄李贄(1527-1602),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初姓林,名載贄,后改姓李,名贄,字卓吾,又字篤吾,號宏甫,又號溫陵居士,是明朝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指責家。自幼倔強,擅長獨立思索,不受程朱理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劇烈的反傳統理念,對當時作為統治思想的程朱理學作了激烈抨擊,他被道學家視為“異端”,自己也以“異端”自居,公然提倡“不以孔子是非為是非”;他確定人的欲望,提出了“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和“人必有私”的論斷;他重視自我,提出了聞名的“童心說”。李贄的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因此觸怒了地主階級當權派,屢次遭到迫害,最終自殺于獄中。遺世著作主要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李氏文集》等。李贄死后,他的書多次遭到焚毀,但是他的思想卻被廣泛傳播。“五四”前后,李贄的思想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精神資源。李贄的思想還傳播到日本,對明治維新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他所提倡的反獨斷、反迷信的懷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會批判精神,對于我們正確相識中國傳統文化,探究現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具有重要啟迪和借鑒意義。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當它被立為官學,取得了學術思想上的統治地位以后,它就漸漸走向僵化,并成為明朝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讀書爭論都不能背離程朱的規則。永樂年間,三部《大全》的頒定,一方面標記著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同時也表明程朱理學起先走向衰落。明初思想界的沉悶,正是明中后期王學興起的背景。王陽明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與朱熹同時的陸九淵的心學思想,使心學成為理學內部與程朱一派相對立的另一主要思潮。其中受王學影響的泰州學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個重要學派,提出了背離正宗儒學的“異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點。李贄就是泰州后學當中具有“異端”特色的一個聞名思想家。《童心說》是李贄公開討伐假道學、假文學的一篇檄文,有著很大的震撼力。一、他以“童心說”反對把文學作為闡發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頭指向孔孟及儒家經典,指出他們的說教非“萬世之至論”,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二、他以“童心說”反對復古主義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理論。他認為文學是在不斷變更和發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也不是愈古愈好。三、他以“童心說”變更歷來輕視通俗文學的偏見。確定傳奇、院本、雜劇的價值,進而把《西廂記》《水滸傳》列為“古今之至文”。“童心說”是晚明時期杰出思想家李贄的文學觀點。“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事實上只是表達個體之真實感受與真實愿望的“私心”,是真心與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據。李贄將認知的是非標準歸結為童心。他認為文學都必需真實坦率地表露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贄看來,要保持“童心”,使文學存真去假,就必需割斷與道學的聯系;將那些儒學經典大膽斥為與“童心之言”相對立的偽道學的依據,這在當時的環境中自有它的進步性與深刻性。章節主要內容第一段闡釋童心與真心的關系其次段探究人漸漸失去童心的緣由第三、四段以“童心說”變更歷來輕視通俗文學的偏見,確定傳奇、院本、雜劇的價值 eq\f(龍洞山農敘《西廂》,末語云:“知者,龍洞山農在給《西廂記》所作序言的結尾處說:“聰慧的人)eq\f(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不要認為我還保持有童心就行了。”所謂童心,就是真心,若是)eq\f(以童心為不行,是以真心為不行也。,認為童心是不行保留的,那就是認為真心是不行保留的了。)eq\f(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所謂童心,就是沒有一點虛假,純粹是真實的,是人的意念在最)eq\f(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初發起時的本心。假如失去了童心,就是失去了真心;失去了)eq\f(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真心,那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人假如失去了本真的自我,)eq\f(全不復有初矣。,那么一切也就都不再有本初的狀態了。)eq\b\lc\[\rc\(\a\vs4\al\co1(\o(\s\up7(龍洞山農:泰州學派的學者),\s\do5(焦竑的別名。一說,泰州學))))eq\b\lc\\rc\(\a\vs4\al\co1(\o(\s\up7(派的學者顏山農的別名。敘:同“序”,作序。《西廂》:指元代王實甫的《西廂),\s\do5(記》。絕假純真:沒有一點兒虛假,純粹是真實的。真人:還未失去童心,而))))eq\b\lc\\rc\](\a\vs4\al\co1(\o(\s\up7(保持本真之心的人。不復),\s\do5(有初矣:初,兒童時的純真。))))eq\f(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狀態;童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狀態。)eq\f(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人心最初時的本真狀態,如何會失卻了呢?童心為什么會)eq\f(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很快丟失呢?也許是因為,人起先懂事的時候,一些所見所聞)eq\f(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就會從耳目中灌入,又成為他內心的主宰,因而這樣童心就丟失了。)eq\f(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隨著年齡的增長,又從所見所聞中了解到一些道理,這些道理)eq\f(而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又成為他內心的主宰,這樣童心就丟失了。天長日久,懂得的道理、)eq\f(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所見所聞漸漸增多,相識到的、感覺到的范圍也一天比一天漸漸寬廣,于是)eq\f(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又知道有美名的好處,并且確定要來張揚自己的美名,這樣童心)eq\f(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務欲以掩之,便丟失了。知道不好的名聲是可憎恨的,便確定要去遮掩它,)eq\f(而童心失。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這樣童心便丟失了。所謂的道理和所聞所見,都是從多讀書、)eq\f(識義理而來也。古之圣人,曷嘗不讀書哉?然,識義理才得來的。古代的圣人,他們何嘗不讀書呢?但是,)eq\f(縱不讀書,童心固自由也;縱多讀書,亦以,即便他們不讀書,童心原來就在;即便他們多讀書,也是以此)eq\f(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愛護童心,不使它丟失,這和現在的學者們因為多讀書、多識義理,)eq\f(而反障之也。夫學者既以多讀書,反而卻蒙蔽了童心是不一樣的。現在的學者既然因為多讀書、)eq\f(識義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識義理蒙蔽了童心,圣人又為什么用多寫書多立言來蒙蔽學者呢?)eq\f(童心既障,于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童心一旦遭到蒙蔽,那么說話,則言不由衷;參加政事,則)eq\f(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政事沒有根基;寫文章,則詞不達意。其為人并不內在地)eq\f(以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具有美德,也不是因為內心誠懇而產生光輝,那么要他說出)eq\f(一句有德之言,卒不行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一句有德之言,最終也不能。為什么呢?因為他的童心已經遭到)eq\f(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蒙蔽,反而以從外界接觸的所見所聞和道理為其心了。)eq\b\lc\[\rc\(\a\vs4\al\co1(\o(\s\up7(胡然:),\s\do5(為什))))eq\b\lc\\rc\(\a\vs4\al\co1(\o(\s\up7(么。以為主于其內:在內心中把它當作主子,意思是從外邊耳目進),\s\do5(入的聞見,成了他內心的主宰。揚之:張揚自己的美名。丑:厭惡,憎恨。))))eq\b\lc\\rc\](\a\vs4\al\co1(\o(\s\up7(障:蒙蔽。章美:),\s\do5(美妙。篤實:誠懇。))))eq\f(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既然人的心被外界的聞見和道理所主導,那么他所說出的話)eq\f(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都是依據聞見道理而來的,并非出自童心的誠心之語。這樣,)eq\f(言雖工,于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所說的話即使很美,與我又有什么關系呢?這莫非不是假人言)eq\f(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蓋其人既假,,說假話,做假事,寫假文章嗎?也許他這個人已經不是本真的人了,)eq\f(則無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那么他的所作所為就一切都是假的了。這樣,與假人說假話,)eq\f(則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假人很興奮;把假事情告知假人,假人也很興奮;與假人談假文章,)eq\f(則假人喜。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喜,,假人也很興奮。沒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也就沒有什么不興奮的,)eq\f(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然則,滿場都是假把戲,那一般的庸人又怎么能辨別得出來呢?既然這樣,)eq\f(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那么即使有天下最好的文章,它被假人所埋沒而不為后世所看到的,)eq\f(又豈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莫非還少嗎?這是什么緣由呢?天下最好的文章,沒有不是出于)eq\f(童心焉者也。茍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童心的。假如童心常存,那么一般俗儒所講的道理就不會流行,)eq\f(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虛假的見識也不會成立,沒有一個時代沒有文章,沒有人)eq\f(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不會寫文章,沒有任何創新體裁的文章不能稱作文章。)eq\f(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詩不確定選古代的讀,文章不確定是先秦的就好。接著下來)eq\f(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是六朝的綺麗的文體,演化為近體詩,又演化為傳奇,演化)eq\f(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為院本、雜劇,以及《西廂記》《水滸傳》,甚至如今的應試八股文,)eq\f(皆古今至文,不行得而時勢先后論也。,都是古今的好文章,而不能以時代的先后來評價文章的好壞。)eq\f(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什么六經,更說什么,由此我感到有童心自然能成文,還說什么六經,說什么)eq\f(《語》《孟》乎?,《論語》《孟子》呢?)eq\b\lc\[\rc\(\a\vs4\al\co1(\o(\s\up7(于我何與:與我有什么關系?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矮),\s\do5(人,指的是那些見識少,沒有鑒別力,慣于隨聲附和的人。))))eq\b\lc\\rc\(\a\vs4\al\co1(\o(\s\up7(辯,通“辨”。體格:指文章體裁。降而為六朝:接著下來是六朝的綺麗文體。降,),\s\do5(以下。六朝,指的是以建康為首都的六個朝代:三國的吳、晉以及南朝的宋、齊、))))eq\b\lc\\rc\(\a\vs4\al\co1(\o(\s\up7(梁、陳。近體:即近體詩,發端于六朝,講究格律,到唐代形成了完整的詩歌體裁,),\s\do5(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傳奇:唐代的傳奇小說。院本:金代“行院”演劇所用的腳))))eq\b\lc\\rc\(\a\vs4\al\co1(\o(\s\up7(本。雜劇:指元雜劇。舉子業:明代科舉應試所寫的八股文。舉子,),\s\do5(指科舉時代應試的士子。不行得而時勢先后論也:不能以時代的先))))eq\b\lc\\rc\](\a\vs4\al\co1(\o(\s\up7(后評價文章的好壞。),\s\do5(自文:自然成文。))))eq\f(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六經、《論語》、《孟子》這些經典所記載的,不是史官過分)eq\f(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又不然,則其迂闊,褒揚的話,就是臣子們極力贊美的話。再不然,就是他們迂腐的)eq\f(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后,門徒、糊里糊涂的弟子們,回憶老師所講過的,有頭無尾,得后)eq\f(遺前,隨其所見,筆之于書。后學不察,,漏前,隨其所見,記載下來的。后來的學者沒有認清這一點,)eq\f(便謂出自圣人之口也,確定目之為經矣,,便說這些經典都是出自圣人之口,確定要把它們視為經典,)eq\f(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縱,誰知這些經典當中竟有大半不是圣人所說的。即使它們真的)eq\f(出自圣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出自圣人,那也確定是圣人為了確定目標而發的,其目的不過)eq\f(因病發藥,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云耳。,是對癥下藥,隨時處置,來挽救這些糊涂弟子、迂腐門徒們罷了。)eq\f(藥醫假病,方難定執,是豈,用藥來醫治假病,很難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藥方,而經典莫非)eq\f(可遽以為萬世之論乎?然則六經、《語》、,就可認為是萬世不變的定論嗎?既然這樣,那么六經、《論語》)eq\f(《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孟子》,事實上是道學家們的借口,是假人聚集的地方而已,)eq\f(斷斷乎其不行以語于童心之言明矣。嗚呼!,它們確定不是發自童心的真理,這一點是很明確的。嗚呼!)eq\f(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我又在哪里能夠找到沒有失卻童心的真正的圣人,并與他們)eq\f(一言文哉!,談論一下文章呢?)eq\b\lc\[\rc\(\a\vs4\al\co1(\o(\s\up7(迂闊:迂腐,不切實際。懵懂:糊里糊涂。確定:必),\s\do5(然,確定。要亦有為而發:也總要為了確定目的而))))eq\b\lc\\rc\](\a\vs4\al\co1(\o(\s\up7(發。方難定執:很難有一個固定不變、能應付百病的藥方。定執,固定不變。),\s\do5(淵藪:水草叢生的地方。這里比方假人聚集的地方。斷斷乎:確定。))))對應學生用書P63一、識字注音1.遽失(jù) 2.曷嘗(hé) 3.根柢(dǐ)4.篤實(dǔ) 5.湮滅(yān) 6.褒崇(bāo)7.懵懂(měnɡ) 8.淵藪(sǒu)二、通假字1.龍洞山農敘《西廂》 同“序”,作序2.矮人何辯也 通“辨”,辨別三、一詞多義1.絕eq\b\lc\{\rc\(\a\vs4\al\co1(①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沒有一點,②絕圣棄智,民利百倍《老子》拋棄,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橫渡,④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荊軻刺秦王》,斷,⑤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陡峭))2.假eq\b\lc\{\rc\(\a\vs4\al\co1(①絕假純真虛假,②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借,③假輿馬者《勸學》借助,憑借,④漢人未可假大兵權《譚嗣同》給))3.安eq\b\lc\{\rc\(\a\vs4\al\co1(①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怎么,②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安樂,③孔明將安營之法,一一叮囑與楊儀《失街亭》,安置,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哪里,⑤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使……安定))4.辭eq\b\lc\{\rc\(\a\vs4\al\co1(①則文辭不能達言辭,②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辭·并序》,一種文體,③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計較,④今者出,未辭也《鴻門宴》告辭,辭別))5.以eq\b\lc\{\rc\(\a\vs4\al\co1(①是以真心為不行也動詞,以為,②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介詞,相當于“而”,,表修飾,③而務欲以揚之連詞,來,))6.與eq\b\lc\{\rc\(\a\vs4\al\co1(①以假文與假人談介詞,和,②于我何與語氣詞,呢,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動詞,結交,④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將進酒》,介詞,替、給))7.則eq\b\lc\{\rc\(\a\vs4\al\co1(①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連詞,表承接,就,②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連詞,那么,③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連詞,表承接,就,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連詞,表轉折,卻,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連詞,表推斷,是,,就是))8.而eq\b\lc\{\rc\(\a\vs4\al\co1(①有聞見從耳目而入連詞,表修飾,②而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前:連詞,又;后:連,詞,因而,③于是發而為言語連詞,表承接,④人而非真連詞,假如))9.本eq\b\lc\{\rc\(\a\vs4\al\co1(①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原來的,②變而為院本演出的腳本,③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根本,④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孔雀東南飛》,原來,原來))四、古今異義1.夫童心者,絕假純真純真eq\b\lc\{\rc\(\a\vs4\al\co1(古義:純粹是真實的。,今義:純凈真誠。))2.便失卻真人真人eq\b\lc\{\rc\(\a\vs4\al\co1(古義:還未失去童心,而保持本真之心的人。,今義:真實的非虛構的人物。))3.童心固自由也自由eq\b\lc\{\rc\(\a\vs4\al\co1(古義:自然存在。,今義:自由;不受拘束。))4.茍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不行eq\b\lc\{\rc\(\a\vs4\al\co1(古義:不會流行。,今義:不允許,不行以。))5.確定目之為經矣確定eq\b\lc\{\rc\(\a\vs4\al\co1(古義:必定,確定。,今義:對如何行動作出主見。))6.縱出自圣人,要亦有為而發有為eq\b\lc\{\rc\(\a\vs4\al\co1(古義:為了確定的目的。,今義:有所作為。))7.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體格eq\b\lc\{\rc\(\a\vs4\al\co1(古義:文章體裁。,今義:人體發育的狀況和健康的狀況。))8.隨時處方處方eq\b\lc\{\rc\(\a\vs4\al\co1(古義:處置,處理。,今義:醫生為病人開出的藥方。))五、詞類活用1.藥醫假病 (名詞作狀語,用藥)2.無人不文 (名詞作動詞,寫文章)3.而事假事 (名詞作動詞,從事,做)4.確定目之為經矣 (名詞作動詞,看,視)5.文假文乎 (名詞作動詞,寫作)6.筆之于書 (名詞作動詞,記載)7.有聞見從耳目而入 (動詞作名詞,所見所聞)8.道理聞見日以益多 (形容詞作動詞,增多)六、辨識下列文言句式類型并翻譯1.童子者,人之初也。句式:推斷句,以“……者,……也”為標記。譯文:兒童,是人最初的本真狀態。2.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句式:被動句,以“于”和“見于”為標記。譯文:它被假人所湮沒而不為后世所看到的。3.便謂出自圣人之口也。句式:省略句,動詞“謂”之后省略代詞賓語“其”,代“這些經典”。譯文:便說(這些經典)都是從圣人之口說出的。七、名句積累1.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2.童心既障,于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3.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4.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對應學生用書P64eq\a\vs4\al([語句研讀])1.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由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解讀]這句話談“讀書”對“童心”的影響。童心,即真心,人最初的心靈質樸本真,毫無造作,讀書的目的是愛護童心,使之勿失。但傳統理學經典,卻使人盲從,失卻了本心。作者無情地批判了陋儒對經書的迷信盲從,食而不化,甚至于飾非掩過的丑陋現象。關于讀書,最重要的是讀什么書的問題。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一些人癡迷內容低俗的書,卻置經典美文于不顧,長此以往,“童心”盡失,這是他們自己的悲傷,也是教化的悲傷,更是民族的悲傷。因此,提倡同學們多讀好書,是教化的當務之急,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讀書,還要學會思索,能夠明辨是非。不盲從書本,迷信權威,盲目崇拜。要用自己的大腦,讀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多讀書,才會有好處。2.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解讀]“童心”是與“滿場是假”的社會現實相對立的范疇。李贄認為,封建倫理道德的義理灌輸得越多,“童心”也就丟失得越多,最終導致“全不復有初”的人性淪喪,而成為說假話、做假事、作假文的偽君子、假道學,使整個社會“無所不假”“滿場是假”。在李贄看來,儒家倫理的根本弊病就是一個“假”字,它不敢正視人的“童心”——毫不掩飾的現實的人性,反而極力障蔽人的“童心”,把“童心”看成是阻礙人成為圣賢的最大障礙而必欲加以解除,到處充斥著假話、空話、大話,充斥著假人、假事、假文,特殊是道學的假文章,充斥文壇。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更說什么六經,更說什么《語》《孟》乎?[解讀]從“童心說”動身,他稱頌抒發真性情的六朝詩、《西廂記》等為“天下之至文”;相反,作為“道學之口實”的“六經”、《論語》《孟子》,則不行以為“萬世之至論”。文學作品的體裁和風格是隨時代變更的。因此,“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更不必說什么“六經”、《論語》《孟子》,只要“童心”未失,就自然會有體現人的至性至情的作品。eq\a\vs4\al([問題探究])1.什么是“童心”說?李贄認為怎樣才能保持“童心”?[明確]所謂“童心”就是“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這種“本心”是最純凈的,未受一點兒污染的,因而也是最完備的,最具一切美妙的可能性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實則是人的特性和主體價值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