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趣味故事_第1頁
修辭趣味故事_第2頁
修辭趣味故事_第3頁
修辭趣味故事_第4頁
修辭趣味故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修辭趣味故事

詠絮才女謝道鎘一一妙用比方

比方是拿一個事物比作另一個事物的修辭手法,也就是人們

常說的打比方。比方有什么特點呢,請看卜面的故事。

東晉時的一個冬天,北風咆哮,天氣寒冷,紛紛揚揚地下起

了大雪。宰相謝安同侄兒謝朗,侄女謝道福一塊兒賞雪。謝

安突然想考考孩子們的才學,他指著空中飄舞的雪花,激發

了謝安的詩興,他脫口而出:“白雪紛紛何所似?”幾個侄

兒、侄女一聽,知道伯父又來考他們了,一個個凝眉靜思,

都想顯顯自己的詩才。侄兒謝朗搶先答道:“撒鹽空中差可

擬?!敝x安一聽,就皺起了眉頭:“比方不恰當,譙能有那么

大力氣把鹽撒得滿天空都是,何況,鹽在空中很快成直線落

下來,一點也不像雪花飄落的樣子。”侄女謝道鎘聽了也搖

搖頭,她不慌不忙地說:“未落柳絮因風起?!敝x安一聽,點

點頭,連聲贊揚說:“比得好!比得好!風吹柳絮上云宵,

正像雪花漫天飄舞。絮白似雪,雪輕如絮,這個比方又貼切

又形象。你有詩人的氣質,或許你能當個女詩人呢J后來,

謝道鎘果真成了文學家,人們稱她有“詠絮才”。

“雪花”和“柳絮”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但二者又有共同之

處:如顏色都是白的,看去都是軟綿綿的。這就構成了拿“柳

絮”比“雪花”的條件。利用兩類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同特點,

拿一種事物比另一種事物,這種修辭手法就是比方。

“飄飄的雪花似乎乘風飄舞的柳絮”這個比方,我們把它分

作三部分:一是被比方的東西一一雪花,這叫“本體”;二

是拿來作比方的東西一一柳絮,這叫“喻體”;三是用來聯

系本體與喻體的詞語一一似乎,這叫“比方詞:由于本體

與喻體關系的不同,比方詞的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不同類型

的比方。一般來說,比方有三個類型:明喻、暗喻、借喻。

例如,謝道鎰的比方就屬于明喻。出現了本體和喻體。還出

現了“似乎、似乎、像J這一類比方詞。

蘇聯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坐火車去莫斯科,車上他為了向

一位青年婦女表示自己是個純凈的人,就對她說:“我是一

朵穿褲子的云……”兩年后,詩人寫了一首揭露資本主義制

度罪惡、號召人民起來斗爭的詩,題目就是《穿褲子的云》。

“我是一朵穿褲子的云”用的其實就是一個比方。與前面謝

道鎘提到的比方相比,有不同的地方。“飄飄的雪花”(主體)

和“乘風飄舞的柳絮”(喻體)之間是相像的關系;而馬雅

可夫斯基的比方中,本體(我)和喻體(穿褲子的云)卻是

相同的關系,比方詞用法也不同。一個是像、似乎等,另一

個是用成了、構成了等,前者一目了然。比方關系明顯,而

后者比方關系比較隱藏,不太明顯。前者我們叫它“明喻”,

后一種叫“隱喻”或“暗喻”。明喻格式是:“甲象乙”;暗

喻的格式是“甲是乙”。暗喻是比明喻更進一步的比方,本

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精煉、含蓄,能引起人們的

思索和想象。

一鳴驚人——借喻

春秋時代,楚莊王剛當了國君,望見令尹斗越椒的勢力大,

他想除掉這位令尹,但又不知道朝廷里哪些大臣可以信托。

于是,他就裝成每天只知打獵、喝酒,不問國家大事的樣子。

三年過去了,很多人都把他當成無能的國君,那斗越椒自然

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有幾個人勸楚莊王要以國事為重,楚

莊王見他們也沒有說到點子上,就有意下了道吩咐:“誰敢

多嘴,我就懲處誰!”一些大臣嚇得更不敢說話了。

一天,申無畏偏要見楚莊王。楚莊王問道:“你來干什么?

喝酒還是聽音樂?”

“我來同您猜謎兒。”

“這倒怪有意思的,來吧?!?/p>

申無畏說了個謎語:楚國山上,有只大鳥,身披五彩,可真

榮耀。一停三年,不飛不叫,人人不知,是個什么鳥?

楚莊王知道申無畏不是來猜謎兒,而是來勸自己的。敢于冒

險來勸國君,膽識不小,楚莊王暗暗寵愛,笑著說:“這不

是一般的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你別急。申無畏知道楚莊王是在準備力氣,決心有所作為,

心里也很興奮,他向楚莊土磕個頭說:“大土究竟英明J

不久,楚莊王從這些敢于冒險勸告他的人當中選了一些人

才,加以重用,主動改革政治,訓練軍隊,減弱了令尹的權

力,親自支配國家大事。沒過幾年,楚國更加強大了,楚莊

王也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之一。

申無畏的謎語,實際是個比方。他把楚莊王比作一只大鳥。

但這個比方同明喻、暗喻不同,它不像明喻、暗喻那樣有本

體、喻體和比方詞三部分,而其中本體和比方詞都不出現,

干脆用喻體(大鳥)來代替本體(楚莊王),也就是說只有

喻體這個部分。它通過對喻體一一大鳥的描述,表達了所要

表達的內容。表面上句子描述的是大鳥,事實上句子說的都

是楚莊王。申無畏運用的是借喻。借喻是比暗喻更進一步的

比方,它不露比方的痕跡。它可用公式“乙代甲”來表示。

是為了尋飯碗嗎?一一借代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十七歲那年留學日本。他雖然缺吃少穿,

但學習特別刻苦。一些好心的同學勸告他,說:“小蘇,畢

業后有個飯碗就行了,何苦舍命呢!”蘇步青肅穆地回答「我

到日本這個島國來,是為了尋飯碗嗎?你們怎么不想想受難

的祖國……”

啊,小蘇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同學們對他更欽佩了。

這里的“飯碗”不是“吃飯的碗”,而是“工作”,尋“飯碗”

就是“找工作”、“找職業因為有個職業,才能有飯吃,

職業、工作同“飯碗”有著親密的聯系。所以人們就拿“飯

碗”來代替“工作”了。這就是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了。

所以借代就是不干脆就說出事物的原名稱,而借用和這個事

物有親密關系的東西來替代這個事物的一種表達方式。

為什么要用借代呢?其實運用借代的方法能使人對事物留

下顯明、生動的印象,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想象,有時還使語

言具有一股特殊的魅力。白眉毛

三國時代有個馬良,馬良的長相有個特點:眉毛像雪一樣,

白得閃光兒。馬良兄弟五個,個個都有豐富的學問,因此他

們年紀輕輕就很出名氣。這五個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一個“常

“字。馬良,字季常,他弟弟馬謖,字幼常。他們五兄弟里,

馬良的才學最高。劉備派他去辦外交,他每次都精彩地完成

了任務。因此,當時就流傳一句話:“馬家的五個常,白眉

毛最優良J

這里不說馬良最優良,而說“白眉毛最優良”。用“白眉毛”

這個長相特征來代替馬良,這便是借代了。正因為用了借代

手法,馬良這個人物形象上的特征就更加突出,給人留下了

顯明的卬象。這不正是借代的作用嗎?

借代是常見的修辭手法。運用借代要留意:假如用事物的特

征來代替時,肯定要用事物最明顯、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并

且在上下文里交代明白,像用“白眉毛”來代替馬良,一方

面這是馬良最突出的長相特征;另一個方面上文也交代了,

所以不會誤會。

再如陳毅《梅嶺三章》中,就有多處借代。你能找出來嗎?

“旌旗十萬斬閻羅”、“人間遍種自由花二就都采納了借代

的修辭手法。

其中“旌旗”借代指“軍隊”,“閻羅凈”借指“國民黨反動

統治”,“自由花”借指“自由美滿,沒有剝削壓迫的華蜜生

活”。

七歲寫詩一一夸張

夸張就是為了突出顯明地表現某一事物的特點,有意“言過

其實”的一種修辭手法。

高爾基就說:“藝術的目的在夸大好的東西,使它顯得更好;

夸大有害于人類的東西,使人望而生厭。的確,夸張手法通

過突出強調事物的特征,會給人留下顯明的印象。如:宋朝

有位出名的宰相叫寇準。他小時候就有志氣,人也很聰慧,

他陜西渭南縣人,出名的西岳華山就在這個縣里。他七歲時

就寫了一首詠華山的詩: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p>

他的老師看到這首詩時,特別贊許,馬上對寇準的父親說:

“你的孩子將來怎么能不當宰相呢!"果真??軠书L大后真

的當了宰相。

寇準為了突出地描寫華山的高峻,有意夸大其辭。詩的前兩

句說,只有高高的天空凌在華山的頂上,再沒有別的山有華

山那么高了。后兩句是想象站在華山頂上的景象:抬頭看,

鮮紅的太陽就在身邊,回頭看,白云還在自己的腳底下飄動。

事實上華山海拔只有二千四百多公尺,比起昆侖山,珠穆朗

瑪峰來要低得多。詩里偏說沒有山能跟華山比凹凸,明顯是

夸大了;即便站在華山頂峰,太陽也還遠著呢,絕不會真的

離太陽近了,這也是夸大了??軠视昧丝鋸埵址?,所以華山

的高險就給人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象。機靈的回答一一排比

排比是把范圍或性質相同的事物,用結構相同或相像、意義

相近的三個以上的句子或詞組連用在一起表達內容的修辭

手法,為了理解排比的特點,請看下面的故事。

唐代開元年間,大詩人李白探望當時宰相楊國忠,自稱為“海

上釣鰲客李白”。鰲是傳聞中的海龜,其大無比。據說遠古

一場斗爭后,天塌地陷,女婿便砍了鰲的四只腳當柱子把大

地重新安置平穩了??梢婗検嵌嗝创罅?。李白竟然自稱是“釣

鰲客”,楊國忠便想難為他,說:“先生去滄海,釣這鰲,拿

什么去釣呢?”李白機靈的回答:“我去釣鰲,拿虹霓做絲

繩,拿明月做鉤子,拿天下惡人做魚餌?!睏顕衣犃艘欢?/p>

嗦,心想:“李白真是不好應付的人啊!”

李白的答話里,那“拿虹霓做絲繩,拿明月做鉤子,拿天下

惡人做魚餌。”三句,結構相同、語氣一樣,內容緊密聯系,

這種修辭手法,便是排比。

排比句的特點是用一連串形勢一樣的語句來表達思想感情,

把一串有關的意思一口氣說出來,表現出一種磅礴的氣概,

深厚的意味,使人感到語言有股強大的力氣。這正是排比句

的修辭效果。

似曾相識燕歸來一一對偶

北宋詩人晏殊,他做了大官,特殊留意選用人才。一次,他

路過揚州大明寺,望見廟里墻上有很多游客題的詩,他閉了

眼,漸漸走,讓手下人將詩讀給他聽,但不要說出題詩人的

名字,以免有“先入為主”的框框。一會兒,他聽到有詩寫

得好極了,就問:“作者是誰?”手下人回答:“江都縣尉王

棋J晏殊馬上派人把王棋請來。那時正是春末夏初,落花

滿地。晏殊有意當面考考王棋的學問,就說:“我很寵愛詩,

每逢想到好句子就寫在家里的墻壁上,有的經過幾年也沒有

對出對子,比如有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到現在還沒有對

上哩」王棋聽后應聲答道:“似曾相識燕歸來J

對得真好??!晏殊聽后大喜,以為王棋確有真才實學,就加

以舉薦,使王棋獲得重用,兩人也因此成了好摯友。

這里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就是對偶句。

對偶就是俗稱的對對子。這兩句,從內容上看,寫的都是類

似的事物?;▋旱袈湎氯?,燕兒飛了回來,兩者的內容相互

對應,相互補充,恰切地描繪了春末的景物特征。從形式上

看,兩句不多不少都是七個字,字數相等,而且兩句的結構

也基本相同。

所謂對偶就是一種用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的兩個

句子或詞組來表達一個內容相對稱的意思的修辭手法。對偶

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對句”。由于“出句”與“對

句”的意義關系不同,對偶就有不同類型。

“出句”與“對句”敘述的內容相同或者相近,這就叫“正

對”。妙對羞官僚

明朝的高校士解縉,少時家貧,由于苦學,駕馭了豐富的學

問,后來最終當了高校士。他年輕的時候,盡管很有學問,

一些官僚仍舊看不起他,甚至諷刺他。一次,有個大官蓄意

拿他取樂。當著很多人的面,那大官沖著解縉說:“我聽說

你會對對子,我出一句給你對對吧。”隨后,他大聲念道:“二

猿斷木深山中,小猴也敢對鋸(句)J明顯,這是諷刺解縉

不會對句了。而且,他的“出句”很刁:上句敘事,下句爭

論,結尾用“鋸”來諧”句。用的是諧音雙關。大官念完,

得意地笑著,說:“解縉,你對呀!”解縉性情剛直,才思靈

敏。他略加思索,張口念道:“一馬陷足污泥內,老畜生怎

能出蹄(題)。”滿座的人哈哈大笑,只羞得那老官僚恨不得

找個地縫鉆進去。

解縉對得工整極了。從字數說,是十五個字,上句七個,下

句八個。從詞性來看

“二”對“一”,數詞對數詞;“馬”對“猿”,名詞對名詞;

“陷”對“斷。動詞對動詞;“足”對“木”,又是名詞對

名詞;“污泥內”對“深山中”,都是方位結構;“老”對“小”,

形容詞對形容詞。從句子的結構說,兩人的句子都是主一一

謂[1]——>賓一一補。從結尾看,老官僚用“鋸”諧音“句”,

解縉用“蹄”諧音"題力都是雙關,可見對仗特別工整。

解縉真不愧為機敏的高校士。

老官僚的出句通過猿猴鋸木頭譏諷解縉不會對偶,解縉的對

句通過一馬陷污泥,反擊老官僚不配出題目,內容相同,所

以是正對了。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田登的人當了州官,他官氣十足,架子很大。百姓

和下屬見了他的面只許稱他“大人”、“老爺”,不許人直呼

其名。誰若違反了這個規定,他就說人家對他不敬重,就要

治人家的罪。因為田登的“登”與“燈”同音,全州的人就

把“燈”叫做“火二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燈節。這天要放花燈,讓大家喧鬧

喧鬧。田登的手下人要通知百姓放燈,但又不敢說出“燈"

字來,于是就在告示上寫道:“本州官依照歷年規則允許放

火三天。

”老百姓看了告示后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p>

這句話流傳開來,后來就成了成語,意思是比方反動統治者

可以隨意做壞事,而百姓的正值言行卻受到種種限制。從修

辭手法來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個對偶句。

同解縉的那個對偶句不同的是:出句和對句的意義恰恰相

反。這種對偶就是反對。才思妙對娶佳人一一對偶

(一)明朝時候,山西省有一位名醫叫喬嗣祖,家有二女,

大女兒叫珍姐,二女兒叫珠妹,姊妹出落得像花一樣,眼看

到了出嫁的年齡。喬老不想把祖傳的醫術傳給外人,于是確

定招婿入贅。怎么招呢?他志向的女婿是既懂醫道又有學問

的人。想來想去,他想出了出聯應對招婿的方法。他出的上

聯是:

珍寶雙花紅娘子

此舉公開后,雖有不少讀書人前來一試,但因不懂醫術藥物

被拒絕。

有一天,來了一位身穿綠棉袍的少年,落落大方地上門對道:

枸杞二丑綠賓郎

喬老爺怕受騙上當,就問少年這下聯作何說明。少年笑答:

“我叫吳杞,兄叫吳枸,兄有事在家,叫我穿綠棉衣前來。

兄長的醫術和文才勝我十倍。”喬老先生聽后,心中大喜,

當即確定招吳氏兄弟入贅。

這副對聯傳開后,都嘖嘖贊美,說它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切

合有情事理。摯友,你能說出它是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撰成的

嗎?(二)

從前有個中藥店主子,膝下有一女,貌美聰慧。為了給女兒

選擇一位才華出眾的男子結良緣,他確定用中藥名作上聯,

哪個對出下聯,就把女兒相許。上聯是:

“玉葉金花一條根”

很多求婚者望聯興嘆,一籌莫展。

突然來了一位英俊少年,揮筆對出“冬蟲夏草九重皮二店

主一看此青年才貌出眾,于是又出了一上聯:“水蓮花半枝

蓮見花照水蓮”,那青年立刻對出下聯:“珍寶母一粒珠玉碗

捧珍寶”。店主特別興奮,隨即又撰一上聯:“白頭翁牽牛耕

熟地”,那個青年稍加思索,又對出下聯:“天仙子相思佩紅

娘”。店主特別滿足,當即把女兒許配給他。你知道對聯中

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嗎?

六歲神童斗和尚一一對偶

明代林文斌六歲時游廟,和尚見他梳著三叉小辮,就說:“三

叉似鼓架J林文斌隨口對答:“一禿似鑼槌J和尚又驚又

氣,立刻出聯叫他對:“三尊大佛坐象坐虎坐蓮花?!绷治谋?/p>

不加思索就說:“一個禿驢偷魚偷肉偷酒菜J母親在一邊聽

見就指責他太不文明白。他說:“我說的是,'一個書生攀龍

攀鳳攀桂枝'J后來又一次,他改梳兩條小辮到廟里去玩,

和尚又笑他:“牛頭且喜生雙角?!绷治谋蠛敛磺优?,順口應

道:“狗嘴何曾吐象牙?!?/p>

故事中的林文斌靠著自己的機靈聰慧,運用對句的修辭手

法,敢于與不懷好意的和尚機靈應對,使和尚的取笑變成了

自取其辱。

奇妙的自薦詩一一篇喻

有時為了含蓄委婉表達自己的意愿,一般不會干脆向人表

達。如“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句詩就表示作者希望

得到有識之士垂青。以日常所見情愿為上釣之魚表達自己急

迫出仕的心情。傳聞朱慶余在《邊試上張水部》中是這樣說

的:

“昨夜洞房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頭問夫婿:

畫眉濃淺入時無?”

這是一首描寫新婚夫婦蜜月生活的愛情詩嗎?不是。其實朱

慶余在考試之前寫了這首詩給張水部,張水部就是任水部員

外郎的名詩人張籍,原是希望他先看看自己的作品,量量自

己的才學,以便向當局者舉薦,使自己有個進身之價。所謂

“拜舅姑”、“畫眉深淺”,乃至全面構思,都是比方。這是

整篇運用比方的好例子。張籍豈有不明白的道理?于是回信

說:

“越女新妝出鏡新,

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

一曲菱歌敵萬金J

仍是用篇喻手法,把朱慶余譽為西施,不但美貌過人,特殊

是歌聲美麗,是無價之寶。這比原作只在形體上作喻稍為高

超一點了。

莊周不想當宰相一一諷喻

諷喻就是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說明事理的修辭方法。

戰國時代的惠施當了梁國的國相,他的摯友莊周去探望他。

有人對惠施說:“莊周這次來梁國,是想奪你那國相的職位

的?!被菔┞犃颂貏e膽怯,馬上派人去抓莊周,鬧了三天

三夜,沒有捉到莊周。

一天,莊周找上門來,見了惠施,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南

方有種同鸞鳳一類的鳥,名叫宛雛,你知道它的特點嗎?這

鳥兒從南海動身,飛往北海。在這漫長的旅途中:累了,找

不到梧桐樹不休息;餓了,找不到竹果不吃;渴了,找不到

醴泉不喝。一只貓頭鷹揀到一只死老鼠,剛想吃,望見宛雛

飛過來,嚇得驚驚惶慌,說:’啊呀,它要奪我的香美食物

呀'。"莊周講完這個故事,瞅著惠施的眼睛,說:”老摯友,

現在你還認為我要奪你那宰相寶座嗎?”惠施知道莊周無意

同他爭奪相位,便放心了,于是就同莊周友好地交談起來。

在這則故事里,莊周為了消退惠施的誤會,而引用了宛雛不

會爭吃貓頭鷹的腐鼠的故事,來說明自己不會代惠施當宰相

的道理,這便是諷喻了。一般而言,在說話寫文章的時候,

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說或明說,或者是不簡單說清晰,或者為

了說得通俗、明白、好玩,于是就用了諷喻了。有柴出賣一

一藏詞

明代,廣東有個著名文人叫倫文敘,他才華橫溢,出口成章。

一天半夜,他突然想喝酒,可是家里己壇干罐凈,滴酒不見

了。當時,明月當空,萬籟俱寂。于是,他踱出家門,去敲

酒店的窗戶,喊道:“店家開門。”老板被他吵醒了,推開窗

上的小板,說:“倫秀才,半夜買酒,有個條件J老板邊扣

衣服,邊朝街對面一吸嘴。那里是柴草店,掛了個“有柴出

賣”的幌子。又說:“請你寫首詩,既要用上柴店幌子上的

字,又要表現半夜買酒的事實,否則,您老明天再來吧J

倫文敘望見店主的雅興,也暗自寵愛,他略一深思。隨即吟

道:

“有心披星戴月來,

柴門緊閉不愿開。

出聲高叫驚鄰里,

賣酒老翁快出來J

店主聽后,連忙開門,請倫文敘喝了一回酒,臨行還送給他一

瓶名酒。

倫文敘吟的就是藏頭詩,取每句開頭的一字連起來,便是“有

柴出賣”了,運用的修辭手法就是藏詞。

所謂藏詞,就是將要用的詞藏起來。一般來說,那要用的是

常見于熟識的成語或語句,運用時,單將成語或語句的另一

部分用在話中來代替本詞。運用藏詞能創建語意含蓄、令人

思索聯想、形成幽默情趣的藝術效果。如倫文敘的詩,暗藏

“有柴出賣”四字,讀者一旦發覺,就會引起一種驚異、喜

悅的審美心情。

藏詞可分為藏頭、藏腰、藏尾三種形式。藏去的本詞在每句

開頭,這叫藏頭。如: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缺一(衣)。

藏去的本詞在句子中間的叫藏腰,如:

一二五六七一一丟三拉四。

藏去的本詞在句子末尾的叫藏尾,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一少十(食)。

藏詞的材料往往是過去已有的“成句”,一般干脆摘引自古

代的典籍。如:

一士人家貧,與友上壽,無從得酒,乃持水一瓶稱觴曰:“君

子之交淡如J友應聲曰:“醉翁之意不在?!睂︼嬛料K。

這是《古今譚概》里的一則故事。貧困的讀書人拿一瓶水去

祝友人的生日,他要告知摯友:自己送的不是酒,而是“水”,

于是引用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古話,“藏”去了末尾

的“水”;摯友明白了讀書人的苦衷,告知他:沒關系,人

好水甜。他引用了前人的文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隱去了

“酒”字,他們都用了藏詞的手法,他倆的話都摘取了典籍

的原句,并藏去了關鍵詞。對方通過說出那部分詞語,就明

白了隱去的詞語。

藏詞是現成一句話的截取,假如不懂得原句,那就不■易理解

藏去的詞語。所以,藏詞往往要有肯定文化的人之間才能運

用。

五十年前二十三一一也說委婉、婉曲或折繞

從前有個書生叫詹義,他多次考秀才都落榜了。他不怕別人

訕笑,堅持參與考試,到他七十三歲那年,最終得償所愿。

消息傳開,摯友們都登門慶賀,而且還吸引了不少行人。有

些人問他年齡多大了。他回顧一下自己一生所走過的坎坷的

道路,不禁悲從中來,提筆作了一首詩以代回答:

讀盡詩書五六擔,

老來方得一青衫。

逢人問我年多少,

五十年前二十三。

青衫,即指書生的服裝。此詩看似平淡,實際卻很深刻;表

面俏皮,字里行間卻含著辛酸的眼淚,讀后頗為感人。最終

一句特別生動,別人問老秀才的年歲,他若回答:“七十三”,

就毫無趣味了。如今說“五十年前二十三”,反顯得幽默、

詼諧了。這種不干脆說出該說的話,有意繞個彎子,以迂回

曲折的方式說出本意的方法就是折繞。如: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J

〈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著酒醉,從主子罵起,直到別的一切

奴才,說只有兩個石獅子干凈。

(魯迅《主論自由的界限》)

李清照不直截了當地說“相思苦”,偏用“非關病酒,不是

悲秋”;魯迅的文章引焦大的話,說賈府只有“兩個石獅子”

干凈,干脆的說法應是賈府沒有一個干凈人了。

委婉的說法的確含蓄,美麗而又深刻。誤會生幽默一

一飛白與曲解

什么是飛白呢?明明知道錯了,還有意仿效就叫飛白。元代

的《群書通要》卷八里記載了一個故事:石中立是朝中大官,

這人滑稽,因為愛同人開玩笑,所以得罪了不少人。一天,

有位叫上官泌的人勸告石中立說:“您說話可要留意點兒

啊?!笔辛㈤_玩笑已成了習慣,這時脫口而出,說道:“下

官口礙上官鼻什么事?”上官泌聽了忍不住笑出聲來:“真

拿您沒方法

石中立的滑稽里就用了飛白的修辭手法。

“泌”與“鼻”同音,石中立利用這個關系,有意說白字,

達到滑稽的效果,讓勸告他的人不禁笑出聲來。這正好說明

飛白的作用就是使語言滑稽風趣,增加喜劇氣概。

飛白與書法藝術中的飛白是不相同的,但飛白往往與曲解相

連,其實曲解卻是另一種修辭手法。所謂曲解,就是為了達

到某種表達須要,有意對某些詞加以歪曲的說明。郭沫若的

幽默就屬于這一類。

1945年,郭沫若在重慶同畫家廖冰兄等同桌吃飯,有人介紹

道:“畫家的妹妹名冰,兩人相依為命,因此取了冰兄這個

筆名J郭沫若聽后,裝作茅塞頓開的樣子,說:“哦!這樣

我明白了。郁達夫的妻子肯定叫郁達,邵力子的父親肯定名

邵力座上客人轟然大笑。

郭沫若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由廖冰的哥哥即就是廖冰兄,

那么郁達夫便是郁達的丈夫,邵力子便是邵力的兒子了。事

實上都不是。這么只不過是運用曲解的修辭手法來開開玩笑

而已。正因為用了曲解方法,便造成了幽默詼諧的語言特色。

同時也使談話顯得輕松開心了。這正是曲解手法的修辭效

果。

曲解與飛白都能創建幽默、滑稽的語言效果,都能創建輕松

開心的氣氛。而且,它們都是以“錯誤”制造情趣,在錯誤

中產生趣味。但是“借”的手法都各不相同:飛白是故讀“白”

字或寫“白”字,曲解是對別人的話的意思有意作歪曲的說

明?!堆胖o》里記載的一則故事最能說明曲解的特點:

劉定之升了洗馬,在上朝的路上碰見少司馬王偉。王偉同劉

定之開玩笑,說:“你是洗馬,宰相的馬多,你要一匹匹地

洗一洗啊J劉定之笑著答道:“哪能只洗宰相的馬呢?你們

這些司馬不干凈,我也要好好替你們洗一洗哩J王偉鬧了

個大紅臉,只好尷尬地笑了。

洗馬、司馬都是古代官職的名稱。洗馬是輔導太子、掌管圖

書的官員,司馬是掌管軍隊的官員,少司馬相當于今日國防

部副部長的職位。王偉有意將“洗馬”的詞義說成“洗刷馬

匹”,運用曲解的手法來取笑劉定之取樂。劉定之卻運用曲

解的手法將“司馬”說成是馬的名稱,并表示也要將“司馬”

好好洗一洗,殺了一個回馬槍,使王偉退身無地。可見,曲

解將詞語另作說明完全是有意的。一句多感一一通感

劉勰的《文心雕龍?物色》篇:“詩人感物,聯類不窮。”物

無窮,感也無窮,而且相通,所以修辭上有通感。白居易《畫

竹歌》:“低頭忽看不是畫,低耳靜聽疑有聲?!币曈X和聽覺

有相同之處。李白“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

視覺和嗅覺也發生了轉移,也有人叫移覺。韓愈《聽穎師彈

琴》:“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J這也是聽覺和視覺的相

通。李賀《李憑箜篌處》:“芙蓉泣露香蘭笑”,“芙蓉”和“蘭”

有色,“笑”有聲,“香”也有。一句中寫了三感了。妙用雙

(-)

雙關是一種修辭手法,即利用語音或語義,使語言具有雙重

意義,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一些對聯妙用雙關,取

得了極佳的效果,往往達到了妙不行言的境地,令人拍案叫

絕。

明代有人選女婿,借席上果品出一聯求對:“因荷而得藕J

有人馬上對出下聯:“有杏不須梅J上聯說的是因荷開花才

能長出蓮藕;下聯說的是有了杏子就不需梅子。其實際意思

則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須媒」語意雙關,含蓄委婉,

把不便明說之意奇妙的一語道破。

又如五四運動以后。上海閘北有一個蟲鳥店貼出了這樣的對

聯:“三鳥害人鴉鴿鴇;一群賣國鹿獐螭?!毕侣撊N動物即

是“陸、章、曹"的諧音別字,指的是賣國求榮的陸宗輿、

章宗祥、曹汝霖,承上“一群賣國”而用,犀利有力,別有

風趣。拱手讓路一一雙關

(二)

有一天蘇軾去郊游,望見很多農夫在挑塘泥肥出。他走到一

條田填上,迎面碰上一個挑泥的農婦。兩人誰都不愿讓路。

蘇東破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是讀書人,你婦

人家應當給我讓道J那婦人一笑,說道:“既然你自稱讀書

人,應當能對對子吧!"東坡回答:“胸藏斗牛,豈止能對!”

那婦人脫口而出:

“一擔重泥(仲尼)擋子路”

東坡大吃一驚,半晌無言以對。兩旁田填上送泥返回的人,

望見他那副窘態,不由得哈哈大笑。終于他聰慧過人,見此

情景,突然醒悟連忙對道:

“兩行彳夫子(夫子)笑顏回”

他雖然對出了下聯,但心里仍舊驚訝。真想不到村野之中竟

有如此高人,我不能等閑視之而作此狂態。隨即脫了鞋襪,

下水田,拱手讓路。

這對聯是利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方法制作的。“重泥”諧“仲

尼”(孔子);F夫子”諧“夫子”(也是孔子)。“子路”、“顏

回”都是孔子的學生?!爸啬唷?、F夫子”都是眼前的事物。

它和“仲尼”、“夫子”聲音類同。利用諧音雙關,言在此而

意在彼,顯得幽默、含蓄。演戲人巧罵皇帝一一反語

后唐莊宗皇帝很愛打獵。一次,他在中牟縣的地里打獵,踩

壞了好些莊稼。中牟縣的縣官勸告他不能這樣做,他一生氣,

反而下令要殺縣官。

皇帝要殺人,誰敢勸吶!獨有莊宗跟前一個演戲人敬新磨,

看了心里不平。勸吧,皇帝正在火頭上,唯恐自己也會招來

災禍;不勸吧,眼看愛惜老百姓的縣官活不成了。他想了想,

就有了辦法。只見他沖上前去,指著縣官大罵起來:“你這

湖涂的東西,虧你還當縣官!莫非你不知道皇上愛打獵嗎?”

莊宗見敬新磨罵縣官,支持自己,興奮得直點頭兒。敬新磨

又大聲罵開了:“你這糊涂的東西,應當把這片地空起來,

讓皇上在這兒高興奮興地打獵!你為什么讓老百姓在這兒種

莊稼呢?莫非你怕老百姓餓肚子嗎?怕國家收不上稅嗎?

皇上打獵事大。老百姓餓肚子事小,國家收不上稅事小。莫

非這個道理你也不明白嗎?”

莊宗越聽越覺得不對味兒。演戲人哪里是在罵縣官,他是在

指責我呢!再一想,事情是自己錯了,硬要堅持錯下去,就

會留個不好的名聲。于是他就說:“算了,算了。把這縣官

放了吧!”

敬新磨巧罵皇帝,智救縣官,用的全是反語。表面上,他罵

縣官湖涂,事實上是夸他愛國愛民;表面上,他支持莊宗,

事實上是指責莊宗。

反語就是說反話。運用和本意相反的語句來表達本意,用正

面的話表達反面的意思?;蛴梅疵娴脑挶磉_正面的意思,這

種修辭手法叫做反語。

反語在肯定的語言環境里往往能表達出劇烈的感情,甚至比

正面說話顯得更有力,還能表現出一種滑稽風趣的特色。如

魯迅就是慣用反語的行家里手:《“友邦”驚詫論》、《旖野先

生》等多處用了反語。我們不妨去讀一讀體會一下文章的深

刻含意。“五大天地”的故事一一諷刺與反語

諷刺是利用語言條件,對敵人的言行或人民內部的反面現象

在笑聲中予以揭露批判的一種修辭手法。為了說明這種修辭

手法的特點,請看下面的故事。

清代有個貪官,橫行無忌,欺壓百姓,群眾特別厭惡他。后

來,貪官離任,臨走的時候,他還想撈個好名聲去招搖撞騙。

于是他下令讓當地老百姓送他一塊匾額,為他樹碑立傳。群

眾爭論紛紛,最終確定在匾上題“五大天地”四個字。貪官

接到匾額,得意忘形,逢人就夸耀自己說:“瞧,我為官愛

民如子,老百姓夸我的功德像天一樣高,像地一樣厚哪!”

別人問他:“只有一天一地,怎么是‘五大天地'呢?”貪

官說明不了,就讓送匾的一個老百姓代表來說明,那人不慌

不忙,面對大家說:“在您大人眼里,只有‘金天銀地',您

過的日子是‘醉生夢死',您辦起事來是‘昏天暗地',我們

老百姓對您早已'怨天恨地',您調任走呀,真是‘謝天謝

地‘,這就是‘五大天地貪官聽了氣得發昏,他剛要處

治送匾的老百姓,正好新官來了,他只好交了印信,灰溜溜

地跑了。

由此可見,諷刺就是對生活中丑惡的、不合理的、可鄙可笑

的現象加以揭發和鞭笞。諷刺可以用夸張的手段,但諷刺的

基礎必需是真實的。

怎樣達到諷刺的效果呢?可以用比方,也可以用反語,還可

以用對方的言和行的沖突來進行比照,達到諷刺的目的。

二修辭與生活

怪體妙詩

——回環

劉香文同學在閱讀《今古奇觀》中,看到一道像十字架一樣

的怪體詩,如下排列著:

我就成龍飛上天

仙劉香文有意抄下來,去問語文老師。老師對著這首怪詩看

了一會兒,笑著說:“這是一首四句七言詩,不僅結構奇妙,

情理感人,而且運用了回文頂真等修辭方法,其讀法如

下:……”

經語文老師一指引,劉香文感到其味無窮,從今,他更酷愛

祖國的語言了。摯友,你知道怎樣讀出這首詩嗎?

奇妙的疊字詩一一回環

還有一種疊字詩。利用頂真格,使下句前端同上句后端部分

重合,14個字就可構成一首七絕。

例如《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中疊字詩之一:“賞花

歸去馬如飛酒力微醒時已暮”(成一圓圈形排列,在此不便

操作)從“賞”起先圍繞成一個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自左上

角讀起,七字一句,每句后三四字與下句重疊,就成為:賞

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

暮賞花歸。你會讀嗎?你還知道本詩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嗎?

其實,這種詩叫“回環詩”。詩運用了回環的修辭手法?;?/p>

環是指什么呢?就是為了表現兩種事物或情境的相互關系,

交換兩句話詞序,從而使語句形式有回環往復美的一種修辭

手法。

如對聯:

客上自然居,盡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霧鎖山頭山鎖霧,

天連水尾水連天。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長江側量隊量測江長。

再如: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能者多勞,勞者多能。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這些流傳于群眾日常生活中的語句,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

的辯證關系。就語句形式而言,第一句的頭一個詞,成了其

次句的最終一個詞,第一句的最終一個詞,成了其次句的頭

一個詞,首尾變換,回曲如一個“環。讀來有回曲環繞,

來往反復的美感,你體會到了嗎?一個比方救了一條命一一

比方要恰當

我們說話作文,常常用比方。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比方的

重要。

戰國時候,有一位叫惠施的人,他很會用比方來說明道理。

有人在梁王面前說:“惠施一開口說話就用比方,假如不準

他用比方,那么他就說不清晰事情了J梁王確定試一試,

其次天,召見了惠施:“請先生不用比方說話J惠施反問梁

王:“假如有一個人不知道'彈'來問您,'彈'是什么樣的?

您回答,‘彈’的樣子像彈一樣,人家能弄清'彈’的樣子

嗎?”梁王說:“弄不清J惠施換了個說法:“假如你說彈

像弓一樣,只是以竹為弦,這樣打個比方,人家能懂嗎?”

梁王說:“能懂?!被菔┻M一步說:“擅長說明或描寫事物的

人,往往用別人所熟識的事物作比方,來說明別人所不知道

的事物,您說不用比方能行嗎?”梁王被勸服了,同意了惠

施的看法。

這個故事告知我們,恰當運用比方,不僅能使語言簡明,而

且能幫助別人理解和想象所不熟識的事物。說話作文,總是

要別人能懂得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是,有時要說明一個

生疏的事物,或是一個比較深邃的道理,假如能找到一個對

方所熟識的事物作比方,對方就很簡單聽懂了?;菔┚褪怯?/p>

說“彈”這個詳細、淺近的道理,勸服了梁王,同意了他用

比方來說話的。

比方用得好,不僅能讓人聽懂你的意思,有時還能打動別人

的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感染效果,古時候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準確的比方竟然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

事情發生在三國時期,魏王曹操有個小兒子曹植。曹植從小

聰慧伶俐,十多歲時,就能詩善文,曹操特別寵愛這個小兒

子。不過,曹操在閱讀曹植的詩文時,有時又產生懷疑:“你

這是請人代寫的吧?”曹植雖小,特性很強,立刻頂上去說:

“孩兒出口成章,落筆成文,何必請人代筆!父王不信,可

以當面一試?!辈懿俑訉檺圻@個小兒子,曾經想讓曹植來

繼承自己的王位,最終,最終沒有實現這個愿望。

后來,曹操死了,他的大兒子曹丕繼承了王位,接著,他又

廢了漢獻帝,自己當了皇帝。曹丕當皇帝后,有一樁心事,

就是怕兩個弟弟曹彰和曹植來和自己爭奪皇位,特殊是膽怯

曹植。他知道曹植才學過人,在大臣中又有威信,曹操又

曾經想立他為世子。因此,曹丕始終想找機會除掉他們。過

了不久,曹丕假裝思念兩個兄弟,派專人接曹彰和曹植進京。

兩人真以為皇兄思念手足,高興奮興趕回京城。誰知,一到

京城。兩個就被軟禁起來了。

曹丕首先賜新熟的棗子給曹彰吃,曹彰吃了后,當晚就中毒

身亡。這一下轟動了全城,大臣們都私下爭論紛紛,可是,

敢怒不敢言。他們的母親卞太后也是悲憤已極。曹丕自己也

感到這樣殺死弟弟太露骨了,得想個借口除掉曹植。于是,

他突然變得對曹植親近起來,不僅解除對曹植的軟禁,而且

和他同車出游,常常宴請曹植,并在一起談詩作文。卞太后

與大臣們都以為皇上有了悔改之意。

有一次,曹丕又宴請了曹植。席間,曹丕竭力贊揚曹桿的詩

文,接著,他又話鋒一轉,帶著懷疑的口氣說:“不過,我

聽先王在世時說過,疑心你的詩文是請人代筆的J曹桿一

聽,就明白曹丕是圍著彎子來找自己的麻煩了,但他生性孤

傲,從不示弱,冷冷地回敬一句:“陡下若是不信,可以當

面一試,何必抬出先王呢?”這一句正中曹丕下懷,立刻吩

咐道:“好!既然皇弟要試,我限你七步之內成詩一首,假

如不成,就要以欺君罪論處那時犯欺君罪,是要殺頭的。

曹植知道曹丕變著法兒來殺自己了。但他信任自己的才華,

馬上應承:“請陛下出題J曹丕當即出一首難題:“以弟兄

為題,但詩中不準出現‘弟兄'一詞。”這時殿下的群臣們

都為曹植捏著一把汗。

曹植站起身來,兩手一背,在殿上邁步向前。一步、兩步、

三步。。。。。。,曹植驚惶地思索著,待到第六步,曹植突然站

住說:“有了!陛下請聽!"“你念吧''曹丕暗暗驚訝,他的

才思竟如此靈敏。

曹植不慌不忙,言語中滿懷憤慨,朗聲念道: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的大意是:煮豆子用的燃料是豆箕(豆箕就是豆莖)、

豆子在鍋子里哭泣(釜就是鍋):豆子和豆莖原來是同根生,

為什么對我逼迫得這樣急呢?曹植在這首詩里奇妙地運用

了一個通俗的比方:用豆和豆莖同一個根生的關系,比方曹

植和曹丕的親弟兄關系;用燃豆莖煮豆子的相煎,比方曹丕

對曹植的相逼。這樣一比方,不僅揭穿了曹丕企圖殺害曹植

的險惡專心,而且,委婉地指責了曹丕骨肉相殘的不仁不義

的行為。

曹丕聽后,臉上忽然發燒,又惱又羞,但是又不好發作。他

惱火曹植當眾揭穿了自己內心的隱秘,羞的是這首詩中,情

深意切的比方,這個故事啟發我們相識到,精確、貼切、精

當的比方,不僅能使詩文生動形象,還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

情。假如比方不恰當,不貼切,就會損害意思的表達,有時

還會鬧出笑話。

還有一個有關比方的故事,形象地說明白這個道理。

東晉時,有一個丞相叫謝安,他很寵愛吟詩寫文。有一天,

他和侄兒、侄女們在一起欣賞雪景。只見漫天大雪飄舞,激

發了謝安的詩興,他脫口而出:“白雪紛紛何所似?”幾個

侄兒、侄女一聽,知道伯父又來考他們了,一個個凝眉靜思,

都想顯顯自己的詩才。

侄兒謝朗搶先說道:“撒鹽空中差可擬。”謝安一聽,就皺起

了眉頭:“比方不恰當,誰能有那么大力氣把鹽撒得滿天空

都是,何況,鹽在空中很快成直線落下來,一點也不像雪花

飄落的樣子?!敝杜x道蘊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未落柳絮

因風起?!敝x安一聽,連聲贊道:“好!好!比方得太好了。

風吹柳絮上云宵,正像雪花漫天飄舞。絮白似雪,雪輕如絮,

這個比方又貼切又形象」

要使比方恰當,必需平常留意視察事物,抓住事物的各自特

點,留意它們之間的聯系,這樣,須要運用比方時,才能作

出又精確又生動形象的比方。李夢陽試才一一換義

換義是一種修辭手法。什么是換義呢?請看下面的故事。

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甘肅灰陽人。曾任戶部郎中。他才思靈

敏,性格詼諧,是明代文壇“前七子”的領袖。傳聞他在江

西擔當提學副使是,發覺有個學生與他同名同姓,不禁覺得

好玩。他想考考那個讀書人的學問,說:“你怎么和我同名

呢?我出個聯語給你對好嗎?”他不等對方點頭,就吟道: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照實不相如?!?/p>

這一聯很妙,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的大夫,司馬相如是漢代

的文學家,意思是說這兩個人名字相同,其實人不相同。暗

指學生同自己同名,但兩人地位卻不一樣。那個讀書人聽后,

略一思索就對道:

“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J

對得很巧。魏無忌是戰國時魏國的公子信陵君,長孫無忌是

唐代大臣。意思是說:“前人取名字沒有忌諱,我為什么要

忌諱您呢?”

兩人都用歷史故事,話里套話,是言外之意。從修辭上說,

都用了換義的手法,“相如”原來是人名,而在“名相照實

不相如”里,它又是“相同”的意思。這原來是兩個不同的

概念,李夢陽偏偏把它們聯系起來了;“無忌”也是人名,

與“無忌諱”是不相十的,那個學生也把它們聯系在一起,

實際是在聯系中靜靜地更換了詞語的意義,這就是換義。所

謂換義就是利用詞語的多義性的條件,在特定的語文環境

里,讓原來表示甲義的詞語更換為表示乙義,使兩者發生形

同義異的現象,這就是換義的修辭手法。換義事實上是偷換

概念,以便給人一種簇新感、幽默感,造成生動活潑的藝術

趣味,這便是換義的修辭作用。你知道我是誰嗎?一一設問

設問句是依據語言環境的須要,為了引起讀者或聽眾的留意

和思索,或為了加強某種語氣,用提問的方法把確定的意思

表達出來的一種修辭手法。為了說明設問的特點和用法,請

看下面的故事。

英國大作家狄更斯特別寵愛釣魚。他認為釣魚是最具有意

義的休息。一天,他正在釣魚,一個生疏人走來問他:

“怎么,你在釣魚?”

“是啊!"狄更斯答道,“今日釣了半天,沒見一條魚,可是

昨天在這里卻釣了十五條啊!”

“是嗎?”生疏人問,“那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這地方特

地檢查釣魚的,這段江上嚴禁釣魚J說著,他從衣袋里掏

動身票薄,要登記名字罰款。

狄更斯忙問他:“那你知道我是誰嗎?”

正值生疏人驚異的時候,狄更斯直截了當的說:“我是作家

狄更斯。你不能罰我的款,因為虛構故事是我的專業J

“那你知道我是誰嗎?”這里采納了設問的修辭手法。生疏

人這樣問,是為了引起狄更斯的留意和思索,他并不耍求狄

更斯回答,而是自己提問后自己作了說明,即自問自答。狄

更斯也問了一句:“那你知道我是誰嗎?”也是為了引起生

疏人留意,也是自問自答。這種自問自答式的設問是正問,

即正面提出問題,有明確的答案。也即答案緊跟在問句的后

面。你能回顧一下,你還見過那些設問句嗎?伊索和問路人

----反問

正問是設問的一類,還有一類叫做反問。什么是反問呢?我

們再來看伊索的故事吧。

有一天,寓言家伊索正走在鄉間的路上,他遇見一個過路的

人。過路人向伊索打聽前面的村子還有多少路,要走多久。

“你往前走吧!”伊索對他說。“我當然知道要走,我是請你

告知我,還要走多少時間呢?”“你就走吧!”伊索還是這樣

回答。“這個人或許是個瘋子J問路人一邊走一邊自言自語

地說。他走了幾分鐘以后,聽見伊索在后面叫他,他站住了。

伊索對他說:“你再過兩個鐘頭以后,就能走到了J“您為

什么不立刻告知我呢?“過路人不滿地問?!爱敃r我不知道

你走的是快還是慢,我怎么回答你呢?”

“我怎么回答你呢?”伊索用的是反問。反問是從反面提出

問題,不作回答,答案已經暗含在反問句中。運用反句,能

加強語氣,表達確定的思想,堅決的看法。

在你的學習生活中,還能發掘哪些反問句用得好的例子嗎?

如:

巴金《海上日出》:“這不是宏大的奇觀么?”絕妙書信吐怨

情一一委婉

漢代蜀中才子司馬相如,被拜為中郎將之后,便自感身價百

倍,忽然起了休妻之念。他差人給妻子卓文君送去書信一封,

信中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一串數字,何意

未說,要求卓文君馬上回信。

卓文君看完信后,知道丈夫有意刁難自己。她也算得上一位

才女,看到丈夫如此對待自己,滿懷怨情悲憤,提筆寫道:

“別之后,二地懸念。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

心彈,八行書無處傳。九連環從中挫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盡,百無

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圓。七月半燒

香秉燭問蒼天,六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

陣陣冷雨燒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心已亂。急迫切,三

月桃花隨水轉;飄舞零,二月風箏線兒斷。郎啊郎,巴不得

下一世你作女來我作男!”

司馬相如讀罷妻子的回信,驚羨卓文君的才華出眾,頓消休

妻之念。

摯友,你知道卓文君給丈夫的回信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奇

妙在何處?

奇異的六十七個字

王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特別重視講授漢語修辭學問。有次,

王老師走進課堂,沒有像平常一樣去繪聲繪色地分析課文或

品評同學們的作文,而是轉身在黑板上寫了如下一段文字:

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

向敵人彎腰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

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和竹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

生二

同學們一看,這不是我們學過的《井岡翠竹》中的一段精彩

文字嗎?王老師料定同學們會這么想,就說:“是的!這是

我們學過的一段文字,但就要這三句話中,卻運用了多種修

辭手法,原委有多少種呢?請同學們仔細分析后談談自己的

看法。”

不到五分鐘,班里就有多數人舉起了手。又過了五分鐘,全

班同學都舉起了手??墒窃诨卮鹬校械恼f用了三種修辭手

法,有的說用了四種修辭手法,最多的說出了六種修辭手法。

王老師仔細地說:“我平常雖然給大家講了一些修辭手法,

但都運用了典型明顯的例句。在《井岡翠竹》這段文字里,

多種修辭手法奇妙而貼切地套用在一起,所以同學們盡管仔

細作了分析,也沒有一個說得全,講得充分。我可以告知大

家,作者是位擅長運用修辭的高手,這段文字雖只有短短的

六十七個字,卻運用了八種修辭手法……”

王老師的分析和理解,給了同學們新的啟迪。摯友,你能分

析出用了哪八種修辭手法嗎?

與韓鎬論文

據說鄭板橋有一位得意門生叫韓鎬,家境雖然特別貧困,但

很有才華。在縣試中,屢次名列前茅,因而受鄭板橋賞識。

為此鄭板橋常常給以資助并熱心輔導。

有一次,當韓鎬向他求教寫作問題時,鄭板橋當即揮筆寫了

一副對聯,贈給了韓鎬:

刪繁就簡三秋樹

獨樹一幟二月花

——與韓生鎬論文鄭板橋在這幅對聯里,鄭板橋將自己的真

知灼見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這位青年人。

韓鎬得到這副對聯后,如獲至寶,掛在家中仔細領悟,大受

教益,最終中了舉人。這副對聯至今對我們的寫作很有啟發。

為什么呢?你能說明出它的要義嗎?

侍女巧對下聯

清朝初年,有位寵愛舞文弄墨的宰相叫張英。他自以為通曉

詩文,才思過人,不料卻被一老農難住了。

一天,他閑來無事,就穿上便服到郊野去玩。這是一個插秧

季節,他見一伙插秧的農夫在田頭上休息談笑,便走過去與

農夫閑聊。他聽農夫們說笑談吐粗俗,就出言指責。一老農

說:“平民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說笑一下輕松輕松,

哪能光像你一樣死板板文諂諂呢?”張英說:“以文取樂何

樂而不為?”那位老農說:“也好,我有一上聯你對一對吧!”

接著手指一捆稻草扎著的秧苗出句道:

“草捆秧父抱子”

張英聽了,搜盡肚腸竟對不出合適的下聯,最終不得不在農

夫的笑聲中怏怏而歸。

回到相府,張英同夫人談起這件事,夫人吟哦一再,也被難

住了。

這時站在一旁的侍女失口道:“這有什么難對的!你們愛吃

筍子,我每天提著竹籃出去買。你何不這樣對:

“籃裝筍母懷兒」

這下聯,對稱工整奇妙,張英夫婦連聲贊揚。

為什么頗有文才的宰相及其夫人反被農夫難倒,而侍女卻輕

易而奇妙地對出下聯呢?其實是張英缺乏此一方面生活的

原材料。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離開了自己所熟識的生活,創

作就缺乏“原料”,有文才也就“難為無米之炊J

你認為上聯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數字諧音雙關趣談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于運用你認為吉利或者有特殊

意義的數字,用它來表示一生順暢、全家發閱、富貴雙全。

如、手機號、車牌、門牌號等都追求完備。一般都運用

了帶“3、6、了的祥瑞號。運用較多的如138、168、108、

98、998、988、333、666、888、999等都是寄寓雙關祥瑞、

發達、天長地久之意。

如香港的“333、888”的車牌號,曾經拍出了三百多萬的天

價。在內地2006年4月22-23日,廣州市首次拍出了“粵

APC888”的祥瑞車號牌,最終以237萬元的天價成交。其實

這些都是人們一時特殊的從眾心埋,希望自家多走財香運,

多發財。類似運用數字雙關的還有很多。如雙關(一生

發我肯定要久發久發),還有送給親人的祝愿語:

5205131420、1314520,7

758258(親親我吧愛我吧)。這些都是生活中較祥瑞和諧

的要素。

當然生活中并不盡善盡美。人們對于“4”字號就不太寵愛。

連電信部門也是如此。對尾號帶4、47的都實行座機費半價

實惠或減免。因為它們諧音是“死、死妻二人們不是極端

厭煩這一號碼么!7424994一妻死兒死舅舅死。如此不吉

利誰還敢要此類號碼!再則下列也在人們少用或不用之列:

如130、140(要殺您、要死您)。

聽說有一個公司老總買了一臺上百萬元的新車。他的手下人

為他上了一個“4444”的車牌。每天他開著此車就心情不好。

認為太不吉利。而另一個人卻從中游說,說此車如何如何不

好。勸告老總另換新車。結果這人花了不足一半的錢就買到

了價值百萬的新車。別人問及他的玄妙,說到此車會令他大

發其財,好友解開這個謎團。原來他將“4444”運用音樂之

音唱出不就是“花花花花”即發么,人們聽之甚是。其實發

財與否并不干數字之事,全在于自身的運作發展。

還有一個是某地之地頭蛇,官中一霸。不管做什么事都耀武

揚威,從不將人放在眼中。他特地給自己選了一車牌“00544”

諧音雙關“動動我試試”,由此可見之霸道。有次他又在街

道上隨意胡作非為,剛好上頭來了一車,車牌是“00900”(動

動就動動)看到上車如此囂張,就將他的車扣留給交警總部,

并將人一并拘留,從而打消了他的氣焰。

其他類似的運用數字諧音雙關的還有很多。運用圓周率3.

14159(山巔一寺一壺酒)來描述寺中和尚的悠閑生活。給

人送禮不直說而話有1.

1421(即一點意思而已)。運用數字寫出的書信,更是給我

們久久回味之思。

如以數字諧音雙關代文字的信:

“99:

8179,7954o76229,84069405o7918934。

1?91817J

某君讀之一再,不解其意,就去請教學校的數學老師。老師

看了看,隨口便譯了出來。原來信的內容寫的是:

“舅舅:

不要吃酒,吃酒誤事。吃了二兩酒,不是動怒,就是動武。

吃酒要被酒殺死。一點酒也不要吃J

這封信以數字代文字。諧中寓莊,趣中含理,俗不傷雅。你

發覺生活中還有哪些,也是運用數字諧音雙關的故事,有不

妨發掘出來,讓我們共賞。兩副婚聯

某地中學,有兩位年輕的數學老師,自由戀愛勝利,起先準

備登記結婚。本校一位同事為賀其新婚之喜,撰寫好一副對

聯:

戀愛自由無三角,

人生華蜜有幾何?

哪知風云驟起,正值他們結婚之際,“文革”的浪潮滾進學

校,男方因為出身不好又愛提看法,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兩

人不得已將紅線扯斷。后來,又因學校下放,老師回本地,

他們不得不遠遠分別。就這樣,運動十年,浩劫十載,桃花

總是無運。

有情人終成眷屬,直到撥亂反正之后,他們重返原校,兩人

得以完婚。結婚之日,同事們重撰一聯相賀。聯曰:

“情如幾何曲線,

華蜜似小數循環J

這兩副對聯,前一副形象地反映了兩位數學老師愛情的曲折

經驗,后聯借一個無窮數值祝愿新人美滿華蜜,地久天長。

摯友,你知道前后兩副婚聯采納了什么修辭手法?奇妙在哪

嗎?

修辭與命運、榮辱

傳聞朱元璋做了明朝開國皇帝后,曾與他幼時一起砍柴割草

的兩個窮摯友去找他,想投奔皇帝沾點光。

在朝廷上,他倆見到了朱元璋,一個開口就說道:“還記得

我們一起割草的時候嗎?我們偷了些蠶豆放到罐里煮,沒等

熟你就搶吃蠶豆,把瓦罐也打了,豆撒了一地。你抓了一把

撒在地上豆子就往嘴里捂,結果把一根草棒卡在喉嚨里了,

多虧我倆找來片菜葉,叫你塞在嘴里哽咽。才把草棒吞下去,

不然,哪有今日啊!”

朱元璋聽了,登時變臉,這家伙把過去的丑事都揭出來了,

連喝武士把他推出去斬首。

接著,朱元璋問另一個窮摯友:“你還有什么話說么?”這

個窮摯友機靈地說:“想當年,我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

刀斬了多少'草寇,!陛下沖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

雖說逃走‘湯元帥',但是活捉了‘竇(豆)將軍',遇見了

‘草霸王’攔住了咽喉要道,多虧了‘蔡(菜)將軍'助陣

清除殘敵。不然,哪有今日??!”朱元璋一聽這說話的口氣,

對方完全是跟著自己過關斬將、屢建奇功的將軍。便轉怒為

喜說:“這才是寡人的功臣哩?!彪S即降旨,封他為將軍。

同一件事,前者直說揭±1而遭殺,后者在諱飾的基礎上奇妙

地用了雙關、夸張、擬人、借喻、諧音等多種修辭手法。既

歌頌了皇帝,使得表面風光,又表了自己的“戰功。而受

了封。這個故事一方面諷刺了朱元璋以前的丑態,及當了皇

帝諱丑、草菅人命的丑惡心態,另一方面也說明白在舊社會

特殊場合下,是否擅長辭令,是否運用修辭及委婉的說法,

就會關乎到一個人的性命存在,以至仕途升遷的。

擅長諷刺的蘇軾一一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蘇軾有一次游莫干山,走進一座古廟,準備歇一會兒。廟里

的老道士望見蘇軾穿著簡樸,冷淡地指指椅子,說:“坐

回頭對道童喊道:“茶J

蘇軾坐下來同老道士閑聊,老道士發覺來客學問豐富,不像

一般的讀書人,就把蘇軾請到大殿,客氣地說:“請坐?!庇?/p>

對道童喊道:“敬茶?!?/p>

兩人談了一會兒,老道士更加感到客人才華出眾,不禁問起

客人的姓名來,這才知道客人是名揚四海的大文學家蘇軾,

于是連忙起來作揖,恭尊敬敬地把客人請進客廳,說:“請

上坐!”又對小道童叫道:“敬香茶!”

蘇軾告辭時,老道士請求給他寫字留念。蘇軾一笑,揮筆題

了一副對聯: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J

老道士知道蘇軾在諷刺自己,不由得臉紅了。紅得像猴子的

屁股。

這個故事雖短,卻生動好玩,給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這個

故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描寫老道士對蘇軾的看法,就用

了比照。蘇軾的對聯,就是對偶。重復一個“坐”字,又是

反復。最終說老道士的“臉紅得像猴子屁股”,又是比方。

蘇軾把老道士招呼客人和吩咐小道童倒水泡茶的話連起來,

諷刺老道士是個勢利眼,又是用的諷刺。

由此可見,人們常常不是單一地運用某種修辭手法,而是把

修辭手法交織起來,綜合運用。這樣便于增加語言的表現力

氣。紅花直笑白頭人一一擬人與擬物

擬人就是把物當做人來描寫,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動

的修辭手法。

唐代詩人章孝標多次參與科舉考試,直到晚年才中進士。他

懷著興奮的心情回家了,走到杭州樟亭驛時,看到野外紅花

似火,又想到自己白發蒼蒼,年已及幕,好不簡單中了進士,

做了一個小官,不禁感慨萬千,于是提筆在驛站的墻上寫道:

樟亭驛上題詩客,

自此尋為山下塵。

世事日隨流水去,

紅花直笑白頭人。

詩中流露出一種悲涼、感傷的心情。據說,他回到家鄉不久

就死去了。其中“紅花直笑白發人”就是用了擬人化手法。

紅花是植物,怎么會“笑”呢?詩人將描繪人的表情動作的

“笑。用在植物上,將植物人格化,這就是擬人。

么是擬物呢?擬物是把人當作物,或把一種物當作另一種物

來描寫的修辭手法。

如當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教會瘋狂地攻擊

他。而英國的博物學家赫胥黎卻英勇地為其辯護宣揚,進行

論戰駁得反動宗教勢力張口結舌。因此教會詛罵他是“達爾

文的斗犬”。只要一看到他就會在心中嘀咕:“當心,這只狗

又東聞聞,西嗅嗅,找尋下嘴的地方來了J”是啊,盜賊最

膽怯嗅覺靈敏的獵犬!”赫胥黎總會反唇相稽。從上面對話

中可知:“斗犬”、“狗”的動作、“嗅覺靈敏的獵犬”都是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