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課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1頁
《民俗》課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2頁
《民俗》課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3頁
《民俗》課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4頁
《民俗》課件-第七章 湖北民族民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導游基礎知識第七章湖北民族民俗

章節目錄第二節土家族第一節民族與民俗概況

第三節

苗族第四節侗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和白族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學習目標1、通過對湖北省各主要少數民族的民俗方面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念;2、知曉湖北省少數民族的人口、分布情況以及民俗的基本特征;3、熟悉湖北省主要少數民族的歷史來源、飲食習慣、民族服飾、建筑民居、婚俗觀念、節日慶典、宗教信仰、生活禁忌、曲藝歌舞以及民族工藝等簡要情況。學習重點重點掌握7個世居湖北省的少數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和白族)的主要風俗、服飾、信仰、禁忌、節慶活動和民族工藝等事項內容。第一節民族與民俗概況一、民族民族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民族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民族語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經濟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過程。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顯示,湖北省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257.97萬人,共有53個少數民族成份(缺烏茲別克族、德昂族,詳見表5.2湖北省人口列表),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4%,有7個少數民族世居湖北省(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和白族)。湖北省是全國8個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縣的省份之一。現在的民族自治地方就是在民族聚居區的基礎上建立的。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或少數民族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設立自治機關,由少數民族實行區域性的民族自治,享有管理和決定本民族和本地區內部事務的法定權力,享有根據本民族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政令的自主權的政策。湖北省有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個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10個民族鄉鎮(鐘祥市九里回族鄉、洪湖市老灣回族鄉、仙桃市沔城回族鎮、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神農架下谷坪土家族鄉、恩施市芭蕉侗族鄉、宣恩縣曉關侗族鄉、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11個民族村(鄖縣楊溪鎮清涼寺溝回族村、襄樊市友誼街居委會、竹山縣城關鎮東門回族村、棗陽市順城回族民族村、石首市槐樹堤回民居委會、鄖縣南化鎮馬縱嶺村、襄陽縣雙溝鎮雙北回族村、房縣化龍鎮長望回族村、丹江口市三官殿辦事處馬灣回族村、枝江市江口鎮回族鎮、鶴峰縣三家臺蒙古族村)。湖北省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2萬人)、宜昌市(43.5萬人)、武漢市(5.4萬人)、荊州市(3.3萬人)、荊門市(1.5萬人)和十堰市(1.3萬人)。湖北省少數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苗、侗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地方外,約有15萬少數民族散居在湖北省各地,其中回族主要散居雜居在武漢、襄樊等大中城市以及鄂西北和江漢平原的一些鄉鎮。二、民俗

民俗,即是指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事象。民俗具有地域性的基本特征。民俗具有社會性的基本特征。民俗具有規范性的基本特征。民俗具有變異性的基本特征。第二節土家族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土家族在湖北省主要是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長陽、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神農架等鄂西等區域。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家族總人口數為8028133人,僅次于壯、滿、回、苗、維,在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使用土家語,無本民族文字,現在絕大多數人通用漢語(見圖5.1土家族)。一、土家族來源

土家族,史籍中稱謂較多。秦漢時以其崇拜白虎被稱為“廩君種”,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稱為“板楣蠻”,或以其人呼“賦”為“賽”而稱為“責人”。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稱為“溪蠻”、“巴建蠻”等。宋代出現了區別于武陵地區其他族別而專指土家的“土民”、“土蠻”等名稱。以后隨著漢人大量遷入,“土家”作為族稱開始出現。土家族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來源于秦滅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邊的巴人;二說根據湘西龍山、瀘溪、大庸等縣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土家語地名,認為土家族主要來源于湘西土著,與進入的巴人、漢人融合而成;三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族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云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來源于唐中葉的烏蠻。二、土家族飲食土家族的飲食習慣與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生產特點緊密相關。最愛吃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唐馓和油茶等食品,日常的主食以青稞為主,小麥次之。蔬菜較少,平日多吃酸菜,輔以肉食。愛飲奶茶,吃酥油沙面。喜慶節日,必做各種花樣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豬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歡飲酒,多數人自家釀青稞酒。此外還有:土家族逢年過節最常吃的“合菜”,時常同包谷燒酒一起上桌;用糯米飯加工后炸制而成風味小吃“團馓”,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用大米綠豆等原料制成的“綠豆粉”(米粉);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的“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等。土家族飲食衛生很講究,用飯時每人都有固定的飯碗、筷子,請客吃飯也是每人一份。三、土家族服飾土家族服飾崇尚儉樸,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崇尚儉樸、經濟實用,樸素大方、簡潔莊重,追求美、表達美、創造美,服飾顏色體現開朗豁達、熱情好客的性格。服飾色彩有紅色、黑色(或青色),紅色最受人青昧。四、土家族建筑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角木樓。吊樓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是鄂西土家族地區最復雜而又最能顯示富有的一種典型的建筑形式,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其類型主有單吊式、雙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和平地起吊式。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五、土家族婚俗土家姑娘的婚姻程序比較復雜,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其中最精彩的是“哭嫁”。哭嫁源于婦女婚姻之不自由,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六、土家族節日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七、土家族宗教土家族處于原始宗教崇拜階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等多種形式。八、土家族禁忌土家族禁忌習慣法是土家族人民的祖先總結已往的經驗對自身自覺進行的一種限制和約束,其根本目的與意義在于避兇趨吉,保護自身,保護整個人群。圖騰禁忌。兩性禁忌。食物禁忌。節日禁忌。其他生活禁忌。九、土家族曲藝歌舞少數民族地區可稱是“歌舞之鄉”,有“無事不歌舞”的習俗。恩施土家族民間舞蹈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都與祭祀活動有關,祭祀的內容主要是敬祖神,悼亡人等;動作粗獷撒野、基本造型都可以從先民的開疆謀生的活動中找出痕跡;都與歌聯為一體,有歌才有舞。鄂西土家族的傳統民族舞蹈主要有擺手舞、撒葉兒嗬、“毛古斯”舞、花鼓子、八寶銅鈴舞、耍耍、肉連響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且普遍流行、世代傳承的,以擺手舞為最廣泛。十、土家族民族工藝圖土家錦,歷史源遠流長。為我國少數民族織錦之一。土家織錦有兩大品種、兩大流派和數百種圖紋表現形式。主要有“西蘭卡普”(即土花鋪蓋)和花帶兩類。第三節苗族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在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等區域。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苗族總人口為:894,0116人,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原先有自己民族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見圖5.12苗族)。

圖5.12苗族一、苗族來源苗族族稱古老,最早見于甲骨文中。宋以后,苗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關于苗族族源,與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有聯系。根據史籍記載和傳說,苗族先民殷周時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帶生息。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荊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動。秦漢時,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區定居,小部分繼續遷徙到黔東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戰爭、饑饉、疾病流行、生育繁密、農田丟荒等原因而不斷遷徙。二、苗族飲食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糯米飯是苗族節慶、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苗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也吃酸湯魚)等。

三、苗族服飾

現代苗族服飾男裝比較簡便。一般是頭包頭巾,上身穿無領多扣對襟短衣,腰系青布帶,下身穿長齊小腿肚的褲子,多用青藍二色,系荷包板帶者一般表示有妻子或情人。苗族女裝比較復雜,有百多種樣式,為國內各民族所少見。女裝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傳統的古老形式。第二類是頭上包頭帕,身穿長褲,衣緣、衣袖、褲腳都鑲“花邊”。四、苗族建筑苗族由于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筑選材和房屋構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風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區,山高坡陡,平整、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抱水,構筑一種通風性能好的干爽的吊腳樓。五、苗族婚俗為了保持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苗族實行族內婚,一般不與其它民族結姻。苗族結姻規矩較多,同姓同宗不通婚。苗族族內婚,至今仍有遺俗。現在隨著各民族的交往加深,苗族也和其他民族通婚。六、苗族節日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農事活動節慶;物質交流節慶;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祭祀性節慶;紀念性、慶賀性節慶等。由于自然因素、社會和宗族差異的影響,苗族傳統節日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表現出不同的特性。除了歷史性的節日外,絕大多數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農閑季節舉行。苗族有民族的傳統節日,如苗年、拉鼓節、蘆笙節、四月八節、吃新節、花山節、趕秋節、鬧沖節、爬坡節、游方節、姊妹節、牯藏節、捕魚節等,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豐富的就是苗年。七、苗族宗教苗族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但是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八、苗族禁忌苗族在禁忌習俗方面不同地區和不同支系有共同之處,也存在不同之處。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很多禁忌習俗逐漸消逝。飲食禁忌、節日禁忌、喪葬禁忌、建筑禁忌、禮俗禁忌、日常禁忌、信仰禁忌。九、苗族曲藝歌舞苗族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又因分布地域廣泛而支系眾多、具有不同風情與特色的歌舞藝術。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十、苗族民族工藝苗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