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2_第1頁
山東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2_第2頁
山東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2_第3頁
山東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2_第4頁
山東省泰安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類型:A高三一輪檢測語文試題2025.03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泱泱中華,以農立國,以食為天。糧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生活美學的重要意象。“食”光變遷,歷代詩人用筆墨記錄下這漫長的旅途,也將愛惜糧食的智慧與節約的美德鐫刻在中華文化的深處。“吃”看似事小,卻茲事體大。《朱子家訓》余音猶在:“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敬天惜糧、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穿越千年而延續不息的精神圖騰。透過雋永千年的詩行,跟隨糧食踏上“詩意之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一粒糧食都凝結著耕種者的汗水,都值得被敬畏、被珍惜。春耕:土地上的日與夜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王維《春中田園作》春日清晨,天剛蒙蒙亮,田野間已響起叮叮當當的農具聲。王維的詩帶我們走入這樣一個場景:村頭,春鳩啼鳴,杏花吐露芬芳,這既是春的召喚,也是農忙的訊號。田野間,農人扛著鋤頭,一步步測量泉水的位置,準備為新一季的作物找好水源。農業發展在古代是國家興盛的重要基礎。在王維的筆下,春天的田園不是風花雪月的消遣地,而是辛勤勞作的生活場。夏種:烈日下的生命律動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觀刈麥》是一幅夏收的勞動畫卷,也是農耕社會集體協作的生動寫照。麥田金黃,南風拂過,麥穗如波浪翻涌。在這一場緊張的夏種中,全家人分工明確,密切配合:婦女和老人帶著食物與飲水,奔波在田間送飯解渴;壯年男子頂著烈日,奮力揮舞锧刀;孩子們在田埂上跑來跑去,或是幫忙,或是嬉笑。這一刻,生命的韻律隨著鐮刀的揮舞而跳動,豐收的希望在人們的汗水中迸發。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夏日田園雜興》以素樸之筆,描繪了南宋鄉村平凡而溫暖的田園生活。詩中輕描淡寫地勾勒,一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村畫卷躍然紙上:白天大人們辛勤勞作,鋤草耘田,夜晚還在昏暗的燈火下紡紗織麻;即便是年幼的童孫,也在桑樹的濃蔭下學著種瓜,悄然承接著勞動的傳統。這首詩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縮影,以細膩的筆觸表現了生命的傳承與精神的延續。農耕社會中的孩子,或許對“耕織”這一生存技能尚未完全理解,但那份對勞動的敬重與對自然的親近,卻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啟蒙、代代傳遞。當肩承扁擔之重、手磨血泡之痛,我們感受到的是“稼穡的艱難”:田野間的每一滴汗水,都為生命注入了尊嚴。秋收:鐮刀下的田間慶典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范成大《秋日田園雜興》在范成大的眼中,秋收是一場熱鬧的慶典。平整的打谷場如鏡面般光滑,村民們抓住霜降后難得的晴好天氣忙碌起來。揮動的連枷拍打著稻谷,聲音如雷貫耳,卻伴隨著笑聲與歌聲,連綿到天明。這不僅是農民對豐收的歡慶,也是對生活韌性的歌頌。冬藏:倉廩間的希望與敬畏冬天的田野雖沉寂,卻孕育著來年的希望。《莊子》有言:“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這種“安時”的智慧在冬藏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農人將一年的收獲收入倉儲,既是為家庭提供保障,也是對時節規律的順應。冬藏不僅儲存糧食,更儲存了對未來的信心,涵養了農耕文明中生生不息的力量。冬日的糧倉充滿生機,儲存著春的希望,成為勞動的豐碑和未來的保障。羅隱筆下,這瑞雪兆豐年的景象雖令人欣喜,卻也引發深沉的思考: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羅隱《雪》豐年如畫,卻需深察畫外之景。羅隱在瑞雪中的感慨不僅是對豐收的歡喜,更飽含悲憫的睿思:在封建社會,糧食豐收未必等同于家家飽暖,貧富分化和儲運失衡常令部分人難逃饑寒,難享“豐年瑞”。糧食的珍貴不僅體現在滿倉的喜悅,更體現在每一粒糧都能成為生命的支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歷覽千年風華,《詩經》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美好祈愿,如今已在中國大地上成為現實,豐年之景早已成為常態,但“珍惜糧食”的美德未曾褪色,反而愈加彰顯。(摘編自關禾《一粒糧食如何在古詩里度過農耕四季》)材料二:202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方案強調,把糧食安全教育、勤儉節約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等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學習實踐、體驗勞動等形式,開展反食品浪費專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形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習慣。大力弘揚節儉興國、節用裕民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向來高度重視不為物使、儉約自守、節儉興國的優良傳統。我們當把節儉興國、節用裕民的思想智慧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程,以思政課為載體,講清楚米粒雖小、但來之不易的道理,讓節儉之風吹遍校園。積極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文化氛圍。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是傳承至今的精神財富。我們應積極推動全面節約戰略融入大中小學各門課程,在不同專題內容中融入節約糧食、遏制浪費的價值觀,把糧食安全教育、勤儉節約教育融入學科專業、課堂教學、教材建設等,以課程思政為依托積極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校園文化氛圍。全面推行反食品浪費工作成效評估。將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融入文明校園建設工作;落實中小學、幼兒園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在日常德育工作和思政工作中加強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聯動,強化反浪費宣傳引導。深入開展“光盤行動”。反對糧食浪費、崇尚勤儉節約,須在校園飲食文化中反對大手大腳、鋪張浪費,遏制外賣浪費、聚會浪費等現象,用學校“小餐桌”助推社會大文明。(摘編自鞏永丹《加強糧食安全教育倡導勤儉節約之風》)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的《夏日田園雜興》勾勒了一幅南宋鄉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畫卷,展現了生命的傳承與精神的延續。B.材料一《莊子》“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的“安時”智慧只在冬藏中得以體現,冬藏是對時節規律的順應。C.材料二指出中華民族高度重視不被萬物役使、儉約自守、節儉興國的優良傳統,當下仍應弘揚節儉興國、節用裕民的優良傳統。D.中國古代詩人用筆墨記錄“食”光變遷,將節約的美德鐫刻在中華文化深處;當下我們應以思政課為載體,讓節儉之風吹遍校園。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雪》引發了我們對封建社會糧食豐收不等于家家飽暖的深度思考,強調糧食珍貴,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B.材料一中的古代詩歌不僅展現了從春到冬四個季節糧食生產收獲的過程,更蘊含著對勞動的敬重、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思考。C.材料二倡導的把糧食安全教育、勤儉節約教育融入學科專業、課堂教學、教材建設等是對《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的響應。D.古代詩歌中蘊含的敬天惜糧、勤儉節約的精神與現代社會倡導的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材料一中夏種“稼穡艱難”的一項是()A.《詩經·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的勞動場景。B.陶淵明《飲酒(其五)》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勞動場景。C.楊萬里《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的勞動場景。D.《四時田園雜興》中“獲稻畢工隨曬谷,直須晴到入倉時”的勞動場景。4.請簡要概括兩則材料在行文結構上的特點。5.作為青年學子,你應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珍惜糧食”這一美德,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林中空地的光徐魯秋空爽朗的午后,我們來到位于圖拉州的雅斯納亞·波良納莊園。這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故鄉,也是他生命和靈魂的最后安息地。莊園四周的田野上,長著很多低矮的老蘋果樹。有的蘋果樹還是托爾斯泰當年親手種植的。樹上結滿了紅蘋果,熟透的蘋果落在樹下的草地上,成了伯勞、知更鳥們的午餐和晚餐。遼闊的田野上空,飄浮、舒卷著大團大團的云朵。潔白的云朵組成一座座緩緩移動的棉花垛。高大的白樺樹安靜地站在田野邊緣和遠處的土路邊。老年的托爾斯泰喜歡穿著寬松的白棉布袍子,拄一根手杖,在這樣的云朵下徒步。走累了,他就倚靠在一棵粗大的橡樹或椴樹上歇息一下,然后回到莊園里,坐在安靜的谷倉邊讀書和寫作。走在深秋時節的田野上,我不時觀察腳下,心里暗暗期待著,能不能幸運地發現插在地上的一根“綠樹枝”呢?托爾斯泰五歲時,他的哥哥尼古拉給他講了一個“秘密”,如果誰發現了“秘密”,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世界上再也沒有貧窮、疾病和仇恨了。這個“秘密”寫在一根“綠樹枝”上,就埋在莊園附近的田野里,誰找到了它,誰就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綠樹枝”的故事,讓幼小的托爾斯泰心馳神往。尋找這根神奇的綠樹枝,不僅是托爾斯泰童年時代最愛做的游戲,也成為他一生的使命和夢想。人們說,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和人道主義者,畢生都在尋找那根能給世界帶來幸福、健康、友愛與和平,能讓世人擺脫貧窮、疾病與仇恨的“綠樹枝”。盤桓在托爾斯泰耕耘過的土地上,我想到了列賓的那幅托爾斯泰扶著犁耙在陽光下的田野上耕耘的油畫。列賓畫布上的田野,不就是此刻我站立的這片田野嗎?最偉大的作家和藝術家,不都是那些尋找綠樹枝的人嗎?最美好的書,也應該給人們帶來幸福、夢想和光明,能夠指引人們找到快樂和幸福,給人們送去實現夢想的信心和力量。熱愛文學,并且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去尋找那根能讓人們擺脫貧窮、疾病與仇恨,能讓所有人過上好日子的綠樹枝——這,就是文學的力量,也應是所有作家矢志追尋的理想。世界上沒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樹林。托爾斯泰故鄉的樹林——或者干脆說是托爾斯泰的樹林,更加讓我覺得美得無法形容。深秋時節的樹林,正慢慢脫下它深紅色的衣衫。①在爽朗透明的陽光里,深綠色、淺綠色、金黃色、淺黃色、深紅色、酒紅色、琥珀色的樹木和樹葉,色彩繽紛,層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我問一位俄羅斯朋友這里的森林為什么會這樣美麗,他說,因為這里的森林和小樹林大多是闊葉混交林,橡樹、櫸樹、楓樹、白蠟、白樺、銀杏、野櫻……都有各自的生長空間,都有各自不同的吐綠、轉黃、落葉和返青的時節,都各自自然健康地生長。在托爾斯泰的樹林里,我無法用精準的語言來描述這樹林的美,尤其無法描述照進樹林的那種純凈、透明、耀眼的光線。置身在如此林木婆娑、光影斑駁、色彩繁復的樹林里,我只恨自己的文學描述能力實在有限,無法捕捉這光影交錯的林葉之美。②也許,只有杰出的畫家,用調色盤上的顏色,才能準確描述和表現出這森林里的光與影吧?眼下雖是深秋,但樹林里依舊生機勃勃,光影斑駁,沒有半點落木蕭蕭、秋風蕭瑟的景象。秋日的金色樹林,和春汛時節的樹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一樣,照樣能夠給人帶來希望和光明的氣息。在托爾斯泰的樹林里,純凈耀眼的光亮無處不在,但最美的光,還是在樹林深處那一小塊空地上。托爾斯泰很喜歡自己的家鄉圖拉和這片莊園。遵照他生前的愿望,人們把他安葬在雅斯納亞·波良納莊園的樹林深處。沿著一條安靜的林中小路,穿過樹林里斑駁的光與影,我來到這塊明亮的空地,站在了神往已久的這個樸素而低小的墳堆前。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心臟跳動得很快,我的血液也在加速奔涌。我說不出這是一種抑制不住的悸動,還是一種情不自禁的深深的感動。小小的墳墓,確實如茨威格1928年前來謁拜時所見到的那樣:③一小塊林中空地上,一個小小的、培得整整齊齊的長方形土丘,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和墓志銘,甚至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明亮的林中陽光,安靜地灑在這個干凈樸素的墳堆上。墳堆上長著淺淺的野草,野草間零星開著一些藍紫色的雛菊和別的顏色的野花。在明亮的林中空地上,墳堆向著天空、陽光、星辰和風雨,向著全世界的崇拜者和熱愛者,完全敞開著。當年,站在這個樸素的墳墓前,茨威格不由得聯想起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靈柩,還有西敏寺里莎士比亞奢華的墓地。茨威格覺得,其實它們都不如托翁的墳墓這般動人,不如樹林中這個只有風吟甚至全無人語的墓冢,“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在茨威格看來,這個小小的墓冢,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那一瞬間,我深悟了茨威格的欽贊,樹林深處的這塊空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光亮,固然來自大自然,來自天上的太陽和星辰,但還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光明,乃是來自這個小小的、樸素的土丘之下。因為,掩埋在這里的,是全人類的良心,是人類最耀眼的一束文學之光,是托爾斯泰永遠熠熠生輝的博大的愛心。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開頭描寫了托爾斯泰故鄉的景致:老蘋果樹、熟透的蘋果、漂浮的云朵、高大的白樺樹,靜謐而優美。B.文章以舒緩的語調敘述了“綠樹枝”故事對托爾斯泰的影響:尋找神奇的“綠樹枝”成為其一生的使命和夢想。C.作者借俄羅斯朋友之口表現了深秋的“托爾斯泰樹林”美麗無比的原因:樹木都有各自的生長空間并健康地生長。D.綠樹枝、托爾斯泰的樹林、林中的空地,既是文章的主體內容,也濃縮了托爾斯泰人生經歷與經典場景。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由“綠樹枝”聯想到列賓所畫托爾斯泰耕耘的油畫,意在表現偉大作家和藝術家都是給人實現夢想的“綠樹枝”。B.句①將托爾斯泰樹林比作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畫面色彩繽紛,層次分明,而且細節生動,動靜分明,鏡頭感十足。C.句②中“也許”“只有……才”等詞句,用表示揣度與必要條件的關聯詞語,表達對托爾斯泰樹林光與影的由衷贊美。D.句③中用“一小塊”“小小的”“長方形土丘”和三個“沒有”等詞,描寫了托爾斯泰墳墓規模小且樸素無華。8.聯系全文,分析以“林中空地的光”為題的含義。9.對比是本文較為突出的表現手法,請結合文本作簡要賞析。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蒙未知譬如寶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見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辨矣學者心之自且也。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經人倫,為美觀,故可供神明。夫聽黃鐘之聲,然后知擊缶之細;視袞龍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飛,不如修翼之必獲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故君子心不茍愿,必以求學;身不茍動,必以從師;言不茍出,必以博聞。君子之于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沒而后已。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節選自徐干《治學》)材料二:仲尼之所貴者,名實之名也,貴名乃所以貴實也。夫名之系于實也,猶物之系于時也。物者,春也吐華,夏也布葉,秋也凋零,冬也成實,斯無為而自成者也。若強為之,則傷其性矣。名亦如之,故偽名者皆欲傷之者也。人徒知名之為善,不知偽善者為不善也,惑甚矣!求名有三:少而求多,遲而求速,無而求有。此三者不僻為幽昧,離乎正道,則不獲也。固非君子之所能也。君子者,能成其心,心成則內定,內定則物不能亂,物不能亂則獨樂其道,獨樂其道則不聞為聞,不顯為顯。故《禮》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選自徐干《中論·考偽篇》,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民之初A載其蒙未知B譬如寶在C于玄室有所求而D不見白日照焉E則群物F斯辨矣學者G心之白日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疏,疏通,疏導,與《屈原列傳》中“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的“疏”意思不同。B.茍,隨便,輕率,與《諫太宗十思疏》“終茍免而不懷仁”中“茍”意思相同C.之,用于主謂之間,與《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之”的用法相同。D.貴,看重,重視,與《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中的“貴”用法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正因為從前君子致力于學習,才能有高尚的道德,養成高潔的品行,雖身死而名聲不朽。B.材料一認為,志向與才華主次分明,強調立志,與王安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C.材料二認為,孔子看重名實相符,而人們只知道有名望的人做善事,不知偽善的人做不善的事,實在糊涂。D.材料二認為,求取名聲有三種途徑,且三種行為均是采用了偏離正道的不光彩的方式,為君子所不齒。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2)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14.材料一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回答(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讀書陸游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注。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讀書辛棄疾是非得失兩茫茫,閑把遀書細較量。掩卷古人堪笑處,起來摩腹步長廊。【注】元元,百姓。15.下面對陸游《讀書》和辛棄疾《讀書》這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陸詩前兩句間接抒情,表意含蓄,強調了自己并非沒有歸隱田園的想法。B.陸詩“燈前”這一細節點明了讀書的場景,“雖非昔”與“猶課”形成對比。C.辛詩“茫茫”一詞,運用疊詞,營造出一種空闊、迷茫、難以捉摸的氛圍。D.辛詩“掩”“起”“摩”“步”等一系列動作,細膩地刻畫了詩人讀書的情態。16.兩首詩均寫讀書,但側重點不同。請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將進酒》中以“______,______”兩句表現了對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屢遭失敗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強性格。(2)《念奴嬌·過洞庭》中,描寫詞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詞句是:“______,______。”(3)古詩文對“煙”字情有獨鐘,比如常用“煙”字表現楊柳的生機之盛與朦朧之美,如“______”;或用“煙”字形容水霧彌漫,如“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文段,完成下面小題前不久,第五十九顆、六十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這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兩顆衛星。任務的成功,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工程正式完成,意味著中國人獨立自主建設的北斗系統進入發展新征程。“調動了千軍萬馬,經歷了千難萬險,付出了千辛萬苦,要走進千家萬戶,將造福千秋萬代。”從1994年北斗一號工程立項開始,幾代北斗人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了北斗系統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區域到全球的歷史性跨越。北斗系統的發展歷程,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