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別了“不列顛尼亞”Farewell

Britannia教學目標重溫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注意文中時間、場景的轉換,新聞事實和背景融為一體的寫法。品味細節,思考作者的情感態度。近期,一首《紫荊花盛開》成為了網絡翻唱熱門永遠的紫荊花在愛之下茁壯發芽陽光中笑開花是暖暖的翩翩啟航同屋檐之下像一幅畫日夜相守相望閃閃星光照亮你的臉龐你聽過這首歌嗎?明白其中的含義嗎?歌曲欣賞《紫荊花盛開》為什么歌詞里寫到“同屋檐之下像一幅畫日夜相守相望”,紫荊花有何含義?“紫荊花飄揚飛向避風的海港”

它的避風港又是哪里?讓我們走進課文《別了“不列顛尼亞”》獲取答案吧!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征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荊象征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征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紫荊花的花型比較特殊,它的花葉頂端是分開的,但是花柄處又合在一起。紫荊花的葉子有一種韌性,無論風吹雨打,它從不輕易飄落,挺立在風雪中,有著傲雪斗霜的性格。所以,紫荊花寓意著家庭和睦、團圓幸福,象征著家人之間的骨肉難分。在經歷了百年漂泊之后,香港終于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正像紫荊花一樣根葉相連、永不分離。在中國古代,有一個關于紫荊花的典故:傳說南朝時,京兆尹田真與兄弟田慶、田廣三人分家,當別的財產都已分置妥當時,最后才發現院子里還有一株枝葉扶疏、花團錦簇的紫荊花樹不好處理。當晚,兄弟三人商量將這株紫荊花樹截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樹時發現,這株紫荊花樹枝葉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田真見此狀不禁對兩個兄弟感嘆道:“人不如木也”。后來,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來,并和睦相處。那株紫荊花樹好像頗通人性,也隨之又恢復了生機,且生長得花繁葉茂。所以,后來人們常用紫荊花來比擬親情,象征兄弟和睦、家業興旺。歷史背景介紹鴉片戰爭失敗,清政府與英國簽署了《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新界淪為英國殖民地,簽訂的“專條”中明確“以九十九年為期限’我國政府與英國政府就香港問題展開談判,經過兩年22輪談判,在1984年12月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根據聲明,香港主權在7月1日0時0分回歸中國1842年1860年1898年1982年1997年在香港的歷史上,還有一段關于紫荊花的悲壯故事:1898年6月19日,喪權辱國的《展拓香港租借專條》簽訂,英國政府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后稱新界),租期99年,兩個月后,英方不顧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在大炮的轟鳴聲中,強行提前舉行占據儀式,數千名愛國群眾揭竿而起,武裝保衛自己的家園,反攻英國軍營,使英軍受到重創,但民眾也遭到殘酷的鎮壓,新界10萬人口喪失了土地。劫變過后,村民們在桂角山建造了一座大型墳墓,合葬那些壯烈犧牲的英雄。后來桂角山上長出一棵從前沒見過的開著紫紅色花朵的樹。幾年后,那種花開遍了新界山坡,色彩繽紛,尤其是清明前后,花期正盛,像是對烈士的緬懷,民眾將其命名為紫荊花。回顧歷史影片文本背景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重新在香港行使主權。全球各大新聞機構紛紛匯聚香江,共同報道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其規模與參與人數在新聞史上實屬罕見。新華社的多位記者擔任歷史的見證者,以真實、精確的筆觸,記錄下這難忘的瞬間,創作了《再見了,“不列顛尼亞”》這篇紀實性新聞杰作。作者簡介本文摘自《1949—1999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選集·對外新聞篇》。作者名為周婷和楊興,實際上這一署名是集合了周樹春、楊國強、徐興堂、胥曉婷四位作者名字的一部分而成。該新聞作品榮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并在1997年被評為新華社社級優秀稿件。文體常識定義

新聞是關于新近發生、正在發生,或雖久遠但新近被揭露的事實進行的即時報道。新聞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類:廣義新聞涵蓋消息、通訊、特寫等多種體裁。狹義新聞特指消息,采用簡潔明了的敘述手法,以精練的文字迅速、準確地傳達最新發生的事件,反映事物發展中的新狀況、新變化、新趨勢,屬于一種實用的文體。新聞

新聞狹義—消息通訊1.人物通訊2.事件通訊3.工作通訊4.風貌通訊廣義消息訪談工作通訊:反映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的成績,總結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或者探討有爭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的報道。概貌通訊:也稱風貌通訊,是勾勒某一地區、某條戰線或某個單位面貌變化的一種通訊。特寫新聞評論文體知識1、新聞的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過

結果標題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標、正標、副標導語是新聞的開頭部分,概括新聞的主要內容主體是導語之后,對新聞事實的具體敘述結尾新聞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較發人深思背景是對新聞事實的補充,起補充作用2、新聞的結構:任務一·朗讀全文,找出本篇新聞的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文本脈絡導語英國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1段主體英國的告別儀式2—10段結語英國在香港統治的開始與結束11段背景港督府變遷4段(插敘)一、標題1.本文標題新穎,如何理解本文標題?活用了毛澤東的文章《別了,司徒雷登》;“別了”:語氣委婉中略含嘲諷。(1)主謂倒裝的句式,突出了“別了”這一內容,能更好地表達與之永遠告別,不再相見的強烈情感。(2)借代,用“不列顛尼亞”輪船指代乘坐的英國人,進而指代英國,妥帖生動。(3)雙關,表面含義是指,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深層含義是象征著英國管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被洗刷。(4)

“別了”,語氣委婉,詼諧幽默中,有對英國人黯然離場的嘲諷,帶有中國人的喜悅。脈絡梳理脈絡梳理二、導語(第1段)“在香港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1.點題:與題目呼應。2.揭示文章主旨:香港即將回歸3.導語結束在時間上,為通訊主體部分的時間順序奠定基礎新聞常識梳理脈絡三、主體——(第2—10段)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1.通覽全文,快速找出文章特選的幾個時間點2.根據文章信息,完成下表。4時30分、4時40分、晚6時15分、7時45分、6月30日最后一分鐘、7月1日第一分鐘、0時40分2.完成下表:時間地點主要事件6月30日下午4時30分6月30日下午4時40分6月30日晚6時15分6月30日晚7時45分6月30日最后一分鐘7月1日第一分鐘7月1日0時4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港督府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添馬艦告別儀式、宣讀女王贈言添馬艦第二次降旗儀式交接儀式現場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交接儀式現場五星紅旗升起中國南海“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任務二·細讀文段,對場景進行總結思考思考探究主體部分描寫了英國撤退時的哪幾個場景?請概括內容。4點30分,降下港督旗幟;4點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港督府。此次降旗標志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會由港督來統治。▲英國國旗從港督府降下▲彭定康揮別香港,其三名女兒哭成淚人第一場景:(第三自然段)思考探究主體部分描寫了英國撤退時的哪幾個場景?請概括內容。▲彭定康接過降下的旗幟▲彭定康接過降下的旗幟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7時45分,降英國國旗。此次降旗標志著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第二場景:(第五自然段)思考探究主體部分描寫了英國撤退時的哪幾個場景?請概括內容。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易幟。此次降旗意味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的結束,也標志著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第三場景:(第八自然段)▲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思考探究主體部分描寫了英國撤退時的哪幾個場景?請概括內容。▲不列顛尼亞號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第四場景:(第十自然段)▲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與英王儲查爾斯離港前的最后告別四、結語——(第11段)“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的含義士什么呢?1.現實場景:1841年英國橫跨印度洋而來;1997年黯然從中國南海離去。2.歷史輪回:“從海上來”代表著殖民統治的開始;“從海上去”標志著殖民統治的結束。微言大義,來去二字,語意簡明,帝國去矣!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這里面一個“又”字深沉,意喻歷史正義的實現和百年國恥的洗刷。速寫歷史,意指興衰脈絡梳理政權交接儀式“不列顛尼亞”號在夜幕中消失

小結本文在報道新聞,還適當運用了一些歷史背景材料。請找出并分析。新聞事實歷史背景材料30日下午告別拉開序幕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例子)本文在報道新聞,還適當運用了一些歷史背景材料。請找出并分析。新聞事實歷史背景材料30日下午告別拉開序幕4:30港督旗幟降落4:40港督離開港督府6:15告別儀式7:45第二次降旗儀式0:00中英交接儀式

0:40“不列顛尼亞”離港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

每一位港督離任都舉行降旗儀港督府建成時間、改建擴建裝修

150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156年前英國占領港島

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

從海上來,又從海上走合作探究找出文中的背景材料,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任務三·提煉出文段中所蘊含的情感在文中找出隱含情感的敘述,并簡要分析“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幟。”

這是對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寫,生動地寫出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前黯然神傷的神態。通過這一神態,我們能揣摩出彭定康當時復雜的心情,但是不論他如何“面色凝重”,歷史的腳步不會為任何人停止,香港終將回歸祖國。分析在文中找出隱含情感的敘述,并簡要分析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因為英國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統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治的太陽落下了。分析在文中找出隱含情感的敘述,并簡要分析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不列顛尼亞”號和巨幅紫荊花圖案構成形成鮮明對比,說明英國在香港的統治即將結束,而作為特別行政區象征的紫荊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將回到祖國的懷抱。進一步分析任務四·文本總結采用倒裝句式,巧妙轉化文題,別具一格。借鑒毛澤東同志文章標題“別了,司徒雷登”,將“別了”前置,既吸引眼球又具有強調效果。語言柔和而幽默,暗含諷刺意味。“別了”一詞隱射英國人尷尬退場,流露出中國人的歡愉之情。運用借代手法,以“不列顛尼亞”輪船代表英國人及其國家,形象生動且恰到好處。運用雙關或虛實相生的技巧,巧妙而不留痕跡。表面上是英國查爾斯王子與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輪船離港的現實場景,實則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結束,中華民族的恥辱得以洗凈,表達了民族自豪感。(一)標題獨出心裁①視角獨樹一幟。作者跳脫了傳統新聞報道的常規框架,沒有選擇常見的交接儀式莊嚴描寫,也沒有聚焦于慶祝回歸人群的激動情緒,更避開了政治分析的老套路。相反,作者巧妙地選取了英方撤離這一特別的角度,呈現出一種新穎且別具一格的敘述。②選材別具匠心。盡管作者采用了英方撤離的獨特視角,卻沒有簡單地寫成英軍撤離的流水賬。而是在敘述英國人降旗、參與交接儀式、乘坐“不列顛尼亞”號返國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對英國登陸香港、開始殖民統治的歷史回顧。通過古今對比,將現實事件置于歷史背景之中,進一步凸顯了事件的歷史價值。(二)選材獨特新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