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篇一」教學目標:能用自然物正確地測量線段及圖形邊的長度,并比較長短。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教學準備:1、兩名運動員比賽跳遠的圖片(運動員跳出的線段長度是2的倍數),2厘米長的短棒若干。2、幼兒用書,形針若干,小木棒若干。3、實物投影儀。教學過程:1、學習測量的方法。提問:圖上的運動員在干什么?我們來做小裁判,評一評他們誰跳得遠?(啟發幼兒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測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線段一一排列,使小棒頭尾相接,沒有空隙。在線段下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請一位幼兒上來,分別嘗試測量另外一個運動員跳的線段的長度,教師幫助幼兒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比一比誰跳得遠,并說一說為什么。2、討論并嘗試測量另一幅圖。(方法同測量圖一)3、幼兒用小棒或回形針測量幼兒用書上運動員跳高、跳遠、投擲的線段長度,并給跳得遠、投得遠、跑得高的那名運動員貼上小紅花。教學反思:一環又一環的情境創設抓住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會了能按從大到小排序或從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學。本節課幼兒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兒有的操作沒能完成,這需要教師課下幫助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篇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電流的大小,知道電流的單位、符號,關心生活中有關用電器工作的電流值。2.知道電流表的用途、符號,知道正確使用電流表的規則,并會將電流表正確接入電路,畫出相應的電路圖。3.能認識電流表的量程,正確讀出電流表的示數。過程與方法在認識和使用電流表的過程中,學會閱讀說明書,對照實物,掌握正確使用測量工具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重點難點重點正確使用電流表。難點正確連接電路。教學方法實驗法、類比法。教學過程一、新課引入多媒體展示:下雨天狂風暴雨和淅淅瀝瀝的小雨對比,黑夜里閃電的光亮和街上彩燈的閃亮對比,水龍頭出水多與少對比。師:自然界中強與弱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大雨與小雨;強光與弱光;水龍頭出水的多少,即水流有強弱。那么電流是否也有強弱呢?演示:由一節和兩節電池分別供電的一盞燈的發光情形。師:燈為什么會亮?燈光亮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生:燈亮是因為有電流流過燈絲。用兩節電池比一節電池燈的亮度大,表示電流流過燈絲的強。師:電流與水流一樣,也有強弱的不同,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呢?我們本節課就來學習電流的強弱,即電流。二、新課教學1.怎樣表示電流的強弱師:剛才的演示實驗中,燈泡發光說明電路中有電流,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流過的電流強弱不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內容。師: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教師簡介安培:安培是法國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化學、數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安培在電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被后人稱為“電學中的牛頓”。為了紀念他,物理學中用安培作為電流的單位。希望同學們能向安培學習,刻苦鉆研,勇于開拓和創新。師:除了安培之外,還有其他單位嗎?生:還有毫安、微安。師:它們如何換算呢?生:1A=1000mAImA=1000μA師: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大小一般不同。請閱讀課文中的小資料。教師組織學生看課本上“常見的電流數據”,讓學生讀數據并講明意義,比較不同單位的電流值,體會日常電路中的電流值。2.怎樣連接電流表師:小資料中的電流值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們用什么測量電流的強弱呢?生:利用電流表來測量電流的強弱。師:現在請同學們用你桌上的燈泡、導線、電池組成電路。先用一節電池供電,再用兩節電池供電,燈泡亮度怎樣變化?說明了什么?生:用兩節電池供電時燈泡亮一些,說明電流大。師:現在每組發一個能直接測出電流值的電表——電流表。在剛才的電路中,再接入電流表,就可以測出燈泡的電流值。不過,大家要先閱讀課本,討論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則才算正確連接電流表?討論之后,總結出以下幾條規則:規則1:使用前要校零;規則2:電流表必須和被測的用電器串聯;規則3:電流必須從“+”接線柱流進去,從“-”接線柱流出來;規則4: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學生用電流表有兩種量程,電流值小于0.6A時用標著“0.6”的接線柱和“一”接線柱;電流值大于0.6A且不超過3A時用標著“3”的接線柱和“—”線柱;規則5: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師:掌握電流表的連接后,兩人一組開始把電流表接入電路中,要注意規則。(學生實驗,教師給予幫助和指導)3.怎樣在電流表上讀數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總結:要能讀出電流表的讀數,應該看清三點:一是看清選用了哪個量程,從而知道滿偏度所表示的電流值;二是看清每一大格分成幾個小格,以及它們各表示的電流值;三是看清測量時表針停在哪個大格、哪個小格上。學生活動:安排兩個同學一組做游戲,用印刷的無指針的表頭當電流表,竹簽當指針,一個同學指一個刻度,并說出選擇哪個量程,讓另一個同學讀數;或一個同學說出一個電流值,另外一個同學指出選擇哪個量程,并把指針指到相應的位置。看誰讀數準確、迅速,看哪個小組合作好、學習愉快,作為獎勵,讓這樣的小組在展示臺示范。師:用電流表測量電流時,如果燈泡上不標電流值,那么我們該怎樣測量?生:可以用試觸法解決,即兩根導線和電流表的兩個接線柱只要一接觸(不要固定),就可看出電流表的表針是否超過你估計的量程。如表針正好在你估計的量程內,你只要把導線固定好讀數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計的量程內,則換成另一量程的兩個接線柱即可。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篇三」設計背景:經過一個暑假,大部分孩子都長高了不少,排隊每個都在比較高矮,為了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設計了數學課——測量活動目標:1.能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自然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2.體驗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方法。3.初步理解測量的意義。4.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5.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重點難點:測量的意義,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活動準備:直尺,長紙條,測量用的繩子,木棍,記錄紙。活動過程:1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找到兩種高矮差異不太明顯的植物,請幼兒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2啟發幼兒用自然工具來測量兩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測量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測量時將測量工具首尾相接。3分組活動: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并且記錄下來。第二組用繩或者腳步來測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結果并記錄下來。第三組用棍子或者直尺來測量桌子,椅子的長度或寬度或高度,說出測量結果并記錄下來。4對照匯報結果引導幼兒探索:用長方形紙條自制量尺,寫上0——10的數字做成量尺。5交流小結,鼓勵幼兒用書,鉛筆,小棍,直尺來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教學反思:學前階段的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了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對于這一活動我進行了反思: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篇四」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頁的例1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習題,練習一的第1.2題。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2、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具、學具準備:1、教師準備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帶子;2、學生每人準備一把小尺子,一根帶子和一枚一分硬幣。教學過程:一、問題引入教師:我們以前都學過什么長度單位?1米是多少厘米?讓學生具體比畫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長度。二、操作觀察1、操作活動: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2、分組活動: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講臺。3、匯報:說說測量中你有什么發現?三、探索新知教師:我們以前量比較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短的距離,是用厘米作長度單位。如果我們要量更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短的距離,該用什么作長度單位呢?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種新的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引出新課)。1、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觀察一下。教師: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們以前學過的厘米外,還有什么刻度?(還有比厘米更小的格。)教師: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教師指導學生數小格。)教師:五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為1厘米中間有1,2,…,10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教師:請同學們用手勢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長。(看一看學生表示的是否合適。)2.看書P2,讓同桌相互說說圖意,師重點引導學生看P3小天使說了什么?3、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用“毫米”作單位?四、鞏固練習1、做P3“做一做”中的習題,師巡視2、練習一的第1、2題。五、生活中的數學1、估一估:數學書的厚大約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約多少毫米等等。2、你能說說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嗎?3、驗證剛才說的是否正確,并量一量,重點量一分硬幣的厚度。六、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加以概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薄的物體,要求量的比較精確時,就可以用毫米作單位。)七、作業設計1、用線把相對應的左右兩邊連起來。樓房高135厘米小紅身高60毫米小刀長15米黑板長18厘米鉛筆長4米2、量一量下面各條線段的長(略)3、按要求畫線段(1)畫一條25毫米的線段(2)畫一條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線段教學后記:第二課時分米的認識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教學目標: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教學難點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教學過程: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生:。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2、全班交流。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板出:1分米=10厘米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三、認識幾分米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四、用分米量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五、鞏固發展1、練習一的第三題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一條褲子長9分米(2)一張床長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3、填空: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六、全課小結: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第三課時千米的認識教學內容: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教學目標: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教學準備: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教學過程:一、認識千米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2、出示老師制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里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生:想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1)練習二第二題(2)補充題(略)四、全課總結:第四課時千米的認識教學內容教材第8頁例四教學目標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教學重點、難點體驗1千米有多遠教學過程一、復習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2、填空:1千米=米1米=厘米1米=分米1分米=毫米二、學生實踐(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3、匯報:(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4、體驗1000米有多遠。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第五課時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教學內容:教材第八頁的例五及練習二的第三題、第五題、第六題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長度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2、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方法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1、出示情景圖:師: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游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圖,小精靈說: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游玩!)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后出示第三道門)第一道門:小精靈:這扇門有二把鎖,(二把鎖分別標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這里有很多把鑰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會選鑰匙了嗎?能說說為什么?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里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么嗎?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讓學生先選后說想法。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里的數學景象)師:嘩!數學王國多美呀!有樹,有花,還有……。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是同一胞。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4、好客的小朋友們帶同學們到數學奧宮去玩,數學奧宮距離雙胞胎村200千米。他們早上8時乘汽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5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三、全課總結讓學生說說你游數學王國你的有什么收獲!第六課時噸的認識教學內容教材第11頁至第13的內容教學目標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教學難點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1)老師手里握著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里有什么,并估測它的質量。(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只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2、講故事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著白兔、小猴等動物,……。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師:(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只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么?(3)匯報;4、小結:(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2)1噸=1000千克5、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匯報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三、鞏固、運用新知1、讓學生說一說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2、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一題和第二題。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練習三中的第三題和第四題。四、全課總結:說說這節課你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你有什么收獲?第七課時生活中的數學教學內容:教材第一十四頁的內容教學目標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牢記單位之間的進率。2、能聯系生活,理解生活中處處存在這些數學知識。4、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能聯系生活,說出生活中的數學。教學過程一、復習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1、復習長度單位:(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長度單位。(2)舉例子說一說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長度。2、復習質量單位(1)讓學生說一說你認識了哪幾個質量單位。(2)舉例子說一說1克、1千克、1噸有多重?二、聯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數學(一)自學課本第一十四頁的內容1、學生看書第十四頁的內容。2、各學習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3、全班交流師:請各小組代表匯報你們組發現了什么?生:我們組發現一輛汽車限載重量8噸,……。(二)學生匯報社會調查情況師:請同學們匯報這兩天來你通過什么方法,發現生活里存在我們學過的長度和質量知識。生1:我爸開摩托車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時40千米,我家到學校的路程大約是2千米。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篇五」教學目標1.1知識與技能: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能根據常見的周期現象估測時間,能使用秒表、手表測量時間。知道測量有誤差。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別。了解計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1.2過程與方法: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了解,對長度和時間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習慣,養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學重難點2.1教學重點長度的單位、長度的測量。2.2教學難點測量長度單位概念的具體化和測量中的讀數。教學工具多媒體設備教學過程6.1引入新課【師】看下圖,同學們覺得中心的兩個圓面積一樣大嗎?【生】不一樣大。【師】憑感覺看,是不一樣大,那么大家拿出手頭的尺子或者選擇一根繩子作為參照物,來測量測量兩個圓的大小。【生】兩個圓原來是一樣大的。6.2新知介紹一、長度的單位【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長度的單位——米,也學習了米的相關進率。下面我們來總結: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常用長度單位還有千米(符號為km)、分米(符號為dm)、厘米(符號為cm)、毫米(符號為mm)、微米(符號為μm)、納米(符號為nm)。它們同米的換算關系為:1km=1000m=103m;1dm=0.1m=10-1m;25px=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師】下面是小亮同學做的長度單位換算的幾個算式,請指出他在換算過程中的錯誤,并寫出正確的算式。5.2m=5.2m×100=13000px【生】5.2m=5.2×2500px=13000px【師】對,進行單位換算時,正確的格式是數字不變,把相應的單位作等量代換。二、長度的測量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師】從這幅圖里可以看到,我們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線在左端(離最左端邊緣有一小段距離),沒有磨損,它的量程為0~200px,也就是說它最多能測200px的長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師】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師:首先請同學們測量一下物理課本的長度和寬度,在測量過程中總結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A:使用前:要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在哪里,是否磨損),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兩條相鄰的最小刻度線間的距離,它決定著刻度尺的準確程度)。B:使用中: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與尺面垂直。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記錄時,結果應包括讀數和單位兩部分。對于較厚的刻度尺,應使刻度線貼近被測物體(如圖丙所示)。零刻度線磨損時,要從其他清晰整數刻度線作為起始刻度測起,測量結果應該等于讀出的刻度值減去作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圖所示)。讀數: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如下圖所示);除讀出分度值以上的準確值外,還要估讀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值(估讀值)。圖中鉛筆長度為69.5mm,其中69mm是準確值,0.5mm是估讀值。4.記,指記錄。記錄測量結果應包括數值和單位。【師】下圖中木塊長度是多少?【生】答:2.1925px。測量誤差【師】在剛才的測量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的測量結果有稍微的差別,但是我們的測量方法卻都是正確的。之所以有差別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最后需要進行估讀,估讀就難免有大有小。這就形成了誤差。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師】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盡量減少誤差。減少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誤差不是錯誤。測量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讀數時粗心造成的,是不該發生的,是能夠避免的。【例題】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一木塊的長度,測量的結果是A.46.25pxB.96.25pxC.19mmD.47.5px【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之前,要明確其分度值;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圖知:刻度尺上25px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木塊左側與50px對齊,右側與96.25px對齊,所以木塊的長度為L=96.25px-50px=46.25px。故選A【例題】某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4次測量,結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為A.308.75pB.308.5pxC.312.5pxD.309px【分析】偏差較大的讀數是錯誤的,去錯誤讀數,取其余3個正確測量值的平均值值即為測量結果;在測量長度時,通常采用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故只要計算出四次測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結果的確定時,還要注意小數位數的保留規則與測量值相同;從題中提供數據可知,323.75px與其它數據相差較大,所以323.75px是錯誤的,應該去掉;為減小長度測量的誤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故物體的長度最終應記錄為:L=12.34cm+12.36cm+12.35cm=308.75px故選A三、時間的測量【師】許多同學手上都有帶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來看時間的,所以是時間的測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還有哪些是用來測量時間呢?沒有手表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方法判斷時間呢?(不要告訴我說可以看手機時間。)【師】下面我們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16世紀后,歐洲出現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師】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計時。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量的沙子,根據漏下的沙量計時。)【師】對,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時候在野外我們也可以根據太陽的位置確定大概的時間,接下來我們具體來學習時間。時間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符號為s。除了“秒”之外,常用單位還有小時(符號h)、分鐘(符號min)。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計時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種石英鐘、電子手表;運動場和實驗室常用的機械停表、電子停表。【實驗】機械停表的使用(1)練習停表的使用:如何開啟、停止、歸零;如何讀數。(2)用停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用時間以及1min內脈搏跳動的次數。【歸納總結】秒表的外形如上圖所示,A為歸零按鈕,B為計時秒針控制按鈕。使用時,你應該先進行調節,就是按下歸零按鈕,使秒針指在“0”處。再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開始計時。計時結束時,要按動秒針控制按鈕,這時秒針會停在最后計時處,就可以讀出時間值。【師】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為杠桿呢?【生】思考并作答【師】一根硬棒成為杠桿的要有如下兩個條件:①要有力的作用;②要能繞著某固定點轉動誤差處理:【師】時間的測量也會有誤差,如果減小誤差,如長度測量類似: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三年級《測量》教案優質「篇六」【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1-22頁,第22頁“做一做”,完成練習五第1—2題。【教學目標】:1、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知道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2、會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明晰測量的步驟與方法。3、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能利用有關長度單位進行一些直觀判斷。【教學重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會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教學難點】: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復習: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的長度,需要什么工具?(直尺)我們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米和厘米)誰能用手勢比一比,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2、導入:我們已經認識了米和厘米,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二、教學新知(一)創設情境,教學毫米產生的意義。1、下面,請同學們一起拿起你的數學課本。現在,請大家估計一下,我們的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厘米。(長大約25厘米;寬大約18厘米;厚大約1厘米)2、提問:大家都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度進行了估計,誰估計得比較準確呢?我們可以用直尺量一量,來進行驗證。3、學生動手測量驗證。4、組織匯報測量結果:如長是26厘米零1小格;寬是18厘米零3小格;厚不夠1厘米,只有6個小格。5、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我們可以用毫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二)認識毫米1、初步認識1毫米。(1)請同學們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板書: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這樣的1小格嗎?同桌兩個人互相指一指。提問:用手指指一指行嗎?有什么問題嗎?(手指太粗指不清楚)那怎么辦呢?(可以用鉛筆尖指一指)組織學生用鉛筆尖指出1毫米。(3)數一數:1厘米里有幾個1毫米呢?請大家來數一數。提問:1厘米里有幾個1毫米?誰能告訴大家?(1厘米里有10個1毫米)組織學生再找一些1厘米,數一數。(4)小結:通過數1厘米里面的小格,我們發現,只要是1厘米,它里面都有10個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厘米=10毫米(板書)2、進一步認識1毫米,建立表象(1)提問:剛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時候,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鉛筆尖呢?(因為1毫米很短)(2)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用手給大家比一比嗎?讓學生比劃,挑3—5名學生;然后同桌互相比劃一下。(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單位呢?誰能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如“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身份證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光盤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直尺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銀行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4)猜一猜,幾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讓學生捏一捏課本紙,實際感受一下。交流匯報,指出:像我們數學課本張樣的紙,把它捏緊,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三)用毫米測量1、以毫米做單位,用直尺測量數學課本的厚度。你是怎樣量的?生1:一小格一小格的數,6格,就是6毫米。生2:在每個1厘米之間,有1根刻度線稍微長一些,從整厘米數到這根刻度線的地方就是5毫米。還多出1小格,因此是6毫米。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1)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畫出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厘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畫線段。(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三、鞏固新知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于應用。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毫米”這位新朋友,并探索出了“1厘米=10毫米”。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愿意挑戰一下自己嗎?2、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1)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厘米1厘米地數,不滿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匯報。(2)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3、完成“練習五”第2題。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四、課堂小結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2、教師概述: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有了毫米,測量就更準確了。五、布置作業實踐作業:練習五第1題附:板書設計毫米的認識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第2課時:分米的認識【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3頁例2,完成練習五第3,5—7題。【教學目標】:1、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觀念,并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2、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3、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重點】: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學難點】: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教學準備】:課件、直尺、米尺、紙條。【教學過程】:教學重點:一、導入新課1、復習: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毫米,誰來說說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2、請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一只螞蟻長約5(毫米)一只長頸鹿高約2(米)一只小花貓高約40(厘米)一張課桌寬約43、一張課桌寬約,填什么長度單位呢?8米太長,8厘米太短了,8毫米就更不行了,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用。4、揭示課題:當長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單位來計量最好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板書課題:分米)二、教學新知(一)認識分米1、談話:同學們,在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時,用米表示太長,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們創造了長度單位“分米”。人們把10厘米看作1分米。現在,請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這一段的長度就是1分米。2、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3、1分米有多長?同學們用手勢表示一下。同桌兩人互相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準確不準確。(黑板上貼出1分米長的紙條)4、提問:分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1分米等于10厘米。(板書)(二)體驗1分米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如:開關板的邊長大約是1分米,手掌的寬度大約是1分米,粉筆盒的長大約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離大約是1分米,鋼筆的長度、黑板擦的長度……等大約都是1分米。(三)分米與米的關系1、拿出米尺,提問: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嗎?(挑3—5名學生上臺對照米尺給全班同學指一指。)2、數一數,1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分米?(1)挑幾名學生數給全班同學看。(2)全班同學一起數;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3、提問: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個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板書:1米=10分米(讀一讀,記一記)(四)實踐活動。1、現在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測量我們課桌的長、寬、高,比一比誰測量得準確。2、指名匯報交流。三、鞏固新知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于應用。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分米”這位新朋友,并探索出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愿意挑戰一下自己嗎?2、完成練習五第3題。3、完成“練習五”第5題。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最后集體反饋訂正。4、完成“練習五”第6題。(1)學生獨立完成。(2)交流時說說是怎么畫的,畫線段時要注意什么。5、完成“練習五”第7題。(1)學生獨立填上合適的單位或數。(2)組織交流。四、課堂小結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2、教師概述: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有了分米,我們測量物體的時候就更方便了。五、布置作業課外作業:請同學們回家也做個小小測量員,任選幾樣自己喜歡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長度,再實際測量一下。附:板書設計分米的認識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第3課時:長度單位的換算【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3頁例3,“做一做”,完成練習五第4,8,9,10題。【教學目標】: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理解已學過的長度單位中相鄰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教學重點】: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教學難點】:能說出換算時的思考過程。【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復習長度單位。(1)說一說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2)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是什么?把這些長度單位按照從小到達的順序進行排列。板書: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2、口答下列問題。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1米=分米10分米=米3、思考后回答,說說你是怎么想的。(1)1米等于多少厘米?(2)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4、談話:剛才我們復習了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今天我們來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板書課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二、教學新知(一)教學2厘米=毫米1、觀察課本第23頁例3中5角硬幣的圖片。2、提問:從圖中我們知道一個5角硬幣的直徑長度是多少?(板書:2厘米)如果換成用毫米作單位又是多少呢?板書:2厘米=毫米3、我們可以怎樣想?根據提示討論。1厘米是毫米?2厘米是個10毫米?就是毫米?讓學生討論,并指名回答。4、讓同學連起來說一說:2厘米就是2個10毫米,即20毫米厚。5、小結:當我們要把以厘米為單位的長度換算成以毫米微單位的長度時,我們根據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幾厘米就是幾個十毫米,也就是幾十毫米就可以了。(二)教學80厘米=分米1、觀察課本第23頁例3中課桌圖片。談話:從圖中我們知道了課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為單位,這樣的長度如果以分米為單位,是幾分米?你們能按照剛才換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驟來說一說80厘米=分米嗎?2、學生獨立思考后,討論交流,教師提問:(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個10厘米?(2)個10厘米就是分米?(3)80厘米等于分米?板書:80厘米=8分米3、小結:當我們要把以厘米為單位的長度換算成以分米為單位的長度時,我們根據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幾十厘米里面有幾個10厘米,也就是幾分米。(三)思考:把分米換算成米,該怎么想呢?試一試:40分米=米三、鞏固新知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于應用。剛才我們一起長度單位間的換算。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愿意挑戰一下自己嗎?2、組織練習。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40毫米=厘米300厘米=米20厘米3毫米=毫米80厘米+8分米=分米(同桌交流,選一題說說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評價,全班交流)。3、練習五第10題。四、課堂小結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2、教師概述:今天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間的換算,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如何進行單位間的換算,掌握了長度單位間換算的方法。五、布置作業1、書面作業:練習五第4、8、9題。附:板書設計長度單位的換算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2厘米=(20)毫米80厘米=(8)分米第4課時:千米的認識和換算【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6頁例4、27頁例5,“做一做”,完成練習六第1—5題。【教學目標】:1、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理解已學過的長度單位中相鄰單位之間的換算方法。2、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方法。【教學重點】: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會進行換算。【教學難點】: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厘米、毫米)用手勢比一比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別有多長。2、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1)測量鉛筆的長度。(2)測量硬幣的厚度。(3)測量課桌的高度。(4)測量教室的長。(5)測量方城到北京的路程。3、揭示課題:(1)如果要測量方城到北京的路程,我們可以選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呢?(2)揭題: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方城到北京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二、學習新知(一)聯系生活,初步感知“千米”。1、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聽說過“千米”,比如:(1)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2)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3)方城離南陽有67千米。(4)方城到四里店鄉有35千米。2、提問: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3、小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書:公里(km)】(二)聯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觀念。(例4)1、提問:1千米有多長呢?說能說一說?2、同學們去過體育廣場玩嗎?我們的體育廣場里的跑道,一圈剛好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書:1000米=1千米1千米=1000米3、全班齊讀。(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4、從我們學校向東,這條路叫文化路。方城縣委就在文化路上,你們知道縣委在哪個地方嗎?其實,從我們學校到方城縣委的距離,大約就是1千米。5、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三)教學簡單的換算。(例5)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1000米=1千米,1千米=1000米那么——(1)3千米=米(讓學生說想法,如:3千米里有3個1千米,就是3000米)(2)5000米=千米(讓學生說出想法,如:5000米里有5個1000米,就是5個1千米,也就是5千米。2、練習:4千米=米3000米=千米9千米=米6000米=千米三、鞏固新知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于應用。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愿意挑戰一下自己嗎?2、完成課本27頁上邊“做一做”。學生獨立填寫,然后集體訂正。3、完成練習六1、2、5題。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4、完成練習六第3題。讓學生利用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算。四、課堂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里的一個新成員:千米。你們有什么收獲嗎?(了解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并了解了它的實際用途。)五、布置作業1、書面作業:練習六第4題2、課外作業:在父母帶領下,實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第5課時:估測【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7頁例6,“做一做”,完成練習六第6—15題。【教學目標】:1、鞏固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建立1千米(公里)的長度觀念。2、鞏固千米和米的換算,能夠熟練地進行換算。3、提高估測能力,加深對長度觀念的理解掌握,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教學重點】:對具體情境中的距離使用合適的長度的單位進行估測。【教學難點】:正確地進行估測。【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回憶學過的長度單位,并用手勢比劃出來(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長?(1千米=1000米)說一說生活中的1千米。2、填一填:6千米=米5000米=千米7千米=米3050米=千米米3、導入:在實際生產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或者不必要準確地測量出一個物體的長短、一段距離的長度,只需對物體的長短、距離的長度進行估測就可以了。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估測。(板書課題:估測)二、教學新知1、教學例6:估一估,從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1)同學們,你家住在什么地方?離我們城區三小大約有多遠?你會估計嗎?為了幫助大家學習估計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我們首先來學習課本第27頁例6。(2)自學課本第27頁例6,看一看圖中的小朋友們是怎樣估計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的?(3)提問:例6中的3個小朋友分別是怎樣估計的?(提問3—5名學生)(4)小結:估計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選用合適的方法來估計。2、應用:(1)說一說,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距離學校有多遠?你是怎么進行估計的?(2)估計一下,我們教室的長、寬各是多少?(三間教室長10米左右,寬5米左右)三、鞏固練習1、完成練習六第6題(估計從教室到校門口大約有多遠。說說你是怎樣估計的。)2、完成練習六第9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再集體評講。)3、完成練習六第10題。(讓學生獨立練習,評講時找出每一種路線,再比較。)4、完成練習六第14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再集體匯報。)5、完成練習六第15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評講。)四、課堂總結1、提問:同學們,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誰能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誰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問3—5人)2、教師小結五、布置作業1、書面作業:練習六第8、11、13題。2、課外作業:練習六第7題,第12題,閱讀第30頁“生活中的數學”。第6課時:噸的認識和換算【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1-32頁例7、例8,“做一做”,完成練習七第1—5題。【教學目標】: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2、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換算。3、培養觀察、比較、猜測、推理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4、感知數學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學會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教學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猜老師的體重。教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猜完后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么不用“克”作單位?2、提問:你們知道世界上體重最大的動物是什么嗎?它的體重大約是多少?(介紹藍鯨: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長可達30米左右,體重約170噸,一張嘴就可以開到容10個成年人自由進出的寬度。它常在水面張開血盆大口,把蝦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著閉嘴濾出海水,把小蝦吞進腹內。一頭藍鯨每天要吃約4噸重的小磷蝦。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噸,它就會餓得發慌,好像是永遠吃不飽似的。所以它經常潛入水深三四十米處,搜尋食物。由于長時間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換氣時,會從鼻孔內噴射出高達15米左右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噴泉。)3、揭示課題:藍鯨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板書:噸的認識)。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嗎?(鯨魚,輪船,卡車載重量,大象體重,一堆石頭……)4、提問: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指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比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符號“t”表示。二、教學新知1、初步認識噸。(1)觀察課本第31頁主題圖。(2)提問: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集裝箱的貨物重2噸,貨物列車載重60噸)(3)啟發思考:我們知道“噸”是用來計量較重物體的質量單位,那么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4)談話:在了解1噸有多重之前,我們先來解決一個問題,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列式:100×10=1000(千克)(5)指出:1000千克是一個很重的質量,數學上規定用1噸來表示1000千克,即1噸=1000千克。(6)提問:1噸里面有幾個1千克?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是多少?2、體驗1噸有多重。(1)談話:課前你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三年級學生的體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這樣重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40名這樣重的同學呢?(2)舉例: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如“兩頭牛大約重1噸”,“兩匹馬與1只熊合起來大約重1噸”,“一般電梯的載重量是1噸”……)3、感受1噸水的重量。(1)學生匯報自己家上個月或幾個月用水數量。(2)提問:1噸水到底有多少呢?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噸水裝在一個正方體的水箱里,這個正方體該有多大?(3)出示一個邊長是1米的正方體:在這個正方體里裝滿水,水的質量就是1噸。4、噸與千克的換算。(1)出示例8.4噸=千克3000千克=噸(2)先讓學生獨立填寫,再讓學生組內交流,班內集體交流、說方法。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1、談話:同學們,學習的價值在于應用。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噸,知道1噸=1000千克。你能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完成下面的練習嗎?愿意挑戰一下自己嗎?2、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中的題目。3、完成“練習七”中的第1、2題。(1)第1題,先獨立連線,再交流。(2)第2題,學生先獨立練習,再集體反饋,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4、完成“練習七”第3題。對不同單位之間的加減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四、課堂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質量單位里的一個新成員:噸。你們有什么收獲嗎?五、布置作業課外作業:練習七第5題: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節水方法?第7課時:解決問題【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3頁例9,“做一做”,完成練習七第6—8題。【教學目標】:1、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2、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教學重點】: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種可能的方案。【教學難點】:分析數量關系。【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談話: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各種策略。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運用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吧!(板書課題:解決問題)二、探究新知:教學第33頁例91、理解題意。(1)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問題是什么?談話:求怎樣派車恰好把8噸煤運完,就是求載質量2噸的車、載質量3噸的車各安排運幾次,使得這兩輛車運載煤的總質量等于8噸。2、探索方法。(1)要求出滿足這個條件的所有情況該怎么辦呢?我們看一看小精靈是怎么說的!(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來)(2)在列表的時候,我們從哪里入手來做呢?師:如果用“載質量2噸”的車子裝煤,最多運幾次?預設:在不用“載質量3噸”的車子裝煤時,次數最多,最多8÷2=4(次),剛好裝完。師:通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載質量2噸”的車子只可能運0-4次,運4次時符合條件。因此,我們可以從載重量2噸的車運4次入手來進行列表。(3)列表法解決問題。介紹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方案列舉出來,這樣更好的簡便、直觀。列表如下:派車方案載質量2噸載質量3噸運煤噸數14次0次8噸√23次1次9噸32次2次10噸41次2次8噸√50次3次9噸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條件。3、回顧與反思。(1)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順序)(2)如果可能的方案無限多,適合用列舉的方案嗎?(不適合,在能列舉出所有方案的情況下選擇用列表法列舉)(3)檢驗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運完8噸煤。三、鞏固練習1、完成第33頁“做一做”。(1)由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師明確要求怎么付錢,就是求30元里面有幾個5元和幾個2元,同時需考慮到5元和2元的張數各自只有6張,即最多只能取6張5元或2元。試問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怎么做,加上這個條件后怎么做?這樣有什么區別?(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用列表法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列出來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案。(3)匯報交流結果,集體訂正。2、完成練習七第7題。(1)求“每條船都坐滿,怎樣租船?”就是求什么?(學生自由發言)(2)求“哪個租船方案最省錢”怎么做?(學生把每一種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別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計算價格,然后比較大小。3、完成練習七第6題。4、完成練習七第8題。四、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獲?(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職政治 (道德與法治)部編高教版(2023)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第12課 終身學習 持續發展一等獎教學設計
- 九年級物理下冊 第九章 家庭用電 2 家庭電路教學設計 (新版)教科版
- 2024中糧糧谷營銷公司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采購控制程序培訓
- 婦產科護理查房記錄
- 成人培訓學校2025年戰略計劃表
-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2《詩經》二首綜合與測試教學設計
- 六年級數學上冊 六 分數混合運算第5課時 解決問題(三)教學設計 西師大版
- 九年級化學下冊 第7單元 常見的酸和堿 第1節 酸及其性質 第1課時 常見的酸教學設計 (新版)魯教版
-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1 圓的認識教案及反思
- DL-T5181-2017水電水利工程錨噴支護施工規范
- 大學校園白蟻防治方法
- 地勘安全生產承諾書
- 醫院專項資金使用方案
- 水利工程運維水利工程運行和日常維修養護方案
- 理論力學簡明教程(第二版)課后答案陳世民
- 2016醫學機能學實驗教程
- 2024年10月公務員制度自考試卷含解析
- 幼兒園課件:谷雨繪本故事-養蠶忙
- 高級審計師《審計理論與審計案例分析》真題
- 高中生班會課課件 愛情三角理論愛情的本質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