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_第1頁
《屈原列傳》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_第2頁
《屈原列傳》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_第3頁
《屈原列傳》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_第4頁
《屈原列傳》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9屈原列傳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史記》和相關知識,把握史傳類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點文言知識,重點是“伐"“見”等實詞和被動句。3、理解屈原的偉大人格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4、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并運用“傳”“評”結合的方式凸顯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寫作方法。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梳理所學作品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注意古今語言的異同。思維發展與提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場景中考察作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認識作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審美鑒賞與創造:精讀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代表性作品,體會經典作品的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文化傳承與理解:由點到面地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深和豐富,厚植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教學重難點重點:積累重要的文言文詞句知識。難點: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課前準備指導學生完成預習制作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這是長沙岳麓山上的三閭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對聯,表達了對屈原的無限崇敬。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記》中的《屈原列傳》這是我國歷史上出現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跡、思想、人品的文獻。它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為出發點,它又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二、寫作背景本文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第一篇為屈原立傳的史傳名篇。屈原、賈誼都懷才不遇,而且賈誼又寫過《吊屈原賦》,所以司馬遷將二人合起來立傳。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同屈原一樣,品格高潔,才華橫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千古忠賢,途竟一轍,所以作者在《屈原列傳》中著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騷》,蓋自怨生也”,以自況《史記》之成,是基于垢辱。作者介紹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題目解說《屈原列傳》實際上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歷史人物評傳,相當于現在的“人物述評”,“傳”與“評”相結合,“傳”中富“評”是本文的特色。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年輕時受到楚懷王信任,后因楚懷王聽信讒言被疏遠流放,最終悲憤交加,自投汩羅江而死。五、層次結構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寫屈原有見“任”到見“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第二部分(第4-9段):寫屈原被罷免官職后,懷王三次被騙。第三部分(第10-12段):屈原自沉汨羅江及屈原死后的影響。六、全文分析1.第1段主要介紹了屈原哪幾個方面的才能?聯系全文,分析作者為什么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此段主要介紹了屈原的文化素養、政治才干、外交能力這三個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是因為作者為屈原寫傳的重點是要表現其失意后的忠君愛國之情和發憤著書之況。2.課文在敘述屈原遭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離騷》,又是怎樣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合起來寫的?文章從《離騷》的創作原因和對《離騷》的評價兩個方面來介紹《離騷》。文章在分析《離騷》創作的原因時,說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表現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在評價《離騷》時,作者把《離騷》的語言風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結合進行評價,從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貴品德。如評價《離騷》文辭“約”“微”時,說屈原“志潔”“行廉”。屈原“志潔”,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來做比喻等,無不在表現屈原偉大崇高的人格。3.本文明明是為屈原立傳,為什么還要用相當長的篇幅記敘楚國的命運?文章用相當長的篇幅記敘楚國的命運,這些穿插在人物傳記中的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絀”以后出現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系著楚國的命運。同時,作者也意在通過記敘這些史實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聵無能以及當朝重臣的貪婪鄙陋,這些昏聵無能和貪婪鄙陋之人勢必會讓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于朝廷,最后導致屈原自投汨羅江的悲劇發生。4.司馬遷為什么要寫漁父與屈原的對話,他想要表達什么?司馬遷想要讀者體會屈原憤世嫉俗的心情和對待人生的態度以及自己的那種憤慨、惋惜之情。漁父和屈原的對話體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漁父認為對人生、對世事都不要太認真、太執著,最好是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即文中所謂的隨流揚波、與世推移,至于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反對這種人生哲學,認為絕對不能隨波逐流,絕對不能同流合污,寧可葬身魚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潔行廉的人格。司馬遷把漁父和屈原的觀點兩相比照,表達了對屈原人格的贊揚和景仰,也表露出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5.屈原為何一定要選擇“自投汨羅江”?請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其原因。楚王的屢次疏遠及小人的奸詐是屈原“自投汨羅江”的客觀原因,他實在憂憤難解,所以“自投汨羅江”以求解脫。此外,屈原“自投汨羅江”也有其主觀原因,屈原十分熱愛楚國,所以他不會像孔子那樣周游列國以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他留戀生命,但當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時,似乎只能用死亡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死亡是對無意義生命的強烈否定,是對無聊生存的冷漠與藐視,唯有“自投”才可以實現屈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生存意義的高揚。6.最后一段第一句話中的“志”指什么,司馬遷為什么“悲其志”?“志”指屈原忠君愛國的思想,心系國家、希望國家繁榮富強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潔不屈的品格。司馬遷“悲其志”,既是對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對腐朽政治和黑暗社會的鞭笞。7.屈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這已家喻戶曉,司馬遷又是怎樣展現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呢?司馬遷在表現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時有兩個突出特點:(1)把屈原的個人遭遇同整個楚國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說明了屈原的遭遇與祖國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2)把屈原的“眷顧楚國”同“系心懷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他的“存君興國”的思想集中表現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文章開頭表現屈原才干時,就著重突出其治國之才。這樣介紹屈原,不僅可以使讀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養和他的攻治、外交才能,而且可以讓讀者看到他里里外外為國操勞的形象;同時也反映了他在楚國的重要地位和對祖國的杰出貢獻。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屈原不僅在祖國強大時熱愛祖國,而且在祖國處于“大困”時,仍然堅定不移地熱愛祖國;不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時熱愛祖國,而且在個人遭受屈辱時仍堅定不移地熱愛祖國。如當他“不復在位”時,聽說楚懷王放走了斯騙、坑害楚國的張儀,屈原勸懷王殺掉張儀。當懷王想要入秦赴會時,屈原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國是“虎狼之國”的本質,勸懷王“毋行”;直到懷王被秦國劫持,屈原仍不改初衷,誠擎地“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于懷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國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這種愛護懷王、振興祖國之心在《離騷》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屈原的愛國之心,不因楚國的治亂興衰而改變,更不隨個人的榮辱沉浮而動搖。他對待祖國確有一顆丹心、一片赤誠。七、中心思想本文將屈原的生平事跡放在楚國日趨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現,既有對史實的粗筆勾勒,又有對細節的工筆描繪,揭示了屈原個人的身世沉浮與國家生死存亡的內在聯系,充分彰顯了屈原的人格風采。八、寫作特點1、飽含深情,塑造忠貞愛國的屈原形象。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筆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跡。但是在這粗筆的敘述中,卻飽含著司馬遷對屈原的贊頌之情,如“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寥寥數語,就寫出了屈原作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2、夾敘夾議、一唱三嘆的藝術手法。《屈原列傳》在敘述的基礎上,有三處較為集中的議論:第一處是評價《離騷》,目的是贊美屈原的志向“與日月爭光可也”。第二處是強調屈原的忠誠和分析楚懷王客死他鄉的原因。第三處是屈原與漁父的對話。這三處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一唱三嘆,回環往復,帶有明顯的詠嘆筆調,使感情的抒發淋漓盡致。3、具有濃厚抒情色彩的語言。《屈原列傳》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此外,司馬遷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嘆: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遠、流放,自沉泊羅江;司馬遷由于敢于直言而被處以宮刑。正是這種身世之嘆,使得司馬遷以最真摯的情感歌頌了屈原的偉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憤揭露了統治者的昏庸不察,這種感情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九、補充資料楚辭與《楚辭》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后人又把“楚辭”的題材稱為“騷體”。《楚辭》:漢代時,劉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東方朔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并成為繼《詩經》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十、總結全文本文通過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布置作業兩千多年前的夏歷五月,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抱石投江、以身殉國。西漢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評價屈原的才華與品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今天的我們,又如何來評價屈原這個人呢?請寫一段文字,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課后訓練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②《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③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④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⑤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2.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左徒,官名,戰國時楚國設置。對內參與議論國事,發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B.《離騷》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進行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C.《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作者生活的漢武帝時期三千年間的歷史。魯迅曾贊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D.賦是一種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的特殊文體,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以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并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蟬蛻于濁穢②復釋去張儀③厚幣委質事楚④時秦昭王與楚婚⑤舉賢以自佐⑥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⑦莫不欲求忠以自為⑧身客死于秦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①③⑧/④⑥/②/⑤⑦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王怒而疏屈平楚懷王貪而信張儀B.秦,虎狼之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C.故內惑于鄭袖明于治亂D.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答案及解析:1.答案:①(屈原)對內同楚懷王謀劃計議國家大事,用來頒發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答對諸侯各國。②《國風》好描寫男女戀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憤發牢騷但不壞亂禮法。而《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優點。③(屈原)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條理,沒有不完全表現出來的。④(張儀)到了楚國,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的臣子靳尚,還在懷王的寵姬鄭袖的面前說假話。⑤(楚懷王)進入武關,秦國埋伏軍隊斷絕他的后路,于是扣留了懷王,來要求(楚國)割讓土地。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圖議:謀劃計議。第一個出:頒發。②淫:過度、無節制。誹:指責過失。若:而,表承接。③明:闡明。廣崇:廣大崇高。條貫:條理。靡:無,沒有。④因:趁機。用事:當權。詭辯:假話。⑤伏:埋伏。因:于是。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B項,“《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