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預防傳染病_第1頁
第二節(jié)預防傳染病_第2頁
第二節(jié)預防傳染病_第3頁
第二節(jié)預防傳染病_第4頁
第二節(jié)預防傳染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jié)預防傳染病

傳染病得定義

由病原體引起得、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得一類疾病。

特性:1、有病原體

2、有傳染性

3、有免性

二、傳染病發(fā)生與流行三個環(huán)節(jié)1、傳染源2、傳播途徑

3、易感人群1、傳染源傳染源就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能排出病原體得人或動物。(1)傳染病患者(2)病原攜帶者(3)受感染得動物

2、傳播途徑(1)空氣飛沫傳播如麻疹、百日咳、猩紅熱、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均可經(jīng)空氣飛沫傳播。(2)飲食傳播傷寒、細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3)蟲媒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4)日常生活接觸傳播(5)醫(yī)源性傳播:乙型傳染性肝炎(6)母嬰傳播:艾滋病(7)土壤傳播:如破傷風、如鉤蟲病3、易感者

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或免疫力較弱,被傳染后易發(fā)病得人,稱為對該種傳染病得易感者。人群中對某種傳染病得易感者多,則容易發(fā)生該傳染病得流行。托幼園所得嬰幼兒就是典型得易感者。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源保護易感者培訓傳染病得防治措施三、有關預防接種得基礎知識

1、免疫“免疫”:就是機體得一種生理性保護反應,其主要作用就是識別與排除進入人體內得抗原性異物,以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得平衡與穩(wěn)定。

2、疫苗能使人體產生免疫力得一切病原微生物制品,統(tǒng)稱疫苗。可分為三類疫苗就是指由病毒制成得生物制品;菌苗就是由細菌制成得生物制品;類毒素就是由細菌外毒素經(jīng)過減毒而制成得生物制品。3、計劃免疫

1982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了《全國計劃免疫工作條例》

每年得4月25日為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目前,主要接種得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聯(lián)制劑、脊髓灰質炎疫苗(小兒麻痹糖丸)、麻疹活疫苗等。主要預防得傳染病有:結核、乙肝、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小兒麻痹、麻疹等。

2、預防接種得程序

(1)基礎免疫:一般6個月以上得乳兒從母體獲得得抗體已逐漸消失,容易感染疾病。為了達到保護得目得,選擇幾種對小兒威脅較大得傳染病疫苗,在短期內接種到小兒體內,使她們獲得對這些傳染病得免疫力,并為今后得免疫打下基礎,這種初次接種叫基礎免疫。(2)加強免疫:大家有疑問的,可以詢問和交流可以互相討論下,但要小聲點

(2)加強免疫:

經(jīng)基礎免疫后,體內獲得相當?shù)妹庖吡?經(jīng)一段時間后,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若重復接種一次,就可使免疫力再度提高,以鞏固免疫效果,這種復種稱為加強免疫。四、幼兒常見得傳染病(一)水痘由水痘病毒引起得呼吸道傳染病。1、流行特點:

(一)傳染源:患者就是唯一得傳染源,自發(fā)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結痂期均有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jīng)呼吸道與直接接觸皰疹得皰漿而傳染,傳染性很強。在集體小兒機構中易感者接觸后80%~90%發(fā)病。

(三)易感性:任何年齡均可感染,以嬰幼兒與學齡前、學齡期兒童發(fā)病較多,6個月以下得嬰兒較少見。病后獲得終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得人可發(fā)生帶狀皰疹。本病全年均可發(fā)生,以冬、春季較多見。水痘在易感人群中得播散主要取決于氣候、人口密度與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等因素。(一)水痘由水痘病毒引起得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癥狀:發(fā)熱、皮疹

1、多為低熱,少部分無發(fā)熱。

2、發(fā)熱1-2天后出疹。

3、單個得皰疹,向心性分布。

4、先后不一,大小不等,新舊不等。

水痘得隔離期1、患者必須隔離至所有皮疹脫痂,且無新得皮疹出現(xiàn)為止。隔離時間不得少于發(fā)病后2周。

2、接觸者應檢疫21天。幼兒常見得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患過一次麻疹后,可獲得終身免疫。(二)麻疹麻疹粘膜斑病原體:就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得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傳播途徑:冬、春兩季多見,要可由空氣、飛沫或直接接觸患兒及間接第三者接觸傳染,感染后一般可獲較持久得免疫力。易感人群:兒童及成人主要預防措施

①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離患者。

③麻疹流行期間盡量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少串門,以減少感染與傳播機會。

④注意個人及環(huán)境衛(wèi)生,不挑剔食物,多喝開水。

⑤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接種后12天左右可產生免疫力。

(三)風疹常見于冬春兩季,患兒多為2~5歲兒童。風疹病毒在體外生存能力很弱,因此傳染性較小。患過本病以后,可以獲得終身免疫。(1)病因;病原體為風疹病毒。病原體可由患者得口、鼻、眼等分泌物直接傳給易感者,也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2)癥狀;

1~2天后出現(xiàn)皮疹,從面部、頸部開始,24小時內遍及全身。手掌、足底沒有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內消退,不留痕跡。發(fā)疹期間患者可發(fā)熱或有輕度周身癥狀,并常有耳后與枕部淋巴結腫大。本病愈后情況良好,并發(fā)癥少。風疹與麻疹不同,風疹全身癥狀輕,無麻疹粘膜斑,伴有耳后頸部淋巴結腫大。(3)護理;幼兒發(fā)熱期間應臥床休息,食用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飲食應有營養(yǎng)、易消化。注意保持皮膚衛(wèi)生。(4)預防。給易感兒皮下注射風疹減毒活疫苗,使機體產生抗體。五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原體:就是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得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傳播途徑:多在冬、春兩季,人群密集處傳染與流行,主要由空氣或飛沫傳染,感染后一般可獲較持久得免疫力。易感人群:5~15歲兒童

(3)護理;患兒應臥床休息。多喝開水,應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減輕咀嚼時得疼痛。多用鹽開水漱口,以保持口腔得清潔。腮部疼痛時用熱敷或冷敷。體溫太高可用退熱藥。同時要預防并發(fā)癥得發(fā)生。(4)預防。隔離患者保護易感兒。接觸者可用板藍根沖劑預防。(六)百日咳幼兒常見得一種呼吸道傳染病。其特征為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1)病因;病原體為百日咳嗜血桿菌,通過咳嗽時排出得飛沫傳播。患過百日咳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一生中得兩次者少見。(2)癥狀;病初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相似,兩周后出現(xiàn)典型得陣發(fā)性咳嗽,表現(xiàn)為成串得,緊接不斷得咳嗽,連續(xù)十幾聲至數(shù)十聲。咳嗽發(fā)作時面紅耳赤,兩眼鼓出,眼紅流淚。尤以夜間為頻。(3)護理;良好得護理就是減輕病情與預防并發(fā)癥得關鍵。減少一切可引起陣發(fā)性痙攣得誘因。進食易引起嘔吐,爭取在嘔吐完片刻再喂,一般不致再次嘔吐。幼兒必須派專人守候,以免發(fā)生幼兒陣發(fā)性呼吸暫停。(4)預防。切斷傳染源,保護易感兒。兒童出生后應接種百日咳菌苗。由乙群溶血性鏈球菌引起。主要癥狀:1、發(fā)熱:高熱,體溫38-40度。2、咽峽炎:咽痛,扁桃體腫大,可見滲出3、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發(fā)熱1天后出現(xiàn),頸-胸-軀干-四肢依次出現(xiàn)紅色粟粒疹,疹間皮膚發(fā)紅,無正常皮膚4、疹退后明顯得脫屑:病后7-8天(七)猩紅熱猩紅熱皮疹

楊梅舌糠狀脫皮猩紅熱得并發(fā)癥1、化膿性并發(fā)癥

中耳炎、鼻旁竇炎、頸部軟組織炎、蜂窩組織炎、肺炎等2、中毒性并發(fā)癥

細菌各種生物因子引起,多見于第1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3、變態(tài)反應性并發(fā)癥

一般見于恢復期,可出現(xiàn)風濕性關節(jié)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腎小球腎炎。(3)護理患兒應臥床休息,防止繼發(fā)感染。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宜。(4)預防一旦發(fā)現(xiàn)有感染癥狀,應對患兒進行隔離處理。也可用藥物預防。猩紅熱得隔離期1、患者癥狀消失,咽拭子培養(yǎng)連續(xù)3次陰性,解除隔離。但自治療起不少于7天。2、接觸者檢疫7-12天(八)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本病多在冬春季流行。(1)病因;病原體為腦膜炎雙球菌。病菌存在于患兒得鼻咽分泌物中,經(jīng)飛沫由空氣傳播。(2)癥狀(3)預防。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菌苗。冬春季,盡量不組織幼兒去公共場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就是由多種不同肝炎病毒引起得一組以肝臟損害為主得傳染病,其中以甲、乙型肝炎感染率較高。(1)病因;甲型病毒性肝炎就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得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得糞便中。糞便污染了食物、飲水,經(jīng)口造成傳染。多數(shù)預后良好,感染后能產生持久得免疫力。在幼兒園中易流行。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所致。嬰幼兒感染后,易成為病原體長期攜帶者或慢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得血液、糞便、唾液、鼻涕、乳汁等中。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帶病毒者得血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原稱“澳抗”)為陽性,可借此與甲型病毒性肝炎區(qū)別。主要預防措施

甲型肝炎:重點抓好水源保護、飲用水消毒、食品衛(wèi)生、糞便管理等,以切斷糞—口途徑傳播。乙型肝炎:重點在于防止通過血液與體液得傳播。新生兒出生后要及時并全程接種三針乙肝疫苗,乙肝感染者其家庭成員也應接種乙肝疫苗。避免不必要得注射、輸血與使用血液制品,杜絕醫(yī)源性傳播乙肝病毒。

返回(2)癥狀;肝炎分黃疸型及無黃疸型,甲型肝炎多為黃疸型肝炎,乙型肝炎多為無黃疸型肝炎。兒童主要表現(xiàn)有食欲減退、惡心、乏力,或偶爾嘔吐、腹瀉、肝大并有壓痛、肝功能異常,不喜歡吃油膩食物等。部分人有黃疸(鞏膜、皮膚變黃)。少數(shù)兒童感染乙型肝炎后無任何癥狀,僅“肝炎抗原”(或稱“澳抗”)呈陽性,成為不知覺得傳染源。(3)護理;隔離患者,隔離期自甲肝發(fā)病之日起,不少于三周。幼兒必須臥床休息,適當增加蛋白質與糖得含量,多吃水果、蔬菜。脂肪性食物必須少吃,以免加重肝臟得負擔。(4)預防。重點就是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管理,保護水源。對可疑者及甲肝密切接觸者,應醫(yī)學觀察45天。養(yǎng)成個人良好得衛(wèi)生習慣,教育幼兒飯前、便后洗手。餐具需嚴格消毒,或實行分食制。不要生吃或半生吃食品,尤其就是不要生吃小海鮮。幼兒園工作人員應定期體檢。要嚴格篩查獻血人員及慎重選擇血制品。注射器、針頭最好使用一次性得。對易感者可注射免疫球蛋白預防。(十)細菌性痢疾

(1)病因細菌性痢疾就是由痢疾桿菌引起得以腹瀉為主要癥狀得腸道傳染病,通過食物、水、糞便、污染得食品、玩具、用具而傳播。

(2)癥狀;起病急,體溫在39℃以上,每日大便次數(shù)10次以上,便中帶黏液及膿血。惡心、嘔吐、腹痛、便后有沉脹下墜得感覺。少數(shù)患兒有驚厥、昏迷、呼吸衰竭等全身中毒癥狀。病程超過兩個月者稱慢性痢疾。(3)護理;幼兒發(fā)熱時應臥床休息,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忌食多渣、油膩或有刺激性得食物。幼兒病情好轉后逐步恢復正常飲食,并注意加強營養(yǎng)。臥床期間應遵醫(yī)囑服藥。(4)預防。加強衛(wèi)生宣傳教育,培養(yǎng)幼兒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吃不潔凈得變質食物得衛(wèi)生習慣。做好水源及飲食衛(wèi)生管理,同時做好滅蠅工作。糾正幼兒吮手指得不良習慣。(十一)流行性乙型腦炎

在我國曾被稱為大腦炎、日本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