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5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知識點全冊教案第一單元…………………四則運算2全冊教材的整體分析教學內容包括:四則運算,運算定律,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觀察物體(二),三角形,圖形的運動(二),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34.理解平均數,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了解其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5.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讓學生經歷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7.進一步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性質,會畫一個圖形平移后的圖形。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點: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及三角形是本冊教學難點:圖形的運動,三角形是本冊的教學難點。教學內容(課題名稱)102四則運算43四則運算、單元檢測及分析4445)46運算定律、(乘法運算定47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48小數的性質和大小比較49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4小數與單位換算、小數的4整理與復習、單元檢測及分析454小數的加法和減法4小數的加法和減法、44圖形的運動、單元檢測及分析4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單元檢測及分析5數學廣角——雞兔同籠、單元檢測及分析4總復習4復習迎考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對四則運算知識進行較系統的概括和總結。2.認識中括號,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能進行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3.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四則混合運算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4.通過數學學習,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這一單元是這冊書中一個重點單元。本單元主要教學并梳理混合運算的順序。混合運算前面學生已經學會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兩步式題,并且知道小括號的作用,這里主要教學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并對所學的混合運算的順序進行整理。其主要內容有:整理同級運算的順序,教學并整理含兩級運算的順序及含有小括號的運算順序、有關0的運算。四則運算的知識和技能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在一到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較多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運算的作用,體會運算順序。在第二學段本冊的教學內容中,學生已經具備較豐富的感性經驗基礎,能夠較好的理解比較抽象的運算順序,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教學重點:熟練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加帶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教學難點: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學習。課題: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課題: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學內容:教科書2—3頁例1與“做一做”,練習一第1-5題。2.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解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3.培養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利用加減法的關系求加減法中的未知量。教學難點:從實例中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5加減5分鐘口算。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出示例1(1)一列火車從西寧經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1)問:根據這道題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讓學生嘗試用線段圖表示)(2)請學生根據線段圖寫出加法算式。師: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樣的運算叫做加法?(小組討論)(根據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結: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義)說明加法各部分名稱2、理解減法的意義。(1)能不能試著把這道加法應用題改編成減法應用題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嘗試用線段圖表示:(2)師:根據線段圖寫出兩道減法算式,并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問:怎樣的運算是減法?(小組討論)(根據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3)小結: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做減法。(出示減法的意義)說明減法各部分名稱三、探究、理解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1.問:上面的這些算式,你覺得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觀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數字位置間關系,思考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然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小組討論。個別匯報)2.根據學生的匯報,出示:3.師歸納并小結: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板書)4.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問:觀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結論?和=加數十加數加數=和一另一個加數5.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出示:800-350=450問:通過觀察這組算式,你能得出減法各部分的關系嗎?被減數=差十減數減數=被減數一差66.練習“做一做”四、總結師:誰來說說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五、布置作業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加數=和一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一差被減數=差十減數教學內容:教科書5—6頁例2、3與“做一做”,練習二第1-5題。1.理解乘除法的意義,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并會在實際中應用.2.學生總結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并會應用這些關系進行乘、除法的驗算.3.在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推理、概括能力.4.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教學重點: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并對乘、除法進行驗算.教學難點:理解乘、除法的互逆關系,以及用除法意義說明一些題為什么用除法解答.一、導入新課我們已經做過大量的整數乘除法計算和應用題的練習,對于乘除法知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這里我們要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對乘除法的意義加以概括,使同學們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板書課題:乘除法的意義)二、理解乘除法的意義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師: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樣的運算叫做乘法?(小組討論)(根據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義)說明乘法各部分名稱2、理解除法的意義能不能試著把這道乘法應用題改編成除法應用題呢?出示例2(2)(3)(1)問:與第(1)題相比,第(2)、(3)題分別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樣算?(2)問:怎樣的運算是除法?(小組討論)(根據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3)小結: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說明除法(4)教學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引導學生觀察:第②、③與①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有什么變化?7明確: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變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兩個因數求積,而除法與此相反,是知道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3、教學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根據上面第①組算式總結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教積=因數×因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板書)引導學生觀察第②組算式,自己總結出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商=被除數÷除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想一想:在有余數的除法里,被除數與商、除數和余數之間有什么關系?4、做一做5、教學例3.關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啟發同學想:0除以一個不是0的數得什么數?引導學生自己舉例。老師提問:為什么相除的結果都是0?教師強調:因為一個數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個不是0的數商都是0.學生討論:0能作除數嗎?為什么?教師說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為找不到一個數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個確定的商,因為任何數同0相乘都得0.三、課堂鞏固。完成練習二1-3題。四、總結、布置作業練習二4、5題。板書設計積=因數×因數因數=積÷另一個因數.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商=被除數÷除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81、通過學習,學生理解帶中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熟練習的進行運算。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重點:理解帶中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設計1、一個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樣的順序計算?舉例2、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樣的順序計算?舉例3、一個算式里有括號,按怎樣的順序計算?舉例4、今天我們學習“四則運算”,到底什么是四則運算呢?概括: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統稱四則運算。我們以前學習的混合運算就是四則運算。二、新知探究出示例4:96÷12+4×22、如果在96÷12+4×2的基礎上加上小括號,變成96÷(12+4)×2,運算順序怎樣?(先算小括號里面的)93、如果在96÷(12+4)×2的基礎上加上中括號“[]”,變成另一個算式96÷[(12+4)×2],運算順序怎樣?(說明: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4、閱讀“你知道嗎?”5、總結:運算順序:(1)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2)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三、鞏固練習1、做一做2、選擇題:(1)47與33的和,除以36與16的差,商是多少?正確列式是()(2)750減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積是多少?正確列式是()五、布置作業帶括號的四則運算加、減、乘、除四種運算統稱四則運算。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最后算括號外面的。課題:租船問題教學內容:教科書10頁例5,練習三第4-6題。1、情境創設,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成功的喜悅0師:小朋友們,大家好!聽著動聽的歌曲.伴著柔和的春風!今天老師想帶著同學們一起去公園劃1、出示例5:船吧!(出示問題)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把這2人和另一條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條大船,還可以省錢。6條小船:20×6=120(元)1條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3、回顧與反思:我們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先假設,再調整)三、鞏固練習P11第4題今天你有什么收獲?跟大家分享一下。方案一:如果盡可能多的租大船;32÷6=5(條)….….2(人)5條大船,1條小船一共;30×5+24×1=174(元)方案二:如果全部都租小船:32÷4=8(條)24×8=192(元)第二單元觀察物體(二)本單元內容包括由低到高觀察同一物體和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從三個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和在實際生活中有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經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對象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比較,體驗到從不同位置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2、能力目標: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養成數學思考的習慣,發展空間觀念。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養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習慣。教學重點: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的不同視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課題:觀察物體(二)教學內容:教科書13頁例1,練習四第1-3題。(一)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立體圖形,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位觀察到的三個小立方體拼成的幾何形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二)過程與方法。借助用正方體搭立體圖形的活動,經歷觀察、想象及驗證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點:正確辨認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模型的形狀。教學難點:根據從不同位置觀察一個立體圖形得到的三視圖,能用正方體進行拼搭。(一)情境引入1.師:當下我們的中國正在飛速發展,自主品牌越來越有競爭力,剛剛在廣州汽車博覽會上就新發布了看一看。(出示圖片)2.師: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款車怎么樣?為什么攝像師對相同的一款車要拍這么多張照片呢?3.師:看來我們要從多角度觀察物體,通常我們從幾個方向觀察物體?4.師:如果給你一個組合的立體圖形,你會觀察嗎?我們就從這三個方向進一步全面的觀察物體,看看大家能夠有什么收獲?(板書題目:觀察物體)(二)探索新知你能想象一下這三位同學分別是從哪幾個方向進行觀察的嗎?生:小剛從上面看的,小麗從正面看的,小明從左面看的。(2)師:到底對不對呢?你們的桌子上也有四個小正方體,請你們輕輕搭出這個立體圖形,實際觀察一下(3)出示活動建議:①分別從正面、上面、左面觀察立體圖形。②在方格紙上拼擺出你看到的圖形。③驗證拼擺的圖形與觀察到的是否一樣。(4)學生活動,師巡視。(5)匯報信息:(將學生作品貼黑板上)從正面看從上面看從左面看(6)集體反饋:問:誰的觀察結果和他的一樣?看看,我們剛才的判斷對嗎?(7)小結:我們分別從正面、上面、左面,觀察了這個立體圖形,通過從不同方向進行的觀察,對于這個觀察結果,你有什么發現嗎?生:通過觀察這個立體圖形,我們發現: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2.觀察不同立體圖形(1)師:剛才我們一起觀察了這個由老師搭成的立體圖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們想不想自己也來試試?(2)一生任意將四個小正方體拼擺成幾何體(教師黑板上貼出學生對應作品)類型1:左面上面左面上面類型2:左面上面左面上面類型3:上面上面左面上面左面(3)師:請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紙上畫出這個幾何體從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狀。(4)學生動手操作(5)反饋交流,展示作品(1)師:我們已經觀察了兩個不同的幾何體,結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嗎?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應該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嗎?同桌討論一下。(2)集體交流(3)方法提煉:先確定集合體的長、寬、高,從正面看到的是幾何體的長和高這兩個要素;從上面看到的是幾何體的長和寬這兩個要素;從左面看到的是幾何體的寬和高這兩個要素。(三)鞏固提高下面的圖形分別是小強從什么位置看到的?連一連從正面看從左面看從上面看(1)學生試連線(2)動手拼擺,驗證想象2.提高練習:練一練從正面看從左面看從上面看1.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獲嗎?2.師:宋代大詩人蘇軾有一首《題西林壁》你會背嗎?遠近高低各不同。只緣身在此山中(五)布置作業14頁做一做課題:觀察物體(二)教學內容:教科書14頁例2,練習四第4-7題。(一)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多組由小立方體拼成的幾何形體,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位觀察到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并發現不同幾何體從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二)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想象、拼擺、驗證的過程,體驗從同一角度觀察不同物體的結果,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感受數學情況的變化性和多樣性。教學重難點:發現不同幾何體從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學準備:課件、立方體模型、方格紙。教學設計(一)復習引入1.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手影游戲嗎?人們用靈巧的雙手能夠變換出很多活靈活現的影像。讓我們欣賞2.師:在剛才的視頻里,你們觀察到什么變了,什么不變?預設:生:人的手沒變,影子的形狀變了。3.師:你知道嗎?在對圖形觀察的過程中,也會存在類似這種的變與不變的現象。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研究對物體的觀察。(板書:觀察物體)(二)探索新知1.師:上節課我們一起觀察了這個由四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其實搭建的方法還有很多,你們想不想自己也來試試?出示圖形:(1)用4個小正方體搭出一個立體圖形,(2)想象從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狀并在紙上擺出來。(3)觀察立體圖形,驗證想象的結果。(強調:只擺一個立體圖形觀察)3.學生活動,師巡視調樣。4.師:哪組愿意把你們的作品到前面來展示?(1)師:他們組擺了一個這樣的立體圖形(黑板貼圖),他們擺的和觀察到的形狀一樣嗎?(2)師:請大家觀察一下,這些從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狀有什么特點嗎?預設:生:從正面看和從左面看相同。(3)師:前面我們發現“從不同的方向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4)通過觀察這個立體圖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預設:生:從不同的方向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也可能是相同的。從正面看從上面看從左面看(1)師:還有哪組愿意展示一下你們的作品?(2)問:這個立體圖形,檢驗一下,他們擺的和觀察到的形狀一樣嗎?(3)師:比較一下這兩組的觀察結果,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嗎?預設:5.同時出示三組圖形(1)師:為什么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從同一方向進行觀察,所看到的形狀可能相同呢?(2)師:這3個物體,從哪面看到的形狀相同?從哪面看到的形狀不同?怎樣可以快速判斷?8.師:我們還有很多種拼擺的方式,是不是也會有這種現象呢?我們來看一看。(三)鞏固練習P14做一做這3個物體,從哪面看到的形狀相同?從哪面看到的形狀不同?(1)學生獨立解決問題(3)實物驗證并說明方法的正確性(四)提煉升華1.同學們,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獲嗎?生:要全面觀察2.師:是呀,觀察要全面!請看屏幕,看到這張圖片你有什么感受?3.師: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再來看看,你又有什么發現?(五)總結。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難免的。對不同的生活際遇,我們應以樂觀、豁達的態度來看待。時候換個角度看,你會發現,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風景。正如清·錢泳《履園叢話·水學·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觀全局,不可執一面論。”1、有關運算定律的知識相對集中,有利于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2、從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運算定律,便于學生理解和應用。3、重視簡便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應用,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3、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點: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教學難點: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課題: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內容:教科書17、18頁例1,2.練習五第1-5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2、過程與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一些簡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②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在我們班里,有多少同學會騎車?你最遠騎到什么地方?騎車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這不,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騎車旅行呢!(演示:李叔叔騎車旅行的場景。)問:從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學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匯報。)問題是什么?3.解決問題。問:能列式計算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自己列式并口答。)(1)解決例1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0+56=96(千米)56+40=96(千米)問:兩個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數怎樣?O里填什么符號?40+56056+40,(2)你能照樣子再舉幾個例子嗎?(3)從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規律?請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來。(4)反饋交流。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5)揭示定律。問:①知道這條規律叫什么嗎?②把加數換成其他任意的數,交換律還成立嗎?③怎樣表示任意兩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呢?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好嗎?(同桌輕聲交④交流反饋,然后看書:看看課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⑤根據加法交換律對口令。師:25+65=78+64=⑥完成課本第18頁下面的“做一做”12.加法結合律。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后出現。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么?(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192+96=88+200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出示(88+104)+96088+(104+96),怎么填?(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3)揭示規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三、練習鞏固1.練習五第1題。(1)驗算:(運用了加法交換律)(2)用“湊十法”7+9=6+(1+9)(運用了加法結合律)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2.這些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3.對于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的應用,我們已經知道的有哪些?教材練習五1.2題板書設計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加法交換律: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教學內容:教科書20頁例3,練習六第1-2題。1、知識與技能: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難點: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教學設計一、目標導學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加法的兩個運算定律,你能說出是哪兩個嗎?你能舉出例子說說嗎?2、導入新課(師板書課題)二、自主學習(自學課本20頁例3。)(一)自學提綱1、例3中都給出了哪些已知條件?求的問題是什么?2、你能列出算式嗎?3、你能很快算出此題的答案嗎?你是怎樣計算的?與同桌交流。4、在此題中,你運用了加法的哪些運算定律?(二)學生自學(教師巡回指導,并告訴學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標記)。(三)自學檢測計算下面各題,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三、合作探究1、小組互探(把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不會問題在小組內交流探究)。2、師生互探(師生共同探究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不會問題及經小組討論后還未能解決的問題)3、在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四、達標訓練1、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適當的數。要求學生說出根據什么運算定律填數。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換律。140+250=260+130五、全課總結六、作業:練習六第1-2題。課題:減法的性質教學內容:教科書21頁例4,練習六第3-9題。1、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歸納,讓學生經歷探究發現減法的特殊規律并選擇運用進行簡算的過程。2、讓學生從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體會到計算方法的多樣化。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點:理解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寫成這個數減去后兩個數的和的道理。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減法的性質進行簡便運算。一、激趣生疑1、競賽出示兩組題,分組計算,比賽看哪組同學即對又快?72-6-4根據比賽的結果提問:男同學輸了,服不服氣呀?你們就不想知道女同學為什么能算得又對又快嗎?2、發現: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了什么?(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3、猜想:觀察三個等式,激勵學生大膽猜測:這里面有沒有什么規律呢?(學生發表自己的說法)4、師板書: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寫成這個數減去后兩個數的和。5、師提問:是不是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都可以寫成這個數減去后兩個數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6、舉例驗證7、師小結:大家善于觀察,善于動腦,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剛才大家通過觀察發現了規律,利用這些規律使計算簡便。(板書:簡便)(創設情景引出例題)師:“同學們喜歡旅游嗎?(喜歡)如果讓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嗎?不要著急,李叔叔給大家介紹了一個旅行法寶——《自助旅行》指南。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旅行時應做的準備和注意事項。”師: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細的查閱了這本書的資料。從2.嘗試各種算法師:“還剩多少頁?”這個問題,你能解決嗎?師:你們都是怎么計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方法一2346634234—(66+34)=168—34=234—100=134=134思路1:從這本書的總頁數里先減去昨天看的66頁,再減去今天看的34頁,就算出還剩多少頁沒看。即234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頁,再從總頁數里減去看過的頁數,就是剩下的頁數,即2思路3:總頁數里減去今天的頁數,再減去昨天的頁數,就是剩下的頁數,即234-34-66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方法,講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歡哪一種?把你的理由講給同桌聽一聽。4、引導學生理解:至于哪一種方法更簡便,要看具體的數據特點,不能一概而論。5、剛才大家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發現了要想使計算簡便,要看具體的數據特點,才選擇具體的算法來計算,我想下面的這道題你們也一樣能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解決。如:將例4的總頁數改為266頁,讓學生自己選擇算法,使計算更簡便。7、那“145-34-86”這道算式可以簡便計算嗎?看來,在今后計算時,我們要觀察算式數據有什么特點,然后運用合適的算法,進行簡便計算。三、鞏固練習:P21做一做1、2今天利用我們善于觀察的眼睛發現了什么數學規律?這些規律可以使計算怎樣?但在計算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什么?板書設計減法的性質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減去后兩個數的和。課題: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內容:教科書24頁、25頁,例5、6.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換律、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點:理解乘法交換律、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1、能靈活運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計算能力。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教學設計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1)我們剛剛學習了兩條加法運算定律,同學們還記得么?誰能說一說?什么是加法交換律,用字母應該怎樣表示?加法結合律呢?(2)學習加法運算定律時采用的教學思路是怎樣的?2、引入新課:回答的真不錯!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運算定律3、教師談話引出情景:為保護環境,光明小學開展了植樹活動(出示主題圖),這就是植樹活動的現場,我們來看看。從圖上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言,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3個問題:4、(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澆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教師說明:這節課我們先來解決前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看第一個問題: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指名列式,并說明列式依據。教師板書:4×5和25×4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1、教學乘法交換律:(1)探究、發現問題:教師提問:4×25和25×4得數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引導學生回答,明確:4×25=25×4)(2)舉例驗證:教師問:你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指名舉例,教師板書:如,35×2=2×3560×30=30×60)(3)概括規律:a、總結定律:教師提問:從以上幾組算式中你能發現什么,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你發現的規律嗎?提醒學生由加法交換律的總結思路想,總結好后說給同桌聽。匯報得出結論,板書定律: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教師提問:這個規律叫什么名字呢?學生可能馬上說出:乘法交換律,再讓學生說是怎么想到的。c、用字母表示定律:教師談話:請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換律,看誰的方法既簡單又清楚。學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讓學生判斷:這里的a與b可以是哪些數?(任意數)(4)乘法交換律的應用:教師提問:以前我們什么時候用過乘法交換律?引導學生回憶:做乘法驗算時。完成“做一做”前兩道,指名板演,訂正。教師談話:用這個定律時該注意什么?(數不能變化,運算符號不能錯)2、教學乘法結合律:(1)發現問題:教師談話引出: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一共要澆多少桶水?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提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求什么?要幾步?怎樣列算式?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小組討論:小組同學之間互相比較選擇的算法是否相同,組長作好不同算法記錄。匯報交流,根據學生回答老師板書兩種算法:比較兩種算法的異同,明確(25×5)×2=25×(5×2)(2)舉例驗證:讓學生自己再舉幾個例子填到課本25頁,匯報板書學生舉的例子。教師出示:觀察下面每組的兩個算式,它們有什么關系?學生計算后,指名回答,明確是相等關系。(3)小組合作學習,概括規律:讓學生觀察以上所有算式,回憶加法結合律的總結思路,小組同學之間討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討論這個規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最后匯報交流,老師板書:乘法結合律:(a×b)×c=a×(b×c)讓學生說說運用乘法結合律時注意的問題。3、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比較教師提問:比較所學的四個定律,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小組討論后匯報。教師出示:交換律是兩個數相加、相乘的規律,即換加(因)數的位置,和(積)不變;結合律是三個數相加、相乘的規律,既可以從左往右依次計算,也可以先把后兩個數先相加(乘),和(積)不變。三、鞏固應用:完成做一做后兩道這一課通過同學們的觀察與思考,自己發現并總結出了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今后同學們做題時,要仔細觀察題目特點,更準確更簡便地把題目計算出來。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課題:乘法分配律教學內容:教科書26頁例7,練習七4—11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教學重點: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和應用。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的反應用。教學設計一、復習引入前幾節我們學習的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及應用它們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什么是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乘法的另一個運算定律。二、新課探究出示主題圖:還記得我們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嗎?參加植樹的一共有多少人?1、你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列式計算2、匯報:第一種算法:先算每個小組里有多少人?=150(人)第二種算法:先分別算出負責挖坑、種樹的人數和負責抬水、澆樹的人數。=150(人)3、觀察這兩個算是有什么特點?4、討論,你得到什么結論?5、匯報: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6、小結:這個規律就是乘法分配律。7、用字母怎樣表示這個規律?三、鞏固練習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適用于減法?驗證:18×5-5×8和(18-8)×5結論:適用四、課堂總結今天有什么收獲?跟大家分享一下。板書設計乘法分配律=6×25=150(人)=150(人)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c教學內容:教科書29頁例8,練習八4—11題。1.引導學生能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點:會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單計算。教學難點:會通過拆數,變式等方法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教學設計一、復習導入。1、談話: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什么呢?(乘法分配律)你能把它用字母表示出來嗎?乘法分配律還有沒有別的形式呢?誰來說一下?2、導入:嗯,看來大家上節課學得不錯,但是大家知道嗎,乘法分配律還可以用來進行簡便計算,想學學嗎?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二、探究新知出示例8:1、王老師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買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還買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一打”是12個。)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怎樣列式?誰來說說自己列的式子?(板書并問學生各個數字代表什么)2、豎式計算3、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呢?三、鞏固強化1、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或者運算符號。四、全課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誰來小結一下?教學內容:教科書29頁例8的第(2)小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懂得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2、過程與方法:通過結合具體情境的學習,使學生會用上述規律進行簡便計算,并會用來解決實際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重點:使學生懂得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教學難點:會用上述規律進行簡便計算,并會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設計1、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并說一說每道題運用了什么簡便方法。學生獨立計算后,讓學生說說每道題是怎樣想的,運用了什么簡便方法。2、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四則混合運算和簡便計算的有關知識,今天上課之前想在咱班來一次計算的競賽,想參加嗎?這樣,我們把全班分成兩大組,每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進行比賽。師:我出題的時候可是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的,其實第二組題也能像第。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板書課題(除法的簡便計算)1、出示例(2):王老師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買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錢?2、怎樣列式?方法一:330÷5÷2方法二:330÷(5×2)=66÷2==33(元)=33(元)3、比較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330÷5÷2=330÷(5×2)4、像這樣兩個算式相等的例子你還能舉出來嗎?能舉完嗎?5、猜想一下,像這樣的算式可能存在著什么規律嗎?6、這條規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們就來試一試。280÷(7×5)7、應用規律你有什么感受?8、小結:應用規律可以使計算變得既簡便又有趣。三、實踐應用1、下列各組算式相等嗎?③360÷(36÷2)④810÷18②、④左右兩個算式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2、怎么樣算簡便就怎樣算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五、作業:練習八1-3題。板書設計除法的簡便運算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積。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積就等于一個數連續除以這兩個數。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會讀、寫小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2.使學生掌握小數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教學重點: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教學難點: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本單元的內容主要有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意義、小數的讀寫)和性質(小數的性質)、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這些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今后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2頁例1及做一做。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數的產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2、通過探究小數與分數、整數的內在聯系,理解小數的意義。3、通過分析、對比、概括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初步滲透對應思想和分類思想。在學生初步認識一位和兩位小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認數范圍擴展到三位小數,使學生明確小數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并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教學設計一、談話引入: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有些數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數表示,例如商品的價錢,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錢,在進行測量的時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數的結果,常常用小數表示.我們上學期已初步認識了小數,你能以元作單位,把下面數先寫成分數,再寫成小數嗎?(1)1角=()元(2)3角=()元(3)9分=()元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小數。(板書課題:小數的意義)師: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標價不夠整元可以用小數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時,它不夠整米時,以米作單位也常用小數表示。1、教學小數的意義。(1)教學一位小數把剛才的題目稍作更改:(出示米尺)把一條長1米的線段平均分成10份,這樣1份是米,用小數表示是()米。0.1米0.3米0.7米小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寫在小數點右面的第一位,表示十分之幾。小練:如果8分米呢?以米為單位,怎么寫成分數和小數?9分米呢?(2)教學兩位小數把剛才的題目再做更改:(出示放大的1分米)題目和上面哪里不一樣?答案一樣嗎?把一條長1米的線段平均分成100份,這樣1份是米,用小數表示是()米。小結: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寫在小數點右面的第二位,表示百分之幾。小練:如果28厘米呢?以米為單位怎么寫成分數和小數?70厘米呢?(3)教學三位小數把一條長1米的線段平均分成1000份,這樣1份是米,用小數表示是()米。板書:1毫米13毫米123毫米1/1000米13/1000米123/1000米0.001米0.013米0.123米小練:256毫米呢?999毫米呢?指名學生出題,全班化成分數和小數。2、小結:像上面這些分數也可以依照整數的寫法來寫,寫在整數個位的右面,用圓點隔開,用來表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0.001......等。(閱讀課本)4、強化概念.啟發性提問:①十分之幾的數用幾位小數表示?一位小數表示幾分之幾?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多少?②百分之幾的數用幾位小數表示?兩位小數表示幾分之幾?兩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多少?③千分之幾的數用幾位小數表示?三位小數表示幾分之幾?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多少?三、鞏固練習:練習九1——4課題: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4-35頁例2-4及做一做。教學目標:會正確讀、寫小數,并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教學重點:會正確讀、寫小數教學難點: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1、0.2是()位小數,它表示()分之();0.15是()位小數,它表示()分之();0.008是()位小數,它表示()分之()。2.0.4的計數單位是(),它有()個這樣的計數單位;0.07的計數單位是(),它有()個這樣的計數單位;0.138的計數單位是(),它有()個這樣的計數單位。二、新知學習1.教學小數的數位順序表。師:前面我們看到的一些小數如0.2、0.15等,這些小數的小數點左邊的數都是0。其實小數點的左邊也可以是其它的數,如1.8米、5.63米、12.378等。這樣的小數可以分成兩部分,小數點的左邊是整數部分,小數點的右邊是小數部分,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的小數部分中間被小數點隔開。教師同時在黑板上寫出小數的數位順序表的表頭,如:誰還記得整數的數位順序?每個數位的計數單位是什么?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師:0.2表示十分之二,它表示有兩個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計數單位;0.05表示百分之五,它表示有五個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計數單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它表示有六個干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計數單位。那么小數的計數單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還有萬分之一等。“這些小數的計數單位哪個最大?”“多少個十分之一是整數1?”“多少個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多少個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師:小數的這些計數單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等,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這和整數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樣的,都是10。因此一個小數的小數部分可以用小數點與整數部分隔開,排在整數部分的右面,像整數一樣計數。“10個十分之一是整數1,那么整數個位的右邊應該是哪一位?”“把十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那么十分位的右邊應該是哪一位?”“把百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百分位的右邊應該是哪一位呢?”“十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多少?”“百分之幾的呢?千分之幾的呢?”教師邊在黑板上列出小數部分的數位順序邊說明:再往下還有萬分位、十萬分位、百萬分位等,因為小數位較多的不常用,我們在數位表上就用“.....”表示。前面我們講過在整數的右邊,用小數點隔開,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實際應用時常把整數和小數寫在一起,這樣的數也叫小數。再邊說邊在黑板上寫如1.8、5.63、12.378等也都是小數。小數點左邊的數叫整數部分,小數點右邊的數叫小數部分。教師指12.378提問:“這個小數的整數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別是什么位?”“這個小數的小數部分的十分位是幾?百分位是幾?千分位呢?”P36做一做1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下面的小數:0.58、3.5、41.47。提問:誰能讀出黑板上的小數?”學生讀出前兩個小數后,教師說明:這樣的小數是我們過去學過的,后面一個小數的數值比較多,它們的讀法也是整數部分仍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小數點就讀點,小數部分通常就按順序讀出每一位上的數字就3.教學小數的寫法。師:寫小數過去我們學過一些.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寫一寫。教師報出教科書第36頁例4和“做一做”第2題中的小數,讓兩個學生在黑板上寫,其余的學生寫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寫完后教師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再講解。四、總結:寫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仍按照整數的寫法來寫,如果整數部分是零就寫0;小數點寫在個位的右下角,要寫成小圓點;小數部分按順序寫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課題:小數的性質教學內容:教科書38-39頁.1、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2、學生學會利用小數的性質對小數進行化簡和改寫。教學重點、難點:正確理解小數的末尾田上0或者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的性質。0.3是()分之一0.30是()個百分之一0.123是()個千分之一師:在商店里,商品的標價經常寫成這樣: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錢呢?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有什么關系呢?(1)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啟發提問:①0.1米是幾個幾分之一米?可以用哪個比較小的單位來表示?(1個十分之一米,1分米)②0.10米是幾個幾分之一米?可以用哪個比較小的單位來表示?(10個百分之一米,10厘米)③0.100米是幾個幾分之一米?可以用哪個比較小的單位來表示?(100個千分之一米,是100毫米)④觀察1分米、10厘米、loo毫米它們的長度怎樣?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它們的長度是一樣的)可以得出:(0.1米=0.10米=0.100米。(板書)請同學們繼續觀察這3個小數。①小數的末尾有什么變化?②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③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出: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啟發提問:①0.30表示幾個幾分之一?左圖應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來表示?(30個1/100,平均分成100份,用30份表示。)②0.3表示幾個幾分之一?右圖應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來表示?(3個1/10,平均分成10份,用3份來表示。)③兩個圖形所占面積大小怎樣?(移動投影片,學生易看出0.30=0.3)④為什么這兩個數相等?討論后得知:10個1/100是1個1/10,30個1/100是3個1/10所以這兩個數相等。引導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從左往右看,小數末尾有什么變化?小數大小有什么變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啟發學生歸納出:在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通過對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兩個結論歸納成為一句話嗎?啟發學生概括出: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板書)理解小數性質的時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數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數中間的0不能去掉)。2.小數性質的應用。我們學習了小數的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o”的時候,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1)教學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啟發學生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得出:有時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有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0”,把整數改寫成小數的形式。例如2.5元可改寫成2.50元。3元改寫成3.00元。(2)教學例4:不改變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五、作業練習十2、4、5題。板書設計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課題:小數的大小比較教學內容:教科書40頁例5.做一做。教學目標1.學生熟練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和步驟,并能根據要求排列幾個數的大小。2.通過對小數大小的比較,加深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的能力。教學重點: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和步驟。教學難點:小數位數不同時比較大小容易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混淆。說說怎樣比較整數的大小?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也是從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較。今天就來研究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板書課題:小數大小的比較)二、學習新課1、出示例5:姓名小小小小問:你能給他們排出名次嗎?明確:先比較整數部分3>2,所以3.05是最大的。整數部分相同,再比較小數部分:2.84、2.88、2.93整數部分都相同,則比較小數部分十分位,9>8,所以十分位相同,再比較百分位,8>4,所以2.88>2.84最后比較結果:3.05>2.93>2.88>2.842、根據剛才的比較,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引導學生概括: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先看它們的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那個數就大;當整數部分相同時,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整數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數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數,百分位上數大的那個數就大。3、練習:P41做一做三、鞏固練習:練習十四、課堂總結今天有什么收獲?板書設計小數的大小比較比較小數的大小,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小數就大。如果整數部分相同,就比較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小數就大。十分位相同就看百分位,直到比較出大小為止。課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教學內容:教科書43頁例1.1.理解和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2.通過總結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歸納“規律”的過程,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學設計板書:35.673.567356.73567比較大小。問:這四個數有什么相同特點?(數字及排列順序一樣。)有什么不同?(小數點位置不同,大小不同。)二、新知探究從上題可見小數點的位置直接影響到小數的大小。那么,小數點的位置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怎樣的變化呢?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板書課題: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規律。1、例1把0.009米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1)0.009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0.009米=9毫米)(2)師移動0.009米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變為多少毫米?大小發生了什么變化?(板書:0.09米=90毫米,原數擴大10倍)向右移動兩位,原數變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變化?(板書:0.9米=900毫米,原數擴大100倍)向右移動三位,原數又變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發生了什么變化?(板書:9米=9000毫米,原數擴大1000倍)小數點可不可以向右移動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師:所以我們要在移動位數和擴大倍數的后邊點上省略號。(3)從這一例子看,小數點向右移動會引起原數怎樣的變化?你能總結出規律來嗎?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原來的數就擴大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原來的數就擴大loo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原來的數就擴大1000倍......2.剛才是由上往下觀察(畫↓),如果我們由下往上觀察(板書個),小數點相當于往哪邊移動?(向左移動),小數點向左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會有怎樣的變化?(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討論結果,引導學生得出: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原來的數就縮小10倍;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原來的數就縮小100倍;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原來的數就縮小1000倍......(板書)3.引導學生完整地概括小數點移動位置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在書上補充完整)4.強調:掌握小數點移位的規律,一要注意移動方向與變化的關系,就是左移就縮小,右移就擴大;二是要注意移動位數與變化的倍數的關系,移動一位,變化的倍數是10倍,移動兩位,變化倍數是100倍,移動三位,變化倍數是1000倍......掌握小數點移位的規律,一要注意移動方向與變化的關系,就是左移就縮小,右移就擴大;二是要注意移動位數與變化的倍數的關系,移動一位,變化的倍數是10倍,移動兩位,變化倍數是100倍,移動三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相當于把原數乘10,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相當于把原數乘100,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相當于把原數乘1000,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四位,相當于把原數乘10000,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00倍;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相當于把原數除以10,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相當于把原數除以100,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相當于把原數除以1000,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相當于把原數除以10000,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0;教學目標牢固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變化規律,并會應用規律把一個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教學重點:會應用規律把一個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教學難點:向右移動時位數不夠要在右邊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須去掉;向左移動時,位數不夠時要在數的左邊用“0”補足。教學設計1、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原數就()。2、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原數就()。3、5.24要擴大10倍,小數點向()移動()位,得()。4、把42.7寫成0.427,小數點向()移動()位。5、說說小數點移位的變化規律。6、如果把3擴大10倍,100倍,1000倍應怎樣列式?得多少?7、如果把5000縮小10倍,100倍,1000倍應怎樣計算?各得多少?二、新知學習師:我們已經學過把一個數擴大倍數要用乘法計算,把一個數縮小倍數用除法計算,我們今天應用學過的小數點移位的變化規律,要把一個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樣移動呢?(板書課題:小數點位置移動規律的應用)1、教學例2(1):把0.07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提問:(1)把一個數擴大倍數用什么方法計算?(用乘法計算)(2)怎樣列式?(把0.08分別乘以10,100,1000)(3)根據學過的規律,應怎樣移動小數點?啟發學生分別說出移動的位數及得數。(板書)(4)為什么0.07×1000得70?(因為要擴大1000倍,需向右移動三位,而原數只有兩位小數,還差一位,所以要在右邊添一個0,補足數位。)(5)0.07×100=7,為什么向右移動兩位后得7,而不寫成007?引導學生明確,小數點向右移動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須去掉,如0.07擴大1000倍得70,而不能得0070。小結式提問:根據上面的計算,要把一個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樣就可以了?(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就可以了)(6)練習:P45做一做12、教學例2(2):把3.2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1)思考一下,把一個數縮小倍數應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應用小數點移動的規律?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如何解決?(2)說明:3.2÷100,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后,整數部分沒有了,用0表示,所以在小數左邊還要添一個0,表示整數部分是“0”。啟發學生說一說,為什么3.2÷1000=0.0032?從而強調,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左邊小數位數不夠,要在左邊用“0”補足,缺幾位就補幾個“0”,再點上小數點,左邊整數部分也沒有了,因此小數點左邊還要添一個“0”,表示整數部分是“0”,所以3.2縮小1000倍得0.0032。3、總結性提問:(1)小數點向左或右移動的方向根據什么?(2)小數點位置移動的位數由什么來決定?(3)應用小數點移位規律時應注意什么?4、教學例3(1)閱讀課文,自學(2)做一做練習十一余下題。首先讓學生獨立試算,然后二人議論,最后全班交流。四、課后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五、作業。練習十一5-8題。小數點位置移動及規律的應用0.1563×10000=1563美元課題:小數與單位換算(1)教學目標1.使學生掌握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進行單名數互化的方法.2.理解單名數互化的理由.3.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教學重點: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進行單名數互化的方法.教學難點:復名數化單名數用小數表示的方法.1、你有什么感覺?怎樣比較方便呢?2、在實際生活和計算中,有時需要把不同(1)學生先獨立練習,然后總結自己的改寫方法.(2)策劃自己的表達方案,小組討論.(3)全班交流.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數點(4)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呢?2、1米45厘米=()米(1)嘗試(2)交流1米45厘米,1米已經是用米作單位了,只要將45厘米改為米作單位,再將1米作整數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數作小數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3)理解1米45厘米表達的意義(4)小結:低級單位是如何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名數的?三、實踐應用第49頁“做一做”(1)先引導學生判斷是由低級單位換算成高級單位.(2)想一想:它們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3)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練習.四、課堂總結交流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五、布置作業練習十二1、3題。板書設計小數與單位換算(1)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數點移動的規律。課題:小數與單位換算(2)1.掌握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的方法.2.進行單位改寫的對比,學會區分.3.形成一種程序性的思維方法.教學難點:使學生形成一種程序性思維方法.我們可以將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那么也應該可以將高級單位的數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我們先復習一下昨天的內容:80厘米=80÷100=0.80米=0.8米或者:80厘米=80/100米=0.80米=0.8米1、請說一說你是怎樣將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的.2、揭示課題:把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3、從左至右是低級化高級,那么從右至左呢?90厘米=0.9米,0.9米=90厘米.4、0.9米=90厘米是怎樣換算出來的呢?(1)學生獨立思考.(2)交流.0.9米化成多少厘米,是高級單位換算成低級單位,應該是乘以進率100,因為1米=100厘米,也就是說1米相當于100厘米,那么0.9米是100厘米的90/100,因此,0.9米=90厘米.5、學習例2.(1)學生獨立閱讀.(2)0.95米=()厘米,你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3)0.95米的意義可以理解為9分米加5厘米,合起來就是95厘米.也可以用0.95×100=95厘米.計算時直接移動小數點.6、想一想:1.32米=()厘米.(1)學生獨立思考,策劃自己的表現方案.(2)全班交流.(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幾種方法去理解?然后掌握低級單位改寫成高級單位要除以進率,高級單位換算成低級單位要乘以進率.是通過移動小數點來實現的.三、實踐應用:第49頁“做一做”.課題:小數的近似數(1)教學目標:能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教學過程根據要求改寫成近似數。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是()省略百萬位后面的尾數是()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是()四舍五入到百位是()師: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實際應用小數的時候,往往沒必要說出它的準確數,只要說出它的近似數就夠了。例如,量得小明身高是0.984米,平常不需要說得那么準確,只說大約0.98米或1米。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與求整數的近似數相似,我們今天來研究怎樣求一個小數的近數。板書課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二、學習新知1.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出示例1:0.984保留兩位小數、一位小數和整數,它的近似數各是多少?(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數、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還可以怎樣表述?引導學生理解,保留整數就是省略整數后面的尾數;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數,或者說精確到十分位;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2)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是什么?引導學生明確,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5以上的數,省去后在前一位加1,是4以下的數舍去。在明確上述兩點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試算,得出:0.984≈0.98(0.98引導學生分別說明省略的方法。注意:在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小結:求近似數時,保留整數,表示精確到個位;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十分位;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百分位……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怎樣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嗎?應注意什么問題?五、作業:練習十三1、5題。板書設計:0.984≈0.980.984≈1.00.984≈1課題:小數的近似數課時2教學內容:53頁例2、3.教學目標學會把較大的整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教學重點:把較大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教學難點:把較大數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容易丟掉計數單位或單位名稱。教學過程為了讀寫方便,常常把不是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二、學習新知1、學習例2:出示數據和問題:地球與月球的距離是多少萬千米?(1)提問:把384400km改寫成用“萬千米”作單位的數,應該用多少來除?(2)應該把384400縮小多少倍?(3)小數點應該向哪個方向移動幾位?說明:為了簡便只在萬位后面點上小數點,去掉小數末尾的0板書:384400千米=38.44萬千米啟發提問:既然把一個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只要在萬位后面點上小數點,再寫上單位“萬”,那么要把一個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數,應該怎么辦?2、學習例3出示數據和問題:木星離太陽的距離是多少億千米(保留一位小數)?(1)獨立完成,并說出改寫方法。(2)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數怎么辦?說出保留一位小數的方法7.7833億千米≈7.8億千米例2、例3的學習中,有的數需要把它改寫成以“萬”或“億”作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碳酸飲料行業新興市場機會考核試卷
- 棉麻行業生產設備選型與評價考核試卷
- 環境監測無人機技術應用考核試卷
- 液力機械在游樂設施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碳超級電容器制造技術發展現狀考核試卷
- 漁業電子商務案例分析考核試卷
- 經濟林樹種育種新技術考核試卷
- 武漢晴川學院《環境土壤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廣告職業學院《診斷學A》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武夷山職業學院《生物質復合材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安裝條》浙江省建筑設備安裝工程提高質量的若干意見
- 安徽恒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6萬噸新型高品質電子級及多功能環氧樹脂項目環評報告
- 光伏支架及組件安裝施工方案(最終版)
- 04S520埋地塑料排水管道施工標準圖集OSOS
- 220KV輸電線路組塔施工方案
- 高中班級讀書活動方案
- 國際經濟學教案doc
- 六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運動》
- 2022-2023學年北京海淀人大附數學八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高中歷史雙向細目表
- 2022-2023學年北京石景山數學七下期中檢測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