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密★考試啟用前2025年陜西省高考適應性檢測(三)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填寫在本試卷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涂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作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書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寧夏姚河塬遺址是西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西周分封諸侯國都邑城址,發現有城墻、護城壕、諸侯國君高等級墓葬區、小型墓地、宮殿建筑基址、鑄銅作坊區等遺跡,從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看,其國別為“獲國”,時代從西周早期延續至西周晚期。這一發現最能說明西周A.向西北拓展統治范圍B西北邊疆長期穩定C.諸侯國內部等級森嚴D.多元文化趨于一體2.《王杖十簡》規定:“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宮廷不趨;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锻跽仍t令冊》記載:“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因‘擊鳩杖主,折其杖’,被判‘棄市’(死刑)。”這反映出漢代A.以嚴刑峻法強化社會控制B.養老制度注重禮法結合C.社會保障體系以優撫為主D.法律原則滲透儒家倫理?3.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記載:“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注:今巴格達)。……綾絹機杼,金銀匠,畫匠(注:從事建筑繪畫的工匠),漢匠起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泚??椊j者,河東人樂環、呂禮?!痹撝骺捎糜谘芯刻瞥疉.對外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B.與阿拉伯帝國的友好交往C.對外貿易形式的豐富多樣D.手工業技術對西亞的影響歷史試題第1頁(共8頁)4.一些傳統節日凝結著特定的寓意,發展到宋代趨于定型。如“乞巧節”時農婦們祈求自己要像織女一樣具備高超的紡織技藝,上巳節沐浴以拔除災禍,節日時以贈禮、賀貼來維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這些現象反映了宋代A.民間信仰日趨多樣B.世俗文化的發展C.節日經濟異常繁榮D.理學影響的擴大5.圖1為德國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的世界白銀的牛產、出口和接收示意圖。圖中所示現象使中國.A.被迫放棄抑商政策B對外貿易結構急劇變化C.貨幣體系發生變化D.生產方式出現根本變革6.清初,歐洲醫學理論仍以體液說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的大黃作為溫和的瀉藥,在歐洲獲得廣泛使用。但清代大黃的對外出口以原材料直接出口為主,單價便宜,以至于俄國可以大量(低價購入再高價轉賣歐洲。這一現象反映出清代A.中藥制劑研發和品牌意識欠缺B.朝貢貿易實質發生根本變化C.中醫受到歐洲醫學理論的影響D.傳統醫療衛生體系不斷優化7.戊戌變法后,陜籍維新團體教育實用派的閻培棠以貢生身份進京會試,因未用八股文,未中,但其“嚴謹治學,興辦教育”,以達“全民醒悟,振興中華”的主張感動考官,開未中進士仍給官職的先例。閻培棠參加科舉從側面說明A.傳統入仕仍是經世救國的方式B.民眾對教育的高度重視C.清末學堂選官制度得到了發展D.陜籍維新人士得到重用8.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中央國術館,其宣言提出“強種救國”口號,強調“國術是體用兼備的,可以強身強種”。此后,武術被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甚至出現“國術化軍隊”的呼聲。這一風潮的興起反映了A.國民政府倡導新式娛樂方式B.武術運動與現代科學的結合C.對西方競技體育運動的抵制D.民族危機背景下的時代呼聲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9.1942年底,山東抗日根據地進行“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下表為冀魯豫邊區部分村莊選舉后村長的階級成分統計。案例當選村長人數富農比例中農比例貧農比例膠東黃縣1738.4%39%50%魯南費滕邊岳明鄉5110%50.7%37.3%這說明A.鄉村政權民主建設成效顯著B.減租減息運動持續深入進行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D.鄉村政權組織形式愈加完善10.圖2是著名畫家彥涵的作品《新娘子講話》。婚禮中新娘子正在講話,新娘新郎一幅農民打扮,勞動時的頭巾還未取下。二人站在毛主席畫像的正下方,桌上擺放著粉色封皮的“結婚證書”。該作品獲得了1952年的新年畫創作獎金。這幅作品旨在揭示A.勞動生產維系了婚姻關系B.人們對新國家政權的認同C.封建婚姻觀念的徹底結束D.男女政治地位實現了平等?11.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中國商法處于失語狀態。改革開放后,商事立法不斷發展?,F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直接推動了1993年《公司法》的頒布。此后,為發展金融,還頒布《保險法》《票據法》等。中國商法的發展A.適應了改革深化的需要B.完善了依法治國的方略C.學習借鑒了外國的經驗D.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轉型12.公元前5甘紀中后期,雅典統治眾多屬邦,愛琴海成為其“內?!?,從雅典到屬邦邊陲航程需七八日。當時雅典大興土木、對外戰爭頻繁,其浩大軍費開支主要源于原提洛同盟公共基金與海外屬邦貢賦,雅典的財政收入中屬邦貢賦約占70%以上。這一現象表明雅典4.民主政治逐漸走向崩潰B以海洋霸權鞏固經濟基礎C.通過海外貿易積累財富D.社會矛盾因擴張趨于緩和歷史試題第3頁(共8頁)13.13世紀初,威尼斯墾殖和圍海造陸的速度加快,圍海造陸作業從私人自發行為轉變為政府統一管轄,政府還規定了許可證制度。這一轉變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A.商業發展增加土地需求B.封建領主加強城市爭奪C.技術進步引發城市擴張D文藝復興激發進取精神14.從馬丁·路德對羅馬教皇的赦罪權提出質疑、德意志邦君獲得邦國主權,到《威斯特伐里亞和約》將流行已久的國家主權意識納入帝國法、德意志民族以邦國為單位進入全球史,其間的關鍵詞是“教隨國定”。這一演進趨勢主要說明A.歐洲近代國際關系體系開始確立B.主權國家成為國際關系的基本主體C.宗教改革與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D.德意志地區的政治格局發生了質變15.i1844年,馬克思指出:“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過程中,為自己找到經驗的基礎”。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兩人重在強調A.哲學對社會變革的引領作用B.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的唯一標準C.革命運動源于人們思想覺悟D.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16.有學者統計在1923—1966年的40多年中,拉丁美洲地區出現過350次以上的“非憲法奪權行動”。到70年代中葉不計古巴,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建立了清一色的軍人政府,無一例外。這一現象反映出拉丁美洲A.軍人是維護秩序的主要力量.B.擺脫殖民統治的道路漫長C.政治民主化的進程艱難曲折D.民眾對政治變革缺乏熱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華民族曾在與自然災害長達數千年的斗爭過程中,圍繞如何防災、減災、抗災、救災逐漸形成和發展了豐富的國家治理思想,即“荒政思想”。古代社會生產力有限、科技不發達,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不利于民眾生活和社會穩定。荒政之目的在于解決歲荒之際的民.食艱難.其關鍵是如何更有效地配置稀缺的糧食資源,為災民提供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質基礎。中國古代荒政思想在長期實踐探索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兼顧“先事、當事與事后”,不僅擁有非常豐富的事中應對策略體系,而且更關注和強調長期制度建設。中國傳統荒政實踐中增強糧食安全的措施大體可劃分為四個維度:一是在時間維度上跨周期平滑各時期糧食資源稟賦,豐時“糴”以收購糧食,荒時“糶”以提供糧食,依托倉儲備荒在豐年(季)與兇年(季)之間調節糧食資源;二是在空間維度上跨地區平滑各地區的糧食資源稟賦,采取糧食流通支持的政策,如移粟、通商、不抑價等以“來谷”增加災區糧食供給,從而在災區歷史試題第4頁(共8頁)內、外部實現資源再分配;三是通過?免緩征等舉措增強個體直接權利,促進糧食生產,保障糧食未來可獲得性;四是通過以工代賑等舉措增強個體貿易權利,提高民眾當下的糧食可獲得性。——岳翔宇、夏艷秋《國家治理與糧食安全:基于中國傳統荒政思想的考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傳統荒政的主要特征。(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基于中國傳統“荒政思想”.簡述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6分)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環境污染發生質的變化并演變成一種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危機,始于18世紀末葉興起的工業革命。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環境污染在英國等工業先進的國家相繼發生,出現了煙霧騰騰的城鎮,發生了煙霧中毒事件,河流等水體也嚴重受害。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在舊有污染范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的情況下,新的更為復雜的污染形式出現,公害事故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數擴大,人們稱之為“公害發展期”。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環境污染大爆發,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而且又增添了放射性和有機氧化物兩類新污染源,使環境污染危機向著更加復雜而多樣化的方向轉化。到這時,環境污歷史試題第5頁(共8頁)染已成為西方國家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公害事故頻繁發生,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數大幅度上升,被稱為“公害泛濫期”。——摘編自梅雪芹《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主要國家環境污染與治理的歷史考察》材料二1969年美國制定《國家環境政策法》,首次在法律中確定了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時間、途徑及政府的責任,其后其他國家相繼制定環境保護的法律中都規定了公眾參與的內容。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環境教育和環境宣傳,通過學校、大眾媒介等各種可能途徑宣傳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培養公眾的生態價值觀。在此,公眾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詞,他不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組織。為了有效的讓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中,很多國家的憲法、行政法、環境保護法中規定了很多具體、操作性很強的參與方式,包括聽證、行政復議和訴訟、磋商等直接參與和環境科學研究、宣傳與教育等間接參與的方式。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范圍也不斷拓寬,從末端參與到預案參與、過程參與和行為參與,只要牽涉到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活動,都能聽到公眾的聲音。公眾的意見已廣泛被政府的決策采納與運用,因此公眾已成為西方國家環境保護中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幾韵蜃羧骸段鞣絿噎h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20年代以來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的表現和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國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條件和特點。(6分)歷史試題第6頁(共8頁)19.(12分)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需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果一個國家的科學成果超過全世界總數的25%,則這個國家就可稱為世界科學中心。按照湯淺光朝關于科學活動中心的定義,近現代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順序大致是意大利(1540—1610年)、英國(1660—1730年)、法國(1770—1830年)、德國(1810——1920年)、美國(1920年至今)。通過分析世界科技強國形成、發展和更替過程中的人才發展規律可以發現,科技強國的崛起總是伴隨教育興隆期的出現和科學精英群體的流動,其背后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潛在科技強國孕育形成的更加符合科學技術發展規律、更有效促進科技人才快速成長的先進體制機制和空前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文化氛圍?!Τ贰妒澜缈萍紡妵瞬虐l展因素的歷史探究及啟示》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某些西方國家對我國科技發展的打壓遏制以及對我國科技安全的威脅,黨和政府對科技安全的認識經歷了重大轉變。1978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對科學技術的定位從“生產力”到“第一生產力”的轉變。1995年,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黨中央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開始將科技安全的保障作用擴展到其他各個相關領域。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認為把握科技發展的命脈是維護科技安全、塑造國家總體安全的根本保障。縱觀這一歷史演進,只有不斷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科技發展與改革創新的經驗,才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澾x自郎慧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安全觀的歷史演進及其基本經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推動近現代世界科學中心形成的體制機制與文化因素。(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科技安全認識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中國在塑造和維護科技安全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經驗。(8分)20.(12分)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國家轉型遵循從民族建設到政權建設的歷史次序。受特定的初始條件的影響,近代中國,沒有擺脫國家建設失敗的命運。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不利的初始條件和相反的建構次序之下,為現代國家建設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下表展示了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的主體、政治基礎、實現路徑與結果。第一階段1895—1911年第二階段1912—1927年第三階段1927—1949年第四階段1949—1956年主體皇族軍閥國民黨派系中國共產黨政治基礎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路徑政治改良政治革命軍事革命社會革命結果帝制崩潰國家分裂國家分裂國家統一——謝岳、程藝萌|國家轉型的革命邏輯:中國現代國家建設的社會起源請從上述四個階段中任選一個,論述其建設主體、政治基礎、實現路徑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并分析這種關系對理解中國現代化建設歷程的啟示。(要求:明確寫出階段,關系明確,史論結臺,闡釋合理,啟示深刻)密★考試啟用前2025年陜西省高考適應性檢測(三)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答案:A考點:西周分封制度解析:材料通過考古發現證明西周在今寧夏地區進行分封,設立諸侯國,從都邑城址中出土的文物和文字說明西周統治范圍隨著新的考古遺跡的發現向西北拓展,故選A項。從材料中不能看出邊疆是否長期穩定,排除B項,也不能得出西周的等級秩序和文化格局,故排除C、D項。2.答案:D考點:漢代法律與儒家思想解析:《王杖十簡》記載年七十授予王杖,比六百石的官職,得出入宮廷而不趨俯,犯了低級刑名以上的罪,不得以二尺告劾(漢官儀“亭長持二尺板以劾賊”)。《王杖詔令冊》記載了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因為兇惡狡猾,毆打鳩杖主人,折斷了鳩杖,最終被處以棄市(即殺頭)的案例。由史料可知,漢代對年老者授予王杖(鳩杖),持杖者享受特權,政府嚴懲毆辱受杖者的行為。漢代推行尊老敬老的政策和優撫制度,是儒家思想的體現,《王杖十簡》《王杖詔令冊》作為政府政令具有法律效力,故選D項。材料不能說明漢代治國政策是嚴刑峻法,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敬老尊老的內容,無養老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說明優撫政策為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排除C項。3.答案:D考點:唐代對外交往(勞育)解析:材料中明確提到唐朝工匠(如樊淑、劉泚等)在阿拉伯帝國都城巴格達從事繪畫、織造等手工業活動,直接體現了唐朝手工業技術向西亞地區的傳播,故選D項。材料僅涉及阿拉伯帝國(大食),未體現“范圍擴大”,排除A項。材料側重技術輸出,而非政治或文化友好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具體貿易形式(如朝貢、市舶等),排除C項。4.答案:B考點:宋代社會生活解析:材料列舉的宋代節日體現了參與主體的廣泛性,上至貴族下至農婦、普通民眾,反映宋代文化的世俗化、大眾化趨勢,故選B項。材料沒有體現信仰多樣性,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節日的世俗化發展,“贈禮”一定程度上或可推動節日經濟發展,但不能體現出異常繁榮,排除C項。材料中傳統節日的寓意與理學思想無關,排除D項。5.答案:C考點:明清貨幣體系變化歷史答案第1頁(共6頁)解析:從示意圖中可提取信息:16C-18C,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在民間的普遍使用與供給的大幅增長共同促進了白銀貨幣化的進程,故選C項。中國被迫放棄抑商政策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A項。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商品仍以手工業制品為主,貿易結構沒有明顯變化,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生產方式相關內容,排除D項。6.答案:A考點:中國古代的醫藥學發展解析:材料時空定位于清朝,在中外藥材貿易中,大黃備受歡迎,但其出口以原材料為主且價格便宜,并被俄國中轉而獲利,這說明清朝的藥材出口缺乏創新和品牌意識,故選A項。材料中中俄貿易為平等貿易,并非朝貢貿易,排除B項。材料中只涉及中藥材大黃的出口,并無中醫受到歐洲醫學理論影響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藥材出口不能等同于醫療衛生體系的優化,排除D項。7.答案:A考點:近代的救亡圖存解析:維新變法后,陜籍維新團體分化后的教育實用派閻培棠參與科舉,閻培棠雖是維新人士,但仍參加科舉以期施展政治抱負,這體現了傳統入仕手段仍是維新人士進行經世救國(全民醒悟,振興中華)的方式,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民眾對教育的認識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時空是維新變法后,并未體現學堂選官制度,排除C項。閻培棠參加科舉未中進士,仍給官職,并不能說明陜籍維新人士得到重用.排除D項。8.答案:D考點:近代的救亡圖存運動解析:1928年是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尚未改變,基于改變“病夫”形象和救亡圖存“強種救國”的時代使命,國民政府直轄的武術機構中央國術館成立,并宣揚“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掀起了武術運動風潮,故選D項。國民政府成立中央國術館,將武術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其要旨在于強健民眾體魄、救亡圖存,武術是傳統運動,不是新式娛樂方式,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武術運動與現代科學結合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西方競技體育運動的抵制相關信息,排除C項。9.答案:A考點: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解析:材料時間定位到20世紀40年代,由材料中“冀魯豫邊區的村選”和“村長成分”可以確定是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村長成分”里中農和貧農占主要組成部分,這說明鄉村政權逐漸轉移到廣大人民群眾手中,鄉村政權民主建設的成效顯著,故選A項。材料中未涉及經濟方面的減租減息,排除B項。材料時間定位是1942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于1937年,排除C項。材料只是涉及村長成分,無從體現鄉村政權組織形式的完善程度,排除D項。10.答案:B考點:新中國初期的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解析: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新婚姻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在婚姻關系中男女平等。材料中新娘子講話,體現了女性在婚姻中地位的提高,《結婚證書》體現了新婚姻法的實施,新娘新郎頭戴勞動的白頭巾,說明他們投身國家勞動生產,婚禮中上方的毛主席畫像和人們歷史答案第2頁(共6頁)
的歡笑都表明對新政權的認同,這些都表明人們對新的國家政權的認同,故選B項。新郎新娘在婚禮中頭戴白色的勞動頭巾,表明了對勞動生產的重視,但并不能反映勞動生產對日后婚姻關系的維系,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封建婚姻觀念的徹底結束,在落后偏遠地區,封建婚姻觀念仍有影響,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婚姻關系中的男女平等,并未涉及政治地位,排除D項。11.答案:A考點:改革開放解析:改革開放后,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了商法的發展,商法的發展則為解決商業等相關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據,適應了改革深化的需要,故選A項。依法治國方略是1997年提出,1999年寫入憲法的,材料中的《保險法》《票據法》為1995年通過,時間不匹配,排除B項。材料僅體現出中國國內商法的發展情況,未涉及是否借鑒別國經驗,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經濟結構的轉型相關內容,排除D項。12.答案:B考點:雅典城邦的海外殖民解析: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雅典民主政治處于黃金時期,雅典統治眾多屬邦,財政收入中屬邦貢賦約占70%以上,由此可知,雅典以海洋霸權鞏固經濟基礎,故選B項,排除A項。材料重在對外戰爭,并非海外貿易,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出貢賦問題,沒有呈現矛盾緩和,排除D項。13.答案:A考點:中世紀商業的發展解析:13世紀,威尼斯墾殖加快,其圍海造陸由私人行為轉為政府統一管轄,并規定了許可證制度,這說明政府統籌能力增強,又由于材料設問是深層次原因,故可知與商業發展有關,選A項。材料沒有體現封建領主之間的斗爭,排除B項。技術進步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但不是深層次原因,排除C項。文藝復興在14-17世紀,排除D項.14.答案:C考點:宗教改革與民族國家解析:材料展示了從馬丁·路德到德意志民族進入全球史的歷程,其中關鍵詞“邦國主權”“國家主權意識”“德意志民族”的發展歷程呈現出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故選B項?!锻固胤ダ麃喓图s》的簽訂標志著歐洲近代國際關系體系開始確立,排除A項。主權國家只是這一趨勢的某一個現象,不能夠反映出整體趨勢,排除B項。政治格局是指世界范圍內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對比狀況和總體態勢,材料并未體現,排除D項。15.答案:D考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涵解析:馬克思強調私有財產的重要性,恩格斯指出一切社會變遷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中找,這說明兩人都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故選D項,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說明哲學的作用,排除A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符合知識,但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B項。16.答案:C考點:拉丁美洲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歷史答案第3頁(共6頁)解析:1923-1966年,拉美地區出現多次“非憲法奪權行動”,70年代后,建立清一色軍人政府,這說明拉美地區的政治民主化進程曲折,故選C項。軍人在材料中有體現,但不能體現是維護秩序的主要力量,排除A項。二戰結束后,部分國家已經擺脫了殖民統治,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民眾這個主體,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答案:(1)特征:歷史悠久;理論與實踐結合;不斷豐富完善;擁有策略體系;重視制度建設;注重增強糧食安全。(一點2分,任答4點得8分)(2)認識:中國傳統“荒政思想”的旨要在于維護糧食安全、保障民眾對糧食的獲取權,特別是災荒時期的賑濟,體現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其具體措施的落實,有賴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強大的組織能力推動了荒政實踐,其是否有效落實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安全。中國傳統“荒政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當前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借鑒。(6分)解析:(1)據材料第一段“數千年”體現歷史悠久,“圍繞如何防災、減災、抗災、救災逐漸形成和發展了豐富的國家治理思想”,體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擁有非常豐富的事中應對策略體系,而且更關注和強調長期制度建設”體現擁有策略體系與重視制度建設。第二段信息總體體現了中國傳統荒政重視增強糧食安全的特征。(2)據材料信息可得出中國傳統“荒政思想”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思想。中國傳統“荒政思想”首要任務就是維護糧食安全,保障民眾對糧食的獲取權,而這其中又以災荒時期的賑濟為關鍵,對民眾糧食安全的重視,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反映。而“荒政思想”的落實則需要配套的國家治理體系,從國家制度上來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能夠使得中國古代具有強大的組織調配能力,能夠在時間上豐時“糴”以收購糧食,荒晽“糶”以提供糧食,依托倉儲備荒在豐年(季)與兇年(季)之間調節糧食資源,在空間上“跨地區平滑各地區的糧食資源稟賦”,而國家政策上,還可以采取“通過蠲免緩征等舉措增強個體直接權利”以工代賑”等措施。這些措施深刻影響著國計民生,直接影響了國家的安全。中國傳統“荒政思想”歷史悠久并不斷發展,這體現了中國古代國家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也為中國和世界提供相關借鑒。18.(14分)答案:(1)表現:新污染源增多;出現新的污染形式;污染范圍擴大;公害事故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數擴大。(一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加快;內燃機的使用;石油、化工、汽車等產業的發展;原子能和核電廠的產生。(一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2)條件:民主制度;法律保障;環境教育與宣傳(一點2分,任意兩點得3分)特點:參與主體的廣泛性;參與方式的多樣性和可操作性;參與范圍廣寬泛性、深入性與有效性。(一點2分,任答2點得3分)解析:(1)據材料一“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環境污染不斷加劇”“新的更為復雜的污染形式出現,公害事故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數擴大,人們稱之為‘公害發展期’”“海洋污染歷史答案第4頁(共6頁)越來越嚴重,而且又增添了放射性和有機氯化物兩類新污染源,使環境污染危機向著更加復雜而多樣化的方向轉化”可提取概括出20世紀20年代以來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的表現為出現新的污染形式、新污染源增多、污染范圍擴大、公害事故增多、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數擴大。(2)據材料二美國和“其他國家相繼制定環境保護的法律中都規定了公眾參與的內容”“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環境教育和環境宣傳”可得出西方國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條件為法律的保障和環境教育與宣傳;“聽證、行政復議和訴訟、磋商等直接參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民主制度的建立也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條件。據材料二“公眾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詞,他不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組織?!笨傻贸鎏攸c為參與主體的廣泛性;從“規定了很多具體、操作性很強的參與方式,包括……直接參與……間接參與的方式”可得出參與方式的多樣性和可操作性;從“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范圍也不斷拓寬”可得出參與范圍的寬泛性;從“公眾的意見已廣泛被政府的決策采納與運用”可得出公民參與的深入性與有效性。19.(12分)答案:(1)體制機制:教育體系革新與人才儲備機制;激勵創新的制度保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科研資助體系);文化因素:開放包容的科研文化氛圍。(1個維度2分,共4分)(2)變化:從“生產力”到“第一生產力”的定位提升;從單一領域到全局性戰略的拓展;從戰略支持到核心地位的深化(強調維護科技安全是塑造國家總體安全的根本保障)。(1點2分,2點3分,3點4分)寶貴經驗: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開放合作并重;強化科技人才支撐與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1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解析:(1)從材料中“科技強國的崛起總是伴隨教育興隆期的出現”可知,教育體系革新與人才儲備機制是重要因素。同時,結合所學知識,激勵創新的制度保障如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科研資助體系也至關重要。材料提到“更加符合科學技術發展規律、更有效促進科技人才快速成長的先進體制機制和充滿創新創造活力的文化氛圍”,可知開放包容的科研文化氛圍是推動因素之一。(2)變化:“1978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對科學技術的定位從‘生產力’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激光行業發展現狀與分析試題及答案
- 系統思維公共衛生試題及答案
- 藥劑類考試難點試題及答案探討
- 藥物臨床應用中的倫理討論試題及答案
- 2025重慶市安全員B證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第二單元開辟新的發展道路綜合探究二歷史地認識多樣的發展道路作業設計人教版
- 宜賓專版2024中考英語二輪復習第二部分語法專題突破篇專題四動詞和動詞短語講與練
- 2024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一1春夏秋冬第1課時練習新人教版
- 護士規培試題及答案
- 政策評析面試題及答案
- 重大疾病證明書樣本
- 九年級化學上冊(滬教版2024)新教材解讀課件
- 遼寧省協作校2024-2025學年高二化學下學期期中試題
- 2024年鄭州軌道工程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2023年1月自考00808商法試題及答案含解析
- 智慧工廠駕駛艙系統建設方案
- 倉庫貨架的選擇與布局
- 汽車靜態感知質量培訓課件
- 網絡輿情引導培訓課件
- PET-CT在鑒別診斷中的應用
- 2025屆高考語文專題復習:詩歌鑒賞-觀點評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