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鐘山記》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12.《石鐘山記》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12.《石鐘山記》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12.《石鐘山記》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12.《石鐘山記》課件+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者簡介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歌:與江西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繪畫:善畫竹,論畫主張“神似”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仕途坎坷元豐三年黃州20歲中進士26歲鳳翔府簽判自請外調(diào)杭州遷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七年汝州哲宗元年回京自請外調(diào)杭州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逝世常州背景介紹

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軾一生遭受政治磨難。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彈劾他作詩諷刺新法,以“謗訕朝廷”罪被捕下獄,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幸而未死,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三年(1080)到黃州。元豐七年(1084)被調(diào)赴汝州,這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徑湖口,游覽了石鐘山,寫了這篇文章。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鐘山石鐘山位于現(xiàn)在的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東岸。這座山包括兩部分,縣城南的叫上鐘山,面積約0.34平方公里,縣城北的叫下鐘山,面積約0.2平方公里。兩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對高度50—55米,其勢相向。《石鐘山志》將兩山合稱為“雙鐘山”,又叫“雙石”。在地質(zhì)構造上,雙鐘山屬石質(zhì)小山。兩山外貌上尖下圓,狀如伏鐘。兩山相比,下鐘山比較奇峭,又臨大江,號稱“江湖鎖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石鐘山處于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風景優(yōu)美,歷來成為旅游勝地,自古以來不少文人游客寫過游記石鐘山的詩文。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鐘山關于它命名的由來歷來有三種意見。(一)風水聲如鐘。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持此說。(二)石聲如鐘。由于此山是石灰?guī)r質(zhì),內(nèi)有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fā)出聲音。唐代李渤持此說。(三)山形如鐘。《石鐘山志》記載:“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清代俞樾持此說。第一段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水經(jīng)》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里。”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fā)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xiàn)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更何況是石頭呢!兼詞,于此靠近、臨近撞擊、拍打大這使動,使……發(fā)出聲音鄱陽湖的別稱激蕩,掀動第一段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之所在,在潭邊發(fā)現(xiàn)兩塊山石,敲擊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塊山石的聲音重濁模糊,北邊那塊山石的聲音清脆悠揚,鼓槌停止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消失。李渤自己認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才尋訪狀后,于潭上得雙石認為消失但是,然而更加,尤其之,定語后置的標志名作動,命名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同“含糊”清脆悠揚fú,鼓槌傳播聲音慢慢《水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著者和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爭議頗多。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tǒng)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jīng)地區(qū)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水經(jīng)注》則是酈道元在《水經(jīng)》基礎上擴充撰成,記載的河流水道1252條,達三十萬余字,共40卷。全文超過《水經(jīng)》20余倍。補充材料酈道元李渤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人常疑之余尤疑之作者依據(jù)得名由來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作者態(tài)度第二段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所謂的石鐘山。廟里的僧人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塊敲打,硿硿地發(fā)出聲響。我本來就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干支紀日到…去名作狀,乘船赴任,就職…的樣子能夠本來第二段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到了夜晚,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到絕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要向人撲過來,山上宿巢的隼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中磔磔地鳴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撲、抓名作狀,在旁邊一邊…一邊…鳥鳴聲第二段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我正內(nèi)心驚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噌吰”地響著像鐘鼓的聲音連續(xù)不斷。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淺,微微的水波涌進洞穴和裂縫,波浪激蕩便產(chǎn)生這樣的聲音。內(nèi)心驚恐船夫同“乃”,原來是兼詞“于此”在那里形成鐘鼓的聲音裂隙波浪激蕩沖擊第二段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船調(diào)轉到兩山之間,將要進人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面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正對著中間是空的窟窿之前、以前演奏江河水流中央第二段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我于是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時的人沒有欺騙我啊!”于是知道周景王之無射(yì):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周景王想造一套名叫“無射”的大型編鐘,大臣加以勸解,周景王不聽。鐘造好之后三年間,周王朝爆發(fā)了長達五年的內(nèi)亂。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莊子,魏絳的謚號。歌鐘,古樂器。補充材料內(nèi)容總結第二段內(nèi)容總結: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蘇軾的實地考察分幾個階段?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諷)兩個階段暮夜:夜泊絕壁――“笑”(自得)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謂邁曰內(nèi)容總結經(jīng)過實地考察,作者認為石鐘山得名的由來是什么?聲源聲音風水-中流之大石有窾坎鏜鞳之聲微波-山下石穴罅噌吰如鐘鼓不絕水石相搏說作者是如何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鸛鶴也。動靜結合高低結合夸張比喻擬人繪形比喻摹聲直接摹聲繪聲這段景物描寫有何作用?1、運用比喻、擬人和視聽結合的手法,渲染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氛圍,說明一般人在平常情況下不敢涉足,突出親訪之不易,表現(xiàn)出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2、暗含石鐘山得名的奧秘長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為環(huán)境艱險,如果不親歷險境,就難得奇絕,為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埋下伏筆,也為接下來主旨的彰顯蓄勢。3、為下文寫聽到石鐘山的聲音作了鋪墊,正因為這樣寂靜的環(huán)境,靜到連鳥的驚動都能聽到,作者才能很好地聽清楚石鐘山的“鐘聲”,才能探究石鐘山命名的原因。4、一段陰森森,讓人毛骨棘然的描寫能引人入勝,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第三段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憑主觀想象去推斷它的有無,可以嗎?酈道元見到和所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記載得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肯夜晚乘著小船停靠在懸崖絕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記載。名作狀,用眼睛;用耳朵大概用文字記載、表述省略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絕壁之下主觀推斷漁人和船工第三段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探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是要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譏笑李渤的淺陋啊。……的原因淺陋的人竟然敲尋求其,那,指示代詞;實,事情真相發(fā)語詞簡略作者在探明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來,世人為什么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作者對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態(tài)度?①“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點明主旨:認識事物貴在“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酈道元→言之不詳(“嘆”之“簡”)士大夫→不肯夜泊漁工水師→不能言之陋者(李渤)→考擊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笑”之“陋”)總結全文,梳理本文寫作思路。提出石鐘山得名的由來的兩種說法,并提出懷疑。第1段(質(zhì)疑)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第2段(察疑)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的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第3段(釋疑)文中有“三笑”意味悠長,請找出來并分析。①“余固笑而不信也”②“因笑謂邁曰……”③“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這是因李渤的“擊石得聲”之說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卻盲目相信,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這是經(jīng)過驚心動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鐘山命名由來之后輕松愉快、自得、興奮的笑。這是對李渤淺陋的說法和做法的嘲笑。世人為什么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作者對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態(tài)度?

酈道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缺乏對考察結論的具體闡發(fā)——缺乏去實地考察的決心勇氣——缺乏闡明真相的文化素養(yǎng)——缺乏對表象的深入探究嘆笑諷惜①結構獨特,筆法曲折。作者以“疑—察—結”三個步驟展開全文,首尾呼應,行文邏輯嚴密。同時,行文筆法富于曲折變化,文中寫對舊說之疑,不僅每次寫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筆也有曲折。藝術手法②敘議結合。同時,敘議結合,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這種寫法又不同于一般游記。③語言靈活。文章語言靈活暢達,變化多姿,很有特色。以生動的比喻、擬人,貼切的擬聲詞,對所見所聞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對兩處鳥叫和兩處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石鐘山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游石鐘山后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記。作者通過對石鐘山的實地考察,探究出石鐘山得名由來,駁斥了李博的觀點,證實并補充了力道元的觀點。告訴我們要注重調(diào)查,凡事須耳聞目見,不要主觀臆斷。文章又不只是記游,在登山臨水的興致之中,始終縈繞著求真辨?zhèn)蔚闹既ぁ3鲇沃颍艘汕叭酥f,既析之以理,又驗之以實;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親身探訪終有所得。總結全文晚清著名學者俞樾(1821—1907)在《春在堂筆記》中曾言,石鐘山“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出焉。入之,……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曾國藩全集》中也明確說:“自咸豐年十二月···石鐘山之片石寸草,諸將士皆能辨識。上鐘巖與下鐘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