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部分古詩文閱讀
考點3句子節奏劃分(2-3分)
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考點要求
>備考策略
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03考點突破?考向洞悉
考點詞語解釋
>考題回放一一真題再現,溫故知新
>方法指導——方法點撥,技巧導航
知識點一劃分節奏的方法
考向分析
方法提煉
知識點二節奏劃分注意事項
考向分析
方法提煉
>針對訓練一一精準練習,強化技能
04分層訓練?鞏固提升
>基礎?鞏固
>能力?提升
?素養?創新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考點要求
考點要求課標要求考查頻次命題預測
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整體上看,山東各地選擇題和非選擇
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題占比不盡相同。但有些地區比較特殊,
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比比如泰安卷沒有選擇題,而濟南卷選擇
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題數量和分值遠大于非選擇題。非選擇題
的欣賞品位,背誦優秀詩文。更能夠體現學生自主閱讀的真實感悟與能
文言文閱閱讀表現人與自然的優2024年力,對學生更公平,預估選擇題比重較大
讀秀文學作品,包括古詩文名12卷12考的地區,將來非選擇題比重會增大。
篇,體會作者通過語言和形一些考區把古詩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
象構建的藝術世界,借鑒其塊內。古詩和文言文有著相同的時代背景、
中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文化基礎,語言、修辭、主題、思想情感
自然的觀察和思考,抒發自有相通之處,二者融合有基礎,將是未來
己的情感。的一個趨勢。
?>備考策略
1.文言文閱讀整體上難度提高,考查的文段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2.從選材上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內外比較閱讀近年一路飄紅。
3.從考點上看,命題重在考查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4.從題型上看,客觀題的比例大幅度減少,主觀題成為主要考查形式,特別是開放題備受命題者的青
睞。
本講主要題型:
山東各地中考文言文閱讀中句子節奏劃分主要有兩種題型,即:選擇題與劃線題。
斷句是文言文閱讀理解題中的一種常考題型,一種是給幾句文言文,要求為其斷句,還有一種是劃分
節奏,就是在一句之中斷開一兩處,便于閱讀停頓。不管是幾個句子中斷句(加標點),還是在句中斷句
(劃分節奏),都是基于對內容的理解。因此,解答此類題,必須對所給句子中的基本單位一一詞,不管
是實詞還是虛詞,都要有所理解,同時還要對文言句式有認知。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
(-考法一文言文閱讀句子節奏劃分選擇題如:文中畫波浪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兩大
考法J考法二文言文閱讀句子節奏劃分劃線題如:用7"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斷句,眼兩處.
(-主謂之間要停頓.如:一狼/洞其中.
-二、動詞與它所帶的賓語之間往往要停頓.如:忘/路之遠近.
一三、動詞與后面狀語(它的補語)間常常要停頓.如:駢死/于槽物之間.
-四、句中轉折連詞前一般要停頓.如:可遠觀;而不可痢焉.
劃
-五、前置狀語和主語之間稍加停頓.如:嘗/與人傭耕.
分
節六、有些議論、推斷、反問、總結等語氣句子,若前面有"顧、夫、蓋、
_其、
奏且、至若"等詞領起,在該詞后面應稍加停頓.
句的一七、句子中間成分省略處要停頓.如:問/(漁人)所從來.
子方
法-八、并列承接詞組前后兩部分之間要停頓.如:泉香何酒洌.
節
一九、駢句排比句的朗讀節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奏
十、古詞句音節劃分朗讀節奏.五言詩句T
劃匚按"212"或"221"的音節劃分.七言詩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
分音節劃分.
L1.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
-2.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須讀斷
節
-3.句首語氣詞之后要停頓
奏
劃_4.連在一起的兩個單葩,朗讀時須讀斷
分
-5.”也"用在句中作語氣詞,其后應停頓
注
意-6.根據語法結構劃分節奏
事
-7.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
項
-8.根據文意確定停頓
匚9.劃分句子朗讀停頓時,必須優先照顧雙音節音步
考點突破?考向洞悉
[考點句子節奏劃分]
考題回放
(2024?山東德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
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
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材料二: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臨水有亭。山根中時出清泉,激噴嶗石中,悄然如語。至裂帛泉,水
仰射,沸冰結雪,匯於池中。見石子鱗鱗,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寶妝施。蕩漾不停,閃爍晃耀。注
於河,河水深碧泓,澄激迅疾,潛鱗了然,薦發可數。兩岸垂柳,帶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齒相次。間以
獨木為橋,跨之濯足,沁涼入骨。折而南,為華嚴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詰
曲。突兀奮怒,皺云駁霧,較華嚴洞更覺險怪。后有竇,深不可測。其上為望湖亭見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積
雪未消。柳堤一帶,不知里數,裊裊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間民方田作,大田造造,小田晶晶,鳥聲百
嘴,雜華在樹,宛若江南三月時矣。
(節選自袁中道《西山十記?記二》)
用“/”給下面的文字斷句(只畫三處),并翻譯成現代漢語。
其上為望湖亭見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積雪未消。
【答案】譯文:它的上面是望湖亭,遠望西湖明亮得像半個月亮,如像積雪沒有消融。
斷句:其上為望湖亭/見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積雪未消。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翻譯和斷句。本句重點詞語:其:代詞,它。為:是。明:明亮。如:像。消:消
融。從語法結構上看,“其上為望湖亭”是一個主謂賓結構,主語是“其上”,謂語是“為”,賓語是“望
湖亭”。“見西湖”是一個動賓結構,動詞是“見”,賓語是“西湖”。“明如半月”和“又如積雪未消”
都是主謂賓結構加上比喻的修辭,其中“明”和“又如”是謂語,“如半月”和“積雪未消”是賓語部分。
故劃分為:其上為望湖亭/見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積雪未消。
參考譯文:
甲
在七百里的三峽之間,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
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見太陽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
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
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中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趣味無
窮。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肅殺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
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峽中漁
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
乙
功德寺,沿著河向前走,到玉泉山邊,靠近水邊有一座亭子。山根中時常出現清泉,清泉噴在高峻的
山石上,好像人說話一樣,到了裂帛泉,水向上噴射,泉水噴出的白色水沫,像是涌出的冰塊和雪花,交
匯在池中。看見池中的石子象魚鱗一樣細密整齊,經陽光照射,石子現出眾多的紅綠色,像用金沙鋪地,
用七寶妝點,水波蕩漾不停,閃爍晃耀。注于入到河中,河水深綠色,水深而廣,水澄澈迅疾,水中游魚
清晰可見,若菜的根莖清晰可數。兩岸垂柳,帶拂清波,河上的石堰,色白如雪,如雁行般,依次排列。
其間用獨木做橋,騎坐其上在水中洗腳,沁涼入骨。折回而向南,有華嚴寺,有的洞可容那一千人,有石
床可坐。又有觀音大士洞,石頭的紋理彎曲,石頭姿勢多變,比華嚴洞更覺得險俊奇怪。后面有小洞,深
不可測。它的上面是望湖亭,望見西湖明亮得像半個月亮,如像積雪沒有消融,柳堤一帶,不知有多少里,
堤上樹木隨風飄動,清新光潔,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溪壑間百姓正在田里勞動,大田水大的樣子,小
田透明的樣子。鳥聲百轉千回,各種花在樹木間開放,好像江南三月的時節了。
方法指導
知識點一劃分節奏的方法
【考向分析】
斷句是文言文閱讀理解題中的一種常考題型,一種是給幾句文言文,要求為其斷句,還有一種是劃分
節奏,就是在一句之中斷開一兩處,便于閱讀停頓。不管是幾個句子中斷句(加標點),還是在句中斷句
(劃分節奏),都是基于對內容的理解。因此,解答此類題,必須對所給句子中的基本單位一一詞,不管
是實詞還是虛詞,都要有所理解,同時還要對文言句式有認知。
【方法提煉】
文言文劃分節奏的10種方法
一、主謂之間要停頓。
如:一狼/洞其中。
二、動詞與它所帶的賓語之間往往要停頓。
如:忘/路之遠近。
三、動詞與后面狀語(它的補語)間常常要停頓。
如:駢死/于槽楊之間。
四、句中轉折連詞前一般要停頓。
如: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五、前置狀語和主語之間稍加停頓。
如:嘗/與人傭耕。
六、有些議論、推斷、反問、總結等語氣句子,若前面有“顧、夫、蓋、其、且、至若"等詞領起,
在該詞后面應稍加停頓。
如:其/真無馬邪?
七、句子中間成分省略處要停頓。
如:問/(漁人)所從來。
八、并列承接詞組前后兩部分之間要停頓。
如:泉香/而酒洌。
九、駢句排比句的朗讀節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個雨/山前。
十、古詞句一般還按音節劃分朗讀節奏。五言詩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節劃分。七言詩句一
般按“2221”或“2212”的音節劃分。
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沉舟/側畔/千帆/過,
知識點二節奏劃分注意事項
【考向分析】
斷句,傳統稱之為“句讀”,斷句是文言文閱讀理解題中的一種常考題型,主要考查的是對文言句意
停頓的判斷。斷句是正確理解和翻譯文言語句的基礎。
【方法提煉】
文言文閱讀句子奏劃分的九個注意事項
1.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
例:故人具雞黍。
按“二一二”的節奏形式可以劃分為:故人/具/雞黍,也可按"二三”的節奏形式劃分為:故人/具雞
黍。
2.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須讀斷
例: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是”是兩個單音詞,不得連讀,這句話的節奏應該劃分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
能誤讀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句首語氣詞之后要停頓
例: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若夫"是句首語氣詞,朗讀時其后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4.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須讀斷
例: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虞山”是山名,朗讀時其后要停頓,"王毅''是姓名,"叔遠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間朗讀時也要停頓,
因此,這句話的朗讀節奏應劃分為: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識,就很難正確劃分
這句話的節奏。
5.〃也"用在句中作語氣詞,其后應停頓
例:余聞之也久。
這句話應這樣劃分節奏:”余聞之也/久”。如果誤將"也”看作是謂語前面的副詞狀語,就容易誤讀為"
余聞之/也久
6.根據語法結構劃分節奏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是主語,〃以”是謂語,〃臣卑鄙"是賓語,"不"作"以"的狀語,故這句話的節奏可以這樣劃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這句話的語法結構,很容易誤讀為:先帝/不/以臣/卑鄙。
7.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是四字駢句,應該兩句一頓,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根據文意確定停頓
例: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不病",沒有生病的人。"以為功",即,以之為功,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根據文意,這句話的
節奏可以劃分為: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而不能誤讀為: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9.劃分句子朗讀停頓時,必須優先照顧雙音節音步
主謂之間一般可以有停頓,可當主語是單音節時,這條規律就會努力去服從雙音節標準音步的要求。
(之所以說“努力去服從”,是因為仍然有一些單音節主語后面沒有獨立的單音節可供組合,只得成為單
音步。)
例: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第一》);我非/生而知之者。(《論語?述而第七》)
有時古人在單音節主語之后加上助詞,湊成雙音節,也是為了照顧標準音步。
考察一下句中連詞“而”字的停頓情況,也可以反映雙音節標準音步的優先權。一般情況下,停頓在
“而”字之前。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
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第二》)
可當“而”字前面是單音節時,就該停頓在“而”字之后了。
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第一》)
針對訓練
閱讀選文,完成各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
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
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
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公將鼓之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寧以吾身代友人命皆以美于徐公
D.賊既至,謂巨伯日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2)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
4.閱讀甲、乙兩文,完成下列各題。
(1)選文甲中蘊含著一個人生準則,請你概括出來。聯系現實,談談你對這一準則的理解。
(2)荀巨伯可稱為甲文中的“賢者”,請從甲文中找出一整句原文,加以證明。
【答案】
1.B
2.(1)生命也是我所想要(喜愛)的,我所想要(喜愛)的還有比生命更厲害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
生的事。
(2)于是撤軍回去,整個郡縣都因此得到保全。
3.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
4.(1)準則:舍生取義理解:生命是珍貴的,當面對生死抉擇的緊要關頭,要堅守正義而不惜犧
牲生命。在新時代也要見義勇為,用于堅持正義的事業,做于人于國有益的事。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析】
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代詞,指是心/助詞,補充音節;B.代詞,這;C.介詞,用/動詞,認為;D.動詞,
告訴/動詞,認為;故選B。
2.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翻譯。文言文句子翻譯要點: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準確,尤其注意一些關鍵詞的特
殊用法,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結合上下文,語句通順,語意、語氣不變;直譯為
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1)甚于:超過。茍得:茍且偷生。(2)遂:于是,就。班軍:調動整個
軍隊。獲全:得以保全。
3.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語句“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的意思
是:(我)遠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遠來相視”省略了主語“我”,“子令
吾去”的主語是“子”,“敗義以求生”省略了主語“我”,正確的句讀是: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
求生。
4.(1)考查理解文章內容和聯系實際。結合“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知,人生準則是
“舍生取義”。“舍生取義”意思是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我們生活在和平時代,但當國家利益、民族
利益受到損害時,我們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為了正義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做到無私奉獻,促進
社會發展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能從維護正義而不怕犧牲有角度來談理解即可。
(2)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篩選。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篩選出符合題意的語句作答。【乙】文敘寫荀
巨伯大老遠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了戰亂。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犧牲自己以保全友人。
文章中“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體現荀巨伯是個“賢者”。荀巨伯的行為符合【甲】
文所說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和“死亦我所惡,所惡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說的“賢者”的標準。
參考譯文:
【甲】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
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
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
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災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
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
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
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
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乙】
荀巨伯到遠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離
開吧。"荀巨伯說:“(我)遠道而來探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怎么是我的行為呢!”等
到賊兵來了,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
回答說:“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賊兵聽了相互說道:
“我們這些無義的人,竟然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地方)。”于是調動整個軍隊回去了,全城因而得
以保全。
分層訓練?鞏固提升
<基礎?鞏固A
(2024?山東青島?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貞觀元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致理①之本,惟在于審②。量才授職,務省官員。《書》稱:'任官
惟賢才。'又云:'官不必備,惟其人。'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
(取材于《貞觀政要》)
【乙】
初,四明人王桓與二儒者同赴召,見太祖()便殿。
上問二儒者:“在家何業?”一對曰:“臣業農。”上曰:“唧業農,亦知禾麥之節有不同乎?”對
曰:“知之。禾三節,而麥四節,是不同()。”上日:“禾麥類耳節之不同何也?"對曰:“天
播種于春,至秋而獲,歷三時,故三節;麥則歷四時始成,故四節。”上曰:“是能知稼稹之艱難者。”
即擢某州知州。
其一儒對曰:“臣業醫。”上曰:“卿為醫,亦知蜜有苦而膽有甜者乎?”對曰:“蜂釀黃連花,則
蜜苦;猿猴食果多,則膽甜。”上曰:“是能格物者。”擢為太醫院使。
次問及桓,桓對曰:“臣所業訓蒙。”上曰:“卿亦有好惡乎?”對曰:“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惡之。”上曰:“是能明理者。”擢國子助教。
(取材于明代筆記小說《涌幢小品》)
[注]①致理:使國家安定。②審:仔細考察。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理解,下IE碑的一項是()
選項文言語句方法提示字詞理解
A務省官員查閱詞典:①問候②反省③精簡③精簡
B卿業農課內遷移:卿今當涂掌事(《孫權勸學》)古代君對臣的愛稱
C麥則歷四時始成聯想成語:周而復始開始,開端
是能知移蔣之艱難字形推斷:“稼嵇”的形旁是“禾”,可能與農
D泛指農業生產
者作物相關
A.AB.BC.CD.D
2.【乙】文括號內依次填入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A.以也B.于也C.于哉D.以哉
3.請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斷申處)
禾麥類耳節之不同何也?
4.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
(2)禾播種于春,至秋而獲。
5.根據你對兩則文本的理解,將相應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甲】文中唐太宗提出要“量才授職",【乙】文中(明)太祖的用人理念與此類似。(明)太祖讓的
人做知州,讓的人做太醫院使,讓的人做國子助教。
①明道理辨善惡②能知百姓疾苦③善推究事物原理
【答案】
1.C
2.B
3.禾麥類耳/節之不同/何也?
4.(1)如果得到好的官員,即使人數少也足夠了。
(2)禾在春天播種,到秋天收獲。
5.②③①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C.根據成語“周而復始”的意思“轉了一圈又一圈,不斷循環”可知“始”是
“才”的意思,故“麥則歷四時始成”的“始”也是“才”的意思。句意:麥子要經歷四個季節才長成。
故選Co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辨析。第一空,結合語境,“見太祖”是動作,“便殿”是動作發生的地點,此處應
用“于”表示處所,可譯為“在”,句意為:當初,四明人王桓和兩位儒者一同被征召,在便殿拜見太祖。
明確了見面的地點是在便殿。故填:于。第二空,結合語境,“禾三節,而麥四節,是不同()”
是判斷語氣,這里“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斷語氣。句意為:禾苗有三個生長階段,而麥子有四個生長
階段,這是不同的。肯定了禾麥生長階段不同這一事實。故填:也。故選B。
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
證。本句句意:禾苗和麥子同類,生長階段不同,為什么呢?“禾麥類耳”句意獨立完整,且“耳”是句
末語氣詞,“節之不同”指出禾苗和麥子的不同處,“何也”表疑問。故斷句為:禾麥類耳/節之不同/何
也?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1)“若”:
如果。“善者”:好的人才。“雖”:即使。“足”:足夠。(2)“于”:在。“至":至!]。“獲”:收
獲。
5.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根據乙文“上曰:'是能知稼不嗇之艱難者。’即擢某州知州”可知,一
位儒者回答以務農為業,且能說出禾麥生長階段不同的原因,體現出他了解農業生產,能知百姓疾苦,所
以(明)太祖讓能知百姓疾苦的人做知州,故選②;根據乙文“蜂釀黃連花,則蜜苦;猿猴食果多,則膽
甜。上曰:'是能格物者。'擢為太醫院使。”可知,這位以醫為業的儒者能夠通過觀察和推理說出蜜有
苦而膽有甜的原因,是善推究事物原理的人,所以(明)太祖讓善推究事物原理的人做太醫院使,故選③;
根據乙文“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上曰:'是能明理者。'擢國子助教。”可知,王桓能明道理
辨善惡,所以(明)太祖讓明道理辨善惡的人做國子助教,故選①。
參考譯文:
【甲】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房玄齡等人說:“使國家安定的根本,只在于仔細考察人才。衡量人的才能高低
授予相應官職,務必精簡官員。《尚書》中說:'任用官員只任用賢才。'又說:'官員不一定要齊備,
只在于任用有德之人。’如果得到好的人才,即使人數少也足夠了。那些不好的人,即使人數再多又有什
么用呢?”
【乙】
當初,四明人王桓和兩位儒者一同被征召,在便殿拜見太祖。
皇上問兩位儒者:“在家從事什么職業?”一個人回答說:“我以務農為業。”皇上說:“你從事農
業,也知道禾苗和麥子的生長時節有不同嗎?”那人回答說:“知道。禾苗有三個生長階段,而麥子有四
個生長階段,這是不同之處。”皇上說:“禾苗和麥子同類,生長階段不同,為什么呢?”那人回答說:
“禾苗在春天播種,到秋天收獲,歷經三個季節,所以有三個生長階段;麥子則歷經四個季節才成熟,所
以有四個生長階段。”皇上說:“這是能知道農事艱難的人。”當即提拔他做某州知州。
另一個儒者回答說:“我以行醫為業。”皇上說:“你作為醫生,也知道蜂蜜有苦的而膽汁有甜的嗎?”
那人回答說:“蜜蜂釀造黃連花的花蜜,那么蜂蜜就是苦的;猿猴吃的水果多,那么膽汁就是甜的。”皇
上說:“這是能推究事物原理的人。”提拔他做太醫院使。
接著問到王桓,王桓回答說:“我從事啟蒙教育。”皇上說:“你也有喜好和厭惡嗎?”王桓回答說:
“對于善良的人我就喜歡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就厭惡他。”皇上說:“這是能明白事理的人。”提拔他
做國子助教。
(2024?山東日照?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圖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
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材料二
備之既死,舉國而展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乃以區區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
吞魏而復劉氏。故常千里負糧以邀一日之戰,不以敗還,即以饑退。其數動其眾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
眾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為國,巖僻而固,非圖天下者之所必爭。然亦未嘗不忌其動,以其有窺天下之變,乘之而出也。
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曹公雖死,有司馬仲達以制其兵,而魏未有變。孔明于此,宜因
備之亡,深自示弱,以后魏心,使其無意于我。勵兵儲粟,伺其一旦之變,因河、渭之上流,裹糧卷甲,
起而乘之,則莫不得志。
(選自何去非《蜀論》,有刪改)
6.下列對材料二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B.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C.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D.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與《杞人憂天》“天地崩墜”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屬,同“囑”,委托,與《三峽》“屬引凄異,空谷傳響”中的“屬”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與《送東陽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
D.乘,趁,趁著,與《行香子》“偶然乘興,步過東岡”中的“乘”意思相同。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備信任諸葛亮,臨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諸葛亮牢記先帝遺愿,盡忠盡職。
B.諸葛亮接受遺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業的志向,卻因治國無方導致了伐魏失敗。
C.作為一個國家,蜀漢不是圖謀天下的人的必爭之地,是因為這里偏僻,地形險固。
D.曹操死后,司馬仲達掌管著魏國的軍隊,魏國的形勢沒有發生變化,比較穩定。
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2)乃以區區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復劉氏。
10.對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諸葛亮觀點不同,請簡要分析原因。
【答案】
6.A7.C8.B
9.(1)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只恐怕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
(2)他率領著新生的蜀漢,不斷地向北進軍,意圖吞并魏國,恢復劉氏的漢朝統治。
10.諸葛亮認為出兵伐魏是對先帝托付的忠誠履行,同時也是為恢復漢室而努力。他積極采取進攻策略,
目的明確且具有強烈的責任感。
何去非則認為諸葛亮在實力對比不利的情況下冒然進攻,使得兵力未能有效利用,導致失敗。他主張用“深
自示弱”的策略來以逸待勞,儲備實力以待時機。因此,兩人觀點的不同在于對形勢的判斷與對戰術選擇
的不同,諸葛亮傾向于主動進攻,而何去非主張防守待機。
【解析】
6.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一般來說,主
謂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應該有停頓。句意:盡管如此,蜀與魏之間的大小強弱之勢還是顯而易見
的。“雖然”表示轉折語氣,應停頓;“蜀之與魏”表示兩國是并列關系,應停頓;“其大小強弱之勢”
來表示兩國從大小、強弱兩個方面進行比較,是一個完整的陳述句,應停頓;“蓋可見也”表示對前句的
總結;故斷為:雖然/蜀之與魏/其大小強弱之勢/蓋可見也;故選A。
7.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C.“弗之怠”的意思是“不敢有所怠慢”,其中的“怠”是“怠慢”的意思,
是動詞,兩個“怠”字的意思和用法不一樣;故選C。
8.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B.結合乙文“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其數動其眾而亟于立功,功
每不就而眾己疲”,可知:諸葛亮雖然有著建立功業的志向,但卻缺乏成就大業的度量,他北伐的行動過
于冒進,他急切想建立功勛,北伐行動太頻繁,導致軍隊疲憊,戰斗力下降,才會導致了伐魏失敗。文章
沒有提及“治國無方”的因素。故選B。
9.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
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夙
夜:日夜;不效:沒有效果;傷:損害;(2)新造:新生;日:每日;北:向北進軍;吞:吞并。
10.本題考查對比閱讀。結合材料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鴛鈍,攘除
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可知:在諸葛亮認為,南方的局勢已經
穩定,應當要趁著軍隊士氣正盛,一鼓作氣,收復北方,興復劉漢江山,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完成陛下
的遺愿。結合材料二”乃以區區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復劉氏”“故常千里負糧以邀一日之戰,
不以敗還,即以饑退。其數動其眾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己疲”可知:在何去非看來,蜀國的國力還
不雄厚,每次打仗希望速戰速決,他不是因為失敗而返回,就是因為饑餓而撤退。因為急功冒進導致北伐
失利。結合材料二“夫蜀之為國,巖僻而固,非圖天下者之所必爭。然亦未嘗不忌其動,以其有窺天下之
變,乘之而出也”“孔明于此,宜因備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無意于我。勵兵儲粟,伺其一旦
之變”,可知:在何去非看來,蜀國地理偏遠,易守難攻,不必著急北伐,要懂得示弱,麻痹敵人,暗中
練兵屯糧,等到合適時機在進行北伐,那就會實現愿望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只恐怕
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
經平定,武庫兵器充足,應當鼓勵和統率全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消滅奸
邪勢力,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盡忠心于隆下的職責本分。至于掂量利
弊得失,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效之、費違、董允的責任了。
材料二:
劉備去世之后,整個國家(指蜀漢)都托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雖然有著建立功業的志向,但卻缺乏
成就大業的度量。他率領著新生的蜀漢,不斷地向北進軍,意圖吞并魏國,恢復劉氏的漢朝統治。因此,
諸葛亮經常長途跋涉攜帶糧食,期望在一天之內就能取得戰斗的勝利。然而,他不是因為失敗而返回,就
是因為饑餓而撤退。他頻繁地調動軍隊,急于建立功勛,但每次行動往往未能成功,結果軍隊已經疲憊不
堪。這就是諸葛亮在用兵上的失誤。
蜀國作為一個國家,地勢險峻偏僻而堅固,不是那些意圖爭奪天下的人所必須爭奪的地方。然而,也
不能不警惕它的舉動,因為它有可能趁著天下形勢的變化,乘機而出。盡管如此,蜀與魏之間的大小強弱
之勢還是顯而易見的。曹操雖然去世了,但還有司馬仲達來統制魏的軍隊,魏國內部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應該利用劉備去世的機會,盡量表現出自己的弱勢,以放松魏國對蜀的警惕,讓他
們無意中忽視蜀的存在。同時,蜀應積極訓練軍隊,儲備糧食,等待魏國一旦出現變故,便可沿著黃河、
渭水的上游,攜帶充足的糧食和裝備,迅速行動,乘機而起,這樣就能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能力?提升A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
丈夫。”
【乙】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①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②嗜魚而不受者,何也?”
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魚,彼必不能長
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③無受魚而不免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
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有刪改)
【注釋】①公儀子:即公孫儀。②夫子:對男子的尊稱。③即:假如。
11.下列對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丈夫之冠”與成語“怒發沖冠”中的兩個“冠”,意思不同。
B.“妾婦之道”與“獨行其道”中的兩個“道”,意思相同。
C.“夫唯嗜魚,故不受也”與“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的“故”,意思相同。
D.“公孫儀相魯而嗜魚”與“雜然相許”的兩個“相”,意思不同。
12.下列對【甲】【乙】兩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開篇景春提出觀點是使用了一個反問句,還用了一個加重語氣的“誠”字,可見他對于這一
觀點是深信不疑的,字里行間充滿著他對張儀、公孫衍的欽佩與崇拜。
B.孟子以雄辯著稱,他常采用排比的形式,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氣
勢磅礴,義正辭嚴地指出了大丈夫的實質。
C.【乙】文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表明了公孫儀的觀點。
D.公孫儀能將“受魚”與“枉法”聯系在一起,說明公孫儀知道自己大權在身,才能有“受魚”的機會。
“受魚”,將使自己能正確執法而不“枉法”。
13.【乙】文畫線句有兩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在答題卡相應選項處涂黑。(多選不得分)
夫A即受魚B必有C下人D之色E將枉F于法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5.學校公眾號設立了“天下大丈夫”專欄,請你根據孟子關于“大丈夫”的論斷,推斷公孫儀能入選“天
下大丈夫”專欄嗎?寫出你的理由。
【答案】
11.B12.D13.BE
14.①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
②這就說明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15.示例一:我認為公孫儀能當選。因為公孫儀不受魚體現了大丈夫“富貴不能淫”,所以他是大丈夫。
示例二:我認為公孫儀不能當選。因為公孫儀不受魚是怕自己因受了魚會丟掉相位,是從自己個人利益的
角度考慮,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該講究“仁”,即愛民眾,這和公孫儀的動機完全不同,所以公孫儀不是大
丈夫。
【解析】
1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B.“妾婦之道”意為:是妾婦的準則。道:原則、準則;“獨行其道”意為:就
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道:道路,主張;故兩個“道”意思不同;故選B。
12.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D.根據乙文“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可知,
公孫儀認為,如果接受魚,就可能因為受賄而枉法,從而失去相位,無法再吃到魚。這里的“受魚”與“枉
法”是因果關系,而不是并列關系,更不是“受魚”能讓自己正確執法;故選D。
1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句意: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就會枉法。“夫即
受魚”是一個假設的條件,后面斷開;“必有下人之色”意思完整,后面隔開;“將枉于法”是后續的結
果0
據此,正確的句讀應是: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故應在BE處停頓。
14.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1)重點詞語:得:實現。志:志向。由:遵循。(2)重點詞語:止匕:
這。明:說明。恃人:依靠別人。自恃:依靠自己。
15.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解答此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圍繞公孫儀接受魚的行為是否是大丈
夫所為,表達自己的看法即可。如果覺得公孫儀是大丈夫,他的不接受魚的行為是為了公正執法,可以看
出他是一個公正廉潔的人。符合“富貴不能淫”的標準。如果覺得公孫儀不是大丈夫,則可以圍繞他不接
受魚的原因只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是一個自私的人。不符合大丈夫對于“仁”的堅守,稱不上大丈夫。
示例:公孫儀能入選“天下大丈夫”專欄。雖然公孫儀愛吃魚,但身為魯相的他,深知若接受他人因討好
而送的魚,可能會導致自己違法亂紀而丟掉相位,這樣反而不能長期吃到魚。這正是“富貴不能淫”的體
現,所以公孫儀可以入選。
參考譯文:
【甲】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連諸侯都害怕,他
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里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
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
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
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
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
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大丈夫。”
【乙】
公孫儀在魯國做宰相,并且特別喜歡吃魚,整個國都中的人都爭相獻給他魚,他卻不肯接受。他的弟
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么?”他回答說:“我正因為愛吃魚,所以我才不
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們獻給我的魚,我就必定要遷就與他們;遷就于他們,就必定會歪曲法律,歪曲法
律就會被罷免宰相,雖然(我)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
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盡管(我)愛吃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這是明白了依靠別
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這是告訴人們,依靠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辦事。
16.閱讀文段,完成問題。
【甲】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勾踐伐吳,吳師敗,遂殺吳
太子。
其后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②,輕銳盡死于齊、晉。而越大破吳。
(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刪減)
【注釋】①吊:慰問。②弊:同“疲”。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益其所不能
②衡于慮,而后年
(2)下列各項加點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女忘會稽之恥邪水路草木之花(《愛蓮說》)
B.遂殺吳太子遂成枯落(《誡子書》)
C.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非得一人于井中(《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