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檢測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新媒體時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發展改變了受眾原有的媒介接觸方式,媒體傳播呈現時間和內容碎片化的特點,受眾傾向于接收短小精悍的傳播內容。為適應新媒體時代碎片化的傳播要求,一方面,內涵深刻的非遺需要被分解成零散的碎片化信息,其深層文化精髓需要通過淺顯、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另一方面,被分解后的碎片化信息會消解非遺的文化內涵,難以展現非遺的史料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在新媒體時代,為了迎合受眾的娛樂需求,多數新媒體運用大數據算法等先進傳媒技術對各類信息進行娛樂化處理,降低了非遺傳播的嚴肅性,這種泛娛樂化的傳播方式極易導致非遺傳播的邊緣化。由于非遺的內容價值主要體現在其思想性、知識性和一定的藝術性方面,娛樂屬性并不高。然而,如果非遺在傳播過程中強化了娛樂屬性,其自身的文化屬性就會被弱化,這種傳統文化價值讓位于淺層次娛樂快感的做法會使受眾喪失對非遺內容和思想的理解與追求。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數據算法推薦技術促進了信息的個性化傳播,其精確推送功能已得到廣泛應用。精準定向推送實質上是一種定制化的傳播方式,定制外的其他信息很難被傳送給受眾,而小眾的非遺信息往往屬于定制外信息。這種傳播學上的“馬太效應”使得非遺信息在定制化推送過程中處于傳播鏈的底端,很難得到廣泛傳播。此外,新媒體平臺為了迎合大眾的喜好和實現自身的商業價值,會優先推送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關的、具有商業盈利性或者娛樂性的內容。而非遺作為一種文化和藝術的表現形式,其內容具有特殊的民族屬性和歷史屬性,與普通大眾的當下生活距離較遠,因此通常不受大數據精準推送的青睞。新媒體時代亦是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廣大受眾傾向于從海量信息中挑取個人偏好的內容,并在擁有相同興趣愛好或文化背景的圈子里分享傳播,從而形成了信息傳播的圈層化現象。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的圈層化特征日益明顯,它以趣緣聯系和文化認同為基石構建信息傳播圈層,這些圈層內部信息傳播效率高,而圈層外部的信息傳播效率則相對較低。同時,圈層內的某類信息流動飽和,容易形成“信息繭房”效應,進而排斥其他信息。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圈層內的受眾和關注度較少,屬于被排斥的其他信息。這種由個人興趣驅動的圈層化信息傳播模式使得對非遺關注較少的受眾接觸非遺的機會日益減少,加之新媒體時代信息爆炸和娛樂風氣盛行,小眾非遺在多重不利因素下更難突破圈層限制,實現廣泛傳播。(摘編自于麗臣《新媒體時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困境與破局》)材料二: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故事的源頭活水,其內涵的深刻性、形態的多樣性、敘事的共通性,使其成為國內外傳播舞臺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主流媒體需要充分認識挖掘文化遺產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重要性,以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文化遺產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它記錄著一個國家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展現了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文化遺產的創新展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主流媒體首先要處理好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文化交流已成為連接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橋梁。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展示國際形象的載體,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字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的變革讓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展示變得更加多元、立體且有效,主流媒體不僅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還要走出去。面對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沖擊,主流媒體應更積極地迎接挑戰,用好在世界上具有高辨識度的中國文化遺產,把我國在發現、研究、保護、利用、傳承文化遺產過程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理念、實踐和成果傳播出去,讓更多外國友人通過它們了解中國、讀懂中國,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與活力。媒體融合對主流媒體履行責任擔當、引導社會輿論提出了新的挑戰,既要用流量和效果說話,洞察用戶需求,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以“接地氣”的話語方式與運營策略實現內容的有效觸達:又要保持定力和洞見,在“快”與“深”兩方面同時發力,靠優質內容凝聚共識,提升社會影響力和動員力,在贏得流量的同時,也贏得受眾的認同。近年來,如何獲取更多年輕流量、如何實現“破壁”“出圈”,成為媒體探討深度融合轉型的焦點議題。面對眾聲喧嘩的信息傳播生態,主流媒體需要放下身段,了解年輕用戶群體的文化偏好與消費習慣,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流行文化元素的簡單迎合,做網絡流行文化、流量文化的集散地與擴散器。打造“爆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流媒體要在選擇性借鑒與吸收的基礎上,強化自身觀點與內容在年輕群體中的感召力與影響力,實現內容導向與流量效果的雙贏。(摘編自李學梅《時代使命與實踐邏輯:主流媒體如何講好文化遺產故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傳播碎片化的特點不利于非遺價值的展現。B.新媒體對非遺的娛樂化處理會影響受眾對非遺的理解和追求。C.要創新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就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D.主流媒體要按照年輕用戶群體的文化偏好與消費習慣去贏得流量。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多數新媒體使傳統文化價值讓位于淺層次娛樂快感,與迎合受眾娛樂需求有關。B.非遺信息成為定制外的小眾信息,這和它與普通大眾的當下生活距離較遠有關系。C.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的圈層化特征日益明顯,圈內與圈外會有很大信息差異。D.傳播方式變革使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展示更多元,文化遺產自然會活起來、走出去。3.基于材料中非遺的傳播困境,下面不太適合作為破局之策的一項是()A.鼓勵和支持非遺傳承人等非遺創作者在平臺上開設賬號,發布更多高質量的非遺內容。B.拍攝非遺紀錄片,突出畫面主體,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拉近非遺與受眾的距離。C.相關主體對瀕臨失傳的非遺,通過提供專項基金、專業培訓等方式實施搶救性保護。D.相關主體通過培養意見領袖,設置議題,塑造非遺正面形象,引導粉絲開展正向傳播。4.根據材料一的內容,在下面空格處填入恰當的內容。5.我國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要求:非遺要“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拓展非遺傳播渠道”。請根據材料談談提出這一要求的原因。(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有魚胡竹峰古人以絹帛作書,裝入木雕的鯉魚腹內傳給對方,因稱魚箋、魚素。所謂魚傳尺素,是源自漢樂府的《飲馬長城窟行》,有詩句說:“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中有尺素書。”魚傳尺素的實物并不多見,倒是燈會里司空見慣的魚燈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節去皖南,恰逢燈會,魚燈燭光閃閃。一盞刀型大扁燈在前開路,后面是兩頭獅子,邊走邊舞,大鑼大鼓伴奏,其后緊跟著花燈、魚燈、五谷燈,五光十色,燦爛斑斕。士農工商摩肩接踵,車馬人物滿巷,燈火達旦。銅鑼鏗鏘,鼓聲點點。魚燈最為活潑熱鬧,鱗鰭閃爍,你來我往,或上躥下跳,或左擺右搖,所到之處,鞭炮齊鳴。一女子在巷子里站著,魚燈燭油的氣息飄來,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塵脫俗。魚燈當然喜慶,臘月里,在廊檐下吊著油汪汪的雞鴨魚肉,也喜慶,像小時候的辰光。瓦屋下,幾個婦人在腌制咸肉咸魚,曬太陽的老翁在打盹,花貓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條金鯉躍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歷歷在懷。逢年過節每每多些懷舊,萬事如意、富貴吉祥、抬頭見喜的頌詞都在意都喜歡,紅紙黑字端端正正寫了貼在家里,滿室生輝,有墨香有吉光。故鄉幾十年習俗,每逢春節,家里要掛“連年有魚”的年畫,有古版有新印。記憶最深的年畫上有一個胖乎乎的男嬰,手拿蓮花,懷抱又大又壯的鯉魚。那個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畫下一年年仰望,破舊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鮮氣多了仙氣。年畫紙上木刻印刷的魚追求肥美追求富貴,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慶”的好兆頭,更是飽滿、喜滋滋、其樂融融的人間生活的好愿望。燕趙大地“三魚爭月”的年畫最好,一尺見方,三條大鯉魚擺尾翻身躍出水面,去爭瞻那一輪凌空高懸的皓然明月。三魚共一首,爭頭也爭月。“月”同“躍”,看似三魚爭月,實為三魚爭躍。道家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三無盡,無盡有余,“三魚爭月”實則萬魚爭躍,元氣恢弘。作為襯底的“萬頃波濤”更是聲勢浩浩,古風昭昭。有地方除夕時在秤鉤掛條魚,秤有魚,剩有余。有人將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作為祭品,號稱“元寶魚”。漁村新婦出嫁,隨手撒些銀錢在地上,所謂鯉魚撒子,子孫滿堂。古人萬事講究陰陽,講究相生相克,舊年人家,墻上懸掛有木魚,魚為水,水克火。懸魚長者丈余,短者不足一尺,配有各類紋飾,意寓平安。我鄉多水,河流密布。魚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鯽魚、草魚、鰱魚、青魚,用來紅燒,用來清蒸,用來煎炸……各有風味。鯽魚性屬土,泥水里自在游弋;能補胃,鄉下婦人生產后用它燉湯,以充發物。草魚、鰱魚易活,肥大之極,我見過身長近一扁擔的魚,農人腌成咸魚,曬在太陽地里,冒著油光。舊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難得鮮魚,山民則做“面魚”,聊且快意耳。面魚是豆腐皮將糯米、肉末、豆腐、粉絲、紅豆、生姜末與香蒜末裹成長條,放鍋里炕至兩面金黃或微焦時,切成方塊狀,仿魚的形狀盛入盤中。甜糯咸鮮,外皮脆香,內里綿軟。世俗里,魚被尊為吉祥富貴之物。武王伐紂,過黃河時,一條白魚跳進船艙,眾人說是吉兆。魚鱗如鎧甲,魚腹多子如兵。孔門得子,國君魯昭公送鯉魚祝賀,孔子高興,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魚在水中,飛鳥般自在。據說魚有龍相,戰國時有人乘鯉魚而登仙,成仙之后,常騎著赤紅的鯉魚現身水上。筆記傳奇上說,每年三月冰化雪消,幾千尾黃河鯉魚從百川匯集龍門,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就化為龍;跳不上去的,碰得額破腮裂,敗陣而歸。鯉魚跳過龍門,即有云雨相隨,天降祥火燒去魚尾,助其化龍。唐朝的燒尾宴即源流于此,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親友前來祝賀,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饌和樂舞款待來賓,名為燒尾。龍相久遠,縹緲成了傳說,脫俗相、出塵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紙上見過幾次大魚,先是莊子筆下的北冥魚,名為鯤,魚之大,不知有幾千里,化為鳥,是為鵬,背闊不知幾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后來又見《玄中記》上的大魚,船行一日才過魚頭,七日方過魚尾,生產時,碧海為之血紅。這樣的魚并非全然喜慶相、富貴相,倒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與大安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只是后世的釣徒心態各異。有人釣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釣的是隱逸心事,有人釣的是一日三餐,或得鯉魚,或得鱸魚,或得刀魚,或得鱖魚,或得鰣魚,還有白魚、鳊魚、鰻魚、鲃魚、鯽魚、草魚、鰱魚、青魚……臘月天在皖南山居,路過張志和故里。張志和一生起伏,幾番上下,終于了卻宦意,帶上僮婢,告別親友,四處游歷,最后來到湖州城西漁隱,自稱煙波釣徒,和西塞山前的白鷺為伍,也和桃花流水鱖魚為伍。“斜風細雨不須歸”,怎么說也是一種境界。(有刪改)文本二: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寫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種勇敢嘗試,因為他開辟了散文創作的新路。他的散文總體上志在傳承本土遺產,對家鄉的記憶成了揮之不去的印記。又談墨趣,談韻致,談風骨,談意境,在精微處看智慧,在總體上見心性,對中國文學批評的實踐和理論別有深刻體會。竹峰還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與人生,遍及草木蟲魚、日月山川、衣食住行、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間重申“功夫在詩外”(陸游語)的文學觀,體悟到大自然借給我們詩意和靈感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不失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節選自韓少功《我讀胡竹峰》,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引用漢樂府詩句,交代了“魚傳尺素”的由來,既表現了魚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又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B.文章中“那個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畫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寫作者回憶自己小時候看年畫的情景,表現了時空的久遠。C.文章以“脫俗相、出塵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見的大魚,進而強調“大魚”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與大安詳。D.文末寫漁隱,除了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與“有魚”有關,還表現作者想要擺脫世事煩擾,追慕張志和的漁隱生活。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寫游燈會的場景采用點面結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塵脫俗”,就是從面上描寫,讀來如臨其境,別有情趣。B.文章利用諧音將“三魚爭月”說成“三魚爭躍”,并以道家的觀點對“三”作了哲學上的解讀,揭示了年畫的豐富意蘊。C.文章中“我鄉多水,河流密布”這段文字,運用鋪陳手法突出魚鄉特點,描寫出故鄉飽滿、喜滋滋、其樂融融的人間生活。D.文章對世俗與脫俗的思辨圍繞“有魚”展開,白魚跳船艙、孔子給兒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魚等是脫俗的,表達清晰。8.文本一中提到“魚有龍相”,你認為燈會和年畫里魚各有什么“相”?請簡要分析。9.韓少功稱“胡竹峰的寫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種勇敢嘗試”,請結合文本二的闡述談談文本一從哪些角度作了“勇敢嘗試”。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辛棄疾,字幼安,齊之歷城人。金主完顏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東,稱天平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棄疾為掌書記,即直勸京決策南向。紹興三十二年,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并以節使印告召京。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乃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于市。棄疾時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時虞允文當國,帝銳意恢復,棄疾不為迎合,持論勁直。作《九議》并《應問》三篇、《美芹十論》獻于朝,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甚備。以講和方定,議不行。尋知潭州兼湖南安撫。盜連起湖湘,棄疾悉討平之。湖南控帶二廣,與溪峒蠻獠接連,草竊間作,豈惟風俗頑悍,抑武備空虛所致。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斂害之,縣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盜賊以剽奪害之民不為盜去將安之?軍人則利于優閑臥坐,奔走公門,茍圖衣食,以故教閱廢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舉。平居則奸民無所忌憚,緩急則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盜之由,講求弭盜之術。申飭州縣,以惠養黎元為意。另當別創一軍,以湖南飛虎為名,專聽帥臣節制調度,庶使夷獠知有軍威,望風懾服。”詔獎諭之,委以規畫。時樞府吏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棄疾嘗同朱熹游武夷山,賦《九曲棹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棄疾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咸淳間,史館校勘謝枋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于堂上,若鳴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枋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選自《宋史·辛棄疾傳》,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豪民以兼并害之A盜賊B以剽奪害之C民D不為盜E去F將安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并以節使印告召京”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以其無禮于晉”中的“以”用法不同。B.緩急,與《出師表》中“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異同”用法一樣。C.致,招致,與《屈原列傳》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相同。D.三鼓,即三更。古代用打更鼓來報夜間時刻,一夜五更,三更約為半夜十一點至一點。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辛棄疾在耿京手下做掌書記時,曾勸聚集大量士兵、調配多路軍馬耿京作南歸決斷。B.辛棄疾作《美芹十論》,詳細闡述敵我雙方的形勢、技術等,朝廷最終采納他的建議。C.在潭州、湖南擔任官職期間,辛棄疾建議深思盜寇產生的原因、探討消弭盜寇的方略。D.辛棄疾不顧偽學被禁的情況,仍然寫文章為朱熹祭奠,這與朱熹其他的門生故友不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2)時樞府吏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14.結合材料,簡要概括辛棄疾的形象特點。(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和陶歸園田居(其五)①蘇軾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②。不逢商山翁,見此野老足。愿同荔支社,長作雞黍局。教我同光塵,月固不勝燭。霜飆散氛祲,廓然似朝旭。[注]①蘇軾被貶惠州時,一位85歲的老人邀請他在荔枝成熟時相聚,他欣然答應,夜聞蘇過誦《歸園田居》,于是作《和陶歸園田居》六首,本詩是第五首。②紫芝曲:秦末隱居商山的四位隱士所作。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前兩句描摹詩人閑適雅逸的日常生活,“紫芝曲”借用典故,表現詩人謫貶之后,有了歸隱田園之意。B.三、四兩句,用“商山翁”來襯托野老,表現野老的超塵不凡,也流露出詩人見到野老時的欣喜。C.“愿同”“長作”說明詩人能隨緣自適,希望能加入當地百姓的日常活動,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期待。D.在詩人心中,野老好比陶淵明,不僅有洞達透徹的人生境界,而且還能勸解詩人要與日月爭光,照亮自己。16.這首詩將事、景、情、理四者融為一體。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嘯”是古代文人的一種歌吟方式,體現出不受禮法拘束的傲然之風。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自己歸家后縱情山水、無所拘束的自在。(2)古人常在詩詞中借黑發變白的現象,表達對人生的感慨,如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李白《將進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這種寫法。(3)《中華遺產》于2024年特別推出“玉見中國”專輯,深入探尋中國玉文化的歷史淵源,“玉”溫潤而有光澤,也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并且常常和“珠”聯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土壤,是生物的家園。土壤中生物數量之多,(A),研究表明,一湯匙土壤中的生物比地球上的人口還要多。一些生物值得特別提及,比如蚯蚓,它們是土壤社會的老大爺,喜歡遛彎幫土壤通氣,促進有機物質與土壤的混合和分解,使土壤更加肥沃。①蚯蚓的糞便還是一種優質肥料,因此被稱為“土壤生態工程師”。土壤培育植物,最終結出豐碩的果實,直接或間接地為人類和動物提供了地球上95%的食物資源。而這些食物好不好吃、營不營養,跟土壤的健康程度甲。健康的土壤里富含礦物質,而貧瘠的土壤里則缺乏,兩種土地長出來的水果、蔬菜或許外觀看起來一樣,但口感和營養成分可能乙。②攝入不同土壤種出來的食物,會影響到我們身體某些器官的生長發育和變化。研究發現,肥沃土壤長出的食物不僅能減少蛀牙,還能促進器官健康。同時,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增強免疫力。科學家還發現,農村接觸土壤長大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少過敏,因為農村土壤中更豐富的微生物群,能為免疫系統提供更多的天然訓練。土壤還是人類的一個大藥箱。能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抗生素,就跟它有深厚的關系,不少醫用抗生素就是從土壤里發現的。可見,這個“土里土氣”的玩意兒是人類的寶藏。我們腳下的大地,可不止土里土氣!③可惜的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土壤也跟著變得沒那么“土”。土壤健康面臨侵蝕、污染、鹽漬化和酸化等威脅。森林砍伐、過度放牧、工業污染、城市化,以及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正在破壞土壤的生態平衡。我們只有加深對土壤的認識,理解這份“土味”,(B),④讓土壤這個跟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的生命三要素,給人們帶來持續的健康。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沒有蛀牙”,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該“土”的地方還是照樣“土”。城市有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土地有土地該有的自然和純凈。哪天我們如果聽到:這片莊稼地,它是真的土,真的好土!想必這是對土地最好的贊美。18.請在文中甲、乙兩處填上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橫線的①~④處四個語句中,有兩句存在語病,請指出并改正。20.下列對有關手法的運用,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研究表明,一湯匙土壤中的生物比地球上的人口還要多。(夸張)B.農村接觸土壤長大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少過敏。(對比)C.土壤還是人類的一個大藥箱。(比喻)D.(蚯蚓)喜歡遛彎幫土壤通氣,促進有機物質與土壤的混合和分解。(擬人)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漢語中“A里A氣”式的詞語除“土里土氣”外,還有“小里小氣”“怪里怪氣”“嬌里嬌氣”等,這類詞語在運用上有什么共同點?本文段中“土里土氣”運用有何特別之處?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東晉名士王子猷,在一個大雪之夜,興之所至,連夜坐著小船去看好朋友戴逵,快到達時卻隨即轉身回去了。有人不解,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很多人在旅游或者參加一些活動時,雖然現實不如預期,或者對活動本身不太感興趣,但往往會說:“來都來了。”從而選擇繼續下去或者接受現狀。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語文參考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1~5題答案】【答案】1.D2.D3.C4.(1)碎片化(2)定制化(3)文化屬性被弱化5.①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故事的源頭活水,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加大傳播力度。②講好文化遺產故事,傳播非遺,需要主流媒體的渠道,所以要適應媒體的趨勢。③新媒體時代因新技術變革不利于非遺的傳播,非遺傳播面臨諸多挑戰,所以要拓展非遺傳播渠道。(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6~9題答案】【答案】6.D7.A8.(1)燈會里的魚指魚燈,最為活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生兒火災轉移應急預案(3篇)
- 行政法學考試時的思維方法與應變策略:試題及答案
- 敏捷開發工具選型試題及答案
- 信息技術市場競爭分析試題及答案
- 軟考IP地址規劃技巧試題及答案
- DevOps實踐及其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 2025關于協商工資調整合同勞動范本
- 公司效率提升與戰略風險管理的協同思考試題及答案
- AI與機器學習入門試題及答案
- 2025湖南工商大學橫向科研課題合同簽訂儀式
- 11471勞動爭議處理(第4章)
- 公共管理學黎民講義
- 31小動物本領大-課件
- 初三數學總復習教學策略課件
- 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表(可打印最全版本)
- 結晶葡萄糖生產工藝簡介課件
- 危大工程驗收記錄表(模板工程)
- 中班科學活動:風車轉轉轉課件-2
- 醫院職能部門監管及持續改進記錄表(DOC57)
- 質量整改通知單(樣板)
- 2022年教學教材《石油裂解與乙烯》精品優秀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