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階段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福建省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階段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福建省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階段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福建省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階段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福建省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階段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階段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在表面上,詩與散文的分別似乎很容易認出,但是如果仔細推敲,尋常所認出的分別都不免因有例外而生問題。這問題曾引起許多辯論。從歷史的經(jīng)驗看,它是頗不易解決的,但也不是研究者所能逃免的。中國舊有“有韻為詩,無韻為文”之說,近來我們發(fā)現(xiàn)外國詩大半無韻,有些新詩也無韻,就不能不把這句稍加變通,說“有音律的是詩,無音律的是散文”。這話專從形式著眼,實在經(jīng)不起分析。亞里士多德老早就說過,詩不必盡有音律,有音律的也不盡是詩。冬烘學究堆砌腐典濫調(diào)成五言八句,章回小說中常插入幾句韻文,如全憑空洞的形式,它們及《百家姓》、《千字文》、醫(yī)方脈訣之類皆可列于詩;而散文名著,如《史記》、柳子厚的山水雜記之類,雖無音律而有詩的風味的作品,反被擯于詩的范圍以外。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攻自破的。形式既不足以區(qū)分詩與散文,然則實質(zhì)何如呢有許多人相信,詩有詩的題材,散文有散文的題材。就大體說,詩宜于抒情遣興,散文宜于狀物敘事說理。摩越(J.M.Murry)在《風格論》里說:“如果起源的經(jīng)驗是偏于情感的,我相信用詩或用散文來表現(xiàn),一半取決于時機或風尚;但是如果情感特別深厚,特別切己,用詩來表現(xiàn)的動機是占優(yōu)勝的。我不能想象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集可以用散文來寫。”至于散文有特殊題材,他說得更透辟:“對于任何問題的精確思考,必須用散文,音韻拘束對于它必不相容。”“一段描寫,無論是寫一個國家,一個逃犯,或是房子里一切器具,如果要精細,一定要用散文。”著重實質(zhì)者還進一步在心理上找詩與散文的差異,以為懂得散文大半憑理智,懂得詩大半憑情感。比如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詩,就字句說,極其簡單。如果問讀者是否懂得,他們大半都說懂得。如果進一步問他們所懂得的是什么,他們的回答不外兩種,或干脆地詮釋字義,用普通語言把它翻譯出來,或發(fā)揮言外之意。前者是“知”,專講字面的意義;后者有時是“感”,體會字面后的情趣。就字義說,兩句詩不致引起多大分歧;就情趣說,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散文求人能“知”,詩求人能“感”。“知”貴精確,作者說出一分,讀者便須恰見到一分:“感”貴豐富,作者說出一分,讀者須在這一分之外見出許多其他東西,所謂舉一反三。羅斯教授(J.L.Lowes)在《詩的成規(guī)與反抗》一書里就是這樣主張的。從大體上看,這番話很有道理,但是事實上也有很多反證。凡是真正的文學作品,無論是詩還是散文,里面都必有它的特殊情趣,許多小品文是抒情詩,這是大家公認的。再看近代小說,我們試想一想,哪一種可用詩表現(xiàn)的情趣在小說中不能表現(xiàn)呢我很相信摩越的話,一個作家用詩或用散文來表現(xiàn)他的意境,大半取決于當時的風尚。荷馬和莎士比亞如果生在現(xiàn)代,一定會寫小說;陀斯妥耶夫斯基、普魯司特、勞倫斯諸人如果生在古希臘或伊麗莎白時代,一定會寫史詩或悲劇。至于詩不能說理的話比較正確,不過我們也要明白,詩除情趣之外也都有幾分理的成分,所不同者它的情理融成一片,不易分開罷了。比如,《論語》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段是散文;李白的《古風》里“前水復后水,古今相續(xù)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幾句是詩。在這兩個實例里,我們能說散文不能表現(xiàn)情趣或是詩不能說理么材料二:雪萊說:“詩與散文的分別是一個庸俗的錯誤。”克羅齊主張以“詩與非詩”的分別來代替詩與散文的分別。所謂“詩”就包含一切純文學,“非詩”就包含一切無文學價值的文字。這類看法著重藝術的整一性,在理論上原有它的特見,不過毛病在太空泛,因過重綜合而蔑視分析。我們應該知道,純文學范圍之內(nèi),詩與散文究竟有不同者在。“事理可以專從文字的意義上領會,情趣必從文字的聲音上體驗。”詩的情趣是纏綿不盡,往而復返的,詩的音律也是如此。比如《詩經(jīng)》中有四句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如果譯為現(xiàn)代散文,則為:從前我走的時候,楊柳還正在春風中搖曳;現(xiàn)在我回來,天已經(jīng)在下大雪了。原詩的意義雖大致還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義存而情不存,就因為譯文沒有保留住原文的音節(jié)。實質(zhì)與形式本來平行一貫,譯文不同原詩,不僅在形式,實質(zhì)亦并不一致。比如用“在春風中搖曳”譯“依依”就很勉強,費詞雖較多而含蓄卻反較少。“搖曳”只是呆板的物理,“依依”卻含有濃厚的人情。詩較散文難翻譯,就因為詩偏重音而散文偏重義,義易譯而音不易譯。譯即另是一回事。這個實例很可以證明,詩與散文確有分別,詩的音律起于情感的自然需要。(摘編自朱光潛《詩與散文》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對于詩與散文的分別,材料一常能從例外的角度看到傳統(tǒng)見解的不足。B.舊說以是否押韻來區(qū)分詩與文,界限相對簡單直接,無法適應新詩發(fā)展。C.詩與散文的差別恰在實質(zhì),詩宜于抒情遣興,散文宜于狀物敘事說理。D.“知”貴精確,因而不太有歧義:“感”貴豐富,因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有音律”比“有韻”內(nèi)涵更豐富,包括押韻、平仄、節(jié)奏、對稱、風味等規(guī)律。B.作家用詩或用散文來表現(xiàn)他的意境,多取決于當時的風尚。雪萊如果生在中國六朝時代,也會用賦的體裁寫《致云雀》。C.克羅齊主張以“詩與非詩”的分別來代替詩與散文的分別。若按照克羅齊的觀點論,不僅純文學都是詩,一切藝術都可以叫做詩。D.上品詩不能譯為散文,亦不能譯為外國文,因為詩歌纏綿悱惻感慨不盡的意味往往藏在聲音里。3.下列說法,與文中作者關于詩和散文的看法最契合的一項是(3分)A.“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之類文句都具詩的音律、節(jié)奏,卻不能稱為詩。B.史鐵生要表達個人對生命的沉思,探尋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必須用散文這種體裁,追求音韻的美是會影響其情思呈現(xiàn)的。C.同樣填《念奴嬌》,有蘇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壯麗雄渾,也有李清照“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的寂寞哀怨。可見,音律等形式與實質(zhì)并無絕對關系。D.“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詩句沒有定準的音節(jié),卻能描寫魚戲時飄忽不定的情趣。4.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4分)5.胡適先生主張,“用作文的章法”,以達到“作詩如說話”的最高境界。你贊成這個主張嗎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濠梁之上李海瑞秋風送爽,大地一派燦爛,綠的綠,紅的紅,黃的黃。莊子一身麻布衣裳,補了幾個新補丁,葛布頭巾縛著的稀疏頭發(fā),被風吹得有些散亂,然而越發(fā)顯得飄逸不拘了。他的好朋友惠子穿絲戴冠,氣宇軒昂,好有派頭。相約已久的出行一路順風。一路游樂,就來到了濠水一帶。向來健談的惠子又說了:“莊兄,萬物從形式上去看,推求它們的相同與差別很不究竟,這是小同異;若是從內(nèi)容上去看,能推求到它們的相同與差別,那才是大同異呢。”一直不喜多言的莊子也打開了話匣子:“惠兄,前幾日我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飛越了高山,飛過了草地,飛入那春光爛漫的油菜花叢里。翩翩起舞弄花影,郁郁襲人沁我心。可惜,美夢總不長留!醒來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夢給我,還是我托夢給蝴蝶這是你所說的大同異呢,還是小同異呢我莊周與蝴蝶本是有差異的,可我們又能相互轉(zhuǎn)化,二化而為一,這豈不是你說的大同異”“知我者,真莊兄也!”惠子忽地兩手一拍莊子雙肩,喜道:“正是此意!小同異是不可轉(zhuǎn)化的,各有各的特別處,如人是人,花是花,蟲是蟲,人又可分男人和女人,花又可分多個品種,蟲也如此。大同異是可以轉(zhuǎn)化的,就像人、花、蟲都是生命,而生命卻是共同的。所以你既是蝴蝶,蝴蝶又是你。嘻嘻!”“世人看問題的角度總是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束人又縛己,哪里能夠逍遙”莊子有些憤憤了。二人邊說邊走,清澈的濠水緩緩向他們身后流去,伴著西斜的秋日。惠子邁著新學來的邯鄲步,緩急有度,輕重得宜,腰間還吊著幾串玉佩。隨著自己穩(wěn)健的步伐,玉佩碰擊出陣陣叮當聲,既清脆悅耳,還婉轉(zhuǎn)動聽,蕩人心神。看來,惠子近幾年越來越秋風得意、風度翩翩了!莊子麻布衣鞋,新補丁蓋壓舊補丁,在惠子跟前更顯寒酸。可莊子依舊神態(tài)自若,一直如姑射山上的那個神人一樣,雖槁項黃鹹,卻始終能游目八荒,睥睨萬物。呼吸著濃濃秋日氣息,兩人并肩來到濠水一處橋梁上。木橋已有些年頭,發(fā)黑的顏色表明木橋是經(jīng)歷過風吹日曬雨淋的,可依然倔強地橫跨在濠水之上,靜靜地注視著濠水緩緩向北流去。惠子踱著邯鄲步搶先上了橋,感慨道:“莊兄,請看,這橋流水未流啊!”“惠兄,此言差矣!孔夫子不是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嗎你如何說這水未流呢”“莊兄,你還不知道孔夫子執(zhí)著于現(xiàn)世有為,不能從往、今與來三世看問題嗎你說是水流之久,還是橋駐之久呢”“呵呵,又是惠兄古與今同的道理了。其實從萬事萬物之合理來看,天地就是‘一指’,萬物就是‘一馬’。何必分是橋流還是水流呢”一縷秋風吹過,兩人一陣沉默,河水依舊緩緩北流。這時,水中游來一群灰白色的絳魚。絳魚游姿清晰可見,似乎在憑虛御空,一會兒靜靜呆住不動,一會兒忽然向遠處游去,既輕快又敏捷。莊子贊嘆道:“絳魚游得這樣自由自在,多么快樂!”“莊兄,何以見得你不是魚,你怎么斷定魚是快樂的鰷魚有可能是在覓食,也有可能是在躲避兇險。人不也經(jīng)常這樣嗎表面看起來很是瀟灑,很不可一世,可內(nèi)心惶恐得很哩!”“惠兄,此言差矣!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兄,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了。可是,你也不是魚哦,你憑什么就說魚是快樂的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惠子有些紅臉了。迎著斜日余暉,莊子捻了捻稀疏的胡須說:“惠兄,剛才你說啥,你記不得么你說,我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就沖這點,可見你是知道我知道魚是快樂的。你既然能知道我,那我也能知道魚呵。我就是在這濠水橋上知道魚是快樂的,呵呵!”“惠兄,你還執(zhí)著在小同異的境界而未能上升到大同異的境界,從而不能通達魚之樂啊!天地為一,魚我為一。我快樂,所以魚快樂呵!”向來健談的惠子此時竟語塞了,半晌不說話。莊子沖惠子意味深長地笑了笑,他希望這魚今晚也能游入自己的夢中,就像幾日前蝴蝶飛入自己夢中一樣。斜日更向西,眼看就要落山了。二人此刻都有些肚餓,誰也沒有再言語,這無聲仿佛把時間凝住。這時,從水面?zhèn)鱽砗榱恋穆曇簦骸安粚Γ粚Γ銈冋δ芤豢吹紧~,就斷定它們是快樂還是不快樂呢你們讀書的圣人不是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嗎看來關鍵就在于你知不知道,你知道可我不知道,我知道可你不知道,咋能讓別人都知道呢哈哈!來吧,兩位,今天老夫請二位夫子吃烤鰷魚,喝濠酒。吃過魚,喝過酒,可能啥都知道了!哈哈哈。”兩人這才發(fā)現(xiàn)橋后泊著一只烏篷小船,船頭屹立一位發(fā)須皆白的漁夫,正朗聲高笑地撐著篙……夜里,莊子果真做了一個夢,不知是自己化作了一尾鮗魚,還是一尾鰶魚化作了自己,正優(yōu)哉游哉于清澈的濠水中。突然,在水曲的一片蘆葦叢里,自己卻一個勁兒地逃,既要躲避漁夫的大網(wǎng),又要躲避鷗鷺的利喙,緊張得整夜不能安穩(wěn),補丁修飾過的睡衣也被汗水浸了個濕透。(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開篇描繪“一派燦爛”的秋景,以斑斕色彩顯示秋天的盎然生機,為莊子與惠子及漁夫的出場做了鋪墊。B.莊子的“麻布衣鞋,新補丁蓋壓舊補丁”與惠子的“穿絲戴冠,氣宇軒昂”形成對比,暗示了莊子內(nèi)在氣質(zhì)不凡。C.在莊子看來,世人看問題往往拘泥于外在形式,不能突破自身,太僵化,這樣是無法真正體會到自由與逍遙的。D.漁夫請莊子和惠子“吃烤絳魚,喝濠酒”,既解決了兩個讀書人的“肚餓”問題,又解決了他們的思想問題。7.下列關于莊子與惠子就“夢蝶”展開的論說,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莊子在夢中變成了一只蝴蝶,反映出其內(nèi)心世界對自由的追求。B.莊子為不能在夢中長留而倍感可惜,因為他無法體會蝴蝶的快樂。C.從內(nèi)容上看,莊子與蝴蝶都是生命,而生命又是共同的。D.惠子為莊子推求到了“夢蝶”的“小同異”和“大同異”而高興。8.“濠梁之辯”過程中,惠子的情緒隨辯論內(nèi)容推進而起起伏伏。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4分)9.“濠梁之上”這一故事是《莊子·秋水》中的一篇語錄體議論文,記敘了莊子與惠子在濠水橋上游玩時進行的一場辯論。作者在二人辯論后加上了“莊子夢魚”的故事,結合全文分析這樣寫的藝術效果。(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0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材料一:安石既執(zhí)政,首取三司條例司別設一局,聚文章之士數(shù)人,與相謀議,遂議行青苗之法,并置諸路提舉官,上從之。自此,青苗法遂行于天下。使者冠蓋相望,遇事風生。范鎮(zhèn)、呂公著、李常等俱奏,以為青苗法當罷,所遣使者當追還。而安石傳經(jīng)義,出己意,辯論輒數(shù)百言,牢不可解。宰相曾公亮、陳升之皆爭以為不便。廷論方?jīng)皼埃n琦亦自外數(shù)條青苗害天下之狀以上。于是上感悟,始欲罷之。安石惶遽自失,家居,累表乞分司。呂惠卿懼失勢,亟上表請對。既對,自往傳宣起安石。安石既起,乃以琦疏送條例司駁之。上欲稍修改其法以合眾論。安石旦陛下方欲以道勝流俗無以方戰(zhàn)自卻即坐為敵所勝矣。以故范鎮(zhèn)、呂公著、韓琦相繼罷逐,而翰林學士司馬光亦辭樞密使。而安石意猶未快,又以判亳州富弼諫新法,落使相,判汝州。久之,吏有不奉者,安石益欲深罪之。上不可,安石固爭之曰:“不爾,新法不行矣。”上曰:“聞民間亦頗苦新法。”安石曰:“祁寒暑雨,民猶怨咨,無足顧也。”上曰:“豈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無耶”安石不悅,退而屬疾,居家數(shù)日,上遣使慰之,乃出。是歲熙寧七年也。三年十二月,初行保甲之法,用五百家為一大保,人極勞弊。其后,上亦浸知保甲之策為民患,至有質(zhì)衫襖而買弓箭者,又有自相殘而避團結者。上深念之,以責執(zhí)政。久之,河平。安石因詫以為功,又自謂青苗之令已行,獨保甲、市易、免役者,在得其人而行之,乃復陳。又一年,上詔中書曰:“京城門外草市保甲,居民逐利,求之排之亦無所用,可速罷。”既而以自冬及春旱暎為災,欲悉保甲,安石以為水旱常,不足貽圣憂。上曰:“此豈細事”卒令罷之。司農(nóng)言,今歲秋成,請復編排保甲,而終難行矣。(節(jié)選自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材料二:大抵天下之事,久則不能無弊,固宜變通。然須合乎人情,宜于土俗,從容改圖,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國勢頗不振矣,安石所謂變風俗、立法度,未為不是。但其不達事理,不識時宜,直任己見而專務更張,逐使天下囂然喪其樂生之心,而君子為之一空。有才而無識,可勝惜哉!若王安石,其初不可謂非君子也,特因性執(zhí)而少容,好學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禍。(節(jié)選自張居正《資治通鑒直解》)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安石曰[A]陛下[B]方欲以道勝[C]流俗[D]無以方戰(zhàn)[E]自卻[F]即坐[G]為敵所勝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疏,臣子給皇帝的奏議,與《諫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B.顧,顧慮,與《鴻門宴》中“大行不顧細謹”的“顧”意思不同。C.為,介詞,因為,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的“為”用法不同。D.而,連詞,表轉(zhuǎn)折,與《勸學》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而”用法相同。12.下列對選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宋神宗起初支持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但是后來因為受到官員們的影響而有所動搖,甚至曾想要罷止青苗法。B.新法遭到了眾多官員的反對,王安石引經(jīng)據(jù)典,與他們反復辯論,仍沒有達成和解,于是請求辭去時任職務。C.保甲法在實施之后,給老百姓帶來很大的負擔,后來又遇上天災,宋神宗體恤百姓,就沒有全面推行下去。D.張居正認為王安石變法符合形勢需要,對其才學人品有所肯定,但也指出他在推行新法時處事失當,用人不善。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廷論方?jīng)皼埃n琦亦自外數(shù)條青苗害天下之狀以上。(4分)(2)久之,吏有不奉者,安石益欲深罪之。(4分)14.張居正評價王安石“直任己見而專務更張”,材料一有哪些事例可以支撐其中的“直任己見”的評價請簡要概括。(4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5~16小題。桂枝香·讀蘇老泉《六國論》辛侯破亡故事,賂秦求自全,六國必喪。失援難得獨完,后人須鑒。可憐秦人不得咽,付一炬,焦土阿房。興亡百姓,肉食哪管,朝歌夜弦。暴冷霜,西山斷腸,長征路前山,一統(tǒng)中原。七千陛階通往,九鼎玉皇。只恨沙丘早魂斷,垂拱衣襟化成煙。旌旗雖偃,余烈尤在,一路朝前。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詞開篇便點明六國賂秦求自保必致滅亡,“必喪”一詞斬釘截鐵,為全詞奠定了沉痛基調(diào),凸顯歷史教訓的深刻。B.“可憐秦人不得咽,付一炬,焦土阿房”,形象展現(xiàn)秦國由盛轉(zhuǎn)衰,“可憐”蘊含對其興衰無常的深沉感慨。C.“興亡百姓,肉食哪管,朝歌夜弦”,此句將百姓的悲慘與權貴的享樂對比,只為揭示了社會階層的巨大差異。D.下闋“暴冷霜,西山斷腸,長征路前山,一統(tǒng)中原”,通過對惡劣環(huán)境和征戰(zhàn)歷程的描繪,突顯秦始皇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16.詞的下闋在表現(xiàn)秦始皇的形象和歷史功績時,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7.補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先從自己談起,把師生擺在同等的地位。“,”的說法,又充分表現(xiàn)了他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地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2)《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河流和樹木做比,反面申述國君德行不深厚,是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的兩句是:“,”。(3)小剛最近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漫話成語,巧學文言》的學術論文,文中提到了我國的成語有很多都來自古詩文,比如“善始善終”就源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里的“,”這句。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藝術須與實際人生有距離,所以藝術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藝術如果只是再現(xiàn)人生和自然,總不免把觀者引回到實際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遷于種種無關美感的問題,而不能A地欣賞形象本身的美。①藝術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藝術。許多人本來是笨伯卻自信是可能的藝術家,他們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個文學家,否則我的生平可以寫成一部好小說。”②富于藝術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產(chǎn)生藝術呢③因為藝術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經(jīng)過反省的。杜甫在“入門聞號眺,幼子饑已卒”時決寫不出《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這首詩是“B”的結果。④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jīng)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盡管深刻,經(jīng)驗盡管豐富,對創(chuàng)造藝術終究是C。18.請在文中ABC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19.下列句子中的“過”,與文中加點的“過”,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全家人早早吃過晚飯就出去看戲。B.雖然你占理,但說話也不可太過。C.媽媽很會過日子,我們窮而不苦。D.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百折不撓。20.“藝術都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情感一定要經(jīng)過幾分客觀化。”這句話在原文的位置,最恰當?shù)氖?3分)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水中有彎曲石棧道,通向一幢灰黑舊門樓。棧道邊,兩排寬寬長長,四方抵角石條欄。四人一屁股坐到石欄上,方感舒暢。天色雖暗,眼前一()白水,隱現(xiàn)微亮。阿寶說,此地好像來過。滬生說,風景蠻好,這是啥地方。幾個人走到門樓前面,白地黑字匾,“滄浪亭”三字。四個人不響,坐于石欄上,云舒風靜,曉空時現(xiàn)月輝,講講談談,妙趣環(huán)生。園中的山樹層疊,依然墨黑沉沉,輪廓模糊,看不到細節(jié),但長長一排粉墻,逐漸改變灰度,跟了天光轉(zhuǎn)換,慢慢發(fā)白了。微明之刻,四周一陣陣依稀之音,含于鳥喉的細微聲響,似有似無,似鳴非鳴。月輪殘淡,天越來越明,鳥鳴啁啁然,逐漸響亮,終于大作。半夜出發(fā),無依無靠,(甲)四個荒唐子,三更流浪天,現(xiàn)在南依古園,古樹,緘默坐眺,姑蘇朦朧房舍,蘇州美術館幾根羅馬立柱,漸次清晰起來,(乙)溫風如酒,波紋如綾,一流清水之上,有人來釣魚,有人來鍛煉。三兩小販,運來菜筐,浸于水中,濕淋淋拎起。大家游目四矚,眼前忽然間,已經(jīng)云燦霞鋪。阿寶說,眼看滄浪亭,一點一點亮起來,此生難得。(節(jié)選自金宇澄《繁花》)21.現(xiàn)代漢語中量詞不是一個枯燥的語法概念,它可以讓修飾的名詞變得更加形象、生動,以下最適合填入括號內(nèi)的一項是(3分)A.洼B.泓C.道D.灘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其實就是指“天亮了”,相較而言,原句表達好在哪里(4分)23.文中畫橫線的甲乙兩處句子運用了相同的修辭手法,請指出手法,并任選一處分析其表達效果。(3分)四、寫作(60分)24.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文章。(60分)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陶鑄《獄中贈曾志》一切過往皆是序章。——莎士比亞《暴風雨》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趙策》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瓊瑤《幾度夕陽紅》以上古今中外名家對“往事”的闡述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話聯(lián)想思考,也可以把幾個語句聯(lián)系起來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高一年語文參考答案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19分)1.C【簡析】C.“詩與散文的差別恰在實質(zhì)”錯。材料一第三段“大體上,詩宜于抒情造興,散文宜于狀物敘事說理”,作者對題材之別予以肯定;但后文借《論語》和李白的詩,進一步說明了同樣情理可以表現(xiàn)于詩,也可以表現(xiàn)于散文,從題材性質(zhì)上區(qū)別詩與散文,并不絕對地可靠。選項以偏概全。2.A【簡析】A.“‘有音律’……包含……風味等”錯。“有音律”指講究聲韻規(guī)律,屬于形式范疇;“風味”在本文中指強烈的抒情性、優(yōu)美雋永的意境,是實質(zhì)范疇。選項擴大范圍。3.D【簡析】作者認為,詩與散文的分別既不單在是否押韻、對稱等形式上,也不單在題材等實質(zhì)上,也不是像雪萊、克羅齊所說,沒有分別;其分別及各自特性要在實質(zhì)與形式兩方面同時見出。A.從否定的角度確定詩的定義,即空有押韻、字數(shù)相同、句式對稱等外在形式,不叫詩。它是從形式定義,還不足以全面?zhèn)鬟_作者的主張。B.呼應第三段“對于任何問題的精確思考,必須用散文,音韻拘束對于它必不相容”這句話。但這是摩越的觀點,作者對此予以一定的辯駁。而且《我與地壇》中有大量以聲傳情富有詩意的句子,它們相反兼具了詩意與哲理。C.看到了文學的形式與實質(zhì)并非完全統(tǒng)一的例外,但作者在此節(jié)中尚未提及這一點。D.作為詩歌而言,有詩形也有詩意;對它的鑒賞文字,體現(xiàn)了材料二中“詩是有音律的純文學”的主張。相對而言,這一項更全面地體現(xiàn)作者的觀點。4.(1)全文采用總分結構。(2)首先提出觀點,認為詩與散文分別是不容易解決,然后運用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分別從形式、實質(zhì)和情趣三個方面展開論述。【簡析】(1)從結構上來看,本文運用總分結構。(2)首先,第一段總起提出觀點,“詩和散文的分別”這一問題引起很多爭論,但這一問題并不容易解決;其次,第二段探討詩和散文在“形式”上的區(qū)別,論述“音律”并不能成為區(qū)分二者的標準:三四段從“實質(zhì)”角度論證“題材”也無法區(qū)分二者;最后三段從“情感”角度論證詩和散文都有自己的特殊情趣,無法用“情感”進行區(qū)分。論證過程中,充分運用引用、舉例論證。5.觀點1:不贊同。(1)散文宜于狀物敘事說理,求人能“知”,貴在精確;詩宜于抒情遣興,求人能“感”,貴在豐富。(2)詩偏重音而散文偏重義。事理可以專從文字的意義上領會,情趣必從文字的聲音上體驗。詩的情趣是纏綿不盡,往而復返的,詩的音律也是如此。(3)胡適先生把詩與散文無差別看待,過于強調(diào)二者的統(tǒng)一性,忽略了它們在音律、題材、創(chuàng)作與欣賞等諸多方面的差別。所以不贊同。觀點2:贊同。(1)這種主張看到了詩歌與散文作為純文學在實質(zhì)上的共通性,即都可用于表達人類豐富的情感與思想,都可以引發(fā)讀者情感共鳴,給人美感享受。(2)這種主張看到了詩、文、話的題材并非專屬。傳統(tǒng)觀念認為詩適合抒情,散文適合敘事說理,但實際并非如此界限分明。(3)傳統(tǒng)詩歌講究格律,結構、形式相對單一;作文的章法豐富多樣。借鑒作文章法作詩,有利于推動詩歌創(chuàng)新變革,拓展表現(xiàn)力與張力,讓詩歌承載更多樣的內(nèi)容與情感。(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16分)6.D【簡析】“解決了他們的思想問題"錯誤。由最后一段可知,莊子并不能真正體會到魚的“喜怒哀樂”,因此他們的思想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7.B【簡析】“倍感可惜”說法過重,“無法體會蝴蝶的快樂”不準確。原文“可惜,美夢總不長留!醒來后,我迷糊了,不知是蝴蝶托夢給我,還是我托夢給蝴蝶"說的是“可惜”,感慨的是“不知是蝴蝶托夢給我,還是我托夢給蝴蝶"。8.①莊子贊嘆絳魚快樂時,惠子連續(xù)發(fā)問,可以看出他質(zhì)疑莊子時的急切心理。②惠子說莊子不是魚怎么會知道魚的快樂時,急于在論辯中占據(jù)上風而情緒激動。③莊子提出因為他快樂,所以魚快樂時,惠子為自己前后觀點的矛盾而內(nèi)心羞愧。【簡析】結合“莊兄,何以見得……人不也經(jīng)常這樣嗎”可知,莊子贊嘆絳魚快樂時,惠子連續(xù)發(fā)問,可以看出他質(zhì)疑莊子時的急切心理。結合“可是,你也不是魚哦,你憑什么就說魚是快樂的這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惠子有些紅臉了”可知,惠子說莊子不是魚怎么會知道魚的快樂時,急于在論辯中占據(jù)上風而情緒激動。結合“天地為一,魚我為一。我快樂,所以魚快樂呵!”“向來健談的惠子此時竟語塞了,半晌不說話”可知,莊子提出因為他快樂,所以魚快樂時,惠子為自己前后觀點的矛盾而內(nèi)心羞愧。9.①與上文漁夫請莊子和惠子吃魚的情節(jié)自然銜接,呼應了上文“莊子夢蝶”的故事,使故事情節(jié)更為豐富完整。②莊子在濠梁之辯中的氣定神閑與結尾處的“整夜不能安穩(wěn)”形成對比,揚抑結合,使莊子這一形象更為全面立體,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③莊子自以為“我快樂,所以魚快樂",而真正化作魚后,感受到的卻是魚的窘迫,可見以己之心度魚之心,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到別人身上,是不恰當?shù)模瑥亩罨诵≌f的主題。【簡析】分析文章結尾段的作用,可以從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方面入手。結尾“夜里,莊子果真做了一個夢……”寫了“莊子夢魚”的故事。情節(jié)上,上文漁夫說“來吧,兩位,今天老夫請二位夫子吃烤絳魚,喝濠酒。吃過魚,喝過酒,可能啥都知道了”,此處寫“莊子夢魚”的故事,與上文自然銜接;前文“前幾日我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化成一只蝴蝶……”寫到“莊子夢蝶”的故事,此處呼應上文的故事,使故事情節(jié)更為豐富完整。人物上,結尾“自己卻一個勁兒地逃……睡衣也被汗水浸了個濕透”寫莊子“整夜不能安穩(wěn)”的形象,與前文“莊子麻布衣鞋……游目八荒,睥睨萬物”,在濠梁之辯中的氣定神閑形成對比,豐富了莊子的形象,使莊子這一形象更為全面立體,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主題上,前文“天地為一,魚我為一。我快樂,所以魚快樂呵”寫莊子自以為“我快樂,所以魚快樂”,而夢到自己真正化作魚后,“整夜不能安穩(wěn)”,感受到的是魚的窘迫,可見以己之心度魚之心,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到別人身上,是不恰當?shù)模瑥亩罨诵≌f主題。二、古代詩文閱讀(30分)(一)文言文閱讀(21分)10.ADF11.B【簡析】兩個“顧”都是“顧慮”的意思。12.B【簡析】王安石請辭是因為宋神宗考慮廢止青苗法。13.(1)朝中(對新法)議論紛紛,韓琦也從外地多次列舉青苗法危害天下的情況上報給朝廷。(評分參考:譯出大意2分;關鍵詞“條”“上”各1分;條,分條陳述、列舉;上,上報、呈上;每譯對一處給1分)(2)時間久了,對于那些不奉行新法的官吏,王安石想更嚴厲地懲處他們。(評分參考:譯出大意2分;關鍵詞“奉”“罪”各1分;奉,奉行、遵行、施行;“罪”,名詞作動詞,懲罰、治罪)14.(1)多名官員反對青苗法,王安石與他們辯論,堅持己見;(2)皇帝希望修改新法,王安石反對;(3)王安石要重罰不執(zhí)行新法的官員,皇帝不同意,王安石堅持己見;(4)皇帝說民間為新法所苦,王安石不為所動;(5)多次堅持推行保甲法,即便遇到旱災仍然不放棄。(評分參考:答對1點得2分,答對任2點得4分)(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15.C【解析】“興亡百姓,肉食哪管,朝歌夜弦”不僅揭示了社會階層差異,更與上闋六國和秦國的興亡相呼應,批判權貴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忽視國家興衰,并非單純只體現(xiàn)階層差異,C選項表述片面,故不正確。A選項對開篇奠定基調(diào)的理解正確;B選項對秦國興衰相關詞句的賞析合理;D選項對下闋描繪秦始皇創(chuàng)業(yè)艱難的解讀準確。16.①環(huán)境烘托:“暴冷霜,西山斷腸,長征路前山”通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如“暴冷霜”“西山斷腸”,烘托出秦始皇在統(tǒng)一中原過程中面臨的艱難險阻,突出其堅韌不拔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②象征手法:“七千陛階通往,九鼎玉皇”,“七千陛階”象征秦始皇帝國的宏偉與威嚴,“九鼎”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展現(xiàn)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生動地表現(xiàn)出秦始皇統(tǒng)一后的輝煌成就。③對比映襯:“沙丘早魂斷,垂拱衣襟化成煙”與前文秦始皇的輝煌功績形成鮮明對比,“沙丘早魂斷”后的帝國衰落與之前“一統(tǒng)中原”的鼎盛形成反差,更突顯秦始皇一生的起伏,使人物形象和歷史進程更具沖擊力。【解析】從環(huán)境烘托、象征手法、對比映襯三個方面,結合下闋具體詞句,分析其對表現(xiàn)秦始皇形象和歷史功績的作用。寫出一點得2分。(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7.(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3)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四、語言文字運用(21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9分)18.A專心致志B痛定思痛C無濟于事19.C【簡析】C句與文中加點的“過”都是度過的意思。A意思是事情完畢,B意思是過分,D意思是經(jīng)過、走過。20.A【簡析】根據(jù)上下文語意邏輯和這句話的意思判斷。這句和下一句連起來是本段的觀點。(二)語言文字運用Ⅱ(12分)21.B【簡析】文段開頭“水中有彎曲石棧道”提示此水應該是有一定高度和寬度的,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