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下冊第一次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江蘇省高郵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下冊第一次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江蘇省高郵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下冊第一次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江蘇省高郵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下冊第一次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江蘇省高郵市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下冊第一次聯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郵市高三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聯考

高三歷史2025.02.27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

目要求的。

1.屈家嶺文化是位于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早期向北擴展,占領了河南西南地區,其晚期滲透

到豫南、豫中等地,使豫中河洛地區的文化面貌既帶有仰韶文化遺風和大汶口文化特點,又帶有屈家嶺

文化因素。這主要體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A.起源具有本土性和和平性B.以中原地區為核心

C.傳播具有漸進性和融合性D.具有突出的創造性

2.西漢初期的政治地理結構呈“東西對立”態勢(見圖1),而西漢中后期的政治地理結構卻呈明顯的

圈層結構(見圖2)。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圖I困2

A.政治中心的東移趨勢B.邊患問題的解決

C.中央集權的日益強化D.治國思想的變化

3.下表是關于唐朝經濟的部分史料。這些史料共同印證了唐朝()

出處史料

有士鬻產于外,得錢數百緡,懼川途之難赍也,祈所知

《因話錄》

納于公藏,而持牒以歸,世所謂“便換”者,置之衣囊

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

《新唐書》

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

《中國通史》“開元”,即開國的意思;“通寶”,即流通的寶貨。開元

通寶不包含貨幣的重量,與半兩錢、五銖錢比較,顯然是改變

了以重量為幣名的傳統

A.金屬貨幣的衰落B.信用關系的發展

C.印刷技術的提升D.幣制改革的進步

4.宋代城市的官營住房可劃分為“直管房”和“自管房”,數量巨大。“直管房”由中央房地產管理機構

店宅務管理,所征收的房租要送交三司。“自管房”則是由各地一些特殊部門自行管理的房屋,如州學、慈

善機構廣惠院,收入歸本部門支配。這折射出()

A.坊市間的界限被打破B.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C.工商食官體制的完善D.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

5.下表內容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間(1368-1505)徽州祁門土地買賣契約和使用通貨情況。材料表明()

時間契約張數使用通貨類別和數量

洪武至宣德年間42寶鈔27,布12,稻谷2,銀1

正統至天順年間57布31,稻谷3,銀33

成化至弘治年間46銀46

A.商品經濟嚴重沖擊農業生產B.紙幣已完全退出流通領域

C.白銀逐漸成為基本支付手段D.土地所有權轉移十分頻繁

6.1900年6月,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上海道員余聯沅等人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保護

東南章程九款”。下表是章程的部分內容,該章程的出臺反映出()

條款內容

上海租界歸各國公(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

1

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

3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湖廣

總督張,允認真切實保護,并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

官員一體認真保護。現己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9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

A.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B.地方督撫勢力的高漲

C.清朝地方官員不諳時務D.南北之間權力的對峙

7.1916年2月,陳獨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中說:“吾國專制日久,惟官令是從。人民除納稅、訴訟

外,與政府無交涉;國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而一般商民,猶以為干預政治非分內之事,

國政變遷悉委諸政府及黨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態度.....歐美國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

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第一步。”這反映出陳獨秀意在()

A.維護民主共和,武力反抗軍閥B.推動思想解放,相約共同建黨

C.否定專制獨裁,促進民眾覺醒D.宣傳民主科學,倡導國共合作

8.《紅色中華》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創辦的第一份中央政府的機關報,其中刊載了180余幅漫畫,

真實地記錄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要事以及蘇區民眾的生活。以下漫畫反映出中國共產黨()

破獲武裝反革命破壞春割觸保妒春割為膂布爾什維克的秋收而斗爭!

破獲武裝反革命破壞春割武裝保護春割為著布爾什維克的秋收而斗爭!

A.確立武裝斗爭的革命路線B.為抗日戰爭提供物質支持

C.充分學習蘇聯的建設經驗D.注重推進根據地經濟建設

9.《人民日報》1953年4月16日刊發的《廣大婦女參加祖國工農業生產》中說:“在鍋爐旁、機械車

間、鑄造廠、船塢內和自動紡織機前,都可以看到婦女們工作著的身影。參加農業生產的婦女約占農

村婦女勞動力總數的60%左右,有的地區甚至達到90%。”這反映了()

A.女性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B.女性是經濟建設的主力軍

C.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D.女性的文化素質普遍提升

10.海欣集團是一家于1982年由鎮工農聯營轉為國營的人造毛皮廠。1986年,該廠與上海市玩具公司、

香港申海公司等組成了中外合資海欣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用于替代進口的長毛絨玩具面料,產品一躍

占據全國市場的四分之一,不到兩年就創利300萬美元。中國海欣集團的發展說明()

A.現代企業制度得以完善B.多種所有制經濟得到了均衡發展

C.對外開放已進入新階段D.市場化因素激發了社會經濟活力

1L驢在古埃及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價格昂貴。從埃及代爾?麥地那工匠村出土的大量陶片,幾乎都與買

賣驢有關,一般會由“中間人”進行預付款交易,買賣時會正式簽訂協議。這體現了古埃及()

A.陸路交通發達B.契約精神成為主流

C.商品經濟發展D.商業經營方式改變

12.公元1220年左右,法國土魯斯的一個商人買了圣塞寧修道院在某村的全部土地以及上面的32戶依

附農民。1265年,一個克呂尼商人以出借800里弗爾為代價,從勃艮第公爵處取得一塊封土,包括城

堡及其上面的司法權、統治權等。上述現象可以印證當時法國()

A.國王權力不斷加強B.封建社會走向衰落

C.出現資本主義萌芽D.封君封臣制的發展

13.16世紀初葉,游弋在非洲西海岸的葡萄牙奴隸販子將玉米傳入西非剛果,當時稱作“葡萄牙黍”。1561

年葡萄牙的相關資料已提到非洲贊比西河流域莫諾莫塔帕(今贊比亞西部、津巴布韋北部)的玉米。

隨后玉米被迅速傳到中非熱帶雨林地區。玉米在非洲的傳播()

A.確立了葡萄牙的殖民霸權B.得益于海上交通的發展

C.解決了非洲糧食短缺問題D.改變了非洲的經濟結構

14.1697年,萊布尼茨出版《中國近事》,轟動歐洲。他在書中主張歐洲人學習中國的實用哲學,認為“中

國和歐洲代表了人類文化的兩個高峰,如果中西加強合作與文化交流,便可以達成完美和諧的世界。”

由此可見,萊布尼茨()

A.欲構建平等和諧的理想社會B.對早期殖民擴張持批判態度

C.基于理性描繪未來理想社會D.認為中華文化優于歐洲文化

15.下圖為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宣傳畫。該畫由摩爾于1919年創作,名為《光榮屬于勝利者紅

軍》畫面中,一個全副武裝的紅軍士兵正在振臂高呼,他掙脫了鎖鏈,腳下踩著被打倒的舊貴族和大

臣,他周圍是氣勢洶洶進攻紅軍的部隊。該畫()

A.適應了蘇聯戰爭動員的需要B.有利于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C.體現了戰時共產主義的推行D.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6.下面是1960-2021年全球進出口貿易額占全球GDP的比重增長率圖(單位:%)。據此可知()

A.經濟全球化趨勢遭到沖擊B.全球貿易競爭不斷加劇

C.國際貿易的限制不斷放寬D.各國經濟間的聯系增強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成吉思汗建國后,仿效中原的驛傳制度,在大蒙古國境內普遍設立驛站。窩闊臺汗時期,確立驛站制度,

并將驛站交通線路擴大到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境內。忽必烈統一全國后,設立了

專門管理驛站的中央機構-通政院。驛站以陸站為主,根據提供的交通工具不同分成馬站、牛站、車站、驛

站、狗站等;另有水站、海站等作為補充。在驛站承擔差役的人,稱為站戶,一旦被簽發為站戶登記入籍

后,即世代相承,不得改易。乘騎驛馬和使用驛站車輛等,都要有官府的證明或宗王的令旨。“除朝廷軍情

急速公事之外,毋得擅差鋪馬”。元朝的官員、王公、駙馬、中外使臣的往來均利用驛站。忽必烈封八思巴

為帝師,西藏僧侶利用元朝的驛站,往返于大都與青藏高原之間。有些地區的驛站、客館具有濃厚的游牧文

化特色,有些地區則有著農耕文化特色。大蒙古國和元朝政府大力建設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驛站、客館,使草

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驛站的特點。(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代驛站的歷史影響。(8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土地問題是近代中國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不同時期各階級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階級時期土地政策

太平天國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主張

農民階級

資產階級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義”,主張“平均地權”

國民革命國民黨一大提出新三民主義,主張平均地權,實行

“耕者有

其田”

土地革命八七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

無產階級:

反動派”的總方針,之后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

中國共產黨

開展“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戰爭在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

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

解放戰爭

剝削制度,掀起土地改革運動

根據上述材料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土地政策,圍繞“土地政策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

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國近代有關倫敦泰晤士河的漫畫

注:圖1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捏住鼻息,神情無奈地遞給泰晤士(指倫敦的泰晤士河)老爹一張白紙,用

來檢測河水的不透明度。河水里漂浮著各種牲畜的尸體,泰晤士老爹的身上也布滿雜草。

圖2一位著裝時髦的婦女在觀察到泰晤士河水的水滴里被放大的怪異雜質后,驚恐地扔下了茶杯。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實現全民動員、全民參與、群防群治,逐漸構筑起較為嚴密的抗

疫防線,彰顯出強大的動員能力。做好群眾性的抗疫宣傳工作,是防止傳染病流行的一項重要舉措。各級

政府運用多元化的宣傳方式,以報紙、快板、廣播、口號、展覽會等各種形式,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抗疫宣

傳動員。除宣傳形式形象生動外,宣傳內容多以真人真事為主,強化了抗疫知識在群眾中的普及力度。新

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快速建立衛生抗疫體系,黨和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清潔衛生運動,減

少和預防傳染病的發生。

-摘編自付佳迪、安治民《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抗疫斗爭及其經驗》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近代出現的問題并簡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疫斗爭的意義。(6分)

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表5為托馬斯?庫克與近代旅游業關系概況。

表5

利用包租火車的方式,組織了570人的大型團體旅游活動,參

1841年

加在拉夫堡市舉行的禁酒大會。在旅游史上,此舉被認為是近

代旅游業出現的標志

1845年首次出于商業性目的,組織了一次團隊消遣旅游。過程中,托

馬斯本人擔任團隊導游,而且還特別聘用了當地人解說和導

游,開創了旅行社組團業務的基本模式

組織了包括家庭婦女和兒童等各行各業7.5萬人,前往法國巴

1855年

黎參觀世界博覽會,當時的報道稱此舉是“鐵路旅游史上的創

舉”

1872年組織了世界上首例環球旅游團,從而使托馬斯及其旅行社名聲大

-摘編自[英]倫納德J利克里什、[英]卡森?L詹金斯《旅游學通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旅游業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強勁的產業,被譽為20世紀的“經濟巨人”。據世界

旅游組織統計,從1950年到2000年,國際旅游者人數從2528萬人次猛增至6.9億人次,增長28倍;國

際旅游收入由1950年的21億美元,增至2000年的4758億美元,增長227倍。自1992年起,世界旅游業

已取代石油工業、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其發展勢頭之強勁、速度之快、潛力之巨大是任何產業無

法與之相比的。

-摘編自陳肖靜《旅游學通論》

(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旅游業的特點,并分析其誕生的有利條件。(7分)

(2)根據材料二,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旅游業強勁發展的影響。(6分)

高郵市高三第一次聯考歷史參考答案

、選擇題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CCBBCBCDCD

題號111213141516

答案CBBCBD

二、非選擇題

17.【答案】(13分)

(1)特點:繼承中原歷史傳統,又有蒙古民族特色;由國家開發建設;數量多、分布廣泛;種類多

樣;管理嚴格;服務范圍廣泛,主要服務于政府事務;承擔差役的人員固定,職業世襲化。

(5分,每點1分,答出五點即可)

(2)歷史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統一;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各地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有

利于軍隊的快速調動和軍需的運輸;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加了民眾的負擔;為后世提

供了經驗與借鑒。B分,每點2分,答出四點即可)

18.【答案】(12分)

以下示例僅供參考,不作評分依據。

評分請參照下表評分說明:

10-12分論題明確,史論結合緊密,運用兩個以上材料,論證嚴謹,表

述準確

論題比較明確,史論結合比較緊密,運用兩個以上材料,論證

7-9分

比較嚴謹,表述比較準確

論題不夠明確,史論結合不夠緊密

4-6分

材料不夠充分,論證不夠嚴謹,表述不夠準確

論題不明確,史論結合不緊密

0-3分

材料不充分,論證不嚴謹,表述不準確

示例一:

論題:中國共產黨根據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時調整土地政策。

論述:土地革命時期階級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共八七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在農村革命

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積極參加革命。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

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為了團結一切抗日力量,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

為敵后戰場取得最后勝利奠定基礎。解放戰爭時期,階級矛盾再次成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制定了

《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土地改革,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

力保障。結論:總之,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由于社會主要矛盾不同

,中國共產黨適時調整了土地政策成為領導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示例二:

論題:不同階級的土地政策對中國近代革命產生不同的影響。

論述:太平天國運動中,《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主張,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其主張的絕對平均主義具有空想色彩而難以實行。辛亥革命中,民生主義提倡的“平均地權”,沒有滿足

農民的土地要求,未能發動廣大民眾,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