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匯-總_第1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匯-總_第2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匯-總_第3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匯-總_第4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匯總一、復習“之”

(一)代詞1.“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她”(他們)、“它”(它們)等。如:①愿陛下親之信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們)(《出師表》)②操蛇之神聞之(代事,這件事)(《愚公移山》)③肉食者謀之(代事,這件事)(《曹劌論戰》)2.“之”用作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②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曹劌論戰》)(二)助詞

1.結構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為“的”。如: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③小大之獄。(《曹劌論戰》)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在意義,不譯。如:何陋之有?(《陋室銘》)3.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4.“之”用作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5.“之”用作音節助詞,用于湊足音節,無實意,不譯。如:久之,目似瞑。(《狼》)(三)動詞。譯為:“去”、“往”、“到……去”。如:輟耕之隴上。《陳涉世家》二、復習“其”1、代詞。①

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可譯為“他”“他的”“她的”“它的”a.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②

指示代詞,如果“其”后面跟的是數詞,那么“其”就譯為“其中的”,作定語。a.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③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樣的”。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2、副詞。“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①語氣副詞,表期望語氣,可譯為“一定”。安陵君其許寡人(《唐睢不辱使命》)②表示反詰,反問,可譯為“難道”,其真無馬邪(《馬說》)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表示推測,估計,可譯為“恐怕”“大概”。其真不知馬也(《馬說》)3、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三、復習“而”“而”用作連詞,主要有以下五種情況:

1.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又”、“也”等,也可不譯。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2.表示承接關系,譯作“然后”“就”。如: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二章》)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③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記》)3.表示轉折關系,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如: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二章》)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④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4.表示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5.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呼爾而與之/蹴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四、復習“則”(一)連詞1.表示承接關系。說明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十二章》)2.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如: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3.表示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可是”“卻”。如:①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二)副詞。①在句中其強調作用,可譯為“就”“就是”“倒是”。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陳太丘與友期》)②表判斷。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五、復習“以”(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本句中前一個“以”表原因,“因為”,后一個“以”表目的,“用來”。)(《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根據”等。

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以天下之所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故臨崩寄臣以大事(《出師表》)(二)連詞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用來”、“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致”、“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3.表修飾,可譯為“而”,或不譯。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三)動詞,可譯為“認為”。如:①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四)副詞,表示時間,譯為:“已”、“已經”。如:固以怪之矣。(作副詞,通“已”,譯為“已經”)《陳涉世家》六、復習“于”介詞“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種:1.表示處所,譯作“從”、“在”、“到”等。如:①舜發于畎畝之中……百里奚舉于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②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③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3.“于”表示比較,可譯為“比”。如:①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魚我所欲也》)七、復習“焉”1.焉”用作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焉”用作句末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疑問語氣)

(《曹劌論戰》)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肯定語氣)(《愚公移山》)3.“焉”用作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于相當于“于之”,即“從這里”“在那里”。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八、復習“何”(一)代詞。可譯為“什么”“哪里”。如: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二)副詞。

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多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三)復音虛詞。“如……何”相當于“把……怎么樣”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九、復習“為”(一)介詞,讀作“wèi”。1.表對象,可譯作“向”“對”“給”等。如: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2.表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魚我所欲也》)3.表被動,譯作“被”。如: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②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二)動詞

,讀作“wéi”。

1.可作判斷動詞,譯作“是”。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②若為傭耕(《陳涉世家》)2.“為”也可作一般動詞:如:①為壇而盟(筑)(《陳涉世家》)②為人五(雕刻)(《核舟記》)(三)連詞。表因果關系,譯為“因為”,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四)“為”用作名詞,如:或異二者之為(指心理活動)

《岳陽樓記》。十、“且”(一)連詞。1.表遞進關系,譯為“況且、而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并列關系,如:河漢清且淺(《古詩十九首》);3.表讓步關系,譯為“尚且”

,如: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二)副詞,1.譯為“將要”“將近”,如:

①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譯為“姑且、暫且”

,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3、表約數,譯為“將近”“接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十一、“雖”連詞

1.表假設,可譯為“即使”。如: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②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2.表轉折,可譯為“雖然”。如:①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②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十二、者

(一)代詞。1、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的時候”等。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2、附在數詞之后,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或幾樣東西。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魚我所欲也》)(二)助詞,表停頓,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陳涉世家》)然侍衛之臣不懈域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出師表》)十三、復習“乃”(一)副詞。1.譯作“才”。如: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2.譯作“于是”“就”。如: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二)動詞。用于判斷句中,相當于“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三)代詞,譯為“你、你的”。如: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十四、與1、虛詞。(1)解釋為:和、跟、同。(連詞或介詞)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曹劌論戰》

遂與外人間隔 《桃花源記》似與游者相樂 《小石潭記》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送東陽馬生序》(2)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寫作"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2、動詞。解釋為"給予、給"。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我寄愁心與明月3、動詞 參與,欣賞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謝中書書》4、相與,一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