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20題(新高考Ⅱ卷區專用原卷版)_第1頁
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20題(新高考Ⅱ卷區專用原卷版)_第2頁
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20題(新高考Ⅱ卷區專用原卷版)_第3頁
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20題(新高考Ⅱ卷區專用原卷版)_第4頁
高考語文重點題型預測:文言文閱讀20題(新高考Ⅱ卷區專用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3文言文劇讀精選20題(原卷版)

新高考n卷區專用

一、文言文閱讀

(2023春?重慶渝中?高三重慶巴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李景字道興,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傳置力過人麥須鬟驍勇善射近皇九金必任軍盡管叢王世積俅陳

陷陳有功進位上開府尋從史萬歲擊突厥于大斤山,別路邀賊,大破之。后送義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

突厥來寇。時代州總管韓洪為虜所敗,景奉所領數百人援之。力戰三日,殺虜甚眾。漢王諒作亂并州,景

發兵拒之。諒遣劉嵩襲景,戰于城東。升樓射之,無不應弦而倒。選壯士擊之,斬獲略盡。諒復遣嵐州刺

史喬鐘葵率勁勇三萬攻之。景戰士不過數千,加以城池不國,為賊沖擊,崩毀相繼。景且戰且筑,士卒

皆殊死斗,屢挫賊鋒。月余,朔州總管楊義臣以兵來援,合擊,大破之。景智略非所長,而忠直為時所許,

帝甚信之。車駕中哼,至天水,景獻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賜坐齊王竦之上。明年,攻高麗武

厲城,破之,啰承苑丘侯。楊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預焉,而景獨無關涉。帝曰:“公誡直天然,我之

梁棟也。”帝每呼李大將軍而不名,其見重如此。十二年,帝令景營遼東戰具于北平。會幽州賊楊仲緒率

眾萬馀人來攻北平,景督兵擊破之,斬仲緒。于時盜賊蜂起,道路隔絕,景遂召募,以備不虞。后為高開

道所圍,獨守孤城,外無聲援,歲余,士卒患腳腫而死者十將六七,景撫循之,一無離叛。遼東軍資多在

其所,粟帛山積,既逢離亂,景無所行焉。后將還幽州,在道遇賊,見害。契丹、鞋羯素感其恩,聞之莫

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傷惜之。

(節選自《隋書?李景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景容貌奇/偉膂力/過人/美須髯/驍勇善射/開皇九年/以行軍總管從王世積伐陳陷陳有功/進位上開府/

B.景容貌奇/偉膂力/過人美須髯/驍勇善射/開皇九年/以行軍總管從土世積伐陳/陷陳/有功進位/上開府/

C.景容貌奇偉/膂力過人/美須髯/驍勇善射/開皇九年/以行軍總管從王世積伐陳/陷陳有功/進位上開府/

D.景容貌奇偉/膂力過人/美須髯/驍勇善射/開皇九年/以行軍總管從王世積伐陳陷陳有功進位/上開府/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應弦而倒,伴隨著弓弦的聲音而倒下。往往用來形容一個人射箭技藝的高超。

B.西巡,天子向西出行,視察州郡。帝王以此可了解百姓生活,探察地方吏治。

C.賜爵,賜予爵位。周天子賜爵,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無所私焉”與“欲茍順私情”(《陳情表》)兩句中的“私”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景兩次出擊突厥,先是跟從史萬歲出兵大斤山,大敗突厥。后來又率領幾百士兵增援代州總管韓洪,

與敵軍力戰三天,殺死眾多敵兵。

B.漢王楊諒在并州叛亂,李景發兵迎戰。楊諒派遣劉嵩襲擊李景,兩軍在城東交戰。李景登上城樓,搭

弓射箭,箭不虛發,敵人應弦而倒。

C.李景不擅長智謀權術,但是他的忠心正直被當時的人所贊許。楊玄感叛亂的時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

多參與其中,可是李景卻與此無關。

D.李景被高開道包圍期間,獨守孤城。士兵患上腳腫病死去的十有六七,李景撫慰他們,竟無一人叛逃。

契丹、妹鞫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翔譯成現代漢語。

(1)景且戰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屢挫賊鋒。

(2)于時盜賊蜂起,道路隔絕,景遂召募,以備不虞。

5.李景深受皇帝敬重,具體體現在哪里?請簡要概述。

(2023春?重慶渝中?高三重慶巴蜀中學校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王思,字宜學,太保直曾孫也。正德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九年春,乾清宮客。思應詔上疏

日:“天下之治賴紀綱,紀綱之立系君身而已。私恩不偏于近習,政柄不移于左右,則紀綱立,而宰輔得

行其志,六卿得專其職。伏愿陛下悉遵舊典,凡遇宴間,少賜召問。勿以遇災而懼,災過而馳,然后可以

享天心,保天命。”其年九月,帝狎虎而傷,閱月不視朝。思復上封事目:“近者道路傳言,虎逸于神,

驚及圣躬。臣聞之,且駭且懼。陛下即位以來,于茲九年。朝寧不勤政,太廟不親事。兩宮曠于問安,經

筵倦于聽講。戒懼之心日忘,縱恣之欲日進,好惡由乎喜怒,政令出于多門。”疏入,留中者數日,忽傳

旨降遠方雜職,遂謫潮州三河驛丞。思年少氣銳,每眾中指切人是非。口悔之自熱為質砧及被謫怡然菰道。

夜過洸水,舟飄巨石上,緣石坐浩歌。家人后至,聞歌聲乃奴舟以濟。王守仁講學贛州,思從之游。及守

仁討宸濠,檄思贊軍議。世宗嗣位,召復故官,仍加俸一級。思疏辭,帝不允,因命近日遷俸者,皆不得

辭。尋充經筵講官。嘉靖三年與同官屢爭“大禮”,不報。時張聰、桂萼、方獻夫為學士,思港與同列,

疏乞罷歸。不許。其年七月,偕廷臣伏左順門哭諫。帝大怒,系之詔獄,杖三十。逾旬,再杖之。思與同

官王相等,凡十有七人,皆病母先后卒。隆慶初,各府■一子,贈官有差。思志行邁流俗,與李中、鄒守益

善。高陵呂梢亟稱之,嘗日:“聞過而喜似季路,欲騫未能似伯玉,則改齋其人也。”改齋者,思別號也。

(節選自《明史?王思傳》,有刪改)

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黑色碳素筆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上打“V”。

已A悔B之C自D斂E為F質G訥H及I被J謫K怡L然M就N道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災,本義是指自然發生的火災、水災,后引申為各種天然災害和人為的禍患。

B.“羞與同列”與“位卑則足羞”(《師說》)兩句中“羞”字含義相同。

2

C.“皆病創先后卒”與“草創未就”(《報任安書》)兩句中“創”字含義不同。

D.“欲寡未能”與“能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兩句中“寡”字含義相同。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正德九年春,乾清宮發生火災。王思主動上疏皇帝,認為天下的治理依賴法度,希望陛下能夠遵循舊

有典章,讓宰輔六卿能夠各司其職。

B.因皇帝一個多月不理朝政,王思上疏指責皇帝不勤政務,不祀太廟,好惡決于喜怒,政令出于多門。

因此遭到貶謫擔任潮州三河驛丞。

C.王思年少時常常當眾指責別人的是非,但事后也能時常反思。后來跟隨王守仁四處游學,到王守仁討

伐朱宸濠時,在其幕下參贊軍事。

D.世宗繼位后,王思與同僚多次上疏爭論“大禮”,甚至偕同朝廷大臣跪伏在左順門痛哭進諫,為此慘遭

杖責。最后,因杖責受傷而去世。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勿以遇災而懼,災過而馳,然后可以享天心,保天命。

(2)近者道路傳言,虎逸于神,驚及圣躬。臣聞之,且駭且懼。

10.正德九年,王思兩次上疏皇帝,前后態度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說明。

(2022秋?遼寧沈陽?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日:“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

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并疾

之。是時上在住歲久漸肆奢欲怠主政蔓而九駿遇蔓無組大量力重林甫巧何上意且是所必生傷之。上之為臨

淄王也,惠妃生壽王瑁,寵冠諸子。太子與瑤、據會于內第,各以母失職有怨望語。惠妃泣訴于上日:“太

子陰結黨與,將害妾母子,亦指斥羊普。”上大怒,以語宰相,欲皆廢之。九齡曰:“陛下踐昨事三十年,

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圣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榮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

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

上不悅。林甫初無所言,退而私謂竄亨之貴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上猶豫未決。惠妃密

使官奴牛貴兒謂九齡日:“有廢必有興,公為之援,宰相可長處。”九齡叱之,以其語白上,上為之動色。

故訖九齡罷相,太子得無動。林甫日夜短九齡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蕭靈為戶部管邛。靈素不學,嘗對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伏臘”為“伏獵”。挺之言于九齡日:

“省中豈容有‘伏獵侍郎’!”由是出靈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齡與挺之善,欲引以為相,嘗謂之

日:“李尚書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門,與之款昵。”挺之素負氣,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林甫恨之益深。

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明召諸諫官謂目:“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

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補闕杜瓚嘗上書言事,明日,黜為下邦令。自是諫爭

路絕矣。

(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B.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C.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D.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爭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履至尊而制六合”中“至尊”即是此意。文中代指皇帝。

B.垂,意為將近、將要,與唐代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鳴琴垂拱”中“垂”的含義不同。

C.宦官,又稱太監、中官、官宦,是宮內侍奉官。史上很多朝代覆亡是由于宦官干政。

D.侍郎,唐官吏制度沿襲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稱宰相,六部的副職稱侍郎。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九齡認為宰相身系社稷安危,擔憂李林甫成為宰相會成為國家的禍患,玄宗不聽從。

B.惠妃哭訴太子有結黨謀害之心,唐玄宗想要廢掉太子,張九齡表示堅決反對,玄宗不悅。

C.在是否廢太子上,李林甫當場并沒有表態;惠妃為了達到目的,暗地里派人拉攏張九齡。

D.張九齡為了讓好友嚴挺之能順利成為宰相,建議他去拜訪李林甫并饋贈錢款以示親近。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林甫日夜短九齡于上,上浸疏之。

(2)挺之素負氣,薄林甫為人,竟不之詣。

15.李白有詩云“總為浮云能蔽日”,是說朝中奸臣當道,本文中李林甫為達到專權的目的,做了哪些事情?

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概括。

(2022秋?遼寧大連?高三校聯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孔子日:“德不孤,必有鄰。'‘夫施德者貴不德,受恩者尚必報。是故臣勞勤以為君,而不求其賞;君

持施以牧下,而無所德。故《易》目:“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與,以市道接,君懸

祿以待之,臣羯力以報之。承臣有不測之功,則主加之以重賞;如主有超異之恩,則臣必死以復之。

秦繆公嘗出,而亡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繆公謂日:“是吾駿馬也。”諸人

皆懼而起。繆公日:“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即以次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居三年,晉攻秦繆

公,圍之。往時食馬肉者相謂曰:“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遂潰圍。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

4

公以歸。此德出而福反也。

北郭騷踵門見晏子,曰:“竊悅先生之義,愿乞號?養母者。'‘晏子使人分倉粟府金而遺之,辭金而受

粟。有間,晏子見疑于景公,出奔。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但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者吾聞之日

養及親.看身更其堂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自之”遂厚公庭,求復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今去齊國,

齊國必侵矣。方必見國之侵也,不若先死。請絕頸以白晏子。'’逡巡而退,因自殺也。公聞之,大駭,乘

馳而自追晏子,及之國郊,請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大息而嘆日:“嬰不肖,

罪過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吳起為魏將,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子自吮其膿。其母泣之,旁人日:“將軍于而子如是,尚何

為泣?”對日:“吳子吮此子父之創,而殺之于涇水之戰,戰不旋踵而死。今又吮之,安知是子何戰而死,

是以哭之矣。”

(節選自《說苑?復恩》)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吾悅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者/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更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

B.吾悅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者/吾聞之/日/養及親者/身更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

C.吾悅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者/吾聞之日/養及親者/身更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

D.吾悅晏子之義/而嘗乞所以養母者/吾聞之/日/養及親者身/更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將以身死/白之/

1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逮臣有不測之功”與“逮奉圣朝”(《陳情表》)兩句中的“逮”含義相同。

B.“而亡其駿馬”與“商女不知亡國恨”(《泊秦淮》)兩句中的“亡”含義相同。

C.“愿乞所以養母者”與“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兩句中的“所以”含義不同。

D.“遂造公庭”與“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列傳》)兩句中的“造”含義不同。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臣相交就像市場買賣一般,臣子有大功之時,君主施以重賞;當君主賞賜超乎尋常,臣子定當以死

相報。

B.秦繆公在尋找自己駿馬的過程中,發現駿馬已經被殺,并被分食了,秦繆公沒有怪罪他們,還賜給他

們酒喝。

C.晏子被迫逃亡,北郭騷來到齊景公的朝堂,轉告景公,自己要以死來洗刷晏子的冤屈,轉身退下,就

自刎而死。

D.吳起率軍攻打中山國,一個士兵生了毒瘡,吳起親自為他吸吮膿血。士兵的母親聯想到丈夫的經歷,

感動落淚。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是故臣勞勤以為君,而不求其賞;君持施以牧下,而無所德。

(2)嬰不肖,罪過固其所也,而士以身明之,哀哉!

20.文中哪些事例論證了“德不孤,必有鄰”這一觀點,請簡要概括。

(2023秋?遼寧葫蘆島?高三葫蘆島第一高級中學校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陸賈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及高祖時,中目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佗椎結箕踞見陸生。陸生因說佗口:“足下中國人,親成年

用墳墓在真定。今是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

諸侯豪杰并起,惟漢王先入關,據咸陽。項籍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

蜀,鞭笞天下,劫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

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

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漢誠聞之,掘燒君王先人冢墓,夷種宗族,使一像管

將十萬眾臨越,越則殺王已降漢,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躡然起坐,謝陸生日:“居蠻夷中久,殊失禮

義。”因問陸生日:“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日:“王似賢。”復問:“我孰與皇帝賢?”陸日:“皇

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

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嘗有也。今王眾不過數十萬,皆

蠻夷崎嶇山海之間,譬若漢一郡,何可乃比于漢王!”尉佗大笑且吾不起中國拉壬此使我居史國何遽丕.若

漢乃大區陸生留與飲數月日越史元足與適至生耒令我目用所丕閣陸生拜尉佗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歸

報,高祖大悅,拜為太中大夫。

(節選自《說苑?奉使》)

2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留與飲數月/日/越中無足與語/至生

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B.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留與飲數月/日/越中無足與語/至生

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C.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留與飲數月/日/越中無足與語/至生

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D.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留與飲數月/日/越中無足與語/至生

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2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指中原地區,與《李憑箜篌引》中“李憑中國彈箜篌''的"中國”相同。

6

B.ER,執政所持信也。秦以來,天子諸侯王印稱璽;列侯至二千石印日章。

C.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比喻關系親密如兄弟般友好;也泛指同輩人。

D.偏將,與“主將”相對,指偏師將領,是副將,也作“裨將”。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陸賈跟隨高祖平定天下,因口才出眾伴隨高祖身邊,常常出使諸侯國。尉佗平定南越后,高祖派遣陸

賈攜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尉佗。

B.陸賈到了南越后,尉佗在接見他時無論是打扮還是坐姿都很無禮。陸賈批評他以區區之地與大漢相對

抗,災禍將要降臨到南越。

C.陸賈稱漢王能夠五年平定天下是上天輔助的結果,且漢王朝實力雄厚,滅掉南越如翻動手掌那樣容易,

尉佗聽后立刻驚懼地道歉。

D.尉佗問陸賈自己與蕭何、曹參、韓信、皇帝相比如何,陸賈的回答讓尉佗高興,也維護了皇帝的尊嚴,

最終完成讓南越稱臣的使命。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項籍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

(2)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25.陸賈回答尉佗“我孰與皇帝賢”之間時,使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2023?重慶北倍?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目武姜。生木于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后生少子叔段,段生

易,夫人愛之。.士?手,武公疾。夫人請公,欲立段為太子,公弗聽。是歲,武公卒,寤生立,是為莊

公。

段至京,繕治甲兵,與其母武姜謀襲鄭。二十二年,段果襲鄭,武姜為內應。莊公發兵伐段,段走。

伐京,京人呼段,段出走鄢。鄢潰,段出奔共。

(節選自《史記?鄭世家》)

祭仲日:“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耳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目:“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

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書(《春秋》)目:“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日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

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

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目:“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

日:“爾有母遺,聚我獨無!”潁考叔日:“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口:“君何患焉?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目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

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日: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節選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鄭莊公,春秋諸侯中梟雄之姿也。其陰謀性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鄰與國。—匹

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芟夷之計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況他人平

(節選自清代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卷四十一》)

26.下列對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芟夷之/計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況他人乎/

B.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芟夷之計/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況他人乎/

C.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芟夷之/計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況他人乎/

D.夫兄弟一本/天屬最親/而養驕長惡/以行其芟夷之計/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況他人乎/

2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子,是指帝王和諸侯的兒子中已經確定的繼承者。太子不是與生俱來的身份,而是需要通過“冊立”

才能取得。

B.二十七年,是指鄭武公二十七年,與《登泰山記》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年號紀年

法不同。

C.“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的“國”與“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的“國”含義相同,都指國家。

D.畔,此處同“叛”,背叛的意思,與《蘇武傳》“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中“畔”

同義。

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姜生次子叔段時是順產,所以武姜很喜歡叔段,并請求鄭武公立叔段為太子,但鄭武公并沒有同意。

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無恐,得寸進尺。鄭莊公沉著應對,欲擒故縱,最終打敗了叔段。

C.《春秋》未按“謚號”稱鄭莊公為“公”,卻按兄弟排行稱他為“鄭伯”,《左傳》對此持反對意見。

D.潁考叔獻計讓莊公和其母“隧而相見”,母子團聚。作者借“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贊頌了潁考叔。

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30.鄭莊公對自己的生母姜氏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請結合選文分析其原因。

8

(2023?遼寧?統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吳復,字伯起,合肥人。少負勇略。元末,集眾保鄉里。歸本科于濠,從克泗、滁、和、采石、太平,

累官萬戶。從破蠻子海牙水寨,定集慶。從徐達攻鎮江,斬元平章定定。下丹陽、金壇,克常州,進統軍

元帥。徇江陰、無錫,還守常州。張士誠兵奄至,力戰,敗之。追奔至長興,連敗之于高橋、太湖及忠節

門,士誠奪氣。從援安豐,平武昌。從徐達克廬州,下漢、沔、荊諸郡縣,授鎮武衛指揮同知,守沔陽。

從常遇春下襄陽,別將破安陸,擒元同會任亮,遂守之。克汝州、魯山。

洪武元年授懷遠將軍安陵工指揮使悉生郵.均房竹諸業寨之不附者。三年從大將軍征陜西,敗擴廓,擒

其將。又敗擴廓于秦州。征吐番,克河州,援漢中,拔南鄭。明年從傅友德平蜀。又明年從鄧愈平九溪、

辰州諸蠻,克四十八洞,還守安陸。七年進大都督府僉事。巡北平還,授世襲指揮使。十一年從沐英再征

西番,擒三副使,得納鄰哈七站之地。明年,師還,論功封安陸侯,食祿二千石。

十四年,從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城水西。充總兵官,剿捕諸蠻,遂由關索嶺開箸道力取廣西。

十六年克墨定苗,至吉刺堡,筑安莊、新城,平七百房諸寨,斬獲萬計,轉餉盤江。是年十月,金瘡發,

卒于普定。追封黔國公,謚威毅,加祿五百石,予世券。

復臨陣奮發,沖犯矢石,密多年磐。平居恂恂,口不言征伐事。在普定買妾楊氏,年十七。復死,視

殮畢,沐浴更衣,自攀”。封貞烈淑人。

子杰嗣,屢出山、陜、河南、北平,練兵從征。二十八年,有罪,從征龍州,建功自贖。建文中,帥

師援真定,戰白溝河,失律,謫南寧衛指揮使。永樂元年,子璟乞嗣,正統間,再三乞,皆不許。弘治六

年,孫鐸援詔乞嗣,亦不許。十八年,錄復子孫世職千戶。

(選自《明史?列傳第十八》)

[注]①箸道:竹木叢中的山路。

3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洪武元年/授懷遠將軍/安陸衛指揮使/悉平坪均房竹諸山寨之不附者

B.洪武元年/授懷遠將軍/安陸衛指揮使/悉平哪/均/房/竹諸山寨之不附者

C.洪武元年/授懷遠將軍安陸衛指揮使/悉平哪/均/房/竹諸山寨之不附者

D.洪武元年/授懷遠將軍/安陸衛指揮使/悉平哪均/房竹諸山寨之不附者

3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祖,太祖作為廟號使用,多為創基立業者,常見于開國皇帝,明朝太祖朱元璋,宋朝太祖趙匡胤。

B.同僉,官名,元置。位在院使、知院、同知、金院之下,而在院判之上,正四品,為該院主官之一。

為院使或知院的佐官。

C.體無完膚,意思是全身的皮膚沒有一塊好的。形容遍體都是傷。現在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駁倒,或被批

評、責罵得很厲害。

D.自經,文中的意思和杜甫“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中的“自經”意思相同。

3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復憑借自己的才干,得到了明太祖的賞識,也因此一直跟隨明太祖征戰安徽、江蘇等地,功勛卓著,

澤被后世。

B.吳復受明太祖的賞識重用。洪武元年被任命為安陸衛指揮使;七年被任命為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

使;十二年論功被封為安陸侯。

C.由于吳復兒子的作戰失誤,吳復的后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能夠得到世襲的官位,后來才得到了世襲

千戶的職位。

D.吳復巡行江陰、無錫,回來后守衛常州。張士誠的部隊突然而至,吳復竭力作戰,打敗了敵人。

34.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明年,師還,論功封安陸侯。

(2)追封黔國公,謚威毅,加祿五百石,予世券。

35.結合文本概括吳復與徐達共同作戰的經歷。

(2023?遼寧?校聯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蔡澤見逐于趙,而入韓魏,遇奪釜鬲于涂,乃西入秦。將見照避假人宜宣義感怒座侯日趣答蔡逢禾工

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壬蠢至必相之而受匿位應侯聞之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及

見之,又倨,因讓之目:“子常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對目:“然。”應侯日:“請聞其說。”蔡

澤目:“何君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若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可愿矣?”

應侯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目:“此三子者,義之至,忠之節也。何為不可哉?"蔡澤日:“夫商君為孝

公平極厚,正度量,決裂即呼,救民耕戰,是以秦無敵于天下。功已成,遂以車裂。吳起為楚悼罷無能,

廢無用,一楚國之俗,破槽散叢。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種為越王墾草創邑,辟地殖谷,率四方士,上

下之力,以禽勁吳,成霸功。勾踐終倍而殺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禍至于此。此所謂信而不能訕,

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長為陶朱。今君相秦,坐制諸侯,利施三川,使天下皆畏秦。君

之功極矣,如是不退,則商君、吳起、大夫種是也。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進賢者授之,必長為應侯,世

世稱孤。孰與以禍終哉!”應侯日:“善。”乃延入坐為上客。后數日,入朝,言于秦昭王。王召見,與

語,大說之。應侯丹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退稱篤,因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舟為

秦相。相秦王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卒事始皇帝,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

于秦。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三》)

3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10

A.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燕客蔡澤/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應

侯聞之使人/召蔡澤/

B.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日/燕客蔡澤/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應

侯聞之使人/召蔡澤/

C.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燕客蔡澤/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應

侯聞之/使人召蔡澤/

D.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日/燕客蔡澤/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應

侯聞之/使人召蔡澤/

3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權是秤錘,衡是秤桿;權衡在文中與“度量”同指稱量物體重量的工具和標準。

B.“決裂阡陌”與“阡陌交通”(《桃花源記》)兩句中的“阡陌”含義不同。

C.“橫”“從”指連橫、合縱,是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

D.“應侯因謝病”與“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因”含義不同。

3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蔡澤到達秦國后,首先巧妙地運用計策讓應侯心生不悅,來引起應侯注意,應侯因此主動召見了蔡澤,

這為蔡澤成功說服應侯創造了條件。

B.蔡澤在拜見應侯時拱手作揖,禮節十分周到,但應侯卻因為之前的事對蔡澤態度傲慢,并且直接出言

責備蔡澤,質問他想要取代自己的事。

C.商鞅、吳起、文種分別輔佐秦孝公、楚悼王和越王勾踐建立了一番功業,但三人最終都以慘死為結局,

其原因都是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D.蔡澤輔佐秦昭王不久,就有人惡意詆毀他,他立刻辭相位來保全自己,始皇時得到機會就再次出山展

現自己,很好地詮釋了“知進退能屈伸”。

3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蔡澤見逐于趙,而入韓魏,遇奪釜鬲于涂,乃西入秦。

(2)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進賢者授之,必長為應侯,世世稱孤。

40.蔡澤見到應侯后主要采取什么方法來說服對方?請簡要說明。

(2023?遼寧大連?校考二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債事,一人定國。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

甫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末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節選自《禮記?大學》)

材料二

師曠侍于晉侯。晉侯日;“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目;“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將賞善而刑虐,養民

如子,羊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

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天生民

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是故天子有公,諸侯有卿,卿置

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隸、牧、困皆有親昵,以相輔佐也。善則賞之,過則

醫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

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故《夏書》日:'道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

事以諫。,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二人建于民上以叢其淫.而棄天地之.性

必不然矣。”

(節選自《左傳?襄公十四年》)

材料三

凡百元首,承天君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

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做物。竭

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

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節選自《諫太宗十思疏》)

4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天A之B愛C民D甚E矣F豈G其H使I一J人K建L于M民N上O以P從Q其R淫S而T棄U天

V地W之X性

4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和“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諸”字的含義相同。

B.“良君將賞善而刑淫”和“《國風》好色而不淫”(《屈原列傳》)中的“淫”字的含義相同。

C.“蓋之如天,容之如地”和“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中的“蓋”字的含義不同。

D.“承天景命”和“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中的“景”字的含義不同。

4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家仁愛相親,一國就會仁愛成風;一家相互責備,一國就會責備成風;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大

亂。所以,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調整好自己的家族。

B.在儒家看來,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國家的。統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樹立

12

了一個榜樣,產生巨大的影響,整個社會都會來仿效。

C.魏征分別從正面“在殷憂”和反面“既得志”兩個方面進行論述,歸結到守業的君主易失去人心,從而告

誡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視群臣,與人民結怨。

D.能夠像師曠、魏征那樣,在君權神圣、各國君主專注于擴充自己實力的歷史時代,敢于當著國君的面

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觀點,難能可貴,值得載入史冊。

4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

(2)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

45.三段文本在治國理政方面給我們的啟示分別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023?遼寧?校聯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事有可以過者,有不可以過者。而身死國亡,則胡可以過?此賢主之所重,奉主之所輕也。所較,國

惡得不危?身惡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國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吳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諫

而不聽,故吳為丘墟,禍及闔廬。

吳王夫差將伐齊,子胥目:“不可。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

不得使。夫吳之與越也,接上鄰境,壤交道屬,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

我亦然。夫吳越之勢不兩立。越之于吳也,譬若心腹之疾也,雖無作,其傷深而在內也。夫齊之于吳也,

疥癬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無傷也。今釋越而伐齊,譬之猶懼虎而刺痛,雖勝之,其后患未央。”太

宰喜否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國者,齊、晉也。君王若伐齊而勝之,徙其兵以臨晉,晉必聽命

矣。是君王一舉而服兩國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國。”夫差以為然,不聽子胥之言,而用太宰懿之謀。子

胥日:“天將亡吳矣,則使君王戰而勝;天將不亡吳矣,則使君王戰而不勝。”夫差不聽。子胥兩祛高蹶

而出于廷,目:“嗟乎!吳朝必生荊棘矣!”關差為師便齊戰于義陵大敗先師反而誅子肯。子胥將死,日:

“吾安得一目以視越人之入吳也?”乃自殺。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東門,口:“夕胡視

越人之人我也?”居數年,越報吳,殘其國,絕其世,夷其宗廟,夫差身為禽。夫差將死,口:“死者如

有知也,吾何面以見子胥于地下?”乃為懼以冒面死。

(選自《呂氏春秋?貴直論?知化》,有刪改)

4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A差B興C師D伐E齊F戰G于H艾I陵J大K敗L齊M師N反。而P誅Q子R胥

4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惑主之所輕也”與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兩句中的“惑”字含義相同。

B.“國惡得不危”與“較秦之所得”(《六國論》)兩句中的“得”字含義不同。

C.“不苦其已也”與“去日苦多”(《短歌行》)兩句中的“苦”字含義不同。

D.“女胡視越人之入我也”與“女也不爽”(《氓》)兩句中的“女”字含義不同。

4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吳王夫差伐齊的問題上,伍子胥認為齊、吳兩國風俗、語言有別,伐齊對吳沒有益處,且齊國對吳

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所以伍子胥極力反對。

B.伍子胥認為吳、越兩國疆上毗鄰,風俗相同,彼此互為心疾,吳伐越就可稱霸中原,放棄伐越,則后

患無窮。夫差拒絕伍子胥的建議,后來被滅國。

C.太宰船認為齊、晉兩國是吳國稱霸中原的阻礙,他以伐齊勝利就能一舉兩得、降服齊晉、稱霸中原為

愿景勸說吳王夫差,讓夫差對齊宣戰。

D.伍子胥在將死時表示想留下一只眼睛看著越軍入吳,伍子胥死后,夫差就把伍子胥的尸體投到江中沖

走,把伍子胥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國都的東門。

4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事有可以過者,有不可以過者。而身死國亡,則胡可以過?

(2)居數年,越報吳,殘其國,絕其世,夷其宗廟,夫差身為禽。

50.“事有可以過者,有不可以過者。”吳王夫差“過”在何處?請結合全文內容,簡要概括具體事件。

(2023?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統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宣王見顏斶,日:“斶前!"斶亦日:“王前!”宣王不說。左右目:“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王日'斶前',斶亦日'王前',可乎?"斶對目:“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

使王為趨士。”

王忿然作色日:“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日:“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日:“有說乎?”斶日:

“有。昔者秦攻齊,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日:'有能得齊王頭者,封

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宣王默然不悅。

左右皆日:“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錘,萬石虞。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士并進,

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求萬物無不備具,而百姓無不親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

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

斶日:“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

鄙而為天子;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今之世,曲中稱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

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

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倨慢驕奢,則兇必從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

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虛愿不至,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是以堯

14

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

愧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于后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

無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

為本里高妁以下為基是必侯主程孤寡不教是甚賤必本與,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

非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禹,周成王任用公旱,而世世稱日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宣王

目:“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詼耳!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木軍,出必乘車,

妻子衣服麗都。”

顏斶辭去日:“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

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則再

拜而辭去也,

(選自《戰國策》,有改動)

5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轂是其賤/必本與/

B.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毅是其賤/必本與/

C.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轂/是其賤必本與/

D.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毅是其賤/必本與/

5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理政時皆南向坐,因稱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為“南

面”。

B.周公旦是姬昌第四子,姓姬名旦,作《周易》,即“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中的“周公

C.“寡人自取病”的“病”指憂慮、恥辱、怨恨等精神之苦,與“百年多病獨登臺”的“病”不同。

D.太牢,古代帝王或諸侯祭祀宴會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這里指上等食物。

5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文借助對白形式,將各人的個性、思想表現得栩栩如生,顏斶對齊宣王言王道興衰,歸因于統治者“得

士”和“失土”之策略。

B.顏斶引用《易傳》得出結論:無真才卻慕名位者必致削弱,無德行卻望獲福者必致窮困,無功勛卻受

俸祿者必致羞辱,災禍必緊隨。

C.堯舜禹禪位、成王重用周公,后代都褒獎他們是圣明君主,以史為證,闡明了“士貴于王”的道理。

D.顏斶以太璞自比,表明無意為官,希望回鄉,把有晚飯吃當作吃肉,把悠閑散步當作乘車,把不犯王

法當作富貴。

5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

(2)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

55.根據顏斶與齊王的對話,概括顏斶的人物形象。

(2023?重慶萬州?重慶市萬州第二高級中學校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成祖永樂二十二年秋七月,上北征,期于榆木川。皇太子遣皇太孫往迎梓宮。時京兵皆隨征,城中空

虛,浮議藉藉,慮趙王兵為變。皇太孫辭行,啟日:“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識無以防偽。”皇太子然之,

急未有所與,以問大學士楊士奇。士奇言:“上所用東宮圖書,今暫假之,歸即進納。”太子悟,乃日:

“卿言誠是。昔木行臨御,儲位久未定。吾今即以付之,浮議何由興!”

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初,上嘗諭士奇日:“自今朝廷事,仕蹇義與汝。”士奇對旦漢

文.即位首進宋?昌史以為貶星兩人侍陞下旦久重圣恩丕遺丕應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九月,上念山林川澤,皆與民共,命自居庸以東,與天壽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河南黃河溢,

令右都御史王彰明往撫軍民,免今年糧稅。禮部尚書呂震請即吉,不從。時上喪服已逾二十七日,震請如

太祖仿漢制,易吉服。上未答。震退,遍語群臣,令釋服。楊士奇謂震目:“洪武中有遺詔,今未可援以

為例。且仁孝皇后崩,太宗衰服后,仍服港衣冠經帶月數日。今可遽即吉乎?明旦,君臣宜素衣冠黑角帶。”

遂以上聞,上亦未答。已而視朝,上素冠麻衣麻經。文臣惟學士,武臣惟英國公如上所服。上嘆目:“張

輔知禮,六卿乃反不及,士奇所執是也。”

以靈璧縣丞田誠為州判官,仍佐靈璧縣事。誠居官廉能,撫字九年,考滿,父老詣闕留之。遂有是命。

以太常寺卿周訥為交趾升華府知府。訥永樂中為祠祭司郎中,請封禪,太宗不聽。后以方賓薦入太常。上

日:“諛佞之人,宜置遠徽,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節選自《明史紀事本末?仁宣致治》)

56.請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士奇對曰漢文即位首進宋昌史以為貶臣兩人侍陛下日久雖圣恩不遺不應先及臣等上益重之

5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崩指帝王死,與《出師表》中“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崩”同義。

B.大行,本來有一去不返之意,這里指剛剛去世而還未確定謚號的皇帝。

C.素指平常、一向,與《鴻門宴》中“素善留侯張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