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宏觀經濟發展
的回顧與展望
一、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二、新世紀中國經濟已進入新一輪的高速增長三、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問題與矛盾四、未來20年中國經濟發展展望一、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中國與世界經濟增長比較(%)1979-19901991-2002200120022003中國9.09.77.58.08.5世界3.22.21.31.92.4按照可比價計算,1979-2002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4%。2002年:中國GDP=104790.6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六位。人均GDP=8087.6元人民幣=977美元。2003年:中國GDP=110468.6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六位。人均GDP=8587.6元人民幣=1023美元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按照可比價格計算,1979-2002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3%。固定資產投資在GDP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已由1978年的24.9%,上升到2002年的41.5%。1979-200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拉動GDP年均增長了4個百分點。過去二十四年,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擴張,使得長期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一些瓶頸基本消除,鐵路、公路、機場、港口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關系國計民生的能源、原材料等主要工業品的供給能力大幅度增長,城鄉居民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
中國對外貿易以兩倍于世界的平均速度增長,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作用明顯加強。
1981-2002年
1981-2002年中國出口14.0%中國進口13.0%世界出口6.0%世界進口5.5%
中國對外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重(億美元,%)
出口占全球比重世界排名進口占全球比重世界排名1980181.90.8926200.50.97221985273.41.4017424.92.11111990620.91.8015533.51.501719951487.82.88111320.82.501220002492.03.8872250.93.35820012661.04.3152435.53.77620023255.75.0752952.04.426
中國對外貿易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占GDP比重中國貿易總額:2002年=6207.68億美元49.0%1978年=206.4億美元9.8%中國出口額:2002年=3255.65億美元25.7%1978年=97.5億美元4.6%中國進口額:2002年=2952.03億美元23.3%1978年=108.9億美元5.2%
中國成為吸引海外投資的大國。
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情況
總計對外借款FDI外商其他投資1979-19952030.06739.491257.7332.931996548.04126.69417.254.101997644.08120.21452.5771.301998585.57110.00454.6320.941999526.59102.12403.1921.282000593.56100.00407.1586.412001496.72——468.7827.942002550.11——527.4322.681979-20026234.181471.574462.55300.06居民收入水平(元/人)明顯提高。
1979-2002年年均增長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實際收入6.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9%實際收入7.2%居民消費和政府都保持較快的增長。實際消費增長率,%
1979-19901991-200220012002總消費8.28.57.16.2居民8.48.36.16.1政府7.59.610.56.5消費增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按照可比價格計算,1979-200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53.2%,拉動GDP增長約5個百分點。二、新世紀中國經濟已進入新一輪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增長率比較(%)
2000200120022003年1-9月
GDP8.07.58.08.5
第一產業2.42.82.92.8第二產業9.48.49.811.8第三產業8.18.47.55.4世界經濟:4.11.31.92.0
OECD:3.41.01.61.5
發展中國家:6.12.93.34.02003年中國各季度經濟增長率
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GDP增長率(同比)9.9%6.7%9.1%
固定資產投資是工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03年各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增加值增長率
1-3月1-6月1-9月
固定資產投資31.6%32.8%31.4%工業增加值17.2%16.2%16.5%重工業19.2%17.8%18.4%輕工業14.1%13.9%13.9%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當年價格)增長率(%)
2000200120022003年1-9月總計10.313.016.930.5國有經濟3.56.77.2集體經濟10.79.913.436.0個體經濟12.215.320.124.7其他經濟28.528.936.2類別:基建7.810.419.229.1更改13.916.014.037.2房地產21.527.322.832.8
FDI1.015.112.51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90年價格)增長率(%)
2000200120022003年1-9月
總投資9.112.516.720.0國有經濟2.46.37.0集體經濟9.59.513.2個體經濟11.014.819.9其他經濟27.128.435.9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呈現加速態勢。1998年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結果,深化改革使企業自主增長機制逐步形成,推動多元化投資。
商品零售額保持穩定增長,居民消費價格小幅回升。1-9月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達到了32699.2億元,同比增長8.6%。
商品零售額增長率(%)
2000200120022003年1-9月總零售額9.710.18.88.6
城市10.611.510.09.8
縣8.38.76.57.5
縣以下8.37.37.05.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4100.799.2101.1零售價格指數(上年=100)98.599.298.799.6
對外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對外貿易增長率,%
2000200120022003年1-10月進出口總額31.57.521.836.4出口27.86.822.432.8進口35.88.221.240.4外匯儲備(年底)1655.72121.72864.14010(10月底)(億美元)
在強勁需求增長的帶動下,工業增加值(億元人民幣)呈現加速增長態勢,產銷率穩中取趨升。工業增加值增長率
2000200120022003年1-9月工業增加值(億元)39047423754653628975可比價增長率,%9.88.710.013.0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企業效益大幅度提高。
2000200120022003年1-9月財政收入,億元13395163861890316132增長率。%17.022.315.422.5財政支出,億元15887189032205315265增長率。%20.519.016.713.1財政收入/GDP15%16.8%18.0%20.4%工業企業利潤(億元):4393473357845728增長率,%7.722.249.0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238926332864增長率,%-0.810.260.8注:工業企業是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工業企業金融運行基本平穩,貨幣供給增長加快。
2000200120022003年1-9月M0,億元14652.715688.817278.018250.7增長率。%8.96.910.114.0M1,億元53147.259871.670881.880267.1增長率。%15.912.718.419.6M2,億元134610.3158301.9185007.021446.4增長率。%12.317.616.921.0貸款增加額(億元)5636.812943.618979.225331存款增加額(億元)15025.519812.827300.233209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2002年
2003年
數值(億元)增長速度
數值(億元)增長速度
GDP1047918.0%1155528.6%第一產業161172.9%167172.9%第二產業535419.8%6100012.0%工業增加值4653610.0%5349013.0%第三產業351337.5%378356.1%固定資產投資4350016.9%5263521.0%消費品零售額409118.8%445939.0%財政收入1890415.4%2272020.2%財政支出2205316.7%2592017.5%財政赤字31503200CPI(上年=100)99.2-0.8%101.21.2%M01727810.1%1937012.1%M17088218.4%8364118.0%M218500716.9%22200820.0%出口(億美元)325622.3%420029.0%進口(億美元)295221.2%405037.2%順差(億美元)303.5150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原因:1、擴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作用;(1998-2002年發行建設國債6600億元,國債項目投資規模3.2萬億元。2003年擬發行1400億元國債)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律、法規體系日益完善;3、巨大的潛在市場使實行擴大內需的增長成為可能;4、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比較符合實際;5、加入WTO的積極影響開始顯現。三、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問題與矛盾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將制約消費需求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元/人)比較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農村居民15781926209021622210225323662476增長率,%29.222.18.53.42.21.95.04.6城鎮居民:42834839516054255854628068607703增長率,%22.513.06.65.17.97.39.212.31979-19961997-200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16.0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15.88.1
——城鄉收入差距導致其消費水平差距擴大。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元/人)比較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農村居民14341768187618951927203721562259實際增長率8.2%14.0%3.3%1.8%4.7%4.9%4.4%3.9%城鎮居民:48745430579662176796740277617972實際增長率
4.6%2.5%3.5%8.3%11.3%13.1%7.5%7.9%1979-19961997-2002農村居民人均實際消費年均增長率7.2%3.8%城鎮居民人均實際消費年均增長率6.2%8.5%2、失業壓力增大對社會穩定構成潛在的威脅。2003年6月底,城鎮登記失業人數795萬,登記失業率4.2%。另有356萬下崗職工尚未找到工作,若把下崗職工也算作失業,則城鎮總的失業率約為6.1%。初步預計,到今年底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可能上升到4.5%,加上下崗人員,城鎮總的失業率可能上升到6.5%左右。中國農村的富余勞動力約1.5億,表明農村的就業壓力比城市更大。從國際比較看,中國經濟的深層次矛盾反映在四個失衡:即產業結構失衡、需求結構失衡、就業結構失衡和城鄉結構失衡。而要保持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就應該是逐步消除這四大失衡。中國的產業結構(可比價,%)
中國
世界平均
197819901995200020021999第一產業40.027.018.815.013.74.0第二產業38.541.652.656.558.032.0工業34.237.047.451.853.421.0建筑業4.44.65.34.74.711.0第三產業21.531.328.628.428.664.0中國的產業結構(當年價,%)
中國
世界平均
197819901995200020021999第一產業28.127.020.516.415.44.0第二產業48.241.648.850.251.132.0工業44.337.042.343.644.421.0建筑業3.84.66.56.66.711.0第三產業23.731.330.733.433.564.0《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分配關系尚未理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矛盾突出、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整體競爭力不等問題,其重要原因是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面臨諸多體制性障礙。”解決以上問題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決定》中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是:統籌城鄉之間協調發展、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國內與對外經濟的協調發展。四、未來20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一)、中國經濟和貿易發展預測200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856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中國提出了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在200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兩番,即2020年是2000年的4倍。那時,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將明顯增強,全國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經濟具備保持長期較快增長的一些基本條件:1、中國目前人均GDP水平與發達國家有巨大的差距,差距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基礎設施建設、設備更新改造、住房和汽車消費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將長期拉動經濟增長。較高的投資率有高儲蓄率作后盾;2、農村消費環境的改善和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將促進近8億農民的消費需求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3、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素質較好,成本低,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可以繼續吸引外資流入中國。“制造業加工基地”將帶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擴大出口;4、政府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積累了經驗,積極審慎的財政、貨幣和匯率政策,為經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5、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將繼續積極穩定地促進改革和對外開放,使中國能夠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優化配置;6、新一代領導人平穩接班,其務實的工作作風、處理各種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和出色表現已經取得全國人民的信任。這將是我國社會保持穩定的根本保證。歷史的經驗表明,社會穩定是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前提條件。7、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小;8、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穩步推進時期,有利于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過去20多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進入21世紀將是按照既定目標——在中國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穩步推進改革開放。要履行加入WTO時承諾。非國有經濟發展環境的改善將大大促進其高速增長,成為新的增長點。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不是資源,不是資金,更不是勞動力,而是體制和政策。《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表明,中國將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促進社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是中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根本保證。——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濟體制;——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繼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財稅體制,深化金融改革;——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進就業和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和國民整體素質;——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經濟法律制度。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GDP增長率期末人口期末GDP期末人均GDP(%)(億人)(億美元)(美元/人)1991-200010.112.6108008562001-20107.513.62225016402011-20207.314.34500031502021-20305.515.57650049302031-30405.016.012450077802041-20504.515.619300012370(二)、中國就業問題2002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約為4.0%,另有700多萬下崗職工尚未找到工作,若把下崗職工也算作失業,則城鎮總的失業率接近8%。實際上還有不少沒有登記的失業人員。若把沒有登記的失業者也計算在內,按照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可以推算目前我國的城鎮失業率((登記失業人數+下崗人數+未登記的失業人數)/城鎮總的勞動力)超過11%。因此,加快經濟增長,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大力增加就業崗位,逐步緩解就業壓力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經濟增長是增加就業崗位的最基本途徑。
三產就業人數(萬人)197820022002-1978第一產業28316368708554第二產業6945157808835第三產業48902109016200在第一產業就業的勞動力在1979-1991年持續增加,但是自1992-1996年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1997年后又呈現上升態勢;在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力在1979-1998年保持逐年增加,但是自1999年開始逐年減少;在第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在過去20多年一直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解決就業的出路在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1991-2000年,我國第二、三產業共增加就業崗位10207萬個,其中第二產業增加2363萬個,占23.2%;第三產業增加7844萬個,占76.8%。而同期第一產業減少了2871萬個勞動力。這期間盡管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比第二產業低4.5個百分點,但它卻吸納了絕大部分新增加的和從農業部門轉移出來的勞動力。2000年億元產值所需要的勞動力,第二產業為3609人,第三產業為6634人,后者是前者的1.84倍。1979-2000年,我國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總需求彈性為0.30,即GDP每增長1%全國就業人數增長0.3%,其中1979-1990年為0.35,1991-2000年為0.11,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呈現下降態勢。分部門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前12年為0.29,后十年為-0.3,毫無疑問今后還將繼續下降,表明今后第一產業仍將是釋放勞動力的部門。第二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1978-1990年平均為0.56,1991-2000年降到了0.15、根據預測2001-2010年可能降至0.08。第三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1978-1990年為0.55,1991-2000年為0.64、預計2001-2010為0.52。由此也可以看出,加快非農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增長是緩解我國就業壓力的根本出路。為了研究緩解我國就業壓力的途徑,我們研制了中國勞動力需求模型。該模型由30個方程組成,共有37個變量(內生變量30個,外生變量6個)。模型分為四個模塊,即生產模塊、勞動力供給模塊、勞動力需求模塊和城鎮失業模塊。利用此模型,我們模擬分析了2003-2010年我國各部門就業人口和城鎮失業率的變化。在我們的模擬計算中,外生變量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和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共有六個組合方案,現將模型對六個方案的模擬計算結果報告如下:方案1(基礎方案):假定2003-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保持7.5%-8.0%的增長,年均增長率約為7.6%;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到2010年能夠穩步上升到36.9%。模型計算結果表明,2010年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口將達到47526萬人,其中,第二產業就業人口為16681萬人,比2000年增加672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口30645萬人,比2000年增加11079萬人。第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將由2000年的50%上升到2010年的63.3%,其中第三產業由27.5%上升到40.8%。2010年我國城鎮失業率(按照登記失業人數+下崗人數+未登記的失業人數計算)將由2000年的11.4%下降到8.6%。方案2:假定2003-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保持7.5%-8%的增長,年均增長率約為7.6%,但是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保持2000年的水平(33.4%)不變。計算結果表明,2010年在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為45533萬,其中,第二產業17795萬,比基礎方案減少914萬;第三產業27738萬,比基礎方案減少2907萬人。在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口分別占全國總就業人口的24.4%和38.0%。2010年的城鎮失業率將上升到14.4%,比基礎方案上升5.8個百分點,表明未來八年如果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保持與GDP同步,即年均保持約7.6%的增長,我國就業壓力將逐年增加,城鎮失業率穩步上升。方案3:假定2003-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均每年保持7.5%-8%的增長,年均增長率約為7.6%,但是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塊于基礎方案,到2010年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將上升到39.2%。計算結果表明,2010年,我國在第二、三產業就業的人口為48808萬,其中在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力為16294萬,比基礎方案減少588萬;在第三產業就業的人口為32514萬,比第一方案增加1869萬。2010年,在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口占全國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分別為21.3%和42.6%;城鎮失業率下降到4.8%,比基礎方案下降3.7個百分點,表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是緩解我國就業壓力的重要舉措之一。方案4:假定2003-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均保持7.0%的增長,平均比基礎方案低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到2010年能夠穩步上升到36.9%,與基礎方案一樣。計算結果表明,到2010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臨時使用場地合同協議》
- 2025工廠設備維護保養合同范本
- 2025yy酒店裝修合同書模板
- 語文單招講解課件
- 2025版權代理服務合同
- 2025年企業高級經理勞動合同
- 農村房屋換房合同范本
- 棋牌加盟合同范本
- 酒店管理軟件系統培訓
- 勞務公司合伙人合作協議
- 《事故汽車常用零部件修復與更換判別規范》
- 第六單元《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設計)-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
- 地理-北京市朝陽區2024-2025學年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考試試題和答案
- 【MOOC】中國紅色文化精神-西安交通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2024年度高中報名輔導中介服務合同
- 【MOOC】信號與系統-哈爾濱工業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不銹鋼地溝施工方案
- 2024年10月自考13683管理學原理中級試題及答案含評分參考
- 十四五《中成藥學》第一章-緒論
- 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分析設計與建模》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外科護理學(第七版)》考試復習題庫(濃縮500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