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高頻選擇題50題)(解析版)_第1頁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高頻選擇題50題)(解析版)_第2頁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高頻選擇題50題)(解析版)_第3頁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高頻選擇題50題)(解析版)_第4頁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高頻選擇題50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精選高頻考題50題·選擇題夏商周的更替1.(2022秋·廣東深圳·七年級統考期中)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關于夏朝的歷史記載有西周的《尚書》、戰國時期的《左傳》、西漢的《史記?夏本紀》與《竹書紀年》等文獻。這些文獻(

)A.是證明夏朝確實存在的原始史料 B.是后人編造的歷史材料C.說明夏朝的存在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D.是對遠古傳說的匯編【答案】C【詳解】關于夏朝的歷史記載有西周的《尚書》、戰國時期的《左傳》、西漢的《史記?夏本紀》與《竹書紀年》等文獻,這是研究夏王朝歷史的依據,C項正確;這些史料并不是原始史料,排除A項;“編造”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夏朝的歷史不是遠古傳說,排除D項。故選C項。2.(2022秋·廣東深圳·七年級統考期中)禹死后,啟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啟位,啟殺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這一記載表明(

)A.禹禪讓于啟使華夏族分崩離析 B.夏啟通過戰爭手段獲得了王位C.父子相傳已成王位繼承的定制 D.當時中國政治制度發生了變革【答案】D【詳解】通過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禹死后王位由兒子啟繼承,世襲制取代禪讓制,說明政治制度發生變化,D項正確;華夏族分崩離析的敘述錯誤,排除A項;啟通過世襲繼承王位,不是戰爭,排除B項;通過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夏初剛剛形成王位世襲制,排除C項。故選D項。3.(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級校聯考期中)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只能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了解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開展,通過碳-14測年、考古地層學等方面的綜合研究,二里頭文化主體部分為夏文化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通過材料可以得出(

)A.考古挖掘是研究歷史的唯一方式 B.歷史研究需要不同的史料來證明C.古代文獻不能夠證明夏朝的存在 D.二里頭文化反映了原始社會文明【答案】B【詳解】根據“通過碳-14測年、考古地層學等方面的綜合研究,二里頭文化主體部分為夏文化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可知歷史研究需要通過不同的史料來證明,B項正確;“唯一”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A項;古代文獻是證明夏朝存在的方式之一,排除C項;二里頭文化反映了夏朝文明,而夏朝已經不屬于原始社會文明,排除D項。故選B項。4.(2022秋·廣東深圳·七年級統考期中)夏桀和商紂王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們荒淫奢侈,殘暴無道,強迫百姓無休止的服勞役,致使民怨沸騰,終至亡國。他們慘痛的教訓說明(

)A.得民心者得天下 B.國君不能過富裕的生活C.百姓不能服勞役 D.末代國君基本都是暴君【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夏桀和商紂王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們荒淫奢侈,殘暴無道,強迫百姓無休止的服勞役,致使民怨沸騰,終至亡國”可知,夏桀和商紂王由于殘暴統治,不得民心,導致國家滅亡,故他們慘痛的教訓說明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A項正確;題干反映不出“國君不能過富裕的生活”、“百姓不能服勞役”的信息,排除BC項;題干只涉及了夏桀和商紂,得不出“末代國君基本都是暴君”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5.(2022秋·河南南陽·七年級統考期中)在中國,一些大臣總是以古代賢明君主做榜樣,激勵當朝國君(皇帝),要勤政愛民;以暴君、昏君的典型為戒,勸諫當朝國君(皇帝),莫做亡國之君。下列人物,被用來做榜樣的是(

)A.商湯王 B.商紂王 C.周平王 D.周幽王【答案】A【詳解】依據題干“一些大臣總是以古代賢明君主做榜樣,激勵當朝國君(皇帝),要勤政愛民;以暴君、昏君的典型為戒,勸諫當朝國君(皇帝),莫做亡國之君?!笨芍?,能夠用來做榜樣的是賢明的君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湯建立了商朝,是一位善于治理國家的國君,A項正確;商紂王、周幽王都因暴政導致亡國,排除BD項;周平王時期,王室衰微,周天子依靠強大的諸侯,排除C項。故選A項。6.(2022秋·廣東深圳·七年級校聯考期中)制作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如圖是我國奴隸社會發展的年代尺,結合課本所學,對年代尺解讀錯誤的是(

)A.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紀早期B.夏朝歷史400多年,商朝歷史接近600年C.商朝是我國奴隸社會初步發展階段,開始有文字記載歷史D.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強盛階段,定都洛陽【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西周的都城是鎬京,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公元前2070年是公元前21世紀早期,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夏朝從約公元前2070年到約公元前1600年,存在400多年,商朝從約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接近600年,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商朝是我國奴隸社會初步發展階段,出現了甲骨文,開始有文字記載歷史,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7.(2022秋·河南周口·七年級??计谥校澳烈霸偃挤榛穑古_又起青煙。舉兵滅紂凱歌傳,了卻先王夙愿。得勝刀歸倉庫,回師馬放南山?!辈牧戏从车臍v史事件是(

)A.武王伐紂 B.“國人暴動” C.商鞅變法 D.秦滅六國【答案】D【詳解】根據“牧野再燃烽火,鹿臺又起青煙”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牧野之戰是周武王滅商之戰,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武王伐紂,A項正確;“國人暴動”是在西周時期,商鞅變法是在戰國時期,秦滅六國是在戰國末期,BCD項都與題意不符,排除。故選A項。8.(2022秋·山東濰坊·七年級統考期中)學習完第4課《夏商周的更替》,王同學把“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分到了一組,而把“夏禹、商湯、周武王”分到了一組。他這樣分組的依據是(

)A.明君與暴君 B.時間先后順序C.按照朝代劃分 D.按照才能劃分【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都是暴君,導致王朝的滅亡。而“夏禹、商湯、周武王”都是明君,治國有方,A項正確;夏桀、夏禹屬于同一朝代,因此不是按時間與朝代,排除BC項;從材料中的劃分并不能看出他們的才能,排除D項。故選A項。9.(2022秋·湖北襄陽·七年級校聯考期中)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既有大小之別,又有周族姬姓和他族異姓不同,姬姓封國不僅數量眾多,且多數大國分封在具有戰略意義的要地。這說明,周初分封(

)A.完全繼承了商代地方管理體制 B.促進了社會等級秩序基本形成C.強化了“家天下”的政治統治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答案】C【詳解】從“姬姓封國不僅數量眾多,且多數大國分封在具有戰略意義的要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以同姓諸侯為主體,這說明了周初的分封制強化了“家天下”的政治統治。C項正確;分封制開始實行于西周,商朝并沒有實行分封制,且從題干中也無法說明周初的分封制完全繼承了商代的地方管理體制,排除A項;從題干所給的材料中,并無法直接得出周初分封促進了社會等級秩序基本形成這一結論,排除B項;在分封制之下,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因此,分封制并無法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2秋·廣東深圳·七年級統考期中)周天子分封諸侯時要舉行授土授民儀式,既要給受封者頒賜禮器以作憑證,又規定受封者應“以供王職”,“法則周公”,并將這些載入文告,公布于世。這一做法旨在(

)A.明確周王與諸侯的隸屬關系 B.突出周天子權力的至高無上C.緩和周王與諸侯之間的矛盾 D.推動諸侯為周王朝開疆拓土【答案】A【詳解】據材料“周天子分封諸侯時要舉行授土授民儀式,既要給受封者頒賜禮器以作憑證,又規定受封者應‘以供王職’,‘法則周公’,并將這些載入文告,公布于世”可知,周天子通過一定的儀式分封諸侯,并將這些載入文告,公布于世。這一做法旨在明確天子與諸侯之間的群里和義務的關系,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分封制的實施儀式,未體現周天子權力的至高無上,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緩和周王與諸侯之間的矛盾,排除C項;D項屬于分封制的目的,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11.(2022秋·江蘇徐州·七年級統考期中)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滅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A.《詩經》赫赫宗周,褒姒滅之。B.《呂氏春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C.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記載了周幽王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戌族打敗周王,西周滅亡,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D.歷史學家的觀點舉烽傳警乃漢代備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A.A B.B C.C D.D【答案】C【詳解】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C項正確;《詩經》《呂氏春秋》、歷史學家的觀點帶有主觀色彩,可信度不是最高的,排除A、B、D項。故選C項。12.(2022秋·福建寧德·七年級統考期中)《禮記?王制》記載,西周時期50歲以上老人免除徭役,60歲以上免除兵役。至80歲者,一個兒子可以免除一些義務。這反映了西周

)A.分封制度得到推廣 B.依據年齡免除徭役C.重視敬老機制建設 D.徭役兵役十分繁重【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可知,西周重視養老問題,規定50歲以上老人免除徭役,60歲以上免除兵役。為讓子孫更好地贍養老人,實行有老人的家庭可減免徭役的政策。因此,題干材料反映了西周重視敬老機制建設,故C項符合題意;題干材料涉及的是養老問題,沒有涉及分封制的實行,排除A項;題干材料不光涉及到了免除徭役,還涉及到免除兵役,因此,B項表述不全面,排除B項;材料表明老人按歲數免除徭役兵役,無法說明當時徭役兵役十分繁重,排除D項。故選C項。13.(2022秋·廣東廣州·校聯考期中)利簋,又名“檀公簋”,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縣,簋腹內底鑄銘文如下:“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詩經·大明》中記述此事,稱之為“燮伐(偷襲進攻)大商”;《史記》中說“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以上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的記載都涉及(

)A.桂陵之戰 B.馬陵之戰 C.長平之戰 D.牧野之戰【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燮伐(偷襲進攻)大商”、“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及所學知識可知,周武王時,得到呂尚,周公等人的輔佐,日益強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因此,D項正確;桂陵之戰發生于戰國時期,與材料所述內容無關,排除A項;馬陵之戰發生于戰國時期,與材料所述內容無關,排除B項;長平之戰發生于戰國時期,與材料所述內容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4.(2022秋·江蘇泰州·統考期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及時回顧總結,是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好方法。某位同學經過這段歷史學習后所做的總結如下:“大禹建夏國家立,商朝甲骨傳文字,西周分封擴疆土,春秋諸侯爭霸業”,你能幫他擬定一個總結的主題嗎?(

)A.早期國家的建立 B.人類文明的起源C.社會變革的發生 D.統一國家的建立【答案】A【詳解】從材料可以看出,“大禹建夏”是指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商朝甲骨文屬于成熟的文字,“西周分封擴疆土”是指開創了成熟的政治制度,“春秋諸侯爭霸”說明各爭霸國多是相對強大的國家政權。綜合以上分析,夏、商、周(包括西周、東周)都是早期國家建立的重要標志,A項正確;人類文明的起源比材料中提到的朝代時間更早一些,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到社會變革的信息,排除C項;夏、商、周、春秋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青銅器與甲骨文15.(2022秋·廣東東莞·七年級校考期中)商周青銅器的制作中,逐漸形成了規矩,按規矩制作出來的范就是規范,這是當今“規范”一詞的原型及原意。這種按規矩操作的工藝思想,一直被延續至今,并體現在當今的各行各業之中。這說明(

)A.規矩貫通著整個中國歷史 B.商周青銅文化影響極深遠C.標準化生產始于古代中國 D.工藝思想滲透著人文精神【答案】B【詳解】根據“這種按規矩操作的工藝思想,一直被延續至今”可知商周青銅器制作中按規矩操作的工藝思想延續至今,這說明青銅文化的影響極為深遠,B項正確;“貫通整個中國歷史”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按規矩操作的工藝思想的影響,不能據此說明標準化生產始于古代中國,也沒有體現人文精神,排除CD項。故選B項。16.(2022秋·河南南陽·七年級統考期中)2006年7月,河南殷墟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殷墟遺址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最主要是因為,它向人們展現了(

)A.世界上最早的石器時代社會歷史發展面貌 B.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的古代文字C.中國青銅器時代最繁榮的時期的歷史文化 D.中國歷史上最早奴隸制國家社會發展面貌【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殷墟是商代的都城,商朝時期是我國青銅器制造的最為繁盛時期,如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四羊方尊以造型精美著稱。C項正確;商朝屬于奴隸社會,排除A項;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排除B項;中國歷史上最早奴隸制國家是夏朝,排除D項。故選C項。17.(2022秋·廣東深圳·七年級統考期中)在良渚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較多帶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與良渚文化形狀相似的玉琮,但沒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遺址發掘出與商王朝時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現象說明(

)A.南北文化漸趨一致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C.不同文化間互動頻繁 D.古蜀文化相對先進【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在良渚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較多帶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與良渚文化形狀相似的玉琮,但沒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遺址發掘出與商王朝時期一致的玉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從良渚、殷商、三星堆等不同地方發掘的玉琮來看,總體上形狀相似,盡管存在一定區別,但都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說明中華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B項正確;南北文化漸趨一致,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互動頻繁”,題干內容沒有體現,排除C項;材料中無法得出古蜀文化相對先進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8.(2022秋·廣東深圳·七年級校聯考期中)近期四川三星堆考古挖掘又不斷“上新”(看圖片):金面具、金權杖、鳥形金鈰片……文物數以千計。據專家測算,三星堆遺址年代距今4800~3100年(約公元前2800-公元前1100年),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A.從考古學上證實了中華文明的多元化B.三星堆遺址相當于夏商時期C.電視、網絡直播三星堆考古現場,極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D.三星堆出土大量金具,說明黃金在遠古是不值錢的【答案】D【詳解】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黃金是稀有金屬,在遠古也是值錢的,D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除三星堆遺址外,我國還有山頂洞人遺址,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二里頭遺址等,因此三星堆遺址從考古學上證實了中華文明的多元化,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由“約公元前2800——公元前1100年”可知,三星堆遺址相當于夏商時期,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電視、網絡直播三星堆考古現場,極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項。19.(2022秋·廣西河池·七年級統考期中)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民族聯系的紐帶。下列“國”字是漢字不同時期的寫法。對“國”字正確解讀是(

)A.最早起源夏朝 B.在中國對外文明交往中產生C.體現儒家思想 D.是中華文明發展創新的見證【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的文字從大篆到小篆到隸書再到現在宋體,越來越便于人們書寫辨認,體現了文字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不斷創新,D項正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漢字(即最早的甲骨文)起源于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時期,排除A項;文字變化并不是體現在對外文明交往中產生的,排除B項;不同時期文字的不同寫法變遷,并不能體現儒家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20.(2022秋·福建龍巖·七年級統考期中)文字對歷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1921年,胡適提出:“東周以前的歷史,是沒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適這一觀點最有力的證據是(

)A.殷墟遺址發現甲骨文字 B.良渚遺址出土精美玉器C.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掘 D.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紙【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商代刻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說明商代已經有文字,A項是有力證據,A項正確;玉器、二里頭遺址、紙都不能證明有文字,排除BCD項。故選A項。動蕩的春秋時期21.(2022秋·廣東揭陽·七年級統考期中)在過伯簋中部分銘文:“過白(伯)從(昭)王伐反冊(荊)…”《左傳》也有“昭王南征(荊楚)而不復”的記載。這說明(

)A.昭王鞏固了其統治 B.王室權威受到了挑戰C.禮樂制度趨于崩潰 D.楚國成為諸侯的霸主【答案】B【詳解】概括材料可知,過伯簋的銘文和《左傳》都記載了周昭王率軍討伐楚國的史實。作為諸侯國的楚國反叛周王室,這表明周王室的權威受到了挑戰,B項正確;周昭王伐楚“而不復”,不能反映統治鞏固。排除A項;禮樂制度趨于崩潰發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位王,時間不匹配。排除C項;楚國稱霸是在春秋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2秋·廣東東莞·七年級校考期中)公元前527年,周天子王后去世舉辦喪禮,晉國派籍談參加,周王問晉國為何沒有進貢,籍談說晉國從來沒有受過恩惠,因而沒有進貢明器。于是周王列舉歷代周王室恩賜給晉國的明器,并說籍談忘了他掌管典籍的祖先!這就是“數典忘祖”。這反映了(

)A.諸侯爭霸 B.等級制度徹底瓦解 C.王室衰微 D.戰國七雄勢力強大【答案】C【詳解】據題意可知,歷代周王都曾經恩賜給晉國明器,但晉國的使者仍然以沒有受到過周王室的恩惠而不向周王室進貢明器,說明周王室權威下降,不能對諸侯形成威懾,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微,不能體現諸侯爭霸,排除A項;“徹底瓦解”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公元前527年還處于春秋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23.(2022秋·安徽宣城·七年級統考期中)《左傳》記載: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妒酚洝酚涊d:楚莊王北上征伐“陸渾之戎”,向周大夫王孫滿問鼎的輕重。這說明當時(

)A.民族交融、華夏認同 B.分封制已完全崩潰 C.王室衰微、諸侯紛爭 D.各諸侯國和諧相處【答案】C【詳解】據材料“《左傳》記載: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妒酚洝酚涊d:楚莊王北上征伐‘陸渾之戎’,向周大夫王孫滿問鼎的輕重”可知,兩則材料分別反映了“葵丘會盟及”“楚王問鼎”的故事,二者出現的原因均是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而導致分封制瓦解,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體現周王室衰微,因而出現了“葵丘會盟及”“楚王問鼎”,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A項;戰國時期分封制完全崩潰,排除B項;“楚王問鼎”未涉及諸侯間的關系,而是挑戰周天子的權威,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4.(2022秋·河南周口·七年級統考期中)下圖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怎樣的社會狀況(

)A.社會動蕩不安 B.軍事實力強盛 C.青銅業發達 D.經濟水平高【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材料顯示的是作戰的攻擊和防護工具,體現了戰爭和社會的動蕩,A項正確;弱國也有武器,材料是為了說明軍事沖突頻繁,當時鐵器已經出現,銅制武器體現不出經濟水平高,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25.(2022秋·山東濰坊·七年級統考期中)讀下表。由表中戰爭可以推知(

)春秋時期楚國消滅國家及遷徙表(部分)A.徹底摧毀了周王室權威 B.楚國最終成為霸主C.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融 D.亡國遺民多向北遷徙【答案】C【詳解】據表格看出,楚國滅掉了羅、盧戎、蕭等諸侯國,導致這些國家的人口遷徙到許多地方,這說明這些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融。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C項正確;ABD三項不能從材料得出,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26.(2022秋·江西撫州·七年級統考期中)“在東周初年,楚國還是一個自稱‘蠻夷’不為周天子承認的江漢小國?!搅巳蹘煋]戈北上,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終于在春秋時期完成一代霸業?!薄巴瓿梢淮詷I”的是()A.楚文王 B.楚成王 C.楚莊王 D.楚懷王【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中“揮戈北伐”“問鼎中原”“在春秋時期完成一代霸業”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曾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曾詢問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輕重,表現了稱霸的野心,故選C;楚文王和楚成王父子時期,楚國尚未問鼎中原,完成霸業,故排除AB;楚懷王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君,故排除D。27.(2022秋·四川瀘州·七年級??计谥校┦妨嫌涊d,春秋時期的中原小國鄭國遭受戰禍70多次,宋國也直接經歷的戰火40余次。這些說明,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A.戰爭規模大 B.戰亂頻繁 C.小國被兼并 D.周王獨尊【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春秋時期的中原小國鄭國遭受戰禍70多次,宋國也直接經歷的戰火40余次”可知,材料說明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頻繁。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戰爭規模,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小國被兼并,排除C項;春秋時期,周王地位衰微,排除D項。故選B項。28.(2022秋·山西呂梁·七年級統考期中)“戎狄多居山間,車戰難以施展,步兵作戰靈活敏捷,故戎狄擅長于步戰。晉國吸取戎狄軍事文化優勢,逐步變車戰為步戰?!鄙鲜鍪妨媳砻鞔呵飼r期的戰爭客觀上促進了(

)A.政治變革 B.國家統一 C.民族交融 D.思想解放【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戎狄多居山間,車戰難以施展,步兵作戰靈活敏捷,故戎狄擅長于步戰。晉國吸取戎狄軍事文化優勢,逐步變車戰為步戰?!笨芍?,春秋時期的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融,C項正確;政治變革題干并未體現,排除A項;國家統一題干并未提及,排除B項;思想解放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9.(2022秋·安徽淮北·七年級校聯考期中)據考古發現,在戰國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興隆一次出土鐵范87件,大多為農具范;河南新鄭鑄鐵作坊遺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農具范占60%以上,還出土鐵農具200多件。這反映了戰國中晚期(

)A.鐵器在中國開始出現 B.鐵器的制作工藝高超C.鐵農具使用已很普遍 D.鐵器已用于農業生產【答案】D【詳解】據考古發現,在戰國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興隆一次出土鐵范87件,大多為農具范;河南新鄭鑄鐵作坊遺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農具范占60%以上,還出土鐵農具200多件。說明鐵器已用于農業生產,D項正確;春秋后期就已經有了鐵農具,排除A項;根據題干內容,并沒有體現鐵器制作工藝的高超,排除B項;從戰國中晚期出土鐵范和陶范數量的占比來看,鐵農具的使用還不普遍,排除C項。故選D項。30.(2022秋·山東濟南·七年級統考期中)某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搜集到如下資料。它們反映的主題是(

)A.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 B.農業生產分工細致C.手工業不同經營方式 D.工具動力的演進歷程【答案】A【詳解】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第一幅圖反映的是打制石器,北京人使用這些工具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第二幅圖反映的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農業工具骨耜;第三幅圖反映的是商周時期的農業工具青銅鏟;第四幅圖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A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不同時代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農業生產分工細致不符合題干內容,排除B項;手工業不同經營方式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題干展示的圖片均是以人力作為動力的,排除D項。故選A項。31.(2022秋·江蘇揚州·七年級統考期中)陜西鳳翔秦景公墓出土了鐵制鏟、刀等器具,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名耕,晉國力士名牛子耕。這表明,該時期出現了(

)A.群居生活 B.鐵犁牛耕 C.采集漁獵 D.農耕定居【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內容“秦景公墓出土了鐵制鏟、刀等器具,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名耕,晉國力士名牛子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到戰國時,鐵農具和牛耕使用范圍擴大。鐵農具和牛耕牛耕的使用,使得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B項正確;群居生活是早原始人類時期,排除A項;采集漁獵是在原始人類時期,排除C項;農耕定居是在新石器時代時期出現的,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32.(2022秋·陜西西安·七年級統考期中)《史記》載:“(晉)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三個卿大夫)共殺知伯(晉國政治家),盡并其地。……(晉)幽公之時,晉畏,反朝(朝拜)韓、趙、魏之君?!边@段材料記載的是歷史上著名的(

)A.尊王攘夷 B.臥薪嘗膽 C.商鞅變法 D.三家分晉【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三個卿大夫)共殺知伯(晉國政治家),盡并其地?!〞x)幽公之時,晉畏,反朝(朝拜)韓、趙、魏之君?!焙退鶎W可知,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D項正確;“尊王攘夷”是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旗號,排除A項;臥薪嘗膽反映是春秋后期的吳越爭霸,排除B項。商鞅變法是在秦國進行,排除C項。故選D項。33.(2022秋·山東菏澤·七年級統考期中)據史書記載:吳起,今菏澤市定陶區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一生經歷數十場戰役,先后推動魏國、楚國的壯大;孫臏,今菏澤市鄄城縣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指揮齊軍取得了對魏國作戰的勝利。該材料主要反映了戰國時期(

)A.戰爭頻繁,延綿不斷 B.戰國爭雄,魏國主導C.變法革新,日新月異 D.百家爭鳴,思想解放【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吳起……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一生經歷數十場戰役,先后推動魏國、楚國的壯大;孫臏,……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指揮齊軍取得了對魏國作戰的勝利”可知,吳起、孫臏作為戰國時期的軍事家,都經歷、指揮了多次戰役,故材料主要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戰爭頻繁,延綿不斷”,A項正確;題干“……先后推動魏國、楚國的壯大……取得了對魏國作戰的勝利”可知,材料反映不出是魏國主導,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變法革新,日新月異”“變法革新,日新月異”的信息,排除CD項。故選A項。34.(2022秋·河南三門峽·七年級統考期中)下圖為湖北云夢發掘出土的戰國晚期木觚[gū]。木觚上寫有一段長文,記載了東方五國派謀士游說秦王停戰的故事。觚文大多清晰,字體是秦隸,個別文字篆書意味較濃。該觚文可用來研究①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②戰國后期的書寫材料③戰國后期秦國的文字發展情況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記載了東方五國派謀士游說秦王停戰的故事”、“觚文大多清晰,字體是秦隸,個別文字篆書意味較濃”及所學知識可得,該觚文戰國時期各國諸侯之間各自為戰,五國派謀士游說秦王停戰,該觚文書寫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可貴的材料,因為字體是秦隸,所以對戰國后期秦國的文字發展情況就有研究價值,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并且這時已經是戰國晚期,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35.(2022秋·河南鄭州·七年級校聯考期中)“一江分二水,古堰澤蔭西蜀地;四象生八卦,青城道化天下人?!边@副對聯中描寫的偉大工程是(

)A.靈渠 B.長城 C.都江堰 D.秦始皇陵【答案】C【詳解】根據“一江分二水”、“澤蔭西蜀地”可知,這座工程是位于四川的都江堰。都江堰通過魚嘴將岷江分成內江和外江。C項正確;靈渠位于廣西境內。排除A項;長城和秦始皇陵都不是水利工程,不符合“一江分二水”的要求。排除BD項。故選C項。36.(2022秋·河南南陽·七年級統考期中)在秦國蜀郡郡守李冰父子的主持下,歷經五年的努力,都江堰建成,發揮效益。這項工程的建設為了(

)A.加強成都城市的防御 B.積累繼續升官的政績C.探索工程建設的經驗 D.防洪灌溉,改善水運【答案】D【詳解】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經過精心設計,選擇高山與平原的交接處,利用地勢和河道,建造了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D項正確;都江堰是水利工程,與防御無關,排除A項;李冰父子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是為了個人名利,排除B項;此工程不是為了探索積累工程建設經驗,排除C項。故選D項。37.(2022秋·寧夏固原·七年級??计谥校┥眺弊兎▽τ谇貒臍v史是成功的,對于中國的歷史也是成功的。對于他的歷史作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延緩了國家統一的步伐 B.使秦的國力大增,軍隊戰斗力強加強C.為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D.使秦國成為七雄中最強的國家?!敬鸢浮緼【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商鞅變法是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秦的國力大增,軍隊戰斗力最強,成為七雄中最強的國家,為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而不是延緩了國家統一的步伐,A項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BCD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項。38.(2022秋·廣東深圳·七年級統考期中)《秦集史》指出,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在東方各國早已推行,而秦國“則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建,惟秦為最有功焉”。這說明(

)A.東方各國實行了商鞅變法 B.商鞅變法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C.秦國變法較早于其他國家 D.商鞅首創的縣制促使秦國強大【答案】B【詳解】由材料“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在東方各國早已推行,而秦國“則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建,惟秦為最有功焉”可知,商鞅變法借鑒東方諸國的變革經驗,注重創建新制度,使秦國變法后來居上,改革成效最明顯。B項正確;東方各國實行了商鞅變法,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說明秦國變法晚于其他國家,排除C項;題干材料沒有商鞅首創的縣制促使秦國強大的表述,排除D項。故選B項。39.(2022秋·安徽宿州·七年級統考期中)贏渠梁(秦孝公)把大權交給了這位素不相識的客卿,命他依照他的計劃和步驟,進行徹底變法,只用了十九年時間,秦國崛起為超級強國之一。這次“變法”是為了(

)A.建立軍功 B.緩和矛盾 C.富國強兵 D.建立縣制【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贏渠梁(秦孝公)把大權交給了這位素不相識的客卿,命他依照他的計劃和步驟,進行徹底變法,只用了十九年時間,秦國崛起為超級強國之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的目的。C項正確;商鞅變法鼓勵軍人建立軍功,排除A項;緩和矛盾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商鞅變法建立縣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C項。40.(2022秋·河南南陽·七年級統考期中)賈誼認為:商鞅……廢除禮義的教化,用刑名律法統治天下,不效法古人的仁政,使得全國到處傷風敗俗。這反映了商鞅變法(

)A.獎勵耕戰,觸動了守舊貴族的利益 B.獎勵耕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C.刑法嚴酷,引發后人對商鞅的差評 D.推行縣制,強化對人民的嚴密控制五【答案】C【詳解】依據材料“廢除禮義的教化,用刑名律法統治天下,不效法古人的仁政,使得全國到處傷風敗俗”可知,賈誼認為商鞅變法廢除禮義的教化,用刑名律法統治天下,不實行仁政,引起傷風敗俗,是對商鞅的差評,C項正確;題干材料主要涉及商鞅用刑名律法統治天下,沒有涉及獎勵耕戰和推行縣制的內容,排除ABD項。故選C項。百家爭鳴41.(2022秋·山東青島·七年級統考期中)曾在杏壇上弦歌講學,亦曾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這是哪一學派創始人的活動印記(

)《杏壇講學》

《周游列國》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杏壇上弦歌講學,亦曾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描述的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B項正確;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排除A項;法家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排除D項。故選B項。42.(2022秋·湖北武漢·七年級統考期中)據史載,公元前480年,魯國大旱,魯哀公向孔子詢問對策,孔子答道,災旱是上天刑罰,對失政行為加以糾正即可,不需要舉行求雨儀式。由此可知,孔子(

)A.主張統治者實行德政 B.反對舉行祭祀儀式C.旨在維護儒學的權威 D.旨在強調封疆授土【答案】A【詳解】依據材料“公元前480年,魯國大旱,魯哀公向孔子詢問對策,孔子答道,災旱是上天刑罰,對失政行為加以糾正即可,不需要舉行求雨儀式”可以看出孔子認為面對災旱,統治者對執政行為進行反思和糾正,這說明孔子強調人的作用,主張統治者實行德政,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反對舉行祭祀儀式,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旨在維護儒學的權威,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旨在強調封疆授土,排除D項。故選A項。43.(2022秋·安徽淮北·七年級校聯考期中)在孔門弟子中,除孟懿子等少數人是貴族外,大多數人來自社會中下層,如子路原是“卞下野人”,仲弓為“賤人”之子,子張出身于“魯之鄙家”、顏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盜”。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A.兼愛、非攻 B.有教無類 C.順應自然 D.因材施教【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可知,孔子的學生多數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出身高低不等。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B項正確;兼愛、非攻是墨子的主張,順應自然是老子的主張,排除A項、C項;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思想主張,但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4.(2022秋·云南怒江·七年級校考期中)一次考試后,小平考試不太理想,他很難過。好友小明就勸他說:“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而且對立的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你這次沒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問題,這正好有利于促進你進行改進,為下次考試打好基礎。你看,壞的就變成好的了呢?!毙∶鞯目捶ǚ弦韵履奈凰枷爰业挠^點?(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答案】A【詳解】“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而且對立的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你這次沒考好,恰好暴露了你存在的問題,這正好有利于促進你進行改進,為下次考試打好基礎。你看,壞的就變成好的了呢?!卑宿q證法思想。結合所學可知,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認為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老和少,是我國最早提出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家,A項正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項;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排除C項;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張以法治國,排除D項。故選A項。45.(2022秋·河南南陽·七年級統考期中)他的思想具有極強的思辨色彩。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等。以下和這種思想一致的思想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墨守成規 C.塞翁失馬 D.福為禍先【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老子提出樸素的辯證思想,認為事物有其對立面,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換,“塞翁失馬”和這種思想一致,C項正確;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A項;墨守成規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福為禍先指福與禍沒有定數,享福太甚就隱伏著禍端,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6.(2022秋·廣東深圳·七年級統考期中)面對“七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