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文60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情境默寫)-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1頁
高考古詩文60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情境默寫)-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2頁
高考古詩文60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情境默寫)-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3頁
高考古詩文60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情境默寫)-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4頁
高考古詩文60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情境默寫)-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北京高考語文記背手冊01

北京高考背誦默寫(50篇)+新課標要求背誦篇目(10篇)

目錄

目錄......................................................................1

文言文....................................................................4

必修上冊..............................................................4

1.勸學《荀子》.................................................4

2.師說韓愈.....................................................6

3.赤壁賦蘇軾...................................................9

4.登泰山記姚鼐................................................11

必修下冊.............................................................14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14

2.諫太宗十思疏魏征............................................17

3.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20

4.阿房宮賦杜牧................................................22

5.六國論蘇洵..................................................25

選擇性必修上冊.......................................................28

1.《論語》十二章....................................................28

選擇性必修中冊.......................................................31

1.屈原列傳司馬遷..............................................31

2.過秦論(上)賈誼..............................................33

3.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37

選擇性必修下冊......................................................39

1.陳情表李密..................................................39

2.項脊軒志歸有光..............................................41

3.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潛........................................44

4.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47

5.石鐘山記蘇軾...............................................50

詩詞曲...................................................................53

必修上冊.............................................................53

1.短歌行曹操..................................................53

2.歸園田居(其一)陶潛............................................55

3.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56

4.登高杜甫....................................................59

5.琵琶行(并序)白居易............................................60

6.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63

7.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64

8.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66

9.靜女《詩經》.................................................67

10.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68

11.虞yU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69

12.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70

必修下冊.............................................................71

1.登岳陽樓杜甫..................................................71

2,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72

3.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73

選擇性必修上冊.......................................................75

1.無衣《詩經》.................................................75

2.春江花月夜張若虛............................................76

3.將(qidng)進酒李白.........................................79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80

選擇性必修中冊.......................................................81

1.燕歌行高適..................................................81

2.李憑箜篌引李賀..............................................84

3.錦瑟李商隱..................................................85

4.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陸游....................................86

選擇性必修x下冊......................................................87

1.離騷屈原....................................................87

2.蜀道難李白..................................................89

3.蜀相杜甫....................................................91

4.望海潮(東南形勝)柳永..........................................92

5.揚州慢(淮左名都)姜夔........................................93

6.擬行路難(其四)鮑照..........................................94

7.客至杜甫....................................................95

8.登快閣黃庭堅................................................97

9.臨安春雨初霽(ji)陸游........................................98

新課標要求背誦篇目(10篇)..............................................99

1.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99

2.青玉案?元夕辛棄疾.........................................100

3.賀新郎(國脈微如縷)劉克莊...................................100

4.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王實甫...........................102

5.朝天子?詠喇叭王磐.........................................102

6.山居秋暝王維...............................................103

7.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溫庭筠...................................104

8.蘇幕遮(燎沉香)周邦彥.......................................105

9.報任安書司馬遷.............................................106

10.禮運《禮記》..............................................107

必修上冊

1.勸學《荀子》

君子日:學不可以已①。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籃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6ng)繩,(r6u)以為輪,其曲中規

③。雖有槁(gdo)暴(pO),不復挺者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⑤則直,金就礪(II)則利⑥,君子博

學而日參(cdn)省(xTng)乎己⑦,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yU)之所學也;吾嘗跛(qI)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⑧。登高而招,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⑨。假輿(yU)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⑩;

假舟楫(jf)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ing)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jiao)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蹉(kuT)

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jl)一躍,不能十步;駕(n。)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qi4)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Idu)@o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

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d。),非蛇鱗(shan)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①君子:這里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已:停止。②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草名,也叫蓼藍,

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③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通“燥”,使彎曲。規:圓規。④

雖有槁暴:即使又曬干了。有:通“又”。槁:枯。暴:通“曝”,曬干。復:再。挺:直。⑤受繩:經

墨線比量過。⑥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就:動詞,接近,靠近。礪:磨刀石。⑦“君子博學”一句:君

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的言行檢查、省察。參:驗,檢查。一說,通“叁”,多次。省:省察。⑧

須臾:片亥,一會兒。跛:提起腳后跟。博見:見得廣。⑨見者遠:意思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疾:強,

這里指聲音洪亮。彰:清楚。⑩假:借助,利用。利足:腳走得快。致:到達。領3水:善于游水。水:

用作動詞,指游泳。絕:橫渡。?通“性”,資質,稟賦。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步:古

代稱跨出一腳為“蹉”,跨兩腳為“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騏驥:駿馬。鷲馬:劣馬。

十駕:馬拉車十天所走的路程。?契:用刀雕刻。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用心一也:(這是)

用心專一(的緣故)。用:因為。?^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腿。螯:蟹鉗。躁:浮躁,

不專心。

【賞析】

《勸學》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是古代論述學習的重要文章。這里節選的段

落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作者反復論證人的知識、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

是通過學習和積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中具備。所以,任何人都應當

持恒專一,腳踏實地,不斷學習。

第1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用一連串的比喻進行論

證,最后說明人通過廣博地學習并不斷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無過。第2段,論述學習的作用。

作者先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顯著效果,接著闡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為憑借外界條件,最后推論人需要通過

學習來改造、提高自己。第3段,說明學習應持的態度。全段分三層:第一層著重說明知識需要積累;第

二層著重說明學習貴在持之以恒;第三層著重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這三層意思層層深入,內在聯系十

分緊密。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

乎拉直的墨線,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

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

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

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

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

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這里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就會

得到更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

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

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堅持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

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

腿,兩個蟹鉗,然而沒有蛇鮮的洞穴就無處容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情境默寫】

/.文中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可以興風雨、生蛟龍設喻,引出

“,,”的觀點。

2文中用劣馬與好馬進行對比,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3.文中以蚯蚓為例,論證了為學必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

4.《荀子?勸學》中用三組比喻論述了學習重在積累,接著用“,”

闡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個道理。

5.《荀子?勸學》中以“,”論證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6.《荀子?勸學》中以蚯蚓為例論證為學必須專一,?與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氣躁,以致

7.《荀子?勸學》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頭的變化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的語句是

&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9.荀子在《勸學》中強調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

是:,

/。荀子在《勸學》中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句子是:,O

2.師說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

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④;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是故無貴無賤⑥,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⑦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

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久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⑩。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

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6u)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6u)焉.小學而大遺回,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用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日:“彼與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v。)。"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頌(V。)!

圣人無常師兔孔子師鄭(tdn)子、蒞(chGng)弘、師襄、老聃?(ddn)。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日: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dn),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dn)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V。之。

【注】①學者:求學的人。②所以:用來……的。受:通“授”,傳授。③生而知之:生下來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識和道理。④聞:知道,懂得。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師。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庸:豈,哪。年:這里指年齡。⑥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

不分。⑦師道:從師的風尚。道:這里有風尚的意思。⑧出:這里指超出。猶且:尚且,還。⑨眾人:一

般人。下:低于。于:向。⑩“圣益圣”兩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的其

身:對于他自己。恥師:以從師為恥。恥:意動用法。惑:糊涂。?院之書而習其句讀:教給他書,(幫助

他)學習其中的文句。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或師焉”兩句: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

惑的卻不從師。不:通“否”。遺:丟棄。?百工:泛指各種工匠。相師:拜別人為師。?法矣:類。日師

日弟子云者:稱“老師”稱“弟子”等等。云者:如此之類。?“位卑則足羞”兩句:(以)地位低(的人為

師),就感到恥辱;(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諛:阿諛,奉承。?不齒:不屑與之同列,羞與

為伍,意思是看不起。齒:并列,排列。?5:竟。歟:語氣助詞,這里表示感嘆,相當于“啊”。色滯

師:固定的老師。?^子:春秋時鄭國(今山東鄭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的名稱。蒞弘:周

敬王時的大夫,孔子向他請教過音樂的事。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向他學過彈琴。老聃:就是老

子,孔子曾向他問禮。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不必:不一定。

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傳:古代解釋經書的

著作。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嘉:贊許。古道:指古人從師之道。貽:贈送。

【賞析】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第2段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

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

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第4段以“李氏子蟠”從師學習的事例,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參考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

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

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

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

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

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所以圣

人就更加圣明,愚人此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吧!眾人

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而對于他們自己,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孩子的老師,

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感得

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救,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

什么明智的。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

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

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

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

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鄭子、蒞弘、師襄、老聃為師。鄭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不

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

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評他

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贈送給他。

【情境默寫】

(1)韓愈的《師說》文末所說的“”,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

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

(2)《師說》中,對于為子擇師自己卻恥于學習這種現象,韓愈最后的評價是:“

(3)《師說》中,韓愈認為士大夫們不能像“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那樣相互為師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年

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為師,就會出現“,”的尷尬局面。

(4)《師說》一文不僅有嚴密的論證思路,而且有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文中

,”兩句就凝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從師的荒謬心態。

(5)在信息時代,能力與年齡不再有直接的關系,各行各業涌現了一大批年輕的專家。這可以用《師

說》中“,”解釋。

(6)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不善者而改之。”韓愈在《師說》中也

明確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7)隨著時代的進步,〃行業出現了很多學生業績趕超老師的事例,許多人用韓愈的《師說》中兩句

話發感慨,這兩句是“,

(8)韓愈《師說》中,揭示本文寫作緣由的句子是“,。”

(9)柳宗元曾在《答書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韓愈在《師說》中

也描述了類似的現象:“,,o”

3.赤壁賦蘇軾

壬(r8n)戌(xU)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①舉酒屬(zhU)

客,誦明月之詩,歌窈(yd。)窕(ti6。)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③。白露橫江,水

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ing)虛⑤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⑥而歌之。歌日:“桂棹(Zhao)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⑦。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

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⑧。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

壑之潛蛟,泣孤舟之整婦。

蘇子愀(qi匕o)然②,正襟危坐頒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

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IHo)?.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舶(zhU)—(l6千里,旌(iTnq)旗蔽空.酶(shT)酒臨江,橫槊(shu。)賦詩?,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zh。)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Dian)舟,舉匏(p6o)樽?

以相屬。寄蜉什①螃(v6u)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

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

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

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無禁,用之不羯,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Mg)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曲?。相與枕藉(ji6)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①既望:過了望日(農歷十五日)后的第一天,指農歷十六日。②舉酒屬客:舉起酒杯,勸客人飲酒。

屬:這里指勸人飲酒。③少焉:一會兒。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④凌:越過。茫然:曠遠的樣

子。⑤馮:通“憑”,乘。虛:太空。⑥扣舷:敲著船邊,指打著節拍。舷:船的兩邊。⑦空明:指月光

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動的月光。⑧倚歌:依照歌曲的聲調和節拍。倚:循,依。和:

同聲相應,唱和。⑨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⑩危坐:端坐。Q謬:繚,盤繞。?下:攻占。鼬臚:船頭

和船尾的并稱,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驪酒:斟酒。橫槊賦詩:橫執長矛吟詩。槊:長矛。?漁樵于江渚

之上:在江邊捕魚砍柴。渚:江中小洲。軟-葉:形容船小。?抱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驟得:屢次

得到。遺響:余音,指簫聲。?#核:菜肴和果品。狼籍:凌亂。

【賞析】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散文,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通篇以景貫穿全文,“風”和

“月”是為主,“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

反復再現風、月形象,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升華的復雜過程。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

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

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

蘇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

的《赤壁賦》來。

【參考譯文】:

壬戊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起酒

杯,勸客人飲酒,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中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

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任憑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

的江面上自由飄蕩。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

脫離塵世,升入仙境。

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應聲高歌。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劃破月光下的清

波啊,(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遠啊,眺望美人,(美人)卻在天的那一邊。”客

人中有吹洞簫的,依照歌曲的聲調和節拍吹簫應和。嗚嗚的簫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

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簫聲使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聽了起舞,使獨坐孤舟

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曲調)為什么會這樣悲涼呢?''客人說:“'月

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

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

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邊捕魚

砍柴,以魚蝦為伴,與糜鹿為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蜷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

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

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

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

工夫都不停止;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

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

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

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

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覺間東方已經顯出白色。

【情境默寫】

(/)蘇軾在《赤壁賦》中發議論說,江水不停的流去,“”;月亮時圓時缺,“

(2)蘇軾在《赤壁賦》中以”,。”兩句,寫出了婉轉悠長、延綿不盡的樂聲之美。(20/9

全國卷II)

(3)蘇軾《赤壁賦》中描寫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4)在《赤壁賦》的開頭,蘇軾寫自己與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誦《詩經?陳風》中的《月出》篇,即

文中所謂“,

(5)在《赤壁賦》中,蘇軾用”,”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東下時的

軍容之盛。

(6)蘇軾《赤壁賦》)“,”用比擬的手法借簫聲寫愁情。

(7)《赤壁賦》中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體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8)蘇軾在《赤壁賦》中“,”,借自己的動作神態側面展現了洞簫聲音的悲涼。

(9)同樣是描寫赤壁附近的長江水,蘇軾在《赤壁賦》中用"”一句描寫月出之后霧氣籠罩江水

的景象,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句,蘇軾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出江水的洶涌。

。0)《赤壁賦》中客人的簫聲哀婉幽怨,細微悠長,甚至能產生”,0”的動人效果。

4.登泰山記姚鼐

泰山之陽,汶(Wen)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①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②,古長城

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③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④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⑤,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⑥,道少半⑦,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

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

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dfeng)幾⑨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嗎望晚日照城郭,汶水、

徂銖(ciildi)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回,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僦(ch

upii)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頌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用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目,

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

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

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注】①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間流水的低道,現在通稱山澗。②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

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③以:在。④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⑤限:界限,這里指城墻。⑥循

以入:順著(中谷)進去。⑦道少半:路不到一半。⑧云:語氣助詞,無實義。⑨幾:幾乎。⑩“蒼山負雪”

兩句: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燭:照。⑩g■:停著。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

底。晦:陰歷每月的末一天。五鼓:五更。?極天:天邊。?來:通“彩”。?丹:朱砂。?東海:泛指

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并不能看見東海。?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

敬的樣子。?岱祠:東岳大帝廟。鰻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曼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圜:通“圓”。

【賞析】

《登泰山記》是一篇游記性散文,文章敘述了作者攜友人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之巔雪后初

晴的瑰麗和日出時的雄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本文語言精練,寫景生動,是桐城派

古文的名篇。

第1段寫泰山的地理走勢,并說明其最高峰是日觀峰。

第2段寫作者攜友人朱子潁登泰山的時間、經過以及沿途的風景。由京師到泰安,由山麓及山頂,由遠

及近,多方面展示了泰山的雄偉氣勢。

第3段寫泰山頂的日出之景,分別描繪了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泰山奇景。

第4段描寫了泰山頂的“東岳大帝廟”“碧霞元君祠”等人文景觀。

第5段描寫了泰山頂的山石、樹木、積雪等自然景觀。

【參考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

濟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處的日觀峰,在古長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

過長城的城墻,到了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純字子潁的從南面的山腳上山。四十五里長的路上,

都是石頭砌的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

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沿著中間的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段,越過中嶺,又沿著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

山頂。古時候登泰山,是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去,路上有個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

我沒有到過那里。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人們都叫它天門。一路

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

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徐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

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

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

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

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

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宮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

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

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

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

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情境默寫】

(7)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先后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

的句子是,。

(2)在《登泰山記》中,“,”這兩句寫出了登泰山時天氣的惡劣以及路途的艱辛。

(3)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在“,,,”這四句用很少的筆墨給我們勾

畫出一幅泰山夕照圖,寫出了泰山的安詳、明媚,以及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

Q)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寫自己在泰山頂上觀日出,“”一句對天氣的描寫與前文“迷霧冰

滑”照應,再次凸顯了天氣的惡劣。

(5)在《登泰山記》中,“,”兩句寫出了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時的景色,奇幻無比,

為下文寫日出的壯觀景色作了襯托。

(6)《登泰山記》,日出之前,“,”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

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其中“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

(7)《登泰山記》,“,”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旭日如丹,倒

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

必修下冊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日:“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久居則日②:,不吾知也③!,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④?”

子路率爾⑤而對目:“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僮⑥;由也為之⑦,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⑨,且知方⑩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嗎”

“赤!爾何如?”

對日:“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目:“異乎三子者之撰醫”

子目:“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I'),風乎舞零(yu),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目:“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暫■后。曾皙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日:“夫子何哂由也?”

日:“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①“以吾”兩句: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人家不用我了。以:因為。后一個“以”是“用”

的意思。一日:一兩天。毋:不要。②居則目:(你們)平日說。居:平日、平常。則:那么,就。③不吾

知也:就是“不知吾”,不了解我。④則何以哉: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⑤率爾:輕率,不加考慮的

樣子。爾:相當于“然”。⑥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攝:夾處。師旅:指軍隊,古時兩千五百人為一

師,五百人為一旅。因:接續。饑僮:泛指饑荒。饑:五谷不熟。僮:菜蔬歉收。⑦為之:治理這個國家。

為:治。之:指千乘之國。⑧比及:等到。⑨有勇:(人人)都有勇氣。意思是把軍隊整頓好,可以抵御侵

略。⑩知方:知道為人的正道。方:道,指是非準則。⑩西:微笑。?加:或者。?可使足民:可以使人

民富足。?至于。俟:等待。?靛之:能做……事。?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會:

諸侯不按規定時間朝見天子。同:諸侯一起朝見天子。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

帽。端和章甫這里都用作動詞。(g湘: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所謂“小相”,

也是公西華的謙辭。?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