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專項復習提升《兼愛》學生_第1頁
高二語文專項復習提升《兼愛》學生_第2頁
高二語文專項復習提升《兼愛》學生_第3頁
高二語文專項復習提升《兼愛》學生_第4頁
高二語文專項復習提升《兼愛》學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6講《兼愛》

[學蔣目標]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張,了解《墨子》的相關知識。

2.理解課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3.能夠理解文章的論證層次,分析論證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4.體會兼愛思想內涵,進一步思考其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詢基礎知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一、文化常識

1.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魯?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后

裔,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

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

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

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

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非

儒即墨”之稱。

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

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編成了《墨子》一書。

2.《墨子》其書

《墨子》是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

成。該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

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

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現存《墨子》一書,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編《四庫全

書》時,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典型如《非攻》。語言質樸無華,造

句遣詞口語化。

3.墨子思想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

愛其身”,并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為天下人不

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

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

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

④節用。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

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欲。認為君主、貴族都應像古代大禹一樣,過著

極為儉樸的生活。

政治:主張“尚賢”與“尚同”。提出了維護和平,反對侵略的“非攻”的

主張。

經濟:主張“強本節用”,即重視生產,崇尚節儉,人人參與勞作并分工合

作、各盡所能。主張量功分祿,以勞定賞。

倫理:主張“兼愛”。為官的要“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為民的要相

親相愛,交互得利。

教育:主張教育目的是實現救世濟民。重視教授生產、軍事技能、自然科學

知識和邏輯知識。

軍事:主張“有備無患”,反對侵略戰爭,主張采取防御戰術。主張外交上

要“遍禮四鄰諸侯”,爭取國際上的支持。

4.背景探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轉型、大變革時期。在那個禮崩樂壞、王權衰

敗、諸侯爭鋒的時代,舊的政治、經濟秩序乃至社會倫理秩序漸趨崩解,而新的

政治經濟秩序和社會倫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一切都處在劇烈的變革之中。

廣大勞動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極度渴望過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對現實生活給

予積極的關注與思考,認為一切的災難和邪惡都是人們不相愛帶來的惡果,提出

了“兼愛”“非攻”等主張,站在平民的立場上堅決地維護勞動人民的生存與安

危。

二、原文

圣人(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以(把)治天下為(作為)事者也(判斷句),

必知亂之所自起(產生的地方),焉(于是、才)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

不能治(治理)。譬(比)之如醫之攻(醫治)人之疾者然(一樣),必知疾之

所自起,焉(于是)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不)能攻。治亂者何獨不

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察)亂之所自起。當(通“嘗”,嘗

試)察亂何自起(賓語前置)?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孝敬)君父,所謂亂也。

子自愛(賓語前置),不愛父,故虧(使動,使……虧損)父而自利(使動,使……

受益);弟直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直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

所謂亂也。雖(即使)父之不慈(形作動,慈愛)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

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

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

天下之為盜賊(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者亦然(這樣)。盜愛其室(家),不愛

異室,故竊異室以利(使動,使……受益)其室;賊愛其身(自己),不愛人,

故賊(名作動,劫奪財物)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

家(卿大夫的封地),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卿大夫的封地),

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使動,使……受益)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

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紛亂之事),具(完備)此而巳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假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像)愛其身,

猶(仍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怎么施行)不孝?猶有不慈

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通“無”,沒有)。猶有

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譴?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通“又”)

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

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通“又”)亡。若使天下兼相

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

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怎么)得不禁惡而勸(鼓勵)愛?故天下兼相

愛則治,交相(互相)惡則亂。故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對墨子的尊稱)日不可以

不勸愛人者,此也(判斷句)。

三、翻譯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生,才能對它進行治

理。如果不知道混亂從哪里產生,就不能進行治理。這就好像醫生給人治病一樣,

必須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醫治。如果不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就不能

醫治。治理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必須知道混亂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如

果不知道混亂產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的人,不可不

考察混亂產生的根源。

試考察混亂從哪里產生呢?起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

所謂亂。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因而損害父親以自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兄長,

因而損害兄長以自利;臣下愛自己而不愛君上,因而損害君上以自利,這就是所

謂混亂。反過來,即使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君上不慈愛臣下,這

也是天下的所謂混亂。父親愛自己而不愛兒子,所以損害兒子以自利;兄長愛自

己而不愛弟弟,所以損害弟弟以自利;君上愛自己而不愛臣下,所以損害臣下以

自利。這是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愛。即使在天底下做盜賊的人,也是這樣。

盜賊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盜竊別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盜賊只愛

自身,不愛別人,所以殘害別人以利自己。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愛。即

使大夫相互侵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他自己的家族,

不愛別人的家族,所以侵擾別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諸侯各自愛他自己的

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攻伐別人的國家以利他自己的國家。天下的亂事,

全部都具備在這里了。細察它從哪里產生呢?都起于不相愛。

假若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象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嗎?看待父親、

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愛的嗎?看待弟

弟、兒子與臣下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

還有盜賊嗎?看待別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樣,誰會盜竊?看待別人就象自己一

樣,誰會害人?所以盜賊沒有了。還有大夫相互侵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嗎?

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誰會侵犯?看待別人的封國就象自己的封國,

誰會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都沒有了。假若天下的

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不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不相互侵擾,盜賊沒有了,

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象這樣,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

呢?因此天下的人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相互憎惡則會混亂。所以墨子說:“不

能不鼓勵愛別人”,道理就在此。

四、文本研讀

1.看題目及課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愛,交相利”?

明確: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愛、互相使對方得利。

2.第一段中心句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類比論證,以大家熟知的醫生治病需要明確病因,來寫圣人治國須知

混亂產生的原因。

3.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亂”主要指什么?

明確:中心句: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亂”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4.在墨子看來,“天下之亂”有哪些?是如何產生的?

明確:墨子認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虧父而自利,弟虧兄而自利,臣虧君而自

利,此所謂亂;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這也是亂;賊人以利其

身,是亂;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是亂。

即:國與國相攻,家與家相篡,人與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

弟不和調。這些就是天下的亂象。

這些亂象產生的原因是“自愛”而不愛人。

5.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明確:墨子認為天下的一切災難,人間的一切邪惡,包括盜竊、殺人、戰

爭、怨仇、嫉恨、詐騙等違法犯罪現象都是不相愛帶來的惡果。而要改變社會,

包括調解社會矛盾和由亂變治等,即要“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兼

愛》中)

6.墨子這種看法是否正確?

明確:墨子因不明了社會治亂的根源,從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與“萬民”

的階級差別,都要“兼愛”“同利”的主張。但由于時代的限制,他沒有意識到

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種主張只是一種善良的幻想。

7.第三段的中心觀點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中心觀點:若使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

運用假設、鋪排、反問的句式,正面論證了“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的觀

點。

采用鋪排的手法,連用“猶有”“誰”引起的反問句,以反詰的語氣堅定而

鮮明地闡述了唯有“兼愛”才可止亂致治的觀點。

8.第四段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結論為: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即統治者要鼓勵人與人相

親相愛。

9.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觀點的?

明確:文章開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亂必須要知道混亂產生的源頭,就像

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對癥下藥,把病治好一樣。

接著指出天下混亂產生的原因是人們不相愛。文章的論述從父子、兄弟、君

臣之間的不相愛,到盜賊橫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諸侯互相攻伐,分層論述亂

“起不相愛”的觀點。

然后,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天下兼相愛”。

最后歸納論點,肯定結論,總結全文。

第一段:開門見山,指出議論的重點,提出圣人治天下當知“禍亂產生的根

源”。(起)

第二段:指出禍亂產生的原因是“起不相愛”。(承)

第三段:運用假設論證,闡述若天下“兼相愛”就不會出現不孝、不慈、盜

賊橫行、卿大夫相互襲擾、諸侯相互攻伐的現象。(轉)

第四段:得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結論。(合)

五、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L當察亂何自起(通“嘗”,嘗試)

2.故不孝不慈亡(通“無”,沒有)

3.故盜賊有亡(通“又”)

(二)古今異義

1.起不相愛

古義:互相親愛、友好今義:互相愛慕

(三)詞類活用

1.故虧父而自利(使動,使..虧損;使動,使...受益)

2.雖父之不慈子(形作動,慈愛)

3.故賊人以利其身(名作動,劫奪財物)

(四)一詞多義

1.愛

(1)諸侯各愛其國(動詞,愛護)

(2)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動詞,吝惜)

(五)特殊句型

1.判斷句

(1)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2)此所謂亂也。

(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2.賓語前置

(1)父自愛也

(2)兄自愛也

(3)君自愛也

(4)當察亂何自起

(5)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

(6)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7)視人家若其家,誰亂?

(8)視人國若其國,誰攻?

1晝過關檢測

----------------------lllllllllllillllfllllllllllllllltllllllll------------------------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考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

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

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

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愛其室丕愛異室古攵竊異室

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身故賊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木去

之相亂軍,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

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

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

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

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

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

亂。故子搴于日: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節選自《兼愛》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身/故賊人身以利其

B.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身/故賊人身以利其身

C.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身/故賊人身以利其身

D.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身/故賊人身/以利其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察亂何自起”的“當”與《登泰山記》“僻不當道者”的“當”含義一樣,都為“對

著,面對''的意思。

B.大夫,古代職官的級名。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

后世遂稱一般任官職者為大夫。

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時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員稱為“家君”,卿大夫

則稱為“家主”。

D.子墨子,前一個“子”是先生、老師的意思,表敬稱。《墨子》一書是墨子弟

子所記,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通過假設論證指出天下動亂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愛”而“不相

名,,

O

B.《墨子》說理語言淺顯且正反論說,這種文風與墨家思想的受眾是中下層人

民有關。

C.節選部分論述了“兼愛”對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踐行兼愛之道的具體方法。

D.墨子的“兼相愛”與“交相利”密切結合,認為“愛人”就是要“利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

(2)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5.《說文》解釋“兼”的含義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兩根稻稈。細讀文本,

談談你對選文“兼愛”內涵的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①子墨子言日:“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國家,欲修保而勿失,

故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

②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邈色。賢者舉

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一是以民皆勸其賞,

畏其罰,相率而為賢者,以賢者眾而不肖者寡,此謂進賢。然后圣人聽其言,跡

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

可使治邑者使治色。凡所使治國家、官府、邑里,此皆國之賢者也。

③賢者之治國也,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用。賢者之長官

也,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去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

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國家

治則刑法正,官府實則萬民富。上有以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為皮

幣,與四鄰諸侯交接;內有以食饑息勞,將養其萬民,外有以懷天下之賢人。是

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諸侯與之,內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以此謀事則得,

舉事則成,入守則困,出誅則強。故唯昔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式,之所以王天下、

正諸侯者,此亦其法已。

④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未成。是以必為置三本。何謂三本?

曰:哥住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

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夫豈為其臣賜哉?欲其事

之成也。

(選自《墨子?尚賢》,有刪節)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

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

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

則弗能治。

(選自《墨子?兼愛》)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

B.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

C.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

D.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顏色,古有臉色、面子、容貌、以色相事人者、色彩等義項,文中指以色相

事人者。

B.爵位指君主國家貴族的封爵和等級,中國古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

五等。

C.“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中的“正”和《〈論語〉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

意思不同。

D.“以實官府”中的“實”和《五石之瓠》中“我樹之成而實五石”的“實”意思相同。

8.下列對兩則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①段墨子提出統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國家,就應該知道崇尚賢

能是為政的根本。

B.材料一第③段墨子指出了賢者治國、長官治邑在法治、財政、民生、交通等

方面取得的成效。

C.材料一第④段墨子強調只有給予賢者爵位、蓄祿、政令這“三本”,才是真正

意義上尊崇賢人。

D.兩則材料中的“尚賢”“兼愛”是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張,以解救時弊為目的,這

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9.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2)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

則不能治。

10.材料一第②段圍繞古者圣王尚賢任能論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請加以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兼愛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

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

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

則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

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

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

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

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

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

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

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

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

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

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

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

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

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1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當察亂何自起B.故不孝不慈亡

C.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D.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12.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雖父之不薦子B.故虧父而自利

C.爸愛其室,不愛異室D.君臣父子皆能孝辭

13.對下列句子的句式類型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定語后置句)B.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判斷句)

C.皆起不相愛。(狀語后置句)D.當察亂何自起?(賓語前置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尚同上

于、搴于言日: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其人茲眾,其

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者父子兄弟

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余力不能以

相勞;腐藥余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

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

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

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

之以為正長。

正長既已具,天子發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日:“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

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

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

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上以此為賞罰,甚明察以審信。

國君者,國之仁人也。國君發政國之百毋,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

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

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丕上同于天則落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漾滲

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亙姓之丕上同于天意也。是故子墨子言目:古者圣王為手取,

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所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選自《墨子》,有刪節)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蕾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漆漆

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蕾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漆漆

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蕾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漆漆

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蕾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漆漆

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個“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師)的意思,是弟子們對

墨翟的尊稱。墨翟,是春秋戰國之際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種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對貴戚功

臣的封賞,相傳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戰國之前“百姓”指貴族,如《詩經?雅?天保》“群黎

百姓”,鄭玄注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種輕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所指各異。在西漢

漢文帝以前指墨、鼻I、刖、宮、大辟五種刑罰。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認為,上古時期由于百姓之間相互殘害,導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幫助別人,

進而造成天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