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單元測試A卷基礎訓練)
【滿分120分,時間120分鐘】
一、語言文字及應用(16分)
(一)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問題。(7分)
冬天,風雪載途,衰草連天。曾經活力十足的昆蟲們此刻已銷聲匿跡,蟄伏在某個不為
人知的角落,等待(ji6)難的過去。隨著第一聲春雷的召喚,河水開始喧嚷,柳絲拉開春的
(wei)幕,新的生命在暗暗(yfm)育,他們將在草長鶯飛的春天里萌發,四季也將再次開
始周而復始的循環……
1.根據文段中的拼音寫漢字。(3分)
①難②幕③育
2.文段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風雪載(zdi)途B.衰(shudi)草連天
C.喧嚷(rang)D.萌(meng)發
3.文段中的畫線詞語運用錯誤的一項是()(2分)
A.活力十足B.銷聲匿跡C.草長鶯飛D.周而復始
(二)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9分)
①不同動物對世界的感知不同,甲它們眼睛中的光感受器的能力不同。②例
如,蜜蜂和一些鳥類能看到紫外線,而這超出了人眼的感知范圍。③重建動物實際看到的顏
色,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動物是如何交流和導航的。④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相機和
軟件系統,可在自然光照條件下拍攝運動物體的動物視角視頻。⑤由攝像機記錄的顏色數據
可被處理成《感知單元》,研究人員根據關于動物眼睛中光感受器的現有知識,制作出動物
如何感知這些顏色的準確視頻。
4.將甲處所缺的關聯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3分)
5.根據第②句的意思,說說“這”指代的內容。(3分)
6.第⑤句有一處標點符號使用有誤,請將修改意見寫在下面橫線處。(3分)
二、綜合性學習(7分)
我市某初中學校學生會擬組織一次以“低碳生活,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請你根據下列相關要求回答問題。
7.下面是該校學生在網上收集的近二十年來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及所占GDP比重
的統計圖,請你就此寫出兩條結論。(3分)
8.該校準備邀請某教授到學校作一次“低碳生活,從我做起”的專題講座,下面是邀請
函的初稿,在格式和語言表達上有4處錯誤,請找出并改正。(4分)
邀請函
XX教授:
為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我校學生會將組織開展以“低碳生活,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綜
合實踐活動。我們深知您在生態環保方面頗有研究,特地邀請您下周在我校學術報告廳有幸
為全校學生作“低碳生活,從我做起”的專題講座,敬請按時來校。
X年X月X日
XX中學學生會
三、現代文閱讀(38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12分)
恐龍無處不有
①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
響。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骨骼化石。
該島是離南極海岸不遠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于烏
臀目恐龍。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
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重要得多。恐龍如何能在
南板地區生存呢?恐龍實際上并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但1986年在南極確實發現了這種古老的
動物的化石。
⑤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
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
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
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溝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
之謎。
⑥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
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
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
⑦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
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⑧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
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⑨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
由現在的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⑩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
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
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里聚合并緩
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當大陸相互分離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
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現在的每一個大陸都有自己
的恐龍化石。
?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然而,這些生
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大約經歷了一億年,
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
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為冰天雪地。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
蓋。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如果南極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
找到它們。
?因此,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
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9.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2分)
A.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項科學理論一一“板塊
構造”理論的正確。
B.第⑥段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了“板塊構造”理論解開了很多不解之謎。
C.如果南極的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覆蓋在冰蓋下豐富的化石。
D.“恐龍無處不有”這個題目用雙重否定的形式,強調了恐龍哪里都有的事實,引起讀
者的閱讀興趣。
10.下列關于“板塊構造”理論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泛大陸是由一個板塊構成的。B.板塊與板塊之間是相互緩慢運動的。
C.板塊之間可以被拉開、擠壓或抬升。D.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等。
H.下面語段是從原文中摘抄出來的,請將其放回最合適的位置,并簡要說明理由。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
呢?(4分)
12.本文和《被壓扁的沙子》都談到了“恐龍”,一篇是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
明“板塊構造”理論;另一篇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通過學習這
兩篇文章中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4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2分)
時間的腳印(節選)
陶世龍
①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
②有一種很粗糙的石頭,叫作“礫巖”。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
石。這說明了巖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
便在岸邊留下了。可是,有時候,在粗糙的巖石上覆蓋著的巖層,它里面的物質顆粒卻逐漸
變細了,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是因為地殼下沉,使原來靠岸的地方變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
④石頭顏色的不同,也常常說明著地球上的變化。紅色的巖石意味著當時氣候非常炎
熱,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這里的石頭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從前這里有冰河
經過。
⑤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更有著豐富的記錄。許多生物的尸體由于和泥沙埋在一
起,被泥沙緊緊包裹住,沒有毀滅消失,而讓別的礦物質填充了它的遺體,保留了它的外形
甚至內部的構造。在特殊的情況下,某些生物的尸體竟完整地保存下來了,如北極凍土帶中
的長毛象、琥珀中的昆蟲。所有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發現了一種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它告訴我們,在6億多年前到
5億多年前的那個叫作“寒武紀”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寬廣。許多高大樹木的化石
告訴我們,有一個時期地球上的氣候是溫暖而潮濕的,這是叫作“石炭紀”的時代的特征。
還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長上了長長的毛,這準是天氣冷了,說明了“第四紀”冰河時
期的來臨。
⑧自然界某些轉眼就消逝的活動,在石頭上也留下了痕跡。如雨打沙灘的遺跡,水波使
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動物走過的腳印和天旱時候泥土龜裂的形象……
13.請從選文中概括出巖石保存的歷史痕跡。(4分)
14.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說明方法和作用。(4分)
15.第④段中“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說明理由。(4分)
(三)閱讀下面兩個文本,完成下面小題。(14分)
被壓扁的沙子
①在過去的9年里,科學家們向來對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看法爭辯不休,這個
問題最后或許會獲得解決。
②1980年以前有報道說,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堆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罕有金屬
鉞,它的含量異樣豐富。一些人以為,這可能是因為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的撞擊
的結果。這類撞擊或許深入到地殼內部,惹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很多塵埃進
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沒法到達地球的表面。這或許是致使包含全
部恐龍在內的很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由。
③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地球上以前有過一次“大滅絕”,發生過一次“大劫難”。然
而,其實不是全部的科學家都以為這是由巨大撞擊惹起的。比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假如
地球忽然經歷了一個火山迸發期,很多火山大概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
批滅絕的巨大災害。
④所以,1980年從前存在兩種對峙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
⑤這不只是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未來或許還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害。(萬一
某一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或許會知道如何來防止這類撞擊。)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認
識這類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未來面對這類事件時,我們能夠采納某種應急舉措。
⑥為此,科學家們向來都在努力找尋憑證來考證這兩種理論。
⑦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前蘇聯科學家發現,假如二氧化硅(特別純的沙子)
處于超高壓的狀態,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進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
比一立方英寸一般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所以稱為“斯石英”.
⑧斯石英其實不十分穩固,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致于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擠的趨向,最后
又變為一般沙子。但是,因為原子之間聯合得極為致密,所以這類反彈變化進行得特別遲
緩,進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數百萬年。
⑨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樣密切,它們相同存在一個向
外擴散并且恢復為一般碳的趨向。在往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百萬年。
⑩假如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便可使這類變化加速。增溫能夠增添原子的能量,使它們
之間能夠相互分別,返回到原始狀態。所以,假如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
它將變為一般的沙子。(你也能夠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進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
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斯石英能夠在實驗室制造,但它們在自然界存在嗎?是的。但是它們只出此刻沙子被
激烈擠壓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并且有憑證顯示這些地域以前通到巨大隕石的撞擊。
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斯石英。止匕外,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所也發現了斯石
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
?仿佛能夠一定地說,斯石英也應當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在這類狀況下,它可
經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但是,噴發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
來的斯石英都被轉變為一般的二氧化硅。事實上,在火山活動地域到現在沒有發現過斯石
英。
?那么,你可能會說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一定發生過撞擊,并且一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
動。
?亞里桑那大學的J.F.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域的巖層。巖層
的年紀為6500萬年,所以能夠追憶到恐龍滅絕的年月。
?他們在1989年3月1日宣告,利用測試固體物質中的原子擺列的現代技術,即核磁
共振和X光衍射,他們的確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擺列。
?這類狀況顯示,在6500萬年從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擊并形成了數噸重的斯石英。這
些斯石英在沉降從前曾被濺起到平流層中。那么,造成恐龍滅絕的原由不是火山活動,而應
當是撞擊。
16.文章重點說明了“斯石英”的哪些性質?討論它的性質是為了說明什么?(6分)
17.文中劃線句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所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
18.本文經過地質學上的發現(6500年前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證明了生物學上的“恐
龍滅絕撞擊說”的建立,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給了你如何的啟迪?(4分)
四、填空(9分)
19.寫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說明方法。(4分)
(1)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
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2)根據計算,大約3000至U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
(3)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
“躺”在最下面。()
(4)當然,讀懂這些記錄要比認識甲骨文、鐘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難些。
()
20.填空。(5分)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國家、家,代表作有《》
《》等。
五、作文(50分)
21.作文。
本文作者以地質科普學家的專業素質,介紹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運用舉例子、
擬人、分類別和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生動條理地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
義。
請以“與……對話”為題,寫一篇片斷作文,可寫記敘片段,也可寫說明片段。(200
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①劫;②帷;③孕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重點字音的能力。“嚷”讀rdng時,只用于“嚷嚷”;讀“ring”
時可組詞為“叫嚷”“喧嚷”等。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的能力。A項,使用正確,“活力十足”指充滿活力、精
力充沛。B項,使用正確,“銷聲匿跡”指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
不公開出現。C項,使用正確,“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暮春時的美麗景色。D項,“周而復
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環,與“循環”語義重復。
4.答案:因為
解析:根據第①句前后分句的關聯可知是因果關系,所以填寫表原因的關聯詞“因
為“。
5.答案:紫外線
解析:根據第②句“例如”后面兩個分句句意及句子關系可知,“這”指代的是前一個
分句中的“紫外線”。
6.答案:將書名號改成雙引號
解析:“感知單元”不是一本書或一篇文章,語段中表強調,所以用雙引號。
7.答案:示例:①近二十年來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逐年上升,越來越多。②近二
十年來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及所占GDP比重除2010年左右波動較大,其他時間基本平
穩稍有上升。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認真觀察圖表,找到關鍵信息,然后進行歸納,從而得出答
案。本題從圖的內容和提示的文字看到表示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數據越來越大,GDP
比重圖有波動但不大。據此可得出結論。
8.答案:①缺少問候語加上“您好”。②“有幸”用詞不當刪去。③把“敬請按時來
校”改為“敬請光臨”。④署名格式不對應把先寫署名后寫年月日。
解析:①邀請函應在稱呼下加上問候語“您好”。②“有幸”是一個謙虛,用在句中不
恰當,應刪去。③“敬請按時來校”中的“按時來校”用在邀請函中,不恰當,應改為“光
臨”。④應先署名再寫年月日。
9.答案:B
解析:B.“第⑥段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表述錯誤,聯系⑥段中“可以這樣比喻,板
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
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
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的內容可知,并沒有起到說明作用的數字,并沒
有采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故選B。
10.答案:A
解析:A.“泛大陸是由一個板塊構成的”表述錯誤,⑥段中“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
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
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
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的內容可知泛大陸并非是由一個板塊構成的;故選
Ao
11.答案:放在第④段后(或第⑤段前);理由:因為所選文字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前一部分承接前文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實,后一部分用設問引出后文大陸漂移假說。
解析:語段“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
大陸上去的呢?”是一個問句,它有兩層意思:一是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
二是恐龍又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根據⑤段“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
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等內容可知,這是對語段問題的回答。由此可知此語段是
過渡段,前一部分承接第③④段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后一部分用設問引出“板塊構
造”理論。所以,應放在④段后或⑤段前。
12.答案:示例:兩文都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
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推測,研究、論證后又有新發現,用科學發現來進行科學研究。我們
也從中受到啟發,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解析:《被壓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開始并不急于對所要闡明的主旨進行論證,而是
先引入“問題”: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還是“火山”?擺出問題之后,才來探討
“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通過對斯石英性質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恐龍的滅絕是由
于“撞擊”而并非由于“火山”。《恐龍無處不在》開篇提出科學領域是緊密相連的,各自
的發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啟發,以引起讀者的興趣:“緊密相連”表現在哪里?有哪些事實
能證明它們是互相“產生影響”的?然后舉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氣候
不適應恐龍的生活,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引出板塊
構造理論,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得出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件,
為板塊構造理論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證明的結論。回顧《被壓扁的沙子》和閱讀本文,可以看
出:①科學研究離不開發散思維,注重推理分析,這是科學研究的本質屬性;②科學研究有
一定的程式,就是聯想、推測、研究、論證,這是科學研究的過程。對我們青少年而言也要
善于運用發散思維,運用科學的探究過程,鍛煉和培養我們的創新意識和本領。據此總結作
答即可。
13.答案:①地殼的運動;②氣候的變化;③古生物的狀況;④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信息。根據第三段中的“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可得:地殼的運動。
根據第四段中的“紅色的巖石意味著當時氣候非常炎熱,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可
得:氣候的變化。根據第五段中的“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更有著豐富的記錄”可得:
古生物的狀況。根據第六段中的“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可得:地球歷史的
發展過程。
14.答案:舉例子,具體說明了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
程。
解析:本題考查說明方法。細讀第七段可知,本段列舉了三葉蟲化石、樹木化石的具體
實例,這是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聯系第六段可知,這兩處舉例具體有力地說明了化石是歷史
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
15.答案:“很可能”表示“從前這里有冰河經過”是一種猜測,如果去掉就太絕對,不
符合事實。
解析:本題考查說明文的語言,“很可能”表示猜測,在句中表示“從前這里有冰河經
過”只是作者的一種猜測,并沒有科學實據。如果去掉,語意過于絕對,與事實不相符,
“很可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所以不能去掉。
16.答案:第一,斯石英性質并不十分穩定;第二,斯石英只出現在被強烈擠壓的地方。
說明它的性質是為了排除“火山說”并為“撞擊說”是恐龍滅絕的原因提供科學依據。
解析:本題考查信息概括提煉能力。從第⑧段“斯石英其實不十分穩固,原子之間靠得
太近以致于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擠的趨向,最后又變為一般沙子。”可知,斯石英性質并不十
分穩定;從第?段“斯石英能夠在實驗室制造,但它們在自然界存在嗎?是的。但是它們只
出此刻沙子被激烈擠壓的地方”可知,斯石英只出現在被強烈擠壓的地方。聯系第?段“那
么,你可能會說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一定發生過撞擊,并且一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第
?段“這類狀況顯示,在6500萬年從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擊并形成了數噸重的斯石英……
造成恐龍滅絕的原由不是火山活動,而應當是撞擊。”可知,說明它的性質是為了排除“火
山說”并為“撞擊說”是恐龍滅絕的原因提供科學依據。
17.答案:列舉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所也發現了斯石英的事實,具體有力地說了然
斯石英的形成一定具備巨大的壓力。
解析:本題考查說明方法的理解與運用。“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所也發現了斯
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列舉的是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所里發現的斯石英
的例子,從“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可知,列舉此例,具體有力地說了然斯石
英的形成一定要具備巨大的壓力這一條件。
18.答案:①“不一樣科學領域之間是密切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一定會對其
余領域產生影響。”或“不一樣領域的科學發現能夠相互啟迪,進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
的結論。”②學習這篇文章,我們要學習作者的思想方法一一擅長聯系,在貌似風馬牛不相
及的兩種事物間找尋內在聯系,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只需我們留意,就會在他人不經意
的工方有獨到的發現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一問:聯系課本《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內容,再從
第②段“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堆積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計劃
- 2025-2030中國防火地板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鉭金屬行業前景建議及未來發展規模研究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鈦合金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重力濃縮機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配方奶粉行業市場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迷你酒吧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車輛急救箱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車內玻璃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趣味性食品市場運行態勢與銷售渠道分析研究報告
- 《產業經濟學》期末考試復習題及答案
- 重癥患者的疼痛管理
- 【MOOC】隧道工程-中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二年級下冊語文《寫字表》生字組詞
- 《云南蔬菜出口現狀及完善對策研究》8400字(論文)
- 《常見魚類》課件
- 勞動用工風險與規范培訓
- 咯血病人的護理
- 銀行業審計服務方案
- 安徽省2024年中考道德與法治真題試卷(含答案)
- 《公路建設項目文件管理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