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課時作業河流地貌的發育_第1頁
高中地理課時作業河流地貌的發育_第2頁
高中地理課時作業河流地貌的發育_第3頁
高中地理課時作業河流地貌的發育_第4頁
高中地理課時作業河流地貌的發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課時作業](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獨立形式分冊裝訂!)蛇曲是像蛇一樣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圖為山西永和黃河蛇曲景觀圖.讀圖回答1~2題。1.永和黃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地殼運動 B.斷裂下陷C.流水作用 D.風力作用2.甲、乙兩處對應的外力作用為()A.甲—侵蝕作用、乙—堆積作用B.甲-侵蝕作用、乙—侵蝕作用C.甲-堆積作用、乙-堆積作用D.甲-堆積作用、乙—侵蝕作用解析:第1題,圖中河流呈彎曲形態,主要是由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的。第2題,甲處為凹岸,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乙處為凸岸,是由流水堆積作用形成的。答案:1。C2.A讀河流地貌示意圖,回答3~4題。3.圖中①②③處對應的地貌類型分別為()A.洪積—沖積平原、三角洲、河漫灘平原B.河漫灘平原、三角洲、洪積-沖積平原C.三角洲、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D.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三角洲4.下列地貌中,與沖積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挪威峽灣 B.廬山C.崇明島 D.長江三峽解析:第3題,根據圖中三地與河流的關系,可判斷出①位于河流出山口處,形成洪積—沖積平原;②位于河流中下游,為河漫灘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處,為三角洲。第4題,崇明島是由流水堆積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峽灣屬于冰川侵蝕地貌;廬山屬于斷塊山;長江三峽屬于河流侵蝕地貌。答案:3.D4。C某同學利用手中的等高線地形圖進行鄉土地理觀察,他乘車到某一村落,下車后舉目所見盡是水田分布,溝渠縱橫.讀下圖,回答5~6題。5.圖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連線所圍成的區域屬于河流地貌中的()A.三角洲 B.沖積平原C.“V”型河谷 D.沖積扇6.該同學所觀察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圖中的()A.甲 B.丙C.庚 D.乙解析:第5題,根據圖中等高線的疏密(右側非常密集)可以判斷出該地位于山麓地帶,結合山麓地帶等高線的分布特點可以判斷出其地貌類型為沖積扇.第6題,該同學所觀察的景觀為“水田分布,溝渠縱橫”,說明其所處地區地勢低平,結合圖中的等高線可知符合條件的只有庚地.答案:5。D6.C我國許多聚落名稱體現了所處自然環境的特點。黃土高原地區有些聚落名為“××川”。《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川地是山間或河流兩邊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據此,完成7~8題。7.為趨利避害,這些以“川”為名的聚落選址宜()A.緊臨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遠離陡坡以避崩塌、滑坡8.農業社會,決定這些聚落發展規模的主導條件是()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C.川地面積 D.林木蓄積量解析:第7題,黃土高原海拔較高,地形崎嶇,多地質災害,聚落一般建在河流兩邊比較開闊的低地上,遠離陡坡,以防地質災害.第8題,川地面積決定耕地規模,影響聚落規模。答案:7.D8.C階地是在地殼垂直運動的影響下,由河流下切侵蝕作用而形成,有幾級階地,就對應有幾次地殼運動。下圖示意某河流階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為20m.某地質考察隊沿剖面線在①②③④⑤處分別鉆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樣本分析得知①⑤為同一巖層且巖層年齡較新,②④為同一巖層且巖層年齡較老.讀圖,完成9~11題。9.圖示地區的地質地貌為()A.向斜山 B.背斜山C.向斜谷 D.背斜谷10.圖中①②③④所在階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A.① B.②C.③ D.④11.若在③處鉆40m到達采集樣本水平面,則在⑤處鉆至該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A.15m B.45mC.75m D.105m解析:第9題,圖中③為河流所在地,為河谷;且以③為中心,向兩側巖層年齡越來越新,故為背斜構造;則圖示地區為背斜谷。第10題,階地原來是河床,后來由于河流下切,導致新的河床在更低位置形成,使原來的河床變為階地;則河流兩岸階地海拔越高、距離河流越遠,形成時間越早,故③階地形成最晚。第11題,由于等高距為20m,故③處海拔低于⑤處20~40m;由于四地鉆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③處鉆到40m到達該水平面,則在⑤處鉆至該水平面深度為60~80m,故75m是可能的。答案:9。D10。C11。C12.圖甲、圖乙分別為穴居時代和殷商時代居住地的區位示意圖,圖丙為彎道水速示意圖。根據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穴居時代的居住風水-—“未有宮室之時,因‘陵穴’掘穴而處焉。圣王慮之,以為掘穴,曰:冬可以避風寒。”材料二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內灣環抱處,為凸岸)(1)根據材料一和圖甲分析穴居時代人們在選擇開鑿居住洞穴時考慮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和圖乙、圖丙,從取水安全、農業生產和軍事防御等方面,分析古代居住地布局在河流凸岸的原因。(3)倫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河流的凹岸布局,試分析原因。解析:本題側重考查學生對圖文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知識遷移能力。(1)材料一中指出掘穴的原則之一是“冬可以避風寒”,即避開冬季風的風向。(2)彎道水速示意圖中水流速度的差異表明了凹岸較凸岸容易遭受侵蝕,凸岸一側泥沙容易堆積。古代生產力低下,河流還具有防御功能。(3)倫敦、上海等城市的形成與河流的航運功能有關,河流的凹岸因侵蝕作用強烈,水域較深而利于船舶進出港口.答案:(1)朝向:向南開口,主要從光照和熱量考慮,采光好且可避開冬季偏北風.選擇高地,可避開洪水或潮濕的地方。(2)取水安全:凸岸水流較緩,便于取水。農業生產:凸岸是堆積岸,有利于泥沙堆積和土壤形成。軍事防御:凸岸有天然水面圍繞,可作防御之用.(3)凹岸流速較快,減少泥沙淤積,水深利于船舶停靠。13.讀圖,比較北半球某河源頭附近A地和河流經過的B、C、D三地,回答下列問題.(1)A處谷地,是________型谷,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河流源頭的補給主要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補給。(2)B、C、D三處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是:B地為__________作用,C地為__________作用,D地為__________作用.(3)A、B、C、D四點中,最適宜形成聚落的是____________。(4)河口沙洲因泥沙不斷堆積而擴大,最終與河流的哪岸相連?為什么?解析:第(1)題,根據圖示,A處谷地是冰川侵蝕形成的“U"型谷,屬溝谷,無穩定水源。第(2)題,B位于河流上游,橫剖面呈“V”型,C處于河流中游,側蝕加強,河谷展寬,D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寬闊,河口處沙洲最終與左岸相連。第(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