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主觀題變式練
2025年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備考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前期對內蒙古地區實行封禁政策。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山西巡撫岑春炮上奏,
近年“俄人之勢日益盛強,蒙古之眾日就貧弱”,“現在時局艱難,度支竭蹶,兵費賠款之巨,實為
歷來所未有”,建議放墾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獲得清政府批準。隨著移民到來,流行于晉西北的爬
山調和陜北的信天游等逐漸與鄂爾多斯當地民歌結合,形成了漫瀚調。
——摘編自《岑春煌集》等
材料二漫瀚調歌詞(節選)
序號歌詞序號歌詞
①連根根草草連枝枝樹②蒙人漢人一個村村住
③蒙漢鄰居對門門住④又種糜谷又放牧
⑤綿羊山羊混群群⑥蒙人漢人拜弟兄
⑦混蔓蔓葫蘆混種種瓜⑧蒙漢人相好結親家
?漢人學唱蒙古曲兒⑩蒙古曲兒帶上了漢人味兒
?蒙古調調配上漢話話唱?鮮花花開在沙梁上
?香油炒菜加調料?蒙漢人伙唱漫瀚調
——摘編自馮卓慧、陳丹曦《漫瀚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漫瀚調形成的歷史背景。
(2)史料實證的重要原則是論從史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完成下表所列研究提綱。(要求:小節
標題密切聯系主題,不能照抄歌詞,邏輯清晰;列出1-2個能夠支撐對應標題的歌詞序號。)
主題:漫瀚調與民族交融
小節標題歌詞序號
修-4-*-
弟一甲
第二節
H--A+-
弟二甲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前期開拓和鞏固邊疆的舉措簡表
東
打擊沙俄,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
北
北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區設內蒙古盟旗、烏里雅蘇臺將
方軍管轄
西
打敗漠西蒙古準嚼爾叛亂;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管轄
北
西
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設立駐藏大臣,實行金瓶掣簽制度
藏
西
大規模進行改土歸流
南
東
打敗鄭氏政權,統一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南
——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上)》整理
材料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西方侵略者的到來,“守在四夷”的傳統邊防觀發生了變化。
清政府內部形成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為代表的“塞防派”。海防派認為列強沿
海岸線直逼天津和北京,海防壓力遠大于塞防,應放棄新疆而將軍費集中用于海防。塞防派認為新疆
乃西北門戶,不能放棄。這場爭論前后長達十多年之久,最終清政府權衡利弊后做出了“東則海防,
西則塞防”二者并重的策略。
——摘編自施潤棋《清末我國邊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據材料一,歸納清朝前期經略邊疆舉措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時期出現“海防與塞防之爭”的背景,并列舉清政府踐行“海
塞并重”理念的具體措施。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邊疆叛亂,完成了對新疆、西
藏的完全統一,擊敗沙俄侵略,收復臺灣,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允許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有
限自治;不同地區頒布了如《理藩院則例》《蒙古律例》《回疆則例》《西藏通則》等相應的法律;
各地因俗設官(制),如駐藏大臣、軍府、盟旗等;對于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用封爵、給俸、聯姻、
朝覲等措施加強聯系;不斷賜封喇嘛教領袖,在蒙藏地區形成了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
活佛系統;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區劃定牧區、屯田(新疆)、實行招民開墾(西南地區)等,大力發展
邊疆經濟。
——摘編自馬汝珀、馬大正主編的《清代的邊疆政策》
材料二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視塞防,然而兩次鴉片戰爭的接連失敗讓清政府感受到了來自海洋
的威脅。“中國的前線不再是長城或甘肅的玉門關了,而是在廣州和上海了。”古代傳統王朝以一種
“天朝上國”姿態,與周邊國家建立了廣泛的朝貢宗藩關系。但是近代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
殖民主義列強接踵而至,不僅侵犯中國,而且持續蠶食清王朝周邊藩屬國的領土。……在19世紀后
半葉中國面臨空前的邊疆危機和民族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邊疆)和以夷制
夷等應對方略,但均未能挽救當時中國的邊疆危機。
----摘編自衣長春、黃韶海《論晚清邊疆危機及應對方略》
⑴根據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邊疆治理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邊疆管理遇到的新問題,并分析清朝政府難以應對邊
疆危機的原因。
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9年,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亂,天山南路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新疆統一后,清
朝繼續任命維吾爾族官吏為伯克(維吾爾族舊制官職),但廢除世襲制,改為流官。頒布《回疆則例》
《新疆條例》等邊疆法律條例,明確對邊疆的管理。1761年,清朝開始組織移民入疆,清朝在新疆
設置了各種類型的屯墾區,包括兵屯、遣屯、民屯等。西北邊疆地區社會經濟大幅度提高,伊犁地區
“較之以前,富裕數倍,實與內地無異”。
——摘編自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
材料二1865年,中亞浩罕國阿古柏率軍侵入南疆。1867年,阿古柏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爾
汗國”。
1870年,阿古柏又將侵略勢力擴張到北疆。英國和沙俄向阿古柏提供大量武器,試圖借此染指
中國新疆地區,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邊疆危機。沙俄還出兵強占了中國的伊犁地區。1876年,左宗
棠率軍西征,他采取先北后南的戰略方針。1878年,清軍收復了除伊犁地區以外的全部新疆領土。
1881年,中俄雙方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地區。1884年,清政府根據左宗棠的建議,在
新疆設立行省。新疆建省進一步密切了新疆與祖國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摘編自鄭師渠《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治理新疆的舉措。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歷史意義。
5.清政府為穩定和鞏固邊疆,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云貴總督)鄂爾泰曰:“改流之土民宜(應當)從國制。”由于改流百姓仍聽土目管轄,
生活習俗依然如故,鄂爾泰建議應允許改流之民自愿效仿滿族剃頭,不得強迫;改流之地的把目、火
頭應改名為保甲制度中的里長、甲首,且無惡跡的土目也不必遷至內地。……應繼續令土目管理當地
夷民。
——馬亞輝《雍正朝云南改土歸流再探》
材料二: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聯,形勢完整,自無隙
可乘。……新疆全境,向稱水草豐饒,牲畜充物者……區區愚忱,實因地不可棄,兵不可停,而餉事
匱絕,計非速復腴疆無從著手。……至省費節勞,為新疆畫久安長治之策,紓朝廷西顧之憂,則設行
省,改郡縣,事有不容已者。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材料三: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麋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
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敵從海道內犯,自須亟練水師,
惟各國皆系島夷,以水為家,船炮精練已久,非中國水師所能驟及。中土陸多于水,仍以陸軍為根基。
若陸軍訓練得力,敵兵登陸后尚可崖戰;炮臺布置得法,敵船進口時尚可拒守況新疆不復,于肢
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輕,必有能辨之者。
——李鴻章《籌議海防折》(1874年)
(1)請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改土歸流的含義,并根據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治理“改流之土民”的具體措施。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政府設置新疆行省的原因。
(3)對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歸納兩者在觀點上的異同。
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為對滇東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對原來士官治理區域加以
區別,為開礦政策的推行掃清障礙就是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礦業得到快速發展、清代
云南礦業走向了繁榮期,云南成為全國最主要的銅產區。為了把滇銅運往京城、乾隆時期、云南總督
張允隨還主持開發了金沙江,以便從水路運銅。清代在邊疆地區還設置了鋪遞路線,僅云南就設置鋪
遞路線460余處,形成了一個聯通全省的交通網絡。清代統治者繼承了元明重視教育的傳統,在西南
地區積極興辦學校,如云南省府州縣的學宮,在前代60余所的基礎上發展到100余所。清廷還通過
巡閱的方式來加強西南邊防、戍守邊陲、以期達到保疆固困之目的。
——摘編自吳喜、楊永福《論清代前期對西南邊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材料二鴉片戰爭爆發之
后,于清王朝的統治者來說,列強不過是想要獲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滿足其利益便可與之“結
與國之歡心”。但國內的武裝起義卻是威脅清王朝統治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要能夠維護其統治的利
益,那么邊疆亦可棄。直到大片國土的淪喪已經逐漸威脅到清朝統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開始
轉變傳統的治邊政策,即推行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漸由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轉變。但是
清王朝依舊沒能擺脫落后封建制度的桎梏,沒能有效地整合國家,也沒能實現向民族國家的轉變。而
清政府治邊政策或者說治邊戰略上的失誤正是這其中重要的原因。
——摘編自施潤棋《清末我國邊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清代前期治理西南邊疆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調整邊疆治理政策的原因,并談談其對現代邊疆治理的啟
Zj\O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賦稅攤派“當先富后貧,自近及遠”。富者多擔、貧者少擔的賦役征收原則和形
式公平有利于社會穩定。宋代制度規定“災傷二分至五分為小饑,放稅在二分至五分之間……為大饑,
放稅也在七分至十分之間”。北宋還新創多種賦稅緩征制度,如展限即在繳納期限外再給予延遲繳納
的明確時限。這種賦役制度發揮了保障財政供給和調節貧富、維持穩定的雙重作用。宋代是中國古代
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高峰期,形成了教荒、濟貧、扶弱三個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倉儲備荒、突
傷賑濟、日常救助等措施。
——摘編自黃純艷《北宋何以“百年無內亂”》
材料二:為進一步鞏固對廣大西南地區的統治,雍正皇帝在改土歸流的基礎上實行了一系列的
開發政策。針對土稅繁多且雜亂的現象,雍正采取較收、劃一政策,按內地“攤丁入畝”征收。雍正
還在西南地區丈量土地、鼓勵開墾,針對大量無主荒地或生荒地,他發牛種,給銀兩,分房屋以鼓勵
墾種。開發水路交通也是其措施的重要內容,如清廷在苗區組織苗民修筑公路,所修公路北達四川、
東入貴州。雍正還在少數民族地區普遍開設學校,批準各州縣科舉之名額。
——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等
材料三:1865年,來自中亞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國。1871年,沙
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裝侵占了伊犁地區。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西北軍
務,全面負責規復新疆。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清軍完全消滅了阿古柏政權,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
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紀澤赴俄談判,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
奏朝廷,闡明新疆設省的必要性,建議在各地設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務。1884年
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編自翦伯贊《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宋“百年無內亂”局面出現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政府邊遠地區管理政策的特點并說明其產生的積極影響。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晚清政府圍繞新疆地區的治理舉措。
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國古代邊疆治理表(部分)
朝代措施
唐太宗時期首創以郝護府下轄羈縻府州管理邊疆民族的方式;唐朝制定了由鴻臚寺
唐朝主導的“藩臣之禮”“舅甥之禮”和“敵國禮”構成的對藩屬進行管理的禮儀制
度,冊封與和親政策則是唐朝針對動疆勢力強大政權的措施。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例》《理藩院則
清朝例》《蒙古律例》《回醴則例》《西寧青海番夷成例》《欽定西藏章程》等諸多法
律制度。
——摘編自李大龍《試論歷代王朝治邊政策的繼承與發展》
材料二鴉片戰爭以來,傳統“中心一邊緣”建構下的治邊模式已難以有效整合動員各類社會
資源,
清王朝在邊疆問題上陷入治理無力與闡釋焦慮的雙重困境,推動邊疆由模糊曖昧的天朝腿域轉
向清晰嚴肅的國家領土勢在必行。1877年,左宗棠收復伊犁,挫敗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權來侵占、
股群中國新疆的圖謀。并于1884年在新疆設巡撫、盟州縣,拉開了邊疆地區建省改制的序幕。幾年
后,臺灣、東北等地相繼建立了行省。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鄭重宣告“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
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日民族之統一”。不
久后,“五族共和”被具有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所確認,各族人民在政治上開始擁有真正平等“國
民”的國民身份,實現了名義上平等的聯合。
——摘編自鄧旭《中國邊疆現代化的歷史脈絡初探》
材料三在第三次中央祈醒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闡釋了新時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內涵,強
調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團結穩璧、文化潤臂里富民興疆、長期建
臉.以握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做出“加強邊疆治理,推進興
邊富民”“健全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彷丁作扭刺”的重大決策,彰顯了黨對邊疆民眾守土護邊的高
度重視。
——摘編自宋才發《新時代“治疆方略”的基本內涵及路徑選擇》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突出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近代邊疆治理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代邊疆治理方略的重大意義。
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將原趙、燕、秦長城連接并置機動部隊,奪回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區,并采取建靈
渠、派軍征服和設郡縣等措施控制嶺南地區。漢初,在北方邊界擴建長城,設漁陽、上谷、薊縣等幾
個防御據點,以和親求得暫時穩定;漢武帝通過三次大戰,將匈奴逐出漠南地區,建立以呼倫貝爾大
草原、陰山、祁連山等為中心的防線;漢宣帝設立都護府管理西域,同時對西南地區采取籠絡手段。
唐朝建立后,因無法對中亞、西亞、外東北等地區實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羈縻”政策。元朝在西
藏、青海、外東北、西伯利亞東部設置行省,直接管轄邊疆地區。康熙停修長城,對蒙古各部恩威并
濟,征服準嚼爾勢力等,確立遼闊疆域版圖。
——摘編自拉鐵摩爾《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等
材料二鴉片戰爭后,西方遠洋艦隊的威脅遠超北方游牧民族騎兵軍團,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
義道路的日本對華威脅增大,染指臺海地區。李鴻章等部分官員意識到東南沿海防御的重要性,通過
洋務運動建立近代海軍試圖加強海防。19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區依然面臨嚴峻威脅,沙俄與英
國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繼承林則徐“塞防論”,極力推動收復新疆,還主張大規模“移民
實邊”;清廷對關內開放東北地區,使后來的“闖關東”成潮流。內蒙和東北的進一步開發,一定程
度抵制了列強侵略,但無力避免外蒙20世紀20年代出現裂變。
——摘編自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方式和效果。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邊疆治理的變化。
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
材料一:清政府將代表內地經制州縣基層組織的保甲、汛塘等移植至改流后的地區,并且設立
國家軍隊,施行儒家教化,責令習讀《圣諭廣訓》等儒家經典書籍,逐步培養他們的忠君觀念和君臣
尊卑思想,以實現王朝國家權力所不及地區與內地早日實現一體化。隨著改土歸流的推進并派駐內地
流官對基層深入治理,加之邊疆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與內地治理模式差異較大,或
因地方勢力過于強大,清政府通常做法是“土流參治”,雖以流官治理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數民族
長久以來生產生活所延續下來的行為方式,甚至會吸納當地曾經的土司頭人協同治理。
——摘編自聶迅《清代土司基層社會治理組織體系重構:以改土歸流地區為中心》
材料二:英國有著深厚的地方自治傳統,被譽為“地方自治之母”。都鐸王朝時期,地方自
治……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地方自治權限得到很大發展……1835年市政法案規定由領取薪水的行
政人員來執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對郡治安法官進行分權;1888年,英國下院通過了《地方政府法》,
規定郡議會每年集會四次,居民成為自治主體……隨著各種機構的不斷設置……中央政府加大對地方
的行政監督。
——摘編自孫宏偉《英國地方自治的發展及其理論淵源》
材料三:近代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結構是在延續“皇權不下縣”的治理方式之下,民眾面對的是
鄉紳,而不是代表國家權力的縣一級政府。基層社會的鄉紳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實際主體,充當了政
府官員和當地百姓之間的中介人。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基層鄉紳“治理”角色的出現,成為近
代中國“自治”觀念傳入的社會背景。當士紳這一群體離開廟堂回歸基層社會的時候,就成為基層社
會中集民望、學識、威望和能力于一身的領導者,成為道義上和實際上的基層社會的治理主體。隨著
時間的推移,鄉紳逐漸在農村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家族組織,政府給予鄉紳及其家族組織充分的尊重與
信任,并利用這些基層組織獲取資源、履行維持秩序和勸課農桑等重要職責。
——摘編自劉鳳雪《近代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結構的變遷與“自治”觀念的中國化》
材料四: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
采取黨委領導下的群眾路線方法,在全國范圍內完成鎮壓反革命運動。1950年,政務院頒布《鄉(行
政村)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鄉(行政村)人民政府組織通則》,確立鄉和行政村為鄉村的行政
區域,鄉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設置內設機構,只設置專職或兼職的工作人員。1954年的第一屆全國
人大,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
正式明確鄉鎮為基層政權。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進,1956年和1958年是農村黨員發展的兩個高
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莊”“支部建在生產單位”等經驗,組織農民參與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和現
代國家建設。
——摘編自董帥兵《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治理的百年歷程、基本經驗與實踐啟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政府加強“改土歸流”地區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地方自治制度的特點。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鄉紳在農村基層治理中充當重要角色的原因。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探索鄉村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參考答案
1.(1)背景:清政府封禁政策的松弛;近代列強侵略的加劇;移民帶來的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的融合;
(2)
主題:漫瀚調與民族交融
小節標題歌詞序號
第一節地理位置與生活環境②、③
第二節生產方式的互補與融合④、⑤、⑦
第三節文化藝術的交流與互鑒⑨、⑩
(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一“清前期對內蒙古地區實行封禁政策……建議
放墾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獲得清政府批準”可得出清政府封禁政策的松弛;據材料一“光緒二十七年
(1901年),山西巡撫岑春煽上奏,近年‘俄人之勢日益盛強,蒙古之眾日就貧弱’”信息可得出近代
列強侵略的加劇;據材料一“隨著移民到來,流行于晉西北的爬山調和陜北的信天游等逐漸與鄂爾
多斯當地民歌結合,形成了漫瀚調”可得出漫瀚調的形成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果,它既有山西民歌的
特點,又有陜北民歌的元素,同時還融入了鄂爾多斯當地民歌的風格,說明移民帶來的文化交流;多
元文化的融合。
(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清朝(中國)。研究提綱的主題是漫瀚調與民族交融,第一節可以
從地理位置與生活環境的角度來說明,根據表格中歌詞序號②“蒙人漢人一個村村住”、③“蒙漢鄰居
對門門住”,反映了蒙漢兩族在地理上的鄰近和生活環境的共享,為兩族的交融提供了基礎。第二節
可以生產方式的互補與融合的角度來說明,根據表格中歌詞序號到④“又種糜谷又放牧”、⑤“綿羊山
羊混群群”、⑦“混蔓蔓葫蘆混種種瓜”,展示了蒙漢兩族在生產方式上的互補與融合,共同從事農業
和畜牧業。第三節可以從文化藝術的交流與互鑒的角度來說明,根據表格中歌詞序號⑨“漢人學唱蒙
古曲兒”、⑩“蒙古曲兒帶上了漢人味兒”,體現了蒙漢兩族在音樂藝術上的交流與融合,形成了獨特
的文化現象。
2.(1)特點:多樣性;因地制宜;繼承與創新相結合;防止內部叛亂與打擊外來侵略相結合等。
(2)背景: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深;傳統邊防觀的改變;清政府財政困難;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
具體措施:左宗棠收復新疆,并在新疆設省;創辦新式海軍;在臺灣設省。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中國)。特點:從表格中不同地區采取的不同措施
可得出特點為多樣性和因地制宜;根據“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區設內
蒙古盟旗、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打敗漠西蒙古準嘎爾叛亂;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管轄”“打敗鄭氏政權,
統一臺灣,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等信息,可得出相關措施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根據“打擊
沙俄,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打敗漠西蒙古準喝爾叛亂;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管轄”等信息可得
出防止內部叛亂與打擊外來侵略相結合等。
(2)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中國)。背景:根據“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隨著西方侵略者的到來”可得出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深;根據“‘守在四夷’的傳統邊防觀發生了變化”
可得出傳統邊防觀的改變;根據“應放棄新疆而將軍費集中用于海防”得出清政府財政困難;根據“塞
防派認為新疆乃西北門戶,不能放棄”可得出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具體措施:根據所學,可得出主
要有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發兵新疆平亂,1878年2月收復新疆南
北兩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邊疆度過了危機。洋務運動中創辦新式海軍;1885
年清政府設臺灣省。
3.(1)特點:通過軍事手段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實行有限自治;用立法手段加強管理;因俗而治(或
因俗設官、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治理形式多樣;注重發展邊疆
經濟。
(2)新問題:邊疆威脅從以陸上為主到以海上為主;傳統宗藩體制遭受沖擊;國家主權遭到破壞。原
因:清政府腐朽沒落;清政府失去獨立地位;國防實力薄弱;中央集權嚴重削弱;晚清處理邊疆危機
措施存在弊端;西方列強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大。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清朝前期(中國)。特點:據材料“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多次出兵平定西北邊疆叛亂,完成了對新疆、西藏的完全統一,擊敗沙俄侵略,收復臺灣,在承認中
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允許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有限自治”可知,清朝前期多次平定西北叛亂,維護國
家統一;并打擊外來侵略勢力,維護國家主權,即通過軍事手段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并在承認中央王
朝統治的前提下,允許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有限自治;據材料“不同地區頒布了如《理藩院則例》《蒙
古律例》《回疆則例》《西藏通則》等相應的法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用立法手段加強管理邊疆地
區;據材料“各地因俗設官(制),如駐藏大臣、軍府、盟旗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針對不同地區,
采取因俗而治(或因俗設官、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據材料“對于少數民族上層人物,
用封爵、給俸、聯姻、朝覲等措施加強聯系;不斷賜封喇嘛教領袖,在蒙藏地區形成了達賴、班禪、
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優待各族上層分子;治理形式多樣;據材料“蒙
古族集中生活地區劃定牧區、屯田(新疆)、實行招民開墾(西南地區)等,大力發展邊疆經濟”可
知,材料反映的是注重發展邊疆經濟。
(2)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新問題:據材料“中國的前線不再是長城或甘肅的玉
門關了,而是在廣州和上海了”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國邊疆的危機,從以陸上為主
到以海上為主;據材料“……但是近代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殖民主義列強接踵而至,不僅侵
犯中國,而且持續蠶食清王朝周邊藩屬國的領土”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傳統宗藩體制遭受
沖擊;國家主權遭到破壞。
原因:據材料“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視塞防,然而兩次鴉片戰爭的接連失敗讓清政府感受到了來自海洋
的威脅”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期西方完成工業革命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大;亟需打開中國市場和
原料產地,而清政府奉行“閉關鎖國”政策,思想愚昧保守,自認為“天朝上國”,腐朽沒落;兩次鴉片
戰爭清政府失去獨立地位,主權喪失;國防實力薄弱;中央集權嚴重削弱;據材料“在19世紀后半葉
中國面臨空前的邊疆危機和民族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邊疆)和以夷制夷等
應對方略,但均未能挽救當時中國的邊疆危機”并結合所學可知,晚清王朝因財政壓力在邊塞的投入
越來越少,駐防兵力也持續下降,把主要的防御力量投向了東南海疆,這說明晚清處理邊疆危機措施
存在弊端。
4.(1)舉措:武力平定叛亂勢力;沿用伯克制度,改世襲為流官;制定邊疆法律條例;組織移民屯墾。
(2)意義:進一步密切了新疆與祖國內地的聯系;有利于新疆地區的穩定與發展;鞏固了西北邊防,
抵制列強的侵略。
(1)舉措:根據材料“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之亂”可分析得出武力平定叛亂勢力;根據材料“朝繼續
任命維吾爾族官吏為伯克(維吾爾族舊制官職),但廢除世襲制,改為流官”可分析得出沿用伯克制
度,改世襲為流官;根據材料“頒布《回疆則例》《新疆條例》等邊疆法律條例,明確對邊疆的管理”
可分析得出制定邊疆法律條例;根據材料“清朝開始組織移民入疆,清朝在新疆設置了各種類型的屯
墾區,包括兵屯、遣屯、民屯等”可分析得出組織移民屯墾。
(2)意義:根據材料“新疆建省進一步密切了新疆與祖國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可分析得出進一步密切了新疆與祖國內地的聯系;結合所學可分析得出有利于新疆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結合所學可分析得出鞏固了西北邊防,抵制列強的侵略。
5.(1)含義: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制,設置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朝廷官員進
行地方管理,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治理政策。
措施:不強迫當地民眾剃頭;按照漢族的管理制度,改變當地民族頭領的稱呼;無劣跡的當地民族頭
領不必內遷,并繼續管理地方。
(2)原因:新疆的戰略地位重要;緩解軍費的緊張;鞏固西北邊防,維護邊疆穩定;推動新疆地區的
開發;英俄覬覦新疆。
(3)相同:兩者都為了鞏固邊防。
不同:材料二主張加強西北邊防,材料三主張重視東南海防。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代的中國。第一小問含義,結合明清時期對少數民族地區
的相關政策可知改土歸流是指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制,設置府、廳、州、縣,委派有任
期的朝廷官員進行地方管理,實行與漢族地區相同的治理政策。
第二小問措施,從材料一“鄂爾泰建議應允許改流之民自愿效仿滿族剃頭,不得強迫;改流之地的把
目、火頭應改名為保甲制度中的里長、甲首,且無惡跡的土目也不必遷至內地....應繼續令土目管理
當地夷民”,可歸納措施是:不強迫當地民眾剃頭,按照漢族的管理制度,改變當地民族頭領的稱呼,
無劣跡的當地民族頭領不必內遷,并繼續管理地方。
(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代的中國。從材料二“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
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聯,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可知原因是新疆的戰略地位重要,從“新疆全
境,向稱水草豐饒,牲畜充物者…區區愚忱,實因地不可棄,兵不可停…至省費節勞,為新疆畫久安
長治之策”,可知原因是推動新疆地區的開發,維護邊疆穩定,從“而餉事匱絕,計非速復腴疆無從著
手”,可知原因是緩解軍費的緊張,從“紓朝廷西顧之憂,則設行省,改郡縣,事有不容己者”,可知
原因是鞏固西北邊防,英俄覬覦新疆。
(3)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代的中國。材料二是國家對西北地區的管理政策,從材料
三“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況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孰重孰
輕,必有能辨之者”,可知強調國家對東南海疆加強管理,故可總結二者的異同點:相同點是:兩者
都為了鞏固邊防,不同點是:材料二主張加強西北邊防,材料三主張重視東南海防。
6.(1)治理措施:實行改土歸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加大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力度,促進邊疆地
區的發展;推動邊疆地區的交通建設,加強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推動邊疆地區教育發展;加強對
邊疆地區的軍事控制。
(2)原因:“天朝上國”的傳統邊疆觀受到沖擊;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激化,統治危機不斷加深;西方列
強入侵,原有邊疆政策不符合時代需要。
啟示:以史為鑒構建邊疆治理政策體系;綜合國力是邊疆治理的根本保障;要與時俱進地調整邊疆治
理政策。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時期。由材料“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為對滇東北
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可得出實行改土歸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由材料“對原來士官治理區域加
以區別,為開礦政策的推行掃清障礙就是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礦業得到快速發展”及
所學可得出加大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力度,促進邊疆地區的發展;由材料“為了把滇銅運往京城、乾隆
時期、云南總督張允隨還主持開發了金沙江,以便從水路運銅。清代在邊疆地區還設置了鋪遞路線,
僅云南就設置鋪遞路線460余處,形成了一個聯通全省的交通網絡。”可得出推動邊疆地區的交通建
設,加強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由材料“清代統治者繼承了元明重視教育的傳統,在西南地區積極
興辦學校,如云南省府州縣的學宮,在前代60余所的基礎上發展到100余所。”可得出推動邊疆地區
教育發展;由材料“清廷還通過巡閱的方式來加強西南邊防、戍守邊陲、以期達到保疆固困之目的。”
可得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軍事控制。
(2)本題是原因、啟示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時期。第一小問原因:由材料“鴉片戰爭爆發之后,
于清王朝的統治者來說,列強不過是想要獲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滿足其利益便可與之‘結與國之
歡心’。但國內的武裝起義卻是威脅清王朝統治的心腹大患。”及所學可得出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激化,
統治危機不斷加深;由材料“直到大片國土的淪喪己經逐漸威脅到清朝統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
才開始轉變傳統的治邊政策,即推行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漸由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轉變J
及所學可得出“天朝上國,,的傳統邊疆觀受到沖擊;西方列強入侵,原有邊疆政策不符合時代需要。第
二小問啟示:由材料“清廷為對滇東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直到大片國土的淪喪已經逐漸威脅到清朝
統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開始轉變傳統的治邊政策,即推行邊疆內地一體化政策”可得出以史
為鑒構建邊疆治理政策體系;要與時俱進地調整邊疆治理政策;由材料“是清王朝依舊沒能擺脫落后
封建制度的桎梏,沒能有效地整合國家,也沒能實現向民族國家的轉變。”及所學可得出綜合國力是
邊疆治理的根本保障。
7.(1)原因:富者多擔、貧者少擔的賦役征收原則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賦稅緩征制度、和災荒時期
賦稅減免政策有利于保護小農經濟;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給低收入者提供生活保障,緩和社會矛盾。
(2)特點:大規模改土歸流;以“攤丁入畝”征收土地稅;鼓勵開荒、發展農業;開發水路交通;在少數
民族地區開設學校,推行科舉制。積極影響:加強了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統治;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
和了社會矛盾;對活躍商品經濟有推斷作用;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加強了西南地區的聯系,推動了當
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于推動西南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
(3)舉措:軍事、外交手段相互配合,收復新疆;在新疆設立行政機構。
(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北宋(中國)。原因:根據材料一“宋朝賦稅攤派‘當先富
后貧,自近及遠'。富者多擔、貧者少擔的賦役征收原則和形式公平有利于社會穩定”可知:富者多擔、
貧者少擔的賦役征收原則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根據材料一“宋代制度規定'災傷二分至五分為小饑,
放稅在二分至五分之間……為大饑,放稅也在七分至十分之間北宋還新創多種賦稅緩征制度,如
展限即在繳納期限外再給予延遲繳納的明確時限。這種賦役制度發揮了保障財政供給和調節貧富、維
持穩定的雙重作用”可知:賦稅緩征制度和災荒時期賦稅減免政策有利于保護小農經濟;根據材料一
“宋代是中國古代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高峰期,形成了救荒、濟貧、扶弱三個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
以及倉儲備荒、災傷賑濟、日常救助等措施”可知: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給低收入者提供生活保障,
緩和社會矛盾。
(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二“雍正皇帝在改
土歸流的基礎上實行了一系列的開發政策。”得出:大規模改土歸流;根據材料二“針對土稅繁多且雜
亂的現象,雍正采取輕收、劃一政策,按內地‘攤丁入畝'征收。”得出:以“攤丁入畝”征收土地稅;根
據材料二“雍正還在西南地區丈量土地、鼓勵開墾,針對大量無主荒地或生荒地,他發牛種,給銀兩,
分房屋以鼓勵墾種。”得出:鼓勵開荒、發展農業;根據材料二“開發水路交通也是其措施的重要內容,
如清廷在苗區組織苗民修筑公路,所修公路北達四川、東入貴州。”得出:開發水路交通;根據材料
二“雍正還在少數民族地區普遍開設學校,批準各州縣科舉之名額。”得出:在少數民族地區開設學校,
推行科舉制。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二“為進一步鞏固對廣大西南地區的統治,雍正皇帝在改土歸流的
基礎上實行了一系列的開發政策。”得出:加強了中央對西南地區的統治;根據材料二“按內地'攤丁
入畝'征收”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和了社會矛盾;對活躍商品經濟有推斷作用;
根據材料二“雍正還在西南地區丈量土地、鼓勵開墾,針對大量無主荒地或生荒地,他發牛種,給銀
兩,分房屋以鼓勵墾種。”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二“開發水路交通也是其
措施的重要內容,如清廷在苗區組織苗民修筑公路,所修公路北達四川、東入貴州。”并結合所學可
得出:加強了西南地區的聯系,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材料二“雍正還在少數民族地
區普遍開設學校,批準各州縣科舉之名額。”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有利于推動西南地區文化教育的發
展。
(3)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舉措:根據材料三“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清
軍完全消滅了阿古柏政權,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紀澤赴俄談判,簽訂《中
俄伊犁條約》,次年收回了伊犁。”得出:軍事、外交手段相互配合,收復新疆;根據材料三“1884
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得出:在新疆設立行政機構。
8.⑴以羈縻府州管理邊疆民族;制定禮儀制度;推行冊封與和親政策;實施改土歸流;制定多種法
律制度。
(2)變化:由模糊曖昧的天朝領域轉向清晰嚴肅的國家領土;邊疆地區建省改制,民族平等和統一。
原因:鴉片戰爭后,列強侵略加劇;清政府治理無力;左宗棠收復新疆,設立行省;孫中山提出“五
族共和”,推動民族平等和國家統一。
(3)新時代邊疆治理方略有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推動邊疆地區
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唐太宗時期首創以鄱護府下轄羈縻
府州管理邊疆民族的方式”,可得出以羈縻府州管理邊疆民族;根據材料“唐朝制定了由鴻臚寺主導的
‘藩臣之禮''舅甥之禮'和‘敵國禮’構成的對藩屬進行管理的禮儀制度”,可得出制定禮儀制度;根據材
料“冊封與和親政策則是唐朝針對動疆勢力強大政權的措施。”,可得出推行冊封與和親政策;根據材
料“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可得出實施改土歸流;根據材料“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
例》《理藩院則例》《蒙古律例》《回醴則例》《西寧青海番夷成例》《欽定西藏章程》等諸多法律
制度”,可得出制定多種法律制度。
(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變化:根據材料“清王朝在邊疆問題上陷入
治理無力與闡釋焦慮的雙重困境,推動邊疆由模糊曖昧的天朝腿域轉向清晰嚴肅的國家領土勢在必
行”,可得出由模糊曖昧的天朝領域轉向清晰嚴肅的國家領土;根據材料“并于1884年在新疆設巡撫、
盟州縣,拉開了邊疆地區建省改制的序幕和各族人民在政治上開始擁有真正平等‘國民’的國民身份,
實現了名義上平等的聯合”,可得出邊疆地區建省改制,民族平等和統一。原因:根據材料“鴉片戰爭
以來,傳統‘中心一邊緣'建構下的治邊模式已難以有效整合動員各類社會資源”,可得出鴉片戰爭后,
列強侵略加劇;根據材料“清王朝在邊疆問題上陷入治理無力與闡釋焦慮的雙重困境”,可得出清政府
治理無力;根據材料“左宗棠收復伊犁,挫敗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權來侵占、股群中國新疆的圖謀。
并于1884年在新疆設巡撫、盟州縣,拉開了邊疆地區建省改制的序幕”,可得出左宗棠收復新疆,設
立行省;根據材料“‘五族共和'被具有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所確認,各族人民在政治上開始擁有真
正平等‘國民’的國民身份,實現了名義上平等的聯合”,可得出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推動民族平等
和國家統一。
(3)本題是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健全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彷丁作扭刺'
的重大決策,彰顯了黨對邊疆民眾守土護邊的高度重視”,可得出新時代邊疆治理方略有助于維護國
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根據材料“加強邊疆治理,推進興邊富民”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促進民族團結
和社會穩定,推動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根據材料“習近平闡釋了新時代‘治疆方略’的基本
內涵,強調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
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9.(1)方式:①構筑防御工事,修長城,建據點,建防線;②交通建設,加強邊疆聯系;③軍事手段
征服鎮壓邊疆勢力,攻占控制邊疆領土;④采取和親、籠絡、羈縻等手段實施管理;⑤設置軍政機構
加強管理開發。
效果:①擴大了疆域,奠定國家版圖基礎;②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利于民族交融;③促進了邊
疆地區的開發和發展;④豐富了國家治理體系;⑤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和鞏固。
(2)變化:①背景性質變化,由相對獨立的封建王朝內部的民族關系治理,轉變為資本主義擴張背景
下更加嚴峻的外來侵略,邊疆治理也轉變為中華民族反對內部分裂勢力、反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斗
爭;②區域變化,邊疆危機從以陸上危機為主體擴展到面臨海陸威脅,邊疆形勢更加嚴峻、復雜。③
策略變化,學習借鑒西方先進技術;建設近代化新式海陸軍隊加強海防;“移民實邊”開發邊疆等策略。
④影響變化,有識之士國家主權意識逐步增強,由封閉的王朝國家逐步向民族國家世界體系的轉型,
但未能抵擋外來侵略導致民族危機日益加深。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的邊疆地區。第一問方式,由材料一“漢初,在北方
邊界擴建長城,設漁陽、上谷、薊縣等幾個防御據點,以和親求得暫時穩定”可得出構筑防御工事,
修長城,建據點,建防線;由材料一“并采取建靈渠、派軍征服和設郡縣等措施控制嶺南地區”可得出
交通建設,加強邊疆聯系;由材料一“漢武帝通過三次大戰,將匈奴逐出漠南地區,建立以呼倫貝爾
大草原、陰山、祁連山等為中心的防線”可得出軍事手段征服鎮壓邊疆勢力,攻占控制邊疆領土;由
材料一“唐朝建立后,因無法對中亞、西亞、外東北等地區實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羈縻'政策。”及
所學可得出采取和親、籠絡、羈縻等手段實施管理;由材料一“漢宣帝設立都護府管理西域,同時對
西南地區采取籠絡手段”可得出設置軍政機構加強管理開發。第二問效果,由材料一“康熙停修長城,
對蒙古各部恩威并濟,征服準喝爾勢力等,確立遼闊疆域版圖。”可得出擴大了疆域,奠定國家版圖
基礎;由材料一“元朝在西藏、青海、外東北、西伯利亞東部設置行省,直接管轄邊疆地區”可得出加
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利于民族交融;結合所學可得出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發展;豐富了國家
治理體系;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和鞏固。
(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時期的邊疆地區。由材料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西北
地區依然面臨嚴峻威脅,沙俄與英國支持的阿古柏侵入新疆,左宗棠繼承林則徐‘塞防論',極力推動
收復新疆,還主張大規模‘移民實邊';……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強侵略,但無力避免外蒙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任務一《金屬絲便簽夾》(教案)-五年級上冊勞動浙教版
- 工廠安全管理培訓資料
- 顧榮施炙-【2022年暑假預習】云名著《世說新語》之“德行”卷
- 2024中車科技創新(北京)有限公司人才招聘11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三年級數學上冊 3 測量第4課時 千米的認識(2)配套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2024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聘27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輔警崗前法律培訓
- 人教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課文25 玲玲的畫教案
- 2024中國移動安徽公司社會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現場安全管理綜合崗安全生產責任制及履職清單
- 幼兒園《開關門要小心》
- 《運營管理》第2版題庫與參考答案
- 基于PLC的自動配料系統畢業設計論文
- 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表范本
- 煙花爆竹工程設計安全規范
- 回旋加速器的五個有關問題
- 四川省中學生學籍卡片
- 夕陽簫鼓-鋼琴譜(共11頁)
- 地面沉降監測技術要求
- 基本建設項目建設成本管理規定解讀
- 金色的魚鉤課本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