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期末化學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期末化學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期末化學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期末化學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北京市某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上冊期末化學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化學

2025.1

年級班姓名考號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lC-12N-140-16Na-23S-32Cl-35.5Mn-55Fe-56

Cu-64

第一部分選擇題

本部分共25題,每題2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

1.氯酸鉀(KC1O3)可用于制造煙花、安全火柴等,關于該物質的分類正確的是

A.鹽B.氧化物C.酸D.堿

【答案】A

【解析】

【詳解】氯酸鉀屬于鹽,故選A。

2.下列氣體中能用排水法收集的無色氣體是

A.SO2B.NOC.NO2D.Ch

【答案】B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A、SCh與水反應,A項錯誤;B、NO是能用排水法收集的無色氣體,B項正確;C、

NO?與水反應,C項錯誤;D、Cb與水反應,D項錯誤;答案選B。

考點:考查氣體收集

3.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工業合成氨屬于人工固氮

B.氮循環中,氮氣只發生氧化反應

C.二氧化氮分散在大氣中會污染環境

D.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由氮氣與氧氣反應得到

【答案】B

【解析】

【詳解】A.固氮是將游離態N2轉化為化合態,工業合成氨將N2和H2在一定條件下生成NH3,屬于人工

固氮,A正確;

B.氮循環中,氮氣與氫氣的反應中,N的化合價降低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B錯誤;

C.二氧化氮有毒,屬于大氣污染物,分散在大氣中會污染環境,c正確;

D.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由氮氣與氧氣在汽車發動機的氣缸內,高溫高壓放電條件下反應得到,D正

確;

答案選B。

4.下列物質中,既含有氨分子,又含有鏤根離子的是

A.氨氣B.氨水C.硝酸D,硝酸鉀

【答案】B

【解析】

【詳解】A.氨氣是共價化合物,化合物中只存在氨分子,不存在錢根離子,故A錯誤;

B.氨水是氨氣溶于水所得的混合物,氨水中存在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鍍根離子、氫氧根離子

和氫離子,既含有氨分子,又含有鏤根離子,故B正確;

C.硝酸為共價化合物,化合物中只存在硝酸分子,不存在氨分子和鏤根離子,故C錯誤;

D.硝酸鉀是離子化合物,化合物中含有鉀離子和硝酸根離子,不存在氨分子和鏤根離子,故D錯誤;

故選B。

5.常溫下,下列物質可用鐵制容器盛裝的是

A.硝酸B.鹽酸C.濃硫酸D.氯化鐵溶液

【答案】C

【解析】

【詳解】A.常溫下,少量鐵和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鐵、一氧化氮、水,不能用鐵制容器盛裝稀硝酸,故

不選A;

B.常溫下,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不能用鐵制容器盛裝鹽酸,故不選B;

C.常溫下,鐵在濃硫酸中鈍化,可用鐵制容器盛裝濃硫酸,故選C;

D.常溫下,鐵和氯化鐵溶液反應生成氯化亞鐵,不能用鐵制容器盛裝氯化鐵溶液,故不選D;

選C。

6.下列物質的用途不正確的是

A.Na2cCh受熱易分解用作膨松劑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用作干燥劑

C.SO2可用于漂白紙張D.NazCh用于呼吸面具供氧

【答案】A

【解析】

【詳解】A.NaHCCh不穩定,受熱易分解,因此可用作食品加工的膨松劑,碳酸鈉受熱不分解,A錯

誤;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在制取氣體時,可用于干燥一些與濃硫酸不能反應的氣體,即作為制取氣體

物質的干燥劑,B正確;

C.S02能夠與一些有色物質結合產生無色物質,因此可用于漂白紙張的漂白劑,c正確;

D.NazCh能夠與水、二氧化碳反應產生氧氣,來幫助人呼吸,因此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供氧劑,D正

確;

故合理選項是Ao

7.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放電影時,放映室射到熒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屬于丁達爾效應

B.綠色化學要求從源頭上消除或減少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

C,將“84”消毒液和潔廁靈混合可增強使用效果

D.燃煤中加入CaCX)3可以減少酸雨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詳解】A.空氣中塵埃分散到空氣中形成氣溶膠,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放電影時,放映室射到熒

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屬于丁達爾效應,故A正確;

B.綠色化學要求從源頭上消除或減少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不是污染后再治理,故B正確;

C.將“84”消毒液和潔廁靈混合,生成有毒氣體氯氣,不能增強使用效果,故C錯誤;

D.煤炭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可以和碳酸鈣、氧氣反應形成硫酸鈣,減少酸雨的形成,故D正

確;

選C。

8.下列行為不得含安全要求的是

A.熄滅少量燃著的金屬鈉,用干燥沙土覆蓋

B.做實驗剩余的金屬鈉,丟棄在廢液缸中

C.大量氯氣泄漏時,迅速離開現場并盡量往高處去

D.聞氣體時用手輕輕扇動,使少量氣體飄進鼻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詳解】A.鈉能與水反應,故鈉著火時不能用水滅火,應用干燥沙土蓋滅,故A正確;

B.鈉性質活潑能與氧氣和水發生反應,且產生的氫氧化鈉具有強的腐蝕性,故做實驗剩余的金屬鈉,不

能丟棄在廢液缸中而放回原試劑瓶中,故B錯誤;

C.氯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故氯氣往下沉,故氯氣泄漏時,應往高處去,故C正確;

D.聞氣體時為避免大量氣體吸入后對人體的危害,應用手在瓶口輕輕扇動,只使少量氣體進入鼻孔聞氣

味即可,故D正確;

故選:B。

9.下列物質在標準狀況下體積最大的是

A.6.72LCH4B.ImolH.O

C.12.8gSO2D.3.01x1()23個HC1分子

【答案】D

【解析】

【詳解】A.體積為6.72L;

B.H2O在標況下不是氣體,Imol為18g,若為液體,體積大約為18ml;

C.12.8g的SO2物質的量為「^^r=0.2mol,在標況下的體積為0.2molX22.4L/mol=4.48L;

64g/mol

D.3.01x1()23個HC1分子的物質的量為0.5mol,標況下體積為o.5X22.4L/mol=11.2L;

體積最大的是3.01X1()23個HC1;

答案選D。

10.現有以下四種溶液:?NH4C1;②(NHJSO4;③KC1;④K2so4。下列試劑能將它們區別開的是

(可以加熱)

A.HC1B.BaCl2C.NaOHD.Ba(OH)2

【答案】D

【解析】

【詳解】A.四種物質與鹽酸均不反應,不能鑒別,A錯誤;

B.氯化鏤、氯化鉀與氯化鋼不反應,硫酸鏤、硫酸鉀與氯化鋼反應均產生白色沉淀,不能鑒別,B錯

誤;

C.NH4Ch(NH4)2SO4均與NaOH溶液反應加熱生成刺激性氣體氨氣,K2so4、KC1均與NaOH溶液不反

應,不能鑒別,C錯誤;

D.(NH4)2SO4,NH4CI、K2sO4、KC1分別與Ba(OH)2溶液加熱反應的現象依次為白色沉淀和刺激性氣體、

刺激性氣體、白色沉淀、無現象,現象不同,可鑒別,D正確;

答案選D。

11.下圖是噴泉實驗裝置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實驗說明氨氣極易溶于水,且溶解速度快

B.形成噴泉的原因是燒瓶內壓強小于外界大氣壓

C.燒瓶中的溶液呈紅色的原因:NH3+H20NH3-H20NH:+OH

D.若燒杯中盛放酒精,則不會有噴泉形成

【答案】D

【解析】

【詳解】A.用氨氣做噴泉實驗,說明氨氣極易溶于水,且溶解速度快,A正確;

B.由于氨氣極易溶于水,造成燒瓶內壓強小于外界大氣壓,大氣壓把酚酰溶液壓入到圓底燒瓶中形成噴

泉,B正確;

C.氨氣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電離出OH-離子,使酚麟變紅色,方程式為:

-

NH3+H2ONH3-H2ONH^+OH,C正確;

D.氨氣也能與酒精形成氫鍵,也易溶于酒精,燒杯中若是酒精,也能形成噴泉,D錯誤;

答案選D。

12.常溫下,下列各組離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強酸性溶液中:NO]、K+、CF>Fe2+

B.無色溶液中:Ba2\K\MnO;、SO:

C,含有SO:的溶液中:NO3,CF>NH;、Mg2+

D.強堿性溶液中:Na+、HCO3,CO:、K+

【答案】C

【解析】

【詳解】A.Fe?+具有還原性,在酸性條件下,N。;具有強氧化性,能與Fe?+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不能大

量共存,A不符合題意;

B.Mn。;為紫紅色,且具有強氧化性,能氧化S。;,生成的S0『與領離子也不能大量共存,B不符合

題意;

c.so:、NO3->cr>NH;、Mg2+離子間互不反應,能大量共存,C符合題意;

D.在堿性溶液中,HCO3-與OH」反應,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下列解釋事實的方程式正確的是

A.氯氣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C12+2OH-=2C10+H2T

-

B.向“84”消毒液中通入少量SO2:2C10+S02+H2O=SO3+2HC10

y'B

C.高溫鐵水不能注入未經干燥的模具,防止反應:2Fe+3H2O(g)—Fe2O3+3H,

+2+

D.向足量銅和濃硝酸反應后的試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3Cu+8H+2NO;=3Cu+2NOT+4H2O

【答案】D

【解析】

【詳解】A.氯氣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產生NaCl、NaClO、H2O,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12+2OH-

=C1+C1O+H2O,A錯誤;

B.SO2具有還原性,CIO-具有強氧化性,二者在溶液中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產生so:、cr、H+,反應

產生的H+與溶液中的CIO-再結合形成HC1O,因此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應該為:SO2+3C1O+H2O=SO4

+C1+2HC1O,B錯誤;

C.在高溫下,鐵與水蒸氣反應產生Fe3C>4、H2,反應方程式為:3Fe+4H2O(g)^^Fe3O4+4H2,C錯

誤;

D.Cu與硫酸電離產生的H+及Cu(NO3)2電離產生的N0£發生反應,產生Cu2+、NO、H2O,反應的離子

+2+

方程式為:3CU+8H+2NO3=3CU+2NOT+4H2O,D正確;

故合理選項是D。

14.化學反應是有條件的,若改變反應條件,發生的化學反應不改變的是

A.H2s。4和Ba(OH)2B.Fe和HNO3

C.NH3和。2D.NaHCC)3與Ca(OH)2

【答案】A

【解析】

【詳解】A.H2sO4和Ba(0H)2只能發生反應H2SO4+Ba(OH)2=BaSCM+2H2O,故選A;

B.少量Fe和稀HN。?反應生成硝酸鐵、一氧化氮、水,過量Fe和稀HNOs反應生成硝酸亞鐵、一氧化

氮、水,故不選B;

C.NH3在純氧氣中燃燒生成氮氣和水,NH3與。2發生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故不選C;

D.少量NaHCC>3與Ca(OH)2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氫氧化鈉、水,過量NaHCC)3與Ca(OH)2反應生

成碳酸鈣沉淀、碳酸鈉、水,故不選D;

選Ao

15.下列“實驗結論”與“實驗操作及現象”不相符的一項是

實驗操作及現象實驗結論

A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s溶液,出現白色沉淀溶液中一定含有C「

B向蔗糖中滴加濃硫酸,蔗糖變黑濃硫酸有脫水性

CSO2通入Na2s溶液中,產生淡黃色沉淀SC)2具有氧化性

向氯水中滴加幾滴石蕊溶液,溶液先變紅,后迅速褪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

D

色性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詳解】A.向溶液中加入AgNG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該沉淀可能是:AgC/或Ag2cQ,,未排除CO:

的干擾,所以該溶液中是可能含有C/一,A錯誤;

B.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將有機物的H、0元素按照H2。的組成比例脫去,所以在蔗糖中滴加濃硫酸,

蔗糖會脫水碳化變黑,B正確;

C.SO?通入Na2s溶液中會發生反應SQ+2H2O+2N/S=3SJ+4NaOH,產生單質S的淡黃色沉

淀,其中so?中S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作氧化劑,具有氧化性,C正確;

D.氯水中主要存在C"、HCl、HCIO,向氯水中滴加幾滴石蕊溶液,由于HC7的酸性,溶液先變紅,

然后體現的漂白性,溶液迅速褪色,D正確;

故答案為:Ao

16.CuC%是一種可用于生產顏料、木材防腐劑的化工產品。如圖所示,將銅粉加入稀鹽酸中,并持續通

入空氣,在Fe3+的催化作用下可生成CuC%。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過程I的反應為:2Fe3++Cu=2Fe2++Cu?+

B.過程II反應后溶液的pH降低

C.該過程驗證了氧化性:。2〉Fe">Cu2+

Fe3+

D.該過程總反應為:2CU+O2+4H+-2CU2++2H2。

【答案】B

【解析】

【詳解】A.過程I中銅被Fe3+氧化為Cu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Fe3++Cu=2Fe2++Cu2+,故A正

確;

B.過程n中Fe2+被氧氣氧化為Fe3+,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4Fe2++C)2+4H+=4Fe3++2H2。,反應消耗

氫離子,反應后溶液的pH升高,故B錯誤;

3+

C.根據4Fe2++C)2+4H+=4Fe+2H2O可知氧化性02〉Fe3+,根據2Fe?++Cu=2Fe?++C/+可知氧

化性Fe3+>Cu2+,該過程驗證了氧化性:。2>Fe3+>Cu2+,故C正確;

D.①2Fe3++Cu=2Fe2++Ci?+、②4Fe2++C)2+4H+=4Fe3++2H2。,①x2+②得該過程總反應方程式

Fe3+

為2CU+O2+4H+-2CU2++2H2。,故D正確;

選B。

17.水體中的局部氮循環如下圖所示,其中含氮物質轉化方向與水深有關。

NH:—NH20H——?N0;—?NO;

表層水硝化過程為主流

宸信永反猛花過程無用[動

—N20<--------NO<---------NO;<---------1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圖中涉及的反應均為氧化還原反應

B.反硝化過程中含氮物質被還原

C.不同水深含氮物質轉化方向不同,可能與溶氧量有關

D.步驟①中,每生成ImolNI^OH,轉移4moi電子

【答案】D

【解析】

【詳解】A.由圖中轉化關系可知,圖中涉及的反應,元素化合價都發生了變化,故均為氧化還原反應,

故A正確;

B.由圖中轉化關系可知,反硝化過程NOZ-NO-N2O,含N物質化合價均降低,被還原,故B正確;

C.表層水中氧氣濃度大,含氮物質轉化以硝化過程為主,發生氧化反應;底層水中氧氣濃度小,含氮物

質轉化以反硝化過程為主,發生還原反應,所以不同水深含氮物質轉化方向不同,可能與溶氧量有關,故

C正確;

D.步驟①中NH;生成NlhOH,氮的化合價由-3價升高到-1價,每生成ImolNHzOH,轉移21noi電子,

故D錯誤;

答案選D。

18.雌黃(As2s3,S為-2價)和濃硝酸可以反應:AS2S3+10HNO3(?a)=2H3ASO4+3S+10NO2T+2H2Oo關于該

反應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HNCh僅表現出氧化性

B.NCh是還原產物

C.該反應生成3molS時,轉移了6mol電子

D.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0:1

【答案】c

【解析】

【詳解】A.在該反應中,N元素化合價由反應前HN03中的+5價全部變為反應后NCh中的+4價,化合價

降低,得到電子被還原,因此HN03僅表現出氧化性,A正確;

B.在該反應中,N元素化合價降低,所以HNCh是氧化劑,NCh是還原產物,B正確;

C.根據反應方程式可知:每反應產生3moiS,在反應中N元素化合價總改變10價,則反應過程中轉移

電子的物質的量是10mol,C錯誤;

D.在上述反應中,HNCh為氧化劑,被還原為NCh;As2s3為還原劑,被氧化為H3ASO4、S,則氧化劑與

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0:1,D正確;

答案選C。

19.下列實驗中,利用圖中裝置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AB

!1

12滴水

裝Jb濃硫酸

/toomb

包有足量Na?。?

的脫脂棉

目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硫酸溶

證明Na2O2與水反應放熱

的液

CD

7H4cllif

浸有溶液的棉球

裝NaBr

置彘棉花浸有淀粉-KI溶'液的棉球

實驗室制取氨氣證明氧化性Cl2>Br2>I2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詳解】A.向包有足量過氧化鈉的脫脂棉滴2滴水,脫脂棉燃燒,證明Na?。?與水反應放熱,故A正

確;

B.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硫酸溶液,不能直接把濃硫酸倒入容量瓶中,故B錯誤;

C.加熱氯化鏤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制取氨氣,氯化銹加熱分解產生的氨氣和氯化氫在試管口又重新轉化

為氯化鏤,故C錯誤;

D.氯氣能置換出NaBr中的Bn,氯氣也能置換出KI中的b,該實驗不能證明氧化性Br2>l2,故D錯誤;

選Ao

20.濃硫酸與銅反應的裝置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可通過提拉銅絲控制反應的發生與停止

B.浸NaOH溶液的棉團作用:2OH+SO2=SOt+H2O

C.品紅溶液褪色和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均可證明反應發生

D,若將品紅溶液和石蕊溶液調換位置,石蕊溶液變紅仍可以證明生成S。?

【答案】D

【解析】

【分析】濃硫酸與銅反應生成硫酸銅、水和SO2,根據調節銅絲的高低可控制反應的開始和停止,由于so2

具有漂白性,因此將生成的SO2通入品紅溶液中,品紅溶液褪色,SO2為酸性氧化物,與水反應生成H2so3,

將SO2通入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變紅色,浸有NaOH溶液的棉團可吸收SO?。

【詳解】A.由分析可知,濃硫酸與銅反應生成硫酸銅溶液和SO2,根據調節銅絲的高低可控制反應的開

始和停止,A項正確;

B.浸NaOH溶液的棉團可吸收SO2,發生的離子方程式為ZOIT+SOZMSO?+H2。,B項正確;

c.SO2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紅溶液褪色,SO2為酸性氧化物,與水反應生成H2so3,將SO2通入石蕊

溶液中,石蕊溶液變紅色,故均可證明發生了反應,C項正確;

D.若將品紅溶液和石蕊溶液調換位置,若反應生成的SO3因溶于水生成了H2sO,而石蕊溶液變紅,因此

僅憑石蕊變紅無法特定地證明生成了SC)2,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才能證明生成SO2,D項錯誤;

答案選B。

21.以工業廢渣[主要成分為Ca(OH)2和CaC。?]為原料制備KCK)3的流程如下:氯化時控制溫度在75℃

左右進行,充分反應后過濾所得濾液為Ca(CK)3)2、Ca(ClO)2、CaC%的混合溶液。下列有關說法正確

的是

H2OCl2KC1

JJJ

工業廢渣T打漿T氯化T過濾T轉化f……fKCIC>3固體

濾渣

A.轉化過程可能是KC1被氧化成KCK)3

B.濾液中CIO]與C「的個數之比可能大于1:5

C.濾液中CRT、CIO;與C「的個數之比可能為4:1:9

D.氯化過程中需提高CU的轉化率,可加快通入CL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工業廢渣[主要成分為Ca(OH)2和CaCCh],加入水打漿,通入氯氣,可生成Ca(ClC>3)2,過濾后在濾

液中加入KC1轉化生成KC1O3,經蒸發濃縮、冷卻結晶可得晶體KC103,以此解答該題。

【詳解】A.由于KCIO3的溶解度不大,轉化過程加入KCL與Ca(C103)2發生復分解生成KCIO3,故A

錯誤;

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6Ca(OH)2+6Cb—Ca(C103)2+5CaC12+6H2。,則濾液中Ca(CK)3)2與CaCb的物質的

量之比n[Ca(C103)2]:n[CaCL]:=1:5,還有副反應2Ca(OH)2+2C12—Ca(ClO)2+CaCL+2H2O,液中CaCL

的量增加,Ca(C103)2與CaCb的物質的量之比小于1:5,故B錯誤;

C.若濾液中CRT、CIO;與C1-的個數之比可能為4:1:9,則有電子守恒可知,CL—C1CT,得到4個

C10,失電子數目為4;ci2cio;,得到1個ci。〉失電子數目為5;cufcr,得到9個cr,

得到9個電子,得失電子剛好守恒,故C正確;

D.氯化過程中需提高C12的轉化率,可減小通入C12的速率,可增加氯化環節與氯氣的接觸面積,故D錯

誤;

故答案選Co

22.將一定質量的銅溶于50mLilmol/L的濃硝酸中,待銅完全溶解后,生成0.2molNC>2和NO的混合氣

體,并測得溶液中H+的濃度為lmol/L.假設反應后溶液的體積仍為50mL,則金屬銅的質量為

A.6.4gB.9.6gC.11.2gD.12.8g

【答案】B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被還原的硝酸生成NC>2或NO2、NO混合物,根據N原子守恒可知,被還原的n(HNO3)

-1

=n(氣體)="4.48"L-22.4L?mol-l=0.20mol,剩余的n(HNO3)="1.0"mol?Lx0.05L="0.05"mol,根據N

元素守恒,可知0.05mol+0.2moi+2n[Cu(NO3)2]="11.0"mol?L-ix0.050L,解得n[Cu(NC)3)2]=0.15mol,所以m

(Cu)=0.15molx64g.mol-l=9.6g,答案選B。

【考點定位】考查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氧化還原反應的計算等知識。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化學方程式計算、氧化還原反應計算,難度中等,注意反應中硝酸起氧化劑、還原

劑作用,注意守恒思想的應用。具體分析如下:①被還原的硝酸生成NCh或NO?、NO混合物,根據N原

子守恒可知,被還原的n(HNO3)=n(NO2+NO);②反應中硝酸有剩余,根據氫離子計算剩余硝酸物質

的量,再根據N元素守恒計算CU(NO3)2的物質的量,根據Cu元素守恒計算Cu的質量。

23.氫能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也是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加速開發利用的一種清潔能

源。利用鐵及其氧化物循環制氫原理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器I中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元素有2種

B.反應器n中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1

C.反應器III中生成ImolFezOs時,轉移Imol電子

D.含CO和H2各Imol的混合氣體通過該方法制氫,理論上可獲得gmolH?

【答案】D

【解析】

【詳解】A.反應器I中發生反應3CO+Fe2O3=2Fe+3CC>2及3H2+Fe2()3=2Fe+3H2。,所以化合價改變的

有C、H、Fe三種元素,A錯誤;

B.反應器n中發生反應3Fe+4H2O(g)=4H2+Fe3C)4,氧化產物為Fes。,,還原產物為H2,所以氧化

產物與還原產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4,B錯誤;

C.反應器III中生成lmolFe2()3時,轉移2x[3-||=|mol電子,C錯誤;

D.反應器I中發生反應3CO+Fe2(D3=2Fe+3c及3H2+Fe2(D3=2Fe+3H2。,ImolCO和H2參與反應可

生成Fe共gmol,反應器II中發生反應3Fe+4H2O(g)=4H2+Fe3O4,gmolFe參與反應理論上可獲得

4

3/16H,D正確;

—x4=——mol2

39

故選Do

24.向200mLFe2(S04)3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鐵粉,充分反應后溶液中固體剩余物的質量與

加入鐵粉的質量如圖所示,忽略溶液體積的變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a點時溶液中發生的反應為:Fe+2Fe3+=3Fe2+

B.匕點時溶液中的陽離子有:Cu2\Fe2+

C.c點時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25mol/L

D.原溶液中Fe2(SC)4)3和CUSO4的物質的量濃度之比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氧化性的強弱Fe3+〉Cu2+及圖象可知,。?O.56gFe發生Fe+2Fe3+=3Fe?+,0.56g?1.68gFe時,

剩余物為1.28g,而L28gCu的物質的量為0.02mol,此時發生Fe+Ci?+=Fe?++Cu;加入鐵粉從0.56g?2.24g

時,若發生反應Fe+Ci?+=Fe2++Cu,則生成L92gCu,而由圖示可得剩余物為1.84g,所以此時溶液中不

含Cu2+,以此來解答。

【詳解】A.0?0.56gFe發生Fe+2Fe3+=3Fe?+a點位于這之間,A正確;

B.0.56g?1.68gFe時,剩余物為1.28g,而L28gCu的物質的量為0.02mol,此時發生

Fe+Cu2+=Fe2++Cu-匕點位于加入鐵0.56g?1.68g之間,Z?點溶液中的陽離子有:Cu2+>Fe2+,B正

確;

C.加入鐵粉為從1.68g?2.24g時,加入鐵粉的質量為0.56g,固體物增重量為1.84g-L28g=0.56g,說明此

過程中鐵粉未參加反應生成銅單質,即c點的溶質為FeSO”加入鐵粉0?0.56gFe發生

3+2+

Fe+2Fe=3Fe,生成FeSO4的物質的量為0.03mol,加入鐵粉0.56g~1.68g發生

Fe+Cu2+=Fe2++Cu,生成FeSOd的物質的量為0.02moL所以c點時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0.03mol+0.02mol?__1_.

--------------------------=0.25mol/7LT,C正確;

0.2L

D.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溶液中Fe3+為0.02mol,則Fe2(SO4)3為0-01mol,Cl?+為0.02mol,貝ICuSC^為

0.02mol,所以原溶液中Fe2(SOj和CUSO4的物質的量濃度之比=物質的量之比為1:2,D錯誤;

故選D。

現高;最終溶液仍為黃色色逐漸加深,溫度無明顯

象變化;最終有紫黑色沉淀

析出

下列說法不正硬的是

A.KI對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

B.對比②和③,酸性條件下Hz。?氧化KI的速率更大

C.對比②和③,②中的現象可能是因為H2。?分解的速率大于H2O2氧化KI的速率

D.實驗②③中的溫度差異說明,Hz。?氧化KI的反應放熱

【答案】D

【解析】

【詳解】A.比較實驗①②的現象可知,KI對H2。?分解有催化作用,A正確;

B.對比②和③,由實驗③的現象溶液立即交為棕黃色,產生少量無色氣體;溶液顏色逐漸加深,溫度無

明顯變化;最終有紫黑色沉淀析出溶液無明顯變化,可知酸性條件下H2。?氧化KI的速率更大,B正確;

C.對比②和③,②中的現象為溶液立即變為黃色,產生大量無色氣體;溶液溫度升高;最終溶液仍為黃

色,實驗③現象為:溶液立即交為棕黃色,產生少量無色氣體;溶液顏色逐漸加深,溫度無明顯變化;最

終有紫黑色沉淀析出溶液無明顯變化,故可能是因為H2O2分解的速率大于H2O2氧化KI的速率,C正

確;

D.實驗②中主要發生H2O2分解,溫度明顯升高,而實驗③中主要發生H2O2氧化KI的反應,溫度無明顯

變化,說明H2O2催化分解是一個放熱反應,不能說明Hz。?氧化KI的反應放熱,D錯誤;

故答案為:D。

第二部分非選擇題

本部分共5道大題,共計50分。所有題目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的對應區域。請注意題目中對答

案的字數要求,超過字數的答案一律不得分。

26.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結合本學期做過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I.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一小藥匙淡黃色過氧化鈉與5mL水反應,還原劑是。

(2)將干燥、濕潤的紅紙條分別放在盛有純凈氯氣的集氣瓶中進行對比,該實驗的目的是(用

不超過20字表述)。

II.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3)配制lOOmLLOOmol/L的NaCl溶液,需稱取gNaCl固體,溶解NaCl的玻璃儀器是

___________(填字母)。

A.燒杯B.100mL容量瓶

(4)下列操作會導致所配溶液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偏大的是(填序號)。

A,轉移溶液后,未洗滌燒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B.搖勻后,發現溶液的凹液面低于刻度線,又滴加幾滴蒸儲水

C.定容時俯視容量瓶的刻度線

III.不同價態硫元素的轉化

(5)Na2s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實現了-2價到0價的轉化,依據的實驗現象是(用不超過10

字表述)。

(6)為實現+6價到+4價的轉化,可選濃硫酸與銅進行反應,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o

(7)為實現+4價到。價的轉化,可向點滴板孔穴中依次滴加兩種鈉鹽溶液及稀硫酸,寫出反應的離子方

程式___________o

【答案】(1)過氧化鈉(Naz。2)

(2)證明Cl?與H2O反應(或“證明是HC1O而非C%具有漂白性”等合理答案)

(3)5.85g(5.8g/5.9g)②.A

(4)C(5)溶液中產生淡黃色(白色)渾濁

A木

(6)Cu+2H2SO4(濃)—CuSO4+SO2/+2H2O

2+

(7)2S-+SOf-+6H=3S+3H2O

【解析】

【小問1詳解】

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過氧化鈉中氧元素化合價既升高又降低,氧化劑和還原劑均是過

氧化鈉;

【小問2詳解】

將干燥、濕潤的紅紙條分別放在盛有純凈氯氣的集氣瓶中進行對比,氯氣不能使干燥的紅紙條褪色、氯氣

能使濕潤的紅紙條褪色,證明Cl2與H2。反應。

小問3詳解】

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需稱取NaCl固體的質量m=cVM=lmol/Lx0.1Lx58.5g/mol=5.9g,在

燒杯中溶解NaCl,選A。

【小問4詳解】

A.轉移溶液后,未洗滌燒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溶質偏少,所配溶液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偏小,故不

選A;

B.搖勻后,發現溶液的凹液面低于刻度線,又滴加幾滴蒸儲水,溶液體積偏大,所配溶液溶質的物質的

量濃度偏小,故不選B;

C.定容時俯視容量瓶的刻度線,溶液體積偏小,所配溶液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偏大,故選C;

【小問5詳解】

Na2s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實現了-2價到0價的轉化,即生成S單質,依據的實驗現象是溶液中產生淡

黃色(白色)渾濁。

【小問6詳解】

濃硫酸與銅反應生成硫酸銅、二氧化硫、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2H2$。4(濃)

A人

=CuSO4+SO2^+2H2O。

【小問7詳解】

為實現+4價到0價的轉化,可向點滴板孔穴中依次滴加亞硫酸鈉溶液、硫化鈉溶液及稀硫酸,反應的離子

2-+

方程式2s+SO;+6H=3SJ+3H2O。

27.氮是自然界中生物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其化合物種類豐富。

I.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實驗室可通過圖1裝置制取。

NH4cl和

Ca(OH)2

蘸有濃氨水蘸有濃鹽酸

的棉球的棉球

AB

1圖2

已知:相同條件下,相對分子質量小的氣體,運動速率較快。

()寫出實驗室制取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1NH3

(2)請將圖1方框中收集NH3的裝置補充完整___________o

(3)圖2中,玻璃管內可觀察到的現象是(用不超過20字表述)。

(4)圖2反應的生成物溶于水得到溶液A。取溶液A少許于試管中,,則證明溶液A含有

NH:。

II.氨的循環和轉化對生產、生活有重要價值。某工廠制硝酸的流程如圖所示。

N,空氣空氣、水

(5)寫出“氧化爐”中反應化學方程式:

(6)寫出吸收塔中合成HZ。?的化學方程式:

(7)“吸收塔”排出的尾氣中會含有NO、NO2等氮氧化物,為消除它們對環境的影響,通常用純堿溶

液吸收法。法寫出足量純堿溶液吸收NO?的化學方程式(已知產物之一為NaN。?):。

A木

【答案】(1)2NH4Cl+Ca(OH)2=CaCl2+2NH3T+2H2O

(2)短進長出(如下圖)

(3)在靠近濃鹽酸棉球的一側(或靠近B端/右側)生成白煙

(4)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置于管口處,試紙變藍(或將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于

管口處,有白煙生成)

催化劑

(5)4NH3+5O24NO+6H,0

-A

4NO+3O2+2H2。=4HNC>3(或NO-?NO2->HNO3分步)

(7)2NO,+2Na2CO3+H2O=NaNO2+NaNO3+2NaHCO3

【解析】

【分析】實驗室中加熱氯化鏤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制取NH3,用堿石灰干燥氨氣,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氨

氣;氨氣和氯化氫氣體反應生成氯化錢(白煙)。

【小問1詳解】

實驗室中加熱氯化鏤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制取NH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A小

2NH4C1+Ca(OH)2=CaCl2+2NH3T+2H.0;

【小問2詳解】

氨氣的密度小于空氣,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氨氣,圖1收集NH,的裝置為

【小問3詳解】

濃氨水易揮發出氨氣,濃鹽酸易揮發出氯化氫氣體,氨氣的運動速度大于氯化氫,氨氣和氯化氫在玻璃管

內相遇結合為氯化鍍,玻璃管內可觀察到的現象是在靠近濃鹽酸棉球的一側生成白煙。

【小問4詳解】

圖2反應的生成物是氯化錢,氯化鏤溶于水得到溶液A。核鹽能與堿反應放出氨氣,取溶液A少許于試管

中,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置于管口處,試紙變藍,則證明溶液A含有

NH:。

【小問5詳解】

“氧化爐”中氨氣發生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催化劑

4NH,+50,=4N0+6H.0;

'A'

【小問6詳解】

吸收塔中一氧化氮和氧氣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吸收塔中總反應的化學

方程式為4NO+30,+2H2。=4HNO3;

【小問7詳解】

足量純堿溶液吸收N。?生成硝酸鈉、亞硝酸鈉、碳酸氫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O2+2Na2cO3+H2O=NaNO2+NaNO3+2NaHCO3。

28.菠菜中含有比較豐富的鐵元素,某研究小組設計如下方案測定其含量。

【鐵元素的分離】

(1)在用期中將mg菠菜高溫灼燒,使之完全灰化。用足量的酸充分溶解,過濾(濾渣中不含鐵元素),將

濾液在100mL容量瓶中定容,得溶液A。

其中鐵元素的存在形式是Fe2+、。

【鐵元素的測定】

研究小組提出如下三種測量方案。

i.沉淀法:取10mL溶液A,向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過濾、洗滌沉淀、灼燒、稱量。

(2)請寫出生成紅褐色沉淀的方程式:。該方案誤差較大。

ii.比色法:另取10mL溶液A,流程如下。

(3)用離子方程式解釋加入H2O2的目的是:。

(4)寫出加入KSCN后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o

(5)溶液顏色越深,光的透過能力越差,即透光率越小,含鐵量越(填“高”或"低”)。

(6)若不加入H2O2,測出菠菜中鐵元素的含量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iii.高錦酸鉀滴定法:

+

10mL|足量4|10mL|KMnO4/H

溶液A|過濾"I濾液c|"

(7)另取10mL溶液A,向其中加入足量X,X可能是。

a.Nab.Mgc.Fed.Cu

向濾液C中滴入bmol/LKMnO4溶液,至反應完全,共消耗KMnO4溶液cmL。

(8)請寫出M11O4與Fe?+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9)計算樣品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o

【答案】(1)Fe3+

3+

(2)Fe+3OH=Fe(OH)3b4Fe(OH)2+O2+2H2O=4Fe(OH)3;

2++3+

(3)2Fe+H2O2+2H=2Fe+2H2O

3+

(4)Fe+3SCN-=Fe(SCN)3

(5)高(6)偏小

2++2+3+

(7)d(8)MnO4+5Fe+8H=Mn+5Fe+4H2O

(9)^^xlOO%

m

【解析】

【分析】菠菜中鐵元素的存在形式是Fe2+、Fe3+,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測定。一種方法是向其中加入足量

NaOH,Fe3+反應產生Fe(OH)3沉淀;Fe?+與足量NaOH反應先產生Fe(OH)2沉淀,Fe(OH)2會被氧化生成

Fe(OH)3沉淀,然后灼燒Fe(OH)3沉淀分解產生FezCh,根據反應產生的Fe2O3計算;第二種方法是采用比

色方法,先用H2O2將Fe2+氧化為Fe3+,然后向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反應產生Fe(SCN)3,使

溶液顯紅色,測其透光率,再根據數據進行處理;第三種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足量Cu,使Fe3+反應轉化為

Fe2+,再用酸性KMnCU標準溶液滴定,根據反應消耗KMnCU標準溶液的體積,結合電子守恒計算Fe?+的

物質的量,進而可得Fe元素的含量。

【小問1詳解】

根據分析,溶液A中鐵元素的存在形式是Fe2+、Fe3+;

【小問2詳解】

3+

溶液A中含有的Fe3+與0H-反應產生Fe(0H)3紅褐色沉淀,離子方程式為:Fe+3OH=Fe(OH)3;;溶液中

2+

含有的Fe?+先與OH反應產生Fe(OH)2白色沉淀,發生反應:Fe+2OH=Fe(OH)2i;Fe(0H)2不穩定,會被

O2氧化為紅褐色Fe(0H)3沉淀,反應的方程式為:4Fe(OH)2+O2+2H2O=4Fe(OH)31;

【小問3詳解】

Fe2+具有還原性,在酸性條件下會被H2O2氧化為Fe3+,H2O2被還原為水,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2++3+

2Fe+H2O2+2H=2Fe+2H2O;

【小問4詳解】

3+

向含有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發生離子反應:Fe+3SCN-=Fe(SCN)3,產生Fe(SCN)3使溶液變為

血紅色;

【小問5詳解】

溶液顏色越深,光的透過能力越差,即透光率越小,含鐵量越高;

【小問6詳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