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7開遠市2024年春季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第Ⅰ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第Ⅱ卷請用直徑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魯教版必修1。第Ⅰ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甘肅慶陽的南佐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一處都邑性質的聚落。考古學者在遺址宮城的祭祀區發現了數百萬粒炭化水稻,幾乎不見粟和黍,而宮城其他區域出土的絕大多數都是粟、黍。南佐先民用當地少見的水稻獻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們()A.自南方地區遷居而來 B.注重精耕細作的生產C.對祭祀禮儀高度重視 D.以水稻為主要的作物2.西周在封邦建國的同時,也常常將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留守王畿輔佐周王。如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這種做法()A.實現了對諸侯國的有效控制 B.破壞了宗法等級秩序C.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 D.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3.漢武帝在位50多年,用人不拘一格,“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他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29人,其中多數并非儒家。這反映當時()A.百家爭鳴局面仍在延續 B.現實統治需要影響治國理念C.中朝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D.察舉制度的弊端已日益顯現4.南北朝時期,南北儒學學風有別,南學“約簡”,北學“深蕪”。到隋代劉焯、劉炫“學通南北”,還為儒家典籍及舊注做解釋,士大夫“咸師宗之”。這體現了()A.“三教合一”傾向逐漸顯現 B.選官的改革擴大了統治基礎C.儒學的正統地位得以確立 D.政治格局變動影響學術發展5.唐朝科舉考生被錄取后要到考官處謝恩,稱考官為“師門”,自稱“門生”。宋太祖改革殿試制度,使錄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做“天子門生”。宋仁宗后,殿試只分甲第排名次,不再落榜也成為定制。據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試制度是為了()A.遏制結黨營私并籠絡士子 B.避免取士的主觀隨意C.統一科舉考試選才的標準 D.強化崇文抑武的政策6.明中葉以前,東南山區修建了一批堰壩蓄水灌溉。到明中葉以后,大量商販借助河流運輸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開堰通行,導致農商之間出現了許多用堰糾紛。這反映了當地()A.高產作物引進 B.區域性商幫的形成和發展C.朝貢貿易的繁榮 D.農林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7.1865年,李鴻章奏請設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時指出“洋機器于耕織、刷印、陶填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1873年,沈葆楨改變福建船政局經營方針,主張“廣閭閻(指平民)之生計,節國家之度支”。這反映了他們()A.抵制外國資本入侵的目的 B.關注軍事和經濟的聯動C.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方式 D.產生了實業救國的思想8.如表展示了1901~1947年間,中國進口貿易價值中,俄國(沙俄/蘇俄/蘇聯)英國、日本、美國四國所占的比重(以各期各國總計為100)。據此推斷,表中的丙是()國家甲乙丙丁1901~19038.515.912.50.81919~192117.614029.21.41929~193119.28.623.41.5193321.911.39.91.6193518.910.615.60.8194750.16.91.70.3A.俄國 B.英國 C.美國 D.日本9.下圖是1948年刊登在《東北畫報》雜志上的一幅年畫。該年畫可用于探究()《人民翻身興家立業》A.大生產運動的推廣 B.土地改革的開展 C.第二條戰線的興起 D.農業合作社建立10.1952年5月,華東區城鄉物資交流大會在上海召開。國營企業與合作社遵循“對熱門暢銷貨,不應搶先購買,對滯銷貨,應帶頭購進”的原則,將豆類、山貨類、藥材類等近百種產品的經營權,全部留給私營商戶經營販賣。這一舉措()A.標志著公私合營政策的實行 B.適應了一五計劃的需要C.踐行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 D.優化了國家的產業結構11.公元前225年至公元前43年間,大量戰俘奴隸進入羅馬,意大利奴隸人數從60萬增加到300萬。但公元2世紀后,隨著對外擴張戰爭的結束,奴隸來源不斷枯竭。這()A.加深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危機 B.表明羅馬的政體不斷成熟C.反映了莊園經濟的逐漸發展 D.增強了羅馬的內部凝聚力12.自11世紀以來,英國王室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自己的直接領地,即所謂“國王靠自己過活”,但到14世紀,稅收已成為其主要來源。1374~1375年,英王財政總收入為11.2萬英鎊,其中領地收入2.2萬,而稅收有8.2萬。這一現象說明當時英國()A.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B.對外擴張獲得巨大收益C.封建王權呈現強化趨勢 D.脫離教會控制成效顯著13.1789年7月,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初,英國國內各界幾乎都持歡迎態度。但在法國建立共和制之后,英國國內對法國大革命認識產生很大分歧,英國政府也開始轉向保守并全力鎮壓內部的激進運動。英國政府意在()A.維持英國現存政治秩序 B.打擊國內封建勢力C.贏得與法國爭霸的優勢 D.防范北美獨立運動14.1871年,巴黎公社一致決定拆毀拿破侖凱旋柱,這是“鑒于皇帝圓柱是野蠻行為的紀念物,是武力和虛榮的象征,是對窮兵欲武的崇揚和對國際權利的否定,是勝者對敗者的長期侮辱”。這反映了巴黎公社()A.高揚起國際主義精神 B.主張建立無產階級專政C.爭取臨時政府的支持 D.旨在推翻法國封建專制15.1947年,蘇聯決議在莫斯科建造多棟高層建筑,提出“(它們)應該與城市歷史上的建筑藝術和未來的蘇維埃宮的形象相協調”。1954年,建成后的莫斯科大學主樓、勞動模范公寓、重工業部大樓等“莫斯科七姐妹”構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這些建筑()莫斯科大學主樓A.反映了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 B.體現重工業的優先地位C.表明新型勞動關系已經建立 D.具有鮮明的政治指向性16.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后,主張推動歐洲聯合,建立“歐洲人的歐洲”。他反對法國成為美國的附屬或“小伙伴”,而應當“在一個歐洲人的歐洲中間保持法國的面目”。戴高樂旨在()A.建立統一市場,實施貿易保護 B.爭取獨立自主,提升法國地位C.加強歐洲合作,解決滯脹問題 D.緩和法蘇關系,保持歐洲均勢第Ⅱ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漢時期,由于簡牘書寫不便,更因形體繁重,運輸保管不易,鄉吏具體負責戶籍的編造,縣吏主要起監督、審核作用,戶籍的正本放鄉,副本呈縣。由于鄉吏是郡縣任命,俸祿微薄,工作上經常有私派加征、盤剝百姓的行為。東漢末年,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戶籍散亂。魏晉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戶籍轉由縣廷編造,并由縣上報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則徹底廢除鄉吏,繼續強化以縣廷為中心的治民方式。——摘編自張榮強《從戶版到紙籍:戰國至唐代戶籍制度考論》等材料二宋代,主戶“均為五等”,施行五等分戶制,并據戶等征收賦役。客戶在法律上具有獨立的良人身份,在戶籍管理上有自己的專屬戶籍,并未附籍于主戶。此外,州縣還編制丁籍,對象涵蓋主、客戶,以全體男性為統計范圍,登記姓名、年齡,不計財產,主要是為了征發夫役和科派身丁錢。與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經不再承擔徭役。當發生饑荒時,朝廷也會依據丁籍存恤百姓。——摘編自戴建國《宋代籍賬制度探析》(1)根據材料一、指出魏晉時期戶籍編造主體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戶籍制度的作用。18.“大一統”觀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長城,長城內外即成“一體”,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選擇塞外之地創建避暑山莊,每年盛夏之際來此,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歷經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統志》,備載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風俗,旨在構建國家廣闊的疆域一統觀,從而在觀念上來代替“華夷之辨”。——摘編自李治亭《論清代“大一統”與避暑山莊》等材料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近代中國國家轉型之路與中國傳統大一統思想在歷史的進程中形成了內在的邏輯統一。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針政策,都是為了在維護中國這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內在統一的基礎之上,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力量,從而推動整個國家的轉型。——摘編自王健睿《傳統“大一統”思想與近代中國國家轉型的內在邏輯統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大一統”思想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如何“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力量”。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華文明具有五個突出特性: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這其中的前三個突出性,是就中華文明的自身發展而言;后兩個突出性,是就中華文明對世界發展的貢獻而言。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過程及其深遠影響,正全面貫穿了這五個突出性。“多元一體”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家國觀”“中國觀”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多元一體”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天下觀”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和平性。——摘編自江林昌《中華文明史上的“多元一體”格局及其深遠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文明特性”提煉觀點,并加以闡釋。(要求:可以就中華文明的一個或多個特性進行闡釋,觀點正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表述清晰)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后,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國務卿臘斯克和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是參與處理危機的重要人物。材料一美蘇關于古巴的協議絕對不包括撤出在土耳其或意大利的導彈,蘇聯方面確實曾提出過這一要求,肯尼迪不僅拒絕討論這一問題,甚至根本對此不予回答,危機的解決與任何形式的導彈交易都沒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促使赫魯曉夫從古巴撤走導彈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很清楚面臨著遭受美國核打擊的可能性。——1963年1-2月間,麥克納馬拉、臘斯克在面對國會議員有關質詢時的回答材料二赫魯曉夫沒有堅持要求肯尼迪做出公開保證使他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肯尼迪被譽為這場危機中的大勝家是因為沒人知道那筆秘密交易。赫魯曉夫從古巴撤出了我們的導彈而沒有取得明顯的收獲,因而大失臉面。事實上……(赫魯曉夫)得到了從土耳其撤走美國導彈的保證。——摘編自多勃雷寧回憶錄(1995年出版)(1)比較兩則材料,指出雙方關于古巴導彈危機和平解決原因的解釋的異同。(2)上述材料對于研究古巴導彈危機有何史料價值?使用時應注意什么問題?開遠市第一中學校2024年春季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史2024.04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第Ⅰ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第Ⅱ卷請用直徑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魯教版必修1。第Ⅰ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甘肅慶陽的南佐遺址距今約5000年,是一處都邑性質的聚落。考古學者在遺址宮城的祭祀區發現了數百萬粒炭化水稻,幾乎不見粟和黍,而宮城其他區域出土的絕大多數都是粟、黍。南佐先民用當地少見的水稻獻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們()A.自南方地區遷居而來 B.注重精耕細作的生產C.對祭祀禮儀高度重視 D.以水稻為主要的作物【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遠古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甘肅慶陽的南佐遺址主產糧食是粟和黍,水稻很少見,很寶貴,南佐先民用當地少見的水稻獻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們對祭祀禮儀高度重視,C項正確;用水稻祭祀,不能表明他們自南方地區遷居而來,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具體的農業種植情況,不能反映精耕細作,排除B項;水稻很少見,說明水稻不是主要作物,排除D項。故選C項。2.西周在封邦建國的同時,也常常將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留守王畿輔佐周王。如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這種做法()A.實現了對諸侯國的有效控制 B.破壞了宗法等級秩序C.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 D.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根據“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可知,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同時就職輔佐周王,從而加強了中央與地方封國之間的聯系,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C項正確;這種做法能夠加強與地方封國的聯系,但并不一定能夠實現對諸侯的有效控制,排除A項;這種做法并沒有破壞宗法等級秩序,排除B項;西周時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3.漢武帝在位50多年,用人不拘一格,“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他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29人,其中多數并非儒家。這反映當時()A.百家爭鳴局面仍在延續 B.現實統治需要影響治國理念C.中朝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D.察舉制度的弊端已日益顯現【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雖然漢武帝時期儒學被確立為正統思想,但漢武帝任用的丞相、御史大夫中多數并非出身儒家,說明現實統治并不是全部需要儒家出身的官員,這是現實統治對治國理念的影響,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百家爭鳴思想已經不符存在,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現實統治對治國理念的影響,和中朝沒有關系,排除C項;材料內容和察舉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南北朝時期,南北儒學學風有別,南學“約簡”,北學“深蕪”。到隋代劉焯、劉炫“學通南北”,還為儒家典籍及舊注做解釋,士大夫“咸師宗之”。這體現了()A.“三教合一”傾向逐漸顯現 B.選官的改革擴大了統治基礎C.儒學的正統地位得以確立 D.政治格局變動影響學術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南北朝時期,南北儒學學風存在差異,而到隋朝時期,劉焯、劉炫學通南北,這是因為隋朝實現了大一統,從而為,劉焯、劉炫學通南北創造了條件,說明政治格局變動影響了學術發展,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儒學發展的新動向,并不能體現“三教合一”傾向,排除A項;材料內容和選官制度改革無關,排除B項;儒學正統地位在漢朝時期就已經得到確立,排除C項。故選D項。5.唐朝科舉考生被錄取后要到考官處謝恩,稱考官為“師門”,自稱“門生”。宋太祖改革殿試制度,使錄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做“天子門生”。宋仁宗后,殿試只分甲第排名次,不再落榜也成為定制。據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試制度是為了()A.遏制結黨營私并籠絡士子 B.避免取士的主觀隨意C.統一科舉考試選才的標準 D.強化崇文抑武的政策【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中,考中的考生要向考官謝恩,成為考官的門生,這就容易造成考官和門生結成朋黨,威脅皇權。到宋代時,考中的考生都要向皇帝謝恩,而且宋仁宗后,參加殿試的考生都不再落榜,這就使考生都能夠去擁戴皇帝。所以宋代改革殿試制度是為了遏制結黨營私并籠絡士子,A項正確;宋代改革殿試制度是為了遏制結黨營私和籠絡士子,并不是為了避免取士的主觀隨意和同意科舉考試選才的標準,排除BC項;材料僅涉及科舉制,和抑武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6.明中葉以前,東南山區修建了一批堰壩蓄水灌溉。到明中葉以后,大量商販借助河流運輸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開堰通行,導致農商之間出現了許多用堰糾紛。這反映了當地()A.高產作物的引進 B.區域性商幫的形成和發展C.朝貢貿易的繁榮 D.農林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根據“明中葉以后,大量商販借助河流運輸竹木、柴炭、靛麻等商品,需開堰通行,導致農商之間出現了許多用堰糾紛”可知,由于商業活動的大量出現,引發了新的糾紛,這也從側面折射了當時農林產品商品化趨勢的加強,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明代農林產品商品化趨勢的加強,并不能體現高產作物的引進和區域性商幫的形成與發展,排除AB項;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國內的商業活動,和朝貢貿易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7.1865年,李鴻章奏請設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時指出“洋機器于耕織、刷印、陶填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1873年,沈葆楨改變福建船政局的經營方針,主張“廣閭閻(指平民)之生計,節國家之度支”。這反映了他們()A.抵制外國資本入侵的目的 B.關注軍事和經濟的聯動C.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方式 D.產生了實業救國的思想【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洋務運動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洋機器于耕織、刷印、陶填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廣閭閻(指平民)之生計,節國家之度支”可知,洋務派在大力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還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體現了軍事和經濟的聯動關系,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洋務企業對外國資本入侵的抵制作用,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洋務運動時期的民用企業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方式,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洋務派并未產生實業救國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8.如表展示了1901~1947年間,中國進口貿易價值中,俄國(沙俄/蘇俄/蘇聯)英國、日本、美國四國所占的比重(以各期各國總計為100)。據此推斷,表中的丙是()國家甲乙丙丁1901~19038.515.912.50.81919~192117.614029.21.41929~193119.28.623.41.5193321.911.39.91.6193518.910.615.60.8194750.16.91.70.3A.俄國 B.英國 C.美國 D.日本【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1~1947年(中國、俄國、英國、日本、美國)。根據表格信息可知,丙在1919-1921年間比重最大,是因為一戰時,日本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抗戰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因此比重下降,丙是日本,D項正確;俄國一直與中國貿易比重較少,丁是俄國,排除A項;乙在1901年比重最大,應該是英國,排除B項;甲在抗戰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比重最大,甲是美國,排除C項。故選D項。9.下圖是1948年刊登在《東北畫報》雜志上的一幅年畫。該年畫可用于探究()《人民翻身興家立業》A.大生產運動的推廣 B.土地改革的開展 C.第二條戰線的興起 D.農業合作社建立【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人民翻身,興家立業”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48年正是解放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東北民眾能夠翻身,主要是因為通過土地改革,人民獲得了土地,激發了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B項正確;大生產運動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1948年,東北不是國統區,第二條戰線的興起是在國統區,排除C項;農業合作社的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D項。故選B項。10.1952年5月,華東區城鄉物資交流大會在上海召開。國營企業與合作社遵循“對熱門暢銷貨,不應搶先購買,對滯銷貨,應帶頭購進”的原則,將豆類、山貨類、藥材類等近百種產品的經營權,全部留給私營商戶經營販賣。這一舉措()A.標志著公私合營政策的實行 B.適應了一五計劃的需要C.踐行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 D.優化了國家的產業結構【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據題意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營企業與合作社將近百種產品的經營權留給私營商戶經營販賣,這就給了私營商戶獲取利潤的空間,維護了私營商戶的利益,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踐行,C項正確;1952年還沒有開始進行公私合營,一五計劃也沒有開始進行,排除AB項;材料體現的是對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踐行,并不是在優化國家產業結構,排除D項。故選C項。11.公元前225年至公元前43年間,大量戰俘奴隸進入羅馬,意大利奴隸人數從60萬增加到300萬。但公元2世紀后,隨著對外擴張戰爭的結束,奴隸來源不斷枯竭。這()A.加深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危機 B.表明羅馬的政體不斷成熟C.反映了莊園經濟的逐漸發展 D.增強了羅馬的內部凝聚力【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羅馬時期。根據“隨著對外擴張戰爭的結束,奴隸來源不斷枯竭”可知,由于對外擴張戰爭的結束,古羅馬的奴隸來源枯竭,這就導致羅馬的奴隸制走向衰落,從而加深了羅馬帝國的統治危機,A項正確;奴隸來源的枯竭是羅馬帝國統治危機的表現,而不能表明羅馬政體不斷成熟,排除B項;古羅馬時期不存在莊園經濟,排除C項;奴隸來源的不斷枯竭是羅馬帝國統治危機的表現,不能增強羅馬的內部凝聚力,排除D項。故選A項。12.自11世紀以來,英國王室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自己的直接領地,即所謂“國王靠自己過活”,但到14世紀,稅收已成為其主要來源。1374~1375年,英王財政總收入為11.2萬英鎊,其中領地收入2.2萬,而稅收有8.2萬。這一現象說明當時英國()A.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B.對外擴張獲得巨大收益C.封建王權呈現強化趨勢 D.脫離教會控制成效顯著【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以來的英國。據題意可知,從11世紀到14世紀,英國國王的收入中,從主要來自自己的領地到主要來自稅收,這說明國王的征稅能力增強,是王權強化的表現,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王權的強化,并不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排除A項;國王的收入主要是來自稅收,并不能說明從對外擴張中獲得巨大收益,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國王和教會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3.1789年7月,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初,英國國內各界幾乎都持歡迎態度。但在法國建立共和制之后,英國國內對法國大革命的認識產生很大分歧,英國政府也開始轉向保守并全力鎮壓內部的激進運動。英國政府意在()A.維持英國現存政治秩序 B.打擊國內封建勢力C.贏得與法國爭霸優勢 D.防范北美獨立運動【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結合所學內容額可知,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初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這與英國的政治體制相同,所以得到英國的支持和歡迎;但法國建立的共和制與英國不同,英國擔心法國的民主共和運動會對自己現有的政治體制造成沖擊,因此態度發生轉變,這說明英國政府態度的轉變是為了維持英國現存的政治秩序,A項正確;此時的英國是為了維護自己現存的政治秩序,并不是為了打擊國內的封建勢力和贏得與法國爭霸的優勢,排除BC項;此時的北美已經獲得了獨立運動的勝利,排除D項。故選A項。14.1871年,巴黎公社一致決定拆毀拿破侖凱旋柱,這是“鑒于皇帝圓柱是野蠻行為的紀念物,是武力和虛榮的象征,是對窮兵欲武的崇揚和對國際權利的否定,是勝者對敗者的長期侮辱”。這反映了巴黎公社()A.高揚起國際主義精神 B.主張建立無產階級專政C.爭取臨時政府的支持 D.旨在推翻法國封建專制【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據題意可知,巴黎公社之所以拆毀拿破侖凱旋柱,是認為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是武力和虛榮的象征。巴黎公社反對本國的對外戰爭,體現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巴黎公社的國際主義精神,并沒有體現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排除B項;巴黎公社反對的是臨時政府,因此不可能爭取臨時政府的支持,排除C項;巴黎公社要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而不是封建專制,排除D項。故選A項。15.1947年,蘇聯決議在莫斯科建造多棟高層建筑,提出“(它們)應該與城市歷史上的建筑藝術和未來的蘇維埃宮的形象相協調”。1954年,建成后的莫斯科大學主樓、勞動模范公寓、重工業部大樓等“莫斯科七姐妹”構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這些建筑()莫斯科大學主樓A.反映了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 B.體現重工業的優先地位C.表明新型勞動關系已經建立 D.具有鮮明的政治指向性【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蘇聯二戰后。二戰后莫斯科建筑與蘇維埃宮形象相協調,建成重工業部大樓等,符合這個時期的政治特色,即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蘇聯內部建設,和冷戰無關,排除A項;B項不能概括整個材料,排除B項;材料和新型勞動關系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6.1958年戴高樂重返政壇后,主張推動歐洲聯合,建立“歐洲人的歐洲”。他反對法國成為美國的附屬或“小伙伴”,而應當“在一個歐洲人的歐洲中間保持法國的面目”。戴高樂旨在()A.建立統一市場,實施貿易保護 B.爭取獨立自主,提升法國地位C.加強歐洲合作,解決滯脹問題 D.緩和法蘇關系,保持歐洲均勢【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法國。根據“他反對法國成為美國的附屬或‘小伙伴’,而應當‘在一個歐洲人的歐洲中間保持法國的面目’”可知,戴高樂不愿意法國成為美國的附庸,極力主張歐洲擺脫美國的控制,實現法國和歐洲的獨立自主,從而提升法國地位,B項正確;戴高樂的目的是為了爭取獨立自主和提升法國地位,并不是為了建立統一市場和緩和法蘇關系,排除AD項;20世紀50年代,還沒有出現滯脹問題,排除C項。故選B項。第Ⅱ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漢時期,由于簡牘書寫不便,更因形體繁重,運輸保管不易,鄉吏具體負責戶籍的編造,縣吏主要起監督、審核作用,戶籍的正本放鄉,副本呈縣。由于鄉吏是郡縣任命,俸祿微薄,工作上經常有私派加征、盤剝百姓的行為。東漢末年,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戶籍散亂。魏晉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戶籍轉由縣廷編造,并由縣上報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則徹底廢除鄉吏,繼續強化以縣廷為中心的治民方式。——摘編自張榮強《從戶版到紙籍:戰國至唐代戶籍制度考論》等材料二宋代,主戶“均為五等”,施行五等分戶制,并據戶等征收賦役。客戶在法律上具有獨立的良人身份,在戶籍管理上有自己的專屬戶籍,并未附籍于主戶。此外,州縣還編制丁籍,對象涵蓋主、客戶,以全體男性為統計范圍,登記姓名、年齡,不計財產,主要是為了征發夫役和科派身丁錢。與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經不再承擔徭役。當發生饑荒時,朝廷也會依據丁籍存恤百姓。——摘編自戴建國《宋代籍賬制度探析》(1)根據材料一、指出魏晉時期戶籍編造主體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戶籍制度的作用。【答案】(1)變化:由鄉吏改為縣吏。原因: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鄉里體制存在弊端,吏治腐敗;傳統戶籍制度遭到破壞;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2)作用:為朝廷征發賦役和賑災提供依據;推動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客觀上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第一小問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變化:根據材料“秦漢時期,由于簡牘書寫不便,更因形體繁重,運輸保管不易,鄉吏具體負責戶籍的編造”“魏晉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戶籍轉由縣廷編造,并由縣上報郡、州,直至中央政府。”可知,由鄉吏改為縣吏。本題第二小問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原因:根據材料“秦漢時期,由于簡牘書寫不便,更因形體繁重,運輸保管不易,鄉吏具體負責戶籍的編造”“魏晉時期,隨著技術的進步,戶籍轉由縣廷編造,”結合所學可知,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根據材料“由于鄉吏是郡縣任命,俸祿微薄,工作上經常有私派加征、盤剝百姓的行為。”可知鄉里體制存在弊端,吏治腐敗;根據材料“東漢末年,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戶籍散亂。”可知傳統戶籍制度遭到破壞;根據所學根本上是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代(中國)。作用:根據材料“宋代,主戶‘均為五等’,施行五等分戶制,并據戶等征收賦役。”“以全體男性為統計范圍,登記姓名、年齡,不計財產,主要是為了征發夫役和科派身丁錢。”可知為朝廷征發賦役和賑災提供依據;根據材料“客戶在法律上具有獨立的良人身份,在戶籍管理上有自己的專屬戶籍,并未附籍于主戶”可知推動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根據所學可知客觀上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以全體男性為統計范圍,登記姓名、年齡,不計財產,主要是為了征發夫役和科派身丁錢。與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經不再承擔徭役。當發生饑荒時,朝廷也會依據丁籍存恤百姓。”可知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負擔,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18.“大一統”觀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長城,長城內外即成“一體”,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選擇塞外之地創建避暑山莊,每年盛夏之際來此,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歷經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統志》,備載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風俗,旨在構建國家廣闊的疆域一統觀,從而在觀念上來代替“華夷之辨”。——摘編自李治亭《論清代“大一統”與避暑山莊》等材料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近代中國國家轉型之路與中國傳統大一統思想在歷史的進程中形成了內在的邏輯統一。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針政策,都是為了在維護中國這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內在統一的基礎之上,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力量,從而推動整個國家的轉型。——摘編自王健睿《傳統“大一統”思想與近代中國國家轉型的內在邏輯統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代“大一統”思想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如何“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力量”。【答案】(1)以地理范圍的統一代替民族區分;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強化;因俗而治;內涵不斷豐富。(2)在抗日戰爭時期籌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國共二次合作打下了基礎,最終促成了國共兩黨的二次合作,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原則,調動了一切階層、民族的參政積極性,推行減租減息、交租交息的政策,調動了不同階層的抗日積極性。堅持全面抗戰淪陷,充調動少數民族、各種社會力量進行抗戰。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力量。【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清(中國)。依據材料“歷經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統志》,備載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風俗,旨在構建國家廣闊的疆域一統觀,從而在觀念上來代替‘華夷之辨’”,可得出以地理范圍的統一代替民族區分;依據材料“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長城,長城內外即成‘一體’,即成‘一家’”,可得出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強化;依據材料“1703年,清朝選擇塞外之地創建避暑山莊,每年盛夏之際來此,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可得出因俗而治;依據材料“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長城,長城內外即成‘一體’,即成‘一家’”,可得出內涵不斷豐富。【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概述類要以具體史實為依據,可結合具體時期的具體政策進行論述,如在抗日戰爭時期籌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國共二次合作打下了基礎,最終促成了國共兩黨的二次合作,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原則,調動了一切階層、民族的參政積極性,推行減租減息、交租交息的政策,調動了不同階層的抗日積極性。堅持全面抗戰淪陷,充調動少數民族、各種社會力量進行抗戰。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力量。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華文明具有五個突出特性: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這其中的前三個突出性,是就中華文明的自身發展而言;后兩個突出性,是就中華文明對世界發展的貢獻而言。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過程及其深遠影響,正全面貫穿了這五個突出性。“多元一體”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家國觀”“中國觀”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多元一體”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天下觀”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和平性。——摘編自江林昌《中華文明史上的“多元一體”格局及其深遠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文明的特性”提煉觀點,并加以闡釋。(要求:可以就中華文明的一個或多個特性進行闡釋,觀點正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觀點:中華文明具有突出包容性。闡釋: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隋唐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對外交通發達便利,中央政府政策開明開放。該時期,來自西域的樂舞雜技等文化藝術與中原文化交融,形成了隋唐樂舞文化繁榮昌盛的局面。阿拉伯、印度以及東非沿岸的珍奇物產、藥物藥方,也不斷輸入中國。大一統局面下博采外來文化長處,成就了這一時期文化昌盛的偉績。明末,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對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主張以開放的胸懷匯通中西文化。《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鑒,對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總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詳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鐵路旅客運輸服務質量監管課件
- 鐵路的管理體制鐵道概論課件
- 鐵路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發展的新趨勢課件
- 鐵路貨物運輸保險YourSiteHere83課件
- 鐵路信號與通信設備-接發列車工作-1738488352028
- 中醫文化課件培訓教材
- 權威二手房成交合同匯編
- 部分時間工作的合同
- 四川輕化工大學《應用分析化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高安市吳有訓實驗校2025屆初三中考仿真模擬卷(一)數學試題含解析
- 《冠心病》課件(完整版)
- 幼兒園紅色小故事PPT: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 園林生態學(全套381張課件)
- 高校招聘復習高等教育學考點
- 防腐涂裝施工方案(22頁)
- 勞動關系管理法律實務案例題庫及答案(案例題)
- 2022年天津市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及答案解析
- 招商代理及運營管理服務合同(共9頁)
- 內部控制風險評估報告模板
- 工程竣工照片檔案樣式01
- 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A雙面打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