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1頁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2頁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3頁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4頁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2分)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他們生存的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這里有豐美的水草,常有梅花鹿、野馬等動物出沒。他們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各類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據此可知北京人()A.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B.開始學會使用火種 C.已經邁入文明社會 D.進入部落聯盟時期2.(2分)春秋以前,軍隊的編制主要是根據戰車作戰的需要來組織,以車兵為主,隨車而行的“徒兵”即步兵是配合車兵作戰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不斷擴大步兵數量,步兵逐漸成為獨立的作戰兵種,進而成為各國軍隊的主體。這一變化()A.反映出戰爭性質的改變 B.擺脫了戰場地理條件的制約 C.緣于諸侯國間爭霸不斷 D.直接導致了分封制度的瓦解3.(2分)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和貴族死后穿的殮服,以金絲為縷編綴玉片而成。如圖所示金縷玉衣出土于漢代諸侯王墓,共用近2500塊玉片,金絲重1100多克、其制作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可用以說明當時()A.“推恩令”實施的背景 B.青銅鑄造技術的發達 C.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 D.鹽鐵官營政策的效果4.(2分)唐都長安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城內所建100多個坊是居民區,居住人口達百萬。當時,國內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長安。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商業貿易突破了時空限制 B.長安成為國際性的大都會 C.安史之亂造成的影響有限 D.大規模民族交融開始出現5.(2分)中國古代某位科學家編成《授時歷》,測定一年為365.2425天、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300年;還研制了近20種天文儀器,主持修建了通惠河。該科學家是()A.賈思勰 B.沈括 C.郭守敬 D.李時珍6.(2分)康熙時期,每年的財政收入約3000萬兩白銀,最高年份達到4736萬兩,國庫充盈,財政收入明顯增多。這一現象()A.為社會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B.說明商業稅收成為主要財源 C.反映出社會貧富分化的嚴重 D.體現了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7.(2分)林則徐在廣東查禁鴉片和進行抗英斗爭時,曾“探訪夷情”,主持翻譯了許多西方書刊。魏源根據林則徐組織編譯的《四洲志》等資料,編成了《海國圖志》一書.該書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他們旨在()A.融匯中西先進文明 B.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C.沖破華夷觀念束縛 D.尋求強國御侮之道8.(2分)如圖為中國近代某次戰爭形勢示意圖,該場戰爭()A.揭開了國共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C.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 D.使南京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全國9.(2分)1942年12月.毛澤東在分析敵后根據地經濟時說,“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中國共產黨應對此局面所采取的措施是()A.實行民主選舉制 B.發動土地革命 C.開展大生產運動 D.爭取海外援助10.(2分)如表為我國某一時期創造的“歷史上的第一”,該時期是()誕生地項目遼寧中國第一座大型冠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上海新中國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發電機組組裝成功天津中國第一塊國產手表誕生長春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成功生產沈陽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試制成功沈陽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A.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B.改革開放的初期 C.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 D.黨的十八大以來11.(2分)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建于約公元前2600年,原塔高約146.5米,基底每邊長230多米,用石200多萬塊,平均每塊重2.5噸左右。胡夫金字塔之后,埃及金字塔越修越小。這一變化()A.說明了農業生產的遲滯 B.體現了社會矛盾的緩和 C.造成了埃及的幾度分裂 D.反映了王朝的逐漸衰落12.(2分)瑯城是法蘭西東北部的一個城市,主教也是這里的領主,控制著城市。瑯城居民募集金錢,贖買了自治權。但主教揮霍了贖金后,背信棄義,擅自取消了瑯城的自治權。1112年,憤怒的市民舉行起義,殺死主教,此后又堅持斗爭多年,終于取得自治地位。據此可知,瑯城自治權的取得()A.緣于宗教改革的深入開展 B.是借助金錢贖買或武力斗爭為手段 C.為法國大革命創造了條件 D.完全擺脫了國王和封建領主的控制13.(2分)“棉織工廠都是大建筑,不過這樣建造是為了容納最大量的人。為要盡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廠建成幾層,各層盡可能不高。機器占了最多的面積……空氣中經常彌漫著混雜機油的棉塵”。這則材料可以用來研究()A.西方人文精神的傳播 B.民眾生活條件的改善 C.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D.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14.(2分)毛澤東在評價某歷史事件時說:“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該歷史事件是()A.印度民族起義 B.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C.俄國十月革命 D.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5.(2分)2009年,“金磚四國”領導人在俄羅斯舉行首次會晤。次年,四國領導人又在巴西召開領導人會議,商定加強合作與協調。不久,南非加入,“金磚四國”改名為“金磚國家”(BRICS),它們的經濟保持協調增長,在世界舞臺上引人注目。“金磚國家”()A.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B.構建了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C.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D.化解了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二、辨析改錯(8分)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后的括號內正確的填“正確”;錯誤的填“錯誤”,并加以改正。16.(2分)浙江余姚半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判斷:改正:17.(2分)東晉南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改進,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育秧移栽;普遍實行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判斷:改正:18.(2分)兩宋時期,由馬來西亞傳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強,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判斷:改正:19.(2分)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判斷:改正: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20.(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穿越歷史煙云,回眸百年輝煌,北大紅樓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建筑,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可以說,北大紅樓的歷史,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是怎么來的、偉大建黨精神是如何孕育的。——曲青山《北大紅樓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材料二平津陷落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又分三路西遷昆明,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包括附中、附小)的校友中,共有172人當選“兩院”院士、兩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5人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人獲“兩彈一星”功勛獎,培養了100多位人文大師。這所大學,身處邊陲,存在不到9年,卻開啟了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絢爛的一頁,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殿堂,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薪火相傳。——摘編自李東戰《西南聯大:教育的燈塔愛國的豐碑》等(1)(3分)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驗證“北大紅樓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2)(4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南聯合大學成立的歷史背景及其貢獻。(3)(4分)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21.(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角貿易”示意圖材料二由于疾病的傳播大大減少了土著人口,征服者們發現自己擁有成片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西班牙人試圖控制那些從疾病之下幸存的勞動力,但土著居民頻繁反抗并逃到內陸腹地。西半球對勞動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種高利潤商業的發展,即所謂的三角貿易。1518年,第一船奴隸從西非來到加勒比,并在那里新建立的蔗糖種植園里工作。15世紀晚期到16世紀,平均每年有兩千名奴隸離開非洲17世紀每年輸出的奴隸猛增到兩萬人。18世紀,每年輸入美洲的奴隸數達到5.5萬人,18世紀80年代,更是達到年平均8.8萬人。大西洋奴隸貿易共造成了1200萬非洲人非自愿移民到西半球,另有四百多萬人在抓捕式運送過程中死亡。——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下)》(1)(5分)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圖示①②③所代表的“三角貿易”過程的名稱。(2)(5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角貿易”興起的原因及其影響。四、活動與探究(12分)22.(12分)孫中山先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中華民族的振興作出了杰出貢獻,受到全體中華兒女景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一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民權主義B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C平均地權核定全國地價,國家根據核定地價征收地租稅,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材料二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孫中山《政治遺囑》(1925年)材料三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我們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和繼承他的寶貴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為他夢寐以求的振興中華而繼續奮斗。——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4分)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一中A、B、C處補充完整。(2)(4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孫中山“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的三項革命活動。(3)(4分)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并指出我們應該“學習和繼承他的寶貴精神”有哪些?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中考歷史一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5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ACABCADBCCD題號12131415答案BDCA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2分)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他們生存的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這里有豐美的水草,常有梅花鹿、野馬等動物出沒。他們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各類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據此可知北京人()A.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B.開始學會使用火種 C.已經邁入文明社會 D.進入部落聯盟時期【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京人,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分析題目關鍵信息: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各類工具”。結合所學知識,舊石器時代的典型特征是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制作打制工具,符合舊石器時代特點,A正確;題干未提及“使用火種”,排除B;邁入文明社會需文字、城市等標志,北京人時期遠未達到,排除C;部落聯盟時期屬原始社會后期(如炎黃時期),與北京人時代不符,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2分)春秋以前,軍隊的編制主要是根據戰車作戰的需要來組織,以車兵為主,隨車而行的“徒兵”即步兵是配合車兵作戰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不斷擴大步兵數量,步兵逐漸成為獨立的作戰兵種,進而成為各國軍隊的主體。這一變化()A.反映出戰爭性質的改變 B.擺脫了戰場地理條件的制約 C.緣于諸侯國間爭霸不斷 D.直接導致了分封制度的瓦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爭霸不斷,戰爭范圍擴大、地形復雜,車兵局限性凸顯,步兵因靈活性強更適應爭霸需求,各國遂擴大步兵規模,使其成為主體,C正確;春秋時期戰爭仍以爭霸為主,戰爭性質未發生根本改變,A錯誤;步兵作戰雖適應更多地形,但“擺脫”戰場地形制約的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B錯誤;分封制瓦解的直接原因是經濟(如井田制瓦解)、政治(諸侯勢力膨脹)等因素,步兵成為軍隊主體并非直接原因,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3.(2分)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和貴族死后穿的殮服,以金絲為縷編綴玉片而成。如圖所示金縷玉衣出土于漢代諸侯王墓,共用近2500塊玉片,金絲重1100多克、其制作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可用以說明當時()A.“推恩令”實施的背景 B.青銅鑄造技術的發達 C.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 D.鹽鐵官營政策的效果【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推恩令,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根據材料信息,該文物的制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屬于昂貴的奢侈品,體現了漢初諸侯王勢力膨脹,這會威脅到中央集權。漢武帝繼位后為了解決王國問題,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以削弱諸侯勢力,所以材料可以說明“推恩令”實施的背景,A項正確;金縷玉衣不屬于青銅器,不能體現青銅鑄造技術的發達,排除B項;金縷玉衣出自諸侯王墓,不涉及百姓生活,不能說明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排除C項;為了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還采取了鹽鐵官營的措施,與金縷玉衣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推恩令,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4.(2分)唐都長安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城內所建100多個坊是居民區,居住人口達百萬。當時,國內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長安。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商業貿易突破了時空限制 B.長安成為國際性的大都會 C.安史之亂造成的影響有限 D.大規模民族交融開始出現【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繁榮的相關內容。【解答】根據材料可知,長安城內云集了國內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這表明長安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人們,B項正確;唐朝時期的商業活動仍然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唐都長安的繁榮景象,而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中后期,排除C項;民族交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唐朝之前就已經存在,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唐朝經濟繁榮的相關內容。5.(2分)中國古代某位科學家編成《授時歷》,測定一年為365.2425天、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300年;還研制了近20種天文儀器,主持修建了通惠河。該科學家是()A.賈思勰 B.沈括 C.郭守敬 D.李時珍【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郭守敬,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研制出簡儀等近20種天文儀器,主持在全國范圍內天文測量,在元初編成新的歷法《授時歷》。《授時歷》取“敬授民時”之意,對指導農業生產有很大幫助。他測定的一年為365.2425天,與現行公歷的取值幾乎相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300年。郭守敬還主持修建了通惠河。根據材料“中國古代某位科學家編成《授時歷》,測定一年為365.2425天、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300年;還研制了近20種天文儀器,主持修建了通惠河。”可知,這位科學家是元代的郭守敬,C項正確;北魏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排除A項;北宋時期的科學家沈括,創制了先進的歷法“十二氣歷”。他把四季的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還著有《夢溪筆談》一書,排除B項;李時珍是明代醫藥學家,代表作《本草綱目》,在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郭守敬的成就。6.(2分)康熙時期,每年的財政收入約3000萬兩白銀,最高年份達到4736萬兩,國庫充盈,財政收入明顯增多。這一現象()A.為社會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B.說明商業稅收成為主要財源 C.反映出社會貧富分化的嚴重 D.體現了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時期的經濟發展,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康熙時期,每年的財政收入約3000萬兩白銀,最高年份達到4736萬兩,國庫充盈,財政收入明顯增多”可以得出,這時清王朝國力強盛,財政收入較高,結合所學知識,清初,統治者注重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家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也就為社會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康熙年間財政收入較高,但沒有說明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商稅還是農業稅,排除B項;財政收入增加與社會貧富分化無關,排除C項;財政收入反映的是社會經濟情況,不能體現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以清朝時期的經濟發展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7.(2分)林則徐在廣東查禁鴉片和進行抗英斗爭時,曾“探訪夷情”,主持翻譯了許多西方書刊。魏源根據林則徐組織編譯的《四洲志》等資料,編成了《海國圖志》一書.該書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他們旨在()A.融匯中西先進文明 B.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C.沖破華夷觀念束縛 D.尋求強國御侮之道【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魏源的思想主張,需結合時代背景和魏源的階級立場分析。【解答】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核心是學習西方技術抵御侵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D符合題意;他們主要是介紹西方,而非“融匯中西先進文明”,排除A;當時尚未涉及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這是后來維新派等的主張,排除B;沖破華夷觀念是客觀影響,并非根本目的,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魏源的思想主張,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2分)如圖為中國近代某次戰爭形勢示意圖,該場戰爭()A.揭開了國共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C.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 D.使南京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伐戰爭的影響,識讀題干圖片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以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7月,國民革命軍十萬人誓師北伐,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北伐軍擊潰吳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殲滅孫傳芳的主力。接著,一路沿長江東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進入浙江、上海。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根據題干圖片“汀泗橋、賀勝橋”“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材料描述的是北伐戰爭,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B項正確;1937年的“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它標志著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也促使國共兩黨從內戰轉向聯合抗日,排除A項;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排除C項;1928年底,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發表通告,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至此,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北伐戰爭的影響。9.(2分)1942年12月.毛澤東在分析敵后根據地經濟時說,“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中國共產黨應對此局面所采取的措施是()A.實行民主選舉制 B.發動土地革命 C.開展大生產運動 D.爭取海外援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敵后戰場的抗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抗戰時期,為克服敵后根據地經濟困難,中共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大生產運動(如南泥灣開荒),實現生產自給,直接應對經濟困境,C正確;實行民主選舉制屬于政治建設范疇(如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原則),與解決經濟困難無直接關聯,排除A;土地革命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的政策(如“打土豪、分田地”),而抗戰時期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時間不符,排除B;中共應對經濟困難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大生產運動是核心措施,而非依賴海外援助,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敵后戰場的抗戰,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2分)如表為我國某一時期創造的“歷史上的第一”,該時期是()誕生地項目遼寧中國第一座大型冠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上海新中國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發電機組組裝成功天津中國第一塊國產手表誕生長春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成功生產沈陽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試制成功沈陽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A.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B.改革開放的初期 C.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 D.黨的十八大以來【分析】本題考查一五計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表格信息“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成就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的。1953年至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故C符合題意;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至1918年,排除A;這些成就是20世紀50年代取得的,排除B;黨的十八大召開是2012年,而這些成就是20世紀50年代取得的,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1.(2分)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建于約公元前2600年,原塔高約146.5米,基底每邊長230多米,用石200多萬塊,平均每塊重2.5噸左右。胡夫金字塔之后,埃及金字塔越修越小。這一變化()A.說明了農業生產的遲滯 B.體現了社會矛盾的緩和 C.造成了埃及的幾度分裂 D.反映了王朝的逐漸衰落【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的原因,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但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據材料“胡夫金字塔之后,埃及金字塔越修越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這一變化反映了王朝的逐漸衰落,D項正確;金字塔的修建與農業生產沒有直接的聯系,排除A項;金字塔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排除B項;金字塔的修建并沒有造成埃及的幾度分裂,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的原因。12.(2分)瑯城是法蘭西東北部的一個城市,主教也是這里的領主,控制著城市。瑯城居民募集金錢,贖買了自治權。但主教揮霍了贖金后,背信棄義,擅自取消了瑯城的自治權。1112年,憤怒的市民舉行起義,殺死主教,此后又堅持斗爭多年,終于取得自治地位。據此可知,瑯城自治權的取得()A.緣于宗教改革的深入開展 B.是借助金錢贖買或武力斗爭為手段 C.為法國大革命創造了條件 D.完全擺脫了國王和封建領主的控制【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城市自治,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A.宗教改革主要發生在16世紀,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B.根據材料“瑯城居民募集金錢,贖買了自治權”“1112年,憤怒的市民舉行起義,殺死主教,此后又堅持斗爭多年,終于取得自治地位。”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瑯城居民首先通過募集金錢贖買了自治權,但后來主教背信棄義取消了自治權。隨后,市民通過武力斗爭(起義)最終取得了自治地位。因此,瑯城自治權的取得是借助金錢贖買或武力斗爭為手段,B項正確;C.法國大革命發生在18世紀末,排除C項;D.在中世紀歐洲,城市往往仍然受到國王或封建領主的某種程度的控制,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城市自治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3.(2分)“棉織工廠都是大建筑,不過這樣建造是為了容納最大量的人。為要盡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廠建成幾層,各層盡可能不高。機器占了最多的面積……空氣中經常彌漫著混雜機油的棉塵”。這則材料可以用來研究()A.西方人文精神的傳播 B.民眾生活條件的改善 C.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D.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分析】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現代工廠制度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物,材料體現當時工廠的工作空間比較狹小,工人所處的工作環境也相對惡劣,不利于身體健康,這體現了英國工業革命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材料可以用來研究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故D符合題意;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工廠制度與人文主義無關,排除A;材料體現的是工廠的工作環境相對惡劣,不能得出民眾生活條件的改善的結論,排除B;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包括牛頓、達爾文等人的貢獻,與工廠制度無關,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材料可以用來研究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14.(2分)毛澤東在評價某歷史事件時說:“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該歷史事件是()A.印度民族起義 B.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C.俄國十月革命 D.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俄國十月革命,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根據材料“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可知,毛澤東強調這個歷史事件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一次重大事件,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嘗試包括巴黎公社以及十月革命等事件,“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故題干中的歷史事件是俄國十月革命,C項正確;印度民族起義是印度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舉行的起義,大量封建王公參與其中,與“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無關,排除A項;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是拉丁美洲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領導人包括玻利瓦爾、圣馬丁等人,后建立起一系列共和國,但并不屬于無產階級革命,排除B項;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但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對中國產生影響,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史實。15.(2分)2009年,“金磚四國”領導人在俄羅斯舉行首次會晤。次年,四國領導人又在巴西召開領導人會議,商定加強合作與協調。不久,南非加入,“金磚四國”改名為“金磚國家”(BRICS),它們的經濟保持協調增長,在世界舞臺上引人注目。“金磚國家”()A.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B.構建了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C.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D.化解了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分析】本題考查世界格局多極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它們的經濟保持協調增長,在世界舞臺上引人注目”可以得出“金磚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金磚國家”由發展中國家組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總數的3/4,它們的總體實力在不斷增強,國際影響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材料體現“金磚國家”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故A符合題意;“金磚國家”有助于推動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構建,但“構建了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表述錯誤,排除B;南非、巴西等金磚國家并不屬于中國周邊國家,排除C;“金磚國家”并不能完全化解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當今社會依然存在很多地區沖突,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世界格局多極化,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金磚國家”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二、辨析改錯(8分)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后的括號內正確的填“正確”;錯誤的填“錯誤”,并加以改正。16.(2分)浙江余姚半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判斷:×改正:將“半坡遺址”改為“河姆渡遺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原始農耕生活,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而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故原題錯誤,將“半坡遺址”改為“河姆渡遺址”。故答案為:×;將“半坡遺址”改為“河姆渡遺址”。【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原始農耕生活,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7.(2分)東晉南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改進,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育秧移栽;普遍實行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判斷:√改正:√【分析】本題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東晉南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改進,水稻由原來的直播變成育秧移栽;普遍實行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故答案為:判斷:√;改正:√。【點評】本題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表現。18.(2分)兩宋時期,由馬來西亞傳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強,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判斷:×改正:馬來西亞改為越南【分析】本題考查宋代農業的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兩宋時期,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強,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故答案為:判斷:×;改正:馬來西亞改為越南。【點評】本題考查宋代農業的發展,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占城稻是由越南傳入的。19.(2分)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判斷:錯誤改正:“宋應星”改為“徐光啟”【分析】本題考查《農政全書》,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因此原題錯誤,將“宋應星”改為“徐光啟”。故答案為:錯誤,將“宋應星”改為“徐光啟”。【點評】本題以《農政全書》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20.(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穿越歷史煙云,回眸百年輝煌,北大紅樓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建筑,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可以說,北大紅樓的歷史,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是怎么來的、偉大建黨精神是如何孕育的。——曲青山《北大紅樓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材料二平津陷落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又分三路西遷昆明,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包括附中、附小)的校友中,共有172人當選“兩院”院士、兩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5人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人獲“兩彈一星”功勛獎,培養了100多位人文大師。這所大學,身處邊陲,存在不到9年,卻開啟了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絢爛的一頁,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殿堂,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薪火相傳。——摘編自李東戰《西南聯大:教育的燈塔愛國的豐碑》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驗證“北大紅樓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南聯合大學成立的歷史背景及其貢獻。(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五四運動、西南聯合大學成立,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解答】(1)事件:根據材料一“北大紅樓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并結合所學知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五四運動中,北京大學師生是運動的先鋒力量,北大紅樓作為活動場所之一,見證了青年學生追求救國真理、推動民族覺醒的歷程,驗證了這一結論。(2)背景:根據材料二“平津陷落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并結合抗日戰爭時期的史實可知,抗日戰爭時期,平津淪陷,華北地區高校為保存教育力量南遷。貢獻:根據材料二“培養了172人當選‘兩院’院士……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薪火相傳”可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南聯合大學成立的貢獻是培養大批涵蓋科學、人文等領域優秀人才,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文化,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殿堂。(3)認識:本小題為開放性試題,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從材料中北大紅樓關聯民族覺醒、西南聯大傳承文化與培養人才可知,教育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石,既傳承文化,也培育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愛國精神與文化傳承緊密相連,青年應弘揚愛國精神,擔當時代使命;文化覺醒與教育發展共同推動民族進步,需重視教育對民族精神延續的作用。故答案為:(1)事件:五四運動。(2)背景:抗日戰爭時期,平津淪陷,華北地區高校為保存教育力量南遷。貢獻: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文化,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殿堂。(3)認識:教育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石;愛國精神與文化傳承緊密相連;文化覺醒與教育發展共同推動民族進步。【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五四運動、西南聯合大學成立,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角貿易”示意圖材料二由于疾病的傳播大大減少了土著人口,征服者們發現自己擁有成片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西班牙人試圖控制那些從疾病之下幸存的勞動力,但土著居民頻繁反抗并逃到內陸腹地。西半球對勞動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種高利潤商業的發展,即所謂的三角貿易。1518年,第一船奴隸從西非來到加勒比,并在那里新建立的蔗糖種植園里工作。15世紀晚期到16世紀,平均每年有兩千名奴隸離開非洲17世紀每年輸出的奴隸猛增到兩萬人。18世紀,每年輸入美洲的奴隸數達到5.5萬人,18世紀80年代,更是達到年平均8.8萬人。大西洋奴隸貿易共造成了1200萬非洲人非自愿移民到西半球,另有四百多萬人在抓捕式運送過程中死亡。——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圖示①②③所代表的“三角貿易”過程的名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角貿易”興起的原因及其影響。【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三角貿易的原因、過程及影響,重點掌握三角貿易的相關史實。【解答】(1)①根據圖片可以看出,①線路是從南美洲、北美洲返回歐洲的行程,這是三角貿易的歸程;②根據圖片可以看出,②線路是從歐洲出發前往非洲,這屬于三角貿易的出程;③根據圖片可以看出,③線路是從非洲出發前往美洲,這屬于三角貿易的中程。三角貿易的大體情況為英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將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2)根據材料二“由于疾病的傳播大大減少了土著人口,征服者們發現自己擁有成片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可知,“三角貿易”興起的原因是美洲殖民地需要大量勞動力;根據材料二“西半球對勞動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種高利潤商業的發展,即所謂的三角貿易”可知,“三角貿易”興起的原因是奴隸貿易能夠賺取高額利潤。根據材料二“西半球對勞動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種高利潤商業的發展,即所謂的三角貿易”可知,三角貿易的利潤較高,這客觀上有助于歐洲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根據材料二“大西洋奴隸貿易共造成了1200萬非洲人非自愿移民到西半球,另有四百多萬人在抓捕式運送過程中死亡”可知,大量非洲人被賣到美洲,體現出三角貿易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奴隸貿易過程中,三角貿易客觀上歐洲文化傳到殖民地,對殖民地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答案為:(1)名稱:①:歸程;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