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焦建華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農業始終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始終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從20世紀20年代,中國學界開始關注農業問題,《東方雜志》刊登了一期專號《農業及農民運動號》,專門討論農業問題,認為農業問題是我國難以解決的問題中國近代農業就其基本形態來說是分散的個體經濟,但也有極其微弱的現代化傾向,農業結構的演變,農村商品經濟與農村市場的發展就是其中的一些表現。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二近代中國農業結構及其演變三
失衡的土地所有制結構四近代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初步發展五傳統與近代并存的農業制度與經營結構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一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一)經濟現代化、工業化依存于先行的或同時進行的農業革命根據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農業發展情況看,農業比工業加速發展的時間要早30-50年,英國農業開始加速發展時期為1700年左右,1700-1750年人均生產率提高25%,工業革命開始于1760年。法國于1750-1760年農業開始加速發展,20-30年后工業開始發展。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美國學者亨廷頓在20世紀60年代總結,農民既可以是一個社會穩定的關鍵,也可以是導致一個政權崩潰的關鍵,抓住農民對鞏固政權不可或缺。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二)傳統農業與現代工業關系密切張培剛1945年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AgricultureandIndustrialization),從糧食、原料、勞動力、市場等四方面闡述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庫茲涅茨:產品、市場、要素、外匯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三)研究中國近代經濟的宏觀趨勢和中心線索,不能離開傳統農業而談近代工業(二元經濟)推進工業化必須以國內農業為基礎,必須建立在工農業協調基礎上。農業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必須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探討近代工業的發展從農業中汲取原始積累:“剪刀差”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四)近代中國農業經濟史研究部分專著介紹金陵大學卜凱(JohnL.Buck)日本學者田島俊雄、美國珀金斯Perkins、美國學者黃宗智中國名家:李文治、章有義、陳翰笙、劉克祥等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二
近代中國農業結構及其演變(一)近代中國農業資源基本特點1、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2、資源總量大,人均資源占有少3、資源儲藏量較豐富,但未充分開發利用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4、資源分布不均,土地資源西部多,東部少,而人員資源東部稠密西部稀疏(胡煥庸線)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1935年,胡煥庸提出黑河(愛輝)—騰沖線即胡煥庸線,首次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規律。即自黑龍江璦琿至云南騰沖畫一條直線(約為45°),線東南半壁36%的土地供養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僅供養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為42.6∶1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發現,“胡煥庸線”兩側的人口分布比例,與70年前相差不到2%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二)傾斜型農業地區結構近代農業發展是與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前半期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以及社會歷史乃至國際環境密切相關,受其制約。1、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傾斜;農業資源(土壤、氣候、水等)則是東優于西第一級(4000m)——第二級(1000—2000m)——第三級(500m)我國年等降水量線圖
中國干濕地帶分布圖
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2、西北—東南形成畜牧-農耕-海洋農業帶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3、農耕或農業種植是近代中國農業的基礎和主體項目19491952種植業82.583.1林、牧、副、漁17.516.9林業0.60.7牧業12.411.5副業4.34.4漁業0.20.3農業總產值100100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三)中國人口增長與區域分布的變化人口:美國學者珀金斯估計年份人口數(億)18504.1018733.5018933.8519134.3019335.0019535.83吳承明估計年代人口數(億)年代人口數(億)18404.12819234.45018504.14519334.50018733.45319434.55618833.61519495.41618933.80119535.87919134.380章有義再估計時期人口數(千)18123654471851436299188737614419124552431928-19365107891949545831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中國近代人口發展趨勢:除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及戰后一段時間外,近代中國人口一直是增加的,雖經歷多次戰亂饑荒而不衰。各地區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重
據研究,1851-1949年間,中國人口由436299千人增至545831千人,增加25.1%。除華東外,各區人口均有所增加,最快的為東北,由3125-41547千人,增39422千人,增12.3倍。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由0.7%-7.6%,約增7個百分點。其次為西南,由59128-98041千人,增38913千人,增65.8%。華北人口略有增加,由39148-64203千人,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由8.9%-11.8%。華東人口減少,由168056-149343千人,減18713千人,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明顯降低,由38.5%-27.4%。西北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由6.4%降至5.6%,中南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由31.9%降至29.6%。中國近代人口有向邊疆擴散的趨勢,但總的說來,還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口較為密集。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四)耕地的增長與區域分布的變化1.耕地數估算(1)珀金斯估計年份億畝187312.10189312.40191313.60193314.70195716.78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2)吳承明估計年份億畝年份億畝18127.915193314.047187311.451194614.10718879.457194914.813189311.889195316.279191312.679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3)章有義估計18121851188719121928-19361949東北303301817339913154141270865309327華北398343434287452486405885380962400131華東212372202400216344199180200082180215華中184963190863187702169909158047143705東南72823794787673494908101795121200西南778068136077524148642208849167769西北7362270285752578660496363122053合計105025910768461125960125926914169631444400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上述估計均認為:中國近代耕地面積一直是增加的這種發展趨勢與人口的發展趨勢基本上是一致,但總的說來,人口增長快于耕地面積的擴大。依吳承明估計,1873-1933年,人口增30%多,耕地增22.7%。1873-1949年,人口增56.9%,耕地增29.4%。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各地區在全國耕地面積中所占比重1851-1949年百年間:東北耕地占全國耕地的比重由1.7%-16.3%,提高了14.6%。西南占全國比重由7.6%-11.6%,提高了4%。西北占全國比重由6.5%-8.5%,提高了2%。以上三區占全國耕地比重約提高了21%。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與此相反,華北占全國耕地的比重由18.3%-17.3%,降低1%,華東占全國比重由33.3%-23.4%,約降低10%,中南占全國比重由32.9%-22.9%,亦降10%。以上三區占全國比重降低21%。顯然,近代中國耕地是向東北、西北、西南邊區擴展的,這有利于中國耕地區域分布逐步趨于平衡。但華東、中南、華北仍占全國耕地的2/3,是全國農業經濟的重心。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五)人口密度與人均耕地中國近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數)年代人口密度年代人口密度184043192346185145193347188539193650189544194447190546194647191046194956世界各主要國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人口數)1934年國別人口密度國別人口密度比利時荷蘭英國日本德國意大利瑞士匈牙利葡萄牙法國印度702.7622.4508.7642.1365.2355.9259.8227.6201.7197.1195.3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班牙中國埃及美國墨西哥蘇聯巴西阿根廷加拿大166.8152.8125.9105.268.241.723.820.514.211.42.8澳洲2.3中國各省人口密度相差懸殊
30年代前半期中國各省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口數)地區人口密度地區人口密度東北四省河北省北平市天津市山西省陜西省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江蘇省上海市南京市浙江省全國總計25.28203.742983.3313296.6871.7449.9916.691.381.631.53336.774147.552073.47204.8938.76杭州市福建省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廣東省廣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西藏259.5499.03153.51244.03198.24117.48121.2193.59143.0658.5892.7329.5939.130.85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口密度中國人口密度的這種不平衡,大體決定了東南與西北農業發展的不同方向。東南部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發展多種經營為主;西北部則以擴大耕地面積,發展畜牧業為主。近現代中國東南和西北部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大體如此。中國東南部人口密度遠大于西北部,反映了中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狀況,是由自然條件(地形、雨量等)、社會經濟和歷史條件造成的。(六)K.C.Yeh人均耕地面積估計年別人口(百萬)耕地(百萬市畝)人均耕地面積光緒十九年(1893)38512403.22民國二年(1913)43013603.16民國二十二年(1933)50315343.051851—1949年人均耕地面積統計年代人均耕地面積(畝)農民人均耕地面積(畝)農戶平均耕地面積(畝)1851191019361944194619491.793.192.963.073.102.711.883.183.704.254.253.399.4023.4918.4822.2522.3117.79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中國近代每人攤得耕地面積,一般只有3畝左右,每農戶平均耕地20畝左右。中國人均耕地是比較少的。一是中國人均耕地按一般標準衡量,不足以維持相當之生活水平(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伊士特估計,人類每人需要二英畝半,約合15華畝之地)。根據歷史資料,近代要維持半饑半飽的生活,最少需要3.1畝或3.3畝耕地。二是中國人均耕地小于世界大多數國家人均耕地。尤其因為我國工業化程度很低,農業人口占極大比重,故每農民平均耕地面積亦最少。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中國近代各省區人均耕地相差較大中國北部人均耕地大于南部。不過南部因氣溫較高,雨水較多,復種指數較北方高。再加上南部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工副業生產較為發達,從而彌補了人均耕地不足的缺陷,使南北的農業經濟發展較趨于平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耕地資源分布不平衡狀態依然存在,各地區間人均占有耕地量差別依然懸殊。據統計1979年華東地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2.5%,平均每人1.175畝,約相當于全國人均1.54畝的3/4。東北地區人口占9.1%,耕地占16.6%,人均2.81畝,高于全國人均占有耕地的82.7%。西北地區人均2.71畝。西南地區人均1.09畝。中南地區人均1.16畝。華北地區人均2.29畝。
1914—1921年各省農民人均耕地面積
省區農田畝數農民數(千人)人均耕地省區農田畝數農民數(千人)人均耕地直隸95,461,72223,0504.14江蘇88,296,54723,5353.75奉天45,787,1468,5805.34安徽41,785,46314,2952.92吉林81,171,6362,81528.84江西40,842,01520,3252.01黑龍江38,865,5991,65023.55湖北161,782,99618,6658.67山東103,850,33827,0503.84湖南237,194,70819,15512.38河南400,076,31831,00012.91浙江31,192,33516,4851.89山西50,772,0617,6506.64福建24,314,0268,1502.98陜西32,,402,6916,6754.80云南11,496,8566,5001.77甘肅26,914,1404,2956.27貴州1,471,0389001.63新疆12,026,7873,2803.67熱河16,843,3513,0855.46四川125,432,72730,3404.13綏遠6,282,27632519.33廣東37,781,61727,8101.36察哈爾12,339,95357521.46廣西83,405,73011,0807.53總計1,807,745,077316,8255.71
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
三失衡的土地所有制結構第一,中國一直有公田與私田之分。兩者之間不斷消長。從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公田占10%左右,私田占90%左右,這種狀況一直沒有明顯變化。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第二,“地權失平”是近代中國土地所有制結構的基本特征1927年中國農村土地占有狀況占全國人口總額的比重(%)占全國土地總額的比重(%)雇農、佃農、游民550貧農206中農1113富農819地主662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村土地占有狀況占戶數(%)占土地(%)地主、富農1063中農2019貧農、雇農7018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第三,各地區土地所有制結構差異較大,一般說來,南方公田所占比重大于北方。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西南和東北地區的土地更加集中在地富手中,長江中下游的一些省區,土地占有情況則有一些分散。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20世紀40年代中國土地占有狀況(%)占全國耕地地富占地中貧雇占地占全國人口地富占人口中貧雇占人口中南22.948.851.229.613.087.0華東23.443.753.427.47.290.7華北17.345.055.011.87.692.4東北16.389.411.67.624.375.7西北8.552.247.85.612.587.5西南11.675.025.018.011.989.1平均56.943.111.488.6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二)原因探討1.長期因素(兩方面)土地自由買賣、多子均分財產制2.短期因素多方面:如商品經濟發展程度;地價高低;政權興衰;災荒、戰亂等。就近代而言,最明顯的是政治因素,如太平天國。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四
近代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初步發展(一)農業現代化的啟動1.經濟作物種植的增長茶葉甘蔗種植桑的種植棉花種植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2.糧食商品率提高1840—1894年間,幾種主要農產品商品量增長率大致如下:糧食59.2%,棉花32%,土絲105%,茶葉79%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3.農業現代化啟動時期的整體水平1887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2781212萬兩銀(其中,來自國外凈收入1126萬銀兩,占國民生產總值0.4%),農業產值占60.1%。農業總產值中,糧食價值13696萬銀兩,稻谷645億公斤,加上小麥、小米、大豆、高粱、大麥、玉米等幾種糧食作物,產量總計1004億公斤。按人口3.775億計,人均266公斤。這些糧食使每人平均可獲1800卡路里,相當20世紀50年代印度的水平。其他重要農作物的年產量,棉花34726萬公斤(人均0.92公斤),茶30800萬公斤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二)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1.農產品產量增加農產品的產量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高峰農業產品產量能有所提高,主要是由于耕地面積的增加。1887年到1936年,耕地面積從11.3億畝增加到14.2億畝,增加25.8%。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2.農家經濟與市場聯系的加強1936年,從全國來看,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比例為57.68:42.32,比1920年的44.59:55.41有所變化,表明商品經濟已占優勢。若僅就農業總產值看,1936年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的比例則為43.86:56.14。農業生產領域中,自然經濟仍占優勢,但比1920年的37.55:62.45有進展,這表明中國自然經濟在繼續解體。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3.機器與化肥的使用光緒六年(1880年)八月七日《益聞錄》刊登“天津客民”用“機器墾荒”的消息,這是目前見到最早的農業生產使用機器的記載1897年到1911年,在江蘇、浙江、湖南、福建、河北、山東、東北等地開展過改良農具和新式灌溉機器的嘗試化肥的使用比機具更晚,從1910年起,歷年都進口化肥,1930年進口最多達380萬擔,平均每畝只有0.27斤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4.作物品種引進與改良19世紀末,清政府開始從國外引進棉花良種,設立農業實驗科研機構和農業專科院校,學習西方農藝改良農作物品種成績較顯著的有棉花、水稻、小麥水稻、小麥良種選育始于20世紀20年代,金陵大學1921—1922年育成“金大26號”,這是用科學方法育成的第一個小麥良種。到抗戰前,經過培育和推廣并有成效的小麥良種有9種,其中以“金大2905”麥種最佳。此外,還培育出谷子、玉米、大豆、大麥等作物的良種。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五傳統與近代并存的農業制度與經營結構(一)封建租佃制度一般說,中國地主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而不雇工經營其土地1.根據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同農業勞動者結合方式的差別分:租種制、伙種制和幫工佃種制2.按租佃期限分:年租佃制、定期租佃制、不定期租佃制和永佃制3.按交租時間分:秋后一次交租、按季節多次交租、預租制、押租制、世襲租佃制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永佃制我國的永佃制萌芽于隋唐,到宋代時“一田兩主”制在江南初見端倪。及至南宋,永佃制度得以確立。至明清兩代,較盛行。從土地所有權分割基礎意義上來看,真正的田底權與田面權的分割至遲發生在明中葉。清末,永佃權作為一項用益物權被編進《大清民律草案》。民國時期,永佃權列入《中華民國民法》。新中國成立后,永佃制被廢除,僅在臺灣仍存續。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吳農佃人之田者,十八九皆所謂租田,然非若古之所謂租及他處之所謂租也。欲有田底、田面之稱。田面者佃農之所有,田主抵有田底而已,蓋與佃農各有其半,故田主雖易,而佃農不易;佃農或易,而田主亦不與”(陶煦,《租募》)同一地塊分為上下兩層,上地(稱田皮、田面)與底地(稱田骨、田底),分屬不同人所有,這種習慣上的權利關系就是“一田兩主”。田面權與田底權并列,均是永久性的獨立物權。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二)近代中國地租形態、租額和地租率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一般而言,近代中國以實物地租為主,勞役地租和貨幣地租為輔,其中勞役地租最少,主要存在于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實物地租分為分成租和定額租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清末民初中國每畝耕地之稅賦年別每畝正稅(元)每畝附加稅(元)總計(元)年別每畝正稅(元)每畝附加稅(元)總計(元)19090.210.050.2619230.240.040.2819110.210.050.2619250.220.070.2919130.220.050.2719270.240.130.3719150.230.050.2819290.240.150.3919170.230.040.2719310.270.220.4919190.240.040.2819330.400.090.4919210.230.040.27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1934年各省貨幣地租的地租率省別地租率省別地租率省別地租率察哈爾2.0江蘇8.7湖北8.3綏遠6.4安徽9.4湖南17.4甘肅11.4浙江9.6四川11.4陜西10.1福建17.8云南13.9山西6.2廣東17.0貴州6.2河北7.3江西19.2總計平均11.0山東16.0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三)近代農業中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發生與發展我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表現為:在地主經濟變化過程中,出現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所謂經營地主農民分化過程中產生富裕農民的雇工經營新式農墾企業興起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1.經營地主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一些地區已有一部分地主對其所有土地的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采用自己雇工耕種的經營方式。這種地主經營,從20世紀初到20年代有一定發展,到30年代中期,即抗戰前夕,地主經營的土地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5%左右。這種情況,直到全國解放前夕,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1)經營地主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原因首先,經營地主存在與商品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聯系其次,經營地主雇傭經營比出租土地更有利再次,經營地主存在和發展與地區社會經濟條件有密切關系最后,經營地主的存在和發展與當地的政治環境有關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2)經營地主發展及其主要途徑經營地主產生具體途徑多種多樣,或領墾土地,或購買土地,或撤佃自耕,進行較大規模的土地直接經營都會產生一批經營地主。在那些經濟地位持續上升、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富農和其他富裕農民中也有一部分演變為經營地主第三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3)經營地主的性質經營地主的農業資本主義經營是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經營地主所使用的土地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活動房轉讓合同協議書
- 房地產包銷合同協議書
- 退出轉讓協議書
- 礦難賠償協議書
- 工地臨時房安全協議書
- 租賃違約協議書
- 資產補充協議書
- 屠宰場轉讓合同協議書
- 無動力設施訂購協議書
- 商戶和顧客和解協議書
- 難點02:總集篇·十六種陰影部分面積法專項練習-2024年小升初數學典型例題系列(解析版)2
- 全球經濟2025年全球經濟與貿易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GB/T 12605-2008無損檢測金屬管道熔化焊環向對接接頭射線照相檢測方法
- 烙鐵溫度點檢表
- 倉庫溫濕度記錄表
- 初中 初二 物理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教學設計
-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題(卷)完整版
- 飛控板安裝運行調試pix固定翼
-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熱》單元教材解讀分析
- 5Why分析法經典培訓(43頁)
- 2018二建繼續教育(市政公用工程)試題庫(有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