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壓軸訓練2
一.選擇題(共24小題)
1.(2023秋?深圳月考)宋人李靚非常討厭某位思想家,有人投其所好寫了幾首詩。其中有云:“乞丐何曾
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必紛紛說魏齊。”李靚“見詩大喜,留連數日所與談”。
據此判斷,李覲討厭的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韓非
2.(2024?豐城市校級開學)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
鳴”的局面,如表是戰國時期部分思想主張。這些主張()
內容出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
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慎子?威德》
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
A.推動了民本思想發展
B.促使封建王權漸趨衰落
C.順應了時代發展需要
D.推動君主專制思想產生
3.(2024?博愛縣校級開學)東漢末至三國時期,全國性漕運體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鑿了白溝、
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等運河,在黃淮平原上開鑿了淮陽渠、百尺渠、廣漕渠等運河,先后建立起以
鄴城、洛陽為中心的北方漕運體系。東吳開鑿破崗瀆,挖婁湖,鑿橫塘,辟航道,建立以建業為中心的
南方漕運體系。據此推知,當時()
A.北方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
B.動蕩時局影響經濟交流
C.東吳財政明顯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設優于南方
4.(2024秋?合川區月考)與儒家、墨家、道家等學派不同的是,法家并不將人性中對利益的追求和利害
的權衡視為惡行并加以禁止。相反,法家思想家們主張順應人性,通過獎賞來鼓勵人們遵守法律,同時
利用刑罰來威懾民眾,防止他們違法。在法家看來,刑罰不分貴賤,一律平等,功績不能抵消罪行。這
表明法家諸子傾向于()
A.建構社會運行的強制規范
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社會治理兼用法治和德治
D.體現了人本主義哲學觀
5.(2024秋?冀州區校級月考)《呂氏春秋》認為:“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強)者勝弱,眾者暴
寡,以兵相劃(滅),不得休息。”據此可知,《呂氏春秋》提倡()
A.施行君主專制制度B.國與國間平等相處
C.全面推廣郡縣制度D.恢復周天子的權力
6.(2024秋?閩侯縣校級月考)某中學課題組在研究春秋戰國歷史的過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這些信息
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政治商鞅變法
經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思想文化百家爭鳴
A.社會大變革的時代B.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C.統一封建國家建立D.民族關系融合發展
7.(2024秋?合川區月考)老子秉持“無為而治”的理念,他堅信:“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
正;”與此同時,孟子則主張“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兩位思想家都強調統治者應該()
A.提升個人道德修養
B.堅定重農抑商的農業政策
C.嚴格規范執政方式
D.積極推動政治的統一進程
8.(2024春?寧波期中)先秦時期有“削木為糠”支撐鐘的木制結構)的故事,描述了匠人從“齋以
靜心”到選材再到完成的制^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達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
入山林、觀天性,“糠成,見者驚猶鬼神”。該故事()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無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會理念
C.體現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蘊含著中華文化的人本精神
9.(2024春?諸暨市校級期末)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言:“及孝文即位……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
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此“言”體現“孝文”時的治國思想為()
A.法家思想B.獨尊儒術C.黃老思想D.程朱理學
10.(2023秋?漂陽市期末)隋朝時期,通過大運河,南方地區所產橘子被運往北方,北方所產的梨送到南
方銷售。這說明大運河有利于()
A.經濟作物普及B.海外貿易發展
C.農業結構優化D.南北經濟交流
11.(2024秋?重慶月考)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提出社會發展的許多方案,下列主張屬于法家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C.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群生之亂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2024秋?桃城區校級月考)春秋時期諸侯間互相兼并,出現了大國“尊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各大
諸侯國都想爭雄稱霸,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是“春秋五霸”。這反映出當時()
A.王權勢力影響不復存在
B.傳統政治秩序趨向瓦解
C.貴賤等級界限已被顛覆
D.君臣契約關系基本解體
13.(2024秋?桃城區校級月考)下列百家諸子中,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的是()
A.孟子B.墨子C.荀子D.韓非
14.(2024秋?九龍坡區校級月考)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各家共同之處是()
A.希望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社會
B.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
C.階級關系的變化
D.社會發生大變革
15.(2024秋?靜海區校級月考)下面資料卡片反映的主題是()
一、戰國七雄
二、商鞅變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四、百家爭鳴
A.社會變革B.戰爭頻繁C.經濟發展D.思想繁榮
16.(2024秋?天心區校級月考)《隋書》卷三載,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
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對此,北宋盧襄在《西征記》中評價說:''今則每歲漕上給于京師者數千百
艘,觸臚相銜,朝暮不絕,蓋有害于一時,而利于千百載之下哉!”據此可推知,隋朝大運河的修建()
A.有效紓解了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
B.客觀上鞏固了隋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C.有利于推動南北經濟的交流發展
D.打破了以陸路運輸為主的交通格局
17.(2024秋?靜海區校級月考)都江堰灌溉系統利用地勢和水勢,科學地解決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難題。
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它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規律辦事的“天人合一”
之作。該工程()
A.是秦國稱霸的決定因素
B.加速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C.展示了商鞅變法的成效
D.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18.(2024秋?中山區校級月考)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認為:“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
務為治者也,直(只是)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途)。”據此可
知,六家“同歸”表現為()
A.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張力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
C.主張加強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
D.對天地萬物的本源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19.(2024秋?南崗區校級月考)荀子稱贊秦國:“觀其風俗,其百姓樸,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百吏
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古之吏也。”但他卻認為秦國與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卻“不及遠矣”。
這反映荀子()
A.厚古薄今的歷史觀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
C.對儒家理念的堅守D.對變法圖霸的推崇
20.(2024秋?中山區校級月考)隋煬帝時期,開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憑船只沿運河直抵北方。
同時,煬帝又特意下詔廢棄了陳朝故都丹陽(今屬南京)與余杭地區之間耗資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煬
帝的做法()
A.旨在強化對江南的管控
B.厲行專制導致施政混亂
C.提高了運河的運輸效能
D.遏止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21.(2024?望城區校級開學)有學者在評論先秦某一思想家時說:“他認為治亂的根本,應是人克制自私
利己的欲望,并主張人類回到原始共產主義的自然狀態中去。由于這一理想違背了現實和歷史發展規律,
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消極性。”由此可知,下列主張屬于該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B.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C.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D.明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22.(2024?漢川市校級開學)向往美好生活,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追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曾做過大
量思想探索。下面思想主張的共同之處在于()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一一老子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一一管仲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一一孟子
A.以民心的向背為本B.反對各國攻伐兼并
C.強調樹立君主權威D.提倡順應自然法則
23.(2024秋?臨潼區校級月考)甲、乙、丙、丁四位同學關于穿衣問題,展開了討論,甲:穿衣要根據身
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選擇穿不同等級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據四季變化,合乎大自然的規律;丙同學:
不用麻煩,根據上面規定進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講究穿著是一種浪費,破爛的衣服未嘗不可。下列對
應正確的是()
A.甲■儒家乙----道家丙,,法家丁----墨家
B.甲---墨家乙----法家丙----道家丁----儒家
C.甲---道家乙—墨家丙—儒家丁—法家
D.甲---法家乙----儒家丙----墨家丁----道家
24.(2024秋?杭州月考)下列描述語句與水利工程對應正確的是()
A.芍陂一一“湘漓水蕩蕩,秦漢風偏偏”
B.鄭國渠一一“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
C.都江堰一一“關中為沃野,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D.大運河一一“自是天下利于運輸”
二.材料題(共3小題)
25.(2024?未央區校級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儒法兩家均推崇“勇”德,如表是儒法兩家關于“勇”德的論述:
內容出處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論語?述而》
者也。”(要與面臨任務知戒備、善謀劃并能實現的人共事)
“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荀子集解》
“'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中庸章句》
“死而不義,非勇也。”“違強陵弱,非勇也”《春秋》
“怯民使之以刑,則勇:勇民使之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商君書錐指》
國無敵者必王”“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戰”
“法之所加,勇者弗敢爭”《韓非子集解》
材料二西方的“勇”德最早表現于《荷馬史詩》,它把尚武勇敢看作是最高美德,戰場上越勇,獲得
的戰利品越多,榮譽也就越高,越是受人尊敬。后來,思想家們又不斷從哲學層面思考“勇敢”。亞里
士多德:“一個勇敢的人,怕他所應該怕的,堅持他所應有的目的,以應有的方式,在應該的時間。一
個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時機,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見子行動”。斯賓諾莎:“勇敢是一個人被激
動而作同輩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險之事的欲望”。康德:“心靈通過思考而鎮靜地去承擔危險就是勇敢”“輕
率的人則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險是因為他不知道危險”。
——摘編自陳娟《論“勇”一一基于中西方傳統德性教育的比較視角》
(1)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儒、法兩家“勇”德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儒、法兩家
推崇“勇”德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國與西方對“勇”德認識的相同點。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傳統“勇”德思想的當代價值。
26.(2023秋?江西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惡,只有靠強權的統治者依據透明、客觀的法律來實施獎懲,才能維持社會秩序
與穩定。統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盡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會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
庭和國家要遵循傳統的禮制,而后者相信依靠嚴刑峻法才能確保實現最終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僅意指法律,還有方法和程序的含義。最初的法家就承認法律與統治術是有區別的,后
者指的是權力的行使。因此統治手段不僅決定了法律的權威或者公信力,還決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
統治社會的權威或者法律源自于術,即行使權力的方法論。韓非子綜合整理了他對于統治術的領悟,認
為國家統治者與其下屬的官僚階層存在利益沖突,而官僚階層又統治人民大眾。因此王道依賴于“勢”,
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夠超然、不偏不倚地通過官僚階層創立社會秩序與穩定。
法家的悲劇在于秦朝殘酷無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導致法家思想無法再成為主流。
其后的漢朝在正式場合拒絕法家思想,獨尊儒術。但是,中國的統治者總是發現法家的理論和實踐非常
有用。因此,傾向于中央集權的中國政治文化本質上是“外儒內法”。統治者不僅要懷柔,也要使用鐵
腕。
--《外儒內法》(沈聯濤)
(1)根據材料,概括作者對法家的認識。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儒家和法家的歷史地位。
27.(2023春?漢濱區期末)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論語》
材料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地維之所賴以立,天柱之所賴以尊……君雖不仁,臣不
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
--《曾文正公全集》家訓卷下
材料三城邦以正義為原則。由正義衍生的禮法,可憑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恰正是樹立
社會秩序的基礎。要使事物合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
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良好的法
律。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指出孔子建立社會秩序的主張有哪些?這一主張到后來對社會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2)依據材料三,說明亞里士多德認為該如何建立有序的社會?
(3)綜合上述材料與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
2025年高考歷史壓軸訓練2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4小題)
1.(2023秋?深圳月考)宋人李靚非常討厭某位思想家,有人投其所好寫了幾首詩。其中有云:“乞丐何曾
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必紛紛說魏齊。”李靚“見詩大喜,留連數日所與談”。
據此判斷,李靚討厭的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韓非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解題的關鍵是識讀題干材料。
【解答】乞丐二妻的典故出自《孟子》,齊國有一個人,家里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出門,必定是吃得
飽飽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問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據他說來全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第
二天早上起來,妻子便尾隨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沒有看到一個人站下來和她丈夫說過話。最后他
走到了東郊的墓地,向祭掃墳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夠,又東張西望地到別處去乞討,這就是他
酒醉肉飽的辦法。“鄰家焉得許多雞”,是《孟子》里的一個典故。孟子講,有一個人天天到鄰居家去偷
雞,仔細的人就會質疑:鄰家哪來的那么多雞,天天給你偷?真要是有那么多雞,還會做我們鄰家嗎?
早就成富人,搬進城市去了。而后兩句有人說是諷刺孔子的,也有人說是連孟子和孔子一起諷刺的。其
意思是說周朝天子在位時候既講忠義,而孔夫子和孟子當時就應該效力周朝匡扶盛世禮樂才是,可他們
都沒有,而是四處奔波勞累,投靠其他王室諸侯做官。可見該詩句主要諷刺孟子,B項正確,排除A
項;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
韓非主張以法治國,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故選:Bo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2024?豐城市校級開學)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
鳴”的局面,如表是戰國時期部分思想主張。這些主張()
內容出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
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慎子?威德》
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
A.推動了民本思想發展
B.促使封建王權漸趨衰落
C.順應了時代發展需要
D.推動君主專制思想產生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表格中的主張“民為貴”、“以為民也”、“以為天下”均強調了人民的重要性,推動了民本思想
的發展,A項正確;
根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通過變法不同程度加強了王權,排除B項;
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兼并戰爭,以民為本的思想,有限制君權的傾向,因此既不適合時代發展需要,
也不會推動君主專制思想產生,排除C、D兩項。
故選:A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3.(2024?博愛縣校級開學)東漢末至三國時期,全國性漕運體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鑿了白溝、
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等運河,在黃淮平原上開鑿了淮陽渠、百尺渠、廣漕渠等運河,先后建立起以
鄴城、洛陽為中心的北方漕運體系。東吳開鑿破崗瀆,挖婁湖,鑿橫塘,辟航道,建立以建業為中心的
南方漕運體系。據此推知,當時()
A.北方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
B.動蕩時局影響經濟交流
C.東吳財政明顯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設優于南方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全國性漕運體系被打破,北方和南方都各自重新建
立了漕運體系,這說明動蕩時局影響南北各地的經濟交流,B項正確;
材料無法體現北方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東吳財政明顯落后于曹魏,排除A、C兩項;
單純從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北方水利建設優于南方,排除D項。
故選:Bo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4.(2024秋?合川區月考)與儒家、墨家、道家等學派不同的是,法家并不將人性中對利益的追求和利害
的權衡視為惡行并加以禁止。相反,法家思想家們主張順應人性,通過獎賞來鼓勵人們遵守法律,同時
利用刑罰來威懾民眾,防止他們違法。在法家看來,刑罰不分貴賤,一律平等,功績不能抵消罪行。這
表明法家諸子傾向于()
A.建構社會運行的強制規范
B.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社會治理兼用法治和德治
D.體現了人本主義哲學觀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法家諸子以法令作為衡量人們行動的標準,通過賞賜刺激人們逐利的欲望,以
鼓勵的方式誘使其行動納入律法的軌道,通過刑罰遏制人們的不當得利,以儆戒的方式迫使其行動符合
律法的規定,意在造就令行禁止、整齊一致的社會秩序,A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加強君主集權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
材料僅體現法治的理念,未涉及德治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
以人為本是指重視民生和民意,法家思想是服務于統治階層富國強兵的需要而實行嚴刑峻法,順應人性
并不等于以人為本,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學生需掌握百家爭鳴的含義、背景和意義。
5.(2024秋?冀州區校級月考)《呂氏春秋》認為:“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強)者勝弱,眾者暴
寡,以兵相劃(滅),不得休息。”據此可知,《呂氏春秋》提倡()
A.施行君主專制制度B.國與國間平等相處
C.全面推廣郡縣制度D.恢復周天子的權力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由材料“亂莫大于無天子”可知,《呂氏春秋》認為只有樹立天子的權威,才能制止“弓最(強)
者勝弱,眾者暴寡”的局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召集門客編著的,其
主旨應為確立君主專制制度,A項正確;
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國內需要天子維持秩序,而非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
題干中沒有涉及郡縣制度相關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天子對維持秩序的重要性,排除C項;
題干只是強調需要天子維持秩序,并沒有特指要恢復周天子的權力,排除D項。
故選:A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2024秋?閩侯縣校級月考)某中學課題組在研究春秋戰國歷史的過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這些信息
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政治商鞅變法
經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思想文化百家爭鳴
A.社會大變革的時代B.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C.統一封建國家建立D.民族關系融合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據本題材料“商鞅變法”“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和“百家爭鳴”等信息可知,春秋戰國
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處于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
的時代,A項正確;
榮與開放是隋唐時期的社會特征,排除B項;
據所學,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兼并戰爭不斷,直到秦朝才完成統一,排除C項;
材料沒有體現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信息,排除D項。
故選:Ao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2024秋?合川區月考)老子秉持“無為而治”的理念,他堅信:“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
正;”與此同時,孟子則主張“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兩位思想家都強調統治者應該()
A.提升個人道德修養
B.堅定重農抑商的農業政策
C.嚴格規范執政方式
D.積極推動政治的統一進程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據題干“老子秉持’無為而治’的理念,他堅信:’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與此同時,孟子則主張‘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老子和孟子都隱含了對統治
者個人道德修養的要求。老子強調統治者應順應自然、不妄為,這要求統治者具備高度的道德自覺和修
養,而孟子更是直接要求國君具備仁愛之心,A項正確;
重農抑商是屬于商鞅變法的內容,排除B項;
題干中未明確提及對執政方式的嚴格規范,老子更偏向于一種哲學理念,而非具體的執政方式,孟子更
側重于統治者的道德品質,排除C項;
積極推動政治的統一進程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故選:A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8.(2024春?寧波期中)先秦時期有“削木為IT'(^,支撐鐘的木制結構)的故事,描述了匠人從“齋以
靜心”到選材再到完成的制域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達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
入山林、觀天性,“st成,見者驚猶鬼神”。該故事()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無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會理念
C.體現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蘊含著中華文化的人本精神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需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在這一過程中,要達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觀天性”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出自《莊子》,制^過程體現出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C項正確;
先秦時期,佛教并未傳入中國,排除A項;
材料并未體現尊法觀念,排除B項;
材料強調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的人本觀念無關,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學生需掌握百家爭鳴的含義、背景和意義。
9.(2024春?諸暨市校級期末)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言:”及孝文即位……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
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此“言”體現“孝文”時的治國思想為()
A.法家思想B.獨尊儒術C.黃老思想D.程朱理學
【分析】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及孝文即位……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
俗易”和所學可知,漢朝初年,社會經濟凋敝,尤其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采納的黃老的無為而治思
想,用來休養生息,C項正確;
秦朝的治國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A項;
獨尊儒術是在漢武帝統治時期,排除C項;
程朱理學是在宋朝以后,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0.(2023秋?漂陽市期末)隋朝時期,通過大運河,南方地區所產橘子被運往北方,北方所產的梨送到南
方銷售。這說明大運河有利于()
A.經濟作物普及B.海外貿易發展
C.農業結構優化D.南北經濟交流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根據“通過大運河,南方地區所產橘子被運往北方,北方所產的梨送到南方銷售”可知,大運
河促進了南北方之間橘子和梨的運輸與貿易,說明大運河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交流,D項正確;
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無法體現經濟作物種植是否普及,排除A項;
大運河促進國內商品貿易發展,并非海外貿易,排除B項;
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無法體現農業結構優化,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現
問題的能力。
11.(2024秋?重慶月考)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提出社會發展的許多方案,下列主張屬于法家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C.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群生之亂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分析】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法家,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法家主張法治,”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群生之亂”
屬于法家思想,C項正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思想,屬于儒家思想,排除A項;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的思想,屬于儒家思想,排除B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屬于道家思想,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法家,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2.(2024秋?桃城區校級月考)春秋時期諸侯間互相兼并,出現了大國“尊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各大
諸侯國都想爭雄稱霸,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是“春秋五霸”。這反映出當時()
A.王權勢力影響不復存在
B.傳統政治秩序趨向瓦解
C.貴賤等級界限已被顛覆
D.君臣契約關系基本解體
【分析】本題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據“尊天子以令諸侯”“各大衰微,各大諸侯國都想爭雄稱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春秋
時期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傳統政治秩序趨向瓦解,B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CD項都太絕對,排除AC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
答能力。
13.(2024秋?桃城區校級月考)下列百家諸子中,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的是()
A.孟子B.墨子C.荀子D.韓非
【分析】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所學可知,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C項正確;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排除A項;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排除B項;
韓非主張法治,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4.(2024秋?九龍坡區校級月考)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各家共同之處是()
A.希望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社會
B.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
C.階級關系的變化
D.社會發生大變革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當時出現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辯駁,形成
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諸子百家的具體主張不同,但其觀點都體現了對理想社會的設想,A
項正確;
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的主要是法家,這不是各家共同主張,排除B項;
階級關系的變化、社會發生大變革是百家爭鳴的背景,而非各家共同之處,排除C項、D項。
故選:A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24秋?靜海區校級月考)下面資料卡片反映的主題是()
一、戰國七雄
二、商鞅變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四、百家爭鳴
A.社會變革B.戰爭頻繁C.經濟發展D.思想繁榮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解題關鍵信息是“商鞅變法”等。
【解答】A.根據所學可知,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政治上,各諸侯國的兼并戰爭頻繁,出現
了戰國七雄;同時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統治秩序,如秦國出現了商鞅變法。經濟
上,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等。思想文化上,出
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因而,這一時期的主題是社會變革,正確;
B.“戰爭頻繁”只符合戰國七雄,排除;
C.“經濟發展”不符合戰國七雄與百家爭鳴,排除;
D.“思想繁榮”只與百家爭鳴有關,排除。
故選:Ao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戰國七雄,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6.(2024秋?天心區校級月考)《隋書》卷三載,公元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
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對此,北宋盧襄在《西征記》中評價說:“今則每歲漕上給于京師者數千百
艘,觸爐相銜,朝暮不絕,蓋有害于一時,而利于千百載之下哉!”據此可推知,隋朝大運河的修建()
A.有效紓解了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
B.客觀上鞏固了隋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C.有利于推動南北經濟的交流發展
D.打破了以陸路運輸為主的交通格局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
予以作答。
【解答】據材料“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及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溝通南北,據材料
“今則每歲漕上給于京師者數千百艘,觸臚相街,朝暮不絕,蓋有害于一時,而利于千百載之下哉”可
知,大運河交通繁忙,綜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大運河的修建推動了南北地區的經濟交流,C項
正確;
材料只涉及南北經濟交流增強,不能反映了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是否得到緩解,排除A項;
隋朝大運河的修建加重了社會矛盾,并沒有鞏固隋朝的統治,排除B項;
材料是反映了運河交通的發展,但不能得知其與陸路交通的對比情況,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
力,難度中等。
17.(2024秋?靜海區校級月考)都江堰灌溉系統利用地勢和水勢,科學地解決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難題。
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它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規律辦事的“天人合一”
之作。該工程()
A.是秦國稱霸的決定因素
B.加速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C.展示了商鞅變法的成效
D.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據材料“都江堰灌溉系統利用地勢和水勢,科學地解決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難題”“是尊重
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規律辦事的‘天人合一’之作",說明都江堰工程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D項正確;材料強調都江堰科學解決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難題,體現古代人民智慧,而不是強調對秦
國稱霸的作用,排除A項;
材料只提到都江堰一個水利工程,未涉及經濟文化交流,排除B項;
都江堰的修建晚于商鞅變法,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
難度中等。
18.(2024秋?中山區校級月考)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認為:“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
務為治者也,直(只是)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途)。”據此可
知,六家“同歸”表現為()
A.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張力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
C.主張加強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
D.對天地萬物的本源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分析】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夫陰陽、儒、墨、名、法、
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只是)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和所學可知,百家爭鳴的實質是在社會
轉型的影響下,各學派提出政治主張力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因此六家“同歸”表現為提出政治主張力
求解決社會現實問題,B項正確;
儒家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排除A項;
理學主張加強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排除C項;
理學對天地萬物的本源進行了系統地闡述,排除D項。
故選:Bo
【點評】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9.(2024秋?南崗區校級月考)荀子稱贊秦國:“觀其風俗,其百姓樸,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百吏
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古之吏也。”但他卻認為秦國與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卻“不及遠矣”。
這反映荀子()
A.厚古薄今的歷史觀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
C.對儒家理念的堅守D.對變法圖霸的推崇
【分析】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據材料信息可知,荀子對秦國的以法社會治理是給予稱贊的,但對于統治者的功名卻予以否定,
說明荀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也存在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B項正確;
A項的表述不符合材料內容,荀子對今的秦國是稱贊的,排除A項;
秦國是以法家思想為治國的理念,材料對秦國的稱贊,說明荀子思想不是單純堅守儒家思想理念的,排
除C項;
D項的表述不符合史實,儒家不主張變法圖霸,排除D項。
故選:Bo
【點評】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20.(2024秋?中山區校級月考)隋煬帝時期,開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憑船只沿運河直抵北方。
同時,煬帝又特意下詔廢棄了陳朝故都丹陽(今屬南京)與余杭地區之間耗資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煬
帝的做法()
A.旨在強化對江南的管控
B.厲行專制導致施政混亂
C.提高了運河的運輸效能
D.遏止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解題關鍵信息是“煬帝又特意下詔廢棄了陳朝故都丹陽(今
屬南京)與余杭地區之間耗資巨大才打通的水道”。
【解答】A.隋朝的統治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區原本是陳朝的疆土,在隋朝滅陳后才被納入隋朝統治。隋
煬帝時期開通溝通南北的大運河,目的是強化對新征服的江南地區的管控,正確;
B.隋煬帝開通江南河加強對江南的控制,有其積極作用,材料未體現“厲行專制”“施政混亂”,排除;
C.隋煬帝時期開通江南河主要是溝通南北,未提及運河航程更短、運輸條件更好,不能得出提高了運河
的運輸效能,排除;
D.大運河的開通加強南北聯系,便利水路運輸,促進沿岸商業發展和市鎮興起,有利于而非遏止了南方
經濟的發展,排除。
故選:Ao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1.(2024?望城區校級開學)有學者在評論先秦某一思想家時說:“他認為治亂的根本,應是人克制自私
利己的欲望,并主張人類回到原始共產主義的自然狀態中去。由于這一理想違背了現實和歷史發展規律,
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消極性。”由此可知,下列主張屬于該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B.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C.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D.明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據材料“他認為治亂的根本,應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并主張人類回到原始共產主義的自
然狀態中去”及所學知識可知,這符合老子的思想,老子主張“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體現了
他人類回到原始共產主義的自然狀態中去,老子主張“圣人之治……常使人無知無欲”,體現了他認為
治亂的根本,應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是老子無為思想
的體現,C項正確;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表述主張兼愛,是墨子的思想,排除A項;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主張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明禮儀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主張禮法結合,是荀子的思想,排除D項。
故選:C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22.(2024?漢川市校級開學)向往美好生活,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追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曾做過大
量思想探索。下面思想主張的共同之處在于()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一一老子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一一管仲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一一孟子
A.以民心的向背為本B.反對各國攻伐兼并
C.強調樹立君主權威D.提倡順應自然法則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所學和材料“以百姓之心為心、順民心、得其民”“可知,均體現了對民心的重視,故A
符合題意;墨子主張兼愛,故B不符合題意;
韓非子主張樹立君主權威,故C不符合題意;
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o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3.(2024秋?臨潼區校級月考)甲、乙、丙、丁四位同學關于穿衣問題,展開了討論,甲:穿衣要根據身
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選擇穿不同等級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據四季變化,合乎大自然的規律;丙同學:
不用麻煩,根據上面規定進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講究穿著是一種浪費,破爛的衣服未嘗不可。下列對
應正確的是()
A.甲彳而豕乙"■道豕丙法豕丁墨豕
B.甲墨豕乙法豕丙道豕丁彳而豕
C.甲道豕乙墨豕丙彳而豕丁法豕
D.甲法豕乙彳而豕丙墨豕丁道豕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據材料,甲同學認為穿衣要根據身份地位,這符合儒家的思想,儒家講究禮儀和等級制度;
乙同學認為穿衣要根據四季變化,合乎大自然的規律,這符合道家的思想,道家講究順應自然;丙同學
認為根據上面規定進行穿衣,這符合法家的思想,法家強調法治和制度;丁同學認為講究穿著是一種浪
費,破爛的衣服未嘗不可,這符合墨家的思想,墨家提倡節儉和反對奢侈,A項正確;
BCD項排列錯誤,排除BCD項。
故選:Ao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24.(2024秋?杭州月考)下列描述語句與水利工程對應正確的是()
A.芍陂一一“湘漓水蕩蕩,秦漢風偏偏”
B.鄭國渠一一“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
C.都江堰一一“關中為沃野,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D.大運河一一“自是天下利于運輸”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結合所學可知,大運河開通后,自是天下利于運輸。大運河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
錢塘江五大水系,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極大地方便了物資運輸等,該描述語句與
大運河相對應,D項正確;
“湘漓水蕩蕩,秦漢風偏偏”描述的是靈渠。靈渠連接了湘江和漓江,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是
秦朝時期的水利工程。而芍陂是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蓄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壽縣,排除A
項;
“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描述的是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岷江上,是由秦國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而鄭國渠是在關中地區修建的水利工程,由韓國水工鄭國
主持修建,引涇水東注洛水,排除B項;
“關中為沃野,秦以富強,卒并諸侯”描述的是鄭國渠。鄭國渠的修建使關中地區成為沃野,增強了秦
國的實力。都江堰是在成都平原上的水利工程,功能主要是防洪、灌溉等,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
力。
二.材料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農場種菜出租合同樣本
- 凈水項目售后合同標準文本
- 農村換工雇工合同標準文本
- pvc管子供應合同標準文本
- 倉庫租賃搬家合同樣本
- 秋季學期師生關系改善項目計劃
- 婦產科產前檢查流程完善計劃
- 二手房屋轉讓合同樣本
- 2025掌握合同翻譯關鍵英語詞匯:輕松看懂英文合同
- 農田建設項目合同樣本
- 國防教育和兵役法
- 品牌管理塑造、傳播與維護課件 第7章 品牌傳播管理
- 2025屆遼寧省名校聯盟高三一模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國家之間的合作發展-以“一帶一路”為例 課件 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 地理 魯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 Premiere視頻編輯案例教程(PremierePro2021)課件 第 6 章 字幕與字幕特效
-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
- SF-36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含評分細則)
- (正式版)SHT 311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爐輕質澆注料襯里工程技術規范
- 作文紙(網格600字A4)
- 呼叫中心產業研究報告
- 年產5萬噸電石爐窯節能改造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