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方平衡(回填場)1~14號點位工程-J12單元02街區X004渝鄰路羊兒坡回填場及配套設施(7號點位)場平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土石方平衡(回填場)1~14號點位工程-J12單元02街區X004渝鄰路羊兒坡回填場及配套設施(7號點位)場平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土石方平衡(回填場)1~14號點位工程-J12單元02街區X004渝鄰路羊兒坡回填場及配套設施(7號點位)場平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土石方平衡(回填場)1~14號點位工程-J12單元02街區X004渝鄰路羊兒坡回填場及配套設施(7號點位)場平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土石方平衡(回填場)1~14號點位工程-J12單元02街區X004渝鄰路羊兒坡回填場及配套設施(7號點位)場平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土石方平衡(回填場)1~14號點位工程-J12單元02街區X004渝鄰路羊兒坡回填場及配套設施(7號點位)場平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工程概述項目名稱:龍興新城土石方平衡(回填場)1~14號點位工程。本次設計包含一處位置,為J12單元02街區X004渝鄰路羊兒坡回填場(7#)。7#回填場位于現狀RS分區X004渝鄰路(羊兒坡)附近。項目總占地面積為190.3畝,包含邊坡占地面積25.3畝。回填方量137.2萬方。近期項目填筑83.4畝,回填量約34萬方。設計依據及采用標準規范設計依據(1)建設單位提供的《7#1:500地形圖》地形圖(重慶市勘測院,2023.04);(2)建設單位提供的項目周邊綜合交通規劃及用地資料;(3)建設單位提供的本項目其他相關資料和設計要求。采用標準規范《城鄉建設用地豎向規劃規范》(CJJ83-2016);《棄土場工程技術規程》(T/CECS1240-202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T50010-2010)(2024版);《建筑邊坡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T50-100-2010);《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11);《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194-2013)國標圖集《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屬設施》(06MS201);《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2016)《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50014-2021)《給水排水工程管道結構設計規范》(GB50332-2002)《給水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范》(GB50069-2002)《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68-2008)《重慶市建設領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術通告(2019年版)》。建設條件及工程地質本章節摘自《龍興新城土石方平衡7#回填場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2024.08重慶市勘測院)。自然地理位置及交通本項目位于渝北區石船鎮;勘察區緊鄰渝鄰路;場地內有道路直達;交通條件較為便利。氣象特征擬建場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內的氣象特征具有空氣濕潤,春早夏長、冬暖多霧、秋雨連綿的特點,年無霜期349天左右。秋季多綿雨的氣候特征,冬季流域受偏北氣流控制,氣溫低,雨量偏少。入春以后,降水天氣系統逐漸加強,太平洋副高北躍西伸,副高南部的西南氣流,導致孟加拉國灣,南海的水汽不斷輸入本區,當與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鋒相配合,或受副高與西藏高壓之間的低壓系統控制并持續時,低壓系統中的上升運動結合局地對流運動的發展,在本區形成暴雨或大暴雨。每年7~8月,會出現持續高溫,形成盛夏伏旱天氣。9月以后,太平洋副高南撤,流域內降雨又顯著增加,但一般雨強較弱,形成綿綿細雨。1、氣溫工程區多年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分別偏高1.3℃、1.7℃、1.6℃;近年月平均最高氣溫和日極端最高氣溫極值分別是38℃和43℃。2、降水量、蒸發量根據臨近氣象站近20年(2002-2021年)年最大降雨量約1452.1mm(2014年),年最小降雨量約837.8mm(2011年),多年平均降雨量約1180mm,日最大降雨量約271.0mm(2007年)。從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月際分布來看,降雨集中時段為4-10月,最大降雨量出現在6月,其次是7月、5月、9月,8月、4月、10月也相對較多。4~10月、5~9月、6~8月累積降雨量站占全年總降雨量分別約85%、68%、43%。3、濕度根據臨近氣象站近20年(2002~2021年)年平均濕度為76.5%,平均水汽壓為17.6hPa,最熱月份相對濕度最小值出現在2006年,低于50%;最冷月份相對濕度最大值出現在2010年約88.3%。4、風根據臨近氣象站近20年的年平均風速在1.4~2.7m/s之間變化,多年平均約2.1m/s;年最大風速在8.5~15.4m/s之間變化,約5~7級;年極大風速在15.3~29.8m/s之間變化,約7~11級。全年主導風向和夏季主導風向均以西北風及其臨近方位(NW、NNW、WNW)為主。5、霧日全年平均霧天日數30~40天,最大年霧天日數148天。水文特征經調查,區內及周邊地表水體主要為魚塘和河溝等。場地北側有四個小型魚塘:面積約6000m2;水深約1~3m。場地西側有一個大型魚塘:面積約30000m2;水深約2~5m。場地北西側有一季節性河溝:其流向為自南向北,勘察期間水位約為229m,流量約為0.2m3/s,水深約0.3m,由于該河無常年觀測水位,根據走訪調查及現場洪痕綜合分析,其最高洪水位約232m。照片2.1-1場地北側魚塘1照片2.1-2場地北側魚塘2照片2.1-3場地西側大型魚塘照片2.1-4場地北西側河溝地形地貌擬建場地現狀為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地面高程229~308,相對高差79m,整體呈南東高北西低;總體地形坡度10~25°。場地中部由于回填已形成高約10~15m的填方邊坡,坡度約20~30°。照片2.2-1邊坡區堆置區地形地貌圖照片2.2-2庫區地形地貌圖地質構造龍興新城土石方平衡7#回填場工程位于川東南孤形地帶,華鎣山帚狀褶皺束東南部,構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皺運動。擬建工程位于石船向斜的西翼,走向北北東,構造條件簡單,巖層呈單斜產出,區內未發育斷層,地質構造綱要見圖2.3-1。圖2.3-1地質構造綱要圖場地巖層傾向116°~120°,傾角14°~16°,結合很差,屬軟弱結構面;主要發育2組構造裂隙:裂隙J1:傾向260~270°,傾角60°~70°,局部倒傾,裂隙面微張,結構面張開度1~3mm,見少量充填物,裂隙間距2~3m,走向方向延伸5m,結合差,為硬性結構面;裂隙J2:傾向170~180°,傾角70°~80°,局部倒傾,裂隙面微張,結構面張開度0.5~5mm,見少量充填物,裂隙間距2~5m,走向方向延伸5m,結合差,為硬性結構面。巖層巖性巖土層特征場內上覆土層有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第四系殘坡積(Q4el+dl)粉質黏土;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砂質泥巖、砂巖。各地層巖性特征依新老順序簡述如下:表2.4-1場地巖土特征一覽表編號地層代號巖土名稱厚度(m)描述2-0Q4ml素填土2.1~13灰褐色,主要由砂巖、砂質泥巖塊碎石、黏性土等組成,偶見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來源為周邊工程平場棄方或拆遷遺留棄渣,采用拋填方式進行堆填;堆填時間約1~3年。稍濕,密實程度為松散~稍密,均勻性差,塊石含量40~55%,粒徑10~200mm,最大可達1000mm;主要分布在場地中部區域;該區域原始地貌為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在覆蓋層與基巖接觸帶(基巖面附近),受地下水頻繁活動的影響,常形成以軟~可塑狀粘性土為主、厚度0.1~0.3m(局部可達0.5m以上)的軟弱薄層。3-1Q4el+dl粉質黏土0.3~9.1紫褐色、灰褐色、黃褐色,以黏土礦物為主,含少量的角礫,絮狀結構;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稍有光澤,無搖震反應,主要呈軟塑~可塑狀(鉆孔揭示溝谷區域粉質粘土上部及與基巖接觸帶附近受地表水地下水影響而呈軟塑~可塑狀、中部呈可塑狀);要分布在場地溝谷及緩坡區域。另外:場地魚塘中存在淤泥質粉質粘土。7-0J2s-Sm砂質泥巖紫紅色為主,局部含青灰色團塊;主要礦物成分為粘土礦物,粉砂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礦物成份為粘土礦物;強風化帶厚1.0~2.4m,強風化巖芯呈碎塊狀,風化裂隙發育。中風化巖芯呈柱狀、中柱狀,節長2~70cm,巖體較破碎~較完整,巖質軟。主要分布在場地大部分區段。7-1J2s-Ss砂巖灰白色、青灰色,細~中粒結構,厚層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含少量云母及粘土礦物。強風化帶厚0.6~2.3m,強風化巖芯呈碎塊狀,風化裂隙發育。巖芯呈柱狀、中柱狀,節長1~40cm,巖體較完整,多為鈣質膠結,局部為泥質膠結,巖質較硬。主要分布在場地西側部分區段。基巖面起伏情況及基巖風化帶特征擬建場地的基巖面及基巖風化帶具有起伏變化的特征,其起伏變化情況受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原始地貌起伏特征及城市建設對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響。根據本次勘察結果并結合老地形圖分析,基巖面埋深0.3~13.8m,場地整體的基巖面隨原始地形起伏,傾角5~10°,原始地貌為斜坡溝谷地帶,基巖面起伏較大,傾角10~25°。場地基巖強風化帶隨基巖面起伏變化,厚度一般0.6~2.4m。基巖強風化帶巖體破碎,風化裂隙發育。中風化巖體較完整,裂隙較發育,均勻性較好。水文地質條件地表水特征本項目場地內魚塘、河流等特征詳見2.1.3節。地下水特征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及水力特征,場地地下水可劃分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1、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粉質黏土和人工填土層,以上層滯水、潛水形式存在。水位水量有明顯季節變化,無穩定水位。2、基巖裂隙水基巖裂隙水包括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風化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層基巖強風化基巖中,為局部上層滯水或小區域潛水,水量小,受季節性影響大。構造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厚層塊狀砂巖層中,以層間裂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泥巖相對隔水;水量稍大,動態稍穩定,綜合沿線相鄰場地勘察成果及地區經驗,孔隙裂隙水一般為區域性潛水或局部承壓水。3、地下水動態特征根據已有的以往的資料和本次勘察,場地內地下水動態與降雨量關系密切,呈同步化特點;地下水位變動幅度可達3~5m。地下水補徑排特征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主要接受降雨、地表水體補給,下滲至巖土界面沿原始地貌溝谷向下排泄,匯入溪溝中。基巖裂隙水主要接受上層孔隙水及溪溝、魚塘等地表水體補給;主要沿貫通性結構面向低洼露頭排泄,整體循環較緩慢。水文地質單元劃分本次水文地質單元分區的原則主要考慮水文地質條件,如含水巖組與地下水類型,地貌類型,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與出露特征,以及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的差異等因素,同時應盡量考慮水文地質單元的完整性。本項目場地都屬于同一個水文地質單元,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向場地北西側河溝處排泄。不良地質現象通過本次勘察,場地及周邊未發現滑坡、危巖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區、地面沉降、巖溶、活動斷裂等不良地質現象。地震效應評價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本建場地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1、地震液化本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條,可不進行液化判別和處理。2、不良地質在地震作用下穩定狀態根據4.1節分析,場地內未發現不良地質現象。3、隱伏斷裂場地范圍內勘察未發現隱伏斷裂巖體設計參數根據《龍興新城土石方平衡7#回填場及進場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詳細勘察)》,巖土設計參數取值如下表:巖土參數取值建議一覽表巖土名稱參數素填土粉質黏土砂質泥巖砂巖裂隙面巖層面巖土界面強風化中風化強風化中風化天然重度(kN/m3)20*19.524*25*23.5*24.5*///飽和重度(kN/m3)21*19.824.5*25.5*24*25*///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MPa)///3.6/10.2///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MPa)///6.3/17.2///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實測120*300*2286300*6243///飽和內聚力C(kPa)5*15.850*25*15.5*天然內聚力C(kPa)8*23.1400*1200*20*飽和內摩擦角φ(°)25*8.818*12*8.5*天然內摩擦角φ(°)28*12.030*38*12*彈性模量(MPa)800*2400*///變形模量(MPa)600*2100*///泊松比μ0.38*0.13*///巖體水平抗力系數(MN/m3)///80*220*///水平抗力比例系數(MN/m4)12*14*60*/80*////抗拉強度標準值(kPa)///80*/300*///擋墻基底摩擦系數0.3*0.25*0.3*0.4*0.35*0.5*///滲透系數(m/d)10*0.001*0.01*0.1*///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評價1根據“建辦質[2018]31號《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本工程項目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有邊坡。2擬建工程根據設計方案施工后,將在場地周圍形成巖土質環境邊坡,若施工開挖和支擋不當時可能造成可能造成工程風險。施工時必須嚴格按照設計方案支擋和施工,嚴禁無序回填和大面積亂開挖。3邊坡開挖或基礎施工形成的棄土應合理堆放,及時搬運,以免不當堆載,危及場地和邊坡支擋結構及樁基礎的穩定。4對邊坡治理時,應采用逆作法施工,按建議坡率分級放坡。土體分級開挖高度宜≤3m,巖質分級開挖高度≤8m。施工及使用期間應加強邊坡側向位移和周邊環境的監測。5邊坡施工過程中,如一次開挖回填高度過大、坡度較陡,支護不及時,則有可能發生坍塌、墜落等不良巖土工程現象,需加強施工組織和管理工作,避免對施工人員及周邊環境造成安全風險。特殊性巖土及有毒有害氣體場地內特殊巖土有:素填土,風化巖及殘積土。上述特殊巖土的特征、分布范圍、厚度等詳見2.4節。沿線巖土主要為素填土、粉質黏土、砂質泥巖、砂巖,無煤層,未發現有毒有害氣體,相關評價詳見第4.6.4節。場平設計設計原則與方法場平邊界以《7#1:500地形圖》、周邊已出讓地塊紅線、周邊現狀道路邊界為依據根據地塊邊界范圍,采集基礎數據,根據建設單位要求,與現狀市政道路開迎大道接平,并根據周邊道路現狀高程或設計高程,確定場平標高,計算該地塊土石方量。場地最大坡度不大于8%。場地邊坡按臨時邊坡進行設計。7#場地范圍內需先進行場地清理,淤泥、植被、樹木、雜物等應清除,清表厚度暫定為30cm。在豎向設計基礎上,以10m為間隔,采用方格網法計算土石方。邊界土石方網格未見設計標高及填挖高數據,依據相鄰網格高程和坡度進行內差計算。本次設計采用鴻業土方設計軟件進行計算。消納場設計年限、安全等級及地震設防烈度本次設計7#點位為臨時消納場,使用年限為2年。本項目設計目標用地性質為臨時消納場用地,屬于其他用地。棄土場容量為約137萬方,最大高度約36m,按等級高的確定設計等級,本次設計消納場等級為Ⅲ級。消納場邊坡為臨時邊坡,設計工作年限為2年,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邊坡安全系數為1.25(一級臨時)。本項目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場地設計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場平設計(1)標高設計與土石方7#回填場:項目總占地面積為190.3畝,包含邊坡占地面積25.3畝。回填方量137.2萬方。回填范圍內設計高程為南高北低,標高在247~270m之間。回填場平均縱坡0.7%。邊界高程控制在不高于現狀道路高程或周邊規劃道路高程。7#回填場(近期回填):項目總占地面積為83.4畝,回填方量34萬方。回填范圍內設計高程為南高北低,標高在259.4~261.2m之間。回填場平均縱坡0.7%。邊界高程控制在不高于現狀道路高程或周邊規劃道路高程。場地填筑完成后,表面需撒播草籽覆綠化。采用草籽比例為結縷草,硫華菊+多花木蘭,紫穗槐,刺槐,黃花決明,比例為:3:3:2:1:1。(2)邊坡本次設計采用坡率法+護腳墻(抗滑護腳墻)分級放坡,坡面三維網植草護坡。為確保邊坡穩定,整齊,美觀,邊坡采用統一坡形坡率設計如下:邊坡分級放坡,邊坡坡率為1:2,每級邊坡高度為8m,各級邊坡中間設置平臺水溝,平臺寬2m。坡面采用三維網植草護坡。坡頂設置防護網,坡頂設置截水溝。坡腳設置護腳墻,坡腳利用市政排水系統或現狀水系。詳見排水工程設計章節。土石方情況7#回填場:項目總占地面積為190.3畝,包含邊坡占地面積25.3畝。回填方量137.2萬方。7#回填場(近期回填):項目總占地面積為83.4畝,回填方量34萬方。特殊地基處理根據現場踏勘、地勘報告及地形圖資料,7#回填場內為現狀魚塘及現狀旱田,因建設單位未提供地質勘察資料,以下深度為暫定深度。實際發生深度以現場實施為準。挖除換填1)處理措施挖除原狀粉質粘土,換填合格填料后,壓實后現狀地表壓實度不應小于90%。并應在施工期間做好沉降觀測,若發現異常,應通知參建各方等到場處理。2)施工要點①開挖過程中,臨時放坡坡率按1:1.5進行。②開挖過程中,如遇現狀管線等構筑物,必須采取措施進行保護或遷改。③翻挖回填的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雜草、樹根等雜物,優先使用挖方中符合填筑要求的石料為填料,填料最大粒徑應小于150mm。拋石擠淤一般于迎水面一側選用透水性較好的碎石按放緩邊坡填筑至堰塘設計(或最高)水位。根據現場踏勘及全線地形圖資料,道路全線魚塘、水田分布較多。而主要分布于魚塘、水田以及丘間谷地中的低~高液限粘土,具有高壓縮性、高孔隙比、高含水率等特征,呈軟塑~硬塑狀。若由于排水不暢,土基物理、力學性能較差。填筑路堤高度達到極限高度時,易因工后殘余沉降過大,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因此本次路基設計采用重壓塊片石擠淤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處理,具體措施如下:1、拋石擠淤深度通過現場查勘的探坑狀況按大于2m來考慮(施工時按現場實際擠入深度計量)。重壓入砂巖塊片石,直至穩定,再鋪筑過渡墊層,然后進行正常的路基填筑。2、拋石材料應使用不易風化石料,本項目挖方較多,應優先選用本工程場內挖方區產出的強度高的石料作為拋石原料,飽和抗壓強度最低不小于15MPa。3、拋石擠淤施工時,片石換(拋)填高出原地(水)面后,再用重型壓路機(加振動不小于40T)將片石壓入軟基中,碾壓遍數為6-8遍,碾壓最后三遍產生的沉降量小于小于10mm,碾壓面下0.5m深度范圍內的壓實系數不得低于90%。淤泥深度平均深度暫按3m,魚塘基底采取用塊片石拋石擠淤。片、塊石尺寸粒徑為30cm~80cm,宜采用重型壓路機碾壓,詳見《特殊地基處理平面圖》。填石路基①膨脹巖石、易溶性巖石、崩解性巖石和鹽化巖石等均不得應用于路堤填筑。②路堤填料粒徑應不大于500mm,并不宜超過層厚的2/3,不均勻系數宜為15~20。③填石材料應使用不易風化石料,應優先選用本工程場內挖方區或附近工程產出的強度高的石料作為填石原料,飽和抗壓強度最低不小于15MPa。④填石路堤在施工前,應通過鋪筑試驗段落確定合適的填筑層厚、壓實工藝以及質量控制標準。填石路堤頂面頂面應設置過渡層,層厚應不小于100cm,過渡層碎石粒徑應小于15cm,其中小于0.05mm的細粒料含量不得小于30%。對細粒明顯偏少,影響壓實的段落,在填石料表面,應鋪灑一層碎石或石屑料,碎石或石屑料用量約占大粒徑料的15%~20%,要保證碎石或石屑料填滿大粒徑間隙縫。⑤不同強度的石料,應分別采用不同的填筑層厚和壓實控制標準。土石路堤、填石路堤的壓實質量采用施工參數(壓實功率、碾壓速度、壓實遍數、鋪筑層厚等)與壓實質量聯合控制。壓實質量可以采用壓實沉降差或孔隙率進行檢測,孔隙率的檢測應采用水袋法進行。符合下表要求。同巖性填料的填石路基干密度和孔隙率結構層位堅硬石料中等石料軟質石料壓實干密度(KN/m3)孔隙率(%)壓實干密度(KN/m3)孔隙率(%)壓實干密度(KN/m3)孔隙率(%)路堤由試壓確定≤25由試壓確定≤24由試壓確定≤22表土處理淤泥、植被、樹木、雜物等應清除,清表厚度根據土質確定,以施工時看見基巖(或老土)為準,清除的表土集中堆放,供后期環境綠化,地表清理可參照道路相關規范執行,本工程表層上清理厚度暫定30cm,清理后的棄土運至本項目集中堆放。本項目現場部分區域存在棄土,無地表植被,部分區域為現狀原始地貌,有地表植被。根據現場實際條件,建議對現狀植被茂密、斜坡及易形成滑面等區域進行清表處理。由于現場正在施工,地表發生變化,本次清表量為暫估,棄土時結合現場實際,充分考慮安全性,具實確定清表范圍并按實收方。環境保護措施(1)土石方填筑區是人工土坡,在施工過程中環境保護的重點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保護以及水域污染防治。(2)土石方填筑區棄土填筑施工前,必須在山腰位置依照山勢條件設置一定數量的匯水臨時排水溝,將降雨時的地表水流通過臨時排水溝進行匯流,做好攔排水,防止雨水在新棄土表面形成徑流,對新地表沖刷造成水土流失,對場平下方造成污染。(3)在填筑過程中,嚴格按照攤鋪、碾壓程序施工,嚴禁未經碾壓直接攤鋪。棄渣攤鋪過程中,依照施工進展形成內高外低的坡勢,在匯流溝渠上設置一定數量的集流槽,將水流中的泥土進行沉淀。(4)施工作業前,將土石方填筑區地表土清理到用地邊界,清表時,嚴禁燒荒,避免引發火災。棄土完成后,對場平進行全面環保處理,坡面進行復綠防護,以減少水土流失及綠地的損壞。(5)施工時,定期對施工便道和回填場地進行灑水降塵,防治施工揚塵對地表植被和農作物產生不利影響。運輸易產生揚塵的土石方,運輸車輛應裝料適中,并采用篷布覆蓋。(6)清理施工機械、設備及機械的廢水、廢油等有害物質以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放河流、池塘或其他水域中,也不得傾瀉于飲用水源附近的土地上,以防污染水源和土壤。(7)禁止在施工現場焚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樹木,枯草、各種包裝袋及其它會產生有毒、有害煙塵惡臭氣體物質。場地管理為加強場平管理,在大門口設置智能道閘系統,以便車輛錄入,在場地視野開闊的地方按照監控攝像頭,以便安全管理,該系統接入業主設置的智能化平臺,并在場平入口處設置值班室及監控室(采用活動板房成品值班室、監控室,具體情況結合現場情況實際調整)。場地內部設置安全隔離網,沿現狀道路內側布設,防止外部其他人員進入場地內部。具體位置詳見平面圖。場地安全文明施工1、為加強場平管理,本次設計場地應沿現狀市政道路周邊布設施工圍擋措施。施工圍擋及施工場地大門詳見《DJBT50-133(渝20Q01)建設工程施工現場圍擋及大門標準圖集(2020版)》。圍擋及大門形式可由建設單位確定。2、本次僅根據業主要求暫估保安亭預留照明配電箱總進線的電纜及穿線保護管工程量,總進線電纜的供配電系統、安全接地系統、電纜及其保護管敷設的具體設計均不在本次設計范圍內。照明配電箱負荷按5kW暫估,引入距離按100m暫估。采用ZR-YJV-0.6/1.0kV-5×16mm2電力電纜穿熱鍍鋅焊接鋼管SC50埋地引入,埋深不小于1.0m。若實際引入距離大于100m,或者照明配電箱用電負荷大于5kW,則必須重新復核供電電纜截面及保護管管徑。3、應建設單位要求,本次施工圖設計,填埋場均考慮回填場后期值班人員用水(自來水)環節的工程量。本次統一考慮,回填場暫估DN100供水管,管材按球墨鑄鐵管考慮,長度均為100m。后期以現場實際為準,本部分量為暫估。邊坡工程設計設計原則遵循“動態設計、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原則。設計原則:支擋工程設計應做到經濟合理、結構可靠、施工可行。1號邊坡:場地西側ABCD段邊坡1)勘察評價根據設計方案,第一級平臺設計標高約266.6~268.8m,第二級平臺設計標高約247.2~248.8m,邊坡坡腳標高約230m,邊坡采用1:2坡率放坡,坡腳設置高約1.5m的護腳擋墻。按上述設計標高回填后將在場地北西側形成總高約36.6m的土質邊坡,坡向約315~325°,巖土界面傾角約15~30°。若回填質量不佳或底部采用粉質黏土回填,則邊坡穩定性系數為1.06,邊坡為基本穩定;若嚴格控制回填質量,則邊坡穩定性系數為1.97,邊坡為穩定狀態。因此建議回填前嚴格對地表進行清表、經粗糙處理、錯臺形成反坡,回填時底部采用抗風化、強度高的巖石等措施,提高土體抗剪參數,在坡腳設置護腳墻等支擋結構,設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統,減小水壓力對邊坡產生的不利影響。對于剖面4-4',坡腳填方邊坡易沿巖土界面滑動和土體內部圓弧滑動,建議局部優化放坡范圍,并設置護腳擋墻等支護措施。2)破壞模式易沿巖土界面滑動和土體內部圓弧滑動3)邊坡設計采用坡率法分級放坡+最下一級填石路基,坡面三維網植草護坡+最下一級干砌片石護坡根據勘察報告提供的工程地質條件,邊坡具備放坡條件,為確保邊坡穩定,整齊,美觀,邊坡采用統一坡形坡率設計如下:邊坡分級放坡,邊坡坡率為1:2,第1、2級邊坡高度為8m,各級邊坡中間設置平臺水溝,平臺寬2m,第3級邊坡高度約2~4m,坡腳設置大平臺,平臺寬23~65m,第4、5級邊坡中間設置平臺水溝,平臺寬2m。其中,最下一級邊坡(第5級邊坡)采用填石路基。邊坡第1~4級邊坡坡面采用三維網植草護坡,第5級邊坡坡面采用30cm厚干砌片石護坡。坡頂設置防護網或警戒線、截水溝。坡腳設置護腳墻和排水溝。場地內的粉質黏土呈軟塑~可塑狀,強度較低,邊坡工程范圍內實施前應對粉質黏土進行基礎處理后再分層碾壓回填。對土巖界面或新老填土界面設置開挖臺階填土,臺階寬度約2米,呈4%反坡,然后再回填。邊坡土石方本工程必須按設計采用逆作法施工。土石方挖方從上往下進行,采用人工或機械開挖,邊坡范圍內嚴禁爆破開挖,挖方前做好施工組織設計,嚴格做好防護網等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以防邊坡巖體墜落。邊坡分部開挖高度巖質邊坡不大于4m,土質邊坡不大于2m,每開挖一段,就加固防護一段,該級加固措施完成后再進行下一級邊坡開挖加固。各級邊坡可分段進行開挖,分段長度不宜大于30m,邊坡開挖做好土方開挖及轉運施工組織。工程施工前先做塹頂截水溝,以有效攔截坡后來水。邊坡工程范圍內實施前應對粉質黏土進行清除處理后,再分層碾壓回填。邊坡坡腳換填范圍應采用抗風化、強度高的塊片石換填2m,范圍及工藝詳見場平工程。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雜草、樹根等雜物,粒徑超過10cm的土塊應打碎。應選用級配較好的粗粒土為填料,且應優先選用礫類土、砂類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時壓實。回填時應分層夯實,邊坡范圍壓實系數不小于0.92,場平范圍壓實系數同道路壓實度。填方材料壓實后的抗剪強度參數為C=5KPa,Φ=25°。填土分層厚度不大于30cm。臨近低洼地表處填料應以石料為主,粒徑在50cm左右為宜,堆填高度不得小于3m。本次填方邊坡施工時,應從現狀地形最低處起,進行分層填筑,逐層壓實;當原地面坡度陡于1:5時,應將基底挖成臺階,臺階坡度向內為4%,臺階寬度不應小于2m,以盡量消除填挖交界處不均勻沉降的影響以及邊坡填土層沿基巖面滑動破壞的可能性。斜、陡坡地段路堤基底處理中,應先清除表土后再開挖臺階。填方施工為從下往上分層碾壓填土施工。人工撒播草籽為達到場地復綠,邊坡削坡及邊坡棄土范圍撒播草籽,撒播面積約為16374平方米,草籽品種為結縷草、硫華菊+多花木蘭、紫穗槐、刺槐、黃花決明,混合比例為:3:3:2:1:1,人工撒播草籽按照10-20克/平方米,后續實施也可以依據現場實際情況,采用本地速生草籽。主要加固工程施工工序護腳墻施工順序:開挖擋墻基槽——澆筑擋墻——分層碾壓回填。護腳墻(1)護腳墻采用C30混凝土現澆,護腳擋墻總高1.5米,其中埋深0.6米,外露0.9米,具體詳見大樣圖設計。擋土墻在施工前做好地面排水工作,清除擋土墻后背坡面全部土層,保持基坑側壁和邊坡坡面干燥。(2)擋土墻的施工必須跳槽開挖,每段不能大于15m,施工時嚴禁超挖,挖至滿足設計要求基底標高后必須及時用10cm厚C20細石砼墊層封閉;施工段長結合伸縮縫設置確定。需待強度達100%以上后,才能回填墻背填料,并分層夯實,壓實系數不小于0.94。墻后填料采用透水性良好材料,應選用級配較好的粗粒土為填料,且應優先選用礫類土、砂類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時壓實。護腳墻必須以基巖或穩定地層作為持力層。回填須逐層夯實,夯實時應注意勿使墻身受較大沖擊影響,當墻后地面橫坡陡于1:5時,應先在坡面挖臺階,臺階寬度約2米,呈4%反坡,然后再回填。(3)擋土墻每隔10m~15m設置一道寬20mm的沉降縫,且于地基性狀和擋土墻高度變化處應增設沉降縫。沉降縫采用浸透瀝青的木板或瀝青麻絲填塞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200mm。(4)墻身在高出地面以上部應分層設置泄水孔,泄水孔間距2米,上下交錯布置,孔內預埋D=10cmPVC管,向外傾斜i=5%,最低排泄水孔底部應高出地面30cm,墻后管口設500mm厚反濾層。在最底排泄水孔下部應設置隔水層,不使積水滲入基底。(5)擋土墻基底縱坡i不宜大于5%。當大于5%時,應在縱向將基礎做成臺階式。地基承載力應滿足護腳墻大樣圖中的設計要求。(6)擋土墻基礎開挖時,土質邊坡臨時放坡坡率:1:1.25;基巖強風化帶:1∶0.75;基巖中等風化帶:有外傾結構面時按不利外傾結構面放坡,無不利外傾結面時基坑開挖深度取1:0.5開挖。臨時放坡坡率根據現場情況調整,施工時需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開挖邊坡安全。(7)邊坡開挖后,若發現實際地質情況與設計示意地質剖面線有所出入,應按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擋土墻起點位置、基底標高或墻高等。(8)依據前期與建設單位溝通意見,考慮本場地為封閉管理場地,四周已經采用成品安全隔離網封閉,故高邊坡坡頂不在設置防護網,后續管養單位應在坡頂適當增設警示標牌,防止安全事故發生。排水工程設計排水設計雨水量計算本項目排水工程主要包括場地中坡頂截水溝、坡腳排水溝、平臺水溝、急流槽、沉砂池等場地內的地面雨水排水設計。雨水系統設計參數:Qs=qψF式中,Qs-雨水設計流量(L/s);q-暴雨強度公式:ψ-徑流系數ψ=0.5,F-匯水面積(hm2);暴雨強度(q)選取重慶市渝北區暴雨強度公式進行計算:(升/秒?公頃)式中,P-暴雨重現期:取P=3年;t-降雨歷時:t=t1+t2;t1-地面集水時間:t1=5~15min,根據地形坡度、地面類型特征、匯水面積范圍大小、地塊性質(植被覆蓋情況)取值;t2-管渠內雨水流行時間。7#填土場雨水流量簡易計算:名稱尺寸設計坡度設計流量(L/s)流速(m/s)服務面積(hm2)過流能力(L/s)場地西側排水溝1.1mx0.5m0.0110493.135.881080場地東側排水溝1.1mx0.5m0.0120883.711.712660(按滿流計)碎石盲溝設計參數,下滲雨水量按場地內降雨的50%估算:Qs=0.5×q×F2式中,Q–下滲至盲溝內水量(L/s)q-暴雨強度F2-碎石盲溝可收水的匯水面積(hm2),本項目按9.0hm2考慮暴雨強度(q)選取重慶市渝北區暴雨強度公式進行計算7#填土場碎石盲溝雨水流量簡易計算:名稱等效斷面(m2)設計坡度設計流量(L/s)流速(m/s)服務面積(hm2)過流能力(L/s)碎石盲溝0.450.0116503.429.001719截/排水溝、平臺水溝、急流槽、碎石盲溝等設計(1)為防止場地雨水沖刷侵蝕邊坡及坡腳,導致邊坡失穩垮塌,本次設計沿場地周邊設置地塊截、排水溝、梯形渠以及平臺水溝、急流槽,具體位置及排向詳見相應的排水平面圖。截水溝尺寸確定為0.6mx0.6m;材質采用M7.5漿砌片石或者C30素砼現澆,建議采用C30素砼現澆。排水溝尺寸確定為1.1mx0.5m;材料采用C30砼素噴。截、排水溝通過急流槽排入梯形渠,最終排入其他單位設計明渠。(2)近期填筑期間,為保證截、排水溝、梯形渠雨水順利排放,臨時設置梯形排水土溝,將雨水引至其他單位設計明渠中排放,具體位置及排向詳見相應的排水平面圖。梯形排水土溝尺寸為0.6mx0.6m,采用明挖土溝夯實。(3)截、排水溝及梯形渠建議采用C30素砼現澆。截、排水溝及梯形渠先內部夯實,再施工C30素砼;一定要保證截、排水溝及梯形渠內壁內底緊實、不垮塌;實施C30素砼后,需保證截、排水溝及梯形渠內部光滑,以增強排水過流能力。坡腳的排水溝及梯形渠底板地基承載力按100KPa考慮。坡頂截水溝地基承載力可適當減小,但應保證截水溝穩定,不能被雨水沖毀。(4)截、排水溝及梯形渠在實施前需注意調整縱坡,截、排水溝及梯形渠縱坡與現場地形坡度一致,但最小坡度需≥0.003,以方便匯水的順利排出。(5)在場平高填方邊坡馬道上設置平臺水溝,順坡向排入坡腳的排水溝或梯形渠中。平臺水溝坡度不小于0.003,最終在低點通過急流槽排出雨水。(6)在填方邊坡上設置急流槽,采用C30素砼現澆。地塊內的截水溝以及平臺水溝均接入急流槽,最終排入坡腳排水溝。截、排水溝、平臺水溝以及急流槽做法詳見《截/排水溝、平臺水溝及急流槽大樣圖》中的相應做法。(7)棄土場棄土前,為排導堆渣形成后的渣體滲水和巖層裂隙水,沿著渣場底部天然沖溝布置盲溝,最終排入其他單位設計明渠。盲溝上部為級配碎石,下部為MU30塊石,并采用透水土工布滿包,做法詳見本次設計大樣圖。(8)為保證排水順利,截、排水溝及梯形渠轉彎和交接處,其水流轉角不應小于90°。排水工程施工要求截/排水溝、平臺水溝、急流槽施工要求截水溝尺寸確定為0.6mx0.6m;材質采用M7.5漿砌片石或者C30素砼現澆,建議采用C30素砼現澆。排水溝尺寸確定為1.1mx0.5m;材料采用C30砼素噴,其中坡腳排水溝的地基承載力不小于100KPa,坡頂截水溝和馬道平臺水溝實施時,應先挖出排水溝的溝槽,內壁夯實,保證排水溝堅實不垮塌,然后施工C30素砼現澆環節。急流槽采用C30素砼現澆,厚度按照300mm實施。上述排水設施在施工時,應按規范要求進行,落實施工細節,保證施工質量。坡腳排水溝在本次設計的護腳墻外側2.0m以外設置,坡腳排水溝除了排放場地內引下的地面雨水,還承接回填場與周邊現狀交接線處匯集的地面雨水。施工應避開降雨期間。溝槽、排水溝開挖時應保證邊坡穩定,不得開挖場地坡腳,以防邊坡發生垮塌。現場復核本工程地面雨水排放時,上下游截排水溝必須接順。設計要求在進場施工前首先復核場地現狀地形、周邊水系、渠道、沖溝等的位置、標高、斷面尺寸等;若與設計有不符之處,須立即通知設計單位研究處理。坡腳的排水溝及梯形渠地基處理若無特別注明,坡腳的排水溝及梯形渠的地基承載力不小于100KPa,其他位置的排水設施可適當減小,但應保證排水設施的內壁夯實、不垮塌,不影響過水能力。驗收工程中間驗收和竣工驗收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及重慶市工程管理相關法規、規定程序進行。需要設計單位參加驗收的分部工程,應在該分部工程按設計要求施工完成后,下道工序未進行之前及時通知設計單位。驗收前施工單位應事先準備好必須的相關圖表等技術資料,并有業主代表、監理、質監及相關部門共同參與進行。排水工程其他注意事項(1)施工準備階段如發現問題,諸如發現設計資料之間、設計與現場情況之間有不符之處,因現場施工期間產生較大變化導致設計圖紙未能預見的情況,施工單位應及時通知勘察單位、設計單位,并會同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等部門共同研究處理,確保工程質量。(2)本說明及設計圖紙中,未特別予以說明的內容,均應遵照相關施工規范及各種專業、行業技術規范、標準進行。(3)本工程以1:500實測地形圖資料為依據設計,施工中如發現不符,應及時通知建設、勘察、設計、監理等相關部門協調解決。(4)施工時尚應執行其他有關的工程技術規范和標準,并注意保證地下管線等既有建、構筑物的安全或正常使用,其安全措施應按相關規定執行。(5)施工時,如現場情況已發生變化,與設計時有不符之處,影響了原方案的實施,施工單位應及時通知參建各方,協商處理。回填場進出口設計運輸車輛沖洗設備本次在棄土場出口道設置有過水槽、成品沖洗設備,并設置循環水池、沉砂池等配套設施(位置和規模可結合現場情況實際調整)。場地管理為加強棄土場管理,在大門口設置監控設備(到達系統)以便車輛錄入,在場地視野開闊的地方按照監控系統,以便安全管理,該系統接入業主設置的智能化平臺,并在棄土場入口處設置值班室及監控室。待棄土場完成棄土之后需在項目周邊增設防護網。其他注意事項(1)施工準備階段發現問題,或設計資料之間、設計與現場情況之間有不符之處,本說明未盡事宜以及現場產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圖紙未能預見處,應及時通知設計單位,以會同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及質監等部門共同研究處理,確保工程質量。(2)本說明及設計圖說未特別予以說明的內容,均應遵照相關施工規范及各種專業、行業技術規范、標準進行。(3)本工程以1:500實測地形圖資料為依據設計,施工中如發現不符,應及時通知業主、設計、監理等相關部門解決。(4)施工時尚應執行其他有關的工程技術規范和標準,并注意地下管線等既有建、構筑物的安全或正常使用,其安全措施可按有關規定執行。(5)若道路出現破損應及時維修。(6)如設計資料與現場情況之間有不符之處,應及時通知參建各方現場協商解決方案。施工要求場平工程陡坡場地平整地面縱坡陡于1:5時進行坡面平整處理,填筑前須將地面挖成臺階,且臺階寬度不小于2米,臺階頂面做成4%的反向橫坡。壓實度標準7#場地平整填方地段采取分層碾壓填筑,場地填土壓實度要求不小于80%。填土分層厚度不得大于100cm。邊坡范圍內及2H邊坡坡高范圍內填土壓實度要求不小于92%,分層厚度不得大于30cm。堆填順序因該區域自然地貌高程高差較大,地勢較低的區域存在積水,為保證后期該區域土壤不被積水浸泡,對堆填土不同土質堆填順序有相應要求,建議下部堆巖石填料,控制填料粒徑,最大粒徑不宜大于50cm,排水管周圍按照規范要求選擇填筑材料。臨近低洼地表處填料應以石料為主,粒徑在50cm左右為宜,堆填高度不得小于3m;同時,應從下游(地面高程較低處)向上游填筑,以保證場地邊坡整體穩定性。施工排水要求施工時應注意排水,必須合理安排排水路線,充分利用沿線已建和新建的臨時性排水設施。施工臨時排水溝應引至管道和涵洞中。邊坡工程施工邊坡防護采用“動態設計、逆作法、信息法施工”,以“安全、經濟、適用”為原則。(1)施工期和竣工后,應按設計要求和現場實際情況做好邊坡坡頂、坡腳的截排水設置,及時排走地表水。施工前坡頂坡底均應設置好安全防護措施并有安全警醒標志,同時定期清理坡面風化巖石。(2)邊坡位置和高度參數與現場不一致的,以現場為準,差異較大時,應通知地勘及設計人員進行現場處理。(3)土質和強風化巖質邊坡每階開挖高度不大于2m,中等風化巖質邊坡每階開挖高度不大于3.0m。校核結構面情況,在施工過程中若發現設計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時,應及時反饋信息,以利盡快修改設計,保證安全和工期。(4)施工過程和施工結束后,業主應委托有資質的監測單位對邊坡進行監測,做好對邊坡和鄰近構筑物的變形和位移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并及時通知設計人員,避免工程事故的發生。工程建成后,要求監測不能間斷至少連續監測2年,并要求設立邊坡的維護和維修機構,以保證邊坡的正常使用。(5)施工之前對坡頂已有建筑物進行調查,確定已有建筑物變形、裂紋和其它損壞情況的現狀。在施工過程中對已有建筑物進行變形、已有裂縫監測,并形成監測記錄資料。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發生,應及時采取包括停止施工在內的有效措施,并通知監理、業主和設計單位,形成必要的施工措施或者設計補充或更改。(6)邊坡施工前,應調查清楚邊坡施工影響范圍內是否有地下工程、地下管道及地下管線等,防止土方及錨桿施工對其產生破壞。邊坡施工前應將各建筑物、管線位置精確定位,確保各建、構筑物(包括道路)、管線能正常建設后方可開工。(7)如今后在邊坡坡頂和坡腳發生其它工程活動,應不對邊坡穩定產生不利影響。(8)其他未盡事宜應嚴格按照現行國家和地方有關規范和標準執行,施工中如出現有關問題請及時與建設方、監理單位及勘察人員、設計人員聯系,共同協商處理。(9)監測工作應由專業人員進行,對監測結果及時反饋,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施工方和設計人員,以便及時采取對策。施工過程和施工結束后,加強對邊坡的監測,做好對邊坡和鄰近建、構筑物的變形和位移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并及時通知相關人員,避免工程事故的發生。工程建成后,要求監測不能間斷至少連續監測2年,并要求設立邊坡的維護和維修機構,以保證擋墻、邊坡的正常使用。監測內容表測試項目測點布置位置標準坡頂水平和垂直位移支護結構頂部應測地表裂縫墻頂背后1.5H(H為邊坡高度)應測降雨與時間關系應測地下水、滲水與降雨關系出水點應測坡頂建筑物變形邊坡坡頂建筑物及其基礎應測場地平整度要求標高允許偏差范圍(+100mm,-300mm),長度寬度允許偏差范圍(+400mm,-100mm)。回填要求1、回填料要求(1)填料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雜草、樹根等雜物,粒徑超過10cm以上土塊應打碎。應選用級配較好的粗粒土為填料,且應優先選用礫類土、砂類土,且宜在最佳含水量時壓實。場地土方填筑時,采用挖方石料回填,回填料的最大粒徑不宜大于50cm。分層填筑厚度每次不超過100cm,填筑后分層碾壓,壓實度應≥80%。(2)回填料不得采用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數不大于26的填料;回填料成分含量若主要為土質砂,回填料平均稠度不應小于1.0;回填料成分含量若主要為粉質土,回填料平均稠度不應小于0.95;回填料成分含量若主要為黏質土,回填料平均稠度不應小于0.9。(3)回填料含水率不得大于40%,且不得含有生活垃圾、污泥、工業垃圾、危險廢物和放射性廢物填料。(4)回填場填筑前應對回填料粒徑、含水率、液限指數、塑性指數及稠度進行檢測,并出具對應的檢測報告。檢測合格后方可進行填筑。2、壓實填土施工要求(1)鋪填料前,應清除或處理場地內填土層底面以下的耕土和軟弱土層;(2)分層壓實的遍數,應根據所選用的壓實設備,并通過試驗確定;(3)在雨季、冬季進行壓實填土施工時,應采用防雨、防凍措施,防止填料(粉質粘土、粉土)受雨水淋濕或凍結,并應采取措施防止出現“橡皮”土;(4)壓實填土的施工縫各層應錯開搭接,在施工縫的搭接處,應適當增加壓實遍數。場地平整填方地段采取分層碾壓填筑,場地填土壓實度要求不小于80%(邊坡范圍壓實度為92%)。3、場地平整界限場地平整時挖方、填方不得影響征地范圍外的建筑與設施,平整邊界不得超出征地紅線。4、施工安全(1)本次棄土場區域內嚴禁爆破。(2)土方施工前,應對施工區域內存在的影響施工的各種障礙物均應拆除、清理或遷移,并在施工前妥善處理,確保施工安全。(3)土方施工前要認真研究整個施工區域和施工場地內的工程地質和水文資料、鄰近建筑物或構筑物的質量和分布狀況、挖土和棄土要求、施工環境及氣候條件等,編制專項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制定有針對性的安全技術措施,嚴禁盲目施工。(4)土方施工應事先了解場地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性、水文地質等,如因土石方施工可能產生滑坡時,應采取可靠的安全技術措施。在陡峻山坡腳下施工,應事先檢查山坡坡面情況,如有危巖、孤石、崩塌體、古滑坡體等不穩定跡象時,應妥善處理后,才能施工。(5)夜間施工時,應合理安排施工項目,防止挖方超挖或鋪填超厚。施工現場根據需要安設照明設施,在危險地段應設置紅燈警示。(6)挖土方前對周圍環境要認真檢查,不能在危險巖石或建筑物下面進行作業。(7)人工開挖時,兩人操作間距應保持2~3m,并應自上而下挖掘,嚴禁采用掏洞的挖掘操作方法。(8)用挖土機施工時,挖土機的工作范圍內,不得有人進行其他工作,多臺機械開挖,挖土機間距大于l0m,挖土要自上而下,逐層進行,嚴禁先挖坡腳的危險作業。(9)機械挖土,多臺階同時開挖土方時,應驗算邊坡的穩定,根據規定和驗算確定挖土機離邊坡的安全距離。(10)本次地塊及邊坡最終土方量按實收量為準。(11)本次場平地塊邊坡高度大,周邊地形陡峭,應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做好安全防護,確保施工安全。(12)場地內現狀電桿、管線等建議業主及時協調相關單位進行處理。(13)施工過程中若遇地質問題或現狀地形與設計不符合,應及時通知建設單位、監理、設計、勘察單位等參建各方現場解決。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注意事項開挖深度超過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開挖、支護、降水工程施工為危大工程,根據《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國務院令393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規定》(住建部令第37號)和《關于實施《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建辦質〔2018〕31號)、渝建質安〔2022〕110號文《關于印發<重慶市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實施細則(2022版)>的通知》中的相關規定,本工程施工單位應該根據上述文件要求編制危大工程安全施工方案并明確安全防護、應急措施。高邊坡施工(1)本項目7#回填場最大填方邊坡為北側填方邊坡,高度約20m,屬超限高邊坡。邊坡施工前,施工單位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按規定進行審核、簽字、蓋章。必要時應組織專家進行專項論證后,方可用于施工。(2)應加強整個邊坡(含坡肩上部)的排水系統設置,盡量避免地表水和生活廢水排入坡體。支擋結構應有良好的泄水設施,坡頂應設置截水溝,坡底應設置排水溝。(3)邊坡施工采用信息施工法施工,建立信息反饋制度,發現邊坡變形過大,變形速率過快,周邊環境出現沉降開裂等險情時應暫停施工,及時向勘察、設計、監理、建設單位通報,根據險情原因及時采取應急排險措施。(4)邊坡施工應采取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分層防護、分段跳槽、小開控、及時支護的逆作法施工。(5)邊坡工程應由建設單位委托有資質的監測單位編制監測方案,經設計、地勘、監理和建設單位等共同認可后實施。(6)施工前施工單位應按建辦質【2018】31號文的要求,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經審核、簽字蓋章后方可實施,超過一定規模的,施工單位應當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對專項施工進行論證,并通過后方可實施。模板及支架施工模板及支架的拆除期限及拆除程序應嚴格根據施工圖和施工規范的要求進行,應根據結構特點、模板位置及混凝土強度所應達到的強度要求確定。(1)模板及支架的拆除應在混凝土抗壓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方可進行,且應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破壞。(2)模板及支架的拆除應遵循后支先拆、先支后拆的原則順序進行。對于單箱雙室通道,在橫向應同時、在縱向應對稱均衡卸落。通道頂板的模板宜從跨中向支座方向依次循環卸落。(3)在低溫、干燥或大風環境下拆除模板是,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產生裂縫。(4)拆除模板時,不得損傷混凝土結構。(5)支架的拆除是一項高風險的施工作業,必須引起重視。施工方編制的支架搭設專項方案除應包含支架搭設、支架受力、支架施工等專項內容外,還應包含支架拆除內容,并應同步通過專家評審后方可進行施工。(6)施工前施工單位應按建辦質【2018】31號文的要求,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并經審核、簽字蓋章后方可實施,超過一定規模的,施工單位應當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對專項施工進行論證,并通過后方可實施。溝槽開挖分項注意事項對土石方開挖后不穩定或欠穩定的邊坡,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特征和可能發生的破壞等情況,施工單位開挖檢查井時應采取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分層防護、分段跳槽、小開控、及時支護的逆作法施工。嚴禁無序大開挖、大爆破作業,以確保坡頂建(構)筑物的安全。逆作法施工要求由上往下施工,開挖一段立即支護一段,嚴禁全面開挖再支護的施工方式。1)施工單位應根據相關規范法規編制安全專項施工方案,通過安全審查后方可實施;2)基坑(槽)采用穩定臨時坡率放坡開挖,根據現場實際地質情況,可調整臨時坡率,必要時可施作臨時支護,確保施工安全;3)基坑(槽)采用跳槽開挖,開挖槽段不宜大于15~20m;4)基坑開挖后,應及時組織驗槽,驗收通過后應及時澆筑基礎及施作上部結構,及時回填壓實基坑其余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