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 章末檢測試卷(六)_第1頁
2024年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 章末檢測試卷(六)_第2頁
2024年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 章末檢測試卷(六)_第3頁
2024年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 章末檢測試卷(六)_第4頁
2024年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 章末檢測試卷(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章末檢測試卷(六)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0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下列揭示生物從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規律,最可靠的是()

A.各類化石在地層中按一定順序出現

B.所有高等生物的胚胎發育都從受精卵開始

C.人與脊椎動物胚胎發育的比較

D.人對器官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答案A

解析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證據就是化石,因為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

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各類生物的化石在地層中的出現是有一定順序的,

地層越古老,化石對應的生物也就越古老。

2.(2023?河北唐山高一期末)關于生物的進化,只能靠運用證據和邏輯來推測。下列有關支持

生物進化論的證據的說法,錯誤的是()

A.人的闌尾與兔子的盲腸相似,可推測人類與兔子有親緣關系

B.越古老的地層中發現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

C.不同生物的遺傳密碼都是相同的,反映出各種生物之間有共同的起源

D.人和魚的胚胎在發育早期都會出現鯉裂和尾,說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B

解析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

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B錯誤。

3.關于生物進化方面的證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圖1圖2圖3圖4

A.圖1中四種地雀喙的差異是由于不同環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變異

B.圖2中昆蟲的兩類翅型的形成是對環境的主動適應

C.圖3是兩種體色的樺尺蛾,它們的性狀分化證實了物種形成的機制

D.圖4中兩種動物之間的關系對兩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答案D

4.適應的形成離不開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因)與環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與適應及其形

成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A.適應不僅是指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也包括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B.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會過早死亡,不

能留下后代

C.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定性與環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

D.雷鳥在冬季來臨前將羽毛換成白色的,有時是有利的,有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不一定都能成功生存和繁殖,B錯誤。

5.某植物種群中,AA個體占16%,aa個體占36%,不同基因型個體的存活率相同。該種群

隨機交配產生的后代中AA個體的百分比、A基因的頻率和自交產生的后代中AA個體的百

分比、A基因的頻率的變化情況依次為()

A.不變、不變;增大、不變

B.不變、增大;增大、不變

C.增大、不變;不變、不變

D.不變、不變;不變、增大

答案A

解析若該種群隨機交配,AA=40%X40%=16%,aa=60%X60%=36%,Aa=

2X40%X60%=48%,故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頻率不變,基因頻率也不變。若該種群自交,

AA、aa個體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別是AA和aa,Aa個體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aa=l:2:1,因此自交后代中AA=16%+1/4X48%=28%,aa=36%+1/4X48%

=48%,Aa=48%X1/2=24%,自交后代中A=28%+l/2X24%=40%,可見,該種群自交

后代中AA個體百分比、A基因的頻率的變化依次為增大、不變。

6.(2023?陜西寶雞高一期末)科研人員提取到一種新型抗生素,它能對抗常用抗生素無法對付

的超級細菌一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超級細菌基因頻率的改變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

B.使用抗生素誘發細菌發生基因突變,而不是染色體變異

C.使用抗生素導致細菌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D.使用該抗生素會使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滅絕

答案C

解析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不是只要發

生基因頻率的改變就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A錯誤;細菌是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不含有染色體,抗生素對細菌突變后產生的新性狀進行選擇,并不影響突變,B錯誤;抗生

素的使用會對細菌種群進行選擇,造成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C正確;使用抗生素會使耐甲

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種群中具有耐抗生素的菌體被選擇出來,不會使其滅絕,D錯誤。

7.在對某植物種群進行調查時,發現基因型為AA和aa的植株所占比例分別為30%和50%,

假定各種基因型個體的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對該植物種群進行調查,發現基因型為AA和

aa的植株所占比例分別為16%和36%。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第二年該種群中A和a的基因頻率分別為40%和60%

B.第二年該種群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

C.種群中基因型為Aa的植株由20%變為48%,說明該種群發生了進化

D.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自然選擇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答案C

解析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第一年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30%+1/2(1

-30%-50%)=40%,第二年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16%+1/2(1—16%—36%)=40%,種群

基因頻率不變,所以種群沒有發生進化,C錯誤。

8.(2023?江蘇揚州高一質檢)下列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

B.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C.自然選擇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D.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

答案D

解析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D錯誤。

9.(2022?浙江6月選考,17)由歐洲傳入北美的樓斗菜已進化出數十個物種。分布于低海拔潮

濕地區的甲物種和高海拔干燥地區的乙物種的花結構和開花期均有顯著差異。下列敘述錯誤

的是()

A.甲、乙兩種樓斗菜的全部基因構成了一個基因庫

B.生長環境的不同有利于樓斗菜進化出不同的物種

C.甲、乙兩種樓斗菜花結構的顯著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若將甲、乙兩種樓斗菜種植在一起,也不易發生基因交流

答案A

解析同一物種的全部基因構成一個基因庫,甲、乙兩種樓斗菜是兩個物種,A錯誤;不同

生長環境有利于進行不同的自然選擇,從而進化出不同的物種,B正確;自然選擇導致物種

朝不同的方向進化,甲、乙兩種樓斗菜花結構的顯著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正確;不同

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不能發生基因交流,D正確。

10.某高山動物的毛色有深灰色、銀灰色和白色,依次受B、by和b基因的控制。研究發現,

深灰色個體的毛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顏色;對深灰色個體的某一部位用一定劑量的紫

外線處理后,部分個體的該部位長出白毛且毛色不再改變。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深灰色個體毛色的季節性變化是一種適應現象

B.毛色的季節性變化表明基因的表達受環境條件影響

C.紫外線引起深灰色個體毛色的改變是突變的結果

D.紫外線能引起B、by和b基因結構的定向改變

答案D

解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所以深灰色個體的毛色隨著季節變化而改變是一種適應現

象,A正確;表型是基因型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毛色的季節性變化表明基因的表達

受環境條件的影響,B正確;對深灰色個體的某一部位用一定劑量的紫外線處理后,部分個

體的該部位長出白毛且毛色不再改變,說明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這種紫外線引起深灰色個

體毛色的改變是突變的結果,C正確;紫外線引起的B、by和b基因結構的改變是不定向的,

D錯誤。

11.(2023?山東東營高一期末)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和協同進

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捕食枯葉蝶的鳥類與枯葉蝶協同進化

B.物種間的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競爭實現的

C.生物圈產生復雜的生物多樣性一般需要經歷漫長的進化歷程

D.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答案B

解析物種間的協同進化可以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和捕食來實現,也可以通過種間互助來實

現,B錯誤。

12.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如印度椅龍化石距今大約有2.4億年歷史,

該化石與非洲雙角犀牛在形態大小上最為接近,而與北美洲狼在牙齒特征上特別相近。下列

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了解這一進化歷程的主要依據是化石

B.北美洲狼的存在不利于增加食草動物的多樣性

C.非洲雙角犀牛與北美洲狼的基因庫有差異

D.非洲雙角犀牛與北美洲狼之間有生殖隔離

答案B

解析生物的進化是協同進化,捕食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出現絕對優勢種,為其他

生物的生存開拓了空間,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所以北美洲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食草動

物的多樣性,B錯誤。

13.某植物對除草劑的抗性(R)對敏感(r)為顯性,如圖表示甲、乙兩個地區在A和於時間點

RR、Rr和rr的基因型頻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地區基因型頻率變化更大,心時刻產生了新物種

B.八時刻,乙地區該植物種群中R基因頻率約為20%

C.突變率不同是導致甲、乙地區基因型頻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D.據圖可知,甲地區該植物向抗除草劑方向進化,乙地區則相反

答案B

解析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甲地區「時刻不一定產生生殖隔離,A錯誤;乙

地區為時刻,RR約為0.1,rr約為0.7,Rr約為0.2,因此R的基因頻率約為(0.1+0.2+2)X100%

=20%,B正確;甲、乙地區基因型頻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選擇,C錯誤;據圖可知,

甲、乙地區該植物都向抗除草劑方向進化,D錯誤。

14.(2021?湖北,15)某地區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著一種麗魚,該麗魚種群包含兩種類型的個

體:一種具有磨盤狀齒形,專食蝸牛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另一種具有乳突狀齒形,專食昆蟲

和其他軟體動物。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針對上述現象,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麗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

B.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境的適應

C.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基因突變和重組有關

D.兩種不同齒形麗魚的基因庫差異明顯,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物種

答案D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說明麗魚

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A正確;兩種齒形的麗魚的食物類型不同,兩者在齒形

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境的適應,B正確;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因此

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基因突變和重組有關,C正確;由題干“兩種齒形的麗魚能

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可知,兩種齒形的麗魚之間沒有生殖隔離,故兩者為同一個物種,

D錯誤。

15.北美洲某種臭蟲以當地無患子科植物的氣球狀蔓生果為食,臭蟲需要用鋒利的喙刺穿果

實,其喙長與臭蟲數量的關系如圖1所示;1920年,有人從亞洲引進平底金蘇雨樹,其果實

的果皮比較薄,據統計,到1980年以它為食的臭蟲的數量與其喙長的關系如圖2所示。下列

敘述不合理的是()

無患子科植物的

氣球狀蔓生果

67891()11

喙長(mm)

圖1

?1駿

182

聯4

平底金蘇雨樹的果實

67891011

喙長(mm)

圖2

A.平底金蘇雨樹與臭蟲間發生了協同進化

B.平底金蘇雨樹與當地植物存在競爭關系

C.臭蟲體內控制喙長度的基因發生突變可能早于引進平底金蘇雨樹

D.生活在無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蘇雨樹上的臭蟲間形成了地理隔離

答案D

解析地理隔離是同種生物由于地理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的現象,但生活在無患子科植物上的臭蟲和生活在平底金蘇雨樹上的臭蟲沒有地理障礙,D

錯誤。

16.(2023?江蘇泰州中學高一期中謀島嶼生活著田鼠和狐貍,田鼠的皮毛顏色有黑色、灰色、

黃色等多種變異,其中黃色田鼠易被狐貍捕食,長此以往,該島嶼上的田鼠幾乎全為黑色和

灰色。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控制田鼠皮毛顏色的全部基因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

B.該島嶼上的田鼠種群因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而發生了進化

C.田鼠皮毛顏色的變異是定向的且一般可以遺傳給后代

D.狐貍在田鼠皮毛顏色的進化過程中起到了選擇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而控制田鼠皮毛顏色的全部基因

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A錯誤;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而不是基因型頻率的改

變,B錯誤;變異是不定向的,C錯誤;狐貍是田鼠的天敵,在田鼠皮毛顏色的進化過程中

起選擇作用,D正確。

17.甲海島上的某種鳥一部分遷徙到乙、丙兩個海島(三個島嶼相互隔絕),如圖為剛遷入時

和若干年后決定羽毛顏色的相關基因的調查結果(B—黑色、b—灰色、Bi—黃色)。下列推測

正確的是()

/B45%'

B,5%

若干年后

(B68%

A.若干年后,三個島嶼上的這種鳥既存在地理隔離,也存在生殖隔離

B.鳥類遷入新島嶼后會與其天敵和無機環境協同進化

C.甲、丙兩個島嶼上的種群朝著相同方向進化

D.乙島嶼的環境促進羽毛顏色基因發生定向突變,產生Bi基因

答案B

解析分析題圖可知,甲島的鳥遷到乙、丙兩島若干年后,存在地理隔離,但是不一定存在

生殖隔離,A錯誤;協同進化可發生在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因此鳥類遷

入新島嶼后會與其天敵和無機環境協同進化,B正確;甲島的種群在進化過程中B的基因頻

率逐漸升高,b的基因頻率逐漸降低,丙島的種群在進化過程中B的基因頻率逐漸降低,b

的基因頻率逐漸升高,二者進化的方向不同,C錯誤;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D錯誤。

18.(2023?黑龍江大慶高一期末)有性生殖的生物通過基因重組增加了生物性狀的多樣性,提

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變異類型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過程

B.該變異類型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C.該變異類型會使后代產生從未有過的新性狀

D.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互換導致配子多樣性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原因之一

答案C

解析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使產生的配子種類多樣化,進而產生基因組合多樣化的子

代,從而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過程,A正確;基因突變會使后代產生從未有過的新性狀,而基

因重組不會,C錯誤。

19.某小鼠種群中A對a為顯性,A的基因頻率為0.5。由于棲息環境溫度效應,帶有a基

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而無法存活,此淘汰比例稱為淘汰系數,以s表示。此種群個

體間隨機交配,基因A和a都不產生突變,沒有遷出和遷入。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環境溫度使小鼠種群A/a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B.隨繁殖代數的增加,基因型為aa的個體所占比例減小

C.若淘汰系數s=l/3,則Fi中顯性個體的比例為0.84

D.若大量基因型為aa的個體遷入此種群,貝Us會變大

答案D

解析環境溫度效應使小鼠種群帶有a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說明環境溫度起到

自然選擇的作用,使A/a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A正確;棲息環境溫度效應會使帶有a

基因的配子中有一定比例被淘汰,則a的基因頻率有所下降,基因型為aa的個體所占比例減

小,B正確;若淘汰系數s=l/3,則存活的a配子=2/3,種群中A:a=1:2/3=3:2,則a

配子所占比例為2/5,群體Fi中aa=4/25=0.16,則F,中顯性個體的比例為1-0.16=0.84,

C正確;s為淘汰系數,表示的是比例,是指含有a基因的配子中被淘汰的比例,大量基因型

為aa的個體遷入此種群,s不一定改變,D錯誤。

20.美國白蛾是外來入侵物種,其對果樹等農作物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科學家利用某病毒防

治該害蟲,防治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A.a-b年間,美國白蛾能適應入侵地的環境

B.c年時,美國白蛾種群的基因庫與b年時的相同

C.該病毒對美國白蛾種群的抗性具有選擇作用

D.美國白蛾和該病毒與當地物種相互適應、協同進化

答案B

解析a-b年間,美國白蛾的種群數量增長較快,說明其能適應入侵地的環境,A正確;由

于病毒對美國白蛾的選擇作用,c年時,美國白蛾種群的基因庫與b年時的不一定相同,B

錯誤;引入病毒后,一段時間內美國白蛾種群數量逐漸下降,只有對病毒有抗性的個體能夠

生存,說明該病毒對美國白蛾種群的抗性具有選擇作用,C正確;c年后,美國白蛾種群數

量增長,說明美國白蛾和該病毒與當地物種間發生了協同進化,D正確。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4小題,共50分)

21.(12分)某實驗小組想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方法如圖所示:將含有一定濃

度的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細菌的固體培養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

制細菌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結果如圖甲所示。請回答下列問

題:

ABCD

細菌數量

°abc時期

(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

(2)圖甲中抑菌最有效的是培養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乙所示:

①向培養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點。

②細菌種群進化是(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細菌的抗藥性產生是發生在使用

抗生素(填“之前”或“之后”)。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

(4)某松鼠種群中某性狀的基因型頻率:BB、Bb、bb分別為20%、50%、30%,因為感染了

細菌,一年后基因型頻率變為BB28%、Bb60%,則第二年,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為,

經過這一年,該松鼠種群進化了嗎?(填“進化了”或“沒進化”),理由是

(5)證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證據是0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b②定向之前選擇(4)42%進化了種群基因

頻率發生了變化(5)化石

解析(2)通過抑菌圈的大小來確定殺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殺菌能力越強。因此圖甲中抑菌

最有效的是B培養皿中的抗生素。(3)①抗生素會使細菌中不具抗藥性的個體大量死亡而數量

下降,所以b點是使用抗生素的起點。②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使種群定向進化,細

菌的抗藥性在環境變化之前就已經產生了,自然選擇是性狀的選擇者,而不是誘導者。(4)BB、

Bb、bb分別為20%、50%、30%,該種群b的基因頻率為30%+l/2X50%=55%。因為感染

了細菌,一年后基因型頻率變為BB28%、Bb60%,所以B的基因頻率為28%+l/2X60%=

58%,b的基因頻率為42%,該過程中種群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因此種群進化了。

22.(14分)(2023?江蘇蘇州高一期末)適應輻射現象表現為由一個祖先物種進化產生各種各樣

不同的新物種,從而適應不同環境,形成一個同源的輻射狀的進化系統,如圖1所示。通常

適應輻射可以分為3種基本類型:I.環境性適應,指物種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并

分化出不同物種;II.普遍性適應,指物種建立了一種全新的特性或能力來適應新環境;III.

群島化適應,指生物類群遷入到一系列相互隔離的生態系統中(如島嶼和山地),進而發生快

速的適應性進化。請回答下列問題:

花冠長/mm

32.5

32.0

31.5心

31.01

30.5+

30.0+

29.51...............................,

141618202224262830

物種3體長/mm

圖1圖2

(1)適應輻射是的結果,.等可遺傳的變異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之

⑵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13種地雀就是適應輻射的產物,屬于適應輻射中的

類型,這13種地雀的存在體現了生物的多樣性。

(3)以下屬于適應輻射的有(填序號,多選)。

①蝙蝠以回聲定位捕食獵物,而燈蛾科昆蟲能發射超聲波使其失靈

②高緯度和海拔較高地區的山地植物,體型普遍矮小,葉片表面密布絨毛

③起源于盾皮魚的各種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分別生活于各自的水環境中

④翼手目包括多種蝙蝠,有的吃花蜜和花粉,有的吃昆蟲,還有吸血蝠和食魚蝠等

(4)為了探索鼠尾草屬部分植物的適應輻射機制,科研小組對傳粉者熊蜂的體長與鼠尾草花冠

長度的關系進行研究,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熊蜂的體型大小與花冠長度呈_______(填“正

相關”或“負相關”)。這一結果與傳統上“長口器吸食長花冠內的花蜜”的進化模式相悖,

該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當體型大的熊蜂訪問花冠(填“長”或“短”)的花

時,因受花冠口限制而導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有部分鼠尾草屬植物的傳粉媒介從蜂類向鳥類轉變,這說明植物、蜂類和鳥類在相互選擇

中。

答案(1)(長期)自然選擇突變和基因重組

(2)群島化適應(III)物種(3)③④(4)負相關長熊峰無法完全進入花冠內吸取花蜜,影

響傳粉協同進化

解析(2)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13種地雀就是適應輻射的產物,根據題干中的信

息可判斷,該適應輻射屬于群島化適應(III)類型,這13種地雀已經成為了不同的物種,因此

它們的存在體現了生物的物種多樣性。(3)①蝙蝠以回聲定位捕食獵物,而燈蛾科昆蟲能發射

超聲波使其失靈,該現象表現的是適應的相對性,不屬于適應輻射現象,①錯誤;②高緯度

和海拔較高地區的山地植物,體型普遍矮小,葉片表面密布絨毛,該現象體現的是適應性,

不屬于適應輻射現象,②錯誤;③各種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盾皮魚,

二者分別生活于各自的水環境中,這是適應輻射現象,③正確;④翼手目包括多種蝙蝠,有

的吃花蜜和花粉,有的吃昆蟲,還有吸血蝠和食魚蝠,這些蝙蝠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來的,

屬于適應輻射現象,④正確。

23.(14分)將原產某地的某種一年生植物A,分別引種到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很多年以后

又將其移植到原產地分別形成種群b、c,種群b、c與一直位于原產地的種群a開花植物的

比例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開花植物的比例

bac

01()203()a4月份

⑴將植物A引種到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這樣原屬于同一物種的幾個種群之間形成

,種群b和種群c個體之間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說明已產生了

(2)在對種群b進行調查時,發現基因型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和70%(各

種基因型個體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對同一種群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基因型為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