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第一課時)班級姓名小組___________【素養目標】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以及相關文體知識。2、通過課下注釋疏通第一、二段文意并概括段落大意。3、背誦一二段?!緦W習重難點】疏通第一、二段文意,解讀第二段的人物形象?!緦W習過程】一、自主預習1、了解左丘明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氏,名,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師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孫,魯國太史丘成之子。繼承父位,擔任魯國太史,推薦孔子位國相,撰寫《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和《國語》,生動記錄西周和春秋時期的重要史事,詳細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成為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和開山鼻祖,尊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姜,左,明,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2、了解左丘明的思想主張左丘明很重視禮的作用。他認為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造福人民的依據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須遵行的規范;作為一個君子,首先要把禮和義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問題就要想到禮,一做事就要考慮到義,不為利而喪失意志,不為義而感到內疚。體現禮的眾多禮節也要和義結合,對失禮行為持堅決批評的態度。3、了解《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補充:史書體例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④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4、相關背景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稜T之武退秦師》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余波。二、初讀感悟(自讀全文)1、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為(wéi)晉軍賜若不闕(quē)秦杞(qí)子逢(páng)孫不知(zhì)2、解題①燭之武,鄭國的大夫。②“之”介于姓和名之間的語助詞。③退:使……撤退。④秦師:秦軍三、文本研究(朗讀一、二段)【思考1】鑒賞第一段活動1:解釋詞語,疏通文意晉侯、秦伯圍鄭,以(因為)其無禮于晉,且貳(不專心,從屬二主)于楚也。晉軍(駐扎)函陵,秦軍氾南?;顒?:解讀內容1.試概括這一段的內容及作用明確作者開頭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為后文寫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舅伎?】鑒賞第二段活動1:解釋詞語,疏通文意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燭之武見秦君,師(軍隊)必退?!惫珡闹?。辭(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今急而求子,是(這)寡人之過也。然(然而)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答應)之?;顒?:小組討論,解讀內容1.試概括本段內容明確本段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及燭之武臨危受命。這是故事的發展部分。2.燭之武一開始為什么沒有答應?明確燭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晉國一直擔任“圉正”(養馬的長官)。被推薦時,已經年過七十,須發皆白,身子佝僂,步履蹣跚。——馮夢龍《東周列國演義》3.分析本段三個人物的形象。明確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深明大義——志士: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知難而上的勇士:兩軍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比退?!闭f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式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鄭伯:善于聽取意見,敢于自我檢討:積極聽取佚之狐的建議,讓燭之武去秦國,且在燭之武流露出對之前待遇的不滿之時,主動積極承認自己的過錯,并耐心勸解燭之武為國分憂。4.分析本段主要的手法明確①語言描寫;②正側面相結合。四、課后訓練(一)選擇題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對的一組是()A.秦軍氾南(sì)夜縋而出(zhuì)佚之狐(yì)B.共其乏困(ɡònɡ)若不闕秦(quē)許君焦、瑕(xiá)C.秦伯說(yuè)杞子(qǐ)楊孫戍之(shù)D.逢孫(fénɡ)微夫人之力(fú)失其所與,不知(zhì)【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依據字形和字義辨析字音。識記字音,平時一定要注意分類歸納,反復記憶。本題要求選擇“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A項,“氾”應讀fán;B項,“共”應讀gōng;D項,“逢”應讀páng。故選C。2、文學常識錯誤的一項是()A.《左傳》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注解魯國編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漢后期改稱《春秋左氏傳》。B.《左傳》是解釋《春秋》這部史書的,與《公羊傳》《榖梁傳》并稱為“春秋三傳”,是優秀的歷史散文著作。C.“秦晉之好”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亦作“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后泛指兩家聯姻。D.春秋時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晉文公當時為侯爵,故稱“晉侯”;秦穆公當時為伯爵,故稱“秦伯”;鄭文公當時為伯爵,故稱“鄭伯”?!敬鸢浮緿【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中,D項,“春秋時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錯誤,春秋時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故選D項。3、下列各句中畫橫線的字詞與現代漢語基本一致的一項是()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辨析文言詞語的古今異義現象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目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結合文言語境準確理解詞語的古義,二是結合平時積累了解詞語的今義。然后進行比對辨析,同時我們還需加強積累,并掌握一些導致詞語古今異義的原因,以提高辨析的準確度。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詞與現代漢語基本一致的一項”。A項,行李,古今異義,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B項,東道主,古今異義,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C項,不能,古今義基本相同,表否定,沒有,沒能夠。句意: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D項,夫人,古今異義,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故選C。4、下列畫橫線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且貳于楚(從屬二主)越國以鄙遠(把……當做邊邑)B.晉軍函陵(駐扎)焉用亡鄭以陪鄰(增加)C.行李之往來(使者)朝濟而夕設版焉(渡河)D.秦伯說(言,道)又欲肆其西封(擴張)【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可以根據詞語在文言語句中的位置,推斷它的詞性,根據詞性結合語境進行推斷。有的詞可分析結構輔助推斷詞義。同時要考慮詞類活用現象。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在具體環境中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本題要求選擇“對文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D項,“說”通“悅”,高興;句意:秦穆公很高興。故選D。(二)下面是一段關于《左傳》作者的文字,請用三句話概括它三個方面的內容。關于《左傳》的作者,《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說是左丘明,唐代趙匡首先懷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進一步提出:“左氏之書,非出一人所成。”他還提出《左傳》作者可能是吳起。還有人主張《左傳》為劉歆所作,不過這些懷疑之說都沒有充分根據。關于左丘明的記載最早見于《論語·公冶長》。清代朱彝尊認為左氏為復姓(《癸巳類稿·左丘明子孫姓氏論》)。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詳?!犊鬃蛹艺Z·觀周篇》說:“孔子將修《春秋》,丘明為之傳,共為表里?!蔽粗鶕?。不過一般論者據《左傳》所記事實,都認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敬鸢浮?1)關于《左傳》作者的眾多懷疑之說都是沒有充分根據的。(2)關于左丘明的姓氏歷來眾說紛紜。(3)一般論者認為有關孔子與左丘明的交往的記載是不符合事實的。【詳解】試題分析:題干要求“用三句話概括它三個方面的內容”,這是考查學生壓縮概括的能力。先將所給材料按照行文思路劃分為三個層次,前三句為一個層次,“關于《左傳》的作者,《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說是左丘明”“《左傳》作者可能是吳起。還有人主張《左傳》為劉歆所作”“不過這些懷疑之說都沒有充分根據”;四、五、六三句為第二層,“清代朱彝尊認為左氏為復姓……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詳”;七、八、九三句為第三層,分好層次之后,可以從作者、姓氏和孔子與左丘明的交往情況三個方面進行歸納。《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第二課時)【素養目標】1、通過課下注釋疏通第三、四段文意并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本層次結構。2、分析試梳理燭之武勸退秦軍的過程。3、背誦三四段?!緦W習重難點】分析試梳理燭之武勸退秦軍的過程?!緦W習過程】一、復習第一課時內容,并抽背一二段。二、文本研究(朗讀三、四段)【思考1】鑒賞第三段活動1:解釋詞語,疏通文意夜(在夜晚)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已經)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自言冒昧的謙辭)以煩執事。越國以鄙(把……當作邊邑)遠(遠地,指鄭國),君知其難也。焉(哪里)用亡鄭以陪(增加)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以之為”的省略,把它作為)東道主,行李(外交使者)之往來,共(同“供”,供給)其乏困(缺少的資糧),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給予)晉君賜(恩惠)矣,許君焦、瑕,朝(在早上)濟(渡河)而夕設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滿足)之有?既東封(使……成為疆界)鄭,又欲肆(延伸、擴張)其西封,若不闕(侵損、削減)秦,將焉(從哪里)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句首語氣助詞,表示希望、祈請)君圖(考慮)之?!鼻夭f(同“悅”,愉快、高興),與鄭人盟(結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沒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損害)之,不仁;失其所與(結交、同盟),不知(同“智”,明智);以亂易整,不武。吾其(語氣助詞,表商量或希望語氣)還也?!币嗳?離開)之?;顒?:小組討論,解讀內容1、試梳理燭之武勸退秦軍的過程明確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主”到“君之薄也”——闡明利害,動搖秦軍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替秦著想,以利相誘④“且君嘗為晉軍賜矣”到“君之所知也”——以史為鑒,挑撥秦晉⑤“夫晉,何厭之有?”到“唯君圖之”——推測未來,勸秦謹慎2、分析第三段人物的形象特點明確燭之武:不卑不亢,機智善辯——辯士秦伯:善于權衡利弊3、概括第四段內容明確這一段寫晉軍撤退,鄭國解圍,這是故事的尾聲。4、分析晉文公的想象特點明確雖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三、課后訓練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夜縋而出”,求見秦伯,表現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技術,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抓住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關鍵。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敬鸢浮緾【詳解】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選項內容多是命題者對原文的概括、轉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過對比法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的對比、分析,從中發現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C項,“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不正確,應是“晉曾經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秦”。C錯誤。故選C.2、對下列各句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何厭之有厭:討厭B.若不闕秦闕:侵損、削減C.肆其西封肆:延伸、擴張D.失其所與與:結交,親附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后應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本題中,A項,“何厭之有”中“厭”如解釋為“討厭”,則與語境不合,從文中“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來看,應是說晉國的貪婪,句中的“厭”應解釋為“滿足”,也可以聯系成語“貪得無厭”來解答。故選A項。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②焉用亡鄭以陪鄰B.①鄭既知亡矣②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C.①且貳于楚也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D.①無能為也已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這是考查虛詞的用法,然后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本題中,A項,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中“以”是介詞,把;②“焉用亡鄭以陪鄰”中“以”是連詞,表目的,來。B項,兩個“既”都是副詞,已經。C項,①“且貳于楚也”中“且”是連詞,并且;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且”是連詞,況且。D項,①“無能為也已”中“為”是動詞,做;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為”是動詞,給予。故選B項。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公從之 B、燭之武退秦師。C、夫晉,何厭之有 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這是考查虛詞“之”的用法,然后根據“之”在句中的位置和“之”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本題中,例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之”處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中“之”也是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公從之”中“之”是代詞,指佚之狐的建議;B項,“燭之武退秦師”中“之”是介于姓和名之間的助詞;C項,“夫晉,何厭之有”中“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故選D項。5、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最能表現燭之武機智善辯的一組是()①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②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④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⑤鄰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無能為也已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人物形象,篩選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最能表現燭之武機智善辯的一組”,考生要關注“燭之武”“機智善辯”這兩個信息。本題中,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燭之武機智善辯。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重在表現鄭伯自責,⑥“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的牢騷話。排除③⑥兩句,故選D項。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耙箍P而出”,求見秦伯,表現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關鍵。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本題中,C項,“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錯誤,從文中來看,“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可見應是“晉曾經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秦”。故選C項。7、翻譯下列句子。(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不能早重用您,現在國家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的使者往來途經(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這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稜T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第三課時)【素養目標】1、分析燭之武人物形象以及成功退師的原因和文本詳略得當、伏筆照應的寫作特色。2、學習燭之武能言善辯的外交才能,將其運用于生活中?!緦W習重難點】分析燭之武成功退師之因以及本文寫作特色【學習過程】二、文本研究【思考1】你認為燭之武成功退師的原因是什么?進行一定的闡述。①善于分析利弊,處處為秦著想;②善于利用矛盾;③善于揣摩心理;④語言藝術:“忠言順耳”;⑤兩國之間矛盾本身就不大【思考2】概括本文的主要特點明確①伏筆與照應得當。文章開頭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矛盾?。Ⅰv軍,為退秦軍設伏筆;“夜縋而出”照應前文的“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體現出秦、晉貌合神離的同盟關系,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②情節波瀾起伏。大軍壓境——佚之狐薦燭之武——燭之武辭——晉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子犯建議攻秦兵——晉公再曉之以理。③敘事詳略得當。詳:燭之武推辭;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令退兵原因。略:其他經過?!舅伎?】概括本文的主旨明確本文記敘了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憑借對時局的洞若觀火和過人的辯才,終于使鄭國免于滅亡,表現其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杰出外交才能。一、背誦全文,并根據提示填畫出全文思維導圖。理由(無理于晉;貳于楚)秦晉圍鄭(起因)理由(無理于晉;貳于楚)秦晉圍鄭(起因)滅鄭無益于秦(爭取結盟)越國以鄙遠——困難滅鄭無益于秦(爭取結盟)越國以鄙遠——困難亡鄭以陪鄰——失策亡鄭以陪鄰——失策于秦有益行李之往來于秦有益行李之往來建議:舍鄭以為東道主建議:舍鄭以為東道主共其乏困共其乏困燭之武說服秦伯燭之武說服秦伯(經過)燭之武退秦師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舉例論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舉例論證)不可靠不可靠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推理論證)何厭之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推理論證)何厭之有晉有野心(離間)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戌之,乃還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戌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子犯請擊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秦晉退師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秦晉退師(結果)吾其還也晉文公——不可吾其還也晉文公——不可(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①,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②邑唯命?!闭埦咕又^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③,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已。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贝笫逵质召E以為已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④,厚將崩?!贝笫逋昃郏樇妆?,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奔榷谥}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惫唬骸盃栍心高z,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⑤!”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涫侵^乎?”(選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有刪改)(注)①寤生:逆生。指胎兒出生時腳先出,即難產。②佗:通“他”,別的。③雉:古代度量名稱,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④不義不暱(nì):對君不義,對兄不親。⑤洩洩(yìyì):快樂的樣子。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B.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C.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冀/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D.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擔當的成分來斷。本句找出句中名詞代詞“姜氏”“所(地方)”“蔓草”“君”“寵弟”,虛詞“之”“為”“猶”,語氣詞“也”,“何厭之有”為賓語前置句,中間不能斷開,據此排除AC兩項;“為之所”中“之”為代詞,代指太叔,意思是“給太叔安排個適當的地方”,意思完整,中間不能斷開?!盁o使滋蔓”意思是“不讓他的勢力蔓延”?!盀橹薄盁o使滋蔓”語意完整,應在“無使”前斷開,據此排除D項。故選B。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來比喻,由此,從周代開始稱帝王的死為“崩”,文中即此意。B.乘,在文中的意思是兵車,古時四馬一車為一乘,如“千乘之國”中的“乘”即此意。C.黃泉,打泉井至深時水呈黃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極深處黃泉地帶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D.小人,多指品行不端,做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之類壞事的人;有時也用在臣子對君王或晚輩對長輩說話時,指說話人自己。文中的“小人”為后一個意思。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A項,對“崩”字的解釋無誤,但在本文中它不是此意。根據原文語境,“崩”應該解釋為“垮臺、倒臺”。故選A。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公出生時難產,使其母姜氏受到驚嚇,因此姜氏不喜歡他,而喜歡另一個兒子共叔段,并篡位未遂,但最后莊公包容了姜氏的過錯,母子和好如初。B.共叔段身為“京城大叔”,貪得無厭,修治城郭,集結兵力,修守戰備,企圖偷襲鄭都,多行不義,結果眾叛親離,落荒而逃。C.莊公采取“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滿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義之地,說明莊公老謀深算。D.莊公粉碎共叔段的陰謀后,發誓有生之年不再與其母相見,但后來“闕地及泉,隧而相見”,說明莊公有婦人之仁。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D項,“說明莊公有婦人之仁”說法不妥,這說明莊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故選D。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多做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姑且等著吧。(2)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您擔憂什么呢?如果挖掘土地直到見了泉水,然后挖地道(與母親)相見,又有誰能說不是在黃泉下相見的呢?三、語言表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共關系學危機預防試題及答案
- 市政工程控制系統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概論復習備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現場管理技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概論考試攻略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概論考試重點解析及試題答案
- 2025年工程經濟企業持續發展試題及答案
- 關于經濟創新的中級經濟師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工程經濟分析工具試題及答案
- 關于經濟特區的中級經濟師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秋江蘇開放大學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參考范文一:行政管理專業
- 《電力市場概論》 課件 第五章 系統安全與輔助服務
- 《10000以內數的讀、寫法》(教案)-二年級下冊數學人教版
- 2024年湖南省高考生物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秘書公文寫作范文
- 《民法典》2024年知識考試題庫(含答案)
- 《籃球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教案 (三篇)
- 旅游經濟專業知識和實務經濟師考試(中級)試卷及解答參考(2025年)
- 高中化學新課標知識考試題庫大全(新版)
- 2024年江蘇南京金陵中學特長生選拔考試數學試題(含答案詳解)
- 《論語》全文帶拼音有注釋(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