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〇二五年中學生能力訓練歷史模擬練習(一)第一部分選擇題(共30分)本部分共包括15小題,每小題2分。下列每小題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1.“河姆渡遺址”“水稻”“半坡遺址”“粟”,這些關鍵詞反映的主題是()A.早期人類生活 B.遠古的傳說 C.原始農耕生活 D.早期國家的出現【答案】C【解析】【詳解】據材料“河姆渡遺址”“水稻”“半坡遺址”“粟”和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遺址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當時人們已種植水稻;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居民主要種植粟。這些都體現了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農耕生產活動,反映了原始農耕生活,C項正確;“早期人類生活”涵蓋范圍過于寬泛,“河姆渡遺址”“水稻”“半坡遺址”“粟”這些關鍵詞重點突出的是原始農業生產相關內容,并非早期人類生活的全貌,排除A項;“遠古的傳說”通常是指沒有確鑿考古依據,口口相傳的故事,而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是經過考古發掘證實存在的,有大量實物資料佐證,不屬于遠古傳說,排除B項;早期國家出現的標志包括城市、文字、禮儀制度、軍隊等要素,題干中的關鍵詞未涉及這些內容,與早期國家的出現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什么特征()A.多源性 B.多元性 C.單一性 D.多元一體【答案】D【解析】【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都有獨特的考古成果,說明中華文明起源有多個源頭,體現“多元”;同時這些不同區域的文明又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這一整體,體現“一體”。所以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特征,D項正確;“多源性”單純強調起源的多個源頭,但未突出各源頭之間的聯系與最終形成的整體特征,表述不夠全面,排除A項;“多元性”著重于說明存在多個不同的部分,但沒有強調這些多元部分最終匯聚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內涵,排除B項;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都有不同的考古發現,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并非單一源頭,“單一性”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3.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圖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其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A.諸侯爭霸激烈 B.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C.商業活動活躍 D.青銅冶煉技術高超【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圖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其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和所學知識可知,鐵農具相較于之前的木、石農具等,更加堅固、鋒利且耐用,提高勞作的效率,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是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B項正確;諸侯爭霸主要涉及政治、軍事領域的斗爭,和鐵農具的使用并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排除A項;商業活動活躍主要體現在商品交換、商業城市發展、商業政策等方面,和農業生產工具鐵農具沒有直接關聯,排除C項;青銅冶煉技術主要是在青銅鑄造方面,鐵農具代表的是冶鐵技術的發展,而非青銅冶煉技術,排除D項。故選B項。4.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該材料表述的是商鞅變法的()A.原因 B.目的 C.經過 D.意義【答案】D【解析】【詳解】據材料“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和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通過一系列措施,如獎勵耕織、軍功,推行縣制等,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軍隊戰斗力不斷提高,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在描述商鞅變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也就是變法的意義,D項正確;而變法的原因通常是指促使變法發生的背景因素,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A項;目的是變法想要達到的目標,即富國強兵,排除B項;經過則是變法具體實施的過程和舉措,與題干描述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記》中的這一記載反映了秦始皇的哪項功績()A.統一度量衡 B.統一文字 C.修筑長城 D.統一貨幣【答案】A【解析】【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法度衡石丈尺”中,“度”指長度單位,“衡”指重量單位,“石”是重量的一種計量,“丈尺”屬于長度計量。這句話強調的是統一度量衡的標準,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加強經濟管理,統一了度量衡,促進了經濟交流與發展,A項正確;統一文字主要是將六國文字統一為小篆,后又推廣隸書,重點在文字書寫規范上,與題干表述無關,排除B項;修筑長城是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擾,是軍事防御工程,和題干內容不相關,排除C項;統一貨幣是將全國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半兩錢,主要是規范貨幣形制和流通,并非題干所表達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6.《漢書·景帝紀》軟:“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據此可知,漢初統治者實行()A.“推恩令” B.鹽鐵專賣 C.休養生息政策 D.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景帝紀”“與民休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漢高祖死后,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C項正確;“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實行的解決王國問題的措施,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鹽鐵專賣是漢武帝時期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控制實行的措施,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是漢武帝時期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文物無聲地述說著歷史。下列文物中能反映光武中興時期社會安定局面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宅院畫像磚”體現了東漢歷史的民間社會風貌,反映了東漢時期國家統一,人們安居樂業,政局相對穩定,經濟繼續發展。故C項符合題意,C項正確;秦空心磚是秦代建筑中一種重要的建筑材料,排除A項;“漢并天下”瓦當反映了漢高祖劉邦初定天下、統一全國的歷史事件,排除B項;東漢陶院落主要反映了東漢社會動蕩與豪強地主勢力的崛起?,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8.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能證明“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的是()A.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B.前秦東晉淝水之戰C.江南地區的開發 D.赤壁之戰以少勝多【答案】C【解析】【詳解】據材料“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和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人民南遷,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與南方人民共同進行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等。在人民群眾的辛勤勞作下,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充分證明了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C項正確;西晉滅吳統一全國,這一事件主要是西晉統治集團基于政治、軍事戰略等因素推動的政治軍事行為,重點體現統治階層的決策與行動,并非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方面的創造,排除A項;前秦東晉淝水之戰是前秦與東晉之間的一場重要戰役,主要涉及雙方軍事指揮、戰略戰術等方面,是統治集團間的軍事對抗,沒有突出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上的作用,排除B項;赤壁之戰以少勝多是孫劉聯軍與曹操軍隊在軍事戰略、戰術運用等方面的較量,主要體現軍事將領的指揮等,和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9.“貞觀之治”啟盛世,萬民之王“天可汗”。與此相關的歷史人物是()A.唐太宗 B.唐玄宗 C.漢文帝 D.漢武帝【答案】A【解析】【詳解】據材料“貞觀之治”啟盛世,萬民之王“天可汗”和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同時,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所以“貞觀之治”和“天可汗”都與唐太宗相關,A項正確;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使唐朝進入鼎盛時期,與“貞觀之治”和“天可汗”無關,排除B項;漢文帝統治時期,與漢景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是漢朝初期的治世,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但與“貞觀之治”和“天可汗”沒有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10.“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詩句反映了()A.民族交融 B.農業發展 C.中外交往 D.胡樂流行【答案】A【解析】【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意思是蕃人(少數民族)過去不懂得耕種,如今卻相互學習開始種植莊稼。“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指洛陽城中家家戶戶都學習胡人的音樂。綜合詩句來看,從少數民族學習漢族農業,到漢族學習少數民族音樂,體現了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反映的是民族交融,A項正確;“農業發展”只體現了前半句內容,不全面,排除B項;詩句強調的是國內不同民族間交流,并非中外,排除C項;“胡樂流行”只體現了后半句,不全面,排除D項。故選A項。11.同學們圍繞“宋代都市生活”編排歷史劇,下列可以出現在劇本里的情景是()A.雜劇演出遍及南北 B.瓦子里表演蹴鞠C.瓦子里的攤位售賣玉米 D.勾欄里表演昆曲【答案】B【解析】【詳解】據材料“宋代都市生活”和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城市中出現了瓦子,瓦子是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里面有各種藝人進行表演,蹴鞠是當時一種受歡迎的娛樂活動,所以瓦子里表演蹴鞠是可以出現在劇本里的情景,B項正確;雜劇在宋代開始流行,但主要是在北方地區,南宋時期雜劇在南方也有發展,但并未遍及南北,“遍及南北”的說法不符合宋代的實際情況,排除A項;玉米是在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宋代不可能有玉米在瓦子攤位上售賣,排除C項;昆曲發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蘇昆山,在明代得到發展,宋代不可能有昆曲在勾欄里表演,排除D項。故選B項。12.某班設計“中華英雄譜”主題板報,戚繼光、鄭成功兩位民族英雄所在版塊的標題是()A.懸壺濟世醫天下 B.改革進取促發展C.傳播文化助交流 D.抗擊侵略衛主權【答案】D【解析】【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組成倭寇,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抗擊倭寇,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之后又前往福建、廣東等地抗倭,基本肅清東南沿海的倭患,他抗擊的是外來日本倭寇的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沿海人民的安全;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在臺灣人民的支持下,經過激烈戰斗,于1662年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D項正確;“懸壺濟世醫天下”主要是形容醫學領域救死扶傷的醫者,戚繼光和鄭成功并非醫者,與他們事跡不符,排除A項;“改革進取促發展”強調的是通過改革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戚繼光和鄭成功主要事跡是抗擊外來侵略,并非進行改革,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傳播文化助交流”側重于文化傳播與交流方面,戚繼光和鄭成功的主要貢獻不在文化傳播交流領域,與他們的事跡不匹配,排除C項。故選D項。13.歷史興趣小組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B.小說《血戰太平洋》C.紀錄片《末日啟示錄·凡爾登戰役》 D.當時拍攝的諾曼底登陸照片【答案】D【解析】【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拍攝的諾曼底登陸照片是對歷史事件的直接記錄,能夠直觀地展現諾曼底登陸時的場景、人物和戰況等實際情況,是一手史料,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歷史價值,能為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重要的實證,D項正確;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藝術作品,雖然以真實戰役為背景,但為了增強故事性和觀賞性,往往會對情節、人物等進行虛構或夸張處理,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歷史事實,可信度相對較低,排除A項;小說《血戰太平洋》屬于文學創作,作者會運用想象、虛構等手法來塑造人物和構建情節,即便基于一定的歷史背景,也包含了大量主觀創作元素,不能作為研究二戰的可靠依據,排除B項;紀錄片《末日啟示錄?凡爾登戰役》主要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戰役,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無關,無法為探究二戰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14.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的職業會不斷出現。按照職業出現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火車司機、電力工人、網絡工程師、大學教師B.火車司機、電力工人、大學教師、網絡工程師C.大學教師、火車司機、電力工人、網絡工程師D.電力工人、火車司機、大學教師、網絡工程師【答案】C【解析】【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學教師:大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歐洲,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等,當時就有了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的教師,所以大學教師這一職業出現時間較早。火車司機: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隨后鐵路運輸逐漸發展,火車司機這一職業也隨之出現,主要負責駕駛蒸汽機車等牽引列車運行。電力工人:19世紀中后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電力得到廣泛應用,發電、輸電、配電等電力系統逐漸建立,需要大量的電力工人來進行電力設備的維護、操作等工作。網絡工程師:20世紀80年代末期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開始普及,對網絡管理、設計和維護的專業人才需求增加,各類網絡工程師認證也應運而生,網絡工程師成為一個正式的職業,按照時間順序排序,大學教師、火車司機、電力工人、網絡工程師,C項正確;ABD排序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15.歐洲曾是世界中心,法國、德國是宿仇國家,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痛定思痛,法德和解,眾國追隨。1967年,歐共體成立,1993年,歐盟成立。該材料說明()A.歐洲從戰爭走向和平 B.歐洲從對抗走向聯合C.歐洲從強大走向沒落 D.歐洲從單極走向多極【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歐洲曾是世界中心,法國、德國是宿仇國家,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痛定思痛,法德和解,眾國追隨。1967年,歐共體成立,1993年,歐盟成立”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明確提到法德從宿仇到和解,并推動歐洲一體化(歐共體到歐盟),體現從歷史對抗到聯合的過程,B項正確;"和平"雖部分正確,但未突出"聯合"這一核心轉變,排除A項;走向聯合的歐盟已經成為世界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排除C項;歐洲沒有建立單極世界,排除D項。故選B項。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40分)本部分共包括4小題。16.九年級某班開展探究學習活動,探究古代世界文明的特點及各區域文明的互動,請你參與完成。探究活動一【區域文明·多元發展】圖1金字塔圖2《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圖圖3釋迦摩尼佛像圖圖4刻有文字的甲骨探究活動二【中國科技·造福世界】材料一漢朝時,①的發明,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材料二北宋時,畢昇發明了②。對……產生了重大影響。后來傳入朝鮮……傳入歐洲。材料三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材料四探尋新航路的熱潮之后……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1)請根據圖1、圖2、圖3所示文化遺產,依次寫出其所屬的古代文明的名稱。圖4中“甲骨”所刻的“文字”的地位是什么?(2)請將材料一、材料二中①②處的內容補充完整。請說明材料三中的“指南針”與材料四所示事件的關系。(3)材料一、二、三所示中國科技成就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共同作用是什么?【答案】(1)古埃及文明(或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或古代印度文明)。是中國已發現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2)造紙術。活字印刷術。關系:指南針的應用,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或指南針的應用,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是新航路開辟的條件之一。或指南針的應用,是新航路開辟的條件之一。或指南針的應用,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3)對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解析】【小問1詳解】名稱:圖1金字塔:屬于古代埃及文明。據所學知識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體現了古埃及高超的建筑藝術。圖2《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屬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或古巴比倫文明)。據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圖3釋迦牟尼佛像:屬于古代印度文明。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佛教對古印度及周邊地區的文化、宗教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地位:據所學知識可知,圖4中“甲骨”所刻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小問2詳解】補充內容:材料一中①處應填“造紙術”。據材料“漢朝時,①的發明,便利了典籍的流傳”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使紙張的質量和產量大幅提高,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極大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明發展影響深遠。材料二中②處應填“活字印刷術”。據材料“北宋時,畢昇發明了”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用膠泥刻字,然后燒制,排版印刷,提高了印刷效率,比歐洲早約400年,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關系說明: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過程中,航海家們需要在茫茫大海上辨別方向,指南針能夠幫助航海船只準確確定航向,使遠洋航行更加安全和可靠,促進了遠洋航海事業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創造了重要條件,推動了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小問3詳解】作用:材料一的發明是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為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提供了相對輕便、廉價的材料,使得知識的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材料二是北宋畢昇發明的是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書籍制作成本,有利于文化知識的大規模傳播。材料三是北宋末年開始使用的指南針,為航海提供了重要的導航工具,促進了遠洋航行,加強了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都對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17.某校九年級同學以“中華文化瑰寶”為主題制作展板,請你參與完成。成就篇①《傷寒雜病論》②北京故宮③景德鎮花瓷器④宋詞⑤京劇人物篇圖1張仲景像圖2宋應星(郵票)(1)請將成就篇中的內容進行歸類。(要求:寫出序號)示例瓷器:③詩詞:________中醫:_________建筑:_________戲曲:_________(2)請說明圖1人物張仲景入選展板的理由。(要求:從地位或評價方面作答)圖2人物宋應星的代表作《天工開物》的地位是什么?(3)請你設計一條簡潔的宣傳語,號召大家共同守護、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瑰寶。【答案】(1)①.④②.①③.②④.⑤(2)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醫圣”。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3)參考示例:守護文化瑰寶,傳承千年美好。留住中國記憶,傳承文化薪火。感受中華千年韻味,傳承民族瑰寶之魂。【解析】【小問1詳解】成就歸類:詩詞:④宋詞。據所學知識可知,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是一種相對于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所以詩詞類應填④。中醫:①《傷寒雜病論》。據所學知識可知,它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這部著作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辯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屬于中醫領域,故填①。建筑:②北京故宮。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之一,屬于建筑類別,因此填②。戲曲:⑤京劇。據所學知識可知,京劇又稱平劇、京戲等,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所以戲曲類填⑤。小問2詳解】張仲景入選理由:地位方面:據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他在中醫發展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開拓者。評價方面: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的經典之作,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對后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中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天工開物》的地位:據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是明代宋應星所著,是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在當時世界上都處于領先地位,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對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和生產具有極高的價值。【小問3詳解】宣傳語: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宣傳語旨在喚起人們對中華文化瑰寶的重視,強調守護、傳承和弘揚的責任。“守護文化瑰寶”突出對文化遺產的珍視和保護;“傳承文化薪火”強調延續文化脈絡,傳遞文化基因;“弘揚民族瑰寶之魂”則是要將中華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所以給出“守護文化瑰寶,傳承千年美好。留住中國記憶,傳承文化薪火。感受中華千年韻味,傳承民族瑰寶之魂”這樣的宣傳語。18.交流促進發展,合作實現共贏。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開通后,東西方文明之間互通有無,促進了雙方的繁榮和發展開放、進取和積極地對外交流是大漢王朝的時代精神。材料二鑒真像材料三西行求法(郵票)材料四這一盛舉,展示了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船縱橫大洋……盛世追跡漢唐……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化,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材料五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國簽署宣言,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希特勒主義的斗爭中給予物資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得加入上述宣言。材料六①與②成為支、協調世界政治和經濟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1)材料一中的“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指的是什么?材料二、三、四分別反映了中外交流的哪三個典型事件?(2)材料五中“宣言”的簽署有什么意義?請依次寫出材料六中①②所代表的國際組織的名稱。【答案】(1)絲綢之路。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鄭和下西洋。(2)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小問1詳解】道路:據題干“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開通后,東西方文明之間互通有無,促進了雙方的繁榮和發展開放、進取和積極地對外交流是大漢王朝的時代精神。”和所學知識可知,“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是絲綢之路。張騫通西域后,漢朝通過這條路線與中亞、歐洲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推動東西方文明互通。事件:據材料二的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的鑒真像是鑒真東渡的代表。鑒真在唐朝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佛教、醫學和建筑技藝,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的“西行求法”郵票對應玄奘西行。玄奘在唐太宗時期西行天竺(印度)取經,翻譯佛典,促進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據材料四“這一盛舉,展示了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船縱橫大洋……盛世追跡漢唐……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化,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四描述明朝“海船縱橫大洋”,結合“盛世追跡漢唐”,明確指向鄭和下西洋。鄭和七次遠航,抵達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宣揚國威并促進貿易和文化交流。【小問2詳解】意義:據題干“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國簽署宣言,宣告: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五**中提到的1942年宣言是《聯合國家共同宣言》,26國共同承諾對抗軸心國。其意義在于凝聚反法西斯力量,為盟軍合作提供法律框架,并成為聯合國成立的前奏,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名稱:據題干“①與②成為支、協調世界政治和經濟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和所學知識可知,①是聯合國,成立于1945年,協調國際政治與安全事務,維護世界和平;②是世界貿易組織,前身為關貿總協定(GATT),1995年成立,主導全球經濟規則,促進自由貿易。19.某歷史小組以“古代中國·邊疆治理”為主題開展探究學習,請你參與完成。【史料實證】材料一(澎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材料二元朝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圖說歷史】圖1達賴金印、班禪金印圖2《平定準噶爾圖卷》(局部)【觀點論述】(1)材料一反映了元朝管轄臺灣地區的哪一措施?這一措施的意義是什么?請將材料二中★處的內容補充完整。(2)圖1反映了清朝有效管轄西藏的哪一措施?圖2反映了清朝鞏固西北邊疆的哪一措施?(3)請以“中國古代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為觀點,從以下三個史實中任選兩個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規范)【答案】(1)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宣政院。(2)冊封達賴和班禪;平定噶爾丹叛亂。(3)參考示例:觀點:中國古代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選擇的史實:西域都護的設置、臺灣府的設置、伊犁將軍的設置(從中任選兩個)論述: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增強領導力的實踐與反思計劃
- vivo財務管理分析
- 學校秋季教學評估計劃
- 加強人際交往的能力計劃
- 個人職業目標提升客戶管理能力計劃
- 德育教育與價值觀引導計劃
- 學校藝術教育改革的愿景與挑戰計劃
- 多元化的網絡編輯師證書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畜牧師考試知識點分析試題及答案
- 應試技巧錦囊銀行從業考試試題及答案
- 貸款利率浮動協議書
- 老年患者髖部骨折圍手術期麻醉管理
- 高處墜落事故案例及事故預防安全培訓
- 2023輸煤專業考試題庫全考點(含答案)
- 《最后一片葉子》課件 2024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
- 23秋國家開放大學《視覺設計基礎》形考任務1-5參考答案
- 河南觀光小火車策劃方案
- GMP-凈化空調系統管理制度
- 《隧洞回填灌漿》課件
- 員工考核PK協議書
- 居住權協議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