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設計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_第1頁
人教版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設計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_第2頁
人教版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設計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_第3頁
人教版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設計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_第4頁
人教版2024-2025學年九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設計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設計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工業化國家在社會結構、大眾教育、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也面臨著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西方列強為了爭奪市場和原料,展開了激烈爭奪。它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大約從17世紀開始,近代科學文化發展起來,逐漸走向繁榮。唯物史觀知道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知道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社會環境;通過了解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及表現,認識生產力的巨大作用史料實證搜集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成就、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的文字、數據、圖片等史料,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條件和特點,并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通過史料了解近代科學、文學、音樂、美術等領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歷史解釋通過初步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領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通過了解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學和文化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國情懷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感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認識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問題,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對著名科學、文化代表人物生活時代背景的探究學習及其作品的分析,樹立勤于探索、謙虛謹慎、捍衛真理的精神品質,培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和關注國家前途命運的基本素養和情懷第5課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要求教學目標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領域和代表性成果1.通過研讀相關史料和教材內容,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條件和特點;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成果以及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通過研讀史料,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刻影響,認識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的巨大作用,感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史料實證、家國情懷)3.聯系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內容,對比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和進步,體會工業發展帶來的利與弊,學會辯證看待問題,培養聯系和發展的歷史思維。(唯物史觀)4.知道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促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知道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社會環境。(唯物史觀)教學重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及其成就。教學難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一、導入新課猜謎語:一根藤兒連萬家,家家開出幸福花,花兒夜夜放光芒,工作學習需要它。(電燈)沒嘴會說話,沒手會搖鈴,相隔千萬里,說話能聽清。(電話)一只箱子方又長,兩條辮子豎頂上,接上電線跑得歡,接送乘客忙又忙。(電車)這些謎底的共同之處是什么呢?(與電有關)同學們還能說出在生活中與電有關的哪些器物?(電視、冰箱、電梯、空調、電飯鍋、電熨斗、電腦、電熱水器等)同學們列出這么多電器,可見“電”這種能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發電機是如何發明的,它又是怎樣走進我們的生產生活領域的?接下來就讓我們在本課的學習中找到答案吧!二、探究新知(一)電的應用1.材料展示:材料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使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在19世紀進入空前活躍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高峰期。在物理學方面,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在19世紀40年代發現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英國科學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提出發電機的理論基礎,使電力工業得以建立。在生物學方面,19世紀30年代末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德國動物學家施旺等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細胞學說;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正式出版《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學說,對人類思想領域作出巨大貢獻。在化學方面,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于1869年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奠定了無機化學的基礎;有機化學的絕大多數重要原理也在1828年到1870年的約40年間基本確立,物理化學也在19世紀形成并發展起來,從而推動了化學工業的發展。——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材料二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織工,后來做了木匠;騾機的發明者克倫普頓是個紡紗工兼織工;生產熟鐵的攪拌法是工廠主科特和他的工頭彼得·奧尼恩斯發明的。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在19世紀,自然科學特別是熱力學、電磁學、化學等方面的新發展,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在技術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帶動了相應的許多新興工業部門的興起。——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材料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于英國……就世界范圍來看,則是以英國為中心……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材料四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時,除英國和美國北部已完成、法國接近于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外,其他國家有的正處于它的高潮期,如……德國和俄國,有的則剛剛起步,如遠東的日本和中國。——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內容,歸納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條件和特點。(從政治、經濟、自然科學等方面思考)提示:(1)條件:①政治上: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礎。②經濟上: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③自然科學: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2)特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2.教師提問: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提示: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后,人們根據這一現象發明了早期的發電機。到19世紀70年代,經過不斷完善的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電力開始作為動力帶動機器。3.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及圖片“愛迪生”,用多媒體展示材料,并引導學生思考:人們說,愛迪生是把“電”的福音傳播到人間的天使,哪一重大發明最能說明這一點?愛迪生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從他的身上,你能學習到哪些可貴精神?材料一材料二愛迪生(1847—1931),只念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母親親自做他的教師,引導他去讀一些書。他的父親還引導他攻讀過牛頓原理。家庭的教育和影響,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15歲時,開始和電發生了聯系,踏上了科學的征途。eq\o(\s\up7(),\s\do5(愛迪生))eq\o(\s\up7(),\s\do5(愛迪生制造的電燈泡))材料三愛迪生的主要發明:投票計數器、普用印刷機、改良打字機、留聲機、白熾燈、第一所中央發電廠、活動電影機、大型碎石機、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攝影棚、傳真電報、有聲電影機、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水底潛望鏡等。材料四愛迪生的同事、中央電氣公司的副總監麥禮遜在與一位叫維爾的記者談到愛迪生的勛績時說:“稱愛迪生為一個偉人,為一個杰出的發明家,為一個可敬的天才,那是容易不過的事,毫無疑義地,他是世界上一個最有用的人物——他的功勛所影響于千萬人的生活方面,比現在任何生著的人都要大。”普羅米修斯給人類偷來了天火;而愛迪生卻把光明帶給了人類。材料五電氣化時代eq\o(\s\up7(),\s\do5(電熨斗))eq\o(\s\up7(),\s\do5(洗衣機))eq\o(\s\up7(),\s\do5(電風扇))eq\o(\s\up7(),\s\do5(電冰箱))提示:電燈。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活躍的創造性思維。學習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等精神。4.教師提問:此后,在各國發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又出現了哪些發明創造?提示:發電機、電動機、電焊機、電鉆、電話、電車、電報等。教師總結:電的發現和廣泛應用,使人類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生活的現代化。“電氣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現代工業的崛起。(二)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1.自主學習: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內燃機的發明過程。師生共同歸納整理:發明物時間國家發明人名稱內燃機1876年德國奧托煤氣內燃機1883年德國戴姆勒汽油內燃機1892年德國狄塞爾柴油內燃機2.指導學生歸納整理這一時期的交通工具。提示: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本茨制造出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這是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本茨也因此被稱為“汽車之父”。1913年,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汽車的價格大幅下降,汽車開始成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此后不久,中國人馮如刻苦鉆研,制造出了更先進的飛機,并獲得國際比賽大獎。馮如被譽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3.結合上述發明創造,總結內燃機發明的意義。提示:內燃機的發明帶動了相關的新興工業的發展,以它為發動機的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出現,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三)化學工業和新材料1.閱讀教材,了解化學工業產生的概況。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文字及識讀圖片“諾貝爾”,并用多媒體展示材料,歸納諾貝爾等人在化學工業和新材料領域的發明創造及其產生的影響。材料一1861年,比利時人索爾維以食鹽、氨、石灰石為原料,成功制得純堿。材料二硫酸發現于公元8世紀。阿拉伯煉丹家賈比爾通過干餾硫酸亞鐵晶體得到硫酸。經過幾個世紀的摸索,1831年,英國制醋商人珀格閏·菲利浦斯想到了接觸法,能以更低成本制造出三氧化硫以及硫酸,這種方法在現今已被廣泛運用。——《硫酸的發現歷史》材料三1831年,英國人比克福德發明了安全導火索,為炸藥的應用創造了方便。威力較大的黃色炸藥源于瑞典,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發明。1865年,諾貝爾發明雷汞雷管,與安全導火索合用,成為硝化甘油炸藥等高級炸藥的可靠引爆手段。材料四賽璐珞是由瑞士巴塞爾大學的C.F.舍恩拜因于1846年發現的,當時只作蟲膠代用品。1869年,海厄特等的研究工作發現樟腦的酒精溶液可使硝酸纖維素容易加工,且性能柔韌。1872年,在美國紐瓦克建立賽璐珞(云石膜)工廠。材料五1884年,法國化學家夏爾多內研究蠶病的時候對蠶絲的制造過程產生了興趣,他先將棉花屑制成醋酸纖維素,然后將它溶解在一種溶液中,最后將這種黏性溶液用力擠壓過叫做噴絲頭的狹小網眼形成絲。起初,生產出的這種人造絲被稱做“夏爾多內絲”,后來改稱醋酸人造纖維。提示:領域發明人國家時間發明內容意義化學工業和新材料索爾維比利時1861年純堿成本更低、性能更好,便于廣泛應用珀格閏·菲利浦斯英國1831年三氧化硫以及硫酸諾貝爾瑞典1867年現代炸藥、無煙炸藥在軍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海厄特美國1869年賽璐珞的制造技術現代塑料工業由此誕生夏爾多內法國1884年人造纖維開辟了新的紡織品生產領域教師引導:19世紀,現代化學工業的產生和新材料的發明,促進了社會生產的變革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四)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材料展示:材料一eq\o(\s\up7(),\s\do5(\a\vs4\al(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后英國鐵產量)))eq\o(\s\up7(),\s\do5(\a\vs4\al(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后英國煤產量)))材料二美孚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壟斷企業,它擁有從采油、煉油到運輸、銷售的幾乎所有石油產品的生產和經營部門,它生產的石油一度占美國市場的90%以上,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市場。材料三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19世紀末,歐洲列強幾乎把整個非洲、東南亞、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瓜分完畢。它們還強迫中國、土耳其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用強權干預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影響有哪些?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1)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3)重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4)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2.拓展歸納:列表歸納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不同。從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六七十年代續表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源國英國美國、德國主要標志蒸汽機的廣泛應用電的應用動力機蒸汽機電動機、發電機、內燃機主要發明珍妮機、改良蒸汽機、火車機車、汽船發電機、電動機、電燈、內燃機、汽車、飛機、電話、電報、化學工業和新材料進入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新能源煤炭石油、電力影響工業革命使生產力獲得驚人發展,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為資本主義戰勝封建制度,進一步擴大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核心的世界市場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啟示:科學技術是巨大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進步;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三、課堂小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電氣化,特點是以電力為核心的革命。它以19世紀自然科學研究中的許多突破性成果為依托,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生動體現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威力。這次工業革命發揮了更巨大、更深刻的社會改造作用。eq\a\vs4\al(第二次工業革命)eq\b\lc\{(\a\vs4\al\co1(開始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主要表現\b\lc\{(\a\vs4\al\co1(電力進入生產、生活領域,內燃機和交通工具,化學工業和新材料)),影響\b\lc\{(\a\vs4\al\co1(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作為本堂課的難點,教師通過展示材料,幫助學生進行突破。這堂課總體來說重點突出、緊抓教材,但是學生的參與不夠,課堂氣氛略顯沉悶。總之,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應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嘗試去探索,才會有所收獲,從而增強歷史課的魅力。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內容要求教學目標理解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1.通過分析史料,探究人口增長、城市化出現的原因及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體會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通過了解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及表現,認識生產力的巨大作用。(唯物史觀)3.認識西方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問題,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家國情懷)教學重點: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教學難點:城市化以及出現的社會問題。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倫敦圖片:倫敦曾經是世界著名的“霧都”,你知道為什么嗎?現在的倫敦成功地治理了污染,基本告別了“霧都”形象,成為一座潔凈的城市。由倫敦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城市的發展,人類社會出現了很多的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6課《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二、探究新知(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1.多媒體出示英、法、德、美四國的人口增長圖:教師提問:從1801—1911年,英、法、德、美四國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工業革命以后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人類可以獲取更多的自然資源,制造產品,進而帶動科學和農業的發展,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以養活更多的人口。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3頁“人物掃描”,正確認識和評價馬爾薩斯的“人口論”。3.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用多媒體展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哪些新變化?(學生比一比,看誰答得又快又好)材料一工業革命沖擊了農業和傳統手工業,這些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職業,為尋求各種形式的就業,他們開始外出謀職,各國紛紛出現了農業生產向工業轉移的情況,大批勞動力進入新興工業聚集地。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德國的勞動力數量也迅速增加,1848年革命前,德國工人還不到60萬,其中主要是手工業學徒和作坊工人。而到了19世紀60年代初期,德國工人隊伍發展到了150多萬人,其中產業工人的比重迅速增長。材料二1770—1821年英國農業和工業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圖材料三工業革命賦予了女性新的角色,總的影響是迫使婦女走出過去她們以此為生的家庭經濟,進入新的、家庭以外的工薪經濟。材料四工業革命對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強烈的客觀要求。同時,工業革命的發展也為科學與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高等數學的出現,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的發現,熱功當量的確定,道爾頓原子論的建立,有機化學、生物進化學說的發展與建立都同工業革命的發展密切相關。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資產階級對全民教育和實科教育寄予了極大熱望,如國民義務教育制度、各種職業教育機構、課程體系與教學原則的發展與進步等,都同工業革命緊密相連。提示:(1)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農業生產,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2)越來越多的婦女成為工業勞動者,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3)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歐美主要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國家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二)城市化1.多媒體出示城市化的含義: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在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漲,城市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城市成為工業文明的中心和象征。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識讀圖片“19世紀中期,英國城市的街道狹窄而擁擠,衛生條件極差,孩子們在垃圾堆上玩耍”,并出示下列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城市化給人口、城市環境帶來了哪些影響?材料一隨著工廠制盛行,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轉變為工業勞動力,使城市人口與城市數目迅猛增長,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使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量剩余,這些人涌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工業化的英國領導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約1/5的英國人口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人,而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龐大的鄉村社會被城市化了,全國有1/3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到1900年,工業化的國家有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城鎮中。材料二英國倫敦的東區,在法國著名史學家布羅代爾筆下,這個工人階級聚集區的狀況是:“市區邊緣形成了丑陋的新貧民區,那里除了污穢的棚屋,就是難看的工廠,用家庭垃圾做飼料的養豬場和骯臟的街道以及堆積如山的垃圾。”貧民區的居住空間十分擁擠,問題嚴重。在英國的拜特納格林地區,1400幢房子住了2795戶家庭,共約12000人。往往是丈夫、妻子、四五個孩子還有祖父母住在一間10~20英尺見方的屋子里。這些居住區里沒有下水道,沒有清潔的飲用水,通風采光條件很差,河流污染也很嚴重。eq\o(\s\up7(),\s\do5(市民居住的“烏鴉窩”))材料三城市化的程度與城市中的交通運輸情況有著緊密的聯系。城市中的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會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城鄉等的經濟聯系,使城市經濟快速地發展起來,加速城市化進程。以美國為例,19世紀3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了修筑鐵路的高潮。1860年美國鐵路長度猛增到30626英里,長度已超過了英國而居世界首位。有軌馬車最早在19世紀30年代的紐約出現,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特別是電的使用,19世紀80年代紐約出現了有軌電車。1863年在倫敦開通的第一條地下線路使用的是蒸汽機車,隨著19世紀70年代電力機車的出現,該系統經歷了大規模改進,而其他城市很快也有了自己的類似地下網絡。這些公共交通方面的改善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使城市人口和規模不斷擴大,也加速了城市化進程。eq\o(\s\up7(),\s\do5(馬拉的軌道公共客車))提示: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環境也由原來的臟亂差逐漸得到改善,城市得到規劃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三)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1.多媒體展示環境污染圖片:教師講述:在工業化進程中,西方國家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環境污染問題,大氣和河流污染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19世紀中期,城市環境開始受到重視,各國先后開展了改善城市環境的運動。2.閱讀教材第27頁“知識拓展”,說說城市環境與人們的衛生條件都得到了哪些改善。學生閱讀后回答。3.圖片展示:eq\o(\s\up7(),\s\do5(\a\vs4\al(圖1工業革命時的英國工人)))eq\o(\s\up7(),\s\do5(\a\vs4\al(圖2油畫《軋鐵工廠》(1875年德國))))教師講述: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傳統的社會關系,造成了社會的急劇分化,貧富差距迅速加大。在19世紀中葉以前,英國工人普遍處于貧苦狀態,食物、衣著嚴重匱乏,居住和衛生條件極其糟糕。隨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工人的反抗斗爭日益激烈。4.教師提問:人們應該怎樣面對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桌交流后回答。提示:我們應該理性、科學地對待工業化與城市化,順應其發展。同時我們還要具有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也要注意美化我們的城市,改善我們的生活。三、課堂小結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社會生活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人類文明快速前進,人們開始過上了現代意義上的文明生活。但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需要我們去解決。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eq\b\lc\{(\a\vs4\al\co1(\a\vs4\al(人口方面的變化)\b\lc\{(\a\vs4\al\co1(人口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婦女成為工業勞動者)),教育方面的變化:推廣大眾教育,城市化:城市建設和發展,社會問題\b\lc\{(\a\vs4\al\co1(環境污染,貧富分化加劇))))本節課設計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選擇一些比較生動形象的背景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情感體驗。第7課近代科學與文化內容要求教學目標通過了解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學和文化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1.通過研讀相關史料和教材,掌握牛頓、達爾文的科學成就,巴爾扎克、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學成就,貝多芬、梵高的藝術成就;從文學作品中所反映的時代背景,來品味文學作品所具有的歷史價值,提高鑒賞能力。(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了解科學和文化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產生的積極作用。(唯物史觀)3.通過對著名科學、文化代表人物生活時代背景的探究學習及其作品的分析,樹立勤于探索、謙虛謹慎、捍衛真理的精神品質,培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和關注國家前途命運的基本素養和情懷。(家國情懷)教學重點:近代科學成就、文化成果。教學難點:學會如何欣賞藝術品,感受作品體現的思想和精神。一、導入新課eq\o(\s\up7(),\s\do5(牛頓觀察蘋果落地))據說,有一天傍晚,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乘涼,忽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落在他身邊。牛頓看見后,反復思考蘋果掉落的原因。在“蘋果落地”的啟發下,經過潛心研究,他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觀察“蘋果落地”受到了怎樣的啟發?萬有引力定律是怎樣的一個定律?這與牛頓觀察“蘋果落地”有怎樣的關系?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二、探究新知(一)科學家1.材料展示: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經典力學體系,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總結了運動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體運動的基本規律,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計算并成功預言了彗星的回歸時間,這顆彗星被命名為“哈雷彗星”。學生閱讀教材、史料,了解牛頓在天文學、數學、力學等領域的杰出成就。并思考:對“哈雷彗星”的預言說明了什么?提示:(1)牛頓的主要成就:英國科學家,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2)“哈雷彗星”預言是證明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成功范例。2.材料展示:材料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頓材料二牛頓一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與他的勤奮精神分不開,他經常通宵達旦地做實驗,有時一連幾個星期都在實驗室工作。教師提問:結合材料一、二,歸納牛頓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提示:繼承前人研究成果,謙虛好學的態度以及辛勤忘我的實踐探究和敢于奉獻的敬業精神。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史料,認識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及其理論貢獻。eq\o(\s\up7(),\s\do5(\a\vs4\al(圖1英國神學主教諷刺達爾文的漫畫)))eq\o(\s\up7(),\s\do5(圖2自然和社會法則))教師提問:圖1中英國神學主教為什么要譏諷達爾文?圖2中自然和社會法則是怎樣的?提示:(1)①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認為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他向“上帝創造萬物”發起了挑戰。②達爾文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發展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一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2)達爾文的理論貢獻:理論著作《物種起源》;核心理論“進化論”。4.教師提問:《物種起源》的發表有何歷史意義?提示: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在生物科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二)文學巨匠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巴爾扎克的文學作品,賞析其作品的思想內涵。材料展示:《歐也妮·葛朗臺》是《人間喜劇》中的經典篇目。葛朗臺是個被金錢異化了的吝嗇鬼,靠投機鉆營發了財。為了金錢,他甚至把女兒當誘餌,誘惑求婚者,從中獲利。葛朗臺彌留之際還想把神甫的鍍金十字架搶到手,因用力過猛而一命嗚呼。葛朗臺給女兒留下了巨額財富,可女兒已失去了青春、愛情和幸福。教師提問:《人間喜劇》是一部怎樣的作品?《歐也妮·葛朗臺》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怎樣的社會問題?提示:《人間喜劇》是一部小說集,內容可歸納為貴族衰亡、資產者發跡和金錢罪惡三大主題。《歐也妮·葛朗臺》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丑惡現象。2.多媒體出示列夫·托爾斯泰的圖片,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內容。簡介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作家和哲學家,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巨匠。其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俄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他擅長深刻細致的心理描寫,被譽為“心理描寫大師”“一個天才的藝術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復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