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下學期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卷(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2023·廣東北江高三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邊城》故事并不復雜。但是攤開小說,讀著讀著,心內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流淌。一種如沈從文寫到的淡淡的“美麗的憂愁”溢上心頭。正如沈從文自己對《邊城》的解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難免產生悲劇。”他告知我們,《邊城》故事沒有劍拔弩張式的矛盾沖突,也沒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惡判斷,而只是“不湊巧”,發展中的事態充滿了偶然性,實際上只是人性中善與“異化”初起時的兩種力量在朦朧中碰撞,從而引發了悲劇的萌端。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一切充滿了善”,生于斯、長于斯的男男女女皆為善的化身。翠翠是青山秀水滋養出來的純的生靈,“長得真標致,像個觀音樣子”,“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怒,從不動氣”。她是超越了善惡觀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態之美。二佬儺送善良、剛勇、健美,是湘西青年男子的佼佼者。翠翠與二佬的愛,并沒有什么驚心動魄、感天動地的事件。小說中翠翠跟二佬的接觸像是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偶遇。兩年前端午節劃船、捉鴨競賽,爺爺因喝酒忘了去接翠翠回家,二佬見天黑就派伙計送她回去,但翠翠卻連二佬的模樣都沒看清。第二次是登門。二佬特地 把爺爺的酒葫蘆送回家中,翠翠把他當成“陌生人”,認不準是不是心中的“岳云”。第三次是相約。當年端午節,翠翠應二佬邀請到城里看賽事,卻因聽到“碾坊陪嫁”的事,賭氣不理他,擦肩而過,失之交臂。第四次是路過。二佬沿河六百里尋找哥哥尸體而不得,后從川 東押貨回來路過渡口,“翠翠大吃一驚,同小獸物見到獵人一樣,回頭便向山竹林跑掉了。”當然,還有一種接觸,是心靈碰觸。二佬與天保賽歌,他晚上到碧溪崖上唱了半夜的歌。小說第十四節寫到翠翠第二天醒來,跟爺爺說:“我昨天就在夢里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綿,我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這是心靈對心靈的歌唱,是無跡無痕的心神交融,翠翠夢中聽歌,平添了小說詩的意趣。小說的設定,讓二位主人公甚至連靜靜地坐下交換點內心真實念頭的機會都沒有,它只像一道清澈的溪澗,在生活中細細地從從容容地流來。沈從文為《邊城》設下的基調是唯美的,二佬和翠翠的愛就像是一枚沾著晨露,迎著第一縷霞光,在山風中搖曳,欲開未放的花蕾。這也就是“詩化小說”特色所在、美之所在。沈從文摒棄了通常小說追求事件撞擊的外在強度,而從人物心理角度展開細膩精到的敘述,著重于從內心寫出翠翠感情的變化、漾動與發展。例如小說里,有一語象我們切不可忽略,即“大魚會咬你”。第一次見面,二佬見天已黑,便叫翠翠到他家中去等爺爺來,翠翠以為他欺侮人,就輕輕地說了句:“你個悖時砍腦殼的!"二佬笑著說:“要耽在這兒,回頭水里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回到渡口,爺爺叫她,她不理爺爺,卻輕輕地說:“翠翠早被大河里鯉魚吃去了。”“大魚會咬你”深深地烙在了翠翠的心中,因為二佬話中的體貼關愛與善解人意,撥動了從未涉及愛河的少女的心弦。這句話實際上成了他二人的“愛”的隱語,在其后小說進展中多次重復出現。大魚是“咬”住了翠翠的心,沈從文這個“咬”字用神了!沈從文作品之行文有著詩意之美,但也不是下筆成章、一揮而就的。黃永玉曾問過他,《邊城》你改過多少遍?沈從文說,一百多遍吧。其嘔心瀝血、千錘百煉之甘苦,讀者應細加體味。(摘編自俞兆平《沈從文的<邊城>及其美學追求》)材料二:沈從文在談及《邊城》創作動機時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I,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9。”準確理解這段話是把握《邊城》內蘊的一條重要線索。多數評論者在立論時往往對“不悖乎人性”視而不見而只抓住“優美”“健康”等亮麗的詞以及作品所顯現出來的美麗光環,得出《邊城》所要表現的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贊頌的是“人性美”等論斷。其實在沈從文的社會思想和美學思想中,“人性”是一個極重要的概念,是統領其小說內容的靈魂。正如作者所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9。”他的“人性”的內涵也不僅僅是多數論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種“金子與沙子并存”的客觀實在。他的作品所要表現的人生形式雖具有理想的特點但并沒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種現實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雜有“沙子”的人生形式。當然僅僅根據創作來探討作品的內蘊是不夠的,誠如勞倫斯所說:“永遠不要相信藝術家而要相信他筆下的故事。批評家的作用在于從創作故事的藝術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評的關鍵是以作品為依據,透過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視景,特別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內蘊。不可否認,《邊城》以大量的篇幅對湘西人性美進行熱情地描繪和謳歌,從而體現作家對理想的人生形式、對生命自由的追求,但這畢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內蘊。事實是,《邊城》的結尾是個出人意料的變奏,一個特定的結局卻也是現實意義上的悲劇。誠如多數評論者所說,這個悲劇顯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間的不確定性。但這并不是作品的最終指歸。這種不確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觀的人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覺地、無意為之所產生的破壞性行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結局旨在通過這種“命運的不確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陰暗面——深潛于民族心靈的痼疾。正是這種痼疾在關鍵時刻興風作浪最終成為主宰人物命運的因素。沈從文是明了全部事變中的悲劇因素的,但他對“人性向善的發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陰暗面,他渴望筆下的小兒女能夠獲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費大量筆墨來表現人性美的一面。湘西的人生是沈從文小說著力表現的重要部分。對于下層人民,沈從文側重表現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勤勞、勇敢、正直、善良而又純樸的品德,努力挖掘他們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們身上寄托著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發掘了湘西鄉村社會人性的金子,同時深諳這種處于原始自在狀態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這種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陰暗面,具有不可忽視的破壞性作用。當它發作時勢必破壞人們自由自在的和諧狀態,成為“人與自然契合”的阻力。《邊城》的愛情悲劇正是這種缺陷作用的結果。至此,《邊城》的內蘊所呈現出來的就不是單一的“證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陰暗面。(節選自《名作欣賞》)1.下列對《邊城》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邊城》故事并不復雜,沒有矛盾沖突,沒有什么驚心動魄、感天動地的事件,也沒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惡判斷。B.翠翠是青山秀水滋養出來的純的生靈,有超越善惡觀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態之美;翠翠與二佬儺送皆為善的化身。C.《邊城》以大量的篇幅對湘西人性美進行熱情的描繪與謳歌,體現了作家對理想的人生形式、對生命自由的追求。D.“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I,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I。”理解這段話有助于把握《邊城》內蘊。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把主人公的愛情喻為沾著晨露、欲開未開的花蕾,旨在說明這種愛情終將無果。B.材料一的第七段以“大魚會咬你”為例,分析論證了《邊城》善用“語象”的寫作特點。C.材料二中,作者特別以《邊城》的結尾為例,意在論證人生在生命瞬間的不確定性。D.材料二從作者創作和作品本身的故事這兩個角度,來論證如何準確把握作品內蘊。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邊城》稱得上是一部詩化的小說,唯美的基調和悲劇的暗影,讓人讀來惆悵不已而又回B.《邊城》是沈從文嘔心瀝血之作,他曾把《邊城》改過上百遍,讀者只有細細品味才能理解作品蘊藏的美。C.沈從文側重表現蘊藏在湘西邊民身上的勤勞、勇敢、純樸等美德,發掘湘西鄉村社會人性的金子。D.《邊城》的內蘊不是“證明人性皆善”,而是美好人性的陰暗面具有不可忽視的破壞性作用。4.文本一結尾提到“沈從文作品之行文有著詩意之美”,請結合材料談談《邊城》中“詩意之美”的具體體現。(4分)答:5.汪曾祺說“《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背后隱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對于《邊城》中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兩則材料的作者各持什么觀點。(6分)答:(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2023·河北唐山高三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新與舊沈從文(民國十八年)時代有了變化,宣統皇帝的江山,被革命黨推翻了,前清時當地著名的劊子手,一口氣用拐子刀團團轉砍六個人頭不連皮帶肉所造成的奇跡不會再有了。被捕的全用槍斃代替斬首,于是楊金標變成了一個把守北門城上月下鎖的老戰兵。老戰兵若不往長潭釣魚,就坐在城頭那尊廢銅炮上看人來往。或把臉掉向城里,可望見一個小學校的操坪同課堂,那學校為一對青年夫婦主持,或上堂,或在操坪里玩,城頭上全望得清清楚楚。小學生好像很歡喜他們的先生,先生也很歡喜學生。那個女先生間或把他們帶上城頭來玩,見到老戰兵盾牌,女的就請老戰兵舞盾牌給學生看。霜降節前一天,老戰兵大清早起來,看看天氣很好,許多人家都依照當地習慣大掃除,老戰兵也來一個全家大掃除。工作得正好時,守城排長忽然走來,要他拿了那把短刀趕快上衙門里去,衙門里人找他有要緊事。他到了衙署,一個掛紅帶子的值日副官,問了他幾句話后,要他拉出刀來看了一下,就吩咐他趕快到西門外去。一切那么匆促,那么亂,老戰兵簡直以為是在夢里。正覺得人在夢里,他一切也就含含糊糊,不能加以追問,便當真跑到西門外去。到了那兒一看,沒有公案,沒有席棚,看熱鬧的人一個也沒有。除了幾只狗在敞坪里相咬以外,只有個染坊中人,挑了一擔白布,在干牛屎堆旁歇憩。一切全不象就要殺人的情形。老戰兵想,“這年代還殺人,真是做夢嗎?”敞坪過去一點有條小小溪流,幾個小學生正在水中拾石頭捉蝦子玩,老戰兵走過去同他們說話:“還不趕快走,這里要殺人了!”幾個小孩子一齊抬起頭來笑著:“什么,要殺誰?誰告訴你的?”老戰兵心想,“真是做夢嗎?”看看那染坊曬布的正想把白布在坪中攤開,老戰兵又去同他說話:“染匠師傅,你把布拿開,不要在這里曬布,這里就要殺人!”染匠師傅同小學生一樣,毫不在意,且同樣笑笑的問道:“殺什么?你怎么知道?”老戰兵心想,“當真是夢么?今天殺誰,我怎么知道?”正預備回城里去看看,還不到城門邊,只聽得有喇叭吹沖鋒號,當真要殺人了。隊伍已出城,一轉彎就快到了。老戰兵迷迷胡胡趕忙向坪子中央跑去。果然有兩個年紀輕輕的人被綁著跪在坪子里。并且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臉色白僵僵的。一瞥之下,這兩個人臉孔都似乎很熟悉,匆遽間想不起這兩人如此面善的理由。一個騎馬的官員,手持令箭在圈子外土阜下監斬。老戰兵還以為是夢,迷迷胡胡走過去向監斬官請示。另外一個兵士,卻拖他的手,“老家伙,一刀一個,趕快趕快!”他便走到人犯身邊去,擦擦兩下。見了噴出的血,他覺得這夢快要完結了,一種習慣的力量使他記起三十年前的老規矩,頭也不回,拔腳就跑。跑到城隍廟。廟里人見著那么一個人,手執一把血淋淋的大刀,嚇得要命,忙跑到大街上去喊叫街坊。一會兒,從法場上追來的人也趕到了,同大街上的閑人七嘴八舌一說,都知道他是守北門城的老頭子,都知道他殺了人,且同時斷定他已發了瘋。老戰兵躲在神桌下,只聽得外面人聲雜亂,究竟是什么原因完全弄不明白。等了許久,不見縣知事到來,心里極亂,又不知走出去好還是不走出去好。再過一會兒,聽到廟門外有人拉槍機柄,子彈上了紅槽。又聽到一個很熟悉的婦人聲音說,“進去不得,進去不得,他有一把刀!”接著就是那個副官聲音,“不要怕,不要怕,我們有槍!一見這疫子,盡管開槍打死他!”老戰兵心中又急又亂,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迷述胡胡的想,“這真是個怕人的夢!”接著就有人開了廟門,在門前大聲喝著,卻不進來。且依舊扳動槍機,儼然即刻就要開槍的神氣。又聽那副官說,“進去!打死這瘋子!”人叢中不知誰個厲聲喊道:“瘋子,把刀丟出來,不然我們就開槍了!”老戰兵想,“這不成,這夢做下去實在怕人!”他不愿意在夢里被亂槍打死。他實在受不住了,接著那把刀果然啷的一聲響拋到階沿上去了,一個兵士冒著大險搶步而前,把刀撿起。其余人眾見兇器已得,不足畏懼,齊向廟中一擁而進。老戰兵于是被人捉住,胡胡涂涂痛打了一頓,且被五花大綁起來吊在廊柱上。他看看遠近圍繞在身邊像有好幾百人,自己還是不明白做了些什么錯事,為什么人家把他當瘋子,且不知等會兒有什么結果。眼前一切已證明不是夢,那么剛才殺人的事也應當是真事了。有個人閃不知(突然)從老戰兵背后傾了一桶臟水,從頭到腳都被臟水淋透。副官以為這瘋子被水澆醒,已不再痰迷心竅了,方走近他身邊,問他為什么殺了人。“為什么?你不明白規矩?你們叫我辦案,辦了案我照規矩來自首,你們一群人追來,要槍斃我,差點兒我不被亂槍打死!你們做得好,做得好,把我當瘋子!你們就是一群鬼。”當地軍部玩新花樣,處決兩個共產黨,不用槍決,來一個非常手段,要守城門的老劊子手把兩個人斬首示眾。可是老戰兵卻不明白衙門為什么要他去殺那兩個年青人。那一對被殺頭的,原來就是北門里小學校兩個小學教員。小學校接事的還不來,北門城管鎖鑰的職務就出了缺——老戰兵死了。全縣城軍民各界,于是流行著那個“最后一個劊子手”的笑話,無人不知。并且還依然傳說,那家伙是痰迷心竅白日見鬼嚇死的。1935年夏(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槍斃代替了斬首,意在表現時代的進步,并為后文情節發展埋下伏筆。B.老戰兵在西門殺人,既有政府工作人員的指派,也有來自他自己的思維慣性。C.老戰兵糊里糊涂處決了兩個年青人,在人們的取笑中死去,作者對其充滿諷刺。D.城里的人們都不關心革命夫妻的被殺和老戰兵的死,由此可見他們愚昧麻木至極。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對青年夫妻的描寫著墨不多,主要借助老戰兵的視角,展現了兩人自由樂觀、面對死亡淡定從容的革命者形象。B.小說里的民眾,沒有具體姓名,而用“法場上追來的人”“大街上的閑人”“全縣城軍民各界”等代替,意在模糊個性,突出人物群體特征。C.心理描寫是這篇小說的一大特色,其中“迷迷胡胡”“胡胡涂涂”等詞,體現了歷史進程中,老戰兵與時代的格格不人。D.小說采取了懸疑式的結尾方式,沒有交代老戰兵是怎么死的,留給讀者思考、想象的空間,達到“言有盡意無窮”的效果。8.請結合文本分析“夢”在小說中的作用。(4分)答:9.本文題目為“新與舊”,在文中有哪些含義?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2023·無錫高三檢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昔孔子蓋罪湯、武,顧自以為殷之子孫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數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堯、舜也!”其不足于湯、武也亦明矣。而孟軻始亂之,曰:“吾聞武王誅獨夫紂,未聞弒君也。”文王之時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稱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計紂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紂。而以兵取之,可乎?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戰?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殺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則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則必死之。楚人將殺令尹子南,子南之子棄疾為王馭士,王泣而告之。既殺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與殺吾父,行將焉入?”“然則臣王乎?"曰:“棄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縊而死。武王親以黃鉞誅紂,使武庚受封而不叛,豈復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蓋亦有不得已焉耳。誅其君,夷其社極,諸侯必有不悅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豈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節選自蘇軾《東坡志林·論古·武王非圣人》)材料二:《東坡志林》云:“武王非圣人也,昔孔子蓋罪湯、武。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孔子子之,其罪武王也甚矣。至孟軻始亂之。使當時有良史,牧野之事,必以弒書。湯、武仁人也,必將為法受惡。”可謂至論。然予竊考孔子之序《書》,明言伊相湯伐桀,成湯放桀于南粱;武王伐商,武王勝商殺紂,各蔽以一語,所謂六藝折衷,無待于良史復書也。(節選自洪邁《容齋續筆·湯武之事》)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文王之A時B諸侯不求C而自至D是以受E命F稱王G行H天子之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致意,指表達自己的用意,與現在所說的“點頭致意”中的“致意”并不一樣。B.神器,指帝位,與《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中的“神器”含義相同。C.死,指為此而死,與《陳涉世家》“等死,死國可乎”中第二個“死”用法相同。D.行將,指即將、將要,其中的“行”與《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中的“行”含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軾引用孟子的話,說明孟子肯定武王因紂王失去民心而出兵討伐的合理性,孟子的態度與孔子稱許堯舜、恪守君臣秩序的態度不同。B.蘇軾認為優秀的史官寫史書會根據歷史如實記錄,文王會被記錄為憑借德行讓諸侯歸心而行天子職事,武王會被記錄為以臣弒君而稱王。C.蘇軾通過例舉荀文若輔佐曹操一事,贊許了荀文若有和文王一樣以仁義得天下的理想信念,批評了曹操如同武王一般謀反稱王的行為。D.蘇軾認為棄疾自縊之舉符合孝道,通過比較,進一步說明武王清楚武庚必定會為父報仇,封賞武庚不過是為日后平叛減輕道義上的負擔。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然則臣王乎?”曰:“棄父事仇,吾弗忍也!”(4分)譯文:(2)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4分)譯文:14.材料二中,洪邁為何肯定《東坡志林》中的那一段話?體現了洪邁怎樣的歷史人物評價觀?請根據兩則文本簡要說明。(3分)答:(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2023·四川涼山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舟中二首(其一)①陳師道惡風橫江江卷浪,黃流湍猛風用壯②。疾如萬騎千里來,氣壓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殘更。少年行路今頭白,不盡還家去國情。[注]①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作者因黨爭之禍受牽連被罷職。這首詩作于離任途中。②風用壯:表示風力壯猛。15.下列對這首宋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頭兩句寫舟行之險。江上惡風卷浪,黃流湍急,風勢壯猛,浪濤駭人。作者處于這樣的情境當中,感到驚心動魄。B.三、四句緊承上文,渲染風浪的威勢。先寫風濤之迅疾,次寫風濤氣勢之猛,“萬騎千里”是心靈激蕩所感;“氣壓江湖”,是眼前所見。C.五、六句寫作者身在舟中,凝神遠矚,江岸上一片空曠荒涼,只見星星磷火,隨風飄蕩,“空荒”“待殘更”則表達出歸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D.綜觀全詩,以寫江上風濤入手,以痛感世事艱難作結。前半寫風浪的險惡,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壯。16.這首詩的尾聯表現出作者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2023·廣西玉林高二期末)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離騷》中用鳥不合群來比喻說明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兩句是,。(2)鮑照的《擬行路難》開頭用比喻的手法對當時門第決定人生這一古代的血統論發出憤怒(3)《臨安春雨初霽》中,用來描寫詩人因閑居無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鄉躬耕以自嘲的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2023·江蘇鎮江高三檢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謫居黃州,雖是蘇軾人生命運的滑鐵盧,卻是其詞作藝術的高峰時期。標志有二:一是詞作數量最多,二是①。為什么在人生低谷困頓時期,蘇軾能創造詞作的輝煌?②。從外在的客觀條件來看,當時詩尊詞卑的詞體觀念,為蘇軾提供了自由作詞的適宜環境。蘇軾因寫詩而釀成烏臺詩案,所以在謫居黃州期間,他不敢多寫詩,以免再惹事端。作詞在北宋被當作一種娛樂方式,蘇軾在謫居黃州期間不敢寫詩,卻可以放心大膽地作詞,作詞成了蘇軾宣泄苦悶、揮灑才情的方式。從內在的主觀條件來看,在痛苦的磨礪中,蘇軾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逐步走向成熟,從而為作詞提供了新的情思。黃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