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丘陵山地小麥蚜蟲生物特性和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_第1頁
豫西丘陵山地小麥蚜蟲生物特性和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_第2頁
豫西丘陵山地小麥蚜蟲生物特性和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_第3頁
豫西丘陵山地小麥蚜蟲生物特性和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小麥蚜蟲是我國小麥生產過程中的常見害蟲,別名膩蟲,對小麥的生長危害極大。在地質肥沃、水源供應充足的區域,小麥蚜蟲的繁殖速度會得到顯著增長,所以需提高在此類地區的蚜蟲防治力度,為小麥生長提供有力保護。本文針對我國蚜蟲防治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措施,以供小麥種植人員參考,為我國小麥產量的穩步提升提供理論支持。關鍵詞:小麥蚜蟲;豫西丘陵山地;防治技術豫西一般是指我國鄭州以西地區,由洛陽和三門峽兩個地級市組成,因其地處暖溫帶氣候向亞熱帶過渡地區且多數地區為黃土丘陵及山地地貌,具有較為明顯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所以小麥蚜蟲暴發的頻率較高。豫西丘陵山地地區在每年四月前后,氣溫會快速升高并穩定在20℃上下,此時期溫度較適宜蚜蟲繁殖,種植人員應及時采取相應防治措施,避免蚜蟲蟲害對小麥產量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1小麥蚜蟲生物特性小麥蚜蟲在生物學上屬于同翅目蚜科,是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蟲。在不同地區有多種別名,包括蜜蟲、膩蟲、油汗等。其擁有極強的繁殖能力,一次可繁殖幼蟲七十只,一年最多可繁殖幾十代。同時,小麥蚜蟲的生活范圍極廣,在全世界的主要小麥種植區均有出沒。其同時具備兩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兩種生殖模式,亦可根據環境進行胎生或卵生,生命力極強,對麥田的危害性極大。相關研究數據表明,一頭無翅蚜蟲可在24小時之內吸食質量為其自身體重79倍的鮮物質。由于不同種類的蚜蟲的生活習性相差較大,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種植人員應合理掌握不同種類蚜蟲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切實避免小麥蚜蟲的卵或若蟲越冬,降低蟲害暴發概率。1.1麥長管蚜麥長管蚜的無翅孤雌蚜一般體型較小,顏色為草綠色或橙紅色,整體呈長卵形,平均體長為3.1毫米,體寬為1.4毫米。部分個體的頭部會呈紅色或褐色,同時會有深綠色或灰黑色細斑出現在其腹部的兩邊,其顏色較深,需細致觀察才可發現。麥長管蚜的觸角多為黑色,且觸角的第3節有成排的圓形斑點,在其腹部第六節至第八節之間有明顯的橫網紋。其擁有長過中足基節的喙,外觀黑色且粗大。麥長管蚜的腹管多為黑色,長圓筒形,長度一般為身體總長的四分之一,并在尾端布網紋。有翅孤雌蚜與無翅孤雌蚜體型相仿,平均體長在3毫米左右,整體顏色為綠色,體型一般呈橢圓形,其喙長度短于中足基節,擁有長圓筒形的黑色腹管。若蚜階段時,體表一般呈綠色,部分個體亦可能呈粉紅色,擁有紅色的復眼。1.2麥二叉蚜麥二叉蚜的無翅蚜一般具有黑色的觸角,其身體呈卵形,背部中線為深綠色。觸角一般為六節,其第1、2節和3節半部色澤相對較淡,長度為身體總長的三分之二。其喙的長度超過中足基節,整體多為淡黑色,且端節短粗。中胸腹岔具短柄,中額瘤稍隆起,額瘤較中額瘤高。多數個體腹管皆淡綠色,且呈長圓筒形,頂端為黑色。有翅孤雌蚜的體型一般為圓卵形,整體為淡綠色,平均體長2毫米,體寬1毫米。其腹部顏色較淺,但頭部和胸部皆為黑色。此外,還擁有黑色觸角6節,其長度超過其體長的一半。在觸角第3節處有8個左右、排成1列的小圓形次生感覺圈,前翅中脈呈二叉狀。1.3禾谷縊管蚜禾谷縊管蚜和無翅孤雌蚜體型一般較寬,為卵圓形,平均體長為1.9毫米,體寬1.1毫米。整體呈橄欖綠至黑綠色,并伴有黃綠色的花紋,體表常覆蓋薄蠟粉,喙較為粗壯,寬度為長度的二分之一。其與麥二叉蚜具有類似的黑色的6節觸角,且第1、2節及第3節基部色淡,觸角整體長度超過總體長的一半。中胸腹岔無柄。中額瘤隆起。腹管為灰黑色,頂端黑色,長圓筒形,緣突明顯。有翅孤雌蚜平均體長2.1毫米,體寬為1.1毫米,體型呈長卵形,頭部和胸部為黑色,腹部為深綠色并附有黑色斑紋。在其觸角的第3節處,一般有23個左右的圓形次生感覺圈;在第4節處有5個左右的相同感覺圈[1]。2小麥蚜蟲發生規律2.1生物特性相關研究數據表明,當麥田暴發蚜蟲蟲害時,小麥產量平均下降15%左右,當蟲災危害較大時會提升至40%左右。當蚜蟲生長至成年期時,會群聚于小麥的嫩葉、嫩梢、花蕾等部位,大量吸食小麥汁液從而導致其葉片產生不規則的皺縮和卷曲,嚴重時甚至會使受害植株枯萎或死亡,同時蚜蟲所產生的排泄物還是煤煙病等疾病的誘因之一。小麥蚜蟲廣泛生存于世界各主要產麥地區。我國常見的小麥蚜蟲一般包含四種,分別是麥二叉蚜、禾谷縊管蚜、無網長管蚜、麥長管蚜。在這四種蚜蟲中,數量最多的兩種為麥長管蚜與麥二叉蚜,同時危害也相對嚴重。麥長管蚜在南方和北方的數量都較多,但在北方的出現頻率更高。麥長管蚜和麥二蚜的宿主較多,較為常見的包括大麥、小麥、糜子、燕麥、玉米、高粱等。除此之外,麥長管蚜還能以茭白、水稻、甘蔗等禾本科作物,或早熟禾、看麥娘、馬唐、棒頭草、狗牙根和野燕麥等雜草作為食物。麥二叉蚜則可寄生在賴草、冰草、雀麥、星星草和馬唐等禾本科雜草上吸取養分。2.1.1麥長管蚜在較為溫暖潮濕的環境中,麥長管蚜的繁育速度會得到顯著提升。當氣溫升高至3℃左右時,麥長管蚜就會開始活動和發育;升高至6℃以上時,其一般已生長至擁有危害小麥能力的階段;當氣溫超過16℃后,其繁殖速度會發生顯著提升。因為麥長管蚜一般在小麥生長至抽穗期時開始繁殖并為害,所以部分地區又將其稱為“麥穗蚜”。在小麥進入返青期后,麥長管蚜的數量最多,一般可占麥田蚜蟲總量的95%以上,此情況會一直持續到小麥乳熟初期。麥長管蚜會根據小麥生長趨勢,逐漸向上方枝葉擴散,其最喜吸食嫩穗汁液,導致小麥結穗期出現營養不良等現象。2.1.2禾谷縊管蚜禾谷縊管蚜多生長于潮濕的環境中,其溫度適應能力較強。在較為溫暖地區危害時,其數量會在小麥進入苗期后持續增加,會危害小麥的整個生長周期。禾谷縊管蚜的抗寒和抗旱能力都較強,當麥田氣溫在0~1.6℃之間時,禾谷縊管蚜開始發育。當氣溫高于5℃時,禾谷縊管蚜開始繁殖,氣溫在15~22℃之間時其繁殖速度達到最大。禾谷縊管蚜對小麥危害能力最強的時期為小麥苗期。當小麥完成抽穗后,禾谷縊管蚜的活動頻率將逐漸降低。當小麥進入乳熟后期,禾谷縊管蚜會達到繁殖高峰,大量吸食葉片進而導致其萎靡干枯。禾谷縊管蚜的越夏寄主普遍為黍子或自生麥苗,秋季時的寄主為玉米[2]。2.1.3麥二叉蚜麥二叉蚜的主要生活地一般為長江以北的各省份,特別是在降水量較低的西北冬春麥區數量最多。其主要活動范圍一般集中于小麥下部葉片的背面。當秋季小麥進入出苗期時,小麥蚜蟲會跟隨夏季寄主進入麥田,并進行繁殖。隨著冬季的來臨,氣溫下降,麥田蚜蟲種群數量會進入停滯期。在春季到來且小麥開始返青后,小麥蚜蟲開始頻繁活動和繁殖。當氣溫在15℃以下時,麥田蟲口密度的提升速度減緩,變化不明顯。在氣溫超過16℃且小麥進入抽穗期后,麥田蟲口密度會快速提升,在小麥進入灌漿乳熟期后達到頂點。當種植地氣溫穩定高于22℃時,小麥會進入黃熟期,同時麥田中會發現有翅蚜活動。此時期由于天敵數量較高,蚜蟲的蟲口密度會明顯降低。夏季來臨前,麥二叉蚜一般會選擇糜子、高粱及自生麥苗作為越夏寄主。常見的蚜蟲種類中,麥二叉蚜病毒傳播能力最為突出,其傳播的病毒種類一般包括小麥黃矮病毒、大麥黃矮病毒等,對小麥產量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2.1.4無網長管蚜無網長管蚜的繁殖速度會在小麥進入生育后期后得到顯著提高。植株上部的莖、葉鞘和穗為其主要危害對象。成年期和若蟲期的蚜蟲會大量聚集在小麥的莖、嫩穗、葉片等部位,使用刺吸式口器刺破植株表面吸取其內部汁液,導致“鎖口蜜”現象的產生,對小麥生長發育造成巨大影響。同時,蚜群還會分泌使霉菌大量繁殖的蜜露,最終誘發植株患得煤污病,使小麥葉片無法正常進行光合作用,進而導致小麥生長速度減緩。蚜蟲數量過多還會加速病毒的傳播。2.2外部因素小麥蚜蟲蟲災的暴發頻率不僅與其生物特性有關,還受宿主的病蟲害抗性、田間管理能力、水肥控制水平、病蟲害防治措施等因素影響。其中,天氣因素對蚜蟲數量的影響最為明顯。相關研究數據表明,當麥田中的溫度和濕度發生顯著變化時,小麥蚜蟲的蟲群數量也會產生劇烈波動。多數情況下,當麥田氣溫穩定在15~25℃之間且相對濕度保持在60%左右時,蚜蟲蟲災暴發的可能性最高。在晚秋和早春時期,由于溫度適宜,小麥蚜蟲大量繁殖。小麥蚜蟲最佳生長環境為平均溫度19℃上下、相對濕度低于73%且高于55%。種植人員應嚴格監控麥田實際環境,防止蚜蟲基數成倍增加的現象產生。當田間氣溫降至18℃以下時,蚜蟲的繁殖速度會顯著減緩;而當溫度高于20℃或大氣相對濕度升至73%以上時,會出現有翅蚜集體遷徙而無翅蚜大量死亡的現象[3]。每年十月到十二月的平均氣溫會對小麥蚜蟲的繁殖情況產生顯著影響。當平均氣溫較高時,蚜蟲的數量會隨之減少;反之,暴發蟲災的概率則顯著提高。若當年春季溫度升高速度較快,蚜蟲的繁殖期也會隨之提前。降雨量對蚜蟲的繁殖速度同樣有較大影響,但其對蚜蟲數量的控制作用要弱于溫度。蚜蟲的繁殖數量與植被的生長情況密切相關,不同種類的小麥蚜蟲在小麥植株上垂直分布相差較大。因為麥長管蚜普遍喜歡生活在光照充足的環境中,所以在小麥進入孕穗期后,其一般聚集于上部葉片的向陽面,并在小麥抽穗完成后聚集于穗部為害,導致其產量下降。由于麥二叉蚜具有畏光特性,因此,其在拔節期一般處于小麥植株下部葉片背光處,危害能力較強,會使小麥發育速度嚴重減緩;當小麥進入孕穗期后,麥二叉蚜的危害區域會逐漸向上轉移,以倒二、倒三葉為主。禾谷縊管蚜普遍生活于小麥心葉、基部的各部位,其危害部位一般不固定。以上三種小麥蚜蟲中,麥二叉蚜傳播黃矮病毒的能力最強,其次為麥長管蚜,禾谷縊管蚜病毒傳播的能力最差。除此之外,小麥蚜蟲的數量受天敵活躍程度的影響較大。在不同的小麥種植區域中,蚜蟲天敵數量一般在50種上下。因其對蚜蟲種群密度的控制效果顯著,種植人員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應給予相應的重視。3小麥蚜蟲防治技術3.1科學挑選優良品種科學地進行新品種小麥培育和篩選是防治小麥蚜蟲的首要措施,具有環保效益高、成本低、見效快等顯著優點。種植人員應適當提升對小麥培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根據小麥試種的實際性狀篩選出具有優良抗麥蚜能力的品種,確保抗性穩定、綜合性狀好的特征能在小麥生產中完成穩定遺傳。種植人員可根據種植地的實際需求,選擇經過檢驗的優秀品種[4]。3.2加大麥田管理力度因為麥蚜蟲災的暴發流程多數是隨著小麥生長發育而產生的,并隨著蚜蟲大量繁殖逐漸在整個麥田中擴散蔓延。一般情況下,蚜蟲的種群數量會在小麥進入揚花灌漿中期后達到最高。在此之后,其種群密度會逐步降低,有翅成蚜的數量會顯著增加,并開始向其他合適的小麥種植區域遷徙。所以種植人員需在麥蚜種群數量較低時及時采取相應防治措施,確保防治工作開展高效快捷的同時,降低防治成本。由于蚜蟲種群一般需要達到一定基數后,才能發揮其較強的繁殖能力形成危害。根據各種植地的實際種植經驗,蚜蟲達到一定基數的時間多為小麥抽穗面積接近90%左右時,因此種植人員需在此時積極開展蚜蟲防治工作。此外還需避免過早開展蚜蟲防治工作,過早開展將無法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工作開展過晚會導致錯過最佳防治時間。在豫西山地丘陵地區,小麥的抽穗一般在4月中上旬開始,在4月25日前后完成。所以,防治工作應于此時進行。若沒有在田中發現蚜蟲,種植人員也應配制濃度合適的藥劑噴施于麥田之中,以起到預防作用[5]。3.3化學防治由于蚜蟲具有極強的遷徙能力,因此種植人員應采取統防統治的防治理念。通過統一種植區內的防治時間和農藥種類,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交叉傳播的可能性。此方法還可有效提升防治效率,切實減少防治成本,降低防治頻率,在確保小麥產量的同時,避免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在防治開始前,種植人員應仔細辨別麥田中蚜蟲的實際種類,有針對性地購買或配制相關化學藥劑,主要包括:濃度為50%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濃度為3%的啶蟲脒乳油1500倍液;濃度為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濃度為2.5%的保得乳油2500倍液;濃度為25%的快殺靈乳油100倍液;濃度為5%的高效大功臣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種植人員應在使用前嚴格閱讀相關使用說明書,明確化學藥劑的實際用量。若蟲災情況較為嚴重,可適量調整藥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