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焉耆縣第三中學2025屆新高考歷史試題一輪復習專題跟蹤檢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新疆巴州焉耆縣第三中學2025屆新高考歷史試題一輪復習專題跟蹤檢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新疆巴州焉耆縣第三中學2025屆新高考歷史試題一輪復習專題跟蹤檢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新疆巴州焉耆縣第三中學2025屆新高考歷史試題一輪復習專題跟蹤檢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新疆巴州焉耆縣第三中學2025屆新高考歷史試題一輪復習專題跟蹤檢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疆巴州焉耆縣第三中學2025屆新高考歷史試題一輪復習專題跟蹤檢測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反映了新中國某一時期連續十年國內工農業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根據圖中信息,判斷圖中①②的年份分別是A.1956年、1965年 B.1966年、1975年C.1978年、1987年 D.1992年、2001年2.1896年至1898年,上海時務報館實際上成為各種維新事業的聯絡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蘇、湖北、檳榔嶼等多地來信,請求幫助辦理各類事項近60項,涉及擬開辦學堂請代聘各科老師,請代為銷售、推廣報刊,請幫助設學堂、辦公司等。據此可知,當時A.維新派抓住了變法成功的關鍵 B.學習西方成為社會的共識C.維新變法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D.維新變法與中國實際結合3.從八大到十一大,新中國在對外關系布局中始終把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放在首位。從十二大到十七大,逐步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外交是重要舞臺”的成熟、穩定的外交布局。這其中一以貫之的政策或方針是A.“一邊倒” B.和平發展 C.不結盟政策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4.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內容有“海洋上的航行有絕對自由”“取消一切經濟障礙和確立貿易條件的平等”“成立一個一般性的各國聯合組織”。其最終目的是A.爭當海上霸主 B.爭奪貿易霸權C.建立國際聯盟 D.攫取世界霸權5.下面為《漢書》對西漢時期社會現象的記述。據此可以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當時情況史料來源西漢建立前后,“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漢書·食貨志》卷二四上西漢建立前后,一些大都名郡逃亡人數占總人數百分之七八十,“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各數(各數指戶籍)。”《漢書·高帝本紀》卷一上“建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漢書·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序》卷一六A.糧食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B.社會經濟逐漸恢復發展C.政府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D.中央集權迫切需要加強6.1978年,中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出國考察熱潮。據統計從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國考察的人員就達529批,共3213人。有12位副總理副委員長以上領導人先后20次訪問了51個國家,其中出訪4次7個國家。這些頻繁訪問考察A.表明中國外交開始打破意識形態限制B.預示著中國重大決策正在醞酸C.表明國有企業改革即將全面展開D.推動了國內經濟形勢明顯好轉7.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在造型上顯得含糊一些,給人不可捉摸的混亂現象。唐代佛像各具形態,職能分工也越來越明確。這一變化反映出唐朝A.佛教藝術開始中國化 B.各有職守的大一統的政治秩序C.佛像雕塑藝術的發展 D.佛教藝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8.姜寨遺址是建國以來考古發掘的一個重要原始聚落遺跡。下列考古成果中,其中最能夠反映這一遺跡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是A. B.C. D.9.“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這段話中強調的治國思想是A.為政以德 B.以禮治國 C.無為而治 D.三綱五常10.下表是中同1977年到1986年高校招生相關數據簡表,這一表格能夠反映出A.該時期的大學完成了教育轉型 B.改革開放促成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恢復高考初期的生源質量最好 D.20世紀80年代的高等教育穩步發展11.下列數據中,最能說明“2952年,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一論斷的是()A.資本主義經濟由2.9%下降到不足2% B.合作社經濟由2.5%上升到3.4%C.公有制經濟由22.3%上升到5.2% D.國營經濟由29.2%上升到7.2%12.說:“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在一定歷史時期中所采取的國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種形式……這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材料出自()A.《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B.《論持久戰》C.《新民主主義論》 D.《論聯合政府》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短時間內席卷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由于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方面組建遠征軍。1942年1月4日,日軍開始進攻緬甸,英緬軍節節敗退,日軍迅速進逼仰光。英方吁請中國軍隊入緬援救,在英緬軍總司令胡敦的統一指揮下對日作戰。但是,由于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中國遠征軍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并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余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摘編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國抗日戰爭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遠征軍人緬作戰的意義。14.(20分)關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聯,教科書上有這樣一段敘述:據官方數據,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3倍,國民收入增長86%,勞動生產率提高38%,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53.4%。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達到70%。……至1937年,當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重工業年增長率達19%,超額完成計劃指標121.3%。回答問題:你如何看待上述材料中的數據?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根據曲線圖可以看出,①時期重工業生產總值較低,之后快速上升,在②時期基本保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①時期農業生產總值較高,之后逐漸下行,經過一個低點后,呈現上升趨勢,在②時期基本保持在較高數值。輕工業在①時期數值高于重工業,此后呈現曲折發展,但是在②處也保持在較高數值。根據所學可知,1956年我國的輕工業、農業產值較高,而重工業原有基礎薄弱,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因此產值較低,在經過一五計劃、二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使得重工業產值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在大躍進時期,重工業比重大幅度上升,因此曲線圖中重工業最高點時間就是1960年。我國農業基礎較好,因此起點較高,但是在1958年大躍進中,青壯勞動力大煉鋼鐵,農業受到沖擊,產值下降,隨后因各項因素影響,出現三年困難時期,指導1961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八字方針,農業逐漸恢復發展,到1965年達到高點。根據以上分析可知,①②時間分別是1956年和1965年,選項A正確;選項B正值文革時期,國民經濟受到沖擊,呈現下降趨勢,與曲線圖不符,排除;選項C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快速發展,并未出現下降,排除;選項D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工業發展迅速,超過了農業,排除。2、C【解析】

1896年至1898年,上海時務報館實際上成為各種維新事業的聯絡站,涉及多地眾多維新事業,說明當時維新變法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故選C;材料信息不能體現維新派是否抓住了變法成功的關鍵,排除A;材料無法體現學習西方成為社會的共識,排除B;材料不能說明維新變法是否與中國實際結合,排除D。3、D【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中國由時期的革命外交轉變為新時期的“無敵國”的外交,中國的外交越來越成熟。1953年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后,在國際交往中一直遵循這些原則,并把它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故D項正確。“一邊倒”是建國初期的方針,排除A項;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并非中國外交方針,排除B項;“不結盟政策”是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與題干“一以貫之”不符合,排除C項。故選D。4、D【解析】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劃主要目的是爭霸世界,奪取世界霸權,D正確;A和B從屬于D項內容;C不是美國最初目的。5、B【解析】

從漢代建立前后經濟蕭條到文景時期的“富厚如之”和人口增多,可見當時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B項正確;A項表述夸大了史實,排除;據材料不能得出C項結論,排除;王國嚴重威脅中央集權主要是在漢景帝和漢武帝時期,D項錯誤。故選B6、B【解析】

1978年,中國掀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出國考察熱潮,特別是國家領導人頻繁出國訪問考察,目的是借鑒西方現代化成功的經驗,找尋適合中國發展的方法,預示對外開放政策即將出臺。故答案為B。中國外交開始打破意識形態限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就有體現,排除A項;國有企業改革是在1985年以后,排除C項;這些頻繁的考察并不能推動國內經濟形勢明顯好轉,排除D項。故選B。7、B【解析】

依據材料“佛像各具形態,職能分工也越來越明確”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是一個統一的朝代,而且對相應的職能部門進行了分工。B正確;材料只反映了佛像形態的變化,未涉及其變化融合中國特色,A排除;佛像雕塑藝術的發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材料未體現佛像的變化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D排除。故選B。8、C【解析】

新石器時代是指以打磨結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距今約7000—5000年,黃河中上游地區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姜寨聚落遺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精細加工的石錛是當時生產力水平的代表,故C符合題意;A反映的是夏、商與西周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生產力成就,故A不符合題意;B反映了遠古先民豐富文化生活水平和社會組織生活的水平,故BD不符合題意。故選C。9、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一種社會倫理關系,強調的是以禮治國思想,B正確;材料未涉及德政,A排除;無為而治屬于道家思想,與材料無關,C排除;三綱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與材料無關,D排除。故選B。10、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高校錄取考生的比重不斷上升,說明當時的高等教育穩步發展,D正確;當時的大學仍然以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為主,無法得出轉型的結論,A排除;高等教育至今尚未普及,B排除;受文革十年的影響,恢復高考初期的生源質量最好的說法不符合史實,C排除。故選D。11、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2952年,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確立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正式確立,故C項符合題意。A項,與公有制經濟無關,排除。合作社經濟與國營經濟均屬于公有制經濟,故排除BD兩項。12、C【解析】

由材料“這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可知,所述是對中國革命發展階段的闡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經歷從資產階級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過渡,由此可知,該材料出自《新民主主義論》,故C正確;《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主要涉及農民和農村革命問題,故A不正確;《論持久戰》是對抗戰形式的分析,故B不正確;《論聯合政府》是對抗戰勝利后中國政治走向的預期,故D不正確。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背景:英國請求中國支援;中國抗日戰爭處于相持階段;確保滇緬公路的安全,保障戰略物資運輸;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成立。(2)意義:牽制、消耗日軍,保護大后方;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有利于得到國際援助;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配合太平洋戰場,促進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

(1)背景:據材料“英方吁請中國軍隊入緬援救,在英緬軍總司令胡敦的統一指揮下對日作戰”可知,英國請求中國支援;據材料1942年可知中國抗日戰爭處于相持階段;據材料“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可知,確保滇緬公路的安全,保障戰略物資運輸;據材料1942年1月可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成立。(2)意義: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牽制、消耗日軍,保護大后方;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有利于得到國際援助;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