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內文言文35處對比練習集與答案_第1頁
初中語文課內文言文35處對比練習集與答案_第2頁
初中語文課內文言文35處對比練習集與答案_第3頁
初中語文課內文言文35處對比練習集與答案_第4頁
初中語文課內文言文35處對比練習集與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課內文言文35處對比練習集與答嗑

目錄

一《湖心亭看雪》與《滿井游記》練習

二《湖心亭看雪》與《江雪》練習

三《桃花源記》與《醉翁亭記》練習

四《五柳先生傳》與《醉翁亭記》練習

五《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練習

六《岳陽樓記》與《小石潭記》練習

七《小石潭記》與《與朱元思書》練習

八《答謝中書書》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九《答謝中書書》與《與朱元思書》練習

十《送東陽馬生序》與《孫權勸學》練習

十一《飲酒》與《愛蓮說》練習

十二《桃花源記》與《結廬在人境》練習

十三《三峽》與《與朱元思書》練習

十四《愛蓮說》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十五《與朱元思書》與《桃花源記》練習

十六《桃花源記》與《岳陽樓記》

十七《岳陽樓記》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十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獵》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二十《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練習

二十一《小石潭記》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二十二《三峽》與《岳陽樓記》練習

二十三《愛蓮說》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練習

二十四《陋室銘》與《愛蓮說》對比閱讀

二十五《愛蓮說》與《與朱元思書》對比閱讀

二十六《三峽》與《湖心亭看雪》練習

二十七《錢塘湖春行》與《滿井游記》練習

二十八《童趣》與《送東陽馬生序》練習

二十九《岳陽樓記》與《愛蓮說》練習

三十《小石潭記》與《大道之行也》練習

三十一《錢塘湖春行》與《滿井游記》練習

三十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與《送東陽馬生序》練習

三十三《魚我所欲也》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練習

三十四《唐雎不辱使命》與《公輸》練習

三十五《出師表》與《隆中對》練習

一、《湖心亭看雪》與《滿井游記》練習

(甲)湖心亭看雪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擁卷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淞沆幽,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

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

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乙)滿井游記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

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

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

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

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酷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

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

囊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

浜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

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

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是日,更定矣

(3)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4)而此地適與余近

2、選出下列各句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

A.湖中人/鳥聲俱絕B.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C.如倩女之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白話文。

(1)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這兩篇寫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無雕琢之感。甲

文寫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點;乙文則表現了滿井早

春的特點。

5.甲、乙兩文在寫景的同時,都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說說你

從這兩篇文章中分別讀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參考答案:

1.(1)客居(2)這(3)起,興起(4)剛好,恰巧2.A

3.(1)別說相公您癡,還有比您更癡的人。(2)這才知道郊外

田野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這樣的變化啊。

4.凝靜清絕(開闊遼遠、純潔靜謐、清新淡雅)生機勃勃(春

意盎然、萬物復蘇、乍暖還寒)

5.答案要點:甲文(1)表達了作者閑適恬靜、遠離世俗的雅

趣。(2)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3)表達了作者幽深

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4)寄托了作者對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嘆。

乙文(1)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懷。(2)表現

作者淡泊名利,注重親近大自然的愉悅心情。(3)表現了作者對

都市官場生活的厭倦之情。(4)表現了作者不因官小職閑而懊喪,

反而慶幸自己有游樂時間的達觀個性。

二《湖心亭看雪》與《江雪》練習

【甲】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說笠翁,獨釣寒江

雪。

【乙】湖心亭看雪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香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

沆麗,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驚

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

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1、請找出下列各組加點字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A、是日更定莫衷一是

B、更有癡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

C、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2、請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翻譯:

3、【乙】文中敘寫亭中奇遇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現了作

者怎樣的感受?

4、(1)從【甲】詩"獨釣寒江雪”和【乙】文中“獨往湖心亭看雪”

中的“獨”字,可以看出試問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懷和生活態度?

(2)《愛蓮說》中也有含“獨”字且意蘊相同的句子,請寫出一

句。

5、以上詩文都描寫雪景和人物的活動,但描寫手法和表達的

情感卻不相同。下列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用烘托的手法,景為人設,描畫出一個獨釣江雪

的漁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寫意,使西湖奇景與游者雅趣相

互映照。

C、【甲】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之感。

D、【乙】文主要表達了作者孤芳自賞的厭世之情。

答案:

1、D;2、譯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鳥的聲音都消失

To(必須直譯);3、運用了神態、語言、動作描寫;表現了

作者的喜悅之情和豪爽之情。

4、(1)詩、文中的兩個“獨”字,都表現處作者獨立獨行的高

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2)、晉陶淵明獨愛菊予獨愛蓮

之出淤泥而不染。

5、Do

三《桃花源記》與《醉翁亭記》練習

【甲】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

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

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

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低僂提

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

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藏,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

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

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節選自歐陽修《醉

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悉如外人悉:(2)無論魏晉無論:(3)

臨溪而漁漁:

2.翻譯下面句子。(

(1)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2)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3.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

欲脫塵網,陶淵明志寄口□□□;□□□□,歐陽修

情醉滁西瑯哪。

4.【甲】【乙】兩段文字都描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請說說它

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處。

參考答案:

1.(1)“全”或“都”(2)“不要說”或“更不必說”(3)

釣魚

2.(1)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2)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3.世外桃源與民同樂

4.共同之處: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風淳樸。③人與人和樂相

處。

四《五柳先生傳》與《醉翁亭記》練習

(甲)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

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

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

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

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節選自《五柳先生傳》)

(乙)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瑯哪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大守自謂也。大守與客來飲于此,飲

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句中的意思。

(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2)性嗜酒(3)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者(4)飲少輒醉

2.翻譯下列句子。

⑴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2)環滁皆山也。

3.用選段中的語句回答以下問題。

(1)《五柳先生傳》中直接表現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兩句話是

⑵《醉翁亭記》中描述醉翁亭形態及位置的句子是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飲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D“五柳先生”飲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飲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兩個選段中都有一個成語一直沿用到今天。出自《五柳

先生傳》中的成語是,該文的作者是;

出自《醉翁亭記》中的成語是,該文的作者是

參考答案:

1.(1)處所、地方(2)愛好,喜歡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4)就

2.(1)忘卻(榮辱)得失,憑這些過完自己的一生。(2)環繞

著滁州城的全都是山。(或:滁州城四周都是山)

3.(1)閑靜少言,不慕榮利。(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五《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練習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

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

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

之情,得無異乎?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

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

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

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

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

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乎,后者應,低僂提攜,往

未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

香而酒洌,山肴野藏,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

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朝暉夕陰,氣象萬千(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3)

山間之四時也

(4)日出而林霏開(5)佳木秀而繁陰(6)云歸而

巖穴暝

⑺野芳發而幽香(8)而或長煙一空(9)把

酒臨風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備矣。

⑵野芳發而幽香。

(3)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4)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5)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3.[甲北乙]兩段都寫了觀景時的感觸,請把有關句子摘寫出來。

[甲]:[乙]:

4.[甲]寫登樓所見,[乙]寫登山所見。除此之外,兩段文字所寫

的景物還有哪些不同?

5.請從(甲X乙)兩段選文中各找出一個成語或常用的四字詞語,

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甲)(乙)

6、下列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往來而不絕者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B.居廟堂之高

則憂居十日,扁鵲復見

C、不以物喜而樂亦無窮也D.宴酣之樂以天

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7、[甲]文中的“進”是指“”,“退”是指“”。

8、《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兩文都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

政治理想。《岳》文著眼于“”字,并以此作為進退的原則;

而《醉》文則寄情山水,將統一起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9、從《岳陽樓記》全文來看,作者認為一個人應當具有怎樣的

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參考答案:

1.⑴日光⑵景象⑶季節(4)散(或“散開”)(5)發

榮滋長

(6)幽暗,昏暗(7)花(8)全(9)執,拿

2.(1)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2)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

味。

(3)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

守喝醉了。

(4)這或明或暗、變化不定的,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5)沙洲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來游去。

3.[甲]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答“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可)

[乙]而樂亦無窮也(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也可)

4.①[甲]是寫水景,[乙]是寫山景;

②[甲]寫了朝暮之景,[乙]既寫了朝暮之景又寫了四時之景;

③[甲]寫景突出其闊大壯觀,[乙]寫景突出其秀美多變。

5、(甲):“浩浩湯湯”或“氣象萬千”(乙):“水落石出”

6、D7、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3、(略)8、憂醉

與樂

9、先天...后天....

六《岳陽樓記》與《小石潭記》練習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節

選))

[乙》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

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節選))

1.下面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③以其境過清

④乃記之而去

A.探求稍微冷清離開B.探求沒有冷清離開

C.請教沒有清白走了D.請求一點點冷清離開

2.辨析下面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不可久居

B.是是進亦憂,退亦憂問今是何世

C.去乃記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鳥樂

D.異或異二者之為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對下列語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或異二者之為譯:不同于以上兩種行為。

B.處江湖之遠譯:住在很遠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誰與歸譯:沒有這種人,我追隨投奔誰呢?

D.以其境過清譯:這里的環境有青青的草。

4.對以上兩個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這句話朗讀節奏的劃分是“予/嘗求古

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運用了對偶、排比的修辭手法。

C.甲文中關于“先憂后樂”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來抒發自己偉

大的政治抱負。

D.[甲爪]乙》兩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參考答案:

1.B2.B3.C4.C

七《小石潭記》與《與朱元思書》練習

[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務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

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

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選自《小石

潭記》)

[乙]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五礙,急湍甚箭,猛

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

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

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節

選自《與朱元思書》)

1.解釋下面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⑴以其境過清(2)乃記之而去(3)窺谷忘反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⑵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3.甲文和乙文中畫線的句子都描寫了水,分別突出了水的什么

特點?各從什么角度描寫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⑴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⑵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參考答案

1.(1)因為。(2)離開。(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

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

時現。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

⑵(水中)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

或:(水中)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看到底,毫無障礙。

3.水的特點:[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

急)。

描寫角度:[甲]間接描寫(或:側面描寫);

[乙]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合(或: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

合)。

4.(1)流露出作者內心孤寂、凄涼、憂傷的思想感情。

⑵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八《答謝中書書》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

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

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

者。(《答謝中書書》)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

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

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1.解釋加點詞的詞義。

①曉霧將歇:②月色入戶:③

庭下如積水空明:

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⑤未復有能與其奇者⑥

懷民亦未寢

2.詞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美:實是欲

界之仙都問今是何世

C.與:念無與為樂者未復有能與其奇者D.I:尋張懷

民尋病終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②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相與步于中庭。

4詢答。

①從表達方式看,兩文都有緊扣景物特征的也都

有堪稱點睛之筆的o

②從思想感情看,兩文都表達了對自然的親近和熱愛,但作者的

心緒并不同。《記承天寺夜游》的蘇軾是受到貶謫的,

人,《答謝中書書》中的陶弘景則堪稱隱居的“”人(均

填摘自文中的一個字)。

③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通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

的語句是“”和“二乙文寫景的名句是

④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口之美”,乙文描

寫了“□口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達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

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復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中

“”的語句中。

參考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門③院子(或“庭院”)④

只是(或“只”)⑤參與,這里指欣賞⑥睡覺

2、B

3、①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表達與

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蔣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表

達與此相近即可,“蓋”是發語詞,可譯為“原來是”,也可以不

譯出,直接翻譯出“也”字判斷句也可)

③我們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①描寫、議論(答“抒情”也可)②閑、仙

③猿鳥亂鳴沉鱗競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

蓋竹柏影也。

④山川月色(月夜)熱愛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對即可)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九《答謝中書書》與《與朱元思書》練習

【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

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

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

者。(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乙】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

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

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節選自

吳均《與朱元思書》)

1、下列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四時俱備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B、沉鱗競躍沙

鷗翔集,錦鱗游泳

C、泠泠作響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D、有時見日

胡不見我于王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⑵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3.【甲】文中寫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體描寫高峰

“入”的動態的幾個四字短語是:

4.【甲】【乙】兩文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B

2.(1)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

景色了。

⑵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連忘返。

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

4.答案要點:熱愛自然,娛情山水;避世退隱,鄙棄名利。

十《送東陽馬生序》與《孫權勸學》練習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

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嗔⑹套笥?,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

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

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①!”蒙辭

以軍中多務。權日:“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②邪!但當涉獵,見

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p>

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

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

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節選自《孫權勸學》)

【注】①當涂:當權。②博士:古時專掌經學教授的學

官。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

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走:②嘗趨百里外從

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嘗:

③蒙乃始就學乃:④及魯肅過尋陽

及:

2.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②蒙辭以軍中多務

3.甲文是通過和兩件事來反映宋濂求學

經歷的,

乙文則是通過從側面反映了呂蒙的學習效果。

4.細讀甲乙兩文,談談宋濂、呂蒙兩人的成功對你有什么啟

發?

參考答案:

1.①走:路②嘗:曾經③乃:才④及:至U,等到

2.①因此,人們多(愿意)把書借給我。

②呂蒙用軍中事物多(為借口)推辭

3.借書抄錄:奔走求師;魯肅的言行

4.要想學有所成,必須不畏艱辛,虛心求學,刻苦讀書;學習

的起步晚了,只要堅持不懈,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十一《飲酒》與《愛蓮說》練習

【甲】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飲酒陶淵明)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

世人盛(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周敦頤)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結廬在人間(2)亭亭凈植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

項是()

A而無/車馬喧B飛鳥/相與還

C晉陶淵明/獨愛菊D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用現代漢語寫出乙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表達志趣和情懷是兩文的共同點,甲崇尚樸素自然的田園

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兩篇都寫到菊,甲借菊寫出心與自然的親近,乙用菊

襯托蓮的高潔正直。

C甲中的“車馬”意指達官貴人的高軒;乙中的“牡丹”象

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兩篇體裁不同,特色各異:甲直抒胸臆,揮灑真情;

乙托物言志,意蘊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千古流傳的名句,

請從其象征意義入手談談你的認識。

參考答案:

1、(1)簡陋的房屋(2)立或樹立

2、D

3、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

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4、C

5、象征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

的品質。在當今社會,學習這一品質尤其重要。

十二《桃花源記》與《結廬在人境》練習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

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

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

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選自《桃花源記》)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

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陶

淵明《桃花源記》節選)

(乙)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

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結廬在

人境)

1、解釋下列詞。

儼然交通悉?還家既出,得

其船醒能述以文者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③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3、用“/”線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4、請你發揮聯想與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述“采菊東籬下,悠

然見南山”所展現的畫面。

5、你認為作者在《桃花源記》和《飲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

是什么?結合當今社會實際,簡要說出你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認

識。

6、上海世博會湖南館的展示主題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淵明

筆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請結合文意和本屆世博會主題“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談談你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答案】

1、(1)齊整有序的樣子(2)交錯相通(3)全(4)邀請(5)

他的、自己的(代漁人)(6)用

2、①有良田、美池和桑林竹林這類(東西)

②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③(漁人)就沿著原先的走過的路,處處都做好標記。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4、例: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印入眼簾.

5、沒有戰亂,安定團結;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

給自足,和平恬靜,生活富足;環境優美,人人自得其樂、和諧

美好的社會

6、例:城市可以為生活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問題提供創

意性的解決途徑

十三《三峽》與《與朱元思書》練習

[甲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

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白帝,暮到江

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崛多生怪柏,懸泉瀑布,

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

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

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

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

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

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

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下列加點詞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沿溯阻絕(逆流而上)B.不以疾也(快)C.從流飄蕩(順、

隨)D.負勢競上(勢力)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

(1)沿溯阻絕(2)良多趣味(3)直視無礙(4)

窺谷忘反

(5)略無闕處(6)雖乘奔御風(7)負勢競上(8)

望峰息心

3.用現代漢語表達下面句子的意思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⑶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4)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5)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4.對甲乙兩段文字解讀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先寫了三峽的整體風貌,然后抓住三峽不同季節的不同

特點,寫出了三峽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乙文不僅寫出了江流婉轉、隨流飄蕩的情形,也表現了作者

陶醉于美麗大自然的閑適心境。

C.兩文都寫山水,所描繪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異給

讀者以深刻印象。

D,形色相依、動靜相雜、虛實相應、駢散相間是兩文在寫景上

的共同特點。

5.下列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酈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吳均。

B.由【甲】文中“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聯想到李白《望

天門山》中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p>

C.【甲】文寫猿鳴突出了環境的悲涼凄清;【乙】文寫猿鳴則與

其他事物共同表現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機。

D.【甲】文的“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與【乙】

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寫水勢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6、下面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蓖ㄟ^“游魚細石”寫出水的清澈。

B.“懸泉瀑布,飛漱其間?!边\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

富有韻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边\用擬聲疊

詞,構成一幅音韻和諧的畫面。

D.“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

托了山的高聳。

7、寫列加點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清榮峻茂,良多趣味B.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C.阡陌交通,雞犬相聞D.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

目陳勝

8、甲乙兩段都描寫了奇山異水,但思想感情有差異,請結合原

文的語句說說兩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9.甲乙兩文都描寫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寫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甲

文側重于寫水流之,乙文側重于寫水流之;

甲乙兩文都描寫了難見天日之景,但著眼點卻不同,甲文以“不

見曦月”來寫,乙文以“有時見日”來寫。

10、比較兩篇短文的異同。

(1)兩文都寫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連綿、高峻和水的、

等共同特征。

(2)兩文都寫了猿鳴,但寫作目的不同,《三峽》通過猿鳴烘托

環境的,《與朱元思書》則通過猿鳴表現了環境的

生機勃勃。

參考答案:

1、D

2.(1)順流而下;(2)真的;實在;的確;(3)障礙(4)“反”

通“返”,返回(5)“闕”通缺,空缺;(6)即使;(7)憑

借或依靠;(8)平息或停止

3(1)即使騎上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

(2)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

忘返。

(3)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若不

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4)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盡是奇山異水,在全

國是獨一無二的。

(5)(那空間的)煙霧都消散凈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

色。

(6)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

都被阻斷了。

4、B5、B6、B7、A

8.甲文“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币?/p>

句通過渲染了悲涼的氣氛,流露出作者內心的憂傷。乙文從“鶯

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

作者對追求功名利祿的否定,同時也反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留戀

和向往之情。

9、略

10、(1)湍急、清澈;(2)凄涼或悲哀或凄清。(意對即可)

十四《愛蓮說》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甲】水陸草木之花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

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

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愛,宜乎眾矣!

【乙】元豐六年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于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兩人耳。

1.解釋加點的詞。

①陶后鮮有聞:②濯清漣而不妖:③亭亭凈植:

④相與步于庭中: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橫,蓋竹、柏影也。

3.甲文運用了的表現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

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乙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了

心情。

參考答案:1.(1)少(2)洗滌(3)豎立(4)走

2.(1)我惟獨喜愛蓮花,蓮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一點

沾染。

(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

中有像藻、苓似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

3.托物言志壯志未酬的苦悶

十五《與朱元思書》與《桃花源記》練習

[甲]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

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

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

猿則百叫無絕。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乙]林盡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

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

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

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1.對下列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怡然自樂:愉快的樣子良田美

池桑竹之屬:連接

B.水皆縹碧:青白色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態窺谷忘反:

同“反”,返回

C.有時見日:同“現”互相軒邈:高大橫柯上蔽:

樹木

D.阡陌交通:交錯相通負勢競上:憑依皆生寒樹:(使

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

2.翻譯句子: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選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勢的,《三峽》

一文也有一處是寫水勢的,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句子

是:。

4.選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厭倦塵世,向往

的思想,他的詩《飲酒》(之五)中

“,”兩句集中體現

了這種思想。

5.選文甲描寫富春江的美景時,抓住山水的特點,

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選文乙通過描繪桃源美麗的自然

風光,來表現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會理

想。

參考答案:

1.D2.知了長久不停地叫,猿猴接連不斷地啼。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4.田園生活(鄉村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5.奇(清急);異(高、險);沉緬山水(寄情山水,熱愛山水);

安寧、閑適

十六《桃花源記》與《岳陽樓記》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

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

舍儼然。有糧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

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

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

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矣。

嗟夫!予嘗求古人仁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

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

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而或長煙一空,皓

月千里

2.各用一句話說說甲乙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1)甲段的主要內容是

(2)乙段的主要內容是

3.兩則短文雖然同是寫景散文,但是寫作目的卻不一樣。根據

你的理解說說兩則短文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甲文表達的是

(2)乙文表達的是

4.乙文中表達作者宏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是:

5.將下面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

6.請從(乙)段帶線的句中任選一處你認為美的句子,說說這

個句子美的理由。

參考答案:

1.⑴交錯相通⑵有時

2.⑴漁人進入桃源,發現桃源中人生活美滿。

⑵寫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時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

3.⑴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渴望。⑵作者寬大的胸襟和抱負。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5.沒有這樣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6.略(扣住抓住了景物特征;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動靜結合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十七《岳陽樓記》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

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優,

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

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

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①不以物喜: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2.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項是()

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B.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C.念無/與為樂者D.相與步/于中庭

3.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微斯人,吾誰與歸?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

4.[甲]段中抒發作者政治抱負的一句

是。

[乙]段末三句抒寫作者的心情和感受,點睛之筆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悶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動。

參考答案:

1.①介詞,因為②只,不過2.B

3.①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②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

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苓菜交叉錯雜,原來是竹子、柏樹的

影子。

4.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閑人

十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甲]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保年。我欲乘

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

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

娟。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

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⑴把灑問青天(2)念無與為樂者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知/天上宮闕B.我/欲乘風歸去C.遂至承天寺/尋張

懷民D.相與/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請出與“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想

對應的作品原句。

⑵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筆下柏影也。

譯文: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乙兩篇均寫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時,甲表現曠達的胸懷和樂

觀的情致;乙透露出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兩篇都寫月,甲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

深高遠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傳神的文字,描繪了空靈澄澈

的景象。

C.甲中的“嬋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閑人”指無所事事之

人。

D.甲、乙兩篇分別是詞和散文,體裁不同決定了語言風格的不同:

前者浪漫灑脫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練含蓄饒有余味。

5.仔細體會以上兩篇作品的詩情文意,談談你對“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的認識。

參考答案:

1、⑴端起灑杯(2)考慮或:想著2.B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⑵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

水中交錯的藻蔣。4.(C)

5.示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

有離別為;——正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本是自然

的規律。

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獵》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甲】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

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

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

望,射天狼。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

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左牽黃,右攀蒼(2)念無與為樂者

2.下列句中的“/”廣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

項是()

A.千騎/卷平岡B、酒酣胸膽尚/開張

C.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D、相與/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⑴請寫出《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蘇軾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

句子。

⑵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乙兩篇均寫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時,甲境界開闊,表達愛

國熱情;乙透露出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兩篇都寫到了“月。甲篇”會挽雕弓如滿月”,表現

了詩人殺敵報國的英雄氣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傳神的文字,

描繪了空靈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閑人”指悠閑之人。

D.甲、乙兩篇分別是詞和游記,體裁不同決定了語言風格的不

同:前者氣勢雄渾,感情奔放,后者凝練含蓄,饒有余味。

參考答案:

1、⑴黃狗(2)想

2、B

3、⑴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

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苓。

4.C

二十《記承天寺夜游》與《湖心亭看雪》練習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

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

游》)

【乙】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攣一小舟,擁香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

沆謝,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

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

有癡似相公者!”(張岱《湖

心亭看雪》)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念無與為樂者⑵余強飲三大白而別⑶相

與步于中庭

2.下面兩個句子所描寫的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⑴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橫,蓋竹柏影也。

⑵霧淞沆幽,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3.根據甲乙兩文內容,完成下表。

選時樂情

文間

甲(1)月景閑情

乙更定(2)(3)

參考答案:

1.⑴考慮、想到⑵我⑶在

2.⑴空明清麗疏影搖曳似真似幻⑵冰花彌漫水天

一色

3.夜(晚上、夜晚)雪景癡情

二十一《小石潭記》與《記承天寺夜游》練習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琳I環,心樂

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

底以出,為抵,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

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

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

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節選)柳

宗元)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

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蘇

軾)

1.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潭中魚可百許頭懷民亦未寢

2.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其岸勢犬牙差互:

②念無與為樂者:

3.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現

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

乙文是

4.仿照示例,賞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示例:正面寫了游魚,側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寫魚,

對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魚歡的優美畫面卻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蔣交橫,蓋竹柏影也。

參考答案:

1.大約;睡覺、眠、臥

2.①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犬牙)那樣相互交錯(參

差不齊)

②想到(考慮)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3.(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答“心樂之”也可);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月光的皎潔(清澈透明)。

句中沒有寫“月”字,卻無處不見皎潔的月光,點染出一個空

明澄澈,蔬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

手法”和“月光的皎潔”即可)

二十二《三峽》與《岳陽樓記》練習

[甲]。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喉多生怪柏,懸

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

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

裳!”

[乙]。若夫靄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

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橘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

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明景和,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岸芷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

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

怡,寵辱皆記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哀轉久絕群響畢絕B、屬引凄異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屬

C、至若春和景明地利不如人和D、把酒臨風臨溪而

2.下列句子加點的“貝仁字與“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

中的“則”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入則無法家拂士B.誠如是,則霸業可成也

C.(驢)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