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銀監會保監會合并對保險業的影響探究內容提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金融行業是否穩健運行已然愈來愈成為舉世關注的熱點問題,而為了應對我國金融行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中決定將銀監會和保監會進行合并,組建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而此次將一行三會變為一行兩會的改革對于保險業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從此將對保險市場的監管更為嚴格,使得保險市場更加規范、透明,一定程度上使消費者對保險行業的顧慮打消,使得中國金融市場得到合理監管與健康發展,因而本文對該問題進行探究。文章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其一為保險監管發展歷程,其二為銀保合并概況,其三為分析銀保合并的具體影響,其四則分析在該種影響之下保險業發展的措施。以期促進我國保險業的進一步發展。關鍵詞:銀監會;保監會;銀保合并;保險業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whetherChina'sfinancialindustryisoperatingsteadilyhasbecomeahotissueofconcerntotheworld.InordertocopewiththeproblemsarisinginthedevelopmentofChina'sfinancialindustry,theCBRCdecidedtoreviewtheCBRCinameetingofthe13thNationalPeople'sCongress.ConsolidatedwiththeChinaInsuranceRegulatoryCommissiontoformtheChinaBankingRegulatoryCommission.Thereformthatwillturnthelineofthreemeetingsintoatwo-partymeetingwillalsohaveamajorimpactontheinsuranceindustry.Fromthenon,theinsurancemarketwillbemorestrictlyregulated,makingtheinsurancemarketmorestandardizedandtransparent,andtoacertainextent,consumerswillbeintheinsuranceindustry.Theconcernshavebeendispelled,whichhasenabledChina'sfinancialmarkettobeproperlyregulatedandhealthy.Therefore,thispaperexploresthisissue.Thearticleismainlydividedintofourparts,oneisthedevelopmenthistoryofinsurancesupervision,theotheristhemergerofsilverinsurance,thethirdistoanalyzethespecificimpactofthemergerofsilverinsurance,andthefourthistoanalyzethemeasuresofinsurancedevelopmentundertheinfluenceofthiskind.WithaviewtopromotingthefurtherdevelopmentofChina'sinsuranceindustry.Keywords:ChinaBankingRegulatoryCommission;ChinaInsuranceRegulatoryCommission;mergerofsilverinsurance;insuranceindustry
目錄TOC\o"1-3"\h\u21321前言 120472一、保險監管的發展歷程 118535(一)拓荒時期的混業監管 18924(二)危機促生的分業監管 123207(三)金融自由化時代下的監管 226230(四)混業監管 220327二、銀監會保監會合并概況 315787(一)銀保合并背景 319722(二)銀保合并的原因 320505(三)銀保合并的意義 413402三、銀保監合并對保險業的影響 431868(一)宏觀角度影響 519922(二)合作關系影響 5851四、對合并后保險業的建議 612856(一)在強監管下進行自身整合與整治 64988(二)保險業回歸保障本源的道路 620804(三)充分發揮職能為國家社會服務 612515結語 7前言2018年3月13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將銀監會、保監會的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時,將銀監會和保監會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中國人民銀行。這是繼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設立之后的又一重大金融監管框架調整舉措,對防范系統性風險、支持中國金融市場穩健發展都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一、保險監管的發展歷程(一)拓荒時期的混業監管(1949-1997)金融業的發展,總是根植于國內或國際實體經濟。1949-1997這一時期,是我國經濟從蹣跚學步到高速發展的探索、轉軌時期,實體產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角,但金融業也經歷了從萌芽到壯大的階段。這一時期是我國“金融大一統”時期,銀行、保險等均由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監管。1.改革開放前保險業的發展(1949-1978)1949年開國大典期間,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中央政府在迅速接管各地的官僚資本保險公司、整頓改造私營保險企業的基礎上,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宣告了新中國統一的國家保險機構的誕生。1951年,上海和天津的28家私營保險公司分別組成太平和新豐保險公司。1952年6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從中國人民銀行化歸財政部領導,外國保險公司完全退出中國保險市場。1956年8月,太平、新豐合并,保險業公私合營,標志著中國保險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1959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從財政部劃歸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保險公司建制。1966-1976年,中國進入了一段特殊時代,各行各業的發展受到極大阻礙,保險行業的發展也跌至谷底,這一時期結束后,保險業的發展才慢慢開始復蘇。2.改革開放后保險業的發展(1978-1997)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國民經濟進入正常發展軌道。1979年4月,國務院在批轉《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行長會議紀要》中明確提出要開展保險業務。同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全國保險工作會議,決定從1980年起恢復停辦20余年之久的國內保險業務,同時大力發展涉外保險業務。198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復業重開,恢復財產保險業務。1982年,人壽保險業務得以恢復。1984年,中國人民保險獲準成立投資公司。1985年3月,國務院頒布《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規定國家保險管理機關是中國人民銀行。1986年7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立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業生產保險公司。1987年,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組建了保險業務部,打破中國人保壟斷經營局面。1988年3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我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公司在深圳成立。1991年4月,中國太平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其前身是為交通銀行保險業務部。1994年,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引進外資入股。1995年6月3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標志著保險行業發展跨入了嶄新歷史階段,保險監管有法可依。1996年中國人保拆分成中保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國再保險有限公司。而后,中國人民銀行于1996年2月頒布《保險代理人暫行規定》,1996年7月頒布《保險管理暫行規定》,1997年11月頒布《保險代理人管理規定(試行)》,我國保險業監管體系初步建設完成。(二)危機促生的分業監管(1998-2012)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決策層意識到建立完整、市場化金融體系的重要性。同年11月,中央召開首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對金融業實行分業監管,合并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合并為新的中國證監會;同時成立中國保監會,分別專司中國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人民銀行專司對銀行業、信托業的監管。1998年11月18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保監會根據國務院授權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依照法律、法規統一監督管理全國保險市場。2003年3月,中國銀監會成立,同年,保監會升格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獲得了與中國銀監會和中國證監會同樣的地位,自此,“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格局確立,一直延續到本輪金融監管改革。2005年,保監會和證監會聯合發布《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保險資金獲準直接入市。2006年保險公司被允許用人民幣自有資金購買外匯,進行境外投資。同年6月,《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又稱"國十條")正式發布,保險行業得以擴大資產配置到股票等資產類別,險資投資范圍不斷拓展,中國保險業迎來了黃金年代,但也為保險業亂象埋下了伏筆。2007年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保險、中國太保相繼登陸A股市場。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后,國際上普遍將償付能力監管作為現代保險監管的核心,我國保監會也扭轉保險行業發展與監管的思路,從做大做強轉化為風險防范。(三)金融自由化時代下的監管(2012-2018)2011年10月,原農行董事長項俊波接任保監會主席,保險業“最好的時代”同時也是“最壞的時代”拉開帷幕,伴隨而來的是2012年金融自由化的開始,“大資管時代”來勢洶洶——《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資產管理產品業務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也于2013年2月正式出臺。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新國十條)發布,保險業新一輪的改革創新開始,“放開前端、管住后端”的監管理念的為保險資金的濫用放開了更大的口子。2015年取消了保險銷售(含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從業人員資格核準審批事項,使得保險業“寬監管”模式不斷推進。同時,金融自由化鼓勵金融行業投融資方式的各種創新使得資管和通道業務無序發展,而分業監管體制及“三會”之間的相對獨立關系又造成了監管的“真空地帶”,彼時,恒大系、寶能系、安邦系、生命系、陽光保險系、國華人壽系、華夏人壽系等保險公司紛紛崛起弄潮。2015年7月,可以稱為保險行業由盛轉衰之點的“寶萬之爭”爆發,寶能系以“萬能險”為資金彈藥庫,動用各類資管產品以高杠桿運作方式耗資數百億收購萬科股權,背后涉及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多類市場參與方,將保險業不規范運作模式開發到了極致。2016年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痛批民營控股的保險系是“土豪、妖精、害人精”,證監會和保監會之間的監管不銜接和矛盾走向公開化,雖然保監會理直氣壯地擺出“保險業姓保、保監會姓監”,但已于事無補。2017年4月,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接受組織審查。隨后,保監會印發“35號文”,即《中國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業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強調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保險監管的主要任務核心是“強監管、補短板、堵漏洞、防風險,提升服務實體能力水平”,宣告了保險業野蠻擴張時期的結束。2018年2月,中國保監會23日宣布:“鑒于安邦集團存在違反法律法規的經營行為,可能嚴重危及公司償付能力,為保持安邦集團照常經營,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有關規定,保監會決定于2018年2月23日起,對安邦集團實施接管,接管期限一年。”這預示著國家將從政府和市場兩個層面對保險業的違規亂象進行深度整治——此時新任保監會主席的遲遲未定,視乎也預示了保監會的未來命運。(四)混業監管(2018)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政府調控經濟發展,調整社會分配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突出問題加強協調,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要促進金融機構降低經營成本,清理規范中間業務環節,避免變相抬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實質上是要求通過加強混業監管,解決分業監管帶來的監管不足和監管空白等問題。銀監會和保監會的合并,是我國金融監管由分業到混業邁出的重要一步,可以看作是混業監管的新起點。經此番調整之后,保險業的監管大體將呈現以下幾個趨勢。其一,保險公司管理制度將與銀行并軌。從業務上來看,銀行與保險公司功能趨同,都是屬于較強信用等級的“吸儲”機構,融資利率較低,且是最不可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機構。故而預計未來我國保險業的管理模式將與銀行業趨同,將在資管業務、股權投資、標準化產品和非標項目投資方面出臺標準相似的監管政策;其二,“銀保”資產流轉將更為便利。目前銀行與保險的業務合作不斷深化,銀行已成為保險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業務發展迅猛。但是礙于投資標準的不一致,監管銀行產品與投資業務轉由保險公司接手的道路一直不是很通暢,上海保險交易所設立的初衷也僅限于保險公司之間資產和產品的交易流轉,但預計在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后,監管部門會對兩者資產的對接提出更為切實的方案,會更為高效地鋪設好銀行長期限、低回報率資產向保險公司轉化的通路;其三,資源調整之后,保險監管將以“杜絕節外生枝”為主基調。在經歷了“萬寶之爭”的翻江倒海之后,保險業進入了業務層面的大整頓,創新型業務或將面臨強制“清盤”。加上從監管工作內容上來看,銀行與保險企業本在監管理念、規則、工具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如若保險業能夠“安分守己”,那將不會為新部門帶來過重的監管負擔。故而待兩部門合并完成后,需要負責較多機構監管工作的原銀監方面勢必會從資源的最優化使用模式考慮,盡量消減保險業監管的時間成本,所以讓保險業更聚焦于本業或將成為下一階段調整的重要方向。整體而言,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設立,銀監會、保監會的合并,央行承擔擬訂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標志著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正不斷推進。實體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基調,服務實體經濟才是我國金融業的重中之重。隨著統一監管的不斷推進和金融法規的不斷出臺,空轉套利、制度套利、監管套利現象將得到極大制止,資管業務將得到更全面的管理,“影子銀行”也將退出歷史舞臺,當然,保險業的專業化、低風險的規范運作也指日可待,市場也將真正迎來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共榮發展的時代。二、銀監會保監會合并概況(一)銀保合并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它對我國的保險市場進行統一監督、統一管理,對保險的穩健運行起著重要作用,它確立了央行宏觀監管和保監會微觀監管的新型保險業監管體系。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務院授權,它有權對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其他存款類型的金融機構進行統一監督和管理。2018年3月13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的議案中國務院表示中國將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將保監會和銀監會的職責進行合并整理,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二)銀保合并的原因機構改革當天,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堅持一類事項原則由同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加強相關機構配合聯動,避免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推諉扯皮。同時,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也表示認可,銀行與保險統一監管有利于集中整合監管資源、發揮專業化優勢。具體來說,一方面,銀行與保險在監管理念、規則、工具十分相近,其資源及專業監管能力也相差無兩。以保險的“償二代”監管制度體系為例,以風險為導向,歸并出不同的風險業務資金要求,同理可作為銀行監管對其資本金的監管原則,因此“償二代”被視作保險業的“巴塞爾協議Ⅲ”。另一方面,我國需要大量的專業化金融監管人才,尤其在地方部門保險監管人才極度稀缺。因此兩部門歸一有助于協同監管效應的最大化發揮,集中資源,分享監管信息,極大提高監管質量,同時讓專業化人才的能力充分施展。因此,在資本充足率、償付能力以及自身風險匹配能力方面保險和銀行有天然相似性,二者都負責各自企業的資本收益匹配、風險收益匹配和久期匹配。而證監會是披露真實信息,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并無資本金要求,因此不參與合并。由傳統大部制“行業管理”模式,轉向構建更加高效簡明的“功能管理”模式,顯示中國高層的改革思路已經升級。曾經的“一行三會”如今變更為“一行兩會”,銀監會與保監會的合并,監管原則標準化,使得金融監管套利投機空間大大減少,有利于銀行業與保險業在監管上的協調及合作。銀保混業監管打破了監管壁壘,對銀行、保險中的所有機構、業務及產品,實現同一機構穿透式監管,大幅提高監管的深度和廣度,有效制定防范風險的措施,實現監管的全覆蓋。(三)銀保合并的意義銀監會和保監會的合并并不代表其保險監管的結束,而此時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責任將更加重大,它肩負著帶領整個保險市場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建設任務,結合著新時代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出發。銀保合并存在必然性和合理性。目前,按照審議結果,將保監會和銀監會合并。這就意味著不再保留中國銀行業、中國保監會等機構,兩者共同組建成一起,由國家統一管理。通常來說,銀行業屬于巴塞爾協議I、II、III,而保險業是償一代、償二代,兩者合并的監管理念是基本一致的,這預示著中國大金融混業監管的新時代要來臨了,對保險市場的監管也將越來越嚴格。同時,這也意味著中國金融監管體制從延續了15年的“一行三會”變成了現在的“一行兩會”。從此,央行職能得到了強化,銀行業與保險業重要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歸央行,同時加強了央行對銀行、保險業的話語權。1997年底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基本確立了中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系框架。決策者對金融業實行分業監管,這是針對中國金融體系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問題提出的,即不再由中國人民銀行對證券業、保險業和銀行進行監管,使得中國人民銀行專注于貨幣政策與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在2003年,我國最終確立了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現行的金融監管模式總體而言適應了過去金融機構業務界限清晰、金融結構簡單的金融體系,通過專業分工促進各個金融行業的發展,金融監管效率和效能獲得大幅提升。中國的金融結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受到巨大影響,使得其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銀行貸款大幅度減少,使得“影子銀行”體系發展迅速,當時的金融機構功能模糊,職責并不明確,使得我國金融市場的宏觀效率降低,微觀效率不斷提升。在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我國應該摒棄堅持分業監管的傳統模式,使中央銀行進入金融監管體系之中,才能大幅度提升我國的兼容監管質量和效率。同時,我國也應借鑒其他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改革的正確方法與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進而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金融行業發展要求的金融體制改革。綜上所述,保監會和銀監會的合并不僅符合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潮流,也符合全球金融監管改革的潮流。三、銀保合并對保險業的影響3月13日,保險板塊集體下挫。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3日下午收盤,保險板塊整體下跌達2.13%。其中,中國太保跌幅最大,跌2.95%,報收于38.82元;新華保險下跌2.91%,報收于52.06元;中國平安跌幅為2.39%,收盤價鎖定為69.42元;天茂集團下跌1.34%,收報于8.09元。改革發布后保險公司集體大跌,然而這并不意味此番合并保險行業處于下峰不利位置。“國際上,保險監管已經服從以銀行監管為主導的巴塞爾協議(I,Ⅱ,Ⅲ),都采用了以風險為導向的監管模式。”上海財經大學精算保險中心主任謝志剛教授表示,銀保合并監管利大于弊符合國際趨勢。保險公司在合并中是否迎上更嚴監管,未來對保險資本金的要求是否加強,或會是一個大的趨勢。具體影響如下所示:(一)宏觀角度影響銀保合并有可能推動銀行業與保險業在業務上有更多的合并機會,可消除銀行業與保險業之間的各種競爭內耗現象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可為抑制金融市場競爭亂象創造有利條件。過去在銀保業務上,兩者既有合作也有內耗,合作主要表現在保險公司與銀行之間在銷售保險產品上聯系較為密切,也較為愉快;銀行機構符合保險業務代理資質,持有保險代理業務牌照;保險機構曾經在銀行機構營業場所公開銷售保險產品,銀行機構工作人員也曾受保險公司委托代理銷售保險公司發行的各類保險產品,從中收取一定比率的代理費,這也成了銀行機構中間業務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當然,這種業務中由于在監管體制或監管制度上存在“死角”和漏洞,一些銀行機構工作人員為了完成保險代理中間業務,出現不少忽悠消費者的事件發生,偷梁換柱,悄悄將老百姓的存款變成保險單,或者與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一起忽悠金融消費者,采取“欺騙”或只講保險產品收益掩蓋保險產品免責條款,引誘民眾將存款買成保單,致使曾經“存款變保單”案例大量涌現,引發社會廣泛詬病,也讓廣大金融消費者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由于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之間缺乏統一的監管機制,加上代理業務之間的責權利邊界不清晰,發生“存款變保單”案件時,往往存在相互規避風險、相互扯皮推諉等現象。而銀監會與保險會合并之后,可整合兩會之間監管資源,集中監管力量,形成統一監管規則和監管合力,能消除監管真空,這樣不僅能為保險業與銀行業之間在展業上制訂明確的邊界,保護好消費者權益,也有利于消除過去商業銀行盲目代理保險業務留給廣大金融消費者心中的陰影。更為重要的是,能更好地推動保險業與銀行業之間在業務合作范圍上的進一步擴大,在業務合作深度上的更加推進,比如根據消費者需要和社會發展趨勢不斷推出豐富多彩的銀保合作產品,使銀保合作業務更受廣大金融消費者的歡迎和青睞,為銀行中間業務拓展更大空間,可推動商業銀行經營盈利能力的提高、彌補商業銀行傳統信貸經營盈利空間日益縮小的不足,讓銀保合作業務成為銀行業未來經營的一片藍海。(二)促進保險市場的發展即使短期對某些保險業務有影響,但長遠來看,我國的保險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大方向是利好,具體如圖3-1所示:圖3-1我國保險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情況(二)合作關系影響總體有利于推動銀行業、保險業由過去單一競爭關系向未來互利共贏的競合關系轉變,既為保險業發展提供良好機遇,也會銀行業發展帶來無限商機。眾所周知,保險機構與銀行機構雖在推廣保險業務上有過合作,但這種關系其實很尷尬,用世俗的觀點來看,兩者合作并不是真正的“合作扶持”關系,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合作利用”關系,更多的是靠一種利益來維系,并非心有所屬而持久濃烈的真正感情;所有保險業與銀行業的合作等多只是一種彼此相互利用的關系,并不是誰真正愿意幫助誰去拓展業務;非但如此,很多時候還有可能存在“各懷心思”和“相互拆臺”等不良傾向,比如一些保險員看到金融消費者存款時可能動員其購買保險產品,這樣很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截留了銀行存款的來源,且保險機構吸收的各類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的資金,由于資金使用放開,很多并沒有存入銀行,而是流入了其他投資領域,甚至成了金融大鱷們在資本市場上興風作浪的“籌碼”,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亂象,也給銀行存款增長帶業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同時,即便保險機構賣出保險產品吸引的資金部分存入銀行,由于保險機構具有較大的話語權,會提高存款的價格,加大了銀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壓力。而隨著銀保合并,后續資金運用監管政策的陸續到位,保險機構吸收的各類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的資金有可能存入銀行,既可給銀行存款帶來利好消息,減少吸收存款的壓力,對增加銀行信貸資源來源、提高銀行支持實體經濟能力帶來有利條件。同時,由于保險機構與銀行之間合作的密切,在業務競爭上的非正常成本更會下降,保險機構吸收的保險資金整體利率就會下滑,存入銀行資金的利率也會相應下降,對降低銀行存款成本及確保銀行業經營盈利都將事來巨大利好。四、對合并后保險業的建議(一)在強監管下進行自身整合與整治首先,保險業強監管的態勢將延續。2017年以來,針對市場亂象,原保監會重拳出擊,真正讓監管長上牙齒,連續發布了加強監管、風險防控、整治市場亂象、彌補監管短板、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1+4”系列文件,不僅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還聚焦股權、資本、資金運用等突出風險,重塑監管制度框架,2017年全年,修訂完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共26件。今年以來,原保監會又修訂發布了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和保險資金運用管理辦法,發布資產負債管理監管規則。應當看到,這一系列舉措并非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而是重新梳理了保險行業的本質和監管定位,明確了“保險業姓保”“監管姓監”,以促進行業回歸本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從市場規范來看,監管重塑突出了問題導向,既針對保險業股權關系、公司治理、資金使用等重要環節,又涵蓋償付能力、資產管理、期限錯配等風險點,同時從產品渠道、市場行為、理賠消保等多個維度對保險經營進行規范。隨著整治亂象強力推進,行業出現了積極變化,非理性舉牌、境外收購等激進投資行為得到有效管控,產品保障功能凸顯,資金運用配置更趨合理。在行業亂象得到遏制的基礎上,銀行保險綜合監管將使得監管重塑更加科學有效,通過更高層次的職能優化和業務整合,提升監管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監管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引導保險業回歸本源,邁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二)保險業回歸保障本源的道路銀保合作將更加深入和規范。保險業不僅將繼續回歸保障本源的道路,同時還有望加深與銀行業的融合,重構合作模式。近年來,銀行業和保險業在產品設計、銷售渠道、資產管理等方面出現了交叉融合的態勢,銀保渠道也是保險業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方面拓展了金融業態和服務合作模式,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很多行走在規范邊緣的行為,很多個案中的責任界定難以厘清。2017年以來,銀行業的罰單多涉及通道、嵌套、交叉業務等,保險業也針對違規銷售、理賠糾紛等作出行政處罰和風險提示,凸顯綜合監管的重要性。保險業人士普遍認為,新的監管體制對風險控制和行業發展都更為有利,能更加有效地協調銀保業務規范發展,防范交叉性金融風險,而保險業也將從更有力量和效率的監管中受益。再次,促進保險行業回歸本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的能力。隨著強監管、防風險、治亂象的推進,保險行業加速回歸本源。上市險企公布的業績報告顯示,多數險企都實現了業務結構優化,壽險公司大幅壓縮躉交業務,而首年期交保費實現了較快增長,保障型保險產品熱銷。(三)充分發揮職能為國家社會服務隨著現代經濟體系的構建,保險業已迎來戰略機遇期,不論是經濟高質量發展、防范重大風險、完善風險處置機制,還是養老、醫療等民生保障,都需要保險機制和機構的深度參與。與其他金融業態的組合融合,既可以提高金融業務的風險保障,又能實現增信功能,綜合監管無疑可以更好地利用保險行業風險管理和保障特性,發揮保險機制的經濟減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淮北聚能發電有限公司招聘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成人高考《語文》語言表達與運用作文素材運用策略試卷
- 2025年《機電工程管理與實務》一建考試真題解析及考點歸納試卷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財務報表分析核心考點模擬試題
- 2025年大學輔導員招聘考試題庫: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及心理疏導技巧
- 2025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財務報告編制與披露實戰模擬試題庫
- 2025年消防執業資格考試題庫(專業技能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與組織試題
- 2025年注冊稅務師稅法一重點內容模擬試題匯編
- 2025年小學語文畢業升學考試全真模擬卷(基礎夯實版)三、閱讀理解篇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實操技能考核試卷:心理咨詢師心理評估與診斷試題庫
- AIGC視域下非遺文創產品的數字化轉型升級路徑研究
- 推廣綠色用電活動方案
- 先天性巨結腸遠期療效評估與隨訪
- DL∕T 246-2015 化學監督導則
-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 全新只分紅不占股協議
- DZ∕T 0283-2015 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規范(正式版)
- 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試題(含答案)
- 地鐵安檢專業知識培訓課件
- 2024-2029年中國無人機自動機場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國有企業中層管理人員選拔任用管理辦法(價值極高參考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