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_第1頁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_第2頁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_第3頁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_第4頁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

2022年12月

劉政攝

打造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

建設一座魅力與活力兼具的卓越城市

歡迎您為宜興未來的發展提供寶貴建議!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

請聯系宜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劉政攝

01

規劃總則

1.1指導思想

1.2規劃范圍與期限

1.3規劃層次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

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國土空間開發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用現代化的國土空間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實現高水平保護。

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落實

江蘇省“1+3”重點功能區和“兩心三圈四帶”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深化太湖全流域系統

治理,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將宜興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2規劃范圍與期限

規劃范圍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范圍為宜興市行政轄區,總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目標年

面積1996.6平方千米。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

望至2050年。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3規劃層次

規劃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

宜興市行政轄區,統籌全域全要素規劃管理,側重國土空間開

市域發保護的戰略部署和總體格局。

包括宜城街道、丁蜀鎮鎮區,以及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莊

街道、芳橋街道與宜城街道連片發展的部分,細化土地使用和

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側重功能完善和結構優化。市域與中心城區落實重

要管控要素的系統傳導和銜接。

劉政攝

02

明確發展定位目標

2.1戰略定位

2.2發展目標

2.3城市規模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1戰略定位

宜興城市戰略定位為中國陶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三角城市群國際生態旅游城

市,寧杭生態經濟帶新興中心城市,蘇浙皖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無錫太湖灣科技創

新帶南翼引擎。

在國家層面的價值與定位

中國陶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角色

長三角城市群國際生態旅游城市

在特定區域中承擔的職責

寧杭生態經濟帶新興中心城市

蘇浙皖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

在無錫市新一輪發展的使命

無錫太湖灣科技創新帶南翼引擎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2發展目標

城市愿景:打造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

建設一座魅力與活力兼具的卓越城市

宜興特色的傳承

燦爛獨特的地方文化尚特尚精的追求精神

魅力

特色秀美的全域景觀和諧雅致的生活特征

宜興精神的體現

創新要素不斷集聚公共空間持續優化

活力

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區域引力不斷加強

宜興品質的彰顯

卓越一流的產業發展出眾的生態環境

優裕的生活品質非凡的綜合實力

2025年發展目標2035年發展目標

陶都文化空間建設不斷推進,“中國陶都”影響力持續擴陶都文化空間體系基本建成。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

大。全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建成更加開放、更高質量、更優品質的

高端化為引領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產業科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建成全國一流、令人向往的國際化科

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科創能力達到無錫市平均水平。城鄉一技創新之城、現代產業之城,精致、精美的和諧宜居之城、文

體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升,公共服明幸福之城,生態、低碳、環保的綠色之城。建成全國有影響

務配套設施建設再上新的臺階。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活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和產業科技創新體系,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生產綠色低碳水平進一步提升,“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錫宜一體化達到較高水平;高品質宜居生活圈實現全覆蓋,城

雙向轉化通道更加順暢,基本建成長三角最美生活“后花園”、鄉區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基本實

重要旅游目的地。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好轉,

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總體形成。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3城市規模

人口規模預測

規劃預測至2035年,市域總人口控制在150萬人左右,市域城鎮化水平基本穩定在

85%,中心城區人口規模控制在85-100萬人。引導人口進一步向城鎮集聚,科學應對鄉

村地區人口不斷縮減的趨勢。適應產業發展需要,持續優化人口結構,提升勞動生產效率。

在常住人口基礎上,以實際服務人口需求完善公共資源配置,預留服務人口彈性。

建設規模控制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控制總體開發強度。按照”框定總

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升質量“的總體要求,推動新增建設用地供應與

存量用地掛鉤,推進拆遷撤并村莊居民點用地、外圍低效工礦用地以及影響生態功能的建

設用地減量。

劉政攝

03

優化保護開發格局

3.1統籌劃定三區三線

3.2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3.1統籌劃定三區三線

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按照依托現實、空間和諧、集中連片、不跨區界的原則,調整全域耕地和永久基本

農田破碎化格局,消除狹長形、零星邊角料用地,逐步向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中布局,

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

科學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

以雙評價為基礎,銜接自然保護地體系,納入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強化生態保護紅

線剛性約束,維系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確保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

建立嚴格的管控體系,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引導城鎮開發建設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嚴格管控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安全優先,兼顧近期和長

遠發展,統籌劃定宜興市域城鎮開發邊界。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3.2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優化現代農業布局,保障農業發展空間

依托自然資源稟賦,綜合考慮地形、地質、地貌等因素,因地制宜發展小宗類、多樣

性特色種養。統籌考慮、合理規劃城鄉產業發展,打造東部太湖綠色蔬菜示范區、南部特

色農業觀光示范區、中部高效農業示范區、北部滆湖灣生態養殖區。

底線思維,綠色發展

北部滆湖灣生態養殖區

中部高效農業示范區

南部特色農業觀光示范區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3.2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明確生態保護空間,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依托自然資源本底,落實無錫市域“一圈兩區、多廊多點”生態安全保護格局要求,

實施生態空間整治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做靚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構建T型綠脈、

荊溪水網、湖蕩環繞的生態保護格局。對自然保護地、荊溪水網、湖蕩濕地、重要飲用水

源保護區實行嚴格保護。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3.2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明確生態保護空間,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生態重要區域

保護宜南山區、太湖、團氿、滆湖等生態保護極重要區。強化太湖核心用途管制,

劃定太湖岸線兩級管控區,實施分級管控。深入推進太湖治理,實施退圩還湖工程,積

極融入環太湖生態圈建設,為建設世界級生態湖區作出宜興貢獻。

構建重要綠色生態屏障,控制山水生態廊道

開展“北溪河-都山蕩-臨津蕩-西氿-團氿-東氿-大浦港-太湖”清水廊道生態修復,

建設淺灘濕地、增加防護林帶。控制西氿-團氿-東氿、銅官山-龍背山、陽羨-丁蜀通風廊

道。

維護生態保育安全,增加生物多樣性

依托自然保護地、重要水體、森林等重點區域,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高生

物多樣性保護基礎能力,進一步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和監管制度。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3.2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規劃形成“一核三心九點”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

一核即中心城區,包括宜城城區和丁蜀城區

三心包括官林鎮、周鐵鎮、張渚鎮

九點包括萬石鎮、和橋鎮、徐舍鎮、新建鎮、楊巷鎮、高塍鎮、

湖?鎮、西渚鎮、太華鎮

04

戰略引領,

建設現代化宜興

4.1落實流域保護治理要求,推動生態綠色發展

4.2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優化城鄉空間格局

4.3以太湖灣科創帶為引領,引導資源要素配置

4.4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彰顯陶都人文魅力

4.5整合利用全域旅游資源,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4.6落實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加強宜居宜興建設

4.7強化總體城市設計研究,塑造美麗特色風貌

4.8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1落實流域保護治理要求,推動生態綠色發展

強化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承接太湖上游洪水蓄滯洪生態功能

構建區域上游水庫、區域河道、平原圩區和江堤海塘等工程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

系。有序實施西氿生態清淤和退漁還湖、建設生態隔堤和生態濕地。

保障安全穩定的區域水源功能

保護橫山水庫、油車水庫、龍珠水庫、桃花水庫等飲用水源保護區,落實一級保護

區、二級保護區與準保護區的保護要求。

融入太湖生態保護圈與寧杭生態帶

融入太湖生態保護圈、寧杭生態帶和京杭運河生態特色走廊。保護太湖西岸的橫塘

縱溇,建設太湖生態綠廊工程,合理推進退圩還湖工程,強化環太湖生態安全。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1落實流域保護治理要求,推動生態綠色發展

優化市域生態空間結構

構建兩橫一縱多點網絡的“江南水鄉”生態空間格局

兩橫:南部宜溧山脈、南溪河-三氿-太湖生態廊道

南部宜溧山脈南溪河-三氿-太湖

一縱:干茅山--茅山岕-大龍山-座身山-宜豐河-馬公蕩-滆湖生態廊道

干茅山--茅山岕-大龍山-座身山-宜豐河-馬公蕩-滆湖

多點:太湖、滆湖、龍池山、宜興竹海、太華山生態核心

滆湖龍池山宜興竹海太湖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2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優化城鄉空間格局

推動跨地域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推進“深耕上海”戰略參與“一嶺六縣”合作

深度融入滬寧發展軸強化在寧杭發展軸中的地位

打造生態建設樣板加快推進錫宜一體化

呼應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建設錫宜協同發展區

展示范區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2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優化城鄉空間格局

構建“一核雙城、三帶四區”的市域城鄉空間結構

一核雙城三帶四區

錫宜一體化發展先導區

南溪-三氿水系廊

宜城城區北部產業發展區

太湖灣科創帶

丁蜀城區南部生態旅游區

西部生態農業帶西部農業發展區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3以太湖灣科創帶為引領,引導資源要素配置

核心產業科創要素集聚

擁湖創新協同效應彰顯

“十園”之環保產業園

依托環保產業集群化優勢,堅持以“人才+技術”為核心,以智慧化、服務化為

轉型路徑,加快環保裝備產業向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轉型,塑造新的環保產業發展

形態。吸納國內外高端環保創新創業人才及創新資源,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全國領

先的環保科技創新中心。

“十園”之新材料產業園

依托宜興陶瓷產業園、國家火炬宜興無機非金屬材料特色產業基地等平臺,堅持

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圍繞打造國內一流陶瓷產業高地、工業陶瓷最新科技成果策源地、

全國陶瓷總部基地的戰略定位,走特色化、品牌化發展道路,培育一批國際、國內知

名品牌,建成引領太湖西岸工業經濟實現突破發展的現代產業聚集區。

無錫太湖灣科技創新帶”一核十園多點”擁湖發展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4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彰顯陶都人文魅力

完善保護體系,劃定保護范圍

挖掘歷史文化名城價值特色

圍繞中國陶都、江南古城、茶道之源、人文勝地等歷史文化名城價值特色,持續加強文化

挖掘,全面呈現古城文化底蘊,講好宜興故事,彰顯文化自信。

構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

持續構建宜興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豐富山水人文保護內容,形成市域、歷史城區、歷

史文化街區以及各類文物古跡4個保護層次,分層次明確保護重點。

統籌劃定各類歷史文化保護線

明確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名錄,統籌劃定宜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周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以

及月城街、蜀山古南街、葛鮑聚居地三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推動科學保護,堅持代

代守護。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4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彰顯陶都人文魅力

加強傳承發展,彰顯陶都魅力

保護傳承歷史城區空間格局

保護宜城、丁蜀兩片歷史城區的空間格局,強化遺產廊道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串聯,構

建環宜城文化遺產廊道與丁蜀陶文化遺產廊道,加強主題文化的展示利用。

拓展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品牌

保護丁蜀特有的紫砂陶文化景觀,傳承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傳統

文化和現代理念、國際風范深入交融的文化創意生態圈,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陶文化品

牌,打造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窗口。

宜城歷史城區“十字主軸、城濠環城”丁蜀歷史城區“近山親水、山核水軸”

西至團氿東岸,東至東倉河、大溪河西青龍山、黃龍山周邊、蜀山周邊和蠡河、

岸,北至太滆河南岸、南至南虹河北岸,畫溪河沿岸地區,以現狀道路、水系和

面積約124公頃用地邊界為界限,面積約544公頃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5整合利用全域旅游資源,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整合全域資源,構筑特色魅力

兌現自然和文化資源的空間價值

整合自然文化資源,構筑五類特色旅游空間,形成“一核、兩帶、三片區、多點”

的旅游空間格局。優化旅游交通系統,完善旅游配套設施,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兌現

自然和文化資源價值。

旅游發展核心山岳與湖泊旅游發展帶

一核兩帶

(宜城城區和丁蜀城區)文化與農業旅游發展帶

南部山地生態旅游度假片區+東部太湖濕地休閑旅游片區+

三片區

北部湖蕩濕地生態旅游片區

五類特色空間

城鎮綜合型陶茶體驗型山林主導型湖蕩主導型田園鄉村型

宜幫菜、特色餐飲街區、地域

食美食、小吃集聚區

高端酒店、精品民宿、鄉村

酒店、綜合度假村住

旅游直通車、城市旅游巴士、

行水上巴士、旅游共享單車

特色街區、養生度假村、研學

基地、非遺展示館、特色小鎮游

旅游文創產品、生鮮農副產品、

購地理標志產品

大型演藝、民間娛樂活動、主

題公園、民俗賽事娛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6落實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加強宜居宜興建設

構建量足質優的城-鎮-村三級生活圈體系

中心城區、鎮區打造5~10分鐘、15分鐘生活圈,鄉村依托規劃發展村打造15分

鐘社區生活圈。構建包括城鎮居住社區、城鎮產業社區、鄉村社區、兒童友好型社區、

老年友好型社區5類生活圈,建設全齡友好的健康城市。

學有優教

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體系,滿足各類人群受教

育需求,優先按照標準補充各類學齡兒童的義務教育設施。

文有場所

完善不同年齡層次居民使用需求的多樣化社區文化活動設

施,結合陶都紫砂文化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展示平臺。

健有佳所

應對現代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需求,構建多樣化、無所不

在的健身休閑空間,覆蓋全年齡層級的全民健身需求。

老有頤養

按照“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融

合發展”要求,完善機構養老服務,配置日間照料中心。

病有良醫

優先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基礎配設,

結合居民實際需求考慮,配置康復中心,滿足康復醫治需求。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6落實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加強宜居宜興建設

推進城市更新,提升中心城區品質與活力

以人民為中心,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堅持“留改拆”并舉、以保留利用提升

為主,嚴管大拆大建,加強城市風貌環境修繕改造,增強城市活力、完善城市功能。

居住街區

優化居住空間,建立多元住房的供應體系。

持續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補充公共服務

設施,完善宜居生活圈。

歷史地段

挖掘歷史內涵,補充基礎設施,推進環境整治,

加強歷史文化建筑與環境的保護利用。

商業商務

對經營不善的商貿辦公用地、長期空置的商務辦

公區進行城市更新,注入新動能。

產業街區

產業保障線內加強產業引導和轉型升級,完善產

業社區建設,保障線外存量工業企業逐步清退。

生態修復

注重河湖環境綜合整治,消除安全隱患,修復受

損的生態環境,提升水綠景觀。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7強化總體城市設計研究,塑造美麗特色風貌

明確總體美學格局,特色引導與剛性管控

形成極具特色的山水人文格局

妥善處理城鄉空間與自然山水的關系,明確整體山水人文美學格局,因地制宜強

化“兩片、三廊、五區”的市域特色空間結構。圍繞“山、水、林、村、路”五邊差

異化控制引導,加強資源風貌利用,保護自然格局形態,兼顧特色引導與剛性管控。

兩片南部丘陵田園特色風貌和北部湖蕩水鄉特色風貌片

三廊水城、山城和山水三類特色景觀廊道

陶都藝境、龍池茶山、東方水城、氿蕩水鄉、湖瀆古鎮

五區

5個當代城鄉魅力特色區

山邊水邊林邊村邊路邊

保護山體自然形態保護原生自然岸線保護面湖山體界面保護村莊生態格局保護沿線景觀風貌

29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8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完善應急空間網絡

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

防洪排澇消防救援

構建“外擋+內蓄+暢排”的防洪排建立適應“全災種、大應急”的、

澇總體格局。提高防洪標準,中心覆蓋全域的綜合性消防救援體系。

城區達50-100年一遇,太湖和滆湖中心城區按照接警5分鐘內到達轄

大堤分別達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區邊緣的標準完善消防站布局。

抗震防災人防

新建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筑抗震設防按照“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

烈度為7度,學校、醫院、商場等結合”的指導方針,推動人防工程

人員密集的建設工程,提高一級標建設與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融合發展。

準進行抗震設防。

防疫應急疏散

構建社區-街道-城市組團-城市-區構建陸水空多式聯合的應急疏散通

域的國土空間防疫單元體系,以單道網絡,加快推進“中心-固定-緊

元為單位合理布局防疫設施。急”的三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危化品管控韌性生活圈建設

建設宜興危化品應急救援基地、危化以社區生活圈為基礎構建城市健康

品道路運輸事故車輛卸載基地,危險安全單元,推進綜合防災示范社區

品存儲用地應遠離城鎮,并符合環境建設,配建應急醫療衛生救護、微

保護、防火、防災的有關規定。型消防站等社區級防災減災設施。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4.8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推動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化、

復合化、綠色化、智能化

電力燃氣

打造堅強高效電力網,強化區域互構建多氣源可靠供應體系,優化區

聯,保障供電安全穩定,提升本地域燃氣供應體系,完善市域高壓管

電網供給能力,滿足各類用戶負荷道及燃氣調峰儲配設施建設。

增長的需要。

給水排水

完善城鄉一體的供水體系,完善管構建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全

網水質水量水壓保障體系,進一步達標的污水系統,推進污泥資源化

保障供水安全。利用以及污水再生利用。

通信供熱

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建立以熱電聯產為主,以清潔能源

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大力推進5G分散供熱為輔的多種供熱方式。

網絡建設,實現城鄉信息通信網絡

服務能力一體化

環衛海綿城市

完善全鏈條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增

提升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強雨水就地消納和滯蓄能力,有效

削減城市面源污染。

05

完善實施保障新機制

5.1明確規劃落實和傳導

5.2制定近期行動計劃

5.3完善規劃實施保障體制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5.1明確規劃落實和傳導

落實傳導指引指導明確

上位規劃鄉鎮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強制內容

5.2制定近期行動計劃

明確近期實施目標明確重點工程項目

明確國土空間資源配置

明確監管獎懲措施

和計劃指標分解落實方案

5.3完善規劃實施保障體制

數字智治機制政策配套機制規劃監督機制

評估調整機制調控激勵機制組織保障機制

劉政攝

目錄

CONTENTS

01

規劃總則

1.1指導思想

1.2規劃范圍與期限

1.3規劃層次

02

明確發展定位目標

2.1戰略定位

2.2發展目標

2.3城市規模

03

優化保護開發格局

3.1統籌劃定三區三線

3.2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04

戰略引領,建設現代化宜興

4.1落實流域保護治理要求,推動生態綠色發展

4.2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優化城鄉空間格局

4.3以太湖灣科創帶為引領,引導資源要素配置

4.4加強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彰顯陶都人文魅力

4.5整合利用全域旅游資源,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4.6落實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加強宜居宜興建設

4.7強化總體城市設計研究,塑造美麗特色風貌

4.8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05

完善實施保障新機制

5.1明確規劃落實和傳導

5.2制定近期行動計劃

5.3完善規劃實施保障體制

打造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

建設一座魅力與活力兼具的卓越城市

歡迎您為宜興未來的發展提供寶貴建議!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

請聯系宜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劉政攝

01

規劃總則

1.1指導思想

1.2規劃范圍與期限

1.3規劃層次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

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國土空間開發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用現代化的國土空間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實現高水平保護。

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落實

江蘇省“1+3”重點功能區和“兩心三圈四帶”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深化太湖全流域系統

治理,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將宜興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2規劃范圍與期限

規劃范圍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范圍為宜興市行政轄區,總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目標年

面積1996.6平方千米。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

望至2050年。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1.3規劃層次

規劃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

宜興市行政轄區,統籌全域全要素規劃管理,側重國土空間開

市域發保護的戰略部署和總體格局。

包括宜城街道、丁蜀鎮鎮區,以及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莊

街道、芳橋街道與宜城街道連片發展的部分,細化土地使用和

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側重功能完善和結構優化。市域與中心城區落實重

要管控要素的系統傳導和銜接。

劉政攝

02

明確發展定位目標

2.1戰略定位

2.2發展目標

2.3城市規模

劉政攝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1戰略定位

宜興城市戰略定位為中國陶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三角城市群國際生態旅游城

市,寧杭生態經濟帶新興中心城市,蘇浙皖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無錫太湖灣科技創

新帶南翼引擎。

在國家層面的價值與定位

中國陶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角色

長三角城市群國際生態旅游城市

在特定區域中承擔的職責

寧杭生態經濟帶新興中心城市

蘇浙皖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

在無錫市新一輪發展的使命

無錫太湖灣科技創新帶南翼引擎

宜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2發展目標

城市愿景:打造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

建設一座魅力與活力兼具的卓越城市

宜興特色的傳承

燦爛獨特的地方文化尚特尚精的追求精神

魅力

特色秀美的全域景觀和諧雅致的生活特征

宜興精神的體現

創新要素不斷集聚公共空間持續優化

活力

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區域引力不斷加強

宜興品質的彰顯

卓越一流的產業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