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蚌埠醫學院診斷學教研室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本章簡述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及其臨床意義包括:1.血糖及其代謝物檢測2.血清脂質和脂蛋白檢測3.血清電解質檢測4.血清鐵及其代謝物檢測5.心肌酶、心肌蛋白和血清酶檢測6.內分泌激素檢測7.治療藥物監測這些檢測對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觀察病情和判斷預后等都有重要意義。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第一節血糖及其代謝物檢測血糖(bloodsugar)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言。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在小腸被吸收,經門靜脈進入肝。肝是調節糖代謝的重要器官。在正常情況下,體內糖的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保持動態平衡,故血糖的濃度也相對穩定。檢測血糖對于判斷糖代謝的情況及其與糖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空腹葡萄糖檢測【參考值】鄰甲苯胺法為3.9~6.4mmol/L。【臨床意義】1.增高血糖超過腎糖閾值(9mol/L)即可出現尿糖。見于:①糖尿病:如1型和2型糖尿病;②內分泌疾病:如巨人癥或肢端肥大癥、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嗜鉻細胞瘤、胰高血糖素病等;③應激性高血糖:如顱腦損傷、腦卒中、心肌梗塞等;④藥物影響:如噻嗪類利尿劑、口服避孕藥等;⑤其他:妊娠嘔吐、麻醉、脫水、缺氧、窒息等;⑥生理性增高如飽食、高糖飲食、劇烈運動、情緒緊張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空腹葡萄糖檢測2.減低見于①胰島素過多:如胰島素用量過多、口服降糖藥過量和胰島B細胞瘤、胰腺腺瘤等;②缺乏抗胰島素激素:如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等③肝糖原貯存缺乏性疾病:如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④其他:如長期營養不良、饑餓和急性酒精中毒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正常人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在短時間內暫時升高的血糖即可降至空腹水平,此現象稱為耐糖現象。當糖代謝紊亂時,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則血糖急劇升高,經久不能恢復至空腹水平;或血糖升高雖不明顯,在短時間內不能降至原來的水平,稱為耐糖異常或糖耐量降低。臨床上對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偶有尿糖,但糖尿病癥狀又不明顯的患者,常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來明確診斷。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參考值】空腹血糖<6.1mmol/L口服75g葡萄糖(或1.75g/kg體重)或進食100g饅頭,進食后30~60分鐘血糖水平達高峰,一般在7.8~9.0mmol/L,峰值不超過11.1mmol/L2小時不超過7.8mmol/L3小時可恢復至空腹血糖水平各次尿糖均為陰性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臨床意義】1.診斷糖尿病兩次空腹血糖分別≥7.0mmol/L,本試驗高峰值≥11.1mmol/L,或者2h值≥11.1mmol/L;隨機血糖≥11.1mmol/L,且伴尿糖陽性;或有口渴、多飲、多尿等臨床癥狀者可確診糖尿病2.糖耐量減低指空腹血糖<mmol/L,2小時血糖在7.8~11.1mmol/L之間者;此外,達到高峰時間可延至1小時后,血糖恢復到正常時間可延至2~3小時以后者,且有尿糖陽性。糖耐量減低多見于2型糖尿病、痛風、肥胖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肢端肥大癥及皮質醇增多癥等。3.葡萄糖量曲線低平指空腹血糖降低,服糖后血糖上升不明顯,2小時后仍處于低水平。常見于胰島B細胞瘤、甲亢、腺垂體功能減退癥及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4.低血糖現象肝源性低血糖,空腹血糖常低于正常,口服糖后血糖高峰提前出現并超過正常,2小時后不能降至正常,尿糖出現陽性。功能性低血糖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服糖后血糖高峰也在正常范圍內,但服糖后2~3小時可發生低血糖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血清胰島素檢測和胰島素釋放試驗在作OGTT時分別測定進葡萄糖(或饅頭)前及后30分鐘、1、2、3小時血標本的胰島素濃度,可更準確地反映胰島B細胞的儲備能力。【參考值】RIA空腹:血胰島素為10~20mu/L;胰島素(μu/ml)/血糖(mg/dl)值<0.3。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血清胰島素檢測和胰島素釋放試驗【臨床意義】1.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島素濃度明顯降低;進糖后仍很低,呈低平曲線,胰島素與血糖的比值也明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島素水平可正常、稍低或稍高;進糖后胰島素呈延遲性釋放反應,它與血糖的比值也較低。胰島素分泌降低或釋放遲緩,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診斷。2.高胰島素血癥或胰島B細胞瘤空腹血糖降低,胰島素/血糖比值>0.4,提示高胰島素血癥或胰島B細胞瘤。3.在肝、腎衰竭或排泄功能受阻時,血胰島素濃度也可升高。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四、血清C-肽檢測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在胰島素原(pro-insulin)轉變為胰島素的過程中,釋放出一個由31個氨基酸組成的片斷,稱C-肽(C-peptide)。測定血清C-肽的水平可以了解胰島素的分泌、代謝和胰島B細胞的儲備功能。【參考值】空腹:265~1324pmol/L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四、血清C-肽檢測【臨床意義】常與胰島素和OGTT同時測定,其臨床意義如下:1.低血糖①糖尿病伴胰島B細胞瘤患者,血清胰島素與C-肽濃度均升高;②外源性胰島素過量所致低血糖患者,則血清胰島素升高,而C-肽降低;③胰島B細胞瘤術后,血清C-肽仍升高,提示腫瘤未完全被切除或有復發。2.肝硬化血清C-肽升高,C-肽/胰島素比值降低。3.糖尿病存在胰島素抗體時,只有用C-肽檢測來了解胰島B細胞的功能。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五、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糖化血紅蛋白(glycohemoglobin,GHb)(HbA1中的HbA1c)是血紅蛋白(Hb)合成后以其β鏈末端氨基酸與葡萄糖類進行縮合反應形成HbA1c酮氨化合物,其反應速度主要取決于血糖濃度及血糖與Hb的接觸時間。由于糖化過程非常緩慢,一旦形成不再解離,不受血糖濃度暫時波動的影響,故對高血糖特別是血糖和尿糖波動較大的患者,有獨特的診斷意義。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五、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參考值】按GHb占總Hb的百分比計算。電泳法為5.6%~7.5%;微柱法為4.1%~6.8%;比色法為1.416±0.11nmol/mg蛋白。【臨床意義】糖尿病時,GhbA1或GhbA1c值較正常升高2~3倍,GHb1c可反映患者抽血前1~2個月內血糖的平均綜合值。在控制糖尿病后GhbA1的下降要比血糖和尿糖下降晚3~4周,故可用于了解糖尿病的控制程度。GHb1c對區別糖尿病性高血糖和應激性高血糖有價值,前者的GHb1c水平多見增高,后者則正常。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第二節血清脂質和脂蛋白檢測血清脂類物質(脂質)包括:膽固醇[70%是膽固醇脂(CE)、30%是游離膽固醇(FC)、合稱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PL)游離脂肪酸(FFA)除FFA與白蛋白結合外,其他都包含在脂蛋白(Lp)中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第二節血清脂質和脂蛋白檢測Lp核心部分是CE與TG表面部分是親水性的蛋白質與PL及少量FC蛋白質部分稱為載脂蛋白(apoLp)。ApoLp有維持Lp與脂類結合在血液中運輸,調控脂代謝有關酶的活力以及識別脂蛋白受體等重要功能。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第二節血清脂質和脂蛋白檢測根據密度不同,Lp分為:高密度脂蛋白(HDL,即電泳分離的αLp)低密度脂蛋白(LDL,即電泳分離的βLp)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即電泳分離的前βLp)乳糜微粒(CM)此外還有少量密度介于LDL和HDL之間的Lp,稱為Lp(a)。病理情況下,上述Lp組成及其在血清中的含量都會發生變化。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總膽固醇測定(一)總膽固醇測定膽固醇(cholesterol,CHO)是脂質的組成成分之一,人體含膽固醇約140g,廣泛分布于全身各組織中,血液中的CHO僅有10%~20%是直接從食物中攝取,其余主要由肝和腎上腺等組織自身合成。CHO主要經膽汁隨糞便排出體外。CHO是合成膽汁酸、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及維生素D等的重要原料,也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總膽固醇測定【參考值】比色法或酶法:成人≤5.17mmol/L為合適水平5.20~5.66mmol/L為邊緣水平≥5.69mmol/L為升高。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總膽固醇測定【臨床意義】1.增高見于①甲狀腺功能減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癥、高脂血癥等②糖尿病特別是并發糖尿病昏迷患者③腎病綜合征、類脂性腎病、慢性腎炎腎病等④膽總管阻塞、長期高脂飲食、精神緊張或妊娠期2.降低見于①嚴重的肝臟疾病:如急性肝壞死或肝硬化②嚴重的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③甲亢或營養不良。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甘油三酯測定(二)甘油三酯測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由肝、脂肪組織及小腸合成。正常人空腹時TG僅占總脂的1/4,主要存在于前β-脂蛋白和乳糜顆粒中,直接參與膽固醇及膽固醇酯的合成,為細胞提供能量和貯存能量。它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參考值】熒光法或酶法為0.56~1.7mmol/L;≤1.70mmol/L為適合水平,>1.70mmol/L為升高。【臨床意義】1.增高見于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②原發性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癥、肥胖癥、阻塞性黃疸、糖尿病、脂肪肝、腎病綜合征、妊娠、高脂飲食和酗酒等。2.降低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功能減低及嚴重肝衰竭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血清脂蛋白檢測
(一)脂蛋白電泳測定脂蛋白(LP)為水溶性復合物,由脂質和特異蛋白(載脂蛋白)結合而成。各種脂蛋白因所含脂類及蛋白質的不同,其密度、顆粒大小、表面電荷、電泳行為及免疫性均有不同,采用電泳法或超速離心法可將LP進行分類(表4-6-2)。【參考值】電泳法:乳糜微粒(CM)為陰性,HDL為30%~40%,LDL為50%~60%,VLDL為13%~25%。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脂蛋白電泳測定【臨床意義】WHO根據脂蛋白及血脂性質的不同,采用超速離心法又將高脂蛋白血癥分為6型高脂蛋白血癥的病因可分為:原發性:缺乏脂蛋白代謝的相關酶并有脂蛋白受體的遺傳性缺陷繼發性:常見于糖尿病、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阻塞性黃疸及某些肝臟疾病(如慢性肝炎、脂肪肝)等,長期高脂飲食亦可使血清脂蛋白升高。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測定(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測定高密度脂蛋白(HDL)是顆粒最小,密度最大的脂蛋白,主要由肝臟和小腸合成。HDL的組成中,蛋白質(ApoA1、ApoA2為主,占90%)與脂質各占50%,脂質中膽固醇占20%。HDL的功能之一是運輸內源性膽固醇至肝臟處理,故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脂蛋白電泳時,HDL位于α-脂蛋白處。根據密度的大小,HDL又可分為HDL1、HDL2和HDL3三種亞型。常規檢查中,通過HDL中膽固醇(HDL-C)的含量間接反映HDL的水平。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測定【參考值】沉淀法:0.94~2.0mmol/L;>1.04mmol/L為合適水平,<0.91mmol/L為減低。【臨床意義】HDL-C對診斷冠心病有重要價值,已知HDL-C與TG呈負相關,也與冠心病發病呈負相關。有報道稱其亞型HDL2-C與HDL-C比值(HDL2-C/HDL-C)對診斷冠心病有更大的臨床意義。此外,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肝損害和腎病綜合征時,HDL-C降低。見表4-6-3。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測定(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測定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血清中攜帶膽固醇的主要顆粒。LDL是由極低密度膽固醇分解而成。經LDL受體途徑進入細胞內的LDL經溶酶體消化,造成ApoB100的降解和膽固醇被水解釋放出游離膽固醇。LDL有A、B兩個亞型,LDL向組織及細胞內運送膽固醇,直接促使動脈粥樣硬化。作脂蛋白電泳法,LDL位于β脂蛋白的位置,日常分析中以LDL中膽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作為粥樣硬化的風險指標之一。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測定【參考值】沉淀法:2.07~3.12mmol/L;≤3.12mmol/L為合適水平,3.15~3.61mmol/L為邊緣升高,≥3.64mmol/L為升高。【臨床意義】許多報道證實,LDL-C水平升高與冠心病呈正相關,LDL-C每升高1mg使冠心病危險性增加1%~2%。如TC偏高,HDL-C升高,可稱高膽固醇血癥;如TC偏高,HDL減低,LDL-C升高,應作治療。LDL增高最多見于Ⅱ型高脂蛋白血癥,尤其Ⅱa亞型多見。見表4-6-3。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四)脂蛋白(a)測定(四)脂蛋白(a)測定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的結構與LDL相似,其核心為TG和膽固醇,其表面被CHO及磷脂包裹,上嵌載Apo(a)和ApoB。LP(a)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故它是冠心病的重要獨立危險因子之一。【參考值】ELISA法:<300mg/L。【臨床意義】現將高LP(a)作為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卒中等)的獨立危險因素。因為它與高血壓、高LDL-C(高TC)、低HDL-C等因素無關。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中,LP(a)與ApoB起協同作用。其次,LP(a)增高也見于炎癥、手術、創傷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血清載脂蛋白檢測(一)載脂蛋白A1測定載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Apo-A1)由肝臟和小腸合成,是HDL的主要載脂蛋白成分(占90%),它可催化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LACT),將組織細胞內多余的膽固醇酯運至肝臟處理,因此Apo-A1有清除組織內脂質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極為重要。【參考值】ELISA法:男為1.42±0.17g/L;女為1.45±0.14g/L。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載脂蛋白A1測定【臨床意義】血清Apo-A1是診斷冠心病的一種較敏感的指標,其血清水平與冠心病發病率呈負相關。急性心肌梗塞時,Apo-A1水平降低。Ⅱ型糖尿病Apo-A1值常偏低,其心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增高。腦血管病變、腎病綜合征、肝衰竭以及Apo-A1缺乏癥(Tangier病)時Apo-A1水平也降低。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載脂蛋白B測定(二)載脂蛋白B測定載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有Apo-B100和Apo-B48兩種。前者由肝臟合成,是LDL的主要載脂蛋白(98%);后者在空腸合成,主要含于CM中。Apo-B與外周細胞膜上的LDL受體結合,起介導LDL進入細胞的作用,故Apo-B是調節肝內、外細胞表面LDL受體與血漿LDL之間平衡的作用,對肝臟合成VLDL有調節作用。【參考值】ELISA法:男為1.01±0.21g/L,女為1.07±0.23g/L。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載脂蛋白B測定【臨床意義】血清Apo-B水平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發病呈正相關,Apo-B的上升較LDL-C和CHO的上升對冠心病風險度的預測更有意義,有人認為Apo-B≥1.20g/L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Apo-B增高見于Ⅱ型高脂血癥。此外,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對胰島素有抵抗的Ⅱ型糖尿病、膽汁淤積、腎病綜合征和妊娠時,Apo-B也升高。Apo-B減低見于低β-脂蛋白血癥、Apo-B缺乏癥、肝硬化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載脂蛋白A/B比值(三)載脂蛋白A/B比值Apo-A為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成分,Apo-B為低密度脂蛋白主要成分。目前已知HDL-C水平降低或LDL-C水平升高,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和冠心病發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參考值】計算法:Apo-A/B值為:1.0~2.0。【臨床意義】應用Apo-A/B比值<1.0時對診斷冠心病的危險度,較TC、TG、HDL-C、LDL-C更重要,其敏感度為87%,特異度為80%。它是臨床常用指標之一。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第三節血清電解質檢測(一)血鉀測定人體鉀鹽90%從食物攝入,被腸道吸收入血液,吸收入血的鉀90%從腎排出體外。血鉀對調節水與電解質、滲透壓與酸堿平衡,維持神經肌肉的應激性、心肌活動都有重要生理意義。【參考值】采用火焰光度法、離子選擇電極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參考值為3.5~5.1mmol/L。低于3.5mmol/L為低血鉀癥,高于5.5mmol/L為高血鉀癥。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血鉀測定【臨床意義】1.低鉀血癥見于:(1)攝取不足:營養不良、胃腸功能紊亂、長期無鉀飲食。(2)丟失過度:①頻繁嘔吐、長期腹瀉、瘺管引流;②腎小管功能障礙,大量鉀隨尿丟失;③長期使用強利尿使鉀大量排出;④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促進鉀的排泄。(3)葡萄糖與胰島素同時使用、周期性麻痹和堿中毒等,鉀過多轉入細胞內。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血鉀測定2.高鉀血癥見于:(1)攝入過多:心、腎功能衰竭補鉀過快、過多,輸入大量庫存血液。(2)排泄困難:①腎衰竭的少尿或無尿期;②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導致腎小管排鉀減少;③長期大量使用潴鉀利尿劑;④長期低鈉飲食,使鉀不易排出而潴留。(3)細胞內鉀大量釋出:①嚴重溶血、大面積燒傷和擠壓綜合征等;②呼吸障礙引起缺氧和酸中毒時,大量鉀從細胞內釋出;③休克、組織損傷、中毒、化療。(4)細胞外液因失水或休克而濃縮,使血鉀增高。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血鈉測定(二)血鈉測定人體鈉約60%存在于細胞外液,30%存在于骨骼中,10%存在于細胞內液。體內的鈉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鈉鹽,經腸道吸收入血液,是細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陽離子。血清鈉多以氯化鈉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是保持細胞外液容量、維持滲透壓及酸堿平衡,并具有維持肌肉、神經應激性的作用。鈉鹽約95%經腎排出體外。【參考值】采用分光光度法、離子選擇電極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參考值為135~147mmol/L。低于135mmol/L為低血鈉癥,高于147mmol/L為高血鈉癥。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血鈉測定【臨床意義】1.低鈉血癥見于:(1)攝取不足:如長期低鹽飲食、饑餓、營養不良和不適當的輸液。(2)胃腸道失鈉失水:因嘔吐、腹瀉、持續吸引及腸、膽、胰瘺等過多喪失消化液。(3)腎失鈉失水:①腎小管病變使鈉重吸收障礙;②反復使用利尿劑,使內大量丟失;③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如缺乏醛固醇、皮質醇等,使內重吸收減少;④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因高滲葡萄糖和酮體在腎小管中滲透性利尿,抑制鈉重吸收。(4)局部失鈉失水:嚴重燒傷血漿大量滲出,大量漿膜腔積液引流,大量出汗只補水不補鈉。(5)細胞代謝障礙:細胞內鉀釋放出細胞外,而細胞外鈉進入細胞內。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血鈉測定2.高鈉血癥見于:(1)攝入水過少:水分不能攝入,使血鈉濃縮升高。(2)排尿過多:①滲透性利尿,見于用甘露醇、山梨醇等脫水;②大量尿素引起滲透性利尿而大量失水;③腎小管濃縮功能不全。(3)高熱、大汗或甲亢時,皮膚大量失水。(4)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增加,如長期應用ACTH或糖皮質醇激素。(5)攝入食鹽過多或應用高滲鹽水過多。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血鈣測定(三)血鈣測定食物中的鈣大約只有40%~50%被吸收入血液。鈣主要從糞便(70%~90%)和尿液(10%~30%)排出體外。人體的總鈣約99%以上以磷酸鈣的形式存在于骨骼,血液中鈣的含量不及總鈣的1%。血液中的鈣約有50%與蛋白質結合呈非擴散型鈣,其余50%呈離子狀態,呈游離型鈣。血清總鈣指二者之和。鈣離子的主要生理功能:①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血清鈣升高則興奮性減弱;②維持心肌的興奮性及其傳導性;③參與肌肉收縮及神經傳導;④激活酯酶及三磷酸腺苷(ATP);⑤是凝血過程的必需物質。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血鈣測定【參考值】比色法:總鈣為2.25~2.58mmol/L;離子選擇電極法:離子鈣為1.10~1.34mmol/L。總鈣低于2.25mmol/L為低血鈣癥,高于2.58mmol/L為高血鈣癥。【臨床意義】1.低鈣血癥見于:(1)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如慢性脂肪性腹瀉和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常使血鈣降低。阻塞性黃疸因脂肪消化不良,可使脂溶性的維生素D吸收障礙,而導致鈣吸收不良。(2)需要增加:如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婦女,可因低鈣而引起手足搐搦癥。(3)吸收減少:如維生素D缺乏癥、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4)腎臟疾病:如急、慢性腎衰竭及腎性佝僂病、腎病綜合征、低蛋白血癥、腎小管性酸中毒。(5)壞死性胰腺炎:因血鈣與游離脂肪酸結合形成皂化物,同時有繼發性高降鈣素血癥致血鈣降低。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血鈣測定2.高鈣血癥見于:(1)攝入鈣過多:見于靜脈用鈣過量,大量飲用牛奶等引起血鈣過高。(2)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假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見于上皮細胞樣肺癌)和腎癌使血鈣升高。(3)服用維生素D過多:使腸道、腎小管吸收鈣增加。(4)骨病:如變形性骨炎(Paget病)、轉移性骨癌和多發性骨髓瘤等骨溶解增加。(5)腫瘤:①分泌前列腺素E2的腎癌、肺癌;②分泌破骨細胞刺激因子(OSF)的腫瘤,如急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和Burkitt淋巴瘤等。(6)長期制動(失用或固定)引起骨脫鈣。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血清陰離子檢測(一)血氯測定人體氯化物主要來源于食鹽,經腸道吸收入血液,經腎隨尿液排出體外。人體Cl-在細胞內、外均有分布,但細胞內的含量僅為細胞外的一半,氯是血漿內主要的陰離子。氯的主要功能有:①調節機體的酸堿平衡、滲透壓及水、電解質平衡;②參與胃液中胃酸的生成。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血氯測定【臨床意義】1.低氯血癥見于:(1)攝入不足:如饑餓、營養不良、低鹽療法。(2)丟失過多:頻繁嘔吐丟失游離酸,反復利用利尿劑(噻嗪類、汞利尿劑),抑制氯的重吸收。(3)轉移過多:如急性腎炎、腎小管疾病等,氯向組織內轉移;酸中毒時,氯向細胞內轉移,以降低血pH。(4)攝入水過多:如尿崩癥,致稀釋性低血氯。(5)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如Addison病,NaCl重吸收不良。(6)呼吸性酸中毒:腎為了增加HCO3-的重吸收,使氯的重吸收減少。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血氯測定2.高氯血癥見于:(1)低蛋白血癥:如腎疾病時尿蛋白排出增加,血漿蛋白減少,血氯增加,以補充血漿陰離子。(2)脫水:因腹瀉、嘔吐、出汗等水分喪失,血液濃縮。(3)腎衰竭時補充NaCl,由于平衡失調,可引起高氯性代謝性酸中毒。(4)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如庫欣綜合征及長期應用糖皮質醇激素,腎小管對NaCl重吸收增加。(5)呼吸性堿中毒:由于過度呼吸,使CO2張力減低,HCO3-減少,血氯增高進行代償。(6)攝入過多:如過量補充Ringer溶液、NaCl溶液、CaCl2溶液、NH4Cl溶液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血無機磷測定(二)血無機磷測定飲食中磷在小腸內被吸收,磷的排泄是以磷酸鹽的形式經腎及腸排出,其中腎排泄量約占60%。血液內的磷主要有兩種形式,即有機磷和無機磷。血清無機磷的含量與鈣有一定關系,兩者濃度的乘積為一常數(以mg/dl濃度計算,乘積等于40)。磷在體內具有重要生理功能:①參與糖、脂類及氨基酸的代謝;②有些磷酸混合物(如磷酸腺苷等)亦是轉運能量的物質;③血中磷酸鹽又是調節酸堿平衡的重要緩沖體系之一;④是骨鹽的主要成分,參與骨骼及牙齒的組成。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血無機磷測定【臨床意義】1.低磷血癥見于:(1)攝入不足和吸收減少:①含鋁的制酸劑在腸道與磷結合排出,長期應用可致血磷降低;②饑餓或惡液質;③吸收不良綜合征;④嘔吐和腹瀉。(2)磷轉移入細胞內:①在靜脈注射葡萄糖;②注射胰島素;③堿中毒、妊娠、急性心肌梗塞和甲狀腺功能減退。(3)磷的喪失:①血液透析;②腎小管酸中毒;③應用噻嗪類利尿劑;④遺傳性低磷血癥;⑤腫瘤性磷酸鹽尿;⑥Fanconi綜合征;⑦急性痛風等。(4)其他:①酒精中毒;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③甲狀旁腺功能亢進;④維生素D缺乏癥;⑤維生素D佝僂癥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血無機磷測定2.高磷血癥見于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腎衰竭伴酸中毒、維生素D過多癥、Addison病、肢端肥大癥、應用雄激素、繼發性骨癌、多發性骨髓瘤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血陰離子差額測定(三)血陰離子差額測定陰離子差額(aniongap,AG)或陰離子隙,是指血清中被測的陽離子與陰離子之差。人血清中的可測陽離子有Na+、K+、Mg2+、Ca2+等,其余為未測陽離子;人血清中可測陰離子有Cl-、HCO3-,未測陰離子為SO42-、HPO42-等。根據電中和原理,細胞外液中陽離子電荷總數與陰離子電荷總數相等,即Na++未測陽離子=(Cl-+HCO3-)+未測陰離子。因此,AG主要受有機酸根、HPO42-及SO42-等酸性物質的影響。【參考值】8~16mmol/L,平均為12mmol/L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血陰離子差額測定【臨床意義】增高見于①高AG代謝酸中毒(AG>16mmol/L),如乳酸性酸中毒、酮癥酸中毒等;②各種原因所致陽離子濃度降低,如低血鉀、低血鈣等;③大量輸入鈉離子和陰離子的藥物,如枸櫞酸鈉、有機酸根等;④各種原因所致的脫水,使帶負電荷的離子增加;⑤代謝性酸中毒,如乳酸增加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第四節血清鐵及其代謝物檢測食物中的鐵多為三價鐵(Fe3+),在腸腔內還原為二價鐵(Fe2+),再被吸收后氧化為Fe3+。血紅素中的鐵多為可溶性鐵,較易于腸粘膜吸收。在正常情況下鐵主要由腎排泄。鐵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執行生理功能的,包括血紅蛋白鐵,占65%~80%;組織內鐵約占5%;血液中的轉運鐵含量甚微,僅占0.15%。另一部分是不行生理功能的儲存鐵,約占25%,主要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形式儲存于肝、脾及骨髓等組織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總鐵結合力檢測
二、總鐵結合力檢測血液中的鐵能與轉鐵蛋白結合,進行鐵的轉運。正常情況下血清鐵僅能與1/3的轉鐵蛋白結合。另2/3的轉鐵蛋白未與鐵結合。凡能與100ml血清中全部轉鐵蛋白結合的最大鐵量(飲和鐵)稱為總鐵結合力(totalironbindingcapacity,TIBC)。大約2/3的轉鐵蛋白未與鐵結合,未與鐵結合的轉鐵蛋白稱為未飽和鐵結合力,其數值等于總鐵結合力減去血清鐵。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總鐵結合力檢測
【臨床意義】1.生理變化新生兒減低,2歲以后與成人相同,女青年和妊娠期婦女可增高。2.病理變化(1)降低:見于①鐵蛋白減少,如肝硬化、血色病;②轉鐵蛋白丟失,如腎病綜合征、膿毒癥;③轉鐵蛋白合成不足,如遺傳性轉鐵蛋白缺乏癥;④腫瘤、非缺鐵性貧血、珠蛋白合成障礙性貧血、慢性感染。(2)增高:見于①轉鐵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鐵性貧血、妊娠后期;②鐵蛋白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釋放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細胞壞死。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轉鐵蛋白飽和度檢測
三、轉鐵蛋白飽和度檢測轉鐵蛋白(transferrin)是一種能結合Fe3+的糖蛋白,主要由肝細胞和吞噬細胞合成,每毫克轉鐵蛋白可結合1.25mg鐵。正常情況下有1/3的轉鐵蛋白與血清鐵結合,結合后被轉運至需鐵組織再將鐵釋放,轉鐵蛋白自身不變,且再與鐵結合。【臨床意義】1.增高見于鐵利用障礙,如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鐵負荷過重,如血色病早期,貯存鐵增多不顯著,血清鐵含量已增加,Ts可大于70%,這是診斷的可靠的指標。2.降低血清鐵飽和度小于15%,結合病史可診斷缺鐵或缺鐵性貧血,其準確性僅次于鐵蛋白,比總鐵結合力和血清鐵靈敏。但某些貧血也可降低,如慢性感染性貧血。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五、鐵蛋白檢測
五、鐵蛋白檢測鐵蛋白(ferritin,SF)是由蛋白質外殼即去鐵蛋白(apoferritin)和鐵核心即Fe3+形成的復合物構成。鐵蛋白的鐵核心具有強大的結合鐵和貯備鐵的能力,以維持體內鐵的供應和血紅蛋白的相對穩定。肝是合成鐵蛋白的主要場所。SF是診斷缺鐵的敏感指標。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五、鐵蛋白檢測
【參考值】RIA或ELISA法:男性為15~200μg/L;女性為12~150μg/L。【臨床意義】1.生理變化SF在出生后一個月最高,男、女相同,3個月后開始下降,9個月時最低。十幾歲時開始出現男、女差別,女性低于男性。妊娠時也有不同程度降低。2.病理變化(1)增高:①體內貯存鐵增加:如原發性(特發性)血色病,繼發性鐵負荷過大(如依賴輸血的貧血患者);②鐵蛋白合成增加:如炎癥或感染,惡性疾病,(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肝腫瘤、胰腺癌),甲狀腺功能亢進;③組織內鐵蛋白釋放增加:如肝壞死、慢性肝病、鐮刀細胞瘤,惡性腫瘤等。(2)降低:①體內貯存鐵減少:缺鐵性貧血、妊娠。②鐵蛋白合成減少、維生素C缺乏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第五節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檢測
由于心肌酶和心肌蛋白對急性心肌梗塞的診斷具有特別重要性,故本節對它們作一簡述。①心肌酶:心肌內含有多種酶,當心肌損傷時,它可釋放入血,使血內相應酶活性增高;②心肌蛋白:重要的有肌鈣蛋白T、肌鈣蛋白I和肌紅蛋白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心肌酶檢測(一)肌酸激酶測定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或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phosphatasekinase,CP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其次存在于腦、平滑肌等細胞的胞質和線粒體中。CK可逆地催化肌酸和ATP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反應,Mg2+是CK的激活劑。正常人血清中CK含量甚微,當上述組織受損時,CK進入血液,則其含量可明顯增高。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一)肌酸激酶測定【臨床意義】1.急性心肌梗塞(AMI)發病后CK出現時間早(3~8小時),達峰值時間短(10~36小時),恢復時間快(72~96小時)。在AMI病程中,如CK再次升高,往往說明心肌再次梗塞。它是AMI早期診斷敏感指標之一(表4-6-5)。2.病毒性心肌炎CK活性也明顯升高。在Duchenne肌萎縮患者血中,CK極度增高,而后隨病程延長逐步下降。在骨骼肌損傷時,甚至在肌內注射某些藥物以及在進行一些心臟疾病檢查和治療,如心導管、電復律時均可引起CK活性升高。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測定(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測定CK分子是由兩個亞單位組成的二聚體,它的同工異構酶(同工酶,CKI)與CK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但在結構上存在著一定差異。根據電泳的移動速率不同,將血清CK分成三種不同亞型:①即快速移動部分或腦型同工酶(CK-BB,CK1),主要存在于腦、前列腺、腸、肺;②中速移動部分由M和B單體結合而成,稱混合型同工酶(CK-MB,CK2),主要存在于心肌中;③慢速移動部分或肌型同工酶(CK-MM,CK3),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為主,CK-MB少量(低于總活性5%),CK-BB極微量。分析CK的不同類型,對判斷血清CK增高的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測定【臨床意義】1.CK-MB增高見于:(1)急性心肌梗塞(AMI)和其他心臟病AMI和CK-MB、CK-MB2的變化見表4-6-5。若CK-MB仍保存在高水平,則意味著心肌壞死還繼續進行;若恢復正常后再次升高,提示原梗塞部位擴展或有新的梗塞出現。心絞痛、慢性心房顫動、心包炎、安裝起搏器、冠狀動脈造影、心臟手術等也可使其升高。(2)肌病和肌萎縮如肌營養不良、多發性肌炎、擠壓綜合征等,CK-MB水平也增高。2.CK-BB增高見于①腫瘤;如肺、腸、膽囊、前列腺等部位的腫瘤;②心臟創傷和手術;③結締組織病、休克、中毒和Reyes綜合征。此外,CK-MM增高與CK總活性增高相似。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肌酸激酶異型(CK-MB)測定(三)肌酸激酶異型(CK-MB)測定CK是由M和B兩個亞單位組成,它們源自兩個獨立的基因。異型表示M和B亞單位的羥基翻譯后修飾,它是經血漿羥基肽酶-N水解除去羥基端賴氨酸,便產生CK的各種異型。現可檢出血清CK-MB1和CK-MB2兩個異型。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三)肌酸激酶異型(CK-MB)測定【參考值】CK-MB1低于0.7u/L,CK-MB2低于1.01u/L;MB2/MB1比值低于1.4。【臨床意義】CK-MB異型對診斷急性心肌梗塞具有更大的特異性。若以血漿CK-MB2活性大于1.01u/L,MB2/MB1比值大于1.5為界值,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癥狀發作后2~4小時,診斷AMI的敏感性為59%,4~6小時的敏感性為92%。而常規CK-MB測定僅為48%,故CK-MB異常較CK-MB同工酶敏感性更高。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四)乳酸脫氫酶測定(四)乳酸脫氫酶測定乳酸脫氫酶(LD)是一種糖酵解酶,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腎臟,其次存在于肝、脾、胰、肺、腫瘤組織,紅細胞內含量極為豐富。當上述組織損傷時,它可進入血液,使知中LD水平升高。在NAD+(輔酶I)作氫受體的情況下,LD催化L-乳酸氧化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又與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后者在堿性溶液中顯棕色,顏色的深淺與丙酮酸濃度呈正比。依此推算出LD的含量。【臨床意義】LD升高見于:①心肌梗塞:發病后LD的變化見表4-6-5。若LD升高后恢復遲緩或病程中再次升高,提示梗塞范圍擴大或再梗塞;②肝臟疾病: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轉移性肝癌時顯著升高;③其他疾病:白血病、淋巴瘤、貧血、肌營養不良、骨骼肌損傷、胰腺炎、肺梗塞等。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五)乳酸脫氫酶同工酶測定(五)乳酸脫氫酶同工酶測定由于LD的特異性較差,故臨床上多測定LD同工酶(LD1~LD5)。LD同工酶其生物活性相同,但電泳行為不同,它由五型組成,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LD1(H4)為主,心臟為此類代表,LD1占總酶活力50%以上;第二類以LD5(M4)為主,以骨骼肌為代表,其次為肝臟、血小板等;第三類以LD3(H2M2)為主,此類似肺及脾為代表,其次為腦、腸、淋巴與發泌腺等。因此,測定LD同工酶有助于病變組織的定位。【參考值】圓盤電泳法:LD1為32.7±4.6,LD2為45.1±3.53%,LD3為18.5±2.96%,LD4為2.9±0.89%,LD5為0.85±0.55%。【臨床意義】LD同工酶測定主要有助于AMI或肝病的診斷。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查(五)乳酸脫氫酶同工酶測定【臨床意義】LD同工酶測定主要有助于AMI或肝病的診斷。1.AMI發病后LD及LD1、LD2的變化見表4-6-5。AMI時LD1大于LD2,LD2/LD1小于1.0。2.肝膽疾病多數肝組織系統疾病常伴有LD增高,其中LD5增高是肝細胞壞死的一個很好指標,且LD5大于LD4;但阻塞性黃疸時則LD4大于LD5。3.癌腫惡性腫瘤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蘇州市家具買賣合同范本
- 2025年煙花表演臨時用工合同
- 學碩題庫期末試題及答案
- 稅務師綜合素質考查試題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常見技術框架的比較分析試題及答案
- 護士資格證考試中抗生素使用知識分享試題及答案
- 系統規劃與管理師考試的心理準備技巧試題及答案
- 水樣采集考試題及答案
- 明確復習過程中的考點策略稅務師試題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如何提高成績試題及答案
- 美國睡眠醫學會睡眠及其相關事件判讀手冊規則、術語和技術規
- 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 動火作業安全檢查表
- 李大釗簡介完
- 中考英語閱讀理解:圖表類(附參考答案)
-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班級管理表格】學生檢討反思承諾書
- GSV2.0反恐安全管理手冊
- 應用文寫作說課稿 終稿
- 單位車輛領取免檢標志委托書范本
- 行政公文寫作-決定(應用文寫作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