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廣東省深圳市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廣東省深圳市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廣東省深圳市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廣東省深圳市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廣東省深圳市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類型:A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一次調研考試歷史2025.2本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荚囉脮r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A)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龍虎是我國古代先民的崇拜對象,從以下兩幅與龍虎相關的圖案可推知,中華文明具有()圖1蚌殼龍虎圖案(距今6500年左右)圖2二十八宿漆箱圖案(戰國時期)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A.連續性 B.包容性 C.多樣性 D.凝聚性【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距今6500年左右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殼龍虎圖案,到戰國時期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圖案,都有龍虎元素,這表明龍虎作為崇拜對象長期存在于中華文明中,體現了中華文明在文化傳承上具有連續性,A項正確;包容性強調的是對不同文化、思想等的接納和融合,題干中僅展示了龍虎相關圖案在不同時期的出現,并沒有體現出對其他文化元素的包容吸納,排除B項;多樣性側重于文化的種類豐富多樣,這里主要圍繞龍虎這一特定元素在不同時期的呈現,未體現出多種不同類型文化的特征,排除C項;凝聚性通常指文化對群體的向心力和團結作用,題干中沒有涉及到龍虎圖案如何凝聚群體、增強民族凝聚力等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2.西漢時,太后與皇帝分別居于長樂宮和未央宮,長樂宮亦置衛尉、少府等職,儀同未央;東漢初年,太后與皇帝同在一宮居住,不再擁有獨立的宮室。這體現出東漢初年統治者()A.孝悌觀念逐漸淡化 B.有意抑制外戚勢力C.注重節儉休養生息 D.試圖遏制豪強大族【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初年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西漢時,太后與皇帝分別居于長樂宮和未央宮,長樂宮亦置衛尉、少府等職,儀同未央;東漢初年,太后與皇帝同在一宮居住,不再擁有獨立的宮室”可知,西漢時太后有獨立宮室及相應官職配置,而東漢初年太后不再有獨立宮室,這種變化體現了東漢統治者從空間和機構設置等方面減少了太后及其家族勢力發展的可能性,是有意抑制外戚勢力的表現,B項正確;太后與皇帝居住宮室的變化不能直接說明孝悌觀念逐漸淡化,孝悌觀念更多體現在倫理道德和日常行為規范等方面,材料中并無相關體現,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關于節儉休養生息的相關內容體現,如是否減少開支、輕徭薄賦等,太后宮室的變化與節儉休養生息政策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要涉及太后與皇帝的居住宮室問題,沒有提及豪強大族的相關信息,與試圖遏制豪強大族這一目的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政權大量增設“伏波將軍”,“伏波”意為“降伏波濤”。此外,這些政權還積極頌揚在嶺南建立功勛的漢代“伏波將軍”陸博德、馬援。這體現出當時北方政權意在()A.提升軍事實力 B.追求國家統一 C.促進民族交融 D.加強中央集權【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北方各政權大量增設‘伏波將軍’”“這些政權還積極頌揚在嶺南建立功勛的漢代‘伏波將軍’陸博德、馬援”可知,北方各政權大量增設“伏波將軍”,并且積極頌揚漢代的伏波將軍,意味著北方政權希望模仿漢代統一嶺南的行為,這表明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喚起民眾對國家統一的記憶和向往,其背后隱含著對國家統一的追求,B項正確;雖然“伏波將軍”是軍事官職,但材料提到的是大量增設這一職位,并且頌揚古代的伏波將軍,這更多地反映了對歷史英雄的推崇,而不是用于增強當前的軍事力量,因此不能直接得出提升軍事實力的結論,排除A項;雖然陸博德和馬援在嶺南地區建立了功勛,但這主要是漢代的歷史事件,而且“伏波將軍”的設立和歷史人物的宣揚,主要是為加強對南方的控制,尤其是在政治統一方面,與民族交融無直接關聯,因此不能得出促進民族交融的結論,排除C項;加強中央集權通常表現為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力,削弱地方勢力,而材料沒有提到任何關于中央政府如何集中權力或削弱地方勢力的信息,材料主要是關于對歷史英雄的頌揚和官職設置,這些措施主要是為了激勵當時的人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而不是為了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力,這種行為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影響,而非實際的政治權力結構調整,排除D項。故選B項。4.北宋時期,朝廷在如下圖所示地區設置了大量堡寨負責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據此可推知,堡寨的設置()A.改善了內重外輕的軍事格局 B.有效抵御了遼朝進攻C.為戍邊軍隊提供了后勤補給 D.緩解了當地人地矛盾【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北宋時期,朝廷在如下圖所示地區設置了大量堡寨負責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以及地圖中堡寨的分布可知,堡寨具有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的功能,屯田能夠生產糧食,護耕保障了農業生產,疏通糧道有利于物資運輸,這些都能為戍邊軍隊提供后勤補給,C項正確;北宋“內重外輕”的軍事格局主要是指在軍事力量部署上,京城及內地的軍事力量遠強于邊疆地區。材料中堡寨設置在邊疆地區,主要功能是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北宋軍事力量在內地與邊疆的分布情況,無法改善“內重外輕”的軍事格局,排除A項;材料沒有信息表明這些堡寨有效抵御遼朝的進攻,排除B項;材料中堡寨的功能主要是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重點在于軍事后勤保障方面,沒有涉及到人口與土地關系的內容,無法得出緩解當地人地矛盾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5.明初,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低洼地被深挖為塘養魚,人們在塘基上種植果木,形成“果基魚塘”。明中葉以后,順德、南海等地利用鄰近沿海港口的條件發展蠶桑業,把塘基上的果樹改為桑樹,形成“桑基魚塘”。這種變化()A.沖擊了小農生產模式 B.反映了消費結構轉型C.催生了雇傭勞動關系 D.順應了外貿發展形勢【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由于蠶絲在海外市場上需求大增,順德、南海等地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蠶桑業,“果基魚塘”模式變為“桑基魚塘”模式,以順應外貿市場的需求,D項正確;“沖擊了小農生產模式”不合題意,與材料僅提及順德、南海等地“利用鄰近沿海港口的條件發展蠶桑業”,排除A項;“消費結構”偷梁換柱,應為“生產結構”,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主要出現于江南紡織業等領域,且材料未見“自由雇傭”等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6.因安南堅持使用明朝舊制,清朝曾與安南就冊封、覲見等問題進行了長達百年的禮儀之爭。直至1762年,乾隆皇帝傳諭禮部告知安南,從今后應遵循現行禮儀,不得改變。自此,相關禮儀完全確立下來。這一變化折射出當時()A.閉關政策已被摒棄 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宗藩關系漸趨穩定 D.改土歸流逐步推行【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安南就冊封、覲見等問題與清朝進行了長達百年的禮儀之爭,最終乾隆皇帝傳諭遵循現行禮儀,相關禮儀完全確立下來,說明當時的宗藩關系漸趨穩定,C項正確;閉關政策已被摒棄,與當時歷史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清朝與安南的關系,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改土歸流在中國西南地區推行,而材料描述的是對外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7.1867年,曾國藩奏請開辦翻譯館,提出“洋人制器出于算學……擬侯學館建成,即選聰穎子弟隨同學習,妥立課程,先從圖說入手,切實研究,庶幾物理融貫,不必假手洋人,亦可引伸其說,另勒成書”。這體現了曾國藩()A.中體西用的觀念 B.實業救國的主張C.追求自強的思想 D.官制改革的意圖【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7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曾國藩提出的主張大意是:外國人制造器械的技術源于數學原理……計劃在學堂建成后,便選拔聰慧的年輕人跟隨他們學習,合理設置課程,先從圖紙和說明入手,進行深入研究,希望借此使相關原理和知識融會貫通,今后無需依賴外國人,還能在此基礎上拓展理論,另行編纂成書,這體現了他想要通過學習西方技術實現自強的思想,C項正確;“中體西用”強調以中國傳統的綱常名教為原本,以西方的科技為應用,題干中主要體現的是學習西方算學制造技術以自強,未提到對“中體”的相關闡述,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實業救國主張通過發展工商業來挽救國家危亡,題干中曾國藩強調的是學習西方技術,并非發展實業,且實業救國的主張是在甲午戰后才提出的,與題干時間也不符,排除B項;題干內容圍繞學習西方技術展開,與官制改革沒有關系,D項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8.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正式成立,并在各大省、重要商埠先后設立分行。其招商資本額實收350萬兩,其中官股100萬兩。銀行設有洋大班(經理職)和華大班,洋賬房和華賬房,還發行了銀元票和銀兩票,“至此國中始見本國紙幣與外商銀行之紙幣分庭抗禮”。這體現了()A.國家貨幣主權的收回 B.列強資本輸出的發展C.國內市場的整合統一 D.金融行業的近代轉型【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7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國通商銀行采用近代銀行的組織形式,設有大班、賬房等職務,還發行紙幣與外商銀行競爭,這些都體現了金融行業從傳統向近代的轉型,D項正確;雖然中國通商銀行發行了本國紙幣與外商銀行紙幣競爭,但僅靠這一點不能說明國家貨幣主權已收回,在近代,中國的貨幣主權受到列強的諸多干涉,排除A項;根據材料“招商資本額實收350萬兩,其中官股100萬兩”可知,中國通商銀行的資金來源是官股和私人募集,并未涉及列強輸出的資本,B項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題干僅提到中國通商銀行一家銀行,其在多地設立分行并不是國內市場的整合統一,二者不是同一范疇,排除C項。故選D項。9.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英軍服務團主動與活躍在香港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開展情報合作。1943年,在國民黨破壞下,“英團”突然單方面宣布與游擊隊停止聯絡,但游擊隊依舊給予其工作上諸多便利。這一舉措表明中國共產黨()A.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積極捍衛反法西斯同盟C.開始爭取促進國際援助 D.打退了國民黨反共高潮【答案】B【解析】【詳解】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英軍服務團主動與活躍在香港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開展情報合作,1943年,在國民黨破壞下,‘英團’突然單方面宣布與游擊隊停止聯絡,但游擊隊依舊給予其工作上諸多便利”可知,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框架下,盡管英軍服務團因國民黨破壞而停止聯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從維護反法西斯同盟團結和共同抗日的大局出發,依然給予其便利,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積極捍衛反法西斯同盟,B項正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指國內各階級、階層、黨派等聯合起來共同抗日的統一戰線,主要涉及國內的抗日力量聯合,而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與英軍服務團的關系,重點在于國際反法西斯合作方面,并非強調鞏固國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與英軍服務團開展情報合作,并不意味著這是開始爭取促進國際援助,在此之前中國共產黨也有爭取國際支持的行動,且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在合作出現波折時游擊隊的態度,而不是爭取國際援助的起始,排除C項;材料中主要說的是英軍服務團與游擊隊的關系,以及國民黨對雙方合作的破壞,沒有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打退國民黨反共高潮的相關內容,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1950年5月,北京市勞動局召集資方代表舉行大會,指出“今天勞資雙方是處在朋友的地位,勞資之間的矛盾主要用協商的方式來解決,雙方都要根據政策法令在平等兩利的原則下,進行說理斗爭”。這一舉措()A.貫徹了新民主主義政策 B.完善了政治協商制度C.落實了過渡時期總路線 D.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的新中國。根據材料“今天勞資雙方是處在朋友的地位,勞資之間的矛盾主要用協商的方式來解決,雙方都要根據政策法令在平等兩利的原則下,進行說理斗爭”可知,這體現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待勞資關系采取平等協商、兼顧雙方利益的方式,符合新民主主義政策中保護民族工商業,合理調整工商業,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等相關內容,所以這一舉措貫徹了新民主主義政策,A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勞資關系的處理,與政治協商制度無關,政治協商制度主要是關于各民主黨派等參與政治協商等方面的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相關內容,排除B項;過渡時期總路線是1953年提出的,與材料中的1950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于1950年10月,1950年5月時抗美援朝戰爭還未開始,且材料內容與支援抗美援朝戰爭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11.1980年,國務院授權中國銀行發行外匯券。外國游客和華僑來到中國大陸后,須先在中國銀行將外幣兌換為外匯券,再用外匯券在友誼商店等國營商店消費。離境前,他們可以將外匯券兌換成外幣。很多外國人稱其為“旅游貨幣”。外匯券的發行旨在()A.理順商品貨幣關系 B.保障對外貿易的收入C.確立市場經濟體制 D.為國家建設積累外匯【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0年(中國)。根據材料“外國游客和華僑來到中國大陸后,須先在中國銀行將外幣兌換為外匯券,再用外匯券在友誼商店等國營商店消費”和所學知識可知,外匯券是外國游客和華僑用于國內消費的,有利于為國家建設積累外匯,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外匯券的發行可以為國家建設積累外匯,與理順商品貨幣關系無關,排除A項;外匯券是外國游客和華僑用于國內消費的,不屬于對外貿易,排除B項;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C項。故選D項。12.公元前411年,雅典寡頭派一度通過政變建立寡頭政治,但最終被民主派推翻。公元前405年,雅典被斯巴達打敗,寡頭們卻像過節一樣慶祝,他們并不覺得戰敗對自己有何牽連。這說明當時雅典()A.城邦公民意識淡薄 B.對外征服引發不滿C.寡頭渴望政治穩定 D.政治斗爭異常激烈【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雅典。根據材料可知,材料提到公元前411年寡頭派政變建立寡頭政治,但被民主派推翻,公元前405年雅典戰敗,寡頭派慶祝,結合所學可知,寡頭派與民主派爭權激烈,且寡頭派重自身利益輕城邦利益,凸顯政治斗爭激烈,D項正確;材料僅展現寡頭派與民主派政治斗爭,寡頭派不能代表全體公民,無法據此得出城邦公民意識淡薄,排除A項;材料圍繞雅典內部派別政治事件,無對外征服及民眾態度相關信息,得不出對外征服引發不滿,排除B項;寡頭派發動政變又被推翻,戰敗時只顧自身利益慶祝,可見當時政治動蕩,并非渴望政治穩定,排除C項。故選D項。13.中世紀西歐許多農奴逃亡城市后取得自由身份,但后來把持市政的上層往往對逃亡農奴取得自由加以限制,有的規定要取得市民資格或進入行會組織才能自由,而市民資格卻日益不易取得。這反映了當時()A.領主對城市控制加強 B.城市獨立日漸鞏固C.分裂割據造成了混亂 D.民族國家不斷形成【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城市)。據材料“中世紀西歐許多農奴逃亡城市后取得自由身份,但后來把持市政上層往往對逃亡農奴取得自由加以限制,有的規定要取得市民資格或進入行會組織才能自由,而市民資格卻日益不易取得”可知,城市能夠給予農奴自由身份,并且把持市政的上層可以自行制定規則來限制人員獲得自由,這體現出城市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能夠自主管理城市事務,說明城市的獨立日漸鞏固,B項正確;材料中未體現領主對城市控制加強的相關內容,相反,農奴能在城市取得自由身份,且城市有自己的規則,體現的是城市相對獨立于領主的控制,排除A項;材料主要圍繞城市對逃亡農奴取得自由的限制展開,沒有提及分裂割據導致的社會混亂等方面的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民族國家形成的相關內容,如民族意識的覺醒、國家主權的形成等,無法體現民族國家不斷形成這一現象,排除D項。故選B項。14.1761年,英國“工藝協會”發表文告稱,紡織業手工業者數量不足導致商人訂貨交付延遲,建議設立獎金“獎勵最優良的發明,一種能夠同時紡出六根毛線,并能只由一個人操縱看管的機器。”據此可知,英國()A.市場需求刺激技術發明 B.勞動力短缺制約工業發展C.政府投資推動產業升級 D.重視改善工人的生產條件【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61年(英國)。根據材料“紡織業手工業者數量不足導致商人訂貨交付延遲”并結合所學可知,市場需求較大而紡織業生產力不足以滿足需求,因此建議設立獎金以鼓勵技術發明來提高生產效率,這說明市場需求在刺激技術發明,A項正確;勞動力短缺只是現象,市場需求才是本質,排除B項;材料中的“工藝協會”不是政府機構,且只是建議設立獎金,沒有體現政府投資,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通過技術發明來提高生產效率,以滿足市場需求,而不是改善工人的生產條件,排除D項。故選A項。15.1796年,《馬賽曲》首次被定為法國國歌,拿破侖霧月政變后不久被禁止,此后八十年間又歷經多次這樣的反復。這折射出法國()A.大革命的動蕩與曲折 B.封建等級制度根深蒂固C.屢遭反法同盟的打擊 D.議會與國王的斗爭尖銳【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796年-此后八十年(法國)。據材料“《馬賽曲》首次被定為國歌,拿破侖霧月政變后不久被禁止,此后八十年間又歷經多次這樣的反復”和所學知識可知,《馬賽曲》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征之一,它的命運起伏反映出法國大革命過程中政治局勢的動蕩與發展的曲折,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已經對封建等級制度造成了極大沖擊,材料中《馬賽曲》的反復命運主要體現的不是封建等級制度根深蒂固,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材料中未提及反法同盟打擊與《馬賽曲》被禁及反復的關聯,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霧月政變后法國并非是議會與國王斗爭的政治格局,且材料也未體現議會與國王的斗爭,排除D項。故選A項。16.1935年,拉美國家洪都拉斯的香蕉樹大規模爆發葉斑病,美國在當地經營的果品公司多采用人工噴灑波爾多液的方式控制這種疾病。但因難以負擔藥劑及人力成本,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類現象導致當地()A.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B.經濟結構的優化C.對美經濟依附的加強 D.大地產制的盛行【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5年的洪都拉斯。根據材料“1935年,拉美國家洪都拉斯的香蕉樹大規模爆發葉斑病,美國在當地經營的果品公司多采用人工噴灑波爾多液的方式控制這種疾病,但因難以負擔藥劑及人力成本,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可知,美國的果品公司有能力應對香蕉樹的葉斑病,而洪都拉斯當地大量個體種植者卻無力負擔相關成本,遭到沉重打擊。這使得當地個體種植者在農業生產上更加依賴美國公司,進而導致洪都拉斯對美國經濟依附加強,C項正確;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洪都拉斯農業生產中香蕉種植戶因病害應對問題而面臨困境,沒有涉及民族獨立運動相關內容,沒有體現出當地人民因這些現象而發起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排除A項;大量個體種植者遭到毀滅性打擊,這對洪都拉斯的經濟結構是一種破壞,而不是優化。因為個體種植者的受損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也可能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美國公司與當地個體種植者在應對病害時的不同處境,沒有提及大地產制相關內容,大地產制是指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土地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這方面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趙宋讀書蔚然成風。宋太祖“獨喜觀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他還曾說“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宋代書院等鄉黨之學發展,“學校之設遍天下”。北宋時,雕版印刷術被大量使用于書籍印制。許多宋版書籍圖文并茂、內容完整,且傳播迅速,以至“家至戶到”“即日傳播”。——摘編自華小琴《文化自信視域下宋代群體閱讀意識、閱讀行為與閱讀文化探究》等材料二宋代書院文人閱讀首重四書五經,圍繞“詩賦經義”的科舉閱讀也是書院文人閱讀的重要一環,但相對于官學而言,書院文人不拘于科舉之疇。朱熹鼓勵學子讀史,“《論》《孟》固當讀,《六經》亦當讀,史書又不可不讀”“學經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驗時事之變”。書院眾儒均認為疑則精進,提倡以問激疑,有疑便問,多聞闕疑的深層次閱讀和學術上的切磋?!幾灶欐谩段幕瘓鲇蛳碌乃未鷷何娜碎喿x與當代啟示》等(1)根據材料一,簡析“趙宋讀書蔚然成風”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書院文人閱讀主張的特點?!敬鸢浮浚?)背景: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崇文抑武的方針:書院的快速發展:科舉制的發展:版刻印刷技術和產業的進步。(任答四點)(2)特點:重視儒家經典;經史并重;突出讀與思的結合;注重學術交流。(任答三點)【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宋太祖本人喜愛讀書,即使在軍中也手不釋卷,并且有讓武臣讀書的主張,統治者的這種態度和行為對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有很大的引領作用,上行下效,推動了讀書風氣的發展,可以得出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實行崇文抑武方針,文人受到重視,極大推動了讀書風氣的盛行;根據材料可知,宋代書院等鄉黨之學發展,學校遍布天下,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讀書學習場所和環境,教育的發展使得更多人有機會接受教育、接觸書籍,促進了讀書風氣的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科舉制進一步發展,擴大了選官的范圍,選官與讀書緊密結合,推動讀書風氣盛行;根據材料可知,北宋時雕版印刷術被大量應用于書籍印制,使得書籍的制作更加便捷、成本降低,能夠大量生產。而且宋版書籍圖文并茂、內容完整,傳播迅速,“家至戶到”“即日傳播”,為人們讀書提供了豐富的書籍資源,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獲取知識,從而推動了讀書風氣的盛行?!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宋代書院文人閱讀首重四書五經,將傳統經典作為閱讀的重要基礎和核心內容,體現了對儒家經典的尊重和重視;根據材料中圍繞“詩賦經義”的科舉閱讀是書院文人閱讀的重要一環,但又不拘泥于科舉范疇,既關注科舉所需的知識,又有對學術的拓展和追求,體現了讀與思的結合;根據材料中朱熹等鼓勵學子讀史,認為“《論》《孟》固當讀,《六經》亦當讀,史書又不可不讀”“學經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驗時事之變”,將讀史與讀經放在重要的同等位置,得出經史并重;根據材料中,書院眾儒均認為疑則精進,提倡以問激疑,有疑便問,多聞闕疑的深層次閱讀,鼓勵學子在閱讀中思考、質疑,并通過學術上的切磋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得出注重學術交流。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世紀初,腌鱈魚干技術的應用使長途販運鱈魚成為可能,鱈魚干也成為歐洲人重要的食物之一。挪威、冰島的鱈魚成為北?!_的海大宗貿易的重要內容,他們以腌魚交易漢薩商人轉運來的商品,漢薩同盟也開始主導盎格魯和挪威之間的魚類貿易。漢薩商人在挪威鱈魚產區卑爾根建立的商棧,成為同盟的四大海外商棧之一。——摘編自劉程《北歐貿易區成型溯源》材料二1497年,卡伯特發現了“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紐芬蘭島。之后,英、荷、法等國蜂擁而至,在沿岸建起一座座漁村,而土著人則被迫進入內陸,因缺少食物來源面臨生存危機。16世紀中葉,歐洲的食用魚中有60%是北美鱈魚。17世紀,新英格蘭躍升為最佳的鱈魚貿易點,與英國的貿易沖突加劇,最終在18世紀下半葉演變為政治對抗。1992年,由于過度捕撈,當地漁業資源枯竭,紐芬蘭漁場被迫關閉?!幾岳詈珞恪对缙诮笪餮蠼洕又械镊L魚》(1)根據材料一,分析北歐鱈魚貿易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北美鱈魚貿易的影響?!敬鸢浮浚?)原因:遠洋國際貿易發展;海外商業團體推動;食品保鮮和制作技術進步。(任答三點)(2)影響:促進歐洲商品經濟發展;給土著居民帶來生存危機;推動了北美殖民地獨立;破壞了生態平衡。(任答四點)【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4世紀初北歐。原因:根據材料“漢薩同盟也開始主導盎格魯和挪威之間的魚類貿易。漢薩商人在挪威鱈魚產區卑爾根建立的商棧,成為同盟的四大海外商棧之一”可知,遠洋國際貿易發展;海外商業團體推動;根據材料“腌鱈魚干技術的應用使長途販運鱈魚成為可能”可知,食品保鮮和制作技術進步?!拘?詳解】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現代(北美)。影響:根據材料“16世紀中葉,歐洲的食用魚中有60%是北美鱈魚”可知,促進歐洲商品經濟發展;根據材料“英、荷、法等國蜂擁而至,在沿岸建起一座座漁村,而土著人則被迫進入內陸,因缺少食物來源面臨生存危機”可知,推動了北美殖民地獨立;給土著居民帶來生存危機;根據材料“由于過度捕撈,當地漁業資源枯竭,紐芬蘭漁場被迫關閉”可知,破壞了生態平衡。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魯爾煤鋼工業發達,是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二戰后,魯爾煤和生鐵產量一度占到西德總產量的88%和70%。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魯爾區一度衰落。面對新的挑戰,魯爾通過工業遺產改造,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在各種廢棄工礦設施原有風貌基礎上,設計博物館、展覽館、劇院等,向文化都市區轉型,還開發了一條著名的“工業遺產旅游之路”?!幾栽纻ァ稇鸷篝敔枂栴}研究》等材料二國家工業遺產名單(部分)項目所在地核心物項(部分)鞍山鋼鐵廠遼寧省鞍山市1150軋機(蘇聯引進)北京衛星制造廠北京市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紀念碑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四川省綿陽市鄧稼先同志舊居、王淦昌同志舊居六枝礦區貴州省六盤水市物資總倉庫木架構站臺(1964年建設,大西南“三線建設”物資倉儲中轉基地)——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業遺產名單(1)根據材料一,概括魯爾區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的方式。(2)有學者認為,工業遺產不僅是廢棄的工廠、礦山或機器,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種文化的傳承。請結合材料二中的一個項目論證該學者的觀點。【答案】(1)方式:建立工業博物館等文化場館,開發旅游項目;保持整體風貌,傳承歷史記憶;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任答兩點)(2)項目選擇:鞍山鋼鐵廠。鞍山鋼鐵廠是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工業基地,其核心物項1150軋機是從蘇聯引進的。這見證了新中國初期工業化建設的艱辛歷程,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和發展,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鞍山鋼鐵廠不僅是一個工業生產基地,它還承載著“鞍鋼精神”,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新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文化傳承,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工人階級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鞍山鋼鐵廠的保護和利用,不僅是對工業遺址的物理保存,更是對那段歷史和文化的傳承。通過參觀鞍山鋼鐵廠,人們可以直觀地了解我國工業化初期的歷史場景,感受那個時代的工業文化和工人階級的精神風貌?!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二戰后的德國。方式:根據材料“設計博物館、展覽館、劇院等”,可知魯爾區通過建立工業博物館等文化場館來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根據材料“開發了一條著名的‘工業遺產旅游之路’”,可知魯爾區通過開發旅游項目來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根據材料“在各種廢棄工礦設施原有風貌基礎上”,可知魯爾區在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時保持了整體風貌,傳承了歷史記憶;根據材料“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可知魯爾區在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時修復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小問2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新中國初期至現代。根據材料“鞍山鋼鐵廠遼寧省鞍山市1150軋機(蘇聯引進)”,可知鞍山鋼鐵廠是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工業基地,其引進的1150軋機見證了新中國初期工業化建設的艱辛歷程,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和發展,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根據材料“鞍山鋼鐵廠不僅是一個工業生產基地,它還承載著‘鞍鋼精神’”,可知鞍山鋼鐵廠不僅僅是工業生產的場所,它還孕育了“鞍鋼精神”,這種精神是新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文化傳承,它代表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激勵了工人階級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根據材料“鞍山鋼鐵廠的保護和利用,不僅是對工業遺址的物理保存,更是對那段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可知鞍山鋼鐵廠的保護和利用,不僅保留了工業遺址的物質形態,更重要的是保留了與之相關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使得后人能夠通過參觀鞍山鋼鐵廠來直觀地了解我國工業化初期的歷史場景,感受那個時代的工業文化和工人階級的精神風貌。20.近代中國,人們對國民身體素質的認識發生了變化。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洋務運動時期,士大夫將西洋兵式體操引入新式軍隊和各種洋務學堂。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后,清政府在軍隊和軍事學堂大力推廣西式兵操,但是最終只停留在“隊列、隊形變換”等形式上。1895年,嚴復發表《原強》,主張“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把“力”放在首位,向世人揭示增強國民體質是“保種”的關鍵。新文化運動后,知識分子轉向以近代醫學、生理學、解剖學為基礎的體育,研究其對人體機能的作用,并希望用體育培養人們獨立的判斷力和思想。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指出,“國力苶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為此他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摘編自吳文峰《中國體育文化近代變遷的重新審視》等結合材料,圍繞“體育文化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論題:近代中國體育文化的變遷與民族自強意識的覺醒。闡述:近代中國,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民族危機的加深,人們對國民身體素質的認識發生了顯著變化。這一變化不僅體現在體育形式的引入和推廣上,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自強意識的覺醒。洋務運動時期,士大夫階層開始引入西洋兵式體操,試圖通過軍事訓練提升軍隊的戰斗力。然而,這一時期的體育實踐主要停留在形式層面,未能深入觸及國民體質的根本改善。盡管如此,這一嘗試標志著中國開始接觸并學習西方的體育文化,為后續的體育改革奠定了基礎。1895年,嚴復在《原強》中明確提出“鼓民力,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