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21《古詩三首》《芙
蓉樓送辛漸》備課資料王昌齡簡介
第一篇:王昌齡,宇少伯,盛唐著名詩人,約生于武則天圣
歷元年(698年),約卒于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b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
兆兩說。《新唐書》本傳與《唐詩紀事》說他為江寧人,但
并無直接材料,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時人稱作“王江寧”而致
誤。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
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與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等
同列,而宋、韋、王諸人都是以官職稱,所以玉江寧也是以
官職稱,而不是以籍里稱。
《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
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7故
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
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
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yōu)榫┏侨恕?/p>
《河岳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
太原人,當可信,所以《唐才子傳》從《河岳英靈集》,認
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xiàn)在一般人也認為他為太原人。
1
兩《唐書》本傳都未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徐松《登
科記考》也未載。《唐才子傳》說他為開元十五年的(727
年)進士。又唐詩人顧況《監(jiān)察御史儲公集序》說開元十五
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shù)人皆當時之秀。”顧況之
序所記當確。王昌齡進士及第后,補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
自古由文學之士充任,為當世所重,所以學者稱校書之所為
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
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于是改任汜水縣尉。
詹(由英)先生據(jù)王昌齡詩文,考證他開元二十七年(739
年)被貶嶺南,這是未見于史籍記載的一個新發(fā)現(xiàn),詳《李
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游襄
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
面后非常高興,由于喝酒過多而病復發(fā),竟因此而死,在這
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
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
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
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
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
2
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jīng)洛陽時,又與慕毋潛、李頑等詩人
交游,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杰,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
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
《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jié),謗議沸騰,兩竄遐荒3《河
岳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
屢見貶斥看來這位詩人屢次遭貶斥,仕途極不順利。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后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
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為刺史閭丘曉
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xiāng)里,為刺史
閭丘曉所忌而殺。后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
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乎?'曉大漸沮。”一
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
為“詩家夫子王江寧3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游
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還
同高適、基毋潛、李頑、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
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shù)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
也曾來往于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qū),并曾遠赴西北
3
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
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廣泛的交游,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有好處。王
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如《出塞》詩r秦
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
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
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
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
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
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
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yōu)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
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r龍標絕句,深情
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閻丘曉因忌才而殺害了王昌齡,實在是對我國古代詩歌
的一大破壞,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據(jù)叫《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藝文志》,知王昌齡有
集五卷,唐時傳世之本,今已難覓,《全唐詩》收王昌齡詩
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齡詩文便
只這些了。
第二篇:“七絕圣手”王昌齡
4
盛唐開元、天寶時期,詩壇英才輩出,代不乏人。其中,太
原籍詩人猶如一支勁旅,稱雄一時,飲譽天下。以絕句而聞
名詩壇,號稱“七絕圣手”的王昌齡,就活躍在這個唐詩的“黃
金時代”。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北都太原人。生于武周圣歷元年
(698年),卒年大約在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卜家世與生
平,史無載,難覓全貌,唯可從他《上李侍郎書》中自述的
“久于貧賤”,“力養(yǎng)不給”,“是以多知危苦之事”,窺知其家世
貧寒,早年生活在饑寒頓困之中。為擺脫這種困厄的處境,
昌齡曾多方奔走,希冀得到一官半職。然而,仕進又談何容
易。大約在20歲之后的兩三年中,四處碰壁的王昌齡,為
找不到出路而失望、苦惱,遂產(chǎn)生出家求道之念頭。在這種
出世思想的支配下,年輕的昌齡涉水翻山,遁入中岳嵩山中
學道求仙。但是,他畢竟是熱血沸騰的有識之士,如何能做
至『‘野鶴閑云”、“無為而活”呢?誠如他所作《就道士問周易參
同契》詩中所述:“嗟余無道骨,發(fā)我入太行”。不到一年的
學道生活,更激發(fā)了昌齡向生活挑戰(zhàn)的勇氣,他憤然離開嵩
山,返回太原,走上了從軍邊塞、效命疆場的道路。
王昌齡詩作極多,名篇佳作亦不為少。他的詩路很寬,
主要為三大類,即邊塞詩、送別詩、宮怨詩,而尤以邊塞詩
稱著。在他從軍邊塞的年代里,赴隴右、出河西、過玉門、
達青海,戎馬健像,金鐸溯氣,一掃往日之沉悶、彷徨。邊
5
塞的大漠、飛沙;關山的壯麗、雄渾;戰(zhàn)斗的激越、悲壯;
凱旋的興奮、高歌;軍士的厭我思鄉(xiāng);人生的坎坷、滄桑……
都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身臨其境,置身其間;心領神會,
感悟深切,筆觸和詩作深入到邊塞的各個角落。
“大漠風塵月色昏,
紅旗半卷出轅門。”
“3留馬新跨白玉鞍,
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寫出了邊塞沙場的肅穆蕭瑟;寫出了戰(zhàn)前戰(zhàn)中的緊張、
蒼涼。詩中無一字寫到軍士的悲壯、驍勇,卻處處流溢著嘶
聲、殺聲,令人不寒而栗。
“城頭銃鼓聲猶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茲寫夜戰(zhàn)洗河北,
已報生擒吐谷渾。”
寫出了戰(zhàn)斗的激烈、悲慘,獲勝的喜悅、激奮。詩中無
一處寫到戰(zhàn)事的過程,無一處寫到戰(zhàn)場的激昂、慷慨,卻處
處流溢著激昂、慷慨、喜悅、亢奮。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寫的是何等之悲涼。這是邊塞將士與敵喋血奮戰(zhàn)的誓言,
這是邊塞將士報定不消滅敵酋死而不返的誓言。但仔細品味,
6
其中卻流淌著久居邊塞沙場的將士對連年苦戰(zhàn),歸期遙遙的
悲嘆。
最著名的當然還數(shù)《出塞詩》之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叫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千古絕響,意氣昂揚,含意深遠,語言凝
練,音調鏗鏘。而最深邃的用意卻在于“思古正以諷今”,他
用“飛將軍”的典故,婉轉曲折地譏諷唐王朝統(tǒng)治者,既窮兵
融武,又無良將可用,只能使戰(zhàn)爭久拖不勝,使將士長戰(zhàn)不
已,難歸家園。
開元十五年(727年),年近三十的王昌齡,告別軍旅生
涯,由邊塞返京師,考中進士,補任尚書省校書郎。后又應
博學鴻詞考登第,遷汜水尉。這時的昌齡已是海內聞名的詩
人,他的名篇被旗亭樂館爭相傳唱遍傳皇都肆野。開元二十
七年(739年),性格耿直,難為權貴所容的王昌齡,被貶嶺
南,從他的佚詩《見譴至伊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
的殘句中,可揣其大端。
王昌齡不僅詩寫得好,更善交詩友。名著一時的詩人李
白、高適、岑參、王之渙、王維等,都與昌齡交誼很深,常
有詩歌互贈。于是,送別詩成為昌齡詩作的另一個特色。他
7
所創(chuàng)作的許多千古名句,都出自其送別詩類。諸如《巴陵送
李十二》中的“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兼葭空水云”;《芙蓉樓
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送柴侍
卿》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等。這些“縝密而
思清”、“情深且意切”的佳句,飽含著對友人的誠摯友誼,寄
托著對重逢的向往,洋溢著曠達樂觀的情趣,流露出于現(xiàn)實
的不滿,構成他別具一格的詩風。
王昌齡還寫過不少關于唐代婦女的詩歌,其中有寫“閨怨
的,也有寫“宮怨”的,統(tǒng)稱為“宮怨詩”,其代表作有《閨怨》、
《春怨》、《春宮怨》等等。名句如“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
婿覓封侯”;“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等。
王昌齡遺世之詩,大約有180多首,以七言絕句的成就
最大。對于昌齡的“七言絕句”,古往今來,評價極高。明代
著名詩人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評:“七言絕句少伯與李白
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詩藪》則說:“王宮詞、樂府,李
不能為;李覽勝、紀行,王不能作。”如此多的詩品,都把王
昌齡與李白的“七絕”相提并論,足見“七絕圣手”之譽,并非一
日之妄言。
昌齡卒于何年,古有數(shù)說,多焉語含混,但均言‘安史之
亂”時,昌齡棄官北上,在回還故里太原途中,為譙郡刺史閻
丘曉所害,時約公元757年前后。一代著名詩人,就這樣慘
死于封建惡吏之手。
8
第三篇:詩人王昌齡之死
在唐代詩人中,被稱為“詩家天子”和“七言圣手”的王昌齡,始
終是個迷一樣的人物。
他的許多詩句我們都耳熟能詳,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
里長征人未還”(《出塞》),“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
還”(《從軍行》),“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
蓉樓送尋漸》)等等,但是,他的一生行狀,史書所記卻寥
寥無幾,以致和他相關的許多細節(jié),至今還是一團迷霧。
比如,他的籍貫,后人一直眾說紛紜。《新唐書》說是
江寧人,《舊唐書》說是京兆人,《唐才子傳》說是太原人。
他流放的地點龍標(李白有詩云“聞道龍標過五溪”),其
具體位置,也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湖南黔陽,一說是貴州
隆里(錦屏b
他在名詩《芙蓉樓送辛漸》中所云之“芙蓉樓”,所在地
竟也有兩處,一在江蘇鎮(zhèn)江,一在湖南洪江。
他一生兩次遭貶,具體原因史書卻語焉不詳,只有籠統(tǒng)
的幾個字:“不護細行”。
和他有關的詩壇佳話“旗亭畫壁”,也有人說是假的,乃
后人向壁虛構。
最后,就連他遇害的地點,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他死
于濠州(李云逸《王昌齡詩注》),也有人說他死于亳州(《辭
9
海?文學卷》。
由于史書所記王昌齡史料太少,現(xiàn)存的許多爭議可能永
遠也不會有答案。不過,對王昌齡之死,卻還是有蛛絲馬跡
可循,通過一番攀爬梳理,我們能得出一個清晰的判斷。
兩唐書談及王昌齡之死,都明確地說他為濠州(今安徽
省鳳陽)刺史閭丘曉所殺,以此來看,王昌齡當死于濠州。
但是,關于閭秋曉這個人,《資治通鑒》卻說他是譙郡(今
安徽省亳州市)太守,譙郡乃亳州的州治所在,因而后世有
人認為王昌齡死于亳州。
亳州與濠州,并非簡單的筆畫混淆,而是兩個不同的行
政區(qū)域0在王昌齡的時代,濠州屬淮南道,亳州則屬河南道。
史料記載的差異,為我們探尋王昌齡之死的真相帶來一
定困惑。看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考察那個“殺人兇手”
閭丘曉的活動范圍,即他究竟是在濠州還是在亳州。
閭丘曉這個人,本是進士出身,但他之所以在歷史上留
下名來,卻完全因為他所干的兩件不可饒恕之事:殺害王昌
齡和不救睢陽之圍。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第二年,唐玄
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自行即位,改元
至德,是為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叛軍攻下洛陽、長
安,隨即準備沿運河南下,掠奪江南賦稅之地。但是,他們
在睢陽(今河南商丘)遇到了張巡的殊死抵抗。
10
張巡本是真源(屬于亳州)縣令,他先是招募兵士守衛(wèi)
雍丘(今河南杞縣),后移守睢陽,以不到萬人的兵力,抵
擋住十倍于己的叛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形下,苦
守城池達數(shù)月之久,有效地牽制住叛軍數(shù)十萬人馬,與堅守
南陽的魯靈一道,成為江淮之地的屏障。
在叛軍的圍困下,睢陽城內糧草斷絕,守城軍士在吃盡
一切可吃之物后,只得吃陣亡和餓死者的尸體。史書云所食
之人達三萬眾。
此時,朝廷也認識到睢陽的重要,任命有文武經(jīng)略之才
的張鎬為河南節(jié)度使,“持節(jié)都統(tǒng)淮南等道諸軍事”。為了盡
快解救睢陽之圍,張鎬立即傳檄江淮間各地刺使火速提兵北
上。
張鎬這道十萬火急的命令,兩唐書說是下給了濠州刺史
閭丘曉。《資治通鑒》也提到此事,云“張鎬聞睢陽圍急,倍
道亟進,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jié)度及譙郡太守閭丘
曉,使共救之。”按《資治通鑒》的說法,閭丘曉是“譙郡太
守”。由于譙郡是亳州的治所,以此推斷,閭丘曉當在亳州。
《資治通鑒考異》進而認為《新唐書》和《舊唐書》所
云閭丘曉為濠州刺史有誤,因為亳州和睢陽相鄰,只有亳州
的兵馬才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睢陽城下;而濠州則在亳州的南
面,遠水不解近渴。所以,張鎬的調兵命令只能是下給亳州
方面的。
11
此說實有可商之處。
據(jù)《新唐書》“張巡傳”,安祿山剛反的時候,“譙郡太守
楊萬石降賊”;而且正是這個投敵的楊萬石脅迫張巡北上雍丘,
最后被張巡用計甩掉。對楊萬石的投降,《資治通鑒》也有
明確記載。可以肯定地說,當時譙郡的太守為楊萬石,且早
已投降叛軍,并非閭丘曉。
還有一個證據(jù)也能說明閭丘曉不在亳州。睢陽城被圍后,
張巡手下猛將南霽云(南八)曾突出重圍外出搬兵求救,他
先后到過徐州(今江蘇徐州)和臨淮(今江蘇吁胎)向當?shù)?/p>
官員告急——若是亳州有兵馬,南霽云為什么舍近求遠呢?
從以上兩個史實可以看出,亳州刺史并非閭丘曉,而且
他也不在亳州。
但是,《資治通鑒》為何又說閭丘曉為譙郡太守呢?一
個潛在的可能是,楊萬石投降叛軍后,“譙郡太守’一職有極
可能為濠州刺史“遙領”,畢竟這是兩個相鄰的州,所以這才
出現(xiàn)了閭丘曉既是濠州刺史、又為譙郡太守的記載。
至于《資治通鑒考異》說濠州離睢陽太遠而無法解燃眉
之急,也值得商榷。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張鎬的檄文,除
給閭丘曉外,還同時下給了“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jié)
度使,顯然,浙東、浙西距離睢陽,比濠州要遠得多。由此
可見,認為濠州離睢陽較遠而指“濠”為“亳”,是不成立的。其
實,就當時情形看,由于譙郡太守楊萬石已投降,張鎬所能
12
就近調動的兵馬,也只有濠州刺史閭丘曉的力量。
后來的事態(tài)發(fā)展證明,若不是閭丘曉故意延宕,睢陽之
圍完全可以得解——援兵達到時,睢陽城破僅三天。
正因為如此,在張巡、南霽云等睢陽守將死難后,張鎬
對閭丘曉的見死不救、姍姍來遲表示出最大的憤怒:他直接
杖殺了閭丘曉!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唐時自簿尉以上即不加杖刑。
張鎬杖殺閭丘曉,時開軍政大員直接誅殺地方官吏的先河。
閭丘曉為人傲慢剛愎,他之所以遲遲不救睢陽,可能是
意圖自保,也可能是對張鎬不大瞧得起因為張鎬起自布衣,
史書上說他從布衣到宰相,僅用了三年時間。
在行刑的時候,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
一條生路,理由是家中還有高堂老母需要贍養(yǎng)。張鎬冷冷地
看著他,緩緩說道:“那王昌齡的老母又由誰來養(yǎng)呢?”
聞聽此言,閭丘曉默然伏法。
通過對睢陽城的被圍以及張鎬杖殺閭丘曉一事的分析,
我們可以得知,殺害詩人王昌齡的兇手閭丘曉為濠州刺史,
因而王昌齡可以確認是遇難在濠州,認為他死于亳州的說法
是不準確的。
從張鎬拒絕赦免閭丘曉也可看出,王昌齡的遇害,早已
傳到張鎬耳中。此事似也引起天下人的共憤,否則,張鎬不
會以此來駁斥閭丘曉求生的哀告。
13
至于閭丘曉為什么要殺王昌齡,二人之間究竟有什么過
節(jié),史無記載,留下一段懸念。
那么王昌齡又怎么會來到濠州呢?
原來,安史之亂爆發(fā)后,被貶為“龍標尉’的王昌齡,覺
得天下大亂,逃難中的朝廷似乎沒有力量再來顧及他們這些
貶官罪臣,幾經(jīng)考慮,他決定出走,于是私自離開了貶所。
王昌齡的大膽決定,今天看來,很有些鹵莽。其一,當
時流亡朝廷尚在,依然為天下所共尊;擅自離開貶所,為法
度不容;其二,兵荒馬亂之際,越偏僻的地方,往往越是最
安全之所在,若從避難的角度考慮,最佳的選擇就是留在龍
標。
從王昌齡之所以甘冒風險離開龍標來看,其間肯定存在
某種更大的誘惑,促使他不計后果。那么這個誘惑究竟是什
么呢?由于并無史料記載,我們今天也只能通過對當時歷史
事件的分析,來大膽揣測了。
唐肅宗李亨在靈武自作主張即位后,不服氣的永王李璘
也在荊州蠢蠢欲動。至德元年(756年)冬季,王昌齡的好
友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府,隨即永王大軍揮師東下,圖謀取
東南而自重。
王昌齡在此時離開貶所東下,是否和永王之事有關呢?
恐怕脫不了這個嫌疑。按說,即使他想離開龍標,他的最佳
選擇也應該是北上到四川,進而再前往靈武投靠朝廷,此為
14
忠義之舉,杜甫就是因為逃離長安而一路辛苦趕到靈武受到
嘉獎。但王昌齡并沒有這么做,從他最后流落到淮河流域來
看,他的出行路線顯然是從水路進入洞庭湖,然后沿江東下,
最后北上來到濠州。至少在路線、時間上看,他是和意圖與
朝廷分庭抗禮的永王大軍同行的,何況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
士,像他這樣被朝廷貶謫的官員,正是永王著意籠絡的對象。
再說,永王幕府里還有李白,當年王昌齡初到龍標,李白就
寫詩云“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以李白對王昌
齡的感情,說王昌齡離開龍標正是因他寫信招募,恐怕也是
可以理解的事。
如果王昌齡真的跟著李白走了,那么唐代詩歌史上最有
趣的一幕將在隨后發(fā)生:他們的好友高適,正在和另外兩個
地方實力派人物結盟,發(fā)誓要剿滅永王一伙。此前,高適已
被任命為淮南節(jié)度使,管轄西起湖北東到大海、包括濠州在
內的廣大地方。
不管王昌齡在不在永王軍中,至少李白和高適成了敵對
雙方。高適與李白、王昌齡都有不淺的交情,尤其是和王昌
齡,不僅同被稱為“邊塞詩人”,更留下了“旗亭畫璧”的佳話。
如果王昌齡沒有隨李白投靠永王,那么他完全可以投靠
高適,這依舊是選擇站在朝廷一方,至少對抵消自己擅離貶
所的罪過是有幫助的。但種種跡象表明,王昌齡并沒有這么
做。因為當時高適在湖北安陸,而王昌齡則是一路東下,來
15
到了濠州。
永王的美夢很短暫,只有二、三個月的時間。至德二年
(757年)正月,他被徹底擊敗,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殺。
李白得到流放夜郎的懲罰,不過兩年后遇赦。王昌齡則在此
年來到濠州,隨即被刺史閭丘曉殺害。
也許我們不能肯定地說王昌齡參加了永王的軍事行動。
否則,張鎬在杖殺閭丘曉時,當不會理直氣壯地責怪他擅殺
王昌齡。從這個細節(jié)看,王昌齡是無辜的。
從永王起事到覆滅時間極為短暫來看,也許王昌齡趕到
李白那兒時,局勢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永王的大業(yè)煙消云散,他
只好繼續(xù)在江淮間流蕩,尋找自己的安身之處。掉回頭去找
高適,已經(jīng)不可能,一是路途遙遠,二是許多事情也說不清。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當?shù)貙ふ铱煽康呐笥褋矶冗^難關。
有人說王昌齡的故鄉(xiāng)在江寧(南京),大概是靠不住的。
否則,他本可以在江寧隱居下來,而不必跑到濠州去。
王昌齡去濠州的目的,最大的可能就是投靠朋友。他大
約在那里有一位很可靠的朋友,這從他的一首《送郭司倉》
詩可以看出來:
淮門映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椽,春潮夜夜深。
從詩中看,王昌齡和這位郭姓朋友之間的感情是很深摯
的。朋友的職務是“司倉”,即州郡長官的屬吏,而濠州城正
16
在淮水南岸,所以他很可能在濠州閭丘曉手下任職。
不過,王昌齡的身份是罪臣,又是個知名的詩人,想在
濠州安頓下來,是比較困難的。不久,他私到濠州的行為被
閭丘曉得知,再加上閭丘曉也嫉妒王昌齡的詩才,悲劇便這
樣發(fā)生了。
當初王昌齡如若不離開龍標,兩年后就會迎來朝廷的大
赦,以李白“從逆”的罪名都能得到赦免,他大概也不會被遺
忘吧。
閭丘曉殺王昌齡,肯定出于私心。他這樣做的目的,大
概也和王昌齡離開龍標時所考慮的差不多:都以為在亂世之
中可以為所欲為。
一位杰出的詩人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殞命在濠州城里。
好在閭丘曉在伏法的時候是清醒的,這多少對九泉之下
的王昌齡是個補償。
第四篇:貴州隆里和湖南黔陽:王昌齡“被貶之地”之爭
如果說,隆里人寫門楣、玩花臉龍、唱漢戲,這是一種文化
尋根的表達方式,是一種鄉(xiāng)愁的守望,那么,將這種寂寞和
孤獨演繹得最精彩、最深刻以及最耐人尋味的,便是隆里古
城與王昌齡的故事了。
在隆里,王昌齡無疑是最大的文化話題。
隆里的文明,或者文化,跟王昌齡有莫大的聯(lián)系。
17
隆里文明早孕,源遠流長,自然要從王昌齡說起。唐天
寶七年(748年),“七絕圣手”王昌齡因一首賦開罪朝廷,被貶
為龍標尉。同代大詩人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此有寄》
中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詩中的“龍標”、“夜
郎西”一說為今湖南黔陽,一說為今之隆里。歷來學者,見仁
見智,各說不一,已成一樁公案。但古往今來,隆里人對仕
途多舛的王昌齡充滿了同情,對他的學識才華充滿了崇敬,
對這位“詩家夫子”寄以永久的懷念之情卻是不爭的事實。相
傳王昌齡到隆里后,遂傳教授學,以變風俗,并寫下大量的
詩作,其中《送崔參軍往龍溪》,有“龍溪只在龍標上,秋月
孤山兩相向”。后人追慕其精神,于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
修建狀元橋以示紀念,在龍標山釐龍溪河畔的“狀元墓”、“狀
元祠”、“狀元亭”、“龍標書院”等古跡,就是隆里人對王昌齡
寄以懷念的文化古跡。
據(jù)清《開泰縣志》載,位于隆里城中觀音堂的“龍標書院
創(chuàng)建自唐王昌齡公”。后清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隆里人
張應詔以鴻臚寺少卿之職告老歸里,“汲汲以培養(yǎng)人才,訓導
鄉(xiāng)里為己任”,聯(lián)合鄉(xiāng)中之士及父老子弟捐金重建,使有志者
皆而學之。一座龍標書院,使隆里人文蔚起,風開百代。
但是,王昌齡所貶謫的龍標縣,史書上的記載很少,難
以拿出最具說服力的證據(jù),導致后來湖南黔陽與貴州錦屏隆
里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雙方都能列舉
18
出一系列的證據(jù)。可是,真相只有一個,即王昌齡如果到過
貴州錦屏隆里,就沒法再到湖南黔陽,反之亦然。于是有人
曾經(jīng)假設,是不是王昌齡先到過貴州隆里,然后再去湖南黔
陽,或者反之。這種論調更不可信,因為在時間上王昌齡就
不具備這樣的“分身術”。
有意思的是,貴州隆里和湖南黔陽同時打出了王昌齡這
個牌子。
隆里人的說法是,王昌齡不但到過隆里,而且還在這里
創(chuàng)辦了龍標書院。
有學者曾經(jīng)從史學角度和王昌齡詩作中仔細研究分析
過,認為王昌齡到過隆里比到過湖南黔陽的可能性小。龍標
更可能是今天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
關于“隆里是王昌齡貶謫地龍標縣”這一說法,從唐朝一
直到明代中期的八百多年,沒有任何的痕跡或者記錄。
元朝至治七年(1322年),封建統(tǒng)治在此設置龍里蠻夷長
官司;明洪武十八年年,楚王楨(朱元璋第六子)為鎮(zhèn)壓古州
吳勉起義,調集江南九省官軍,在隆里設千戶所,同時興建
古城。
古城修建完工,在慶典大會上,卻沒有任何相關王昌齡
的信息。在我看來,這實在說不過去,假設王昌齡真的到過
隆里,那么,在這個慶典時刻,一定會有人在“回顧過去,展
望未來’的演講中提到王昌齡,這是國人的傳統(tǒng),比如大文豪
19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都不能免俗地就記錄了一些前期歷
史——“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
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
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王昌齡被貶謫是在唐天寶七年(748年),一直到萬歷二
十二年(1594年),隆里人才修建“狀元橋”等以示紀念。這里
更說不過去,我們不妨假設,如果王昌齡在唐朝時果真在隆
里呆過,那么,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他離開隆里后,當
地人或多或少會以一定的方式來紀念他,這就會留下歷史遺
跡,而不至于全無文字記錄,更不至于要一直等到幾百年后
的萬歷年間隆里人才‘突然'想到王昌齡。
那么,倘若王昌齡真的沒有到過隆里,那么當年的隆里
人為什么編造‘王昌齡被貶隆里”這一歷史故事呢?
錦屏的學者分析認為,這與當時隆里所處在歷史環(huán)境有
關。明洪武時期,隆里人,即這些屯守之兵從經(jīng)濟發(fā)達、文
化先進的中原漢族地區(qū)來到這偏僻荒涼的少數(shù)民族腹地,四
周皆是懷有敵意的人群,有被朝廷貶謫的感覺,而這種感覺
應該是極為不舒服的。更為嚴重的是,到了萬歷時期,穆宗
空前怠政,朝廷百政俱廢。如果說,此前朝廷對這些屯政尚
有藕斷絲連地經(jīng)營的話,那么,到了萬歷時已經(jīng)全然廢棄了。
這跟小孩子被家長拋棄在荒郊野外沒啥本質上的區(qū)別。
隆里人正如失去強大娘家這個后援團的遠嫁婦人一樣,
20
曾經(jīng)的那種高于周邊少數(shù)民族一等的優(yōu)越感頓失,這無疑是
巨大的落寞啊。
沒辦法,隆里人只好把大名鼎鼎的王昌齡“請”了出來,
以挽回一點“顏面”,好比魯迅《阿Q正傳》里的阿Q常常說
的話:“我們祖上比你闊多了。”
有王昌齡這個牌子,隆里人不但捍衛(wèi)了自己的尊嚴,更
是在沙漠中找到綠洲,雖然這很可能只是海市蜃樓出現(xiàn)的幻
境,但至少可以填補精神上由于地處荒蠻之地所帶來的巨大
孤獨和落寞,撫慰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
如果僅僅由于隆里古代稱為“龍標”,就認為這就是李白、
王昌齡詩中的“龍標”,這種說法就不夠嚴謹,也沒法立住腳。
在我國,同名的地方并不少。
于是我有些困惑,假設王昌齡沒有到過隆里,那么龍標
書院到底是誰創(chuàng)建的,雖然那時候并沒有像今天這么重視知
識產(chǎn)權,可是那創(chuàng)建者又豈能讓王昌齡搶去功勞?細細一想,
除了隆里人是在借“名人效應”之外,我實在很難找出第二種
可能。
另外,在才學方面的選秀非常關鍵,他必須是名滿全國
的人,否則,要是你選一個名氣一般的人來,那些不經(jīng)世面
的鄉(xiāng)野居民肯定不買你的賬,因為他們根本不認識這個人
啊。
在那個風華絕代的時代,與王昌齡齊名的文人肯定大有
21
人才,比如王維、王之渙等等,但是,這些人并沒有被貶。
即使初唐四杰”之王勃被貶,但他并沒有被貶到“夜郎西”,所
以條件不成立,選來選去,唯有王昌齡入選。
其實,選誰來隆里古城支撐門面注定需要這樣五個條件:
這個人必須姓王,必須出名,而且是大文豪,必須在某個時
間階段被貶,而被貶之地必須是夜郎西。
李白在其《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楊花
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
夜郎西。”李白都寫得這么清楚了,王昌齡是到“夜郎西”,詩
中的“夜郎西”就是今天貴州和湖南這一帶。于是隆里人知道
該如何借題發(fā)揮了。
歷史往往帶有機緣或者巧合。試想,倘若王昌齡當年沒
有被貶,或者被貶之地并不是“夜郎西”,那么隆里人或者湖
南黔陽人今天如何在發(fā)展文化旅游中推出王昌齡這個牌子
呢。
不管隆里的先民們如何的用心良苦,在今天看來,這些
都化為煙塵了,而對于王昌齡的被貶之地的爭論意義已經(jīng)不
大,另外,王昌齡到底是否到過隆里至今依然是個謎。但有
一點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隆里自從“有”了王昌齡之后,從
此人文慰起,風開百代,成就了輝煌的隆里文明,而且一直
影響至今。
22
第五篇:詩家天子王昌齡
中國古代詩人愛戴高帽子,當然也包括送高帽子,送者一般
而言也是詩人。一頂高帽子,甚至可以作為代號變成名字。
僅在唐代詩人中,高帽子就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詩骨
陳子昂、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囚賈島、詩豪
劉禹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詩”字前面所冠之字,
有的很高雅有的很難聽,不管當事人在世與否,或者高興與
否,都不要緊,時間日久,遂固定下來成了共識。在唐代這
批詩人中,對王昌齡的稱呼極為別致而且高貴非常,稱作“詩
家天子”。“天子”一詞,在那個時代是絕對不敢隨便稱呼的,
即使在今天,我們還覺得振聾發(fā)聘!
王昌齡是陜西長安人“故園今在霸陵西’是他詩中之句。
這位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在古籍中有關他的史料極
少,我們只知道他先授汜水尉,再遷江寧丞(故而人稱“王江
寧”卜也就是說,在政治仕途上他一生只做過比芝麻還小的
下級官吏。但是,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中所載王昌齡的
一個段子,卻流傳了1000多年。說是王昌齡、高適、王之
渙三個好朋友到歌舞廳娛樂,王昌齡說:“咱們各自作了那么
多詩,但未見出高下,今天不妨看伶人所唱,以多者為牛,
如何?”俄而一伶拊節(jié)出唱:“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p>
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得意地用
手在墻壁上劃一道,曰:“我的。”尋又一伶唱:“開篋淚沾臆,
23
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聽后用手在墻
壁上也劃一道,曰:“我的。”第三個歌伎上前再唱:“奉帚平
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
影來。”王昌齡又劃一道,曰:“還是我的。”劃后還看了一眼
王之渙。王之渙自以為得名最久,此時臉上掛不住,便說:
“她們皆潦倒者,所唱下里巴人,豈是陽春白雪?”遂指后來
一絕色伎者曰:“她所唱,如果不是我的,我拜你們?yōu)閹煟蝗?/p>
果是我的,則相反。”言畢,但見伎者裊裊至前,玉口吐蘭,
所唱正是王之渙的名作:“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三人大笑,歡醉竟日。
當然了,《唐才子傳》里這則被后人稱作“旗亭畫壁”的故事置
于“王之渙”部分,是重點夸獎王之渙的,但無可爭議的是,
王昌齡詩作確實不賴,更何況還占了兩首。
唐代以后,更有好事者對唐人七絕詩作篩出了七首“極
品”,王昌齡又是占了兩首。其中一首,竟被明代大文豪王世
貞和清代大文豪王夫子稱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唐人七絕
第一”,這就是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是中國詩歌史上七言絕句中罕見的佳作。詩從
“秦”、“漢”渲染興起,切入題旨,再以“龍城”、“飛將”、“胡馬”、
“陰山”完成敘事的巧妙替代,其中“但使”和“不教'在語氣轉換
24
時做得天衣無縫。在古代詩詞中,“關”,多指戰(zhàn)事,“月”,多
指幽思,是邊塞詩中最常出現(xiàn)的物象,從這二者間所發(fā)出的
感慨,幾乎被古往今來的詩人寫盡,但此詩,卻只從一個山
腳著目,用短短28個字,給了讀者無限的遐想,使我們完
全可以從一個征人、一隊征人看到了古往今來千千萬萬個征
人,繼而從一個不還、一隊不還,看到了千千萬萬個不還。
“明月在秦關在漢”,起句突兀卻耐人尋味,言內言外物象因
時空不同在這一瞬間衍為永恒。這就是現(xiàn)代大詩人聞一多先
生從中所體會到的:王昌齡詩給人的印象是“點”,使人讀起
來產(chǎn)生“顫動”!
湖南至今還有一座芙蓉樓,是當?shù)厝藢ν醪g的紀念。
不過前邊所提'一片冰心在玉壺”那首《芙蓉樓送辛漸》的“芙
蓉樓”當時是在江蘇。一代英才從長安貶謫南京,王昌齡已經(jīng)
夠落魄了,那知他的“冰心”從“玉壺”傳到朝廷后,卻被再次貶
謫到更為遙遠的湖南山區(qū)雖說是‘官",但他不是管官的官,
而是官管的官,像他這樣的“官”,在湖南竟然清貧到了自己
揀枯枝燒飯的窘境,好在他政聲不錯,詩名更大,經(jīng)常有人
在路上跪著向他求詩,聊可補貼日用。據(jù)傳,王昌齡乘船路
過馬當山時,船夫說到了這里都要祭神。王昌齡與仆從拿了
祭品上岸拜神,還把一雙草鞋奉獻給了神靈的夫人,并且題
詩一首以示敬意。船開了一段后,他們想起放在草鞋里的一
把剛買的小刀忘了拿出來,正嗟嘆間,一條3尺長的紅鯉魚
25
跳上了船,打開魚肚子,那把刀赫然就在里面。
七言絕句是王昌齡的拿手好戲。“絕句”本自南北朝五言
四句的樂府短歌演變而成,五絕早,七絕稍晚,到初唐時雖
有一些作品,但數(shù)量不多,更未引起詩人們關注,當然也就
不可能定型。而花大氣力用七絕寫作,并使之神固氣完、奠
定其在詩壇上獨立地位的是王昌齡。《全唐詩》中現(xiàn)存王昌
齡詩作,五七言絕句占了一半。在題材上,王昌齡的詩作主
要包括三個方面: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他長于抒情,善
于以典型的情景、精練的語言表現(xiàn)豐富的內涵,意味渾厚深
長。請看這首《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一群采蓮的少女,她們的裙子綠得像荷葉一樣,紅潤的
臉頰與盛開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雜使人難以分清,歌聲
由池中傳來,才知道她們穿行在荷花叢中采蓮呢!詩的前兩
句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
精靈,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一種人花
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重于寫主觀
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更加高妙地表現(xiàn)
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以及引人遐想的優(yōu)美意境。
王昌齡大部分時間落魄各地,既達荒僻湘西、嶺南,亦
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還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卜讀萬
26
卷書,行萬里路,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廣泛的交游,不僅對他
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有好處,還成就了他著名的詩歌理論著作《詩
格》。《新唐書芝文志》著錄王昌齡《詩格》二卷、《詩中密
旨》一卷。在這部著作中,王昌齡劃時代地提出“詩有三境”
之說,對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一曰“物境”
即“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主要指山水自然物態(tài)的描繪;二
曰“情境”,即“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主要
指詩歌藝術形象親身體驗的真實感情;三曰“意境”,即“張于
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主要指詩歌藝術形象所表現(xiàn)的
內心感受、體會、認識。簡言之,近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真
善美。“三境”到了,便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花,言有盡而意無窮。
據(jù)史書載,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北歸,游襄
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兩人見面后非常高
興,孟浩然舍命陪君子,由于喝酒過多竟因此而死。在這時
期,王昌齡還結識了大詩人李白,作有《巴陵送李十二》詩。
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
自是一大樂事。除李、孟外,王昌齡還同高適、菜毋潛、李
顧、岑參、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王昌齡死后,
第一個到他家中看望的就是常建,還寫了一首《宿王昌齡隱
居》詩,表達了深切的懷念之情。
王昌齡死得極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王昌齡離開湖南
27
往北走,盡管長安已陷落,但他還是想回到他的家鄉(xiāng),回到
他的親人身邊。因戰(zhàn)亂,他東躲西藏流落到了安徽,這里竟
然成了他的“絕境”。在此,他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害。《唐才子
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xiāng)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閭丘曉為什么要殺他,今天沒有史料說明。“所忌而殺",“忌”
什么?閭丘曉并不是詩人呀。這個閭丘曉身為國家命官,此
時不去殺安祿山、史思明之類的“冒牌天子”,卻要殺王昌齡
這樣的“詩家夫子”,實在令人費解。好在王昌齡死后不久,
宰相張鎬兼任河南軍區(qū)司令和叛軍開戰(zhàn),因宋州被叛軍圍攻,
張鎬星夜兼程殺奔宋州,同時讓距離更近的閭丘曉火速出兵
救援。誰知閭丘曉不予理睬,姍姍來遲,致使宋州失陷,張
鎬遂殺他。“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
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乎?,曉大漸沮。”閭丘曉向
張鎬求饒,說家里有父母要照顧,求活命。張鎬一句話把他
噎了回去:“王昌齡的雙親由誰來養(yǎng)老?”按軍法,活活打死。
-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我們今天說,南唐后主李煜是“詩家天子”,北宋徽宗趙
佶也是“詩家天子’3把他們二人與王昌齡放在一起評價的話,
他們是“天子”,但沒有干好自己的本分,王昌齡不是天子,
但卻干成了自己的本分。
第六篇: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解讀王昌齡
28
每當我們仰望唐代詩國群星璀璨的天空時,眼睛總會被一顆
十分耀眼的明星所吸引,他所釋放出來的那種明亮、奪目的
光輝頃刻灑滿了你的全身,照進了你的心田,頓時使你如沐
春風,感覺周身溫暖、熱血奔騰。他就是與李白齊名、有“詩
家天子”、“七絕圣手”之稱的盛唐詩人王昌齡。
著名的唐人選唐詩《河岳英靈集》的作者殷瑞選詩最重
風骨,而在《河岳英靈集》中選王昌齡的詩最多。在文獻學、
史學、詩學、小說及戲劇學方面都有突出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連鎖超市轉讓協(xié)議書
- 車位租賃合同協(xié)議書
- 順豐司機合同協(xié)議書
- 金融委托貸款協(xié)議書
- 造價咨詢股東協(xié)議書
- Brand KPIs for second-hand apparel online shops IN LOVE AGAIN in Germany-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
- 長期電力交易協(xié)議書
- 餐具貨物配送協(xié)議書
- 閑置資金托管協(xié)議書
- 餐具專版定制協(xié)議書
- 工業(yè)微波設備加熱均勻性標準
- 制定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與獎勵政策計劃
- 2019瀘州中考化學試題及答案
- 五人制足球規(guī)則(教學)
- 學校食堂“三同三公開”制度實施方案
- 2025年福建福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在新聞媒體領域的應用
- 【MOOC】儒家倫理-南京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銀保部三年規(guī)劃
- 2024治安調解協(xié)議書樣式
- 零工市場(驛站)運營管理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