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導論課件_第1頁
社會學概論-導論課件_第2頁
社會學概論-導論課件_第3頁
社會學概論-導論課件_第4頁
社會學概論-導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引子:什么是社會學?認識社會學:重新看待熟悉的世界彼得·伯格:它教我們用一種新的視野和角度來看待我們終其一生生活在其中的這個世界。PeterL.Berger.InvitationtoSociology.JamesM.Henslineds.DowntoEarthSociology.TheFreePress,1991.pp.3-5有人可能會思考如下問題:“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真的嗎?中國人對長輩的稱呼和外國人完全不同,為什么?有些稱謂發生了變化,如小姐、同志,為什么?為什么有些人生活豪華、奢侈,而有些人連溫飽都難以維系?(一)社會學—把實際生活作為研究對象類似問題還有很多:為什么一般女的穿裙子,男的則不行,為什么在正式場合女士越穿越少,男的越穿越多?為什么領導以前叫同志,過去叫某長,現在叫老板?人為什么要成家,要丁客,要獨生子女?為什么有剩男剩女?為什么有的豪宅數座,香車美人;有的無殼蝸牛,失業。把我們的實際生活作為一個客觀的對象來研究,探究為什么這樣,為什么那樣,從中找出一些共同的規律,正是社會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二)社會學—看社會的特殊視角就環境污染和治理來說,環境科學可以提供一種特定的視角。比如,特定污染現象的規律是什么;什么樣的污染需要用什么樣的技術去治理;治理特定污染的時候要解決的技術難點究竟是什么;等等淮河、遼河的水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飲水安全隱患依然存在。今年爆發的無錫太湖、安徽巢湖水污染再次敲響了警鐘!!經濟學可能會提供另一種視角,即是成本和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就是劃算的,否則就是不劃算。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經濟學的邏輯經常是行不通的。比如,一個企業一年創造50萬元的利稅,但污染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是100萬元。這是明顯不劃算的,但在現實中,這樣的企業往往是不但沒有關閉,反而在紅紅火火地生產著,一方面在生產著產品,另一方面在生產著污染。為什么會如此?問題的關鍵是,成本的承載者與收益的承載者不是一個主體。獲得這個企業利潤的是企業的所有者或企業主,獲得企業提供的稅收的是政府,而污染代價的承擔者則可能是普通民眾,比如周圍的農民,特別是河流下游的農民。社會學的內涵外延分析一下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企業收益獲益者與污染代價承載者的社會力量是不一樣的。作為企業收益獲得者的政府和企業是強有力的,而污染代價承載者的力量往往是很軟弱的。財大氣粗的收益獲得者弱小無力的代價承載者設想:喝咖啡這一個簡單的行為比如,喝咖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一種現象。對這一現象,人們往往都習以為常,很少去深究其背后更多的內涵。我們卻可運用社會學理論對喝咖啡的現象進行了饒有興味的分析:第一,咖啡并不只是一種讓人精神煥發的東西。作為日常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咖啡還具有象征價值。在西方,早上喝咖啡標志著一天的開始。在白天,人們常常是與其他人一起喝咖啡則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社會儀式。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種毒品,對大腦有刺激性作用。人們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吸),情況就不同了,大多數社會并不容許人們吸毒。不過,也有社會容許消費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卻反對消費咖啡。為什么這樣呢?這是社會學家有興趣探討的問題。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個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復雜的社會與經濟關系中。咖啡生產地大多數是貧窮國家,而消費地大多數在一些富裕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咖啡是僅次于石油的最有價值商品,是許多國家最大的外匯來源。咖啡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為許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也為國家之間的交往提供了機會。通過咖啡可以看到全球化。第四,喝咖啡也構成一種政治,由于咖啡的種植已十分普及,已變得“品牌化”,而喝什么樣的咖啡就變成了消費者對社會方式的選擇,譬如純天然的咖啡、無咖啡因的咖啡和“公平交易”咖啡等等。喝咖啡可以到特色咖啡廳,也可以到“星巴克”連鎖店。喝咖啡的人們可以聯合抵制來自某些國家的咖啡。對于這樣的現象,社會學家也有興趣。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動隱含了某種社會和經濟發展史。咖啡成為一般消費品是18世紀晚期以后的事。咖啡源于中東,西方人對咖啡的消費是殖民擴張時期才開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樣看待咖啡?過去和今天的看法有何不同?咖啡與世界貿易的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這也是社會學家感興趣的問題。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看起來完全是個體的事情,當把它放到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中去的時候,就成為了社會的現象。而色彩斑斕的社會現象在社會學的透鏡下,會折射出一種異樣的色彩。(三)社會學—研究對論斷真偽的揭示(不同于常識)根據常識判斷下面關于自殺及其原因的判斷中,哪一條是正確的?因為婦女具有依賴性,受壓抑,受性別因素的影響,所以比男人的自殺率高。年輕人比老年人自殺率高。一個人年輕時,生活的壓力和不確定性最強。由于歷史上的不平等、種族歧視,美國黑人比白人自殺率高。很多人在節日自殺,因為這時候一些人最感寂寞,最感沮喪。當傳媒中不斷地談到他人自殺時,受其影響,人們更易于自殺。社會學研究的結論:男性自殺率高于女性。老年人自殺率明顯高于年輕人,部分是因為健康的原因。美國黑人的自殺率相對低于白人。新近研究并不支持節假日是引發自殺的風險因素的流行觀點。研究表明,雖然已經有自殺傾向的人可能受到媒體的影響,但沒有自殺傾向的人并不會因為媒體的影響而發生自殺行為。僅以你個人的經驗和常識為依據,判斷下列說法的對錯。1.同病相憐

2,秉性難移

3,金錢買不到幸福

4,愛情是盲目的

1.是,可憐的人們似乎可以從集體中受益,迪爾凱姆的研究表明,人們經常和別人緊密聯系可以減少自殺的可能性。2.非。社會學的研究發現,“人類本性”的許多行動是從別人那里學來的,因此也都是可以改變的。3.非。美國一項1977年的研究報告指出,與年收入在一萬以下的29%的人相比,年收入在兩萬以上的46%的人說,他們“非常幸福”。4.非。盡管你可能認為愛神的箭是無的放矢的,可大多數同一種族,同一宗教。同一社會階層之間的同齡人往往結為夫妻。貧窮與下層青年比富有與可能性一樣大,但后者社會學:與常識不同,強調實證研究了解公眾意見的最好辦法就是對盡可能多的人進美國蘭德公司

社會學方法的神奇:區區數百人足矣有沒有浪漫愛情?有的社會不知浪漫為何物,舉世無雙的擇偶標準:女子:有車有房,父母雙亡

男子:家中財產過億美貌天下第一賢惠溫柔性感岳父癌癥晚期夫妻糾紛中男方可能性同樣大。但男方往往使用體力結論對現實社會生活的關注,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有著不同的觀察角度和視野,社會學觀點引導我們像陌生人一樣來觀察所熟悉的環境,要求我們對以往不假思索就認為合理存在的世界重新進行思考;以那種類似于對異國文化所抱有的好奇心和強烈迷戀來對我們自己的社會環境加以檢驗,引導我們對以往可能忽視或錯誤理解的社會領域進行探索;社會學還是我們了解超越我們直接經驗的更廣闊的外部世界的窗口。

社會學的創立與早期代表人物一社會學的發展二社會學本土化三第一章: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第一節社會學的創立與早期代表人物一、社會學創立的歷史條件(一)社會變革的需要(二)自然科學發展的推動(三)社會經驗研究的積累(1)社會變革的需要

近代西方社會的兩次大革命:1789年法國大革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資產階級思想啟蒙;19世紀末英國的產業革命(技術革命),生產力突飛猛進。后果:社會轉型,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問題突顯。“金錢至上”代替宗法等級觀念。無、資產階級矛盾加深;“經濟危機”周期性發作;貧富懸殊;失業;犯罪;環境污染.如何看待這些社會現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社會學”。時代背景(2)自然科學發展的推動自然科學的發展,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實驗等,是否用這種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去研究人類社會。統計學也有了較大發展。(3)社會經驗研究的積累

如法國的大規模統計性民意測驗和經驗調查的技術;英國制定出一套從數量上研究社會規律的方法;比利時用統計手段去分析和認識社會現象。

時代背景二、社會學創立時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實證哲學教程》孔德是第一個提出“社會學”概念并創立社會學的人,被人們稱為社會學之父。孔德認為:科學知識的發展有由簡單到復雜,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科學依次劃分為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最后是社會學。社會學居于科學的最高層次,是科學之“王后”。

(一)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5)孔德生平孔德1798年出生于法國一個正統的天主教家庭,16歲進入就讀于巴黎工業大學,后因對學校的因循守舊和對革新精神的壓制的不滿,離開學校走獨立謀生、校外自學的道路。20歲結識圣西門,成為圣西門的私人秘書,這對他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兩人開始了長達7年的合作,以后兩人因一本著作的版權問題而分裂,實際上,更深刻的原因是這兩個人的思想觀念已存在明顯的鴻溝,離開圣西門之后,孔德靠學生和友人捐助維持生活。1857年孔德在孤獨中死去。(二)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英國的亞里士多德”

出身教師家庭,英國人。主要著作:《社會靜力學》、《社會學研究》、《社會學原理》等,其中《社會學研究》被嚴復翻譯成中文《群學肆言》。提出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社會同生物一樣也是一個有機體,但社會不是簡單的有機體而是“超有機體”。斯賓塞的“超有機體”觀點不同于一般的有機體,社會是一個超有機體,它與生物有機體不同:第一,生物有機體是一個具體的整體,它的各個部分結合緊密,而社會有機體則是一個松散的整體,組成它的個體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彼此結合的程度不那樣牢固。第二,生物有機體中,意識集中于機體的一定部位,其他部位缺少感受能力,而在社會中,意識遍布于組成它的各個分子即每一個個人身上,因此,它的每一個成員都有程度大體相當的感受能力,能體驗痛苦和歡樂。第三,生物有機體中部分與整體關系是,部分是為其整體而存在,而在社會有機體中,則是社會整體是為其部分即成員的幸福服務,而不是相反。三、社會學形成時期的代表人物

(一)卡爾馬克思(1818-1883)

馬克思把社會看成是不斷沖突與變遷的。他指出,每一個社會都包含有“毀滅自己的種子”。與斯賓塞的社會服從于“自然”規律的觀點相對立,馬克思相信社會主要是由經濟力量決定的。他將人類歷史看成是經濟上的各階級不可避免的相互沖突的過程。與孔德的傳統一樣,馬克思感到社會科學不僅應該認識社會而且應該改變社會。(二)埃米爾涂爾干(1858-1917)

代表作(三論):《社會勞動分工論》、《社會學方法論》、《自殺論》涂爾干認為,社會學研究的特殊對象是社會事實。《自殺論》一書,就是他用一種社會事實(社會因素)去解釋另一種社會事實(自殺)的范例。(三)馬克斯韋伯

(1864-1920)

代表作:《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經濟和社會》。韋伯認為:社會學是指這樣一門學科,即它以解釋的方式來理解社會行動。韋伯把理解作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方法。韋伯認為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對既有行動的主觀意義作直接觀察的理解,也就是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猜測行動者的主觀意義,而不涉及對行動者動機的理解。另一種是解釋性理解,也稱為投入理解。通過移情作用或是親身的再體驗來把握行動者的主觀意義。也就是置身于他人的精神狀態中,從他人的立場和角度來理解他人所處的環境和行為的主觀意義。歷年試題一、單項選擇題1.斯賓塞認為,社會同生物一樣也是一個有機體,但社會不是簡單的有機體而是()A.大有機體 B.超有機體C.進化有機體 D.聚合有機體2.涂爾干的哪一本著作是用一種社會事實去解釋另一種社會事實的范例?()A.《自殺論》 B.《社會勞動分工論》C.《貧民的狀況》 D.《經濟與社會》3.第一個提出“社會學”概念并創立社會學,被人們稱為社會學之父的學者是()A.孔德 B.斯賓塞C.涂爾干 D.馬克思4.涂爾干認為,社會學研究的特殊對象是()A.社會規范 B.社會事實C.社會制度 D.社會問題5.韋伯的主要著作有()A.《社會靜力學》 B.《社會分工論》C.《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D.《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6.被人們稱為社會學之父的是()A.孔德 B.斯賓塞C.涂爾干 D.韋伯7.被嚴復翻譯成中文《群學肄言》的社會學著作是斯賓塞的()A.《社會靜力學》 B.《社會學原理》 C.《社會學研究》 D.《倫理學原理》8.明確指出:“社會學是指這樣一門學科,即它以解釋的方式來理解社會行動”的學者是()A.馬克思 B.孔德C.斯賓塞 D.韋伯9.社會同生物一樣也是一個有機體,但社會不是簡單的有機體而是“超有機體”,持這種觀點的社會學者是()A.斯賓塞 B.涂爾干C.韋伯 D.孔德10.孔德編寫的社會學著作是()A.《實證哲學教程》 B.《實證社會學教程》C.《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