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2022屆高三畢業班下學期3月第二次質量檢測 歷史試題 附解析_第1頁
福建省廈門市2022屆高三畢業班下學期3月第二次質量檢測 歷史試題 附解析_第2頁
福建省廈門市2022屆高三畢業班下學期3月第二次質量檢測 歷史試題 附解析_第3頁
福建省廈門市2022屆高三畢業班下學期3月第二次質量檢測 歷史試題 附解析_第4頁
福建省廈門市2022屆高三畢業班下學期3月第二次質量檢測 歷史試題 附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廈門市2022屆高三畢業班第二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商代青銅禮器大多造型抽象夸張,紋飾繁縟獰厲,令人心生對鬼神之敬意;西周以來,青銅禮器風格逐漸轉向寫實簡潔。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鑄造技藝的進步 B.畜牧養殖的發展 C.審美觀念的改變 D.統治理念的革新【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商朝重鬼神,政治統治具有濃厚神秘色彩,而西周從商朝滅亡中吸取教訓,更加重視人民和現實,強調德對統治的重要作用,正是統治理念的革新,影響了商周青銅禮器的造型,D項正確;造型的變化和“鑄造技藝的進步”沒有必然關系,排除A項;“畜牧養殖的發展”和青銅禮器造型的變化無關,排除B項;審美觀念的改變是影響青銅禮器造型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點睛】2.公元前200年漢政府規定,民產子可免役兩年;公元前189年又規定,女子十五歲至三十歲不嫁,須繳納五倍算賦。據此推知,漢代立國之初A.人口政策朝令而夕改 B.奉行男尊女卑的儒家理念C.社會勞動力嚴重稀缺 D.人頭稅的負擔總體比較輕【答案】C【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民產子可免役兩年”、“女子十五歲至三十歲不嫁,須繳納五倍算賦”及所學知識可得,漢朝政府重視勞動力,說明當時社會勞動力嚴重缺失,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政府重視而采取的政策,而不是政策的不好,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沒有比較男女之間的差別,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人頭稅的具體情況,輕重無法判斷,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3.孝文帝遷都后,龍門山開窟造像奉佛遂成風氣。石窟中的古陽洞是孝文帝為馮太后營建的功德窟,洞中許多造像為北魏貴族與漢族官員并肩而立,佛像題記注重彰顯供養人的在世功德與父母之德。材料表明北魏政權A.重用漢族官員以推進改革 B.協同儒佛以重塑文化正統C.奉佛成風以致于濫用民力 D.遵循傳統以規范社會秩序【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材料強調的是孝文帝為馮太后營建功德窟、修建佛像,佛像題記注重彰顯供養人的在世功德與父母之德,體現了北魏政權通過儒佛兩教來宣揚自己的文化正統地位,B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北魏政權對儒佛兩教的重視,并沒有關于“重用漢族官員以推進改革”的信息,排除A項;“濫用民力”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C項;北魏政權是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政權,而材料“北魏貴族與漢族官員并肩而立”“父母之德”則體現了北魏政權的漢化特點,明顯沒有遵循傳統,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4.宋初,在井鹽富集的蜀地,朝廷控制大口淺井以壟斷鹽利。仁宗時,民間開始以新技法開鑿小口深井——“卓筒井”。官方屢禁不止后,遂允其興開并行鹽課。蜀地鹽井的發展表明A.技術革新推動鹽利重新分配 B.政府放棄了鹽業專賣政策C.私鹽產銷興盛導致鹽稅銳減 D.私營手工業逐漸占據主導【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材料“民間開始以新技法開鑿小口深井......官方屢禁不止后,遂允其興開并行鹽課”表明,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宋朝政府允許民間開鑿鹽井,說明技術革新推動鹽利重新分配,A項正確;“放棄了”的說法不符合材料,材料只是允許民間開鑿而非政府放棄了“鹽業專賣政策”,排除B項;材料沒有強調“允其興開并行鹽課”帶來的影響,不能得出“鹽稅銳減”的結論,排除C項;明清時期私營手工業逐漸占據主導,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點睛】5.明初,錦衣衛“御侮防奸,所系甚重”,不時出京作戰,甚至征安南、下西洋。僅洪武朝錦衣衛下轄千戶所即有19個之多,其中專職的騎兵千戶所4個。由此可見,明初錦衣衛A.凸顯特務政治色彩 B.折射出社會矛盾的不可調和C.兼具軍政雙重職能 D.遵循了守外虛內的設置原則【答案】C【解析】【詳解】作為皇帝侍衛親軍的錦衣衛,擔負“御侮防奸”的重任,參與征戰安南和鄭和下西洋等外交活動,說明明初錦衣衛兼具軍政雙重職能,C項正確;材料中并未體現錦衣衛的特務政治色彩,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當時的社會矛盾不可調和,排除B項;明太祖設立錦衣衛的初衷是侍衛皇帝,不是守外虛內,排除D項。故選C項。

6.咸豐年間,清政府允許督撫將人犯就地正法。同治八年,御史奏請“遇有獲案要犯”須經刑部、三法司及皇帝“覆核辦理,以重人命”;曾國藩等督撫則以匪患泛濫為由反對。就地正法存廢之爭由此遷延至清末。這反映了A.社會矛盾的緩和 B.洋務運動的進步性C.中央權威削弱 D.中華法系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獲得就地正法人犯特權的地方督撫,長期拒絕將權力交還中央,反映了晚清時期中央權威的削弱,C項正確;清末社會矛盾復雜尖銳,并未得到緩和,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并非洋務運動的進步性,排除B項;中華法系的近代化與地方督撫長期控制地方司法權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7.1920年,北洋政府將《尚書》中的《卿云歌》重新譜曲作為國歌。但文化界普遍認為《卿云歌》過于“中正平和”,國歌應以“發揚民氣”“亟思經武”為主旋律。文化界這一態度反映了A.知識階層救亡圖存的期望 B.新文化運動大力提倡白話文C.社會上對傳統文化的否定 D.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材料反映了文化界認為《卿云歌》作為國歌過于“中正平和”,主張國歌應該弘揚“民氣”“經武”,強調發展與競爭,這從側面反映了知識階層對救亡圖存、國家強盛的期望,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界對北洋政府國歌的評價,沒有涉及他們對白話文、傳統文化的態度,排除BC兩項;文化界認為國歌應“發揚民氣”“亟思經武”,這不能體現民主共和觀念,排除D項。故選A項。【點睛】8.1931年發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稅則》規定,蘇區商業稅從資本200元起征,分13個等級累進征收,稅率在2%~18.5%之間。這一規定的目的是A.維護和鞏固革命統一戰線 B.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C.打擊四大家族的經濟壟斷 D.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開展【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31年,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正式建立了政權,當時黨的中心工作是鞏固政權,開展土地革命,材料“1931年發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稅則》規定,蘇區商業稅從資本200元起征,分13個等級累進征收,稅率在2%~18.5%之間”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為鞏固革命根據地政權和開展土地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D項正確;1931年是國共內戰時期,“維護和鞏固革命統一戰線”的說法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項;征收商業稅并不能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排除B項;蘇區征收商業稅,并不能打擊國統區四大家族的經濟壟斷,排除C項。故選D項。【點睛】9.1956年夏,貴州省施秉縣在制訂生產計劃時規定:婦女每月可少出工8~10天,并適當晚出早歸;有5個勞動力的農戶可留1人不出工。此舉旨在A.保障家庭農副業生產 B.緩和工業生產指標的壓力C.號召民眾響應集體農耕 D.落實男女權益平等的政策【答案】A【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婦女每月可少出工8~10天,并適當晚出早歸”、“有5個勞動力的農戶可留1人不出工”及所學知識可得,讓一些勞動力適當晚出早歸、不出工是為了讓這些勞動力在家做一些農副業,A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工業的要求,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的重點不是集體農耕,而是讓一部分勞動力從集體農耕中適度出來進行農副業生產,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男女之間的關系比較,排除D項。故選A項。【點睛】10.“價格雙軌制”是將價格分為“計劃內”與“計劃外”兩種,“計劃內”由政府定價,“計劃外”由企業自銷、買賣雙方協定。從1985年開始,“價格雙軌制”在我國逐步實行,其范圍也從工業品生產資料擴大到其他商品。這一制度A.割斷了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資源配置C.確定了國企改革的正確目標 D.得益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價格雙軌制”分為“計劃內”與“計劃外”兩種,其中“計劃外”由企業自銷、買賣雙方協定,這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與之前單純計劃經濟相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資源配置,B項正確;“價格雙軌制”增強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符合經濟活動的內在規律,故“割斷了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價格雙軌制”仍然有“計劃內”,只是部分承認市場,故“確定了國企改革的正確目標”并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中國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1世紀初,中國才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11.公元前884年,伊利斯和斯巴達簽訂的《神圣休戰條約》規定:奧運會期間交戰方必須停戰;停戰期間,凡參加奧運會的人都將得到神的保護。此后,各城邦普遍接受這一條約,違反者則會受到譴責和處罰。這表明古希臘人A.血緣關系密切 B.汲取了自然法的精神C.城邦意識濃厚 D.頗具文化共同體意識【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各城邦普遍接受這一條約,違反者則會受到譴責和處罰”及所學知識可得,伊利斯和斯巴達各城邦普遍接受這這樣的觀點,在這一點具有了共同體意識,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自然法的平等,自由,公平,理性等精神,代表羅馬法的成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出城邦內部的城邦意識濃厚,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點睛】12.源于古典時代并漸趨形成的狂歡節,15世紀時在意大利城市居民中得以延伸,當時人們或縱酒飲樂、裝神弄鬼、嘲諷當局,或男扮女裝、表演走鋼絲等。這主要反映了人們A.復興古典文化的狂熱 B.追求世俗人生的愿望C.極端個人主義膨脹 D.倡導信仰自由的訴求【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5世紀,文藝復興在意大利方興未艾,材料“15世紀時在意大利......當時人們或縱酒飲樂、裝神弄鬼、嘲諷當局,或男扮女裝、表演走鋼絲等”反映了人們追求世俗人生的愿望,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體現“復興古典文化”,排除A項;“極端個人主義”在材料中不體現,排除C項;材料強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追求世俗享樂,并沒有“倡導信仰自由的訴求”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13.1785年,小皮特政府提出了議會改革方案,取消36個衰敗選邑并將其原有的下院席位分配給倫敦及其他各郡;選民范圍擴大到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農民。這一方案在下院表決時被否決。據此可知,當時英國A.政府施政理念保守 B.議會與內閣之間的矛盾尖銳C.代議民主制度衰落 D.經濟結構尚未發生根本變化【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在工業革命剛剛進行之時,1785年,小皮特政府提出了議會改革方案,主張取消貴族掌握的36個衰敗選邑在下院的席位,分配給倫敦及其他各郡,并擴大選民范圍,結果在下院表決時被否決,說明下院仍然被貴族所掌握,這主要是當時英國經濟結構尚未發生根本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在下院并不占據主導地位導致的,D項正確;材料中的議會改革方案正是由小皮特政府提出的,故“政府施政理念保守”的說法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議會否決政府的提案屬于英國正常的行政程序,不能說明“議會與內閣之間的矛盾尖銳”,排除B項;議會否決政府的提案符合英國代議制民主程序,不能得出“代議民主制度衰落”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點睛】14.19世紀晚期,橡膠和石油成了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原本不值錢的印度黃麻被用來制造麻布、麻繩、麻袋,椰子樹因為有制造繩索、船帆、肥皂、蠟燭、人造黃油等用途而在荷屬印度尼西亞密集栽培。這主要體現了當時A.世界市場的爭奪激烈 B.商品輸出是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C.工業技術的革新優化 D.亞洲成為歐美列強角逐的核心區【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展開,19世紀晚期,石油、化工等新興部門的發展,帶動了黃麻、椰子樹等作物的大量種植,導致殖民地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調整,體現出當時工業技術的革新優化作用,C項正確;列強對世界市場的爭奪激烈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19世紀晚期,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已轉變為了資本輸出,排除B項;亞洲成為了歐美列強角逐的核心區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5.1950年,在美軍駐日最高司令部的支持下,日本政府允許戰時領導人重返政治舞臺,并解雇1.3萬名被懷疑為共產黨員的工作人員。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遠東政治局勢變動 B.日本成為美國爭霸的工具C.日本推行民主改革 D.華約組織的建立造成威脅【答案】A【解析】【詳解】1950年即冷戰時期,美國對日政策從懲罰轉為扶植,日本戰時領導人即二戰戰犯重返政治舞臺,共產黨員遭到打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美日關系變化和日本社會右翼勢力抬頭的主要原因是遠東政治局勢變動,即新中國成立和朝鮮戰爭爆發,A項正確;日本成為美國爭霸的工具是結果而非原因,排除B項;推行進步的民主改革并非日本政府允許戰犯“重返政治舞臺”、打擊共產黨的原因,排除C項;華約組織直到1955年才建立,排除D項。故選A項。

16.由于美國挑起貿易戰,2018年美國農民凈收人同比下降16%;美國的服裝和鞋類協會、消費者技術協會等也紛紛控訴,“提高關稅只會懲罰美國的農民、企業和消費者”。由此可見,貿易戰A.順應了跨國公司的擴張需求 B.阻礙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C.損害了美國社會各階層利益 D.暴露了聯邦政府行政能力缺陷【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美國挑起貿易戰”、“農民凈收人同比下降16%”、“提高關稅只會懲罰美國的農民、企業和消費者”及所學知識可得,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美國的貿易戰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阻礙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B項正確;材料中的美國貿易戰產生了不好的影響,“順應了跨國公司的擴張需求”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各階層利益”說法太絕對,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沒有說聯邦政府行政能力如何,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前后大行政區的設置概況時間大行政區的設立大行政區下轄區域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5個省、2個市1949年8月東北人民政府成立6個省、1個行署、4個直轄市1950年1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5個省、1個市1950年1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成立3個省、4個行政區、2個市1950年2月中南軍政委員會成立6個省1950年7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3個省、4個行署、1個市材料二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取消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和軍政委員會,一律改為行政委員會,僅作為“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該地區進行領導與監督地方政府的機關”,不再作為地方最高政權機關。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華北、東北、西北等六個大區的行政委員會全部撤銷,大行政區至此退出歷史舞臺。——上述材料據華仁康《建國初期大行政區的演變》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大行政區最終被撤銷的理由。【答案】理由:大行政區具有軍事管制色彩和過渡性特點;轄區廣、權力大,影響國家集中統一治理,隨著新中國政權鞏固、土地改革完成和國民經濟恢復,大行政區逐漸不適用新形勢的發展需要。1953年“一化三改”開始后,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國家建設的統一領導,借鑒中國古代地方治理經驗,減少行政層級、提高工作效率,決定將其撤銷。【解析】【分析】【詳解】理由:結合所學可知,大行政區只是為了適應解放戰爭的需要而設立的,具有軍事管制色彩和過渡性特點;根據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前后大行政區的設置概況”可知,大行政區下轄數省,具有轄區廣、權力大的特點,影響國家集中統一治理;根據材料“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華北、東北、西北等六個大區的行政委員會全部撤銷,大行政區至此退出歷史舞臺”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新中國政權鞏固、土地改革完成和國民經濟恢復,大行政區逐漸不適用新形勢的發展需要。1953年“一化三改”開始后,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國家建設的統一領導,借鑒中國古代地方治理經驗,減少行政層級、提高工作效率,決定將其撤銷。【點睛】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是中華法系的杰出代表,其“增損隋律,并集歷代之大成”,須行于公元653年的《唐律疏議》更是唐律的典范。《唐律疏議》由《永徽律》的律條和“疏議”兩大部分組成。“疏議”是對律文的系統解釋,系《唐律疏議》首創。除了貫徹“一準乎禮”“明德慎罰”的原則,“疏議”還通過多樣的注律方法使律條“疏而不失”,因此當時“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后人評價“有唐一代,切乎事實,合乎國情,法尊而治”,在歷代法典中,“唐律為最善”,后世“皆莫遠離唐律之范圍”。——摘編自朱勇主編《中國法制史》材料二1804年問世的《法國民法典》由拿破侖領導制定,在歷經起草、修訂、審議、表決的環環斗爭后終得須行。作為法國第一部全國統一的民法典,它以簡明有力的司法語言體現了“剛剛誕生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法典以自然法思想為指導,條文邏輯嚴謹、概念清晰,有效表達法律要求,是公認的“立法起草的標準”。法典明確規定所有法國人享有同等的民事權利,以具體的條款確保絕對的個人私有權和契約約束力,基于過失損害賠償原則基礎上制定的侵權行為的規定,更是被大陸法系各國引為典范。——摘編自李元明《論拿破侖法典》(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唐律疏議》和《法國民法典》頒布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律疏議》和《法國民法典》作為立法典范的共同之處。【答案】(1)《唐律疏議》背景:唐朝前期國家統一安定和繁榮;儒家思想的影響;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訓;前代的立法積淀和以刑為主的立法傳統。《法國民法典》背景:羅馬法和啟蒙思想的影響;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拿破侖的強力推動。(2)共同之處:指導思想明確;立法程序規范,技術完善;立足社會發展需要;繼承發揚傳統,包容性強;影響深遠。【解析】【詳解】(1)背景:根據材料一中“(《唐律疏議》)頒行于公元653年”,結合所學知識,從當時的政治、經濟等方面分析可知,《唐律疏議》頒布時,正處于唐朝前期,國家統一安定和繁榮;根據“(《唐律疏議》)貫徹‘一準乎禮’‘明德慎罰’的原則”可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根據“增損隋律,并集歷代之大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律疏議》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訓,以及前代的立法積淀和以刑為主的立法傳統;根據材料二中“1804年問世的《法國民法典》由拿破侖領導制定”,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政治、經濟、思想和國際關系等方面分析可知,《法國民法典》是在羅馬法和啟蒙思想的影響下,于法國大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由拿破侖強力推動下制定。(2)共同之處:根據材料一中“(《唐律疏議》)貫徹‘一準乎禮’‘明德慎罰’的原則’”,材料二中“法典以自然法思想為指導”可知,兩者的指導思想明確;根據材料一中“(《唐律疏議》)增損隋律,并集歷代之大成”,聯系材料二中“(《法國民法典》)在歷經起草、修訂、審議、表決的環環斗爭后終得頒行”可知,兩者的立法程序規范,技術完善;根據材料一中“有唐一代,切乎事實,合乎國情,法尊而治”,結合材料二中“(《法國民法典》)以簡明有力的司法語言體現了‘剛剛誕生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可知,兩者均立足社會發展需要;根據材料一中“《唐律疏議》)增損隋律,并集歷代之大成”“‘疏議’是對律文的系統解釋,系《唐律疏議》首創”,結合材料二中“法典以自然法思想為指導”“明確規定所有法國人享有同等的民事權利”可知,兩部法典均繼承并發揚傳統,包容性強;根據材料一中“在歷代法典中,‘唐律為最善’,后世‘皆莫遠離唐律之范圍’”,聯系材料二中“(《法國民法典》)基于過失損害賠償原則基礎上制定的侵權行為的規定,更是被大陸法系各國引為典范”可知,兩部法典均影響深遠。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44年,英國“東方女子教育協進社”女修士阿爾德賽在寧波開辦了中國最早的女校。此后,“教會所至,女整接軌”。19世紀末,國人開始興辦女子教育。據1907年學部總務司所編《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全國共有女學堂428所,女學生14496人;其中僅直隸、江蘇、浙江、四川就有319所,占總數的75%,女學生9962人,占總數的69%。著名的女校有務本女塾、愛國女學、爭存女子小學堂、宗孟女學、女子蠶桑實業學校、中國女子體操學校等。1911年閣錫山被推為山西都督后,大規模開展“剪辨放足,立學堂”,山西的女子教育很快躍居全國前列。直到1922年,全國1811個縣中仍有423個縣沒有女子初等小學生,1161個縣沒有女子高等小學生;全國26個省區中仍有13個省區沒有女子中學生。——摘編自閣廣芬《西方女學的傳人與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等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相關史實,圍繞“女校與社會發展”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詳解】根據材料英國最早在寧波開女校,之后教會會開班學校。19世紀末國人興辦女子教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