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區域文化學校傳承的邏輯前提、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以黃河文化為例中華文化一脈多源、博大精深,由眾多區域文化氤氳匯聚而成,在建設教育強國和文化強國時代交匯點上,學校如何挖掘區域文化教育價值,實現以“文”化人與以“人”弘文的“雙向奔赴”,這是歷史賦予學校的時代命題,也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黃河文化是眾多區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維系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本文以黃河文化為例,探尋區域文化學校傳承的邏輯前提、價值意蘊及實現路徑,以期對其他區域文化學校傳承有所鏡鑒。一、區域文化學校傳承的邏輯前提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對實踐對象的認識是人類開展實踐活動的前提,既影響著實踐活動的價值擇取,也影響著實踐活動的方法路徑。就區域文化學校傳承這一實踐活動而言,其實施的邏輯前提是需明晰區域文化之“名”以及學校傳承區域文化之“意”這兩個基本問題,也即對“區域文化謂何”的本體廓清及“學校傳承為何”的價值厘定。(一)區域文化謂何學界對區域文化謂何的分析林林總總,大致有以下幾種:區域文化是某種人文精神,區域文化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區域文化是一種文化形態,區域文化是一種特定的文化模式。上述觀點從不同角度剖析了區域文化的本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偏概全、以現象代替本質的局限性。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角度分析,文化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和“類的存在物”的統一體,在實踐中產生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三種關系,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界過程中形成了“物質文化”,人在維系與他人關系中形成了“制度文化”,人在思考人與自身的關系中形成了“精神文化”。基于此,我們認為,區域文化是特定區域的特定人群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與周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相結合而形成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以黃河文化為例,各層面的區域文化內涵具體如下。物質層面的區域文化。物質層面的區域文化是特定區域人們為維持個體生命再生產和族群再生產而形成的文化形態,是“人化自然”最直接的反映。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為了創造歷史,就必須生存,就必須解決吃穿住行等基本生產的需要,生活資料的物質生產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從“吃穿住行等基本生產需要”這一角度出發,物質層面的區域文化主要體現為特定區域人們在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生產制造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整體特征。就物質層面的黃河文化而言,主要包括“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的飲食文化,“冬裘夏葛、百工百衣”的服飾文化,“壘土筑基、布局對稱”的建筑文化,“舟車往來、阡陌縱橫”的交通文化,“疏河開渠、耘田績麻”的生產文化,“冶鐵制陶、販鹽販綢”的工商文化,等等。制度層面的區域文化。制度層面的區域文化是特定區域人們為滿足與他人交往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態,是人與社會群體交互作用形成的產物。馬克思認為,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標志,但這種生產又是和交往分不開的,“這種生產第一次是隨著人口增長而開始的,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生產決定的”。按照馬克思的這一論斷,從不同類型交往方式出發,制度層面的區域文化又包括以強制約束力為特征的顯性制度文化和以約定俗成為特征的隱性制度文化兩個類型。就制度層面的黃河文化而言,主要含有“勸課農商、富民厚生”的經濟文化,“民為邦本、政以德治”的政治文化,“孝老尊親、長幼有節”的家庭文化,“好客樂友、講信修睦”的社交文化,等等。精神層面的區域文化。精神層面的區域文化是特定區域人們為把握自然社會而形成的文化形態,是客觀外界觀念化的集中反映。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認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依據這一論斷,精神層面的區域文化主要包括生態理念、思維方式、價值立場、審美情趣等要素。就精神層面的黃河文化而言,主要含有“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重義輕利、向善求仁”的價值取向,“中正平和、厚重典雅”的審美風格,等等。根據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人們對于一個概念的理解最集中地通過使用該概念得以體現,即“意義”存在于“用法”之中。如果從“學校傳承”這一“用法”分析,我們認為,制度與精神層面的區域文化比物質層面的區域文化更具有傳承意義,因為,兩者更能體現人的類本質特征,更能以知識遷移方式實現自我塑造與自我超越,因此也就更具育人價值和傳承意義。(二)“區域文化學校傳承”為何區域文化之所以需要在學校傳承,是由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區域文化的內在特質和學校教育的天然屬性決定的。社會發展為區域文化學校傳承提供了時代機遇。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使命。文化是民族的徽章與圖騰,是民族得以永續發展的血脈與靈魂,文化建設關乎民族榮辱興衰,關系國家貧富強弱,關聯民心向背得失。以傳承區域文化為驅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是社會賦予時代的重要使命,也是區域文化自身得以發展繁榮的寶貴機遇。同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大征程中,學校又肩負著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教育使命。把握住文化使命與教育使命雙重機遇疊加期,學校以區域文化培育時代新人,以時代新人賡續區域文化,是順應社會發展大勢的應然之舉。區域文化的內在特質為其學校傳承提供了內容參照。如《左傳》所言,“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受自然環境、歷史傳承及族群交流等因素影響,區域文化形成了本土適應性、受眾普遍性和風格獨特性等特質,并以一種地方知識的形式影響著特定區域人們的生產與交往。就黃河文化而言,黃河流域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農業種植經驗和興修水利知識,在歷代王朝興替中積累了豐富的安身立命智慧與治國理政策略,為區域人們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為區域社會發展構筑了巨大的“知識寶庫”。斯文在茲,學校需就“地”取文化之“材”,因“地”制育人之“宜”,把包括黃河文化在內的區域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之中,這將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利于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的天然屬性為區域文化傳承提供了現實可能。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學校教育是一種文化再生產過程,具有文化傳承的天然屬性。英國教育家巴茲爾·伯恩斯坦在《教育的儀式》中提出,學校通過制定共識性儀式,讓處于同一學校的人凝結成一個道德群體,進而將這些價值規范與社會主流價值規范達成一致。這與《學記》中“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學乎”的認識可謂如出一轍。中華優秀文化與區域文化存在著“月映百川、理一分殊”的關系,以黃河文化為代表的眾多區域文化無不蘊含著各地區各族群共同的生存法則與處世智慧,在交流交融中凝聚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在傳承傳播中編織成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譜系,在“兩個結合”中日益煥發出蓬勃的活力。以匯聚中華民族磅礴偉力為出發點,以發掘區域文化育人張力為切入點,學校通過確立教育目標、編制課程方案、開展教學活動等方式使人由“自然存在”轉化為“文化存在”,由“個體存在”生成為“社會存在”,這為區域文化學校傳承提供了現實可能。二、區域文化學校傳承的價值意蘊在明晰區域文化“謂何”與“為何”的邏輯前提下,對區域文化學校傳承價值意蘊的剖析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保障。馬克思認為,價值“表示物的對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屬性”,“是從人們對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從五育并舉角度分析,區域文化學校傳承的價值意蘊體現在如下方面。(一)以區域文化培根鑄魂區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庫,承載著區域人們熱愛故土、守望家園的鄉土情懷,鐫刻著先民祖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足跡,記錄著郡望賢達高舉遠慕、高風亮節的歷史故事,流傳著英雄楷模建功立業、造福桑梓的時代佳話,為區域發展鑄牢了堅實的道德之“根”與精神之“魂”。以區域文化之“根”培育學生安身立命之“根”,用區域文化之“魂”澆筑學生發展成長之“魂”,既是區域文化薪火相傳之職責,更是學校立德樹人之使命。就黃河文化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黃河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與“魂”,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根”與“魂”。黃河文化培根鑄魂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一是以感知黃河文化所孕育的“龍的傳人”“同根同源”等民族心理為因循,可讓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以了解黃河流域“后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農耕文化為依托,可讓學生樹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三是以領略九曲黃河穿山越嶺、奔騰向前的無畏氣概為燭照,可培養學生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堅韌性格;四是以學習發端于黃河流域“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儒家文化為主軸,可讓學生形成崇德向善、修身利人的道德觀念;五是以理解黃河文化與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其他區域文化互通互鑒為指向,可培養學生“尚和合”“求大同”的博大胸襟;六是以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大別山精神、沂蒙精神等為主軸,可培養學生的初心使命意識;七是以學習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孔繁森精神等為支點,可培養學生的擔當奉獻品質。(二)以區域文化啟智增慧美德出于知識。德國教育家雅思貝爾斯認為,將兒童培養為社會所需的有用人才意味著兩點,首先是喚醒共同體的歷史性精神,其次是教授和操練未來職業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兩者不可偏廢。區域文化除具有促進學生精神成長價值外,還具有豐富其知識、增進其智慧的作用。以黃河文化為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黃河流域人們積累了豐富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知識,并以文章典籍為載體向人類貢獻了獨特的“東方智慧”。黃河文化啟智增慧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是通過學習《易經》《道德經》等文化元典,可讓學生形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整體思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思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直覺思維,“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和思維;二是通過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可讓學生了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中華心法,“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社交準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路徑;三是通過學習《甘石星經》《水經注》《史記》等天文地理歷史類著作,可讓學生洞察“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萬千氣象,“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盛衰興亡;四是通過學習《周髀算經》《九章算術》等數學類著作,可培養學生“萬物皆數”的數理邏輯,“寓理于算”的算術智慧;五是通過學習《考工記》《夢溪筆談》《齊民要術》等生產制造類著作,可讓學生領略“采桑績麻,不違農時”的耕種稼穡之術,“雕琢刻鏤,技近乎道”的百工居肆之巧,“出神入化,渾然天成”的器物創制之妙;六是通過學習《孫子兵法》《尉繚子》等軍事類著作,可讓學生體察“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謀略,“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戰略主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戰術靈活。(三)以區域文化強體健魄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健康體魄是學生涵養道德、增進學識、奉獻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在歷史發展中,區域人們依據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創制出種類繁多的體育運動項目,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區域體育文化,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豐富的體育資源。就黃河文化而言,黃河流經山地峽谷、盆地平原,廣袤復雜的地形為黃河流域人們騎馬射箭、蹴鞠對弈等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地利之便。以黃河文化強體健魄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學習《黃帝內經》《千金方》等中醫精髓,可讓學生樹立“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生命認知,具備“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的養生智慧;二是通過習練寧夏“潭腿”、陜西紅拳、河南少林拳、山東查拳等各類武術拳種,可讓學生體認“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習武做事之道,感悟“靜如臥虎伏地,動如蛟龍出海”形意結合之妙,領悟“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內外兼修之要;三是通過開展摔跤、踩高蹺、放風箏、滾鐵環、鞭陀螺等民俗體育活動,可讓學生欣賞“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的精湛技藝,領略“蹴鞠場邊萬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壯觀場面,品味“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愉悅之情。(四)以區域文化育美潤心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主張,寓樂于教、寓美于教不僅是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是教育的境界追求。我國幅員遼闊,形成了“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的區域美學風格。學校挖掘區域美育資源,既有利于中華美育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也有利于學生情感的陶冶與人格的完善。以黃河文化為例,黃河流域豐富多樣的山川地貌、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和生生不息的歷史演進為黃河區域美學提供了豐富的滋養,形成了身體與心靈、個體與社會、道德與審美、藝術與人生和諧交融、盡善盡美的美學風格,為人們“詩意的棲居”提供了審美參照。黃河文化育美潤心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八個方面:一是通過觀賞黃河、泰山、華山、嵩山等自然風光,可讓學生領略祖國山河錦繡壯麗之美;二是通過吟誦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作品,可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抑揚頓挫之美;三是通過觀看隴劇、秦腔、晉劇、蒲劇、豫劇、呂劇、柳子戲、平弦戲、漁鼓戲、上黨落子、山東梆子等地方戲曲演出,可讓學生欣賞黃河戲曲多姿多彩之美;四是通過頌唱《黃河大合唱》《黃土高坡》等經典歌曲及信天游、花兒、黃河號子等民歌民謠,可讓學生感受黃河音樂蕩氣回腸之美;五是通過觀賞《絲路花雨》《長安樂舞》《敦煌樂舞》等民族樂舞及陜北秧歌、安塞腰鼓等民間舞蹈,可讓學生領略黃河舞蹈粗獷豪放之美;六是通過鑒賞柳公權等名家書法、《步輦圖》等歷代名畫、大同云岡石窟等佛像雕塑等,可讓學生賞析黃河書畫風格紛呈之美;七是通過欣賞陜西皮影、山西剪紙、河南泥塑、山東木版年畫等非遺作品,可讓學生領略黃河民間工藝惟妙惟肖之美;八是通過參觀莫高窟、大雁塔、懸空寺等建筑景觀,可讓學生體會黃河生產建造巧奪天工之美。(五)以區域文化促勞礪行正如恩斯特·卡西爾所認為,“人的突出特征,不是他的形而上學的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勞作”。“人的勞作怎樣,人的本質就怎樣”。人是勞動的產物,人在勞動過程中形成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具體特性。區域文化是區域人們勞動實踐的產物,把區域文化所蘊含的勞動觀念、勞動技能等要素融入教育教學之中,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必備的勞動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扎根本土、心系故園、報效家國的人格品質。就黃河文化而言,千百年來,黃河流域人們播五谷,治水患,興百業,形成了勤勞善良、樸實厚重的族群特性,并滲透到每個黃河兒女的精神基因之中。以黃河文化促勞礪行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通過講解嫘祖養蠶、舜耕歷山、大禹治水等黃河流域歷代名人勞作故事,可培養學生愛勞崇勞意識;二是通過誦讀“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人勤地不懶”等傳統詩詞農諺,可培養學生勤奮刻苦品格;三是通過參觀南泥灣、紅旗渠等勞動示范場所,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四是通過觀摩黃河流域傳統工藝制作、先進產品研發等,可提升學生能勞善勞能力;五是通過社區公益、助農助企等勞動實踐活動,可讓學生形成“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的踏實務實品質。三、區域文化學校傳承的實現路徑學校是陶鑄群英、化育群倫的主要場所,肩負著“教以成人”和“文以化人”的職責使命。我國歷來重視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孟子為此也曾擘畫了“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的社會治理藍圖。在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時代進程中,學校需胸懷國之大者,以區域文化傳承為抓手,把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熔鑄到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人脈”之中,從發展愿景、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等方面開展多樣化探索。(一)圍繞學校發展愿景,做好區域文化傳承整體規劃學校發展愿景是學校全體成員基于學校現實與未來而作出的規劃設計,包括學校使命、核心理念、任務舉措等構成要素。以黃河文化為例,區域文化傳承融入學校發展愿景可采取如下舉措:一是在把黃河文化傳承作為學校發展重要職責使命,提高愿景站位,主動對接國家社會發展之需,使之成為學校發展的文化自覺和行動自覺;二是高揚黃河文化傳承大纛,把黃河文化所具備的開拓進取、兼容并蓄、務實堅韌等精神品質納入學校發展核心理念,使之成為立校之基、興校之本、強校之魂,為學校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三是提高校長愿景領導力,通過匯聚辦學合力探索構建課程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等多元育人體系,把黃河文化育人要素納入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領域各環節。(二)依據學校育人對象心理特征,開展區域文化傳承內容設計區域文化學校傳承內容設計,除考慮區域文化的構成要素、邏輯關系、呈現方式等本體特征外,還需考慮學習者的認知方式、情緒興趣等心理特征。只有當傳承內容與學生心理認知規律相契合時,區域文化傳承才更有實效性。小學階段學校可圍繞培養學生區域文化感知力設計傳承內容。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形象思維為主等心理特征,學校宜著重培養學生區域文化感知力,引導小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黃河文化傳承而言,一是圍繞培根鑄魂價值,可講述區域民間傳說和革命戰斗故事,舉辦“我敬佩的家鄉革命英雄人物”主題報告會;二是圍繞啟智增慧價值,可講解區域氣象知識,觀察動植物生長狀況;三是圍繞強體健魄價值,可開展踢毽子、滾鐵環等富有“兒童味”和“家鄉味”的體育活動;四是圍繞育美潤心價值,可教唱富有黃河文化特色的兒歌童謠,欣賞剪紙、皮影、年畫等傳統工藝;五是圍繞促勞礪行價值,可讓學生聆聽勞動模范創業故事,參觀學校周邊農耕基地或知名企業。初中階段學校可圍繞培養學生區域文化理解力設計傳承內容。針對初中生有意記憶明顯發展、邏輯思維漸趨增強等心理特征,學校以增強區域文化理解力為重點,引導初中生提高區域文化認同度。就黃河文化傳承而言,一是圍繞培根鑄魂價值,可讓學生搜集整理民間諺語,誦讀仁人志士經典詩篇;二是圍繞啟智增慧價值,可讓學生感知《易經》《道德經》選篇所蘊含的思維方式,理解《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所呈現的科學精神;三是圍繞強體健魄價值,可讓學生參加家鄉運動會,習練區域武術項目;四是圍繞育美潤心功能,可讓學生學唱黃河主題歌曲,欣賞黃河主題繪畫名作;五是圍繞促勞礪行功能,學校可組織勞模事跡報告會,開展社區公益活動等。高中階段學校可圍繞培養學生區域文化感悟力設計傳承內容。針對高中生抽象邏輯和辯證邏輯協調發展、思維靈活性與深刻性明顯增強等心理特征,學校以增強學生對區域文化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高中生感悟區域文化的豐富內涵。就黃河文化傳承而言,一是圍繞培根鑄魂價值,通過閱讀詩文名篇讓學生體認古圣先賢修齊治平的社會理想追求,通過憑吊革命戰爭遺址讓學生體會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二是圍繞啟智增慧價值,學校可組織觀察黃河氣候氣象,舉辦黃河主題科技創新活動;三是圍繞強體健魄價值,學校可建立傳統武術學習社團;四是圍繞育美潤心價值,學校可舉辦“非遺”學習活動,開展音樂舞蹈及美術創編設計等;五是圍繞促勞礪行價值,學校可組織學生參觀廠礦企業,引導學生開展生涯規劃設計。(三)夯實學校育人平臺,推進黃河文化傳承課程建設課程是學校立德樹人的核心平臺,也是“文化資本”轉化為“育人資本”的重要載體。圍繞區域文化傳承,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可做如下嘗試。建立課程目標對應矩陣。學校可聚焦學科核心素養,梳理出各學科課程目標要素與黃河文化育人目標要素,通過建立目標矩陣方式實現學科教學與區域文化傳承有效銜接。以黃河文化為例,語文課程可圍繞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學科核心素養,從黃河文化中梳理出相應的育人目標,如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文化氣象,言簡意賅、詞約義豐的漢語風貌,言近旨遠、守中致和的思維表達,托物言志、寓情于理的美學風格等;道德與法治課程可圍繞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學科核心素養,梳理出相應的育人目標,如黃河文化所蘊含的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慎獨慎微、見賢思齊的個人修養,推己及人、立己達人的人格養成,明禮守信、奉公守法的法紀意識,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的價值追求,蒼生為念、心憂黎庶的使命擔當等;地理課程可圍繞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梳理出相應的育人目標,如黃河文化所蘊含的天地化生、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生長認同,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活策略,躬行踐履、精進力行的生命品格等。優化課程設置方式。區域文化傳承可按照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課程開設要求優化設置方式。就黃河文化傳承而言,一是可在國家課程中以開設專題方式融入黃河文化傳承內容,如語文課程可開設“黃河與漢字文化”“黃河與唐詩宋詞”等專題,歷史課程可開設“黃河與中華文明”“黃河與漢唐氣象”“黃河與走向復興”等專題,地理課程可開設“黃河泥沙治理”“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專題,藝術課程可開設“黃河民族器樂”“黃河傳統書畫”等專題;二是可在地方課程中開展“黃河文化+”跨學科主題學習,如開展“黃河生態與社會發展”主題學習,結合地理、生物學、科學等學科知識,通過搜集資料、實地走訪、新聞錄制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三是可開發富有鄉土氣息的校本課程,沿黃學校可根據本地文化特色開設諸如“敦煌壁畫”“華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理性分析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考試學習質量標準試題及答案
- 有關中暑的試題及答案
- 母豬健康維護的重要性測試題及答案
- 母嬰護理試題庫及答案
- 正確認識和使用代餐食品試題及答案
- 企業人力資源師考試重點難點剖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育嬰師考試法規與倫理試題及答案
- 有效復習周期公共營養師試題及答案
- 心理咨詢中的文化理解與敏感性試題及答案
- 中小學教師資格筆試教育公平的實踐探索試題及答案
- 中鐵員工內退管理辦法
- 皮膚科玫瑰痤瘡的臨床表現和診斷學習培訓課件
- 高考日語復習:日語形容詞用法專項課件
-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概述(課件)
- 城市道路養護技術規程
- 新生兒發熱護理查房課件
- 第四節土石壩的穩定分析
- 2023年國家藥監局直屬單位公開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 JGT116-2012 聚碳酸酯(PC)中空板
- 重癥血液凈化血管通路的建立與應用中國專家共識(2023版)
- 公司差旅費報銷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