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散文閱讀”綜合提能練“散文閱讀”綜合提能練(一)寫人敘事類(時間:30分鐘滿分:3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5分)舊戲臺胡容爾這座戲臺,在暮風中寂寂地衰敗著。黃昏挑起幾縷絳紅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舊的前臉兒上。抬眼望去,高處四角飛翹的屋脊上,長滿了雜草,還有幾株低矮的梧桐。茂密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縫隙間,沒心沒肺地招搖著。而低處攤開的長方體的臺面,猶如一只過期了的粉盒,被順手拋擲在幽暗的巷子深處,透著一抹洇開的荒蕪和失落。初見這座戲臺,是在遙遠的少年時。那一年,我十歲,隨外婆搭車來城里。外婆進城,不為別的,只為看戲。當時,這里有當地最出名的角兒。五月,淡紫色的桐花開得正歡。掩映在細碎花影中的戲臺,猶如一個淡紫色的夢境。我們來時,臺上演著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鑼鼓點兒,正一陣陣響得緊。扮演蘇三的美嬌娘,穿著一身青色的羅裙,揮動著長長的水袖,步步生蓮,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著、訴著,只覺耳畔有流鶯啼轉、泉水叮咚,無比曼妙好聽。再看那張粉白里透著嫣紅的俏臉上,一雙瘦長的丹鳳俊眼,瞻前顧后,波光流轉,似乎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園,桃花紅、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紛繁蕪雜,真有說不出的風流繾綣。其實,臺下,又何嘗不是戲臺呢?只不過,觀眾成了演員。你且看去,臺上的藝人演得喧鬧,臺下的眾人也看得喧鬧。有時,臺下的劇本,比臺上還出彩。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臺,看旦角們弄妝、聽琴師們調弦。沒人顧得上理睬一個小女孩的新奇心。不消說,戲外的她們,正在為演繹別人的故事做鋪墊。管弦吱呀,絲竹悠揚,嘈嘈切切,一場場好戲即將開場。只不知,臺下的她們,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戲里戲外。從繁華到落寞,舊戲臺,昭示著人世間的滄桑和變遷。這座方寸之間的戲臺,已遠遠滯后于人們挑剔的審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現代化流光溢彩的劇場所誘惑。說究竟,終究是我們辜負了眼前的戲臺。這一路風塵仆仆地行來,山一程,水一程,辜負了的何止是這戲臺?還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蔥歲月,都被漫不經心地擱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舊戲臺回不到從前了,我也一樣。當年那個扎著兩條羊角辮、穿著粉紅碎花小襖、依偎在外婆懷中看戲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丟失,一去不復返了。一去不復返的,還有我敬愛的外婆。臺上臺下,千呼萬喚,再也尋不到外婆漂亮的容顏了。是的,那個裝滿外婆一世情緣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戲臺。她在自己搭起的戲臺上,唱念做打,嬉笑怒罵。身處不同階段的她,扮演著不同身份的角色,最終連綴成她長長的、多彩的一生。如今,外婆的戲臺也舊了,空無一人。人間舉步皆戲臺。你我在他人的戲中,扮演著重量不同的角色,而別人又在你我的戲中,占據著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罷,龍套也無妨。哪一個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暮色中,我望著舊戲臺,似乎看著另一個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頂著一頭白發,顫巍巍地佇立在風中。是的,總有一天,我也會如這舊戲臺一樣的頹敗,淡了紅顏、瘦了相思。須知,人生的夕陽,自有她的可愛金貴。一如這腳下的舊戲臺,雖不再作濃情的悲歡離合的場子,卻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閑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納涼的人們。誰又能否認,這不是對生命的另一種詮釋呢?人生有著多數的下一場,好戲還在后面。在幽靜的歲月深處,命運為你設置了很多謎語,只等你款款走向前來,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曉答案,然后淡淡地高興。站在只有我一個人的舊戲臺上,輕捻時間,生命已被抻長。笑容如漸涌漸漲的春水,在我臉上一點點地蕩漾著、豐盈著,始終流向晚霞映紅的天涯……(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篇的環境描寫既寫出了戲臺如今的衰敗景象,也示意戲臺曾經的繁華喧鬧。B.文章運用細微環節描寫手法對扮演蘇三的美嬌娘進行刻畫,側面烘托了戲臺之于“我”的巨大魅力。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戲臺上謝幕了,她作為一個優秀的“演員”,也曾在“我”的戲臺上上演精彩曲目。D.文章從“我”少年時看戲寫起,中間詳略有別,回憶與感受緊密結合起來,時間線索清楚。解析:選DD項,文章開篇是立足現在的,少年時看戲是其次自然段的內容;全文時間是來回跳動的,并沒有以“時間”為線索。2.結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6分)答:解析:首先回來文本找到畫線的句子,然后結合前后的語境理解意思。“說究竟,終究是我們辜負了眼前的戲臺”,關鍵詞是“辜負”,要在文本中找出“辜負”的表現,如前文所說“從繁華到落寞,舊戲臺,昭示著人世間的滄桑和變遷。這座方寸之間的戲臺,已遠遠滯后于人們挑剔的審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現代化流光溢彩的劇場所誘惑”,可理解為“我們被現代化流光溢彩的劇場誘惑,遠離了戲臺,荒廢了戲臺”;如下文所說“這一路風塵仆仆地行來,山一程,水一程,辜負了的何止是這戲臺?還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蔥歲月,都被漫不經心地擱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舊戲臺回不到從前了,我也一樣”,可理解為“我們遺忘了曾經在戲臺下看戲的生活和感動,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參考答案:①我們被現代化流光溢彩的劇場誘惑,遠離了戲臺,荒廢了戲臺。②我們遺忘了曾經在戲臺下看戲的生活和感動,再也回不到從前了。3.文章標題為“舊戲臺”,請結合全文分析文中寫了哪些戲臺。(6分)答:解析:此類題目一般依據由實到虛的依次理解,先到文中圈出寫“戲臺”的句子,明確其表面的意思,如“這座戲臺,在暮風中寂寂地衰敗著”,這里所說的是實際的戲臺,是曾經輝煌喧鬧、上演過一出出好戲,而今已然衰敗的舊戲臺;如“臺下,又何嘗不是戲臺呢?只不過,觀眾成了演員。你且看去,臺上的藝人演得喧鬧,臺下的眾人也看得喧鬧。有時,臺下的劇本,比臺上還出彩”“臺下的她們,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戲里戲外”,這里所說的“戲臺”是指生活中的戲臺,觀眾們在戲臺下看戲的場景,就是一種生活戲臺;如“已在似水流年中丟失,一去不復返了”“一去不復返的,還有我敬愛的外婆。臺上臺下,千呼萬喚,再也尋不到外婆漂亮的容顏了。是的,那個裝滿外婆一世情緣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戲臺。她在自己搭起的戲臺上,唱念做打,嬉笑怒罵。身處不同階段的她,扮演著不同身份的角色,最終連綴成她長長的、多彩的一生”“如今,外婆的戲臺也舊了,空無一人”“人間舉步皆戲臺。你我在他人的戲中,扮演著重量不同的角色,而別人又在你我的戲中,占據著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罷,龍套也無妨。哪一個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這里所說的“戲臺”是指人生的戲臺。參考答案:①實際的戲臺。文中寫了曾經輝煌喧鬧、上演過一出出好戲,而今已然衰敗的舊戲臺。②生活的戲臺。文中寫觀眾們在戲臺下看戲的場景,就是一種生活戲臺。③人生的戲臺。文中寫了外婆的戲臺,實則是寫了外婆的一生,是一種人生戲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戲,人間舉步皆戲臺。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15分)不忍的句號遲子建一個幅員寬闊的國家,春光注定是參差不齊的。三月,我離開家鄉時,它還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廣東,花間已是落英繽紛了。一個似晴非晴的日子,我來到了南海丹灶鎮的蘇村,拜謁康有為故居。一入蘇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鄉村生活圖景:青磚的民居旁蜷著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靜靜靜地開。挎著菜籃的婦女緩緩地通過石橋,耕牛在樹下休憩,這一切,似乎都與我心目中康有為誕生地的情景大相徑庭,它是那么的和風細雨、蒸蒸而上,沒有絲毫的荒蕪之氣、滄桑之氣。青少年時代生活在這里的康有為,其心中日益積聚的政治“風暴”,緣何而來?我對康有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歷史教科書上的“定義”,至于他個人的內心經驗,不甚了了。看過康有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康有為發蒙讀書時,縈繞耳際的除了誦讀“四書五經”的聲音,還有異鄉戰事中兵戈相擊的聲音。這一“士”風與另一“仕”風的交匯,影響了康有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積累的政治風暴,與這兩股風的吹拂有關。當時的中國,內憂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為”和懦弱,痛恨洋人蠶食祖國的疆土。這擔心和憤懣壓迫著他,難以解脫。康有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風景秀麗的西樵山。康有為的西樵山靜坐,其實是想把自己幻化為一支可以燭照人生的蠟燭,這樣他面對沉重的黑暗時,內心會有志氣。康有為走出西樵山時,起先了更廣博的讀書,他的閱讀不僅僅局限于歷史、文學方面,而是擴展到自然科學上。同時,他還對西學產生了深厚的愛好。西學的科學民主與人道精神的滲透,與中國傳統的儒學思想的滋養,使康有為視野開闊起來,他恍然覺得“道”已在心中。一八八八年,康有為離開家鄉,向著京師北行,起先了他維新變法的旅程。然而,康有為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康有為活了七十歲,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歲時,已然終結。盡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寫了《大同書》,但他身上的志氣和銳氣,在戊戌年后,已不復存在。康有為曾請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這樣的文字:“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惋惜這些“眼界”并沒有讓他變得開闊和深刻,他在歸來后反對的是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支持和參與的是張勛復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還赴天津,為溥儀祝壽。但康有為還是了不得的,“公車上書”和“百日維新”,使他成為中國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鼻祖,成為特性解放的先驅。讀過關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來到青島。廣東的春天過去了,但青島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點點紅,櫻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為在福山路最終的寓所,門廳里擺放著一幅徐悲鴻先生畫的康有為的肖像,他白發蒼蒼,目光溫順,但這溫順中卻掩飾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著榮辱和蒼涼。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風中,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羈的性情,他并不寵愛坐在畫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種“牢”吧。康有為的墓地,在浮山腳下,朝向大海。拜謁他墓地的那天,是個晴好的日子。本該是萬木蔥郁的季節,可墓地卻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圓形的,青白色。遠遠看去,像是一個句號。康有為就躺在這個句號中。康有為五十六歲時,曾創辦了《不忍》雜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或許就是這個句號。在廣東南海的蘇村,我看到的是康有為的起點,而在青島,我看到的卻是他的終點。他的起點到終點,曲曲折折,洶涌澎湃。康有為離開這個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覽無余的海了。近年來快速興起的海景高層住宅,正漸漸地分割著他視野中的海。大海破裂了。不過康有為見過的海多了,見過的破裂的山河也多了,他不會介意的。更何況,不管大海怎樣被遮攔住,那海水在風暴來臨時的驚濤拍岸之聲,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為最愛的,不正是這樣的聲音嗎?(摘編自《云煙過客》)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多次運用環境描寫,但作用各不相同。開頭描寫蘇村鄉村生活圖景的安恬,是為了表現作者心中的懷疑,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B.作者善用肖像描寫凸顯人物形象,文章第八自然段對康有為的畫像的描寫,折射出他一生曲折的經驗以及晚年回味人生時的困難心境。C.文章思路清楚,從廣東南海蘇村到青島墓地,從近代到當下,筆觸所及,無不表達了對康有為的崇敬之情。D.文章結尾處,衰敗的墓地與旁邊興建的海景高層住宅形成劇烈對比,表現康有為正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現實,表達了作者的缺憾之情。解析:選C“筆觸所及,無不表達了對康有為的崇敬之情”錯,從全文看,作者的情感除了有對康有為的祟敬之外,也含有對其保守思想的惋嘆,以及對經濟浪潮沖擊下人們漸忘歷史的缺憾。5.結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畫線的句子的含義。(6分)答:參考答案:“不忍”本指康有為創辦的雜志《不忍》以及他悲天憫人的情懷,此處是“不甘心”之意。“句號”比方康有為墳墓的形態,代表他生命的終結。整句話表現了康有為對自己至死也未能實現其政治志向的不甘,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有為的理解和崇敬。6.康有為活到了七十歲,作者為什么認為他在四十一歲時,生命已經終結?結合文章簡要分析。(6分)答:參考答案:“活到七十歲”是指他的自然生命終結,而四十一歲終結的是他的進步思想。康有為在四十一歲以前,以天下為己任,勵精圖治,促成了“百日維新”,成為中國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鼻祖、特性解放的先驅,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四十一歲后,康有為身上的志氣和銳氣不復存在,眼界不再開闊和深刻。他反對孫中山革命,支持張勛復辟,站在了歷史倒退的洪流中。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在四十一歲時,他的生命已經終結”。“散文閱讀”綜合提能練(二)寫景狀物類(時間:30分鐘滿分:3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5分)田埂上的野花芳草李漢榮那天,我獨自到郊外田野游逛,時值初夏,油菜正在結籽,小麥起先灌漿,田埂上花草繁密,芳香撲鼻。一叢叢、一團團、一簇簇,它們聚精會神地沉醉于自己的小當心事,醞釀著田園詩意,細心構思著代代相傳的古老鄉土藝術。一些性急的野花已捧出了成熟的小果果,我采了幾樣放進嘴里,有的純甜味,有的微甜帶澀,有的不甜只澀,有的很苦澀。我當然不能埋怨它們不行口,壓根兒它們開花結果就不是為了讓我吃。它們是為了持續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種子。它們自私嗎?不,一點也不自私,它們沒有絲毫的私心,或許它們原來無心,若說有心,那也是草木之心,草木之心者,天地之心也。它們持續了自己的生命,也就持續了土地的春天,同時也就持續了蝴蝶的舞蹈事業和蜜蜂的釀造事業,持續了鳥兒們翱翔和歌頌的事業。這樣,其實也就持續了田園的美景,持續了人類的審美體驗。在公元前的周朝和春秋時代,我們的先人在原野一邊耕種,一邊吟唱,順手拈來,脫口而出,就把身邊手頭的植物作為賦比興的素材,唱進了風雅頌,在《詩經》三百余篇詩里,保存著上古植物的芳香、露水和搖曳的身姿。沿著詩的線索,沿著田園的阡陌,一路走來了陶淵明、孟浩然、王維、楊萬里……蜂擁在他們身邊腳下,搖曳在他們視線里的,都是這些樸實的野花芳草。或許,他們還曾一次次俯下身子,愛憐地摩挲過它們,有時,就坐在地上,許久地注視著它們,為它們純真的容顏、純真的美,而久久沉醉,在這種單純的沉醉里,他們觸摸到了天地的空靈之心,也發覺了自己的詩人之心。于是,他們捧出一首首飽含情感之露和靈思之美的詩,獻給自然,獻給原野,獻給這些奇妙的植物,其實是獻給了從大地上一茬茬走過的歲月,獻給了一代代人類之心。我看著阡陌上可愛的植物們,內心涌起了很深很濃的感情,對這些野花芳草們充溢了由衷敬重。它們從遠古一路走來,萬古千秋,它們當心地保管著懷里的種子,當心地捧著手里的露水;萬古千秋,它們沒有將內心的隱私丟失,沒有將手中的寶石打碎。它們完好地保存了大地的景色,維護著田園的詩意。它們是大自然的忠誠衛士,是田園詩的堅貞傳人。即使時間走到現代,文明已經離不開鋼筋塑料水泥,它們也斷然拒絕向非詩的生活方式倒戈,在僵硬的邏輯之外,照舊堅持著溫婉的情思和純真的古典品質。瞧,此刻,我身旁這些花草,它們手中捧著的,仍是《詩經》里的露水,仍是陶淵明的種子,仍是孟浩然的氣息。我就想,我們手里也曾有過不少好東西,但是,一路上被我們有意無意地丟失了、摔碎了多少?我許久地望著這些溫順的植物們,想起那些關于地球毀滅、動植物滅亡的不詳預言和恐怖電影,想起我們充溢憂患和災變的地球,內心產生了深深的愁悶和恐驚,對“滅亡”則是十萬八千個不情愿!不說別的,就憑眼前這些溫存、奇妙的植物,這些從上古時代啟程,揣著《詩經》的露水,沿著唐詩和宋詞的縱橫阡陌,一路千辛萬苦走來的野花芳草,這個世界就不該滅亡,而應當千秋萬世持續。是的,我們必需將純真之美堅持下去,將自然之詩捍衛究竟。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我聽見,在南山之南,在田園遠處,敬愛的陶淵明大哥,正向我招手、吟嘯……(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一段寫“我”品嘗了一些野果,味道各不相同,這引發了“我”對這些植物生命意義的感嘆,并引起了下文對田園文化的思索。B.從《詩經》到陶淵明,再到盛唐的山水田園派,中國詩歌里始終搖曳著樸實的植物的身姿,它們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和靈思。C.本文描寫了“我”深愛的田埂上的野花芳草,又描寫了充溢憂患和災變的地球,形成對比,引發人們反思,深化主題。D.結尾的“敬愛的陶淵明大哥”一句看似調侃,其實是作者借此表達對純真之美和自然之詩親近、認同以及堅守的看法。解析:選C文中沒有“描寫”充溢憂患和災變的地球,只是“想起”。2.野花芳草們被“由衷敬重”的緣由主要有哪兩個方面?請概括并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答:解析:本題題干已經明確要求從“兩個方面”分析野花芳草們被“由衷敬重”的緣由,所以在答題時可以從野花芳草們的外在和內在兩方面考慮。外在方面可從自然(環境、物質等)的角度考慮:第一段中的“為了持續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種子”“持續了土地的春天”“持續了田園的美景”;第三段中的“它們完好地保存了大地的景色”可作為答題的依據。內在方面可從文化(人文、精神、文明等)的角度考慮:其次段它們被歷代詩人吟詠過,留下了一首首飽含情感和靈思的詩;第三段中的“即使時間走到現代……照舊堅持著溫婉的情思和純真的古典品質”可作為答題依據。參考答案:①自然(環境、物質等)方面:完好地保存了種子,持續了大地的春天,持續了田園的美景。②文化(人文、精神、文明等)方面:被歷代詩人吟詠過,留下了飽含情感和靈思的詩歌,堅持著溫婉的情思和純真的古典品質。3.這篇散文充溢詩意,請結合全文加以賞析。(6分)答:解析:題干中“充溢詩意”是關鍵詞,作答時可以從語言特色、表達技巧等角度進行分析。文章中作者運用修辭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美景,而選取的描寫對象是野花芳草,作者通過細膩的筆法、充足的情感讓文章有詩一般的意境,使讀者身臨其境。此外,作者從野花芳草寫起,進而寫到中國的田園詩,把讀者領進了詩的國度,讓讀者感受到濃濃的詩意。參考答案:①作者用詞美麗、高雅,且多用修辭,語言生動形象,使文章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和美感。②作者寫野花芳草重在抒情,語言細膩,感情充足,富有感染力,使文章具有詩一般的抒情性。③作者從野花芳草寫到中國的田園詩,讓讀者感受到濃濃的詩意。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15分)家鄉的炊煙周成新炊煙是一根繩子,我在這頭,家鄉在那頭。炊煙是母親眼角的淚,穿過透亮我能望見她的蒼老。炊煙是父親臉上的皺紋,背靠它我能感受到他的內心。早晨,炊煙是起床的號角。我用它喚醒了整個村子。放水,燒火,下面條。臨走時,我輕推父母的房門,告知他們,我走了,鍋里的面半掩著,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熱下。隨后,父母起床了,鄰居起床了,整個村子全都醒了。中午,炊煙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學路上,我遠遠就能望見自家的炊煙。一陣一陣地突突直冒,裊裊升起。飯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緊接著便是一頓最奇妙的暢想。飽餐之后,大家又起先各奔東西,忙里忙外。傍晚,炊煙是勞累的歸宿。我漫不經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碼頭邊、小路旁,鄉親們收起鋤頭、釘耙、扁擔,一個個全都拖著乏累回到家中。放下農具、放下書包,換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圍在桌前,踏實地吃著,美美地聊著。不怕時間,不怕督促,有時很早,有時深夜。最終上床睡個平穩。風中的炊煙是個姑娘,一位、兩位,一群、兩群,相約著、蜂擁著,騰空而躍,嫵媚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無論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從不羞澀,從不遮臉,只要你情愿,何時何處都能見著她的舞。雨中的炊煙是個勇士,柔弱中帶著剛毅,柔嫩中帶著堅硬。他用微笑去接納無情的每一次,放開自己的寬容和大度。擁雨入懷,化作薄霧,將整個村子罩住。最終,在空中徘徊,飄入空中,形成一處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煙是位母親。寒冷裹不住她的熱忱,積雪擋不住她的柔嫩。她的愛一點一點地從灶膛升起,沖出煙囪,沖破屋頂。積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內心的感動,漸漸地一點一滴起先溶化,最終化作淚水順著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個屋頂又復原了往日。白天的炊煙有些透亮,和云在一起,你很難看清她的臉。長長的,一陣一陣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邊際。晚上的炊煙,再白也是黑色。你想怎么看也看不到。它寵愛與你東躲西藏,玩著捉迷藏的嬉戲。只有循著煙味你才會得知它的存在。一道一道地趁著黑夜偷偷上天。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的影子。鄉下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很長很長,凸出屋頂的或方或圓的煙囪。為了應對下雨,有的還會用瓦片、磚頭或是鐵皮斗笠半遮著。農村的孩子放學或放假都要燒飯,尤其是放假。幾個小伙伴玩在一起,做功課在一起,燒飯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煙就越大。大家常寵愛一邊燒火,一邊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煙。大家相互約定,比比誰家的煙冒得多、冒得長、冒得久。誰冒得早,誰就勤快。誰冒得久,誰家的飯菜就多。誰冒得濃,誰添加的柴火就多。炊煙結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來吃飯。小學至初中階段,我曾很長一段時間在家燒飯。炊煙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總會有一種勝利的喜悅感。不同的柴火燒出的煙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還有黑的。稀飯、米飯、面條、炒菜、饅頭、熬湯。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煙。離家上學之后,我見炊煙的機會少了。只有在放假時候,我才能與它相伴。再后來,工作了,我再也難以見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時候,我才能望見它,望見灶膛邊坐著的父母或是祖母。如今,家里的灶膛還在,可是祖母沒了,炊煙沒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樓的陽臺。看自家的煙囪,鄰居的煙囪,甚至全村的煙囪。煙囪一個個巍然屹立,可怎么也冒不出煙來。我知道,有時它僅是一個擺設,只有在臘月或是紅白喜事的時候,它才會驕傲地昂揚頭顱,仰天長嘯。而那時,我卻也很難見它。長期在外,我始終都很慶幸我所生長的那個小村還在。小村里的民房還在,廚房還在,煙囪還在。雖然難見幾次炊煙,但我卻還是非常快樂。因為,只要它在,我對家鄉就會有種思念。而這種思念,則更是無時無處不在。(選自《散文百家》,有刪改)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篇化用了余光中的詩句“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奇妙點題,并引發了下文思念家鄉的情思。B.文中把“炊煙”比作“姑娘”“勇士”“母親”等,想象豐富,形象表現出炊煙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堅毅的精神、愛的暖和,引人遐思。C.文中寫“我”和小伙伴們放假幫助家里燒飯以及比炊煙的內容,既表現了“我”對炊煙的寵愛,也表現了農村孩子生活的單調、乏味。D.“灶膛還在,可是祖母沒了,炊煙沒了”與前文“灶膛邊坐著的父母或是祖母”“比比誰家的煙冒得多”形成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之感。解析:選C“表現了農村孩子生活的單調、乏味”錯誤,本文寫“我”和小伙伴們幫家里燒飯,突出的是“我”童年生活的歡樂和喜悅。5.文章的敘述線索是什么?設置這一線索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回答。(6分)答:參考答案:線索:炊煙。作用:①以“炊煙”為線索,串聯全文,便于把“我”關于家鄉的記憶集中呈現出來;②以“炊煙”為線索,體現了農村的生活狀況及其改變,便于表達思念家鄉的主旨。6.請結合文本,分析文章最終一段中畫線句的作用。(6分)答:參考答案:①呼應開篇,強調家鄉的炊煙總能引發“我”對家鄉的思念;②拓寬題意,表明鄉情是人類最松軟的情感,家鄉的一草一木總能引發鄉思;③升華主旨,表明鄉情跨越時空,普遍存在。“散文閱讀”綜合提能練(三)爭論說理類(時間:30分鐘滿分:3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5分)音樂趙麗宏①深夜。無月,無風。帶木柵欄的小窗外,合歡樹高大的樹冠猶如張開著巨臂的人影,文風不動,貼在墨一般深藍的天幕上。一顆暗淡的星星孤獨地掛在樹梢上,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肅穆。②靜。靜得使人想到死亡。思緒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沒有漣漪,沒有飛濺的水花,沒有魚兒輕快的穿梭……只有自己沉悶的呼吸,沉悶得像巖石,像龜裂的土地,像無法推動的鐵門。難熬的安靜。③這時,突然有一種極稍微的聲音從遠處飄來,仿佛有一個小提琴手將弓輕輕地落到E弦上,又輕輕地拉了一下。這過程是那么短促,我還沒有來得及品嘗其中的韻律,聲音已經在夜空里消逝。世界復又清寂。在我的小草屋里,這響動卻留下了回聲,一遍又一遍,委婉鎮靜地回蕩著,回蕩成一段美麗的旋律,美麗中蘊涵著淡淡的悲傷,也流淌著夢幻一般的欣喜。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現——一個黑衣少女,佇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黃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興的,纖手操持著靈巧的弓,在四根銀弦上逍遙自由地跳動滑行,音符奇異地從弓弦下飄起來,變成一陣晶瑩的旋風,先是圍著少女打轉,少女黑色的長裙在旋風中翩然起舞,旋風緩緩移動,所達之處,一片星光閃耀。④漸漸地,我也在這旋風的覆蓋之中了。我仿佛走進了一個輝煌的音樂廳,多數熟識的旋律在我耳畔光線四射地響起來。鋼琴沉靜地彈著巴赫,長笛優雅地吹著莫扎特,交響樂隊大氣磅礴地合奏著貝多芬……也有洞簫和琵琶,娓娓敘說著古老的中國故事……⑤最終,一切都消逝了,萬籟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發呆。窗外,合歡樹的黑影被鍍上了一層亮晶晶的銀邊。月亮已經靜靜升起……⑥以上的閱歷,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時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鄉野的一間小草屋里,度過了多數安靜的長夜。靜夜中突然出現的那種聲音,其實是旁邊的人家在開門,破舊的木門被拉動時,門臼經常發出尖厲的摩擦聲,從遠處聽起來,這尖厲的聲音便顯得悠揚而奇異,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門臼的轉動和奇妙的音樂,兩者毫不相干,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卻又是那么自然。⑦我曾經請一位作曲家對音樂下一個定義,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樂?音樂是人類的愛和才智的升華,是人類對志向的憧憬和呼喊。”他的回答使我深思了很久。這回答當然不錯,可是用這樣的定義來說明其他藝術,譬如繪畫和舞蹈,似乎也未嘗不行。但音樂終歸不同于其他藝術。音樂把人類困難微妙的感情和曲折豐富的閱歷化成了無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響,它們摩挲、叩動、撞擊甚至撕扯著你的靈魂,使浮躁的心靈復原安靜,使干枯的心田變得潮濕,也可以讓安靜的心靈掀起奇異的波瀾。音樂對聽者毫無要求,它們只是在空間鳴響,而你卻可以使這鳴響變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頭,然后展翅翱翔,飛向你所憧憬的境界……音樂是自由的,又是無所不在的。有什么記憶能比對音樂的記憶更為深刻,更為堅韌,更為恒久呢?⑧我想起了最近觀賞的一場交響音樂會。指揮這場音樂會的是一位個子矮小、性格文雅的中年人,當他站到浩大的樂隊前面,不慌不忙地舉起指揮棒時,就像一個傲慢而威歷的大將軍面對著他的千軍萬馬……⑨樂隊演奏的是瓦格納的歌劇《唐豪賽》序曲。小小指揮棒挑出了震天動地的聲音。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來朝圣的信徒,也沒有舞出嫵媚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飲的英雄更是無影無蹤。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經常走的一道高聳的江堤上。灰色的濃云低低地壓在我的頭頂,眼前是浩瀚無際的長江入海口,渾黃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滾,發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頭相互推擠著,成群結隊向我撲來。巨浪一個接一個轟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霧,飄揚到空中,飛濺到我的身上。我的整個身心漸漸潮濕了,涼爽了,郁積在心底的憂愁和郁悶在轟鳴的濤聲中化成了輕煙,化成了白色的鷗鳥,振抖著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間。濃重的鉛云開裂了,露出了隙縫,一道陽光從隙縫中射進來,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陽光反映到空中。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圍之中了……(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A.文章回憶和音樂有關的經驗,思索音樂獨特的價值,全文描寫和爭論相結合,想象與聯想并用,詩意地渲染出音樂的魅力。B.住在荒僻鄉野的作者聽見了旁邊人家的開門聲,誤以為是小提琴的聲響,進而產生一系列關于音樂的奇妙幻想,這也算是漂亮的錯誤。C.第③段“音符奇異地從弓弦下飄起來,變成一陣晶瑩的旋風”,運用通感手法化無形為有形,表現了音樂的靈動和飄逸之美。D.文章從二十年前的感受寫起,最終又聯想起二十年前閑逛的江堤,前后呼應,由虛到實,表現出音樂給人的劇烈而深刻的震撼。解析:選CA項,還有“抒情”。B項,“誤以為是小提琴的聲響”不妥,從原文可知作者知道這是開門聲。D項,“由虛到實”不當。2.從文中看,作者認為音樂“不同于其他藝術”的特點是什么?(6分)答:解析:解答本題,首先應找到答題區間,即文章的第⑦段,“音樂把人類困難微妙的感情和曲折豐富的閱歷化成了無形的音符……你卻可以使這鳴響變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頭,然后展翅翱翔,飛向你所憧憬的境界”,然后分層篩選概括即可。參考答案:①音樂能通過無形的音符表現人類困難的情感和體驗,并能通過聲響撞擊人的靈魂,撫慰人的心靈。②音樂無所不在,聽者可以依據自己的須要綻開自由的想象。③音樂可以讓人有更為深刻、更為堅韌、更為恒久的記憶。3.作者為什么會寫到瓦格納的歌劇《唐豪賽》序曲?請結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6分)答:參考答案:(示例一)舉例證明音樂的獨特性,更具勸服力和感染力。文中的“我”在聽《唐豪賽》序曲時,眼前并沒有出現作品本身想要表現的信徒、仙姑、英雄等形象,而是聯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常走的一道江堤,形象地表現出自己從壓抑低沉走向輕松愉悅的情感改變過程。既表明音樂所表現的情感的困難性,也強調聽眾可以自由地綻開聯想,進入自己所憧憬的境界。(示例二)通過聽《唐豪賽》序曲產生的聯想,形象地表現了音樂的強大魅力。音樂仿佛將作者帶回二十年前曾走過的江堤,音樂的節奏和波浪的起伏融合,生動地表現出音樂從壓抑低沉走向輕松愉悅,最終一片光明的恢宏境界。音樂喚醒了人沉睡的閱歷,撫慰了人悲傷的心靈,具有奇妙的魅力。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15分)五尺道的回聲尹漢胤走進鹽津豆沙關,兩山陡然收緊,深谷一線,壁立森嚴,好個一夫御萬敵的關隘。沿秦漢五尺道攀登,落滿滄桑的石階,坎坷而破裂。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鑒人的巖石,卻一律傲岸地昂起頭,斜睨著喘息不已的人們。它們有理由睥睨一切,因為在它們傷痕累累的肌體中,蘊藉著兩千多年綿延不息的厚重足音。在這南方絲綢古道上行進,你會發覺較為完整的石階上,深嵌著一個個馬蹄踏出的蹄窩,像是鈐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號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雖已老邁昏花,卻潛藏著無盡故事。踏上它時,感覺有幽遠的回聲透出;登上高處,那聲音漸漸雄渾起來,颯然撞擊著巖壁,動人心魄。此刻,你肯定對腳下的每塊石頭充溢敬意。它們恪盡職守,雄踞于此千年,堅實的肌體不知承載了多少行旅腳步,目睹了多少世紀風雨。在它們的記憶中,肯定有當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艱險,肩負使命從戎州行至此地,躑躅于古道的情形。站在五尺道上,仰視袁滋當年的摩崖題記。其筆畫線條有如血脈般充溢張力,照舊可以感覺到袁滋當年持筆時涌動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華出眾的工部員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書修好與大唐隔絕已久的南詔的關系的重任。這無疑是一個影響歷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諭官吏時,竟有多位官員以西南遐遠而拒絕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煙瘴蠻荒的云南邊地,路途遙遠,險阻萬端。袁滋一行歷經數月艱難跋涉,終結了南詔與唐朝對抗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西南的重大使命。這塊歷經磨難的摩崖石刻,穿越時空,與空谷的風聲、水聲、足音一起,述說著民族融合的歷史。舉頭遠眺對面如削的崖壁,只見其凹陷處,擺放著幾具一睡至今的奇妙僰人的懸棺。相傳2500年前,曾參與過周武王伐紂的牧野大戰的僰人便在這片高山峽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戰的僰人去世后的喪葬方式,充溢著獨特無畏的驚險。他們讓逝者傾聽著奔流不息的濤聲安眠,希望其靈魂猶如巖石般恒久凝固在那里,與日月一同守望著家鄉,倏忽間便千年已逝。當歲月演進到了又一個新世紀,沉睡矚望在高山巖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車水馬龍的喧囂聲驚醒了。古老的豆沙關,在短短30多年間被徹底改寫了面貌。在這古老關隘的天塹峽谷中,呈階梯狀層次分明地分布著河道、五尺道、鐵路、325省道、渝昆高速馬路。凌空飛架的大跨度高速馬路大橋,彩虹般將兩山連接起來。站在袁滋摩崖題記處望去,那圖景就像是天地間的一部壯闊五線譜,汽車、火車、船只、人影猶如音符般游動于其間,在古老的峽谷中鳴響著一曲交響樂。扼守著歷史咽喉的古老豆沙關,而今將郁積于心的塊壘一吐為快。登上豆沙關,走過一道“僰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樸繁華的古鎮出現在眼前。誰能想到,眼前這座古鎮,十年前因一場劇烈地震毀于一旦。十年春秋,從災難中站起來的僰人后裔,以先人血液中的豪邁氣魄,不棄故土,在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園,古老血脈再次煥發出不朽輝煌。在鹽津牛寨鄉楨楠愛護區,挺立著一片郁郁蒼蒼的古楨楠林。楨楠是不行多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贈與協議書歸誰所有
- 住宿房屋安全協議書
- 洛川公益訴訟協議書
- 資產置換協議書模板
- 清算資產協議書范本
- 內燃火車轉讓協議書
- 石材加工銷售協議書
- 增資擴股協議書要點
- 事故自愿賠償協議書
- 垃圾安全生產協議書
- 學校保潔方案
- 血液透析患者心力衰竭的護理
- 江蘇省2021-2022學年二年級下學期數學期中備考卷一(南京專版)
- TCI 535-2024 鋁合金液態模鍛模具技術條件
- 胰島素泵護理管理規范
- 9.1.1 西亞 第1課時 課件 七年級地理下冊 人教版
- 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托管協議書范本
- 2025山東能源集團中級人才庫選拔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餐廳托盤的使用技》課件
- 【化學】化學與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下冊
- Unit 2 Know your body(說課稿) -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語三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