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史考研復習資料大全
中國古代文學史(袁行需版)完整筆記
導論
我國古代文學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幾種主要表現:
一.我國文學中的鄉國情懷:
1、在我國的詩文里,對于故鄉、故國的思念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2、與鄉土相聯的,是對于國家的思念。君與國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
一致的;至近代,此種精神由忠君報國而轉向追求國家的自立自強。
3、鄉國的情懷的泛化,是對于山川之美的描寫與贊頌。
二.我國古代文學中的親情主題。
1、愛情。可分為來自民間和受民間作品影響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來自民間的一系:表現出更為充分的人性特點,從《詩》開始到樂府民
歌,所表現的男女之愛很少受到禮的約束,表現更為熱烈執著、史帶野性
色彩。
文人的描寫愛情之作:表現得較為復雜。含蓄了、深化了、帶有理想的色
彩(白樸《墻頭馬上》、加進悲劇色彩(《會真記》、《長恨歌》、
董解元《西廂記》、王實甫《西廂記》、《長生殿》、《牡丹亭》、《紇
樓夢》)。
2、友情。視朋友如兄弟,這是我國思想傳統里的一種認識。交友不因貴
賤而阻隔,不以利而以義,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國文學中的人生感悟主題。
1、對于生命雖短促而宇宙卻永恒的感悟。對于歷史、人生的思索,實際
是對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視生命熱愛生命的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
2、對于人生的感悟主題,還表現為對于現實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著宗
教理路,勸善懲惡,提出人生的歸宿問題。在小說、戲劇中表現得更為突
出。
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特征:
1、抒情傳統是我國文學的重要特色,但無論是抒情文體還是敘事文體,
都有明顯的抒情特色。陸機《文賦》“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李
白《金鄉送韋八之西京》:“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詩化世界的認知
方式,因此在表訴上就常常著重于內心感情的抒發而不是著重與外物的描
寫。從古詩十九首開始的內心世界的展示,深遠地影響了我國詩歌的發
展。
2、我國各體文學雖式樣各異,但有一點相通,那就是重視意境的創造。
《牡丹亭?驚夢》:“原來姓紫嫣紅開篇,似這般都付予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心境與物鏡融合無間
上古歌謠: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我國古代,以合
樂為歌,徒歌為謠。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的重
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代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
式。按題材內容,不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
爭歌謠等。它們具有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樸,節
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手法。
《周易》:先秦時的一部卜筮書。其文字分經、傳兩部分。其中的卦、爻
辭為《易經》,約成于西周初年。它們記載了上古社會的一些情況,保存
了一些具有樸素色彩的上古歌謠。《易傳》是對經的說明和解釋,大部分
作于戰國時期,反映了當時的哲學思想。
神話:神話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朽
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象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
勝自然的強烈愿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
浪漫主義藝術創作。它是原始文學的一種重要樣式,是后世文學藝術的重
要土壤和武庫。
《山海經》:一部與巫術有關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詳,約成書于戰國
時,秦漢時又有增補。共18卷,以記載傳說中的地理知識為主,兼及民
俗、物產、醫藥、巫術、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話傳說,如精
衛填海、夸父逐日、黃帝殺蚩尤、穌禹治水等,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話最多
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1、談談我國上古歌謠的分類及內容。
參考答案:我國現存上古歌謠,從題材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一
為勞動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詩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
的總結,是先民有意識創作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以《彈歌》最
典型。二為祭祀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揮自然服從自己
的愿望,帶有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卜辭通篡》375片和《伊耆氏蠟
辭》是其代表。三為圖騰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基礎上創作的詩歌,
《燕燕往飛》尚可窺見其端倪。四為婚戀歌謠,一般都表現出粗獷、野蠻
的特點,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戰爭歌謠,如《周易?中孚?六二》、
《周易。同人》,由其繪聲繪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聽到了古老的殺伐
聲,看到了上古戰爭的禮儀、部族成員奮勇作戰的身影及失敗的悲哀和勝
利的歡欣。
2、簡述我國上古歌謠的藝術特征。
參考答案:我國上古歌謠在藝術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體性、綜合性的藝
術形式。二是它再現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笥單、語言簡樸、節奏流
暢。四是以賦為主的表現手法。
第一編先秦文學
第一章上古歌謠和神話傳說
3、神話產生的原因何在?
參考答案:神話的產生,首先與遠古時代生產力和認識水平低下有關。先
民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世界和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及變化,無法作出科學
的解釋,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其次,與上古
先民解釋自然、抗爭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強烈渴望有關。這種渴望,促
使先民們對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現象及問題進行思考,并力圖對它們作出自
己的解釋與描述。再次,與先民們的原始宇宙觀和原始思維有關。原始先
民相信萬物有靈,其思維也以此為核心內容,以人與自然互滲為原則,以
直觀感性、充滿情感和富于想象力為特點。因而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
和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賦予以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國神話保存的情況如何?
參考答案:我國神話沒有得到完整系統的記錄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
一部分。現一般所說的神話主要指唐宋以前漢族經籍所記載的古代神話。
這些典籍主要有《詩經》、《莊子》、《韓非子》、《山海經》、《楚
辭》、《呂氏春秋》、《淮南子》、《風俗通義》、《三五歷記》、《列
子》等。其中,以《山海經》、《楚辭》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話較多,
尤以《山海經》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話的原貌。我國神話之所以流傳下
來很少、很零碎,原因大體有三:一是我國文字繁難,記錄不便;二是由
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崇尚實用,罷黜玄想,不語怪力亂神和遠古的荒
唐之說;三是由于神話演變過程中的歷史化、文學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5、我國神話有哪些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現存我國神話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創始、
萬物生成和人類起源奧秘的開辟神話,最有代表性的是盤古、女娟神話。
二是以風、雷、鳥、獸、草、木等為描述對象的自然神話,反映了先民敬
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態,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衛填
海和夸父逐日。三是英雄神話,表現了先民主體意識的初步覺醒,它們朦
朧意識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
持的“英雄”,較有名的如《鰥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歌頌了治水
英雄穌禹父子,后者歌頌的是征服旱災的英雄后羿。四是關于異域奇國、
怪人神物的傳奇神話,反映了初民企圖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
活環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現實性、超自然性,
如雕頭、吐絲女、羽民國、長臂國、厭火國等,
6、我國神話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參考答案:在思想內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現在:第一,具有較強的現實
性,從中隨處可見當時先民為生存而從事勞動創造的情況、先民同大自然
斗爭的具體情形,也可以看到當時社會斗爭的真實面貌。第二,將人神
化,重視人的力量和人的社會性,表現了他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對理想
的熱烈的憧憬,表體現了中華民族立足現實人生、自強不息、堅韌頑強的
斗爭精神和奮發昂揚的樂觀品格。在藝術方面,我國上古神話首先表現出
了為人生、以人的生存為中心的原始藝術精神,展示了我們民族未來的藝
術思維特征。其次,我國上.占神話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表現,并不直接、
具體,而是通過其幼稚幻想加工過的變態現實,在反映中華民族追求真
理、富于理想、意志堅強、積極進取、樂觀豪邁的民族性格基礎上,形成
了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再次,我國上古神話成功運用了后世所說的
幻想、想象和夸張、擬人等浪漫主義手法。其四,我國上古神話體現了悲
劇美與崇高美的統一。
簡述我國古神話的基本特征:
一.神話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話是遠古人類對所觀察或經歷的自然界或社會現象的解釋和說明,
只是它經過了“幻想”的加工,成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現實生活;
三.神話反映著遠古人類解釋自然(或社會)并征服自然(或社會)的愿
望;
四.神話只能產生在史前的遠古時代,它是人類還沒有能力對自然現象和
社會現象作出符合實際的解釋時代的產物。
簡述我國古代神話神話與傳說的區別:
一.神話的產生要比傳說早;
二.神話是傳說的故事原型,傳說是神話的社會歷史化;
三.神話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的神異色彩,而傳說則內含著人間的行為原
則。
試論我國古代神話對后世文學發展的影響。
一.神話的藝術規則為后世文學的發展提示了方向。神話所開創的為人生
的主題,事實上成為了我國文學發展的主流。神話富于情感、富于形象、
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極大地影響著后世文學的發展。
二.豐富多彩的神詁作品,成為后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煙的題材
源泉。如:屈原的楚詞、莊子散文、李白詩歌等;明清小說如《西游記》
《封神演義》等。
第二章詩經
1、《詩三百》:即《詩經》o《詩經》在先秦時不稱“經”,而是稱“詩”或
“詩三百”,如《論語》引《詩》評《詩》即是如此。《詩經》本有305
篇,舉其整數,故稱“詩三百”。西漢初成為官學,被尊為經,始稱《詩
經》,后世也有沿稱“詩三百”的。
2、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
《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共有十
五國風,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
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
情之作。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
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
3、四家詩:指漢初出現的傳授《詩經》的齊、魯、韓、毛四家詩。前三
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于學官,分別亡于三國、西晉和宋時。《毛詩》
屬“古文詩”,東漢時立于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
流傳至今。
4、毛傳鄭箋:漢代毛亨、毛黃為《詩經》所作的注解名為《毛詩故訓
傳》,簡稱“毛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注,名為《毛詩傳箋》,簡
稱“鄭箋”。
5、賦比興:《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鋪陳直敘事物
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擬。興即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的依據及其各自的含義是什么?
一.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來分類。
二.“風”是指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是雅正之聲,指周王朝京畿地區的音
樂。雅又分為小雅、大雅,也是緣于音樂的不司。“頌''是宗廟祭祀用的矩
曲。
簡述《七月》的內容梗概。
一.《七月》這首詩敘說農夫一年四季無休無止的辛苦勞作。
二,全詩八章,大體依照春耕、蠶桑、收割、打獵、修繕房屋和年關祭祀
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鋪直敘一年四季適應不司節候的各種勞作,也反唳
了農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況,有較大的史料價值。
試述《詩經》最具影響的兩類作品——情愛詩和社會政治詩的內容。
社會政治詩的內容:
A.下層人民抨擊政治的詩:
一.表達下層人民對統治者的諷刺和對治國政策的批評,形象生動,情感
濃郁。
1、揭露宮闈丑行,如《鄴風?新臺》
2、對于貴族統治者的荒淫無恥,人民極度憤慨,予以嚴厲批評,如《墉
風?相鼠》
二.反映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苦難,抒發憤怨情緒。如《鄴風?擊
鼓》、《王風?君子于役》
三.對剝削現象表示不滿。如《魏風?伐檀》《魏風?碩鼠》
B.官吏對政治表達不滿的詩如《鄴風?北門》
C.抒發生活郁懣和人生憂傷的詩。如《王風?黍離》
D.稱頌執政者的詩
情愛詩的內容:
A.歌詠美麗的愛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個側面。如《鄭風?漆消》寫男
女自由表達愛情;《邨風?靜女》詩風溫文典雅。
B.《詩經》中還有許多抒寫婚姻生活的詩。如《周南?桃天》。
C.還有一些詩,在歌唱婚戀愛情的同時,也反映著某些相關的社會問
題。如《鄭風?將仲子》
分析《詩經》史詩重要篇章的藝術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詩的主要內
容)
《大雅》五篇史詩包括:《生民》、《公劉》、《綿》、《皇矣》、《大
明》
一.敘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滅商的一些史跡和傳說。
二.有選擇地描繪具體的事件,從而歌頌先祖的功勛,抒發了周民對先王
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三.周人史詩還有先祖神話的記述,如《生民》寫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總結歷史教訓,提出了治國思想,也是周人史詩的主要內容。
論述《詩經》的主要文學成就。
一.抒情與寫實的統一
《詩經》305篇,基本是抒情詩和敘事詩,而以抒情詩占多數,真實率直
的抒情,和情感化的敘事,是《詩經》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首先,作者所抒發的情感是真實的。如:《伐檀》、《碩鼠》一類地位不
平等和不勞而獲現象表示不滿的詩;又如情愛詩《氓》。
其次,作者抒發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
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再次,敘事詩的詩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敘述農夫一年四
季辛勤繁忙的勞作,內心卻涌動著一股濃郁的不平之氣。
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方式
1.賦是《詩經》運用最多的表現方式。它可以是直接敘事,也可以是直
接的刻畫描寫,還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敘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畫描寫如:《漆淆》以春日為背景,繼而特寫一對戀人相約游
玩的對話,最后又轉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戲熱鬧場面的描寫。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會政治詩、情愛詩都是如此。
2.比,一般說就是比喻。
A.修辭意義的手法,詩經中最常見的一種情形,如《衛風?碩人》中連月
六個比喻描摹衛莊公夫人莊姜的美麗。
B.另一種情形是整首詩用比,如《魏風?碩鼠》等。
3.興,就是起興或發端,一般處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位置。興與詩
歌情思相關時,一般會起到烘托或與詩歌意義發生某種聯系的作用,起到
起韻的作用。
A.興與詩歌情思相關,如《關雎》的起興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此
起彼伏的水鳥和和鳴,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興與詩歌情思不相關的,如《唐風?山有樞》
三.形式和語言方面的幾個特點
1.重復復沓的結構形式。
A.字詞隨變而意義相同,如《關雎》。《詩經》中這類同義復沓的重章
之歌較多,其回環往復的詠唱,加強了抒情效果。
B.改變字詞后使詩章間形成意義上的層遞關系,如《黍離》。
2.語言上,《詩經》以四言為基本句式,但又參差變化,比較靈活,如
《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貂兮。”節奏鮮明,音韻諧恰,有天然
的音樂美感。詞匯豐富、大量的雙聲迭韻的連綿詞和迭字,增加了詩歌的
韻律美。
結合具體作品說明賦、比、興的含又。
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為“六詩”或“六義。
1.賦是《詩經》中運用最多的表現方式。它可以是直接敘事,也可以是
直接的刻畫描寫,還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敘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畫描寫如:《漆消》以春日為背景,繼而特寫一對戀人相約游
玩的對話,最后又轉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戲熱鬧場面的描寫。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會政治詩、情愛詩都是如此。
2.比,一般說就是比喻。
A.修辭意義的手法,詩經中最常見的一種情形,如《衛風?碩人》中連月
六個比喻描摹衛莊公夫人莊姜的美麗。
B.另一種情形是整首詩用比,如《魏風?碩鼠》等。
3.興,就是起興或發端,一般處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位置。興與詩
歌情思相關時,一般會起到烘托或與詩歌意義發生某種聯系的作用,起到
起韻的作用。
A.興與詩歌情思相關,如《關雎》的起興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此
起彼伏的水鳥和和鳴,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興與詩歌情思不相關的,如《唐風?山有樞》
簡述《詩經》對后代文學的影響。
參考答案:《詩經》對后代文學的影響非常深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
面:首先是它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其“饑者歌其食,勞
者歌其事”的創作精呻,啟發和推動了后世作家密切關注現實、國家命運
和民生疾苦,如漢樂府民歌作家、建安詩人、陳子昂、杜甫、新樂府運動
諸詩人等的樂府作品,都是對這種創作精神的直接繼承。其次,它賦、
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后世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鑒。其后屈原以
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達愛憎的手法,漢樂府美歌中的寓言擬物詩,阮籍
的《詠懷》,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風》,李商隱的《錦瑟》,陸
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戲中的美刺諷喻作品,無不是對《詩經》
比興手法的繼承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
色。至于其賦的手法,對后世文學也有頗深遠的影響。賦體文學是由它直
接發展而來的。此外,詩歌、詞、戲曲、小說中亦有很多作品糅進了賦的
手法。再次,它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經》中的詩歌絕
大部分是民歌,樸素清新,生動活潑,和諧自然,給后世文人學習民間文
學開辟「廣闊的道路。從文學史發展看,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常常是先從
民間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發展。歷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
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我國文學發
展歷史的優良傳統。
第三章先秦散文
1、談談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及特點。
參考答案: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夏到春
秋時期,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
《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文字古樸簡潔,第二階段從春秋末到戰國
初期,代表作是《左傳》和《國語》,此時的創作,既記言又記事,言事
相融,篇幅加長,內容祥贍,記事曲折,寫人生動,富于文采。第三階段
是戰國中后期,以《戰國策》為代表,它采取國別體,吸取《左傳》、
《國語》的創作技巧并加以發展,使歷史散文發展到新的高峰。先秦歷
史散文發展的總的趨勢是,由簡到繁,由質而文,由片斷的文辭到較詳細
生動的記言、記事、寫人。現存先秦的幾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書于春秋
戰國時期,都帶有極強的文學特色,大都注意將神話、傳說滲入史籍,使
歷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寫與人物特征刻劃,使歷史人物形象化,對事件
進行褒貶評價,記事記言聲情并茂。
2、簡述《春秋》的寫作特點。
參考答案:(1)《春秋》的編訂,有總結歷史經驗、為執政者提供借鑒
的目的。它強調天下一統、社會穩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統地位,反對
諸侯僭禮越位與兼并戰爭。(2)它是一部自成體系的書,按事件順序記
事,條理清晰,結構完整、系統。(3)它的語言簡煉含蓄,準確謹嚴,
選詞煉句,十分仔細,一字之中常”寓褒貶,別善惡”,被后世尊為具有“微
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3、簡述《左傳》的進步思想傾向。
參考答案:《左傳》在選擇史料、敘述史實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進
步思想傾向,具體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1)贊美和歌頌明君賢臣及其
輝煌業績;(2)揭露和批判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殘暴荒淫行為、列國
間地頻繁戰爭;(3)宣揚民本思想、懷疑天道、鬼神的傳統觀念等。但
也有一些宣揚帝王將相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維護宗法制度、等級制度的
思想,這是其歷史局限。
1、諸子百家:指春秋戰國時出現的代表不同階級和階層利益的各種學術
派別。當時,各派紛紛著書立說,招徒授學,宣揚自己的主張,互相辯
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諸子百家主要有
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十家,影響較大的為
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為顯學。
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稱。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人稱為“至
圣”,《論語》是以記載孔子言行為主的語錄體著作。孟子是戰國中期儒
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稱為“亞圣”,《孟子》是以記載孟子言行為主的語錄
體散文。
3、老莊:老子和莊子的合稱。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道
家后學對他思想的記載和發揮。莊子是戰國中期道家的代表,《莊子》是
他與其后學的著作的合輯。
4、《韓非子》: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創作的一部政治哲學文
集,今存55篇,少數篇章為后人竄入。其書融合并發展前人之說,建立
了以法為本,法、術、勢融為一體的極權主義的法制學說體系。其文多為
說理文,邏輯嚴密,分析透徹,深刻明切,辭鋒犀利,風格峻峭,善于分
析類比,歸納總結,善于用歷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闡明事理。
《論語》中的《季氏將伐顓臾》、《墨子》中的《兼愛》、《孟子》中的
《天時不如地利》、《齊人有一妻一妾》、《美為貴》、《莊子》中的
《秋水》、《荀子》中的《天論》。
1、談談先秦諸子的發展概況及特點。
參考答案: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春秋末、戰國初為第
一階段,代表作有《論語》、《墨子》,文章多為語錄體,或為簡明的議
論短章。戰國中期為第二階段,代表作是《孟子》、《莊子》,逐漸由語
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戰國后期為第三個階段,《荀
子》、《韓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專題論文,完善了
論說文的體制。先秦諸子具有鮮明的特點: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
考,各抒己見,放言無憚。與之相應,文風上也各具個性和風格。語言
上,它們都善用比興,深于取象。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
論說文的體制。從語錄體的有觀點無論證,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
嚴密、結構完整的專題論說文,顯示了我國論說文發展的大致風貌。此
外,先秦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敘述,頗類小說,為后世的敘事文學提供了
營養。
2、簡述《論語》的文學價值.
參考答案:《論語》的文學價值首先表現在它對孔子及其門人弟子等性格
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絕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實反映了說話人原始的性格
和風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舉止端方、平易溫和及憤怒狀、狼狽態。也
有少數篇章是經過作者的加工來表現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其次,
《論語》言簡意賅,樸素生動,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種平易雅
正、雋永含蓄地語言風格。有不少警句成為后人生活,學習、工作的座右
銘。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等。另外
《論語》記言,多用口語,通俗淺顯。
3、談談《孟子》的文學價值。
參考答案:《孟子》的文學價值,首先表現在它再現了孟子作為儒家學者
濟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為普通人剛直而富于情感的個性特點。其次,《孟
子》文章雄辯?,充滿論戰性質,注意論辯技巧,剛柔相濟。或根據不同對
象,掌握對方心理,妙設機巧,引人入骰,層層緊逼,步步追問,勢不可
當,如“齊桓晉文之事”。或欲擒故縱,誘敵深入,讓對方擺出論點,樹起
批駁的靶子,然后因勢利導,層層推進,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
“有為神農之言許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說理,形象生動,引人入勝,如
“魚我所欲也”章。再次,《孟子》詞彩華贍,痛快流利,感情強烈,氣勢
磅礴,富于鼓動性。不少詞語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熱”、”出類拔萃”、
“心悅誠服”、“一暴十寒”等,都成為成語,至今流傳。
4、《莊子》的藝術成就表現在什么地方?
參考答案:《莊子》在諸子散文中藝術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過形象
的比喻和情節性強的寓言故事說理,將文學與哲理熔為一爐,使深邃的哲
理形象生動,充滿情趣。《莊子》自言寓言占I分之九,現在統“有18()
余則。這些寓言想象豐富,生動形象,增強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說服力、
感染力。其次,《莊子》想象豐富,構思奇特,選象組象,大膽夸張,波
詭云謫,意境雄闊,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如《逍遙游》中的大鵬展
翅圖景寫來異常雄闊。再次,《莊子》的語言,在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
僅嘻笑怒罵,激情澎湃,氣勢磅礴,而且語匯豐富,造語新詞,如“逍
遙”、“渾沌,,、“造化,,、“志怪,,、“小說’,、“寓言”、“運斤成風,,、“游刃有
余”、“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等等,至今還廣為運用。
5、簡述《荀子》散文的寫作特點。
參考答案:《荀子》文章主要是長篇專題性論說文,全書體例完整,表現
出較高的組織和分析能力,其寫作特點主要有三點:(I)善于圍繞題目
或一定的中心,反復說理,層層展開論述,結構綿密嚴謹,說理透辟,發
揮盡致。(2)比喻繁富精當,既能生動形象地闡明道理,又樸素簡賅,
富于啟發性。(3)風格沉著深厚,語言樸素簡潔而詞彩繽紛,句法整練
而富于氣勢。
簡述《老子》的文學價值。
一.形象化的說理。即通過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說明抽象的道理。
二.語句上的韻散結合。《老子》的語句簡短而比較整齊,有的整章用
韻,有的韻散相間。
簡述《論語》的文學特色。
一.《論語》多為簡短語錄,詞約義豐。
二.有的章節能夠通過言談舉止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簡述《墨子》的文章特點。
一.有小到大,連類比喻,逐層推理。
二.質樸無華,遣詞造句口語化。
簡述《荀子》說理文特色。
一.論題集中,邏輯嚴密,說理透辟,淋漓盡致。
二.長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極少,而他為了說理所
使用的比喻,卻豐富多彩,層出不窮。
簡述《韓非子》說理文的特點極其寓言的特點,
一.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極善分析,條理嚴密,議論透徹。揭破世間
實情毫不掩飾,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詞鋒銳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
散文冷峻峭拔的風格。
二.韓非子最具文學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韓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
則。如“買梗還珠”、“狗惡酒酸”等。
試述《左傳》的文學特色。
一.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事件的故事情節化。如,《鄭伯克段于鄢》,記
敘春秋初期鄭國王室內部兄弟、母子之間一場爭奪王位的殘酷斗爭。
這一場歷時長久的勸爭,《左傳》作者僅用了500余字,就把時間的起
因、發展、結尾敘述的得明白生動。
二.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如,《晉公子重耳之亡》敘述重
耳歷經19年的流亡生涯,從一個貪圖安逸的貴公子,最終成長為一位心
胸寬闊、膽識具備的政治家。
三.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左傳》擅長寫戰爭著稱,它記
敘了春秋時期許多場大大小小的戰役,往往注重對雙方戰前謀劃的敘述。
四.善于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簡述《戰國策》的思想內容。
參考答案:《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碑闔得斗爭及
其有關謀議或說辭。在對列國統治集團間那些權謀、謫詐、角逐、戰爭、
殘殺活動的記述中,揭露和批判統治者的腐敗與殘忍,也表現了作者對權
謀的推崇。在對諸國頻繁的戰爭、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
下層百姓的苦難。止匕外,還記載了許多政治開明、堅持正義、反抗強暴的
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跡,表現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貴士傾向及對
勇敢、正義和進步意識的歌頌,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公開宣揚追求“勢位富
貴”的人生觀。
試述《戰國策》的文學特色。
鋪張辯麗,夸飾恣肆的風格。如蘇秦說秦惠王連橫以爭天下的說辭,
排比夸飾,氣勢豐沛。
二.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以情理服人。如《觸龍說趙太后》
三.摹繪人物,形貌畢肖。如,《蘇秦始將連橫》寫蘇秦說秦王失敗而歸
的形象,回家后“妻不下紅,嫂不為炊”。當蘇秦游說成功后“父母聞之,清
宮除道,張樂設飲,效迎三十里
四.引普設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抱薪救火”,寓言:
“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驚弓之鳥''等。
試論《孟子》文章的主要特點。
雄辯色彩
A.把握對方心理,循循誘導,引導對方不知不覺地投入到自己設置的機
關中,使對方心悅誠服。
B.氣勢豐沛,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便鋪張揚厲,縱橫恣肆,步
步逼近,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例《許行》)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說理。
典型事例如,《齊恒晉文之事章》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實。
比喻如,為了說明"不能”與"不為”,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這折
枝”。
寓言故事,著名的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孫丑上》“摑苗助
長”等。
試論《莊子》寓言特色。(即《莊子》的文學特色)
一.奇幻詭的想象,如《逍遙游》
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畫,如《逍遙游》
三.細膩逼真的描寫。
四.偕趣和譏刺橫生。如《秋水》
第四章屈原和楚詞
簡述《九歌》藝術表現的特點。
一.屈原在《九歌》中既寫出了神的靈異,更寫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
人性統一在一起。如《湘君》、《湘夫人》,表現湘水之神相互愛慕追求
卻終于不遇的波折變化的心境。抒寫神與神之訶、神與人之間的戀愛故
事,使祭神歌曲帶有儂儂的人間情味。
二.敘寫神靈的活動和神靈的情感,描繪神靈的環境和氣氛,是一種清新
幽眇的境界。
簡述《招魂》的藝術特色。
一.結構精密完美。依據方位和事物層層鋪敘渲染的表現方式。
二.長于鋪排描摹,例如它寫四方的恐怖,羅列眾多可怕的事物,還描繪
出它們可怕的形象。
試敘楚辭產生的相關要素。
一.與楚聲、楚歌有直接聯系。楚辭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聲”來誦
讀。楚辭的許多詩篇都有“亂''辭,它們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更表明楚詞
與楚樂有親密關系。
二.楚辭的產生與楚國民間“巫歌'、關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對楚辭有幾個
方面的直接影響:
1.《九歌》就是在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儀式中,巫師裝扮成不同的神祗,載歌載舞,就像戲劇一樣。這
樣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對楚辭的構思和表現都有影響。如《離
騷》寫惡咸降神。
3.民間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著豐富的神話故事,這
些都成為楚辭的養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離騷》中的天界
三.楚辭中充滿著楚地風物的描寫,使用著地道的楚地方言等。
四.楚辭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時代環境下,誕生于楚國的地域特色鮮
明的新詩體。
以上種種,說明楚辭確乎是楚文化的產物,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
《天問》:屈原所作的僅次于《離騷》的長詩,它以反詰的形式,一連提
出170多個問題,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話傳說、古史傳聞、社會政治、
個人生活等,表現出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廣博的知識,表現了詩人大膽懷
疑、敢于批判舊觀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詩以四言為主,四句一
節,通篇用反詰,參差錯落,圓轉活脫,被認為是“千古奇文
屈宋:先秦楚辭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稱。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宋玉略晚
于屈原,也以楚辭著稱,并對賦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后世因以
屈宋合稱。
試論楚辭的文體特點。
一.從詩風言,鋪排夸飾,想象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征。如《離騷》充
滿奇幻不拘的想象,抒發真情層進反復。
二.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有四言為主變
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三.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另外,
“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試論《離騷》的思想內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愛國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國君明臣賢、君臣
和諧的境界,提出“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的具體治國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堅韌品和疾惡如仇的批判精神。貴族大臣群起而
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棄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離騷》寫他
上天入地,尋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實現的形象描繪。批判精神在于他
堅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時,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試論《離騷》的主要藝術特色。
一.濃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離騷》前半回顧往事,追憶身世、理想
和遭遇,基本是寫實,但那些比興手法鋪敘夸飾自己的美好質量的詩句,
已具有奇異想象的特色;后半寫對未來道路的探索,則更是火一樣的濃烈
激情、忠貞深沉的愛國情感,通過奔騰飄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盡致地
噴發出來。
二.潔純美、獨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貴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
潔純美、獨立不屈的人格,及其異常濃烈的情感,構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
脫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現了這篇抒情長詩的精神實質。
三.比興手法的拓展。它把《詩經》片段的比興發展成為長篇詩歌中比興
的連續使用,還把《詩經》那種喻象、喻體各自獨立的單純比喻合二為
一。在《詩經》基礎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現手法,形成了我
國文學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傳統,影響深遠。
四.結構特點。全詩都圍繞著,詩人忠貞不渝的故國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
九死不悔的精神來謀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顧歷史,實寫,后半部分對理
想之實現的探索,虛寫。
五.形式和語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成為一
種句式長短不拘、韻句散語相間的新的文學表現形式。《離騷》后半表現
詩人的思想活動,往往設為主客問答,鋪排描寫。語言豐富多彩、雙聲迭
韻比比皆是。
試論《九辯》的藝術特色極其與《離騷》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九辯》的思想境界不及《離騷》盡管它也有自標高潔的詠嘆和批
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種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
的精神。面對不平際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態度,甚至感恩阿諛之嫌。
二.表現看,《九辯》不失為楚辭中一篇精品,
A.長于鋪排描摹,并在描繪中創造較為圓融的意境。如開頭那段廣為傳
涌的文字,渲染秋氣之肅殺肅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氣清的空闊
凄疏之景等。詩人的際遇悲傷之感,被肅殺凄涼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濃
重。
B.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寫落木之枝萎葉衰,從葉片到枝干,由形態到
色彩,都刻畫得細微真切。
C.《九辯》的造語用詞也很可稱道。韻散相間,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抑揚變化。
簡論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參考答案: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國浪漫主義詩
歌傳統的開創者,他的詩歌標志著我國詩歌創作由民間集體創作向作家個
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的真正到來。他強烈的愛國思想、高潔的品格和為追
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執著精神,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千百年來,在反抗
強暴、伸張正義、維護祖國尊嚴和利益的斗爭中,人們總以他為榜樣,從
他的為人、品格中獲得鼓舞和進取的力量。他的精神品格熔鑄成的動人魂
魄的詩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進步的作家。賈誼、司馬遷、李白、杜甫、
文天祥、龔自珍、魯迅等人,對黑喑現實的揭露和鞭撻,對民生疾苦的關
注,無不是屈原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他開創的重幻想的浪漫詩歌傳統,豐
富了我國文學藝術的表現力。《離騷》問世以后,“風”、“騷”并稱,被視
為我國古典詩歌的典范和論詩的最高準則。他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
法,使之與主體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獨立的意象,在詩中起著象
征、寄寓的作用。這種“寄情于物”,“托物以諷”的表現手法,極大地提高
了我國古代詩歌的創作水平,為后世作家廣泛繼承。楚辭參差的句式,汨
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式,為五、七言詩的創制鋪平了道路。他創造的楚
辭體這一文學樣式還直接催生了賦這一新的文學體裁。
第二編秦漢文學
第一章秦漢散文
1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與門客集體編著一部的系統論說散文集。今存
《內書》二十一篇,也稱《淮南鴻烈》,約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編撰的
目的是要總結古今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探尋天道、人事的規律,以備帝
王之道。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兼采先秦諸家,文風不拘一格。它是漢代
學者對古代文化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匯集和綜合。
2、騷體賦:賦的一種,指體制上模擬楚辭而以賦名篇的作品。以“兮”字
句為主,句式已經散文化。漢初騷體賦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創作。
3、散體賦:也叫大賦,漢初形成,漢武帝至東漢中期最盛。它是漢賦的
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寫帝王貴族生活為主,既諷且勸,曲終奏
雅,客主首引,韻、散結合。奠基之作為《七發》、成熟之作為《天子游
獵賦》。
4、“勸百諷一”:語出西漢末揚雄的《法言》。“勸”是鼓勵的意思,“諷”即
諷諫。其意是說賦中鼓勵的成分過多,淹沒了篇末的諷諫主旨,本末倒
置,結果欲諷反勸,適得其反,助長了帝王的奢侈心理。這是揚雄對漢大
賦的批評。
5、漢賦四大家:指漢代以創作大賦出名的司馬相如I、揚雄、班固、張衡
四人。前二人為西漢賦家,后二人是東漢賦家,
概述《諫逐客書》的主要特點。
一.《諫逐客書》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統一為中心,首先鋪敘歷史上客卿輔
助秦國并使之國富兵強的事實,以說明客卿不曾有負于秦;其次敘說秦始
皇看重外國的好玩之物,而輕視客卿的事實,論定其重物輕人的錯誤:最
后分析納客和逐客的利害關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統一大業,還會使
秦國趨于危亡。結構嚴密。
二.文章羅列眾多事實,極力鋪陳,頗具縱橫家法。
簡述賈誼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點。
一.拒實設論,理直氣壯,深情懇切,是賈誼散文的重要特點之一。如
《治安策》開頭即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
為長太息者三。”
二.文章鋪飾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縱橫家說辭的風神。如《論積貯
疏》是賈誼散文中的名篇。
簡述晁錯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點。
一.切實中肯,論精識深,擅長分析,言之鑿鑿。如《論貴粟疏》以有力
的論據,說明輕賦役以勸農功,貴粟而賤金玉對于國家發展的意義。
二.晁錯散文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戰國策士的縱橫家風氣,辭藻諧偶,
句式鋪排。如《上書言兵事》論“得地形”。
談談漢代論說散文的發展概況。
參考答案:漢代論說散文的發展大體可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高祖建漢
到漢武帝即位前。此時的政論文形式多樣,內容充實,多發政見,或指陳
時弊,或總結秦亡教訓,或勸告諸侯不要謀反,一般還都有戰國縱橫家余
風,暢所欲言,鋪陳壯大,感情充沛,氣勢逼人。重要作家有賈誼、晁
錯、鄒陽、枚乘等。第二階段從漢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論文大都依
經立義,講說災異,論證君權神授、專制合理,征引繁復,文氣遲緩,思
想禁錮,少有個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劉向的《諫
營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陳時事、不傍經典的政論文,如司
馬相如的《喻巴蜀檄》、《難蜀父老》、桓寬的《鹽鐵論》等是其著名的
作品。此外,淮南王劉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司于眾,別具一格。第三階
段從成、哀之世到東漢中期。此期論說散文大都明白曉暢、不傍經典。劉
歆的《讓太常博士書》、揚雄《自敘書傳》、桓譚《新論》、王充《論
衡》是期代表作。第四階段是東漢后期。此期論說散文多發憤之作,指切
時弊,不但富于激情,頗有氣勢,而且駢散相間,注意文采。王符《潛夫
論》、崔蹇《政論》、仲長統《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簡述《過秦論》的內容和藝術特點。
參考答案:《過秦論》是賈誼論說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學色彩的篇章,
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內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嬰的過失,分析
秦滅亡之因在于不行仁義。文章圍繞中心論點,使用鋪陳描寫和對照手
法,將秦自孝公以來的逐漸強大過程,特別是秦始皇時的顯赫聲勢作了極
力鋪張和渲染,然后筆鋒陡轉,極寫陳涉領導的義軍力量之小,而響應者
之多,終于推翻秦朝。文中乂多設伏筆和照應,多用排比、對偶和比喻,
邏輯嚴密,結構嚴謹,雄辯滔滔,感情充沛,氣勢磅礴,文辭富麗,既有
縱橫家的余風,又有漢代散文句式趨向駢偶的文辭之美的新特點。
簡述王充的文學主張。
參考答案:(1)主張征實,尖銳批判“華而不實,偽而不真”的文風。
(2)重視文章的社會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負起“勸善懲惡”、“匡濟薄俗”
的任務,不能只為“調墨弄筆”、“美麗之觀(3)強調文章形式要服從于
內容,與內容相統一。(4)主張用通俗曉暢的語言為文。(5)重視文章
創新,反對模仿、因襲。
談談漢賦的分類及其發展概況。
參考答案:漢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可分為騷賦、大賦和小賦三類,三者
之中,大賦又是漢賦的代表。漢賦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看:第一個階段
是從漢初到武帝即位。這一階段流行騷體賦,賈誼是其代表作家,大賦也
開始形成,出現了枚乘的《七發》。此時辭賦創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
國。第二個階段從漢武帝到東漢中期,此期大賦創作最為興盛,著名的漢
賦四大家皆出此期,騷賦和小賦創作無法與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個
階段從東漢中葉以后至漢末,這是大賦衰微期,抒情小賦的勃興期,直啟
魏晉的抒情賦創作。
簡述漢大賦的成因及特點。
參考答案:漢大賦的成因有多種因素:(1)春秋以來思維的精細化、“漸
尚騁辭”的語言自覺、追求大、全、氣勢力量的審美意識,漢帝國的強盛
和漢代帝王、藩侯的愛好提倡,是影響其產生的文學之外的歷史和現實因
素。(2)從文學淵源看,《詩經》、《楚辭》、先秦諸子散文尤其是縱
橫家說辭、俳優諷諫之語等,都給漢大賦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
漢大賦的特點
(1)篇幅較長,結構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鋪陳、夸張
的手法,富麗的辭藻。(3)側重鋪寫宮苑、京都、宮殿、山川等壯麗事
物,帝王的政治、軍事、祭祀等重大活動,以及帝王貴族聲色犬馬、畋獵
馳逐等生活。(4)主旨則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勸百諷一”。(5)多
采用主客問答式,賦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結尾(往往以
一方向另一方誠服作結)。序和結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韻文為主。
試論《天子游獵賦》的主題及其在漢賦史上的地位。
參考答案:《天子游獵賦》前后兩部分主題是統一的,即反對奢侈,崇尚
節儉,抑諸侯而尊天子,維護漢帝國的統一。其間又有對人民生產、生活
的關心,及對天子功德、帝國昌盛氣象與風貌的熱情歌頌。
《天子游獵賦》在漢賦史上的地位:(1)確立了漢大賦虛構人物、設為
問答、鋪張揚厲的體制;(2)奠定了大賦諷勸兼雜、“勸百諷一”的主題
模式;(3)其體制成為后世賦家學習模仿的典范。
張衡《二京賦》和班固《兩都賦》在寫作上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二京賦》是模仿班固《兩都賦》創作的,但又力圖超過它。
其不同主要表現在:(1)創作主旨不盡相同。《兩都賦》以歌頌東漢”法
度”為主,《二京賦》主旨則首在諷諫天子、各級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對
美麗、富饒、強盛、繁榮的漢帝國的歌頌與之相比是次要的。(2)其描
寫內容比《兩都賦》進一步擴大,除寫京都及帝王貴族生活外,還描寫了
一些風俗民情、文化藝術,如《西京賦》就描寫了商賈、游俠、辯士的活
動以及雜技藝術表演等。(3)其它如結構更加宏偉,構思更加精巧,氣
勢較為雄健,辭藻較為華麗,鋪展尤甚,語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賦不同于
班固《兩都賦》之處。
第二章司馬遷與漢代史傳散文
1、談談司馬遷的家世、生平遭遇與《史記》句作的關系。
參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種創作史書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
化積淀;(2)少年的從師學習及青壯年的游歷與仕宦,使他思想系統,
視野開闊,知識淵博通達,為《史記》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3)其父
的臨終囑托和孔子的榜樣作用,激勵了其創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
官身份及皇家圖書的便利;(5)李陵之禍對他生死觀和思想感情的改
變,使他對歷史的認識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獵激憤。
2、簡述《史記》創作的目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史記》創作的目的,據司馬遷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際,通
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發憤懣。
體例:由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體組成,其中本紀、世家、列傳是
全書的主體。五體之外,互見法和"君子曰'’的評論也是《史記》重要的體
例,對后世亦有重大影響。
主要內容:《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自黃帝到漢武帝太
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12本紀主要敘述帝王事跡,10表是各代的歷史
大事記,8書是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專史,30
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70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的
人物的傳記。司馬遷是以史家的實錄精神寫作《史記》的,它如實的記錄
了上古到漢各階層不同地位、不同職業人物的生平活動,內容極為豐富生
動,具有鮮明的傾向性。暴露統治階級的丑惡面目,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這首先表現在對最高統治者帝王丑惡面目的暴露,如劉邦。其次,是對統
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以利相合的丑惡行徑及驕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呂
太后本紀》寫劉邦死后,呂雉對爭立太子的政敵戚姬及趙王如意母子殘
害。再次,是對酷吏殘害無辜的罪行和諛儒的丑態也進行了暴露和譴責,
如王溫舒、叔孫通和公孫弘是這方面得代表。《史記》還記錄了一些“明
君”“賢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跡,歌頌了他們的歷史貢獻和優秀品
質。此外,《史記》還描寫了一些中下層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諾必誠的
朱家、郭解、劇孟,重義輕生、慷慨赴死的聶政、荊軻、專諸、豫讓,乃
至以其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貢獻于社會人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
者,作者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贊揚。
3、簡論《史記》的藝術成就。
參考答案:《史記》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歷史人物
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記》描寫人物多,范圍廣,形神兼備,大多具有典
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準確捕捉歷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選材,善于
通過矛盾沖突描寫、虛實相生手法、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對比映襯等來
刻劃人物。(2)敘事和場面描寫悲壯慷慨,詼諧滑稽。《史記》塑造的
人物多是具有悲壯之美悲劇人物,與此相應,其敘事與場面描寫多具有悲
壯色彩。《史記》的敘事和場面描寫,還有詼諧滑稽的喜劇美。這類描寫
雖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數,最集中的表現是《滑稽列傳》,其中的人
物言談行事,均注重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9 短詩三首 繁星(一五九)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
- 2024年泰山版小學信息技術二年級上冊《3管理計算機的資源》教學設計
- 2023八年級物理下冊 第十一章 小粒子與大宇宙第二節 看不見的運動教學設計 (新版)滬科版
- 4我對世界很好奇 教學設計二年級下冊心理健康同步備課系列(浙教版)
- 2024新教材高中歷史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5課 古代非洲與美洲教學設計 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 財務風險警示教育
- 激勵行業心態
- 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 第3單元 第7課 第2框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必修3
- 2024年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 成長紀事 第4課《傷仲永》教學設計1 滬教版五四制
- 九年級歷史上冊 第二單元 亞洲和歐洲的封建社會 第4課 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2 新人教版
- 2025年企業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
- 2025屆山東省菏澤市高三下學期一模政治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高中語文課內古詩文《蜀道難》《蜀相》聯讀教學設計
- 2025年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教育集團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學情分析(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解析)
- GB/T 45290-2025鄉村應急避難場所設計規范
- 《某連鎖藥店銷售培訓教材》183
- 《燈光照明設計》課件
- 2024年中國農業銀行系統招聘筆試考試題庫(濃縮500題)
- 簽醫廢合同申請書
- 新疆防沙治沙生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 手術室無菌技術原則和操作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