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第一次中考模擬診斷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遠古先民在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充滿了無窮的創造力與生存的智慧。下圖兩種房屋建筑體現的原始居民的智慧理念是()A.保護環境 B.團結協作 C.刀耕火種 D.因地制宜2.兩漢時期傳統醫學已發展到較高水平,以下屬于東漢名醫張仲景著作的是()A.《資治通鑒》 B.《本草綱目》 C.《傷寒雜病論》 D.《天工開物》3.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統治不斷強化。以下體現清朝皇權得以強化的措施是()A.頒布“推恩令” B.設立錦衣衛 C.廢除丞相制度 D.設置軍機處4.有學者評論道:“它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該評論中的“它”是()A.新文化運動 B.辛亥革命 C.戊戌變法 D.太平天國運動5.《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中寫道“中國共產黨通過艱難的探索,到1930年上半年逐步解決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辈牧现械摹暗缆贰遍_始于()A.南昌起義 B.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C.國共第一次合作 D.中共一大召開6.對下表所列史實產生的影響,表述正確的是()選項史實影響A抗美援朝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B中共八大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C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消滅了地主階級,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D中共十七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A.A B.B C.C D.D7.下圖反映了我國1978-2002年企業所有制結構比例的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B.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C.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D.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8.下面年代尺梳理的是古代某文明地區(國家)的發展歷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A.《漢謨拉比法典》 B.金字塔 C.帕特農神廟 D.種姓制度9.但丁是一個富有個性的作家,他的著作《神曲》中的人物,都是活的,是有血肉的,他們已與中古文學中的刻板人物完全不同了。但丁的作品《神曲》體現的核心思想是()A.理性主義 B.人文主義 C.神權至上 D.馬克思主義10.“自1948年以來,聯合國共采取了71項維和行動。當前共有12項現行維持和平行動。聯合國維和人員的任務除繼續承擔傳統的監督、?;鸬嚷氊熗猓€包括進行人道主義救援、安置難民、醫療救助、重建國家等”。材料反映了()A.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B.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C.聯合國處理全球問題的權威已經無可撼動D.聯合國在維護全球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1題8分,第12題6分,第13題8分,共22分)11.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確立在中原的統治以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據史書記載,文成帝時,就已出現了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孝文帝即位前后,這一情況更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進行了改革,堅持走漢化的道路,一方面是要改變政治、經濟上的落后狀態,另一方面也是要緩解與漢族之間的民族矛盾。——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二從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吐蕃首次遣使朝貢,至吐蕃王朝崩潰,212年間雙方使者往來共191次。來往使團多者上百人,少者也有十余人。有些使臣長期居留對方,長達十余年甚至數十年之久。這些使團的任務包括報喪、吊祭、朝賀、進貢、報聘、請求、迎送、市易等等,然而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和親與會盟。710年,唐朝以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贊普赤德祖贊。731年,唐朝應公主之請,賜予《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書。——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材料三元朝改變了宋、遼、西夏、金時期各少數民族偏守一隅的情況,過去視為邊陲絕域的地區與中原地區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統一整體,原有的地域觀念在減弱。除此之外,遷到中國的阿拉伯、波斯等各國人與其他各族人民雜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滲透。這足以證明我國民族調整、交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摘編自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下)》(1)根據材料一,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蕃往來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朝“民族調整、交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的表現。分析元朝出現民族大交融的原因。12.弱國無外交,外交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萬隆會議期間的周恩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軍事實力對比朝著有利于蘇聯的方向發展,美蘇全球爭霸的戰略態勢呈現蘇攻美守的局面,同時美國還深陷于越南戰爭的泥沼而難以自拔;另一方面,蘇聯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危險的敵人。來自中國北部的安全威脅愈益增強。這些重大因素,連同中美現實主義式的外交互動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幾栽1?、晉軍《20世紀70年代后中美關系發展模式研究》材料二1982年,黨的十二大作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維護”的論斷,實現黨在時代主題判斷和認識上的根本性轉變。1985年,鄧小平指出:“我們把爭取和平作為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爭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們搞建設的需要。沒有和平環境,搞什么建設!”江澤民指出:“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沒有和平,任何建設事業都無從談起。”習近平把維護世界和平與實現中國夢聯系起來,指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我們追求的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薄幾酝醮鎰偂吨腥A人民共和國外交的內質與追求》(1)材料一圖中人物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根據材料一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大意義。指出我國當前形成的外交布局。13.交通的發展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15年,葡萄牙占領摩洛哥休達地區,建立殖民據點。此后,葡萄牙致力于開辟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倫布受命西班牙國王,橫渡大西洋,在西印度群島登陸,掀開了殖民主義擴張的序幕。早期殖民擴張時常引起國際糾紛,它們借助教會力量,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發布訓諭,1494年西葡簽訂條約,以佛得角群島以西370里格為分界線,以東屬葡萄牙,以西屬西班牙,這便是“教皇子午線”,世界第一次被西方殖民者瓜分?!幾浴墩撝趁裰髁x體系的形成與構成》材料二到1870年,英國鐵路里程長達15500英里,鐵路網布滿英國。1842-1870年,英國鐵路客運量由0.25億人次增加到3.37億人次,貨運量由0.05億噸增加到1.69億噸。鐵路建設帶動了建筑業、郵政通訊、金融保險等產業發展。鐵路降低了個人出行的費用,1841年出現了第一個乘坐火車的旅游觀光團?!幾詺W陽萍《19世紀英國城市交通的發展及其影響》材料三直到1835年,德意志才擁有了第一條6公里長的現代化鐵路。不過,隨著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建立,各邦國開始著手推動鐵路建設。1839年,德國境內鋪設好了一條自萊比錫至德累斯頓的115公里的長途鐵路。因運營良好,效益喜,各邦國便逐漸開始放寬鐵路政策,通過特許授權的方式,鼓勵私營企業建設鐵路。到了第二年,德國境內鐵路里程達到了549公里;到了1870年更是達到了19575公里。自1873年設立“帝國鐵路局”起,德國鐵路正式進入到統一化的軌道之中?!幾园⒘紊场惰F十字大動脈——戰爭中的德國鐵路運輸》(1)根據材料一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早期殖民活動的特點。材料一圖中“三角貿易”的中程以運送什么為主?(2)根據材料二,簡述“鐵路時代”到來對英國社會的影響。指出英國“鐵路時代”開始的標志。(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德國鐵路發展的特點。三、探究題(共8分)14.202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四萬萬”是近代中國十分流行的國民話語……九一八事變后,出現了“合四萬萬頭顱鐵血與倭奴共沒于沙場,以于亡中求存,相信以我十人百人之身首換彼倭奴一人”的諸多類似宣傳口號。1941年《東方雜志》寫道:“看今日的全面抗戰,從極北到極南,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一心一德,步驟一致,對侵略者作最光輝英勇的搏斗,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景象!”——摘編自李金飛《近代中國“四萬萬”話語的建構與多重運用》結合材料從下面史事中任選兩例,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為題,寫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

2025年第一次中考模擬診斷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遠古先民在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充滿了無窮的創造力與生存的智慧。下圖兩種房屋建筑體現的原始居民的智慧理念是()A.保護環境 B.團結協作 C.刀耕火種 D.因地制宜【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圖片“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圖三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圖四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欄式房屋。造成他們居住房屋結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環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長江流域,氣候濕潤,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黃河流域,氣候干燥,自然環境的不同,造成他們居住房屋結構、形狀等不同,體現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理念,D項正確;兩種房屋建筑體現的原始居民的智慧理念是因地制宜,雖然保護環境重要,但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A項;兩種房屋建筑體現的原始居民的智慧理念是因地制宜,“團結協作”在題干圖片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刀耕火種是農業生產方式,與房屋建筑體現的智慧理念關系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2.兩漢時期傳統醫學已發展到較高水平,以下屬于東漢名醫張仲景著作的是()A.《資治通鑒》 B.《本草綱目》 C.《傷寒雜病論》 D.《天工開物》【答案】C【解析】【詳解】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是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書中提出“辨證論治”原則,后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奠定了中醫臨床治療學的基礎,C項正確;《資治通鑒》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編撰,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內容涵蓋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與醫學無關,排除A項;《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所著的藥物學巨著,系統總結了16世紀前的藥物學知識,成書時間遠晚于東漢,排除B項;《天工開物》是明代宋應星所著的科技百科全書,主要記錄農業、手工業技術,與醫學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統治不斷強化。以下體現清朝皇權得以強化措施是()A.頒布“推恩令” B.設立錦衣衛 C.廢除丞相制度 D.設置軍機處【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清朝時設置軍機處,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在至高無上的權威,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D項正確;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排除A項;錦衣衛和丞相制度的廢除都出現在明朝,排除BC項。故選D項。4.有學者評論道:“它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該評論中的“它”是()A.新文化運動 B.辛亥革命 C.戊戌變法 D.太平天國運動【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它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促使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A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排除B項;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改革,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排除D項。故選A項。5.《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中寫道“中國共產黨通過艱難的探索,到1930年上半年逐步解決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材料中的“道路”開始于()A.南昌起義 B.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C.國共第一次合作 D.中共一大召開【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到1930年上半年逐步解決了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部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一實踐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到1930年,這一模式已逐漸成熟并被確認為正確道路,符合題干中“解決了道路問題”的表述,B項正確;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創建了人民軍隊,但此時尚未明確革命道路的具體方向,軍隊隨后南下并部分轉戰至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南昌起義是武裝革命的開端,但并非“道路”的起點,排除A項;1924年國共合作推動北伐戰爭,屬于大革命時期的城市中心路線,與題干中“大革命失敗后”的探索無關,排除C項;1921年中共一大確立黨的奮斗目標,但此時尚未經歷大革命失敗,更未涉及革命道路的探索,排除D項。故選B項。6.對下表所列史實產生的影響,表述正確的是()選項史實影響A抗美援朝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B中共八大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C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消滅了地主階級,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D中共十七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C項正確;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排除A項;1956年底,我國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排除B項;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7.下圖反映了我國1978-2002年企業所有制結構比例的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B.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C.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D.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答案】A【解析】【詳解】據圖表數據可知,2002年我國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占比下降,城市個體及其他企業占比超過50%,這體現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結合所學可知,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主要是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推動了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在1992年,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其并未強調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且其主要與對外開放有關,與國內經濟體制發展關系不大,排除C項;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但其與所有制經濟發展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8.下面年代尺梳理的是古代某文明地區(國家)的發展歷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A.《漢謨拉比法典》 B.金字塔 C.帕特農神廟 D.種姓制度【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年代尺“約公元前3500年”“出現很多小國”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產生許多小的國家,約公元前24世紀初步統一,公元前18世紀達到王國最強盛時期,公元前1595年被外族滅亡,這些信息與古巴比倫王國的歷史相吻合?!稘h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頒布的,是古巴比倫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A項正確;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性成果,給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與年代尺上的信息不符,排除B項;古希臘文明開始時間約為公元前2000年,帕特農神廟是古希臘文明的代表性建筑,排除C項;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社會制度,與年代尺上的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9.但丁是一個富有個性的作家,他的著作《神曲》中的人物,都是活的,是有血肉的,他們已與中古文學中的刻板人物完全不同了。但丁的作品《神曲》體現的核心思想是()A.理性主義 B.人文主義 C.神權至上 D.馬克思主義【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但丁是文藝復興杰出代表,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B項正確;啟蒙運動宣揚理性主義,排除A項;神權至上是中世紀時期的思想,排除C項;《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不屬于文藝復興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10.“自1948年以來,聯合國共采取了71項維和行動。當前共有12項現行的維持和平行動。聯合國維和人員的任務除繼續承擔傳統的監督、?;鸬嚷氊熗猓€包括進行人道主義救援、安置難民、醫療救助、重建國家等”。材料反映了()A.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B.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C.聯合國處理全球問題的權威已經無可撼動D.聯合國在維護全球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自1948年以來,聯合國共采取了71項維和行動。當前共有12項現行的維持和平行動”和所學知識可知,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聯合國在維護全球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D項正確;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仍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該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聯合國維護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中發揮了重要重用,與聯合國處理全球問題的權威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1題8分,第12題6分,第13題8分,共22分)11.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確立在中原的統治以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瓝窌涊d,文成帝時,就已出現了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孝文帝即位前后,這一情況更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進行了改革,堅持走漢化的道路,一方面是要改變政治、經濟上的落后狀態,另一方面也是要緩解與漢族之間的民族矛盾?!幾园讐垡涂傊骶帯吨袊ㄊ贰凡牧隙奶铺谪懹^八年(634)吐蕃首次遣使朝貢,至吐蕃王朝崩潰,212年間雙方使者往來共191次。來往使團多者上百人,少者也有十余人。有些使臣長期居留對方,長達十余年甚至數十年之久。這些使團的任務包括報喪、吊祭、朝賀、進貢、報聘、請求、迎送、市易等等,然而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和親與會盟。710年,唐朝以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贊普赤德祖贊。731年,唐朝應公主之請,賜予《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書。——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材料三元朝改變了宋、遼、西夏、金時期各少數民族偏守一隅的情況,過去視為邊陲絕域的地區與中原地區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統一整體,原有的地域觀念在減弱。除此之外,遷到中國的阿拉伯、波斯等各國人與其他各族人民雜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滲透。這足以證明我國民族調整、交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幾躁烁A帧吨袊糯罚ㄏ拢罚?)根據材料一,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蕃往來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朝“民族調整、交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的表現。分析元朝出現民族大交融的原因。【答案】(1)背景:中原地區成為鮮卑政權的重要統治區域;鮮卑族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于漢族;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歷史意義: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改善了北魏落后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改善和鞏固了鮮卑拓跋部與漢人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緩和了北魏與漢族之間的民族矛盾)。(2)特點: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使臣長期定居,關系密切;任務多樣;以和平交往為主。(3)表現:邊疆地區與中原地區成為統一整體,原有地域觀念減弱;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漢族無異;不少外來民族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回族。原因:元朝是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遼闊的疆域,為民族大交融提供了基礎;元朝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方便了各民族之間的往來;元朝統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對邊疆進行治理。【解析】【小問1詳解】背景:由材料一“北魏確立在中原的統治以后,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據史書記載,文成帝時,就已出現了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為中原地區成為鮮卑政權的重要統治區域;鮮卑族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于漢族;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歷史意義: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改善了北魏落后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改善和鞏固了鮮卑拓跋部與漢人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緩和了北魏與漢族之間的民族矛盾)。【小問2詳解】特點:由材料二“從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吐蕃首次遣使朝貢,至吐蕃王朝崩潰,212年間雙方使者往來共191次。來往使團多者上百人,少者也有十余人。”可知,唐蕃往來的特點為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由題干“來往使團多者上百人,少者也有十余人。有些使臣長期居留對方,長達十余年甚至數十年之久。這些使團的任務包括報喪、吊祭、朝賀、進貢、報聘、請求、迎送、市易等等,然而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和親與會盟?!笨芍妻鶃淼奶攸c為使臣長期定居,關系密切;任務多樣;以和平交往為主。【小問3詳解】表現:由題干“元朝改變了宋、遼、西夏、金時期各少數民族偏守一隅的情況,過去視為邊陲絕域的地區與中原地區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統一整體,原有的地域觀念在減弱?!薄斑w到中國的阿拉伯、波斯等各國人與其他各族人民雜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滲透。”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民族調整、交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的表現為邊疆地區與中原地區成為統一整體,原有地域觀念減弱;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漢族無異;不少外來民族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回族。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可從國家統一、疆域遼闊、交通發達和統治者政策等角度回答。元朝是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遼闊的疆域,為民族大交融提供了基礎;元朝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方便了各民族之間的往來;元朝統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對邊疆進行治理。12.弱國無外交,外交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萬隆會議期間的周恩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軍事實力對比朝著有利于蘇聯的方向發展,美蘇全球爭霸的戰略態勢呈現蘇攻美守的局面,同時美國還深陷于越南戰爭的泥沼而難以自拔;另一方面,蘇聯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危險的敵人。來自中國北部的安全威脅愈益增強。這些重大因素,連同中美現實主義式的外交互動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幾栽1?、晉軍《20世紀70年代后中美關系發展模式研究》材料二1982年,黨的十二大作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維護”的論斷,實現黨在時代主題判斷和認識上的根本性轉變。1985年,鄧小平指出:“我們把爭取和平作為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爭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們搞建設的需要。沒有和平環境,搞什么建設!”江澤民指出:“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沒有和平,任何建設事業都無從談起?!绷暯桨丫S護世界和平與實現中國夢聯系起來,指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我們追求的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薄幾酝醮鎰偂吨腥A人民共和國外交的內質與追求》(1)材料一圖中人物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根據材料一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大意義。指出我國當前形成的外交布局?!敬鸢浮浚?)方針:“求同存異”。原因:美蘇全球爭霸中,美國處守勢;美國深陷越戰泥潭;中國應對來自蘇聯威脅的需要;中國綜合國力增強;解決臺灣問題的需要。(2)重大意義: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有力保障;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窘馕觥俊拘?詳解】方針:根據材料一所給圖片“萬隆會議期間的周恩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原因:根據材料“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軍事實力對比朝著有利于蘇聯的方向發展,美蘇全球爭霸的戰略態勢呈現蘇攻美守的局面”可知,當時美蘇全球爭霸中,美國處守勢;根據材料“同時美國還深陷于越南戰爭的泥沼而難以自拔”可知,當時美國深陷越戰泥潭;根據材料“蘇聯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危險的敵人。來自中國北部的安全威脅愈益增強?!笨芍?,中蘇關系惡化,中國需要應對來自蘇聯的威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蘇關系出現轉機,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還有:中國綜合國力增強、解決臺灣問題的需要?!拘?詳解】重大意義:根據材料“1985年,鄧小平指出:‘我們把爭取和平作為對外政策的首要任務。爭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們搞建設的需要。沒有和平環境,搞什么建設!’江澤民指出:‘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沒有和平,任何建設事業都無從談起?!笨芍袊吆推桨l展道路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根據材料“習近平把維護世界和平與實現中國夢聯系起來,指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我們追求的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笨芍褐袊吆推桨l展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有力保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外交布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13.交通的發展對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15年,葡萄牙占領摩洛哥休達地區,建立殖民據點。此后,葡萄牙致力于開辟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倫布受命西班牙國王,橫渡大西洋,在西印度群島登陸,掀開了殖民主義擴張的序幕。早期殖民擴張時常引起國際糾紛,它們借助教會力量,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發布訓諭,1494年西葡簽訂條約,以佛得角群島以西370里格為分界線,以東屬葡萄牙,以西屬西班牙,這便是“教皇子午線”,世界第一次被西方殖民者瓜分?!幾浴墩撝趁裰髁x體系的形成與構成》材料二到1870年,英國鐵路里程長達15500英里,鐵路網布滿英國。1842-1870年,英國鐵路客運量由0.25億人次增加到3.37億人次,貨運量由0.05億噸增加到1.69億噸。鐵路建設帶動了建筑業、郵政通訊、金融保險等產業發展。鐵路降低了個人出行的費用,1841年出現了第一個乘坐火車的旅游觀光團?!幾詺W陽萍《19世紀英國城市交通的發展及其影響》材料三直到1835年,德意志才擁有了第一條6公里長的現代化鐵路。不過,隨著德意志關稅同盟的建立,各邦國開始著手推動鐵路建設。1839年,德國境內鋪設好了一條自萊比錫至德累斯頓的115公里的長途鐵路。因運營良好,效益喜,各邦國便逐漸開始放寬鐵路政策,通過特許授權的方式,鼓勵私營企業建設鐵路。到了第二年,德國境內鐵路里程達到了549公里;到了1870年更是達到了19575公里。自1873年設立“帝國鐵路局”起,德國鐵路正式進入到統一化的軌道之中?!幾园⒘紊场惰F十字大動脈——戰爭中的德國鐵路運輸》(1)根據材料一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早期殖民活動的特點。材料一圖中“三角貿易”的中程以運送什么為主?(2)根據材料二,簡述“鐵路時代”的到來對英國社會的影響。指出英國“鐵路時代”開始的標志。(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德國鐵路發展的特點。【答案】(1)特點:以西班牙、葡萄牙為主;借助教會力量劃分殖民范圍。運送:黑人奴隸。(2)影響:促進了各地人員往來,有利于商品運輸;帶動了多個產業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標志: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正式試車。(3)特點:起步較晚;政府重視;私營企業參與建設;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成就顯著【解析】【小問1詳解】特點:根據材料“1415年,葡萄牙占領摩洛哥休達地區,建立殖民據點。此后,葡萄牙致力于開辟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倫布受命西班牙國王,橫渡大西洋,在西印度群島登陸,掀開了殖民主義擴張的序幕”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早期殖民活動的特點是以西班牙、葡萄牙為主;根據材料“早期殖民擴張時常引起國際糾紛,它們借助教會力量”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早期殖民活動的特點是借助教會力量劃分殖民范圍。運送:根據材料“‘三角貿易’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殖民者從歐洲出發,將火器、機械制品等運往非洲。在非洲掠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形成了以黑奴貿易為主的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