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名校模考文言文閱讀試卷_第1頁
2025年3月名校??嘉难晕拈喿x試卷_第2頁
2025年3月名校??嘉难晕拈喿x試卷_第3頁
2025年3月名校??嘉难晕拈喿x試卷_第4頁
2025年3月名校??嘉难晕拈喿x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3月名校??嘉难晕拈喿x試卷(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幾死。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妄論利害,攙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己,何足為損益。軾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復稱說如此,愈非其實。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足下又復創相推與,甚非所望。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甚實乎抑將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見不能盡。(節選自蘇軾《答李端叔書》)材料二: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云:“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毙纳破湔f,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噫!少而不勤,無如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選自秦觀《精騎集·序》)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無乃聞其聲不A考其情B取其華C而遺其實乎D抑將又有取E于此也F此事非G相見不能盡。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考,文中為考察之意。與《石鐘山記》“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的“考”意思不同。B.扁舟,名詞作動詞,乘坐扁舟。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相同。C.旬朔,古時十日為一旬,農歷每月初一叫“朔”,《赤壁賦》中的“既望”指農歷每月十五。D.“因取經、傳……”中的“因”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石坐》中“因之以饑饉”的“因”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軾為應舉而讀書,進士及第,因科號為“直言極諫”,所以將其作為自己的職責,但卻因此獲罪。B.蘇軾認為自己“論利害”“說得失”,這是制科造成的習氣,并用候蟲時鳥的比喻,形象地闡明事理。C.秦觀年少時,把本應讀書的時間大部分都花在了飲酒交游上,荒廢了學業,后來追悔不已。D.秦觀因在讀書方面心存遺憾,后從《齊史》中受到啟發,摘錄歷代典籍中“可為文用者”編輯為《精騎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軾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復稱說如此,愈非其實。(2)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14.材料一中蘇軾“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材料二中秦觀“從滑稽飲酒者游”,同為“游”,二者這樣做的原因有什么不同?(3分)

湖北省圓創聯盟2025屆高三三月聯合測評(一)文言文閱讀(本小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帝踐阼之初,柱國沛公鄭譯請修正雅樂,詔太常卿牛弘、國子祭酒辛彥之、博士何妥等議之,積年不決。譯因龜茲人蘇祗婆善琵琶,始得其法,推演為十二均P、八十四調,以校太樂所奏,例皆乖越。譯又于七音之外更立一聲,謂之應聲,作書宣示朝廷。與邳公世子蘇夔議累黍定律②。時人以音律久無通者,非譯、夔一朝可定。帝素不悅學,而牛弘不精音律,何妥自恥宿儒反不逮譯等常欲沮壞其事競為異議各立朋黨;或欲令各造樂,待成,擇其善者而從之。妥恐樂成善惡易見,乃請帝張樂試之,先白帝云:“黃鐘象人君之德?!奔白帱S鐘之調,帝曰:“滔滔和雅,甚與我心會?!蓖滓蜃嘀褂命S鐘一宮,不假余律。帝悅,從之。時又有樂工萬寶常,妙達鐘律。譯等為黃鐘調成,奏之,帝召問寶常,寶常曰:“此亡國之音也。”帝不悅。寶常請以水尺為律,以調樂器,上從之。寶常造諸樂器,其聲率下鄭譯調二律,損益樂器,不可勝記。其聲雅淡,不為時人所好,太常善聲者多排毀之。蘇夔尤忌寶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樂者皆附之而短寶常,寶常樂竟為威所抑,寢不行。武漢樂學教育及平陳,獲宋、齊舊樂器,并江左樂工,帝令廷奏之,嘆曰:“此華夏正聲也。”乃調五音為五夏、二舞、登歌、房內十四調,賓祭用之。仍詔太常置清商署以掌之。冬,十二月,詔弘與許善心、姚察及通直郎虞世基參定雅樂。(選自《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七》)材料二: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如是,則百姓莫不安其處,樂其鄉,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聲于是白,光輝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為師。是王者之始也。樂姚冶以險,則民流侵鄙賤矣。流侵則亂,鄙賤則爭。亂爭則兵弱城犯,敵國危之。如是,則百姓不安其處,不樂其鄉,不足其上矣。故禮樂廢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墨子曰:“樂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為之,過也?!本右詾椴蝗弧氛?,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選自《荀子·樂論》)【注】①均:同“韻”。②累黍定律:用排列黍粒的方法測定樂管的長度,以便重定律調。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何妥自恥A宿儒反B不逮譯等C常欲沮D壞其事E競為異F議G各立朋黨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更,又,與《陳情表》中“母、孫二人,更相為命”的“更”字意思不同。B.益,增加,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滿招損,謙得益”的“益”字用法不同。C.速,迅速,與《六國論》中“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速”字意思不同。D.之,代詞,與《燭之武退秦師》“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的“之”的用法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牛弘、辛彥之、何妥等人奉詔討論修正雅樂一事,卻多年沒有結果,后鄭譯向蘇祗婆學習古樂,發現太樂所奏不合音律。B.有人提出讓何妥與鄭譯各自創制樂調,等完成后擇優作為音樂標準,但何妥認為樂調好壞辨別容易,奏請直接奏樂試音。C.隋文帝對黃鐘宮調很滿意,但萬寶常卻認為是亡國之音,后來聽到江南樂工演奏音樂后,隋文帝又覺得這才是華夏正音。D.荀子認為音樂中正平和、嚴肅莊重,民眾就會團結一心,軍隊和城防就能得到加強,敵國不敢來犯,否則會給國家帶來禍患。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凡言樂者皆附之而短寶常,寶常樂竟為威所抑,寢不行。(2)樂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為之,過也。14.材料一中隋文帝在音樂方面有哪些做法可以體現材料二“謹為之文”的理念?請簡要概括。(5分)

湖北省武漢市華中師大附中2025屆高三3月月考(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材料一: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好學,師事同郡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宦人黃皓專弄威權,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會失怙,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黨以為貶議。后,坐是沉滯者累年。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逼錇闀r所重如此?;蛟贫x、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倍〔慌c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張華將舉壽為中書郎荀勖忌華而疾壽遂諷吏部遷壽為長廣太守辭母老不就。元康七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漢武帝詔曰:‘司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書。’使者得其遺書,言封禪事,天子異焉。臣等案: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愿垂采錄。”于是詔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節選自《晉書·列傳第五十二》)材料二:肇有人倫,是稱家國。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親疏既辨,等差有別。史氏有事涉君親,必言多隱諱,雖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詞弄札,飾非文過,若王隱、虞預毀辱相凌,子野、休文釋紛相謝。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亦有事每憑虛,詞多烏有:或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誣人之惡,持報己仇。若王沈《魏錄》濫述貶甄之詔,陸機《晉史》虛張拒葛之鋒。班固受金而始書,陳壽借米而方傳。此又記言之奸賊,裁筆之兇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陳氏《三國志·劉后主傳》云:“蜀無史職,故災祥靡聞?!卑更S氣見于秭歸,群鳥墮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辱受髡,故加茲謗議者也。(節選自劉知幾《史通·內篇·曲筆》)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張華將舉【A】壽為中書郎【B】荀勖忌華【C】而疾【D】壽【E】遂諷吏部【F】遷壽為長廣太守【G】辭母【H】老不就。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善,意動用法,可譯為“認為……好”,與《鴻門宴》中“素善留侯張良”的“善”意思不同。B.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與《孔雀東南飛》中“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中的“相”意思不同。C.見,用在動詞前面,稱代自己,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冀君實或見恕也”的“見”用法相同。D.謝,譯為“認錯”“道歉”,與《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謝”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宦官黃皓獨攬權柄,大臣多違心討好,只有陳壽不屈從。為父守喪期間,陳壽生病,派婢女伺侯服藥,引發鄉黨非議。這都影響了他仕途的升遷。B.時人稱贊陳壽善于敘寫史事,范頵、張華等人也都認可陳壽記述歷史的才能,夏侯湛看見他的作品后,甚至毀掉了自己已經編撰完的《魏書》。C.劉知幾抨擊了若干史學家為了博取官位榮利玩弄文詞、詆毀侮辱他人的史書記事行為,但同時他又站在君臣父子的立場上認可了某些避諱之言。D.《晉書》記述了陳壽不秉筆實錄而受非議之事,《史通》在表明作者史學觀點的同時也態度鮮明地批判了陳壽記史時的不當行為。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4分)(2)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倫所同疾也。(4分)14.曲筆,指古時史官不據事直書,有意隱瞞、掩蓋事實真相的記載。陳壽在編寫史書時有哪些曲筆?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5分)

黑龍江省教育學會示范性高中專業委員會高三一??荚嚕ㄒ唬┪难晕拈喿x(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年十五六時,袖文一編,投著作郎吳人顧況。況能文,后進文章無可意者。覽居易文,不覺迎門禮遇曰:“吾謂斯文遂絕,復得吾子矣?!必懺哪?,始以進士就試。自讎校至結綬畿甸,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章武皇帝納諫思理,渴聞讜言,召入翰林為學士。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執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論之言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時元稹在通州,篇詠贈答往來,不以數千里為遠。十四年三月,元稹會居易于峽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賦詩,戀戀不能訣。其年冬,召還京師。凡朝廷文字之職,無不首居其選,然多為排擯,不得用其才。(選自《舊唐書·白居易傳》,有刪改)材料二:微之,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逼碗m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其余雜律詩,或誘于一時一物,發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但以親朋合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選自白居易《與元九書》,有刪改)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詔出A中書B舍人王涯C上疏D論之E言居易所犯F狀跡G不宜治郡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袖,用袖子籠著,與《伶官傳序》“函梁君臣之首”中“函”的用法相同。B.會,恰逢、正趕上,與《蘇武傳》“會武等至匈奴”中“會”的意思相同。C.善,使美好、修治,與《鴻門宴》“素善留侯張良”中“善”的意思相同。D.“非平生所尚”與《鴻門宴》中“若屬皆且為所虜”中“所”的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白居易從校對文字到出仕做官,寫的數十百首詩歌都意存諷諫,針砭時弊,補政事缺漏。B.有人指摘白居易的文章華而不實沒有操行,執政正厭惡白居易越職言事,于是奏請貶黜。C.白居易認為無論處于困境還是顯達,大丈夫都應堅守道并順應時勢,如此便能進退自得。D.雜律詩多為白居易與親友聚合分離時所作,雖偶有即興創作,但始終以諷喻現實為主旨。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章武皇帝納諫思理,渴聞讜言,召入翰林為學士。(2)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14.如果為白居易撰寫一則人物短評,請結合兩則材料列出評價要點。黑龍江省部分學校2025年高考二??荚嚕ㄈ╅喿xⅢ(本題共5小題,22分)3.(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雁門馬邑豪聶翁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鄙险賳柟?。王恢曰:“臣聞全代之時①,北有強胡之敵,內連中國之兵,然尚得養老長幼,種樹以時,倉廩常實,匈奴不輕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內為一,然匈奴侵盜不已者,無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竊以為擊之便?!?/p>

(節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十》)【注】①全代之時:指代國保持獨立的戰國時期。

材料二:

雁門馬邑豪聶翁壸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陰使聶翁壹為間,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可盡得?!眴斡趷坌胖?,以為然,許聶翁壹。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懸其頭馬邑城,示單于使者為信。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庇谑菃斡诖┤麑⑹嗳f騎,入武州塞。

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余萬,匿馬邑旁谷中,約單于入馬邑而漢兵縱發,王恢、李息、李廣別從代主擊其輜重。于是單于入漢長城武州塞。未至馬邑百余里,行掠鹵,徒見畜牧于野,不見一人。單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尉史曰:“漢兵數十萬伏馬邑下?!眴斡陬欀^左右曰:“幾為漢所賣!”乃引兵還。漢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罷。王恢等兵三萬,聞單于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于精兵戰,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

天子怒王恢不出擊單于輜重,擅引兵罷也。恢曰:“始約虜入馬邑城,兵與單于接,而臣擊其輜重,可得利。今單于聞,不至而還,臣以三萬人眾不敵,禔取辱耳。臣固知還而斬,然得完陛下士三萬人?!庇谑窍禄滞⑽?。上曰:“首為馬邑事者,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被致勚?,乃自殺。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材料三:

夫恢抑知代之所以安而漢之所以困乎?恢言以不恐之故,非也。全代之安者,代弗系天下之重輕也。匈奴即有代而南有趙東有燕不能震動使之瓦解。燕、趙起而為敵方新,勢且孤立而不能安枕于代,而覬覦之情以沮。天下既一于漢,則一方受兵而天下搖。率天下之力以與競,匈奴坐以致天下之兵,一不勝而知中國兵力止此也,惡得如全代之時,曾莫測七國之淺深哉?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1)材料三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在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匈奴即有A代西南C有趙D東有E燕F不能震G動H使之瓦解。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已,停止,與《項脊軒志》中“庭中始為籬,已為墻”的“已”意思不同。

B.怪,認為……奇怪,與《蘭亭集序》中“齊彭殤為妄作”的“齊”用法相同。

C.幾,幾乎,與《登泰山記》中“蹬幾不可登”的“幾”意思相同。

D.致,招引,與《答司馬諫議書》中“以致天下怨謗也”的“致”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聶翁壹向皇上獻計,可以用利益引誘匈奴并設兵伏擊。王恢贊同這一計策,認為攻打匈奴有利于國家,皇上聽從了王恢的建議。

B.聶翁壹作為間諜逃入匈奴境內,取得單于信任后返回馬邑,砍下死囚的頭懸掛在城墻上,假裝馬邑長吏已死,誘騙匈奴來馬邑。

C.理于進入武州塞后察覺情況有異,得知漢軍在馬邑城下設有埋伏,便帶兵返回。漢軍一直追到邊塞仍未能追到,最終作罷。

D.在恢為了保全三萬將士,沒有像之前約定好的那樣去襲擊匈奴運送物資的隊伍,而是帶兵撤回了,漢武帝對此感到非常憤怒。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然尚得養老長幼,種樹以時,倉廩常實,匈奴不輕侵也。

②未至馬邑百余里,行掠鹵,徒見畜牧于野,不見一人。

(5)關于“代安”而“漢困”的原因,王恢和王夫之的看法有何不同?

河南省新鄉市2024-2025學年高三3月聯考(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蒙恬者,其先齊人也。恬嘗書獄典文學。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于外十余年,居上郡。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會稽,并海上,北走瑯邪。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中車府令趙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已死,囚蒙恬于陽周,蒙恬疑而復請之。使者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趙高恐蒙氏復貴而用事,欲以滅蒙氏。喪至咸陽,已葬,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二世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君之過多矣?!碧裨?“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內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將以諫而死,愿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笔拐咴?“臣受詔行法于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于上也?!泵商襦叭惶⒃?“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太史公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其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節選自《史記·蒙恬列傳》)材料二:揚子《法言》曰:或問:“蒙恬忠而被誅,忠奚可為也?”曰:“塹山,堙谷,起臨洮,擊遼水,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臣光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為人臣之義,雖無罪見誅,能守死不貳,斯亦足稱也。(節選自《資治通鑒·秦紀二》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而趙高A親B近C日夜D毀惡E蒙氏F求其罪過G舉H劾之。11.下列對材料一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學,古今異義詞,文中意為獄訟文書,今指一種語言藝術形式。B.因,憑借,與《過秦論》“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的“因”意思相同。C.暴,使動用法,使……暴露,與《六國論》“暴霜露,斬荊棘”的“暴”用法不同。D.雅,一向、向來,與《出師表》“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的“雅”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蒙恬出身不凡,憑借家族的影響成為秦將,攻打齊國大獲全勝,因而被任命為內史,開啟了他在秦的重要軍事和政治生涯。B.秦統一后,蒙恬奉命率大軍北擊戎狄,成功收復黃河以南地區,又修筑長城以御外敵,駐軍上都成邊安民,軍事上功勛卓著。C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駕崩,趙高與李斯、胡亥密謀,先立胡亥為太子,再賜死公子扶蘇與大將蒙恬,以圖完全掌控朝政大權。D.蒙恬被囚后,認為蒙氏世代忠誠于秦,自己雖有能力反叛,但反叛意味著對先人教誨的違背和對先主恩德的忘記,因此不叛。13.把材料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內陵之道也。(2)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14.對于蒙恬遭受殺身之禍一事,司馬遷、揚雄和司馬光的評價是否相同?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5分)

2025年山東省高考濰坊中學二輪復習過關檢測(1)(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于農,故先王貴之。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鬻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節選自《管子·治國第四十八》)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答題卡方框內依次填入與正確答案相對應的字母。(3分)舜A非B嚴C刑D罰E重F禁G令H而I民J歸K之L矣M去N者O必P害Q從R者S必T利U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稱王,與《鴻門宴》“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B.蕃,增長,與《種樹郭橐駝傳》“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相同。C.舜,傳說中中國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與黃帝、顓頊、帝嚳、堯合稱“五帝”。D.涂,途徑,與《齊桓晉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管子認為治國的前提條件是讓百姓富裕,賢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再治理國家。B.歷代的君主因重視農業生產,所以雖然法度不一,號令不同,然而都能統一天下。C.從事商業比從事農業更易獲得財富,因此百姓雖遭受刑罰仍放棄農業而從事商業。D.文中多處運用重語鋪排的手法,論述縝密深刻,酣暢淋漓,突出了農業的重要性。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2)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14.管子的治國理念是什么?請結合文中相關內容簡要概括。(3分)

柳州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蘇軾知杭州時,歲適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貴,復得賜度僧牒①百,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方春,即減價糶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及白居易復浚西湖,放水入運河,自河入田,取溉至千頃。然湖水多葑②,自唐及錢氏,歲輒開治。宋廢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積為田一十五萬余丈而水無幾矣。運河失河水之利,而六井亦幾廢。軾始至,浚茅山、鹽橋二河,復造堰閘,以為湖水蓄泄之限,且以余力復完六井,民稍獲其利矣。軾間至湖上,周視良久,曰:“今欲去葑田,將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環湖往來,終日不達,若取葑田積于湖中,為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吳人種麥,春輒芟除,不遺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種麥,收其利以備修湖,則湖當不復堙塞。”乃取救荒之余,得錢糧以貫石數者萬,復請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節選自馮夢龍《智囊·蘇軾善于賑災》,有刪改)材料二:軾頓首上書門下仆射相公閣下:去年浙中,冬雷發洪,太湖水溢,春又積雨,蘇、湖、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